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

前幾天跟朋友聊天兒,聊到唐朝時的科舉,我說那時候的考生,都能拿著干謁詩文去找社會大拿求推薦,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程參,騎著馬去長安,本想著拿干謁詩文找李太白看看,說不準這以後就鯉魚躍龍門了,結果詩文全被一把煙丸燒了個精光。

"

前幾天跟朋友聊天兒,聊到唐朝時的科舉,我說那時候的考生,都能拿著干謁詩文去找社會大拿求推薦,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程參,騎著馬去長安,本想著拿干謁詩文找李太白看看,說不準這以後就鯉魚躍龍門了,結果詩文全被一把煙丸燒了個精光。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程參干謁詩文被燒,心疼萬分

這種拿著干謁詩文去拜會大牛的方式,在唐朝就叫行卷,嚴格來說,還有一系列苛刻的流程與禮數,後來順著行卷又聊到唐朝的教育,朋友問我,唐朝那會兒有學校嗎?

我說還真有,而且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了專科學校,還是皇帝親自設立,專門培養實用型人才。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看看當時的古人們,都是怎麼上學的。

一般而言,唐朝時期的教育體系,主要由兩種模式構成:

一種是“私學”,或謂之“家學”,這也是最常見的教學模式。

因父輩或祖輩掌握某些獨特知識,從而在家族內部形成一種代代相傳的教學模式,比如最常見的行醫,我們現在也可見很多人自稱“家傳三代”云云,大概就是這麼個路子,但在唐朝乃至更久遠的古代,家學的授學範圍很小,一是隻在家中內部教授,從不外傳,二是以口口相傳或家族祕書為教材綱領,所以這種家學的教育模式並不成系統,而且還有著對外很大的壟斷性。

"

前幾天跟朋友聊天兒,聊到唐朝時的科舉,我說那時候的考生,都能拿著干謁詩文去找社會大拿求推薦,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程參,騎著馬去長安,本想著拿干謁詩文找李太白看看,說不準這以後就鯉魚躍龍門了,結果詩文全被一把煙丸燒了個精光。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程參干謁詩文被燒,心疼萬分

這種拿著干謁詩文去拜會大牛的方式,在唐朝就叫行卷,嚴格來說,還有一系列苛刻的流程與禮數,後來順著行卷又聊到唐朝的教育,朋友問我,唐朝那會兒有學校嗎?

我說還真有,而且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了專科學校,還是皇帝親自設立,專門培養實用型人才。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看看當時的古人們,都是怎麼上學的。

一般而言,唐朝時期的教育體系,主要由兩種模式構成:

一種是“私學”,或謂之“家學”,這也是最常見的教學模式。

因父輩或祖輩掌握某些獨特知識,從而在家族內部形成一種代代相傳的教學模式,比如最常見的行醫,我們現在也可見很多人自稱“家傳三代”云云,大概就是這麼個路子,但在唐朝乃至更久遠的古代,家學的授學範圍很小,一是隻在家中內部教授,從不外傳,二是以口口相傳或家族祕書為教材綱領,所以這種家學的教育模式並不成系統,而且還有著對外很大的壟斷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李時珍問藥圖》

這種家學的模式,在我國古代傳承了上千年,當然也在古代文明發展中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那咱們再來看第二種:

第二種就是專科學校,由皇室設立於宮廷之中,有專門的老師與知識教授體系,還有檢測學習成果的相關考試。

這種學校是唐代統治集團所設立,首要目的自然是為了培養系統性的人才,其次的目的也是培養政治人才,因為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都是設立於宮廷之內,一是皇家有這個能力,可以負責相關人才的培養,並將這些人才集中起來,最終為皇家所用,或者說白了,為統治階級所用。

二是宮廷本身的環境,具備極高的政治性。

所以兩方面原因,促使唐朝時期由皇家培養出來的人才,具備兩種特性:

一是實用性,二是政治性。

"

前幾天跟朋友聊天兒,聊到唐朝時的科舉,我說那時候的考生,都能拿著干謁詩文去找社會大拿求推薦,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程參,騎著馬去長安,本想著拿干謁詩文找李太白看看,說不準這以後就鯉魚躍龍門了,結果詩文全被一把煙丸燒了個精光。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程參干謁詩文被燒,心疼萬分

這種拿著干謁詩文去拜會大牛的方式,在唐朝就叫行卷,嚴格來說,還有一系列苛刻的流程與禮數,後來順著行卷又聊到唐朝的教育,朋友問我,唐朝那會兒有學校嗎?

我說還真有,而且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了專科學校,還是皇帝親自設立,專門培養實用型人才。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看看當時的古人們,都是怎麼上學的。

一般而言,唐朝時期的教育體系,主要由兩種模式構成:

一種是“私學”,或謂之“家學”,這也是最常見的教學模式。

因父輩或祖輩掌握某些獨特知識,從而在家族內部形成一種代代相傳的教學模式,比如最常見的行醫,我們現在也可見很多人自稱“家傳三代”云云,大概就是這麼個路子,但在唐朝乃至更久遠的古代,家學的授學範圍很小,一是隻在家中內部教授,從不外傳,二是以口口相傳或家族祕書為教材綱領,所以這種家學的教育模式並不成系統,而且還有著對外很大的壟斷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李時珍問藥圖》

這種家學的模式,在我國古代傳承了上千年,當然也在古代文明發展中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那咱們再來看第二種:

