'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唐朝 木蘭詩 唐太宗 秦漢 威說 2019-08-20
"

官職制度其實是個複雜的體系,秦漢時期的官職連明確等級都沒有,按照俸祿來確定等級,二千石。曹魏提出九品中正制以後,官制不管怎麼變,品級總算有了。

"

官職制度其實是個複雜的體系,秦漢時期的官職連明確等級都沒有,按照俸祿來確定等級,二千石。曹魏提出九品中正制以後,官制不管怎麼變,品級總算有了。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唐朝的官職制度分好幾種,有使職、職事官、散官、勳官、封爵之分。

封爵

封爵估計是最容易弄懂的,因為影視劇一直都把封爵單列,很多人都知道王爺、公侯伯子男之類的。

唐朝的爵位分九等,王(正一品)、郡王和嗣王(從一品)、國公(從一品)、開國郡公(正二品)、開國縣公(從二品)、開國縣侯(從三品)、開國縣伯(正四品上)、開國縣子(正五品上)、開國縣男(從五品上)。

勳官

勳官其實我們熟悉的陌生詞,說它熟悉,是因為《木蘭辭》裡面有一句“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這裡的“勳”就是勳官。說它陌生也很簡單,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

官職制度其實是個複雜的體系,秦漢時期的官職連明確等級都沒有,按照俸祿來確定等級,二千石。曹魏提出九品中正制以後,官制不管怎麼變,品級總算有了。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唐朝的官職制度分好幾種,有使職、職事官、散官、勳官、封爵之分。

封爵

封爵估計是最容易弄懂的,因為影視劇一直都把封爵單列,很多人都知道王爺、公侯伯子男之類的。

唐朝的爵位分九等,王(正一品)、郡王和嗣王(從一品)、國公(從一品)、開國郡公(正二品)、開國縣公(從二品)、開國縣侯(從三品)、開國縣伯(正四品上)、開國縣子(正五品上)、開國縣男(從五品上)。

勳官

勳官其實我們熟悉的陌生詞,說它熟悉,是因為《木蘭辭》裡面有一句“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這裡的“勳”就是勳官。說它陌生也很簡單,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木蘭辭》是北朝民歌,勳官也一路從北朝傳到唐朝,其作用類似於現在的勳章,是用來表彰擁有軍功之人的,當然後來文臣也可以封勳官。

勳官的等級按轉計量,最高為十二轉,封上柱國,視正二品;十有一轉為柱國,視從二品;十轉為上護軍,視正三品;九轉為護軍,視從三品;八轉為上輕車都尉,視正四品;七轉為輕車都尉,視從四品;六轉為上騎都尉,視正五品;五轉為騎都尉,視從五品;四轉為驍騎尉,視正六品;三轉為飛騎尉,視從六品;二轉為雲騎尉,視正七品;一轉為武騎尉,視從七品。

到了唐朝中後期,勳官數以萬計,上柱國一抓一大把,總不能人人都視為正二品吧。除了壯壯聲勢,獲得納妾特權等,勳官基本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

散官

"

官職制度其實是個複雜的體系,秦漢時期的官職連明確等級都沒有,按照俸祿來確定等級,二千石。曹魏提出九品中正制以後,官制不管怎麼變,品級總算有了。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唐朝的官職制度分好幾種,有使職、職事官、散官、勳官、封爵之分。

封爵

封爵估計是最容易弄懂的,因為影視劇一直都把封爵單列,很多人都知道王爺、公侯伯子男之類的。

唐朝的爵位分九等,王(正一品)、郡王和嗣王(從一品)、國公(從一品)、開國郡公(正二品)、開國縣公(從二品)、開國縣侯(從三品)、開國縣伯(正四品上)、開國縣子(正五品上)、開國縣男(從五品上)。

勳官

勳官其實我們熟悉的陌生詞,說它熟悉,是因為《木蘭辭》裡面有一句“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這裡的“勳”就是勳官。說它陌生也很簡單,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木蘭辭》是北朝民歌,勳官也一路從北朝傳到唐朝,其作用類似於現在的勳章,是用來表彰擁有軍功之人的,當然後來文臣也可以封勳官。

