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唐朝官員品級極低:三品官就能當宰相,八九品就能當縣令。這可能是受了“開府儀同三司”和“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兩個詞的影響,並進而推算出唐朝三品官可以當宰相,縣令也就是個八九品官。

我們看唐朝正史和相關墓誌銘就會發現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事實上唐朝縣令最低為七品,甚至正五品乃至從二品的縣令也有,這一點新舊兩唐書、《唐會要》和秦瓊的孫子秦佾都可以作證:唐朝官員品級之高超乎人們想象,一品宰相很常見,二品縣令也真的可以有。

"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唐朝官員品級極低:三品官就能當宰相,八九品就能當縣令。這可能是受了“開府儀同三司”和“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兩個詞的影響,並進而推算出唐朝三品官可以當宰相,縣令也就是個八九品官。

我們看唐朝正史和相關墓誌銘就會發現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事實上唐朝縣令最低為七品,甚至正五品乃至從二品的縣令也有,這一點新舊兩唐書、《唐會要》和秦瓊的孫子秦佾都可以作證:唐朝官員品級之高超乎人們想象,一品宰相很常見,二品縣令也真的可以有。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為了讓讀者諸君印象深刻,咱們先按照《唐會要·卷一·帝號上》的記載,看看唐高祖李淵執政期間的宰相都有誰:“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年號一,盡武德九年。宰相十六人:秦王(李世民)、裴寂、劉文靜、蕭瑀、竇威、竇抗、陳叔達、楊恭仁、封德彝、裴矩、高士廉、齊王元吉、宇文士及、長孫無忌、杜如晦、房元(玄)齡。

《唐會要》記載的李淵朝十六位宰相,名字並不叫宰相,而是職權相當於宰相。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主官,都有資格被稱為宰相。比如裴寂的正式官職是尚書左僕射(自李世民之後,唐朝不設尚書令和天策上將),劉文靜有資格被稱為宰相時候的官職是“納言”,也就是門下省的主官“侍中(隋曰納言,又名侍內。武德為納言,又改為侍中)”。

這些人爵位最低的也是國公,國公幾品呢?《舊唐書·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職官一》有記載:“從第一品,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嗣王、郡王、國公。”

"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唐朝官員品級極低:三品官就能當宰相,八九品就能當縣令。這可能是受了“開府儀同三司”和“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兩個詞的影響,並進而推算出唐朝三品官可以當宰相,縣令也就是個八九品官。

我們看唐朝正史和相關墓誌銘就會發現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事實上唐朝縣令最低為七品,甚至正五品乃至從二品的縣令也有,這一點新舊兩唐書、《唐會要》和秦瓊的孫子秦佾都可以作證:唐朝官員品級之高超乎人們想象,一品宰相很常見,二品縣令也真的可以有。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為了讓讀者諸君印象深刻,咱們先按照《唐會要·卷一·帝號上》的記載,看看唐高祖李淵執政期間的宰相都有誰:“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年號一,盡武德九年。宰相十六人:秦王(李世民)、裴寂、劉文靜、蕭瑀、竇威、竇抗、陳叔達、楊恭仁、封德彝、裴矩、高士廉、齊王元吉、宇文士及、長孫無忌、杜如晦、房元(玄)齡。

《唐會要》記載的李淵朝十六位宰相,名字並不叫宰相,而是職權相當於宰相。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主官,都有資格被稱為宰相。比如裴寂的正式官職是尚書左僕射(自李世民之後,唐朝不設尚書令和天策上將),劉文靜有資格被稱為宰相時候的官職是“納言”,也就是門下省的主官“侍中(隋曰納言,又名侍內。武德為納言,又改為侍中)”。

這些人爵位最低的也是國公,國公幾品呢?《舊唐書·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職官一》有記載:“從第一品,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嗣王、郡王、國公。”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那麼三品的宰相有沒有呢,這個還真有,但那是權宜之計:有些人被提拔到宰相崗位上,但品級不夠高,於是就給他們加了個“同中書門下三品”——以國公出任宰相,根本就不用什麼同中書門下三品。尚書令也不可以“同中書門下三品”,因為自從有這個官職,就是正二品,李世民稱帝后不設尚書令,用尚書左右僕射代行尚書令職權,官職為從二品。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同中書門下三品”,而不是“同尚書中書門下三品”。

同時我們還發現,“同中書門下三品”並不是真正“同三品”,有這個稱號的人的品級可能遠遠高於三品:“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謂同侍中、中書令也,而‘同三品’之名蓋起於此。自高宗已(以)後,為宰相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雖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師、中書令則否。《新唐書志第三十六··百官一》