第二種就是專科學校,由皇室設立於宮廷之中,有專門的老師與知識教授體系,還有檢測學習成果的相關考試。

這種學校是唐代統治集團所設立,首要目的自然是為了培養系統性的人才,其次的目的也是培養政治人才,因為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都是設立於宮廷之內,一是皇家有這個能力,可以負責相關人才的培養,並將這些人才集中起來,最終為皇家所用,或者說白了,為統治階級所用。

二是宮廷本身的環境,具備極高的政治性。

所以兩方面原因,促使唐朝時期由皇家培養出來的人才,具備兩種特性:

一是實用性,二是政治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那麼唐朝時的宮廷,又有哪些專科學校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就來簡單說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

算學。

古代所謂算學,其實就是“數學”,古人對於算學的認知基礎和現代差別不大,也是建立於數字之上,最早在周朝的“六藝”之中,算學就是其中一項,是周王要求當時的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六種基本學科之一。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所以唐朝時設立算學為專科,是有著歷史原因的,自古“九數”,就是官學必須要掌握的本領,唐朝自然也不例外。

"

前幾天跟朋友聊天兒,聊到唐朝時的科舉,我說那時候的考生,都能拿著干謁詩文去找社會大拿求推薦,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程參,騎著馬去長安,本想著拿干謁詩文找李太白看看,說不準這以後就鯉魚躍龍門了,結果詩文全被一把煙丸燒了個精光。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程參干謁詩文被燒,心疼萬分

這種拿著干謁詩文去拜會大牛的方式,在唐朝就叫行卷,嚴格來說,還有一系列苛刻的流程與禮數,後來順著行卷又聊到唐朝的教育,朋友問我,唐朝那會兒有學校嗎?

我說還真有,而且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了專科學校,還是皇帝親自設立,專門培養實用型人才。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看看當時的古人們,都是怎麼上學的。

一般而言,唐朝時期的教育體系,主要由兩種模式構成:

一種是“私學”,或謂之“家學”,這也是最常見的教學模式。

因父輩或祖輩掌握某些獨特知識,從而在家族內部形成一種代代相傳的教學模式,比如最常見的行醫,我們現在也可見很多人自稱“家傳三代”云云,大概就是這麼個路子,但在唐朝乃至更久遠的古代,家學的授學範圍很小,一是隻在家中內部教授,從不外傳,二是以口口相傳或家族祕書為教材綱領,所以這種家學的教育模式並不成系統,而且還有著對外很大的壟斷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李時珍問藥圖》

這種家學的模式,在我國古代傳承了上千年,當然也在古代文明發展中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那咱們再來看第二種:

第二種就是專科學校,由皇室設立於宮廷之中,有專門的老師與知識教授體系,還有檢測學習成果的相關考試。

這種學校是唐代統治集團所設立,首要目的自然是為了培養系統性的人才,其次的目的也是培養政治人才,因為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都是設立於宮廷之內,一是皇家有這個能力,可以負責相關人才的培養,並將這些人才集中起來,最終為皇家所用,或者說白了,為統治階級所用。

二是宮廷本身的環境,具備極高的政治性。

所以兩方面原因,促使唐朝時期由皇家培養出來的人才,具備兩種特性:

一是實用性,二是政治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那麼唐朝時的宮廷,又有哪些專科學校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就來簡單說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

算學。

古代所謂算學,其實就是“數學”,古人對於算學的認知基礎和現代差別不大,也是建立於數字之上,最早在周朝的“六藝”之中,算學就是其中一項,是周王要求當時的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六種基本學科之一。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所以唐朝時設立算學為專科,是有著歷史原因的,自古“九數”,就是官學必須要掌握的本領,唐朝自然也不例外。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九章算術》

而說到設立的背景,要從貞觀年間開始說起,

貞觀二年,唐太宗於國子監設立“算學”,國子監即是當時的國家最高學府。

《唐會要·卷六六·廣文館》:算學,貞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置,隸國子學。

"

前幾天跟朋友聊天兒,聊到唐朝時的科舉,我說那時候的考生,都能拿著干謁詩文去找社會大拿求推薦,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程參,騎著馬去長安,本想著拿干謁詩文找李太白看看,說不準這以後就鯉魚躍龍門了,結果詩文全被一把煙丸燒了個精光。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程參干謁詩文被燒,心疼萬分

這種拿著干謁詩文去拜會大牛的方式,在唐朝就叫行卷,嚴格來說,還有一系列苛刻的流程與禮數,後來順著行卷又聊到唐朝的教育,朋友問我,唐朝那會兒有學校嗎?