勳官的等級按轉計量,最高為十二轉,封上柱國,視正二品;十有一轉為柱國,視從二品;十轉為上護軍,視正三品;九轉為護軍,視從三品;八轉為上輕車都尉,視正四品;七轉為輕車都尉,視從四品;六轉為上騎都尉,視正五品;五轉為騎都尉,視從五品;四轉為驍騎尉,視正六品;三轉為飛騎尉,視從六品;二轉為雲騎尉,視正七品;一轉為武騎尉,視從七品。

到了唐朝中後期,勳官數以萬計,上柱國一抓一大把,總不能人人都視為正二品吧。除了壯壯聲勢,獲得納妾特權等,勳官基本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

散官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散官倒不是說閒散的官,而是用來表示官員身份高低的,跟品級有些重複的意思。

舉個例子,現在拉出來一個某某局長,他的職務是局長,他的級別可能是正科級、正處級乃至正廳級,職務決定權力,級別決定待遇。

散官就是用以表示級別的,職事官的品級不以官職為準,而已這個官員身任的散官品級為準。唐朝官員的俸祿和衣服顏色都是根據散官品級來定的,如三品及以上穿紫色,四品官員敢穿紫色就是逾制,分分鐘受審。

唐朝散官分九品,有正有從,但無正一品,四品及以下分上下,一共29級,還分文散官和武散官兩類。

職事官

"

官職制度其實是個複雜的體系,秦漢時期的官職連明確等級都沒有,按照俸祿來確定等級,二千石。曹魏提出九品中正制以後,官制不管怎麼變,品級總算有了。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唐朝的官職制度分好幾種,有使職、職事官、散官、勳官、封爵之分。

封爵

封爵估計是最容易弄懂的,因為影視劇一直都把封爵單列,很多人都知道王爺、公侯伯子男之類的。

唐朝的爵位分九等,王(正一品)、郡王和嗣王(從一品)、國公(從一品)、開國郡公(正二品)、開國縣公(從二品)、開國縣侯(從三品)、開國縣伯(正四品上)、開國縣子(正五品上)、開國縣男(從五品上)。

勳官

勳官其實我們熟悉的陌生詞,說它熟悉,是因為《木蘭辭》裡面有一句“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這裡的“勳”就是勳官。說它陌生也很簡單,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木蘭辭》是北朝民歌,勳官也一路從北朝傳到唐朝,其作用類似於現在的勳章,是用來表彰擁有軍功之人的,當然後來文臣也可以封勳官。

勳官的等級按轉計量,最高為十二轉,封上柱國,視正二品;十有一轉為柱國,視從二品;十轉為上護軍,視正三品;九轉為護軍,視從三品;八轉為上輕車都尉,視正四品;七轉為輕車都尉,視從四品;六轉為上騎都尉,視正五品;五轉為騎都尉,視從五品;四轉為驍騎尉,視正六品;三轉為飛騎尉,視從六品;二轉為雲騎尉,視正七品;一轉為武騎尉,視從七品。

到了唐朝中後期,勳官數以萬計,上柱國一抓一大把,總不能人人都視為正二品吧。除了壯壯聲勢,獲得納妾特權等,勳官基本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

散官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散官倒不是說閒散的官,而是用來表示官員身份高低的,跟品級有些重複的意思。

舉個例子,現在拉出來一個某某局長,他的職務是局長,他的級別可能是正科級、正處級乃至正廳級,職務決定權力,級別決定待遇。

散官就是用以表示級別的,職事官的品級不以官職為準,而已這個官員身任的散官品級為準。唐朝官員的俸祿和衣服顏色都是根據散官品級來定的,如三品及以上穿紫色,四品官員敢穿紫色就是逾制,分分鐘受審。

唐朝散官分九品,有正有從,但無正一品,四品及以下分上下,一共29級,還分文散官和武散官兩類。

職事官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顧名思義,職事官就是辦事的官,在政府各部門有編制的崗位,比如戶部尚書、戶部侍郎等等。

但職事官也分兩種,一種是等級很高的,如二品及二品以上的,多為榮銜,名義上是無所不統,實際上什麼事情也管不了,就是表示身份尊貴,要處理具體事務得兼任低級官職;第二種就是實際上做事的,真正的實權在握。