《舊唐書·職官志》的記載:“尚書令一員,正二品。武德中,太宗為之,自是闕而不置,左右僕射各一員,從二品;門下省,侍中二員,武德定令,侍中正三品,大曆(唐代宗李豫年號)二年十一月九日,升為正二品;中書省,中書令二員,武德曰內史令,尋改為中書令,本正三品,與侍中同升正二品,自後不改也。”

"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唐朝官員品級極低:三品官就能當宰相,八九品就能當縣令。這可能是受了“開府儀同三司”和“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兩個詞的影響,並進而推算出唐朝三品官可以當宰相,縣令也就是個八九品官。

我們看唐朝正史和相關墓誌銘就會發現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事實上唐朝縣令最低為七品,甚至正五品乃至從二品的縣令也有,這一點新舊兩唐書、《唐會要》和秦瓊的孫子秦佾都可以作證:唐朝官員品級之高超乎人們想象,一品宰相很常見,二品縣令也真的可以有。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為了讓讀者諸君印象深刻,咱們先按照《唐會要·卷一·帝號上》的記載,看看唐高祖李淵執政期間的宰相都有誰:“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年號一,盡武德九年。宰相十六人:秦王(李世民)、裴寂、劉文靜、蕭瑀、竇威、竇抗、陳叔達、楊恭仁、封德彝、裴矩、高士廉、齊王元吉、宇文士及、長孫無忌、杜如晦、房元(玄)齡。

《唐會要》記載的李淵朝十六位宰相,名字並不叫宰相,而是職權相當於宰相。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主官,都有資格被稱為宰相。比如裴寂的正式官職是尚書左僕射(自李世民之後,唐朝不設尚書令和天策上將),劉文靜有資格被稱為宰相時候的官職是“納言”,也就是門下省的主官“侍中(隋曰納言,又名侍內。武德為納言,又改為侍中)”。

這些人爵位最低的也是國公,國公幾品呢?《舊唐書·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職官一》有記載:“從第一品,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嗣王、郡王、國公。”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那麼三品的宰相有沒有呢,這個還真有,但那是權宜之計:有些人被提拔到宰相崗位上,但品級不夠高,於是就給他們加了個“同中書門下三品”——以國公出任宰相,根本就不用什麼同中書門下三品。尚書令也不可以“同中書門下三品”,因為自從有這個官職,就是正二品,李世民稱帝后不設尚書令,用尚書左右僕射代行尚書令職權,官職為從二品。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同中書門下三品”,而不是“同尚書中書門下三品”。

同時我們還發現,“同中書門下三品”並不是真正“同三品”,有這個稱號的人的品級可能遠遠高於三品:“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謂同侍中、中書令也,而‘同三品’之名蓋起於此。自高宗已(以)後,為宰相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雖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師、中書令則否。《新唐書志第三十六··百官一》

《舊唐書·職官志》的記載:“尚書令一員,正二品。武德中,太宗為之,自是闕而不置,左右僕射各一員,從二品;門下省,侍中二員,武德定令,侍中正三品,大曆(唐代宗李豫年號)二年十一月九日,升為正二品;中書省,中書令二員,武德曰內史令,尋改為中書令,本正三品,與侍中同升正二品,自後不改也。”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新唐書》的記載比較簡單,可能是按照三省主官最高級別記載的:“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尚書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領百官,其屬有六尚書:一曰吏部,二曰戶部,三曰禮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門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納帝命,相禮儀;門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貳侍中之職,大祭祀則從,盥則奉巾,奉匏爵(類似酒杯)贊獻(也就是給侍中打雜的);中書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執大政。”

這樣看來,唐朝最有權力的部門,是尚書省,真宰相是尚書左右僕射。侍中納言也好中書令內史令也罷,跟尚書僕射可能同級,但職權遠不如尚書僕射——人家尚書僕射管著六部呢。

大家都知道,“神探狄仁傑”被稱為一代名相(不能叫大唐名相,因為他拜相的時候國號為周),就是因為他當過“納言兼右肅政御史大夫”和“內史令”,也就是管過門下中書兩省。

狄仁傑拜相之前,在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還當過“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這個鸞臺侍郎,就是門下省侍中的副手(垂拱元年曰鸞臺侍郎, 天寶元年曰門下侍郎),是沒有資格被稱為宰相的。狄仁傑的加官“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是武則天改的,原先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比“同中書門下三品”還低一級。