我說還真有,而且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了專科學校,還是皇帝親自設立,專門培養實用型人才。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看看當時的古人們,都是怎麼上學的。

一般而言,唐朝時期的教育體系,主要由兩種模式構成:

一種是“私學”,或謂之“家學”,這也是最常見的教學模式。

因父輩或祖輩掌握某些獨特知識,從而在家族內部形成一種代代相傳的教學模式,比如最常見的行醫,我們現在也可見很多人自稱“家傳三代”云云,大概就是這麼個路子,但在唐朝乃至更久遠的古代,家學的授學範圍很小,一是隻在家中內部教授,從不外傳,二是以口口相傳或家族祕書為教材綱領,所以這種家學的教育模式並不成系統,而且還有著對外很大的壟斷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李時珍問藥圖》

這種家學的模式,在我國古代傳承了上千年,當然也在古代文明發展中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那咱們再來看第二種:

第二種就是專科學校,由皇室設立於宮廷之中,有專門的老師與知識教授體系,還有檢測學習成果的相關考試。

這種學校是唐代統治集團所設立,首要目的自然是為了培養系統性的人才,其次的目的也是培養政治人才,因為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都是設立於宮廷之內,一是皇家有這個能力,可以負責相關人才的培養,並將這些人才集中起來,最終為皇家所用,或者說白了,為統治階級所用。

二是宮廷本身的環境,具備極高的政治性。

所以兩方面原因,促使唐朝時期由皇家培養出來的人才,具備兩種特性:

一是實用性,二是政治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那麼唐朝時的宮廷,又有哪些專科學校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就來簡單說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

算學。

古代所謂算學,其實就是“數學”,古人對於算學的認知基礎和現代差別不大,也是建立於數字之上,最早在周朝的“六藝”之中,算學就是其中一項,是周王要求當時的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六種基本學科之一。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所以唐朝時設立算學為專科,是有著歷史原因的,自古“九數”,就是官學必須要掌握的本領,唐朝自然也不例外。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九章算術》

而說到設立的背景,要從貞觀年間開始說起,

貞觀二年,唐太宗於國子監設立“算學”,國子監即是當時的國家最高學府。

《唐會要·卷六六·廣文館》:算學,貞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置,隸國子學。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國子監參考圖

那麼想必有的朋友會問了,既然是國辦學校,則必然會有招生,那麼對招生有何要求嗎?

答案是有的,而且相當嚴苛,不是像現在小學或者初中招生那樣,反而有些像招“研究生”,而且針對是從朝中招,還是民間招,各有不同要求:

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

如此可見,招生來自兩方面:

一是朝中文武官員,但對品級有要求,務必是八品以下。

二則是來自民間庶人之子,這部分人員或通過科考入學,或通過行卷舉薦。

"

前幾天跟朋友聊天兒,聊到唐朝時的科舉,我說那時候的考生,都能拿著干謁詩文去找社會大拿求推薦,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程參,騎著馬去長安,本想著拿干謁詩文找李太白看看,說不準這以後就鯉魚躍龍門了,結果詩文全被一把煙丸燒了個精光。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程參干謁詩文被燒,心疼萬分

這種拿著干謁詩文去拜會大牛的方式,在唐朝就叫行卷,嚴格來說,還有一系列苛刻的流程與禮數,後來順著行卷又聊到唐朝的教育,朋友問我,唐朝那會兒有學校嗎?

我說還真有,而且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了專科學校,還是皇帝親自設立,專門培養實用型人才。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看看當時的古人們,都是怎麼上學的。

一般而言,唐朝時期的教育體系,主要由兩種模式構成:

一種是“私學”,或謂之“家學”,這也是最常見的教學模式。

因父輩或祖輩掌握某些獨特知識,從而在家族內部形成一種代代相傳的教學模式,比如最常見的行醫,我們現在也可見很多人自稱“家傳三代”云云,大概就是這麼個路子,但在唐朝乃至更久遠的古代,家學的授學範圍很小,一是隻在家中內部教授,從不外傳,二是以口口相傳或家族祕書為教材綱領,所以這種家學的教育模式並不成系統,而且還有著對外很大的壟斷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李時珍問藥圖》

這種家學的模式,在我國古代傳承了上千年,當然也在古代文明發展中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那咱們再來看第二種:

第二種就是專科學校,由皇室設立於宮廷之中,有專門的老師與知識教授體系,還有檢測學習成果的相關考試。

這種學校是唐代統治集團所設立,首要目的自然是為了培養系統性的人才,其次的目的也是培養政治人才,因為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都是設立於宮廷之內,一是皇家有這個能力,可以負責相關人才的培養,並將這些人才集中起來,最終為皇家所用,或者說白了,為統治階級所用。

二是宮廷本身的環境,具備極高的政治性。

所以兩方面原因,促使唐朝時期由皇家培養出來的人才,具備兩種特性:

一是實用性,二是政治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那麼唐朝時的宮廷,又有哪些專科學校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就來簡單說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

算學。

古代所謂算學,其實就是“數學”,古人對於算學的認知基礎和現代差別不大,也是建立於數字之上,最早在周朝的“六藝”之中,算學就是其中一項,是周王要求當時的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六種基本學科之一。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所以唐朝時設立算學為專科,是有著歷史原因的,自古“九數”,就是官學必須要掌握的本領,唐朝自然也不例外。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九章算術》

而說到設立的背景,要從貞觀年間開始說起,

貞觀二年,唐太宗於國子監設立“算學”,國子監即是當時的國家最高學府。

《唐會要·卷六六·廣文館》:算學,貞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置,隸國子學。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國子監參考圖

那麼想必有的朋友會問了,既然是國辦學校,則必然會有招生,那麼對招生有何要求嗎?

答案是有的,而且相當嚴苛,不是像現在小學或者初中招生那樣,反而有些像招“研究生”,而且針對是從朝中招,還是民間招,各有不同要求:

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

如此可見,招生來自兩方面:

一是朝中文武官員,但對品級有要求,務必是八品以下。

二則是來自民間庶人之子,這部分人員或通過科考入學,或通過行卷舉薦。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韓愈,曾大力推薦舉子李翊,也是熱衷推薦人才的名家

那既然有了學生,老師又有幾位呢?