唐朝中後期使官氾濫,第二種職事官的權力也被架空,大多數職事官的作用只剩下了表示品級。而這恰恰是原本散官的功能,職事官等於架空了散官。於是中晚唐時期,職事官被用來表示地位品級,散官被用來決定官員服飾的顏色。

使職

使職類似於特派員,它沒有等級,也沒有待遇,但卻直接處理具體事務,也就是擁有權力。

"

官職制度其實是個複雜的體系,秦漢時期的官職連明確等級都沒有,按照俸祿來確定等級,二千石。曹魏提出九品中正制以後,官制不管怎麼變,品級總算有了。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唐朝的官職制度分好幾種,有使職、職事官、散官、勳官、封爵之分。

封爵

封爵估計是最容易弄懂的,因為影視劇一直都把封爵單列,很多人都知道王爺、公侯伯子男之類的。

唐朝的爵位分九等,王(正一品)、郡王和嗣王(從一品)、國公(從一品)、開國郡公(正二品)、開國縣公(從二品)、開國縣侯(從三品)、開國縣伯(正四品上)、開國縣子(正五品上)、開國縣男(從五品上)。

勳官

勳官其實我們熟悉的陌生詞,說它熟悉,是因為《木蘭辭》裡面有一句“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這裡的“勳”就是勳官。說它陌生也很簡單,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木蘭辭》是北朝民歌,勳官也一路從北朝傳到唐朝,其作用類似於現在的勳章,是用來表彰擁有軍功之人的,當然後來文臣也可以封勳官。

勳官的等級按轉計量,最高為十二轉,封上柱國,視正二品;十有一轉為柱國,視從二品;十轉為上護軍,視正三品;九轉為護軍,視從三品;八轉為上輕車都尉,視正四品;七轉為輕車都尉,視從四品;六轉為上騎都尉,視正五品;五轉為騎都尉,視從五品;四轉為驍騎尉,視正六品;三轉為飛騎尉,視從六品;二轉為雲騎尉,視正七品;一轉為武騎尉,視從七品。

到了唐朝中後期,勳官數以萬計,上柱國一抓一大把,總不能人人都視為正二品吧。除了壯壯聲勢,獲得納妾特權等,勳官基本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

散官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散官倒不是說閒散的官,而是用來表示官員身份高低的,跟品級有些重複的意思。

舉個例子,現在拉出來一個某某局長,他的職務是局長,他的級別可能是正科級、正處級乃至正廳級,職務決定權力,級別決定待遇。

散官就是用以表示級別的,職事官的品級不以官職為準,而已這個官員身任的散官品級為準。唐朝官員的俸祿和衣服顏色都是根據散官品級來定的,如三品及以上穿紫色,四品官員敢穿紫色就是逾制,分分鐘受審。

唐朝散官分九品,有正有從,但無正一品,四品及以下分上下,一共29級,還分文散官和武散官兩類。

職事官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顧名思義,職事官就是辦事的官,在政府各部門有編制的崗位,比如戶部尚書、戶部侍郎等等。

但職事官也分兩種,一種是等級很高的,如二品及二品以上的,多為榮銜,名義上是無所不統,實際上什麼事情也管不了,就是表示身份尊貴,要處理具體事務得兼任低級官職;第二種就是實際上做事的,真正的實權在握。

唐朝中後期使官氾濫,第二種職事官的權力也被架空,大多數職事官的作用只剩下了表示品級。而這恰恰是原本散官的功能,職事官等於架空了散官。於是中晚唐時期,職事官被用來表示地位品級,散官被用來決定官員服飾的顏色。

使職

使職類似於特派員,它沒有等級,也沒有待遇,但卻直接處理具體事務,也就是擁有權力。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唐朝的職事官體系比較明顯,最主要的就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非常齊整,能夠在在律令制下有條不紊地管理整個國家,但對於一個不斷膨脹的巨大王朝來說,隨著事務越來越多,這種整齊的體制就越發顯得死板有餘而靈活不足。