"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唐朝官員品級極低:三品官就能當宰相,八九品就能當縣令。這可能是受了“開府儀同三司”和“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兩個詞的影響,並進而推算出唐朝三品官可以當宰相,縣令也就是個八九品官。

我們看唐朝正史和相關墓誌銘就會發現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事實上唐朝縣令最低為七品,甚至正五品乃至從二品的縣令也有,這一點新舊兩唐書、《唐會要》和秦瓊的孫子秦佾都可以作證:唐朝官員品級之高超乎人們想象,一品宰相很常見,二品縣令也真的可以有。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為了讓讀者諸君印象深刻,咱們先按照《唐會要·卷一·帝號上》的記載,看看唐高祖李淵執政期間的宰相都有誰:“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年號一,盡武德九年。宰相十六人:秦王(李世民)、裴寂、劉文靜、蕭瑀、竇威、竇抗、陳叔達、楊恭仁、封德彝、裴矩、高士廉、齊王元吉、宇文士及、長孫無忌、杜如晦、房元(玄)齡。

《唐會要》記載的李淵朝十六位宰相,名字並不叫宰相,而是職權相當於宰相。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主官,都有資格被稱為宰相。比如裴寂的正式官職是尚書左僕射(自李世民之後,唐朝不設尚書令和天策上將),劉文靜有資格被稱為宰相時候的官職是“納言”,也就是門下省的主官“侍中(隋曰納言,又名侍內。武德為納言,又改為侍中)”。

這些人爵位最低的也是國公,國公幾品呢?《舊唐書·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職官一》有記載:“從第一品,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嗣王、郡王、國公。”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那麼三品的宰相有沒有呢,這個還真有,但那是權宜之計:有些人被提拔到宰相崗位上,但品級不夠高,於是就給他們加了個“同中書門下三品”——以國公出任宰相,根本就不用什麼同中書門下三品。尚書令也不可以“同中書門下三品”,因為自從有這個官職,就是正二品,李世民稱帝后不設尚書令,用尚書左右僕射代行尚書令職權,官職為從二品。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同中書門下三品”,而不是“同尚書中書門下三品”。

同時我們還發現,“同中書門下三品”並不是真正“同三品”,有這個稱號的人的品級可能遠遠高於三品:“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謂同侍中、中書令也,而‘同三品’之名蓋起於此。自高宗已(以)後,為宰相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雖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師、中書令則否。《新唐書志第三十六··百官一》

《舊唐書·職官志》的記載:“尚書令一員,正二品。武德中,太宗為之,自是闕而不置,左右僕射各一員,從二品;門下省,侍中二員,武德定令,侍中正三品,大曆(唐代宗李豫年號)二年十一月九日,升為正二品;中書省,中書令二員,武德曰內史令,尋改為中書令,本正三品,與侍中同升正二品,自後不改也。”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新唐書》的記載比較簡單,可能是按照三省主官最高級別記載的:“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尚書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領百官,其屬有六尚書:一曰吏部,二曰戶部,三曰禮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門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納帝命,相禮儀;門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貳侍中之職,大祭祀則從,盥則奉巾,奉匏爵(類似酒杯)贊獻(也就是給侍中打雜的);中書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執大政。”

這樣看來,唐朝最有權力的部門,是尚書省,真宰相是尚書左右僕射。侍中納言也好中書令內史令也罷,跟尚書僕射可能同級,但職權遠不如尚書僕射——人家尚書僕射管著六部呢。

大家都知道,“神探狄仁傑”被稱為一代名相(不能叫大唐名相,因為他拜相的時候國號為周),就是因為他當過“納言兼右肅政御史大夫”和“內史令”,也就是管過門下中書兩省。

狄仁傑拜相之前,在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還當過“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這個鸞臺侍郎,就是門下省侍中的副手(垂拱元年曰鸞臺侍郎, 天寶元年曰門下侍郎),是沒有資格被稱為宰相的。狄仁傑的加官“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是武則天改的,原先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比“同中書門下三品”還低一級。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狄仁傑沒當過尚書僕射,但是並不影響他官居一品,只是他並不知道自己後來的品級那麼高。狄仁傑被稱為“狄樑公”,這個稱號在他生前是沒有人這麼叫的:“中宗(李顯)即位,追贈司空,睿宗(李旦)又封樑國公。《舊唐書·列傳第四十》