答案是,教授算學的博士,共設置兩位,另設置兩位助教。

《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算學置博士二人,從九品下,算學助教二人。

"

前幾天跟朋友聊天兒,聊到唐朝時的科舉,我說那時候的考生,都能拿著干謁詩文去找社會大拿求推薦,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程參,騎著馬去長安,本想著拿干謁詩文找李太白看看,說不準這以後就鯉魚躍龍門了,結果詩文全被一把煙丸燒了個精光。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程參干謁詩文被燒,心疼萬分

這種拿著干謁詩文去拜會大牛的方式,在唐朝就叫行卷,嚴格來說,還有一系列苛刻的流程與禮數,後來順著行卷又聊到唐朝的教育,朋友問我,唐朝那會兒有學校嗎?

我說還真有,而且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了專科學校,還是皇帝親自設立,專門培養實用型人才。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看看當時的古人們,都是怎麼上學的。

一般而言,唐朝時期的教育體系,主要由兩種模式構成:

一種是“私學”,或謂之“家學”,這也是最常見的教學模式。

因父輩或祖輩掌握某些獨特知識,從而在家族內部形成一種代代相傳的教學模式,比如最常見的行醫,我們現在也可見很多人自稱“家傳三代”云云,大概就是這麼個路子,但在唐朝乃至更久遠的古代,家學的授學範圍很小,一是隻在家中內部教授,從不外傳,二是以口口相傳或家族祕書為教材綱領,所以這種家學的教育模式並不成系統,而且還有著對外很大的壟斷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李時珍問藥圖》

這種家學的模式,在我國古代傳承了上千年,當然也在古代文明發展中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那咱們再來看第二種:

第二種就是專科學校,由皇室設立於宮廷之中,有專門的老師與知識教授體系,還有檢測學習成果的相關考試。

這種學校是唐代統治集團所設立,首要目的自然是為了培養系統性的人才,其次的目的也是培養政治人才,因為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都是設立於宮廷之內,一是皇家有這個能力,可以負責相關人才的培養,並將這些人才集中起來,最終為皇家所用,或者說白了,為統治階級所用。

二是宮廷本身的環境,具備極高的政治性。

所以兩方面原因,促使唐朝時期由皇家培養出來的人才,具備兩種特性:

一是實用性,二是政治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那麼唐朝時的宮廷,又有哪些專科學校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就來簡單說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

算學。

古代所謂算學,其實就是“數學”,古人對於算學的認知基礎和現代差別不大,也是建立於數字之上,最早在周朝的“六藝”之中,算學就是其中一項,是周王要求當時的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六種基本學科之一。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所以唐朝時設立算學為專科,是有著歷史原因的,自古“九數”,就是官學必須要掌握的本領,唐朝自然也不例外。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九章算術》

而說到設立的背景,要從貞觀年間開始說起,

貞觀二年,唐太宗於國子監設立“算學”,國子監即是當時的國家最高學府。

《唐會要·卷六六·廣文館》:算學,貞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置,隸國子學。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國子監參考圖

那麼想必有的朋友會問了,既然是國辦學校,則必然會有招生,那麼對招生有何要求嗎?

答案是有的,而且相當嚴苛,不是像現在小學或者初中招生那樣,反而有些像招“研究生”,而且針對是從朝中招,還是民間招,各有不同要求:

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

如此可見,招生來自兩方面:

一是朝中文武官員,但對品級有要求,務必是八品以下。

二則是來自民間庶人之子,這部分人員或通過科考入學,或通過行卷舉薦。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韓愈,曾大力推薦舉子李翊,也是熱衷推薦人才的名家

那既然有了學生,老師又有幾位呢?

答案是,教授算學的博士,共設置兩位,另設置兩位助教。

《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算學置博士二人,從九品下,算學助教二人。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國子監“師資力量+招生標準”示意圖

如山大概可知當時的算學專科,有博士二人主領教學工作,另有兩名助教,這四人共同組成當時的“師資力量”。

但額外要補充說明的是,關於學生多少人,因唐朝時期算學屢有廢興的現象發生,所以每個時期的學生數量並不統一,但各時期所要學習的科目,則固定一致,共有八門課程,分別為:

《九章算術》《海島算術》《孫子算術》《五曹真經》《張丘健算經》《夏侯陽算經》《周髀算經》《五經算術》。

這八門課程,幾乎囊括了我國自周朝以後的全部算學經典,也可稱為是古代學習數學的必學書籍。

"

前幾天跟朋友聊天兒,聊到唐朝時的科舉,我說那時候的考生,都能拿著干謁詩文去找社會大拿求推薦,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程參,騎著馬去長安,本想著拿干謁詩文找李太白看看,說不準這以後就鯉魚躍龍門了,結果詩文全被一把煙丸燒了個精光。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程參干謁詩文被燒,心疼萬分

這種拿著干謁詩文去拜會大牛的方式,在唐朝就叫行卷,嚴格來說,還有一系列苛刻的流程與禮數,後來順著行卷又聊到唐朝的教育,朋友問我,唐朝那會兒有學校嗎?