怎樣最靈活?當然是因事設官。

到高宗年間,就已經出現不少事務沒有具體官員負責的情況。朝廷就從中央官員中選一個人,臨時負責這個事務,如營田使就是管屯田的。

朝廷一看,這個方法好用,使職也就越來越多,最著名的莫過於節度使,節度使下屬的幕僚,自然也是使職。隨著時間推移,到唐朝中後期,使職遍佈天下。

"

官職制度其實是個複雜的體系,秦漢時期的官職連明確等級都沒有,按照俸祿來確定等級,二千石。曹魏提出九品中正制以後,官制不管怎麼變,品級總算有了。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唐朝的官職制度分好幾種,有使職、職事官、散官、勳官、封爵之分。

封爵

封爵估計是最容易弄懂的,因為影視劇一直都把封爵單列,很多人都知道王爺、公侯伯子男之類的。

唐朝的爵位分九等,王(正一品)、郡王和嗣王(從一品)、國公(從一品)、開國郡公(正二品)、開國縣公(從二品)、開國縣侯(從三品)、開國縣伯(正四品上)、開國縣子(正五品上)、開國縣男(從五品上)。

勳官

勳官其實我們熟悉的陌生詞,說它熟悉,是因為《木蘭辭》裡面有一句“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這裡的“勳”就是勳官。說它陌生也很簡單,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木蘭辭》是北朝民歌,勳官也一路從北朝傳到唐朝,其作用類似於現在的勳章,是用來表彰擁有軍功之人的,當然後來文臣也可以封勳官。

勳官的等級按轉計量,最高為十二轉,封上柱國,視正二品;十有一轉為柱國,視從二品;十轉為上護軍,視正三品;九轉為護軍,視從三品;八轉為上輕車都尉,視正四品;七轉為輕車都尉,視從四品;六轉為上騎都尉,視正五品;五轉為騎都尉,視從五品;四轉為驍騎尉,視正六品;三轉為飛騎尉,視從六品;二轉為雲騎尉,視正七品;一轉為武騎尉,視從七品。

到了唐朝中後期,勳官數以萬計,上柱國一抓一大把,總不能人人都視為正二品吧。除了壯壯聲勢,獲得納妾特權等,勳官基本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

散官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散官倒不是說閒散的官,而是用來表示官員身份高低的,跟品級有些重複的意思。

舉個例子,現在拉出來一個某某局長,他的職務是局長,他的級別可能是正科級、正處級乃至正廳級,職務決定權力,級別決定待遇。

散官就是用以表示級別的,職事官的品級不以官職為準,而已這個官員身任的散官品級為準。唐朝官員的俸祿和衣服顏色都是根據散官品級來定的,如三品及以上穿紫色,四品官員敢穿紫色就是逾制,分分鐘受審。

唐朝散官分九品,有正有從,但無正一品,四品及以下分上下,一共29級,還分文散官和武散官兩類。

職事官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顧名思義,職事官就是辦事的官,在政府各部門有編制的崗位,比如戶部尚書、戶部侍郎等等。

但職事官也分兩種,一種是等級很高的,如二品及二品以上的,多為榮銜,名義上是無所不統,實際上什麼事情也管不了,就是表示身份尊貴,要處理具體事務得兼任低級官職;第二種就是實際上做事的,真正的實權在握。

唐朝中後期使官氾濫,第二種職事官的權力也被架空,大多數職事官的作用只剩下了表示品級。而這恰恰是原本散官的功能,職事官等於架空了散官。於是中晚唐時期,職事官被用來表示地位品級,散官被用來決定官員服飾的顏色。

使職

使職類似於特派員,它沒有等級,也沒有待遇,但卻直接處理具體事務,也就是擁有權力。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唐朝的職事官體系比較明顯,最主要的就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非常齊整,能夠在在律令制下有條不紊地管理整個國家,但對於一個不斷膨脹的巨大王朝來說,隨著事務越來越多,這種整齊的體制就越發顯得死板有餘而靈活不足。