說完宰相級別,咱們再來看看縣令。事實上唐朝的縣令也是分五等的,但就是最低等的小縣縣令,也沒有低於七品的:“長安、萬年、河南、洛陽、太原、晉陽六縣,謂之京縣,令各一人,正五品上;京兆、河南、太原所管諸縣,謂之畿縣,令各一人,正六品下;諸州上縣,令一人,從六品上;諸州中縣,令一人,正七品上;諸州中下縣:令一人,從七品下;諸州下縣:令一人,從七品下。”

白紙黑字的唐史擺在那裡,這些史料可以證明:稱縣令為七品芝麻官,一點毛病都沒有,因為最低級的縣令也是七品官。

"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唐朝官員品級極低:三品官就能當宰相,八九品就能當縣令。這可能是受了“開府儀同三司”和“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兩個詞的影響,並進而推算出唐朝三品官可以當宰相,縣令也就是個八九品官。

我們看唐朝正史和相關墓誌銘就會發現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事實上唐朝縣令最低為七品,甚至正五品乃至從二品的縣令也有,這一點新舊兩唐書、《唐會要》和秦瓊的孫子秦佾都可以作證:唐朝官員品級之高超乎人們想象,一品宰相很常見,二品縣令也真的可以有。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為了讓讀者諸君印象深刻,咱們先按照《唐會要·卷一·帝號上》的記載,看看唐高祖李淵執政期間的宰相都有誰:“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年號一,盡武德九年。宰相十六人:秦王(李世民)、裴寂、劉文靜、蕭瑀、竇威、竇抗、陳叔達、楊恭仁、封德彝、裴矩、高士廉、齊王元吉、宇文士及、長孫無忌、杜如晦、房元(玄)齡。

《唐會要》記載的李淵朝十六位宰相,名字並不叫宰相,而是職權相當於宰相。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主官,都有資格被稱為宰相。比如裴寂的正式官職是尚書左僕射(自李世民之後,唐朝不設尚書令和天策上將),劉文靜有資格被稱為宰相時候的官職是“納言”,也就是門下省的主官“侍中(隋曰納言,又名侍內。武德為納言,又改為侍中)”。

這些人爵位最低的也是國公,國公幾品呢?《舊唐書·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職官一》有記載:“從第一品,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嗣王、郡王、國公。”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那麼三品的宰相有沒有呢,這個還真有,但那是權宜之計:有些人被提拔到宰相崗位上,但品級不夠高,於是就給他們加了個“同中書門下三品”——以國公出任宰相,根本就不用什麼同中書門下三品。尚書令也不可以“同中書門下三品”,因為自從有這個官職,就是正二品,李世民稱帝后不設尚書令,用尚書左右僕射代行尚書令職權,官職為從二品。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同中書門下三品”,而不是“同尚書中書門下三品”。

同時我們還發現,“同中書門下三品”並不是真正“同三品”,有這個稱號的人的品級可能遠遠高於三品:“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謂同侍中、中書令也,而‘同三品’之名蓋起於此。自高宗已(以)後,為宰相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雖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師、中書令則否。《新唐書志第三十六··百官一》

《舊唐書·職官志》的記載:“尚書令一員,正二品。武德中,太宗為之,自是闕而不置,左右僕射各一員,從二品;門下省,侍中二員,武德定令,侍中正三品,大曆(唐代宗李豫年號)二年十一月九日,升為正二品;中書省,中書令二員,武德曰內史令,尋改為中書令,本正三品,與侍中同升正二品,自後不改也。”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新唐書》的記載比較簡單,可能是按照三省主官最高級別記載的:“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尚書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領百官,其屬有六尚書:一曰吏部,二曰戶部,三曰禮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門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納帝命,相禮儀;門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貳侍中之職,大祭祀則從,盥則奉巾,奉匏爵(類似酒杯)贊獻(也就是給侍中打雜的);中書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執大政。”

這樣看來,唐朝最有權力的部門,是尚書省,真宰相是尚書左右僕射。侍中納言也好中書令內史令也罷,跟尚書僕射可能同級,但職權遠不如尚書僕射——人家尚書僕射管著六部呢。

大家都知道,“神探狄仁傑”被稱為一代名相(不能叫大唐名相,因為他拜相的時候國號為周),就是因為他當過“納言兼右肅政御史大夫”和“內史令”,也就是管過門下中書兩省。