我說還真有,而且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了專科學校,還是皇帝親自設立,專門培養實用型人才。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看看當時的古人們,都是怎麼上學的。

一般而言,唐朝時期的教育體系,主要由兩種模式構成:

一種是“私學”,或謂之“家學”,這也是最常見的教學模式。

因父輩或祖輩掌握某些獨特知識,從而在家族內部形成一種代代相傳的教學模式,比如最常見的行醫,我們現在也可見很多人自稱“家傳三代”云云,大概就是這麼個路子,但在唐朝乃至更久遠的古代,家學的授學範圍很小,一是隻在家中內部教授,從不外傳,二是以口口相傳或家族祕書為教材綱領,所以這種家學的教育模式並不成系統,而且還有著對外很大的壟斷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李時珍問藥圖》

這種家學的模式,在我國古代傳承了上千年,當然也在古代文明發展中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那咱們再來看第二種:

第二種就是專科學校,由皇室設立於宮廷之中,有專門的老師與知識教授體系,還有檢測學習成果的相關考試。

這種學校是唐代統治集團所設立,首要目的自然是為了培養系統性的人才,其次的目的也是培養政治人才,因為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都是設立於宮廷之內,一是皇家有這個能力,可以負責相關人才的培養,並將這些人才集中起來,最終為皇家所用,或者說白了,為統治階級所用。

二是宮廷本身的環境,具備極高的政治性。

所以兩方面原因,促使唐朝時期由皇家培養出來的人才,具備兩種特性:

一是實用性,二是政治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那麼唐朝時的宮廷,又有哪些專科學校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就來簡單說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

算學。

古代所謂算學,其實就是“數學”,古人對於算學的認知基礎和現代差別不大,也是建立於數字之上,最早在周朝的“六藝”之中,算學就是其中一項,是周王要求當時的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六種基本學科之一。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所以唐朝時設立算學為專科,是有著歷史原因的,自古“九數”,就是官學必須要掌握的本領,唐朝自然也不例外。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九章算術》

而說到設立的背景,要從貞觀年間開始說起,

貞觀二年,唐太宗於國子監設立“算學”,國子監即是當時的國家最高學府。

《唐會要·卷六六·廣文館》:算學,貞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置,隸國子學。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國子監參考圖

那麼想必有的朋友會問了,既然是國辦學校,則必然會有招生,那麼對招生有何要求嗎?

答案是有的,而且相當嚴苛,不是像現在小學或者初中招生那樣,反而有些像招“研究生”,而且針對是從朝中招,還是民間招,各有不同要求:

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

如此可見,招生來自兩方面:

一是朝中文武官員,但對品級有要求,務必是八品以下。

二則是來自民間庶人之子,這部分人員或通過科考入學,或通過行卷舉薦。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韓愈,曾大力推薦舉子李翊,也是熱衷推薦人才的名家

那既然有了學生,老師又有幾位呢?

答案是,教授算學的博士,共設置兩位,另設置兩位助教。

《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算學置博士二人,從九品下,算學助教二人。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國子監“師資力量+招生標準”示意圖

如山大概可知當時的算學專科,有博士二人主領教學工作,另有兩名助教,這四人共同組成當時的“師資力量”。

但額外要補充說明的是,關於學生多少人,因唐朝時期算學屢有廢興的現象發生,所以每個時期的學生數量並不統一,但各時期所要學習的科目,則固定一致,共有八門課程,分別為:

《九章算術》《海島算術》《孫子算術》《五曹真經》《張丘健算經》《夏侯陽算經》《周髀算經》《五經算術》。

這八門課程,幾乎囊括了我國自周朝以後的全部算學經典,也可稱為是古代學習數學的必學書籍。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九章算術》·卷第一

等完成這八門初級課程後,則會進行考試,通過者,便能繼續進行下一步學習,下一步雖只有兩門課程,然而難度卻更高,分別為:

《綴術》《緝古算經》

第一本《綴術》有多難呢?

隋朝的時候還鬧出過一個笑話,據說因為《綴術》實在太難,學官實在看不懂其中奧義,乾脆惱羞之下就扔到一邊,看都不想再看一眼。

《隋書·卷十六·志第十一·律歷上》: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億為一丈……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書,名為《綴術》,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

所以大家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是誰了嗎?

沒錯,正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大數學家——祖沖之!

(上文史料標註: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

"

前幾天跟朋友聊天兒,聊到唐朝時的科舉,我說那時候的考生,都能拿著干謁詩文去找社會大拿求推薦,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程參,騎著馬去長安,本想著拿干謁詩文找李太白看看,說不準這以後就鯉魚躍龍門了,結果詩文全被一把煙丸燒了個精光。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程參干謁詩文被燒,心疼萬分

這種拿著干謁詩文去拜會大牛的方式,在唐朝就叫行卷,嚴格來說,還有一系列苛刻的流程與禮數,後來順著行卷又聊到唐朝的教育,朋友問我,唐朝那會兒有學校嗎?