怎樣最靈活?當然是因事設官。

到高宗年間,就已經出現不少事務沒有具體官員負責的情況。朝廷就從中央官員中選一個人,臨時負責這個事務,如營田使就是管屯田的。

朝廷一看,這個方法好用,使職也就越來越多,最著名的莫過於節度使,節度使下屬的幕僚,自然也是使職。隨著時間推移,到唐朝中後期,使職遍佈天下。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不過使職沒有等級和待遇,相當於只辦事、不收錢,可又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想想都不可能,所以使職都會兼任一個有等級有待遇的職事官(一般前面會加個檢校),這樣才有錢拿。

正是因為這種並存關係,使職最終搶了職事官的飯碗,職事官轉身又搶了散官的飯碗。

宰相

唐朝的宰相併不是一個實際官職,而是一個稱號,獲得某項官職的人便可稱為宰相,在不同時期,這項官職是不同的。

在初唐時期,三省六部制嚴格執行,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綜理政務,共議國政,三省長官併為宰相。

最先退場的是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因為李世民當過這個職務,後面沒人敢當了,尚書令的副手左右僕射成了尚書省的實際長官。

"

官職制度其實是個複雜的體系,秦漢時期的官職連明確等級都沒有,按照俸祿來確定等級,二千石。曹魏提出九品中正制以後,官制不管怎麼變,品級總算有了。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唐朝的官職制度分好幾種,有使職、職事官、散官、勳官、封爵之分。

封爵

封爵估計是最容易弄懂的,因為影視劇一直都把封爵單列,很多人都知道王爺、公侯伯子男之類的。

唐朝的爵位分九等,王(正一品)、郡王和嗣王(從一品)、國公(從一品)、開國郡公(正二品)、開國縣公(從二品)、開國縣侯(從三品)、開國縣伯(正四品上)、開國縣子(正五品上)、開國縣男(從五品上)。

勳官

勳官其實我們熟悉的陌生詞,說它熟悉,是因為《木蘭辭》裡面有一句“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這裡的“勳”就是勳官。說它陌生也很簡單,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木蘭辭》是北朝民歌,勳官也一路從北朝傳到唐朝,其作用類似於現在的勳章,是用來表彰擁有軍功之人的,當然後來文臣也可以封勳官。

勳官的等級按轉計量,最高為十二轉,封上柱國,視正二品;十有一轉為柱國,視從二品;十轉為上護軍,視正三品;九轉為護軍,視從三品;八轉為上輕車都尉,視正四品;七轉為輕車都尉,視從四品;六轉為上騎都尉,視正五品;五轉為騎都尉,視從五品;四轉為驍騎尉,視正六品;三轉為飛騎尉,視從六品;二轉為雲騎尉,視正七品;一轉為武騎尉,視從七品。

到了唐朝中後期,勳官數以萬計,上柱國一抓一大把,總不能人人都視為正二品吧。除了壯壯聲勢,獲得納妾特權等,勳官基本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

散官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散官倒不是說閒散的官,而是用來表示官員身份高低的,跟品級有些重複的意思。

舉個例子,現在拉出來一個某某局長,他的職務是局長,他的級別可能是正科級、正處級乃至正廳級,職務決定權力,級別決定待遇。

散官就是用以表示級別的,職事官的品級不以官職為準,而已這個官員身任的散官品級為準。唐朝官員的俸祿和衣服顏色都是根據散官品級來定的,如三品及以上穿紫色,四品官員敢穿紫色就是逾制,分分鐘受審。

唐朝散官分九品,有正有從,但無正一品,四品及以下分上下,一共29級,還分文散官和武散官兩類。

職事官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顧名思義,職事官就是辦事的官,在政府各部門有編制的崗位,比如戶部尚書、戶部侍郎等等。

但職事官也分兩種,一種是等級很高的,如二品及二品以上的,多為榮銜,名義上是無所不統,實際上什麼事情也管不了,就是表示身份尊貴,要處理具體事務得兼任低級官職;第二種就是實際上做事的,真正的實權在握。

唐朝中後期使官氾濫,第二種職事官的權力也被架空,大多數職事官的作用只剩下了表示品級。而這恰恰是原本散官的功能,職事官等於架空了散官。於是中晚唐時期,職事官被用來表示地位品級,散官被用來決定官員服飾的顏色。