狄仁傑拜相之前,在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還當過“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這個鸞臺侍郎,就是門下省侍中的副手(垂拱元年曰鸞臺侍郎, 天寶元年曰門下侍郎),是沒有資格被稱為宰相的。狄仁傑的加官“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是武則天改的,原先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比“同中書門下三品”還低一級。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狄仁傑沒當過尚書僕射,但是並不影響他官居一品,只是他並不知道自己後來的品級那麼高。狄仁傑被稱為“狄樑公”,這個稱號在他生前是沒有人這麼叫的:“中宗(李顯)即位,追贈司空,睿宗(李旦)又封樑國公。《舊唐書·列傳第四十》

說完宰相級別,咱們再來看看縣令。事實上唐朝的縣令也是分五等的,但就是最低等的小縣縣令,也沒有低於七品的:“長安、萬年、河南、洛陽、太原、晉陽六縣,謂之京縣,令各一人,正五品上;京兆、河南、太原所管諸縣,謂之畿縣,令各一人,正六品下;諸州上縣,令一人,從六品上;諸州中縣,令一人,正七品上;諸州中下縣:令一人,從七品下;諸州下縣:令一人,從七品下。”

白紙黑字的唐史擺在那裡,這些史料可以證明:稱縣令為七品芝麻官,一點毛病都沒有,因為最低級的縣令也是七品官。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唐朝的縣令品級可以達到五品之高,這級別在明朝可以當知州,在清朝可以當同知(知府的副職)。這樣看來,唐朝的知縣品級不僅不低,而且可能是歷朝歷代最高的。

唐朝縣令品級高,秦瓊之孫、秦懷道之子秦佾可以作證,因為他給父親做的墓誌銘中明確寫著:“祖叔寶,佐命功臣、左武衛大將軍、上柱國、翼國公。父懷道,太宗文皇帝左千牛。秩滿,遷綿州司士參軍。又遷常州義興縣令,襲爵歷城縣開國公。”

不知道為什麼,秦懷道承襲的不是秦瓊的胡國公,而是秦瓊之父的歷城縣開國公,這也許是因為秦懷道還有一個嫡長子哥哥吧。秦懷道的哥哥叫秦什麼道,因為碑文缺字,正史中有沒有記載,我們就不去管他了。

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這位常州義興縣令秦懷道,可是正兒八經的開國縣公,是從二品官:“從第二品,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督、光祿大夫、鎮軍大將軍、開國縣公、柱國。《舊唐書·職官二》

"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唐朝官員品級極低:三品官就能當宰相,八九品就能當縣令。這可能是受了“開府儀同三司”和“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兩個詞的影響,並進而推算出唐朝三品官可以當宰相,縣令也就是個八九品官。

我們看唐朝正史和相關墓誌銘就會發現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事實上唐朝縣令最低為七品,甚至正五品乃至從二品的縣令也有,這一點新舊兩唐書、《唐會要》和秦瓊的孫子秦佾都可以作證:唐朝官員品級之高超乎人們想象,一品宰相很常見,二品縣令也真的可以有。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為了讓讀者諸君印象深刻,咱們先按照《唐會要·卷一·帝號上》的記載,看看唐高祖李淵執政期間的宰相都有誰:“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年號一,盡武德九年。宰相十六人:秦王(李世民)、裴寂、劉文靜、蕭瑀、竇威、竇抗、陳叔達、楊恭仁、封德彝、裴矩、高士廉、齊王元吉、宇文士及、長孫無忌、杜如晦、房元(玄)齡。

《唐會要》記載的李淵朝十六位宰相,名字並不叫宰相,而是職權相當於宰相。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主官,都有資格被稱為宰相。比如裴寂的正式官職是尚書左僕射(自李世民之後,唐朝不設尚書令和天策上將),劉文靜有資格被稱為宰相時候的官職是“納言”,也就是門下省的主官“侍中(隋曰納言,又名侍內。武德為納言,又改為侍中)”。

這些人爵位最低的也是國公,國公幾品呢?《舊唐書·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職官一》有記載:“從第一品,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嗣王、郡王、國公。”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那麼三品的宰相有沒有呢,這個還真有,但那是權宜之計:有些人被提拔到宰相崗位上,但品級不夠高,於是就給他們加了個“同中書門下三品”——以國公出任宰相,根本就不用什麼同中書門下三品。尚書令也不可以“同中書門下三品”,因為自從有這個官職,就是正二品,李世民稱帝后不設尚書令,用尚書左右僕射代行尚書令職權,官職為從二品。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同中書門下三品”,而不是“同尚書中書門下三品”。