我說還真有,而且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了專科學校,還是皇帝親自設立,專門培養實用型人才。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看看當時的古人們,都是怎麼上學的。

一般而言,唐朝時期的教育體系,主要由兩種模式構成:

一種是“私學”,或謂之“家學”,這也是最常見的教學模式。

因父輩或祖輩掌握某些獨特知識,從而在家族內部形成一種代代相傳的教學模式,比如最常見的行醫,我們現在也可見很多人自稱“家傳三代”云云,大概就是這麼個路子,但在唐朝乃至更久遠的古代,家學的授學範圍很小,一是隻在家中內部教授,從不外傳,二是以口口相傳或家族祕書為教材綱領,所以這種家學的教育模式並不成系統,而且還有著對外很大的壟斷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李時珍問藥圖》

這種家學的模式,在我國古代傳承了上千年,當然也在古代文明發展中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那咱們再來看第二種:

第二種就是專科學校,由皇室設立於宮廷之中,有專門的老師與知識教授體系,還有檢測學習成果的相關考試。

這種學校是唐代統治集團所設立,首要目的自然是為了培養系統性的人才,其次的目的也是培養政治人才,因為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都是設立於宮廷之內,一是皇家有這個能力,可以負責相關人才的培養,並將這些人才集中起來,最終為皇家所用,或者說白了,為統治階級所用。

二是宮廷本身的環境,具備極高的政治性。

所以兩方面原因,促使唐朝時期由皇家培養出來的人才,具備兩種特性:

一是實用性,二是政治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那麼唐朝時的宮廷,又有哪些專科學校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就來簡單說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

算學。

古代所謂算學,其實就是“數學”,古人對於算學的認知基礎和現代差別不大,也是建立於數字之上,最早在周朝的“六藝”之中,算學就是其中一項,是周王要求當時的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六種基本學科之一。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所以唐朝時設立算學為專科,是有著歷史原因的,自古“九數”,就是官學必須要掌握的本領,唐朝自然也不例外。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九章算術》

而說到設立的背景,要從貞觀年間開始說起,

貞觀二年,唐太宗於國子監設立“算學”,國子監即是當時的國家最高學府。

《唐會要·卷六六·廣文館》:算學,貞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置,隸國子學。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國子監參考圖

那麼想必有的朋友會問了,既然是國辦學校,則必然會有招生,那麼對招生有何要求嗎?

答案是有的,而且相當嚴苛,不是像現在小學或者初中招生那樣,反而有些像招“研究生”,而且針對是從朝中招,還是民間招,各有不同要求:

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

如此可見,招生來自兩方面:

一是朝中文武官員,但對品級有要求,務必是八品以下。

二則是來自民間庶人之子,這部分人員或通過科考入學,或通過行卷舉薦。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韓愈,曾大力推薦舉子李翊,也是熱衷推薦人才的名家

那既然有了學生,老師又有幾位呢?

答案是,教授算學的博士,共設置兩位,另設置兩位助教。

《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算學置博士二人,從九品下,算學助教二人。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國子監“師資力量+招生標準”示意圖

如山大概可知當時的算學專科,有博士二人主領教學工作,另有兩名助教,這四人共同組成當時的“師資力量”。

但額外要補充說明的是,關於學生多少人,因唐朝時期算學屢有廢興的現象發生,所以每個時期的學生數量並不統一,但各時期所要學習的科目,則固定一致,共有八門課程,分別為:

《九章算術》《海島算術》《孫子算術》《五曹真經》《張丘健算經》《夏侯陽算經》《周髀算經》《五經算術》。

這八門課程,幾乎囊括了我國自周朝以後的全部算學經典,也可稱為是古代學習數學的必學書籍。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九章算術》·卷第一

等完成這八門初級課程後,則會進行考試,通過者,便能繼續進行下一步學習,下一步雖只有兩門課程,然而難度卻更高,分別為:

《綴術》《緝古算經》

第一本《綴術》有多難呢?

隋朝的時候還鬧出過一個笑話,據說因為《綴術》實在太難,學官實在看不懂其中奧義,乾脆惱羞之下就扔到一邊,看都不想再看一眼。

《隋書·卷十六·志第十一·律歷上》: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億為一丈……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書,名為《綴術》,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

所以大家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是誰了嗎?

沒錯,正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大數學家——祖沖之!

(上文史料標註: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祖沖之

可以想見,唐朝時學“九數”的那幫學生,肯定也和現在的大學生一樣,把寫出《綴術》的祖沖之當成夢魘般的存在,每當看著令人十分頭疼,如同天書一般的《綴術》,想來也會在心裡忍不住連連哀嘆,而且這還是必學科目,就算再難也得學,一邊學一邊忍不住吐槽,怎麼可以這麼難~~~!

除了這兩門高級課程以外,當時的學生同時還可兼修《數術記遺》《三等數》,算是現代所稱的公開課,學生在學好必學課程以外,也可額外選修這兩門。

總的來說,唐朝時期所設立的算學,十分系統,相信大家通過上述內容,也可看出和家學的區別非常之大,整個唐朝時期所設立的“專科學校”,僅“算學”這一門學科,就有著極為清晰系統的教學體系。

最初級課程為上述八門,如《九章算術》《海島算術》等初級課程,然後經過考試,便到了學習高級課程的階段,如《綴術》。

同時還可選修,這種一步一步由初級到高級的學習步驟,便構成了唐朝時宮廷專科學校完整的教學體系。

《新唐書·卷四十八·志第三十八·百官三》: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二分其經以為業:《九章》、《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周髀》、《五經算》、《綴術》、《緝古》為顓業,兼習《記遺》、《三等數》。凡六學束脩之禮、督課、試舉,皆如國子學。助教以下所掌亦如之。