使職

使職類似於特派員,它沒有等級,也沒有待遇,但卻直接處理具體事務,也就是擁有權力。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唐朝的職事官體系比較明顯,最主要的就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非常齊整,能夠在在律令制下有條不紊地管理整個國家,但對於一個不斷膨脹的巨大王朝來說,隨著事務越來越多,這種整齊的體制就越發顯得死板有餘而靈活不足。

怎樣最靈活?當然是因事設官。

到高宗年間,就已經出現不少事務沒有具體官員負責的情況。朝廷就從中央官員中選一個人,臨時負責這個事務,如營田使就是管屯田的。

朝廷一看,這個方法好用,使職也就越來越多,最著名的莫過於節度使,節度使下屬的幕僚,自然也是使職。隨著時間推移,到唐朝中後期,使職遍佈天下。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不過使職沒有等級和待遇,相當於只辦事、不收錢,可又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想想都不可能,所以使職都會兼任一個有等級有待遇的職事官(一般前面會加個檢校),這樣才有錢拿。

正是因為這種並存關係,使職最終搶了職事官的飯碗,職事官轉身又搶了散官的飯碗。

宰相

唐朝的宰相併不是一個實際官職,而是一個稱號,獲得某項官職的人便可稱為宰相,在不同時期,這項官職是不同的。

在初唐時期,三省六部制嚴格執行,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綜理政務,共議國政,三省長官併為宰相。

最先退場的是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因為李世民當過這個職務,後面沒人敢當了,尚書令的副手左右僕射成了尚書省的實際長官。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這樣宰相的數量還是比較少,幾個宰相達成一致,皇帝的命令都有可能駁回,不利於皇權,於是皇帝開始吸收三省長官之外的官員進入決策機關。

三省長官的名額就那麼多,不能再加人,皇帝乾脆增設一個宰相的新名,叫“同中書門下三品”,表示跟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平級,那就是宰相了嘛。類似的還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意思是差不多的。

從官名就知道,這個官職是三品的,還是正三品。在初唐之後,這個官職成了實際上的宰相之職,不論等級高低,只要不加上這個官職,那就不是宰相,只能在旁邊看著。

那左右僕射(從二品)和中書令、侍中(正三品)哪去了?初唐以後,這幾個官職的授予越發稀少,尤其是中唐時中書令和侍中被提到二品後,全都成了榮銜,只是給人榮譽,不給權力。

一品大員

那唐朝有沒有一品大員呢?當然是有的。

"

官職制度其實是個複雜的體系,秦漢時期的官職連明確等級都沒有,按照俸祿來確定等級,二千石。曹魏提出九品中正制以後,官制不管怎麼變,品級總算有了。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唐朝的官職制度分好幾種,有使職、職事官、散官、勳官、封爵之分。

封爵

封爵估計是最容易弄懂的,因為影視劇一直都把封爵單列,很多人都知道王爺、公侯伯子男之類的。

唐朝的爵位分九等,王(正一品)、郡王和嗣王(從一品)、國公(從一品)、開國郡公(正二品)、開國縣公(從二品)、開國縣侯(從三品)、開國縣伯(正四品上)、開國縣子(正五品上)、開國縣男(從五品上)。

勳官

勳官其實我們熟悉的陌生詞,說它熟悉,是因為《木蘭辭》裡面有一句“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這裡的“勳”就是勳官。說它陌生也很簡單,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木蘭辭》是北朝民歌,勳官也一路從北朝傳到唐朝,其作用類似於現在的勳章,是用來表彰擁有軍功之人的,當然後來文臣也可以封勳官。

勳官的等級按轉計量,最高為十二轉,封上柱國,視正二品;十有一轉為柱國,視從二品;十轉為上護軍,視正三品;九轉為護軍,視從三品;八轉為上輕車都尉,視正四品;七轉為輕車都尉,視從四品;六轉為上騎都尉,視正五品;五轉為騎都尉,視從五品;四轉為驍騎尉,視正六品;三轉為飛騎尉,視從六品;二轉為雲騎尉,視正七品;一轉為武騎尉,視從七品。

到了唐朝中後期,勳官數以萬計,上柱國一抓一大把,總不能人人都視為正二品吧。除了壯壯聲勢,獲得納妾特權等,勳官基本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