同時我們還發現,“同中書門下三品”並不是真正“同三品”,有這個稱號的人的品級可能遠遠高於三品:“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謂同侍中、中書令也,而‘同三品’之名蓋起於此。自高宗已(以)後,為宰相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雖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師、中書令則否。《新唐書志第三十六··百官一》

《舊唐書·職官志》的記載:“尚書令一員,正二品。武德中,太宗為之,自是闕而不置,左右僕射各一員,從二品;門下省,侍中二員,武德定令,侍中正三品,大曆(唐代宗李豫年號)二年十一月九日,升為正二品;中書省,中書令二員,武德曰內史令,尋改為中書令,本正三品,與侍中同升正二品,自後不改也。”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新唐書》的記載比較簡單,可能是按照三省主官最高級別記載的:“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尚書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領百官,其屬有六尚書:一曰吏部,二曰戶部,三曰禮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門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納帝命,相禮儀;門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貳侍中之職,大祭祀則從,盥則奉巾,奉匏爵(類似酒杯)贊獻(也就是給侍中打雜的);中書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執大政。”

這樣看來,唐朝最有權力的部門,是尚書省,真宰相是尚書左右僕射。侍中納言也好中書令內史令也罷,跟尚書僕射可能同級,但職權遠不如尚書僕射——人家尚書僕射管著六部呢。

大家都知道,“神探狄仁傑”被稱為一代名相(不能叫大唐名相,因為他拜相的時候國號為周),就是因為他當過“納言兼右肅政御史大夫”和“內史令”,也就是管過門下中書兩省。

狄仁傑拜相之前,在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還當過“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這個鸞臺侍郎,就是門下省侍中的副手(垂拱元年曰鸞臺侍郎, 天寶元年曰門下侍郎),是沒有資格被稱為宰相的。狄仁傑的加官“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是武則天改的,原先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比“同中書門下三品”還低一級。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狄仁傑沒當過尚書僕射,但是並不影響他官居一品,只是他並不知道自己後來的品級那麼高。狄仁傑被稱為“狄樑公”,這個稱號在他生前是沒有人這麼叫的:“中宗(李顯)即位,追贈司空,睿宗(李旦)又封樑國公。《舊唐書·列傳第四十》

說完宰相級別,咱們再來看看縣令。事實上唐朝的縣令也是分五等的,但就是最低等的小縣縣令,也沒有低於七品的:“長安、萬年、河南、洛陽、太原、晉陽六縣,謂之京縣,令各一人,正五品上;京兆、河南、太原所管諸縣,謂之畿縣,令各一人,正六品下;諸州上縣,令一人,從六品上;諸州中縣,令一人,正七品上;諸州中下縣:令一人,從七品下;諸州下縣:令一人,從七品下。”

白紙黑字的唐史擺在那裡,這些史料可以證明:稱縣令為七品芝麻官,一點毛病都沒有,因為最低級的縣令也是七品官。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唐朝的縣令品級可以達到五品之高,這級別在明朝可以當知州,在清朝可以當同知(知府的副職)。這樣看來,唐朝的知縣品級不僅不低,而且可能是歷朝歷代最高的。

唐朝縣令品級高,秦瓊之孫、秦懷道之子秦佾可以作證,因為他給父親做的墓誌銘中明確寫著:“祖叔寶,佐命功臣、左武衛大將軍、上柱國、翼國公。父懷道,太宗文皇帝左千牛。秩滿,遷綿州司士參軍。又遷常州義興縣令,襲爵歷城縣開國公。”

不知道為什麼,秦懷道承襲的不是秦瓊的胡國公,而是秦瓊之父的歷城縣開國公,這也許是因為秦懷道還有一個嫡長子哥哥吧。秦懷道的哥哥叫秦什麼道,因為碑文缺字,正史中有沒有記載,我們就不去管他了。

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這位常州義興縣令秦懷道,可是正兒八經的開國縣公,是從二品官:“從第二品,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督、光祿大夫、鎮軍大將軍、開國縣公、柱國。《舊唐書·職官二》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秦瓊的兒子以世襲開國縣公的從二品級別出任外縣縣令,可能跟秦瓊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唐太宗李世民心中產生了隔閡有關——其子孫後代被趕出了權利中心,這純屬降級外放,比貶官流放好聽一點而已。

這篇文章比較枯燥,引用了大量史料原文,只是為了證明一點:唐朝的縣令品級,是歷朝歷代最高的;三品官當宰相不是沒有,但那只是“享受宰相待遇”,真正掌握宰相實權(管六部)的尚書省主官,級別從來就沒有低於二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