這也充分說明,在當時的唐朝統治集團,就已經認識到系統教學的重要性。

通過系統選拔,系統培養,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系統性教育體系,能夠最大化的合理利用教育資源,最終培養出國家需要的實用型人才,而這些人才,如通過“算學”專科學校畢業的人才,會擔任要職,或幫助國家制定曆法,參與度量衡或時間設定,甚至是計算天文演變等重大活動。

"

前幾天跟朋友聊天兒,聊到唐朝時的科舉,我說那時候的考生,都能拿著干謁詩文去找社會大拿求推薦,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程參,騎著馬去長安,本想著拿干謁詩文找李太白看看,說不準這以後就鯉魚躍龍門了,結果詩文全被一把煙丸燒了個精光。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程參干謁詩文被燒,心疼萬分

這種拿著干謁詩文去拜會大牛的方式,在唐朝就叫行卷,嚴格來說,還有一系列苛刻的流程與禮數,後來順著行卷又聊到唐朝的教育,朋友問我,唐朝那會兒有學校嗎?

我說還真有,而且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了專科學校,還是皇帝親自設立,專門培養實用型人才。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看看當時的古人們,都是怎麼上學的。

一般而言,唐朝時期的教育體系,主要由兩種模式構成:

一種是“私學”,或謂之“家學”,這也是最常見的教學模式。

因父輩或祖輩掌握某些獨特知識,從而在家族內部形成一種代代相傳的教學模式,比如最常見的行醫,我們現在也可見很多人自稱“家傳三代”云云,大概就是這麼個路子,但在唐朝乃至更久遠的古代,家學的授學範圍很小,一是隻在家中內部教授,從不外傳,二是以口口相傳或家族祕書為教材綱領,所以這種家學的教育模式並不成系統,而且還有著對外很大的壟斷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李時珍問藥圖》

這種家學的模式,在我國古代傳承了上千年,當然也在古代文明發展中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那咱們再來看第二種:

第二種就是專科學校,由皇室設立於宮廷之中,有專門的老師與知識教授體系,還有檢測學習成果的相關考試。

這種學校是唐代統治集團所設立,首要目的自然是為了培養系統性的人才,其次的目的也是培養政治人才,因為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都是設立於宮廷之內,一是皇家有這個能力,可以負責相關人才的培養,並將這些人才集中起來,最終為皇家所用,或者說白了,為統治階級所用。

二是宮廷本身的環境,具備極高的政治性。

所以兩方面原因,促使唐朝時期由皇家培養出來的人才,具備兩種特性:

一是實用性,二是政治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那麼唐朝時的宮廷,又有哪些專科學校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就來簡單說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

算學。

古代所謂算學,其實就是“數學”,古人對於算學的認知基礎和現代差別不大,也是建立於數字之上,最早在周朝的“六藝”之中,算學就是其中一項,是周王要求當時的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六種基本學科之一。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所以唐朝時設立算學為專科,是有著歷史原因的,自古“九數”,就是官學必須要掌握的本領,唐朝自然也不例外。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九章算術》

而說到設立的背景,要從貞觀年間開始說起,

貞觀二年,唐太宗於國子監設立“算學”,國子監即是當時的國家最高學府。

《唐會要·卷六六·廣文館》:算學,貞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置,隸國子學。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國子監參考圖

那麼想必有的朋友會問了,既然是國辦學校,則必然會有招生,那麼對招生有何要求嗎?

答案是有的,而且相當嚴苛,不是像現在小學或者初中招生那樣,反而有些像招“研究生”,而且針對是從朝中招,還是民間招,各有不同要求:

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

如此可見,招生來自兩方面:

一是朝中文武官員,但對品級有要求,務必是八品以下。

二則是來自民間庶人之子,這部分人員或通過科考入學,或通過行卷舉薦。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韓愈,曾大力推薦舉子李翊,也是熱衷推薦人才的名家

那既然有了學生,老師又有幾位呢?

答案是,教授算學的博士,共設置兩位,另設置兩位助教。

《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算學置博士二人,從九品下,算學助教二人。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國子監“師資力量+招生標準”示意圖

如山大概可知當時的算學專科,有博士二人主領教學工作,另有兩名助教,這四人共同組成當時的“師資力量”。

但額外要補充說明的是,關於學生多少人,因唐朝時期算學屢有廢興的現象發生,所以每個時期的學生數量並不統一,但各時期所要學習的科目,則固定一致,共有八門課程,分別為:

《九章算術》《海島算術》《孫子算術》《五曹真經》《張丘健算經》《夏侯陽算經》《周髀算經》《五經算術》。

這八門課程,幾乎囊括了我國自周朝以後的全部算學經典,也可稱為是古代學習數學的必學書籍。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九章算術》·卷第一

等完成這八門初級課程後,則會進行考試,通過者,便能繼續進行下一步學習,下一步雖只有兩門課程,然而難度卻更高,分別為:

《綴術》《緝古算經》

第一本《綴術》有多難呢?

隋朝的時候還鬧出過一個笑話,據說因為《綴術》實在太難,學官實在看不懂其中奧義,乾脆惱羞之下就扔到一邊,看都不想再看一眼。

《隋書·卷十六·志第十一·律歷上》: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億為一丈……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書,名為《綴術》,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

所以大家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是誰了嗎?

沒錯,正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大數學家——祖沖之!