散官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散官倒不是說閒散的官,而是用來表示官員身份高低的,跟品級有些重複的意思。

舉個例子,現在拉出來一個某某局長,他的職務是局長,他的級別可能是正科級、正處級乃至正廳級,職務決定權力,級別決定待遇。

散官就是用以表示級別的,職事官的品級不以官職為準,而已這個官員身任的散官品級為準。唐朝官員的俸祿和衣服顏色都是根據散官品級來定的,如三品及以上穿紫色,四品官員敢穿紫色就是逾制,分分鐘受審。

唐朝散官分九品,有正有從,但無正一品,四品及以下分上下,一共29級,還分文散官和武散官兩類。

職事官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顧名思義,職事官就是辦事的官,在政府各部門有編制的崗位,比如戶部尚書、戶部侍郎等等。

但職事官也分兩種,一種是等級很高的,如二品及二品以上的,多為榮銜,名義上是無所不統,實際上什麼事情也管不了,就是表示身份尊貴,要處理具體事務得兼任低級官職;第二種就是實際上做事的,真正的實權在握。

唐朝中後期使官氾濫,第二種職事官的權力也被架空,大多數職事官的作用只剩下了表示品級。而這恰恰是原本散官的功能,職事官等於架空了散官。於是中晚唐時期,職事官被用來表示地位品級,散官被用來決定官員服飾的顏色。

使職

使職類似於特派員,它沒有等級,也沒有待遇,但卻直接處理具體事務,也就是擁有權力。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唐朝的職事官體系比較明顯,最主要的就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非常齊整,能夠在在律令制下有條不紊地管理整個國家,但對於一個不斷膨脹的巨大王朝來說,隨著事務越來越多,這種整齊的體制就越發顯得死板有餘而靈活不足。

怎樣最靈活?當然是因事設官。

到高宗年間,就已經出現不少事務沒有具體官員負責的情況。朝廷就從中央官員中選一個人,臨時負責這個事務,如營田使就是管屯田的。

朝廷一看,這個方法好用,使職也就越來越多,最著名的莫過於節度使,節度使下屬的幕僚,自然也是使職。隨著時間推移,到唐朝中後期,使職遍佈天下。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不過使職沒有等級和待遇,相當於只辦事、不收錢,可又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想想都不可能,所以使職都會兼任一個有等級有待遇的職事官(一般前面會加個檢校),這樣才有錢拿。

正是因為這種並存關係,使職最終搶了職事官的飯碗,職事官轉身又搶了散官的飯碗。

宰相

唐朝的宰相併不是一個實際官職,而是一個稱號,獲得某項官職的人便可稱為宰相,在不同時期,這項官職是不同的。

在初唐時期,三省六部制嚴格執行,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綜理政務,共議國政,三省長官併為宰相。

最先退場的是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因為李世民當過這個職務,後面沒人敢當了,尚書令的副手左右僕射成了尚書省的實際長官。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這樣宰相的數量還是比較少,幾個宰相達成一致,皇帝的命令都有可能駁回,不利於皇權,於是皇帝開始吸收三省長官之外的官員進入決策機關。

三省長官的名額就那麼多,不能再加人,皇帝乾脆增設一個宰相的新名,叫“同中書門下三品”,表示跟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平級,那就是宰相了嘛。類似的還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意思是差不多的。

從官名就知道,這個官職是三品的,還是正三品。在初唐之後,這個官職成了實際上的宰相之職,不論等級高低,只要不加上這個官職,那就不是宰相,只能在旁邊看著。

那左右僕射(從二品)和中書令、侍中(正三品)哪去了?初唐以後,這幾個官職的授予越發稀少,尤其是中唐時中書令和侍中被提到二品後,全都成了榮銜,只是給人榮譽,不給權力。

一品大員

那唐朝有沒有一品大員呢?當然是有的。

唐朝官制有多複雜?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榮譽官職

職事官有正一品的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從一品的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散官有從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官)和驃騎大將軍(武散官)。

封爵有正一品的王、天策上將(李世民一人),從一品的嗣王、郡王、國公。

如果不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這種官職的話,這些一品大員都不是宰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