(上文史料標註: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祖沖之

可以想見,唐朝時學“九數”的那幫學生,肯定也和現在的大學生一樣,把寫出《綴術》的祖沖之當成夢魘般的存在,每當看著令人十分頭疼,如同天書一般的《綴術》,想來也會在心裡忍不住連連哀嘆,而且這還是必學科目,就算再難也得學,一邊學一邊忍不住吐槽,怎麼可以這麼難~~~!

除了這兩門高級課程以外,當時的學生同時還可兼修《數術記遺》《三等數》,算是現代所稱的公開課,學生在學好必學課程以外,也可額外選修這兩門。

總的來說,唐朝時期所設立的算學,十分系統,相信大家通過上述內容,也可看出和家學的區別非常之大,整個唐朝時期所設立的“專科學校”,僅“算學”這一門學科,就有著極為清晰系統的教學體系。

最初級課程為上述八門,如《九章算術》《海島算術》等初級課程,然後經過考試,便到了學習高級課程的階段,如《綴術》。

同時還可選修,這種一步一步由初級到高級的學習步驟,便構成了唐朝時宮廷專科學校完整的教學體系。

《新唐書·卷四十八·志第三十八·百官三》: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二分其經以為業:《九章》、《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周髀》、《五經算》、《綴術》、《緝古》為顓業,兼習《記遺》、《三等數》。凡六學束脩之禮、督課、試舉,皆如國子學。助教以下所掌亦如之。

這也充分說明,在當時的唐朝統治集團,就已經認識到系統教學的重要性。

通過系統選拔,系統培養,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系統性教育體系,能夠最大化的合理利用教育資源,最終培養出國家需要的實用型人才,而這些人才,如通過“算學”專科學校畢業的人才,會擔任要職,或幫助國家制定曆法,參與度量衡或時間設定,甚至是計算天文演變等重大活動。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影視劇照

同時由於身處宮廷之內,這些學生雖然是以“學”為主,但本身也有官階品級,便具備一定的政治性。

但總的來說,相信大家也能看出來,古代的教育資源,相比起現代,其實是比較匱乏的,雖然皇家有能力來建立起完善的教育體系,但不論是學官,還是學生人數,相對現代來說可謂極少,如“算學”學官的博士,也不過兩人,甚至不及現代的萬分之一,雖然我只是列舉了算學這一門學科,但當時的國子監已經是國家層面的最高學府,所有學科在職的博士教師全加起來,也不過寥寥百人,可以說高等教育資源,其實是被上層所壟斷的。

(為防止歧義,特此註明:我並非表達“古代教育資源匱乏”,而是闡述“高等(優質)教育資源被上層壟斷”這一觀點,謝謝。)

而民間想要獲取這些高等教育資源,無外乎只能通過科考,或者是父輩的努力來達成,方式單一且具備侷限性,上升的通道也極為有限。

如此更能看出現代教育體系的先進與開明,我想尤其是在我們中國,每年的高等教育應屆生,就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無數的人才經由現代教育體系培養而出,組成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而我國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也為國家發展輸送著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促成了如今的繁榮局面,更足以說明高等教育資源面向全社會開放的重要性。

"

前幾天跟朋友聊天兒,聊到唐朝時的科舉,我說那時候的考生,都能拿著干謁詩文去找社會大拿求推薦,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程參,騎著馬去長安,本想著拿干謁詩文找李太白看看,說不準這以後就鯉魚躍龍門了,結果詩文全被一把煙丸燒了個精光。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程參干謁詩文被燒,心疼萬分

這種拿著干謁詩文去拜會大牛的方式,在唐朝就叫行卷,嚴格來說,還有一系列苛刻的流程與禮數,後來順著行卷又聊到唐朝的教育,朋友問我,唐朝那會兒有學校嗎?

我說還真有,而且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了專科學校,還是皇帝親自設立,專門培養實用型人才。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看看當時的古人們,都是怎麼上學的。

一般而言,唐朝時期的教育體系,主要由兩種模式構成:

一種是“私學”,或謂之“家學”,這也是最常見的教學模式。

因父輩或祖輩掌握某些獨特知識,從而在家族內部形成一種代代相傳的教學模式,比如最常見的行醫,我們現在也可見很多人自稱“家傳三代”云云,大概就是這麼個路子,但在唐朝乃至更久遠的古代,家學的授學範圍很小,一是隻在家中內部教授,從不外傳,二是以口口相傳或家族祕書為教材綱領,所以這種家學的教育模式並不成系統,而且還有著對外很大的壟斷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李時珍問藥圖》

這種家學的模式,在我國古代傳承了上千年,當然也在古代文明發展中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那咱們再來看第二種:

第二種就是專科學校,由皇室設立於宮廷之中,有專門的老師與知識教授體系,還有檢測學習成果的相關考試。

這種學校是唐代統治集團所設立,首要目的自然是為了培養系統性的人才,其次的目的也是培養政治人才,因為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都是設立於宮廷之內,一是皇家有這個能力,可以負責相關人才的培養,並將這些人才集中起來,最終為皇家所用,或者說白了,為統治階級所用。

二是宮廷本身的環境,具備極高的政治性。

所以兩方面原因,促使唐朝時期由皇家培養出來的人才,具備兩種特性:

一是實用性,二是政治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那麼唐朝時的宮廷,又有哪些專科學校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就來簡單說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

算學。

古代所謂算學,其實就是“數學”,古人對於算學的認知基礎和現代差別不大,也是建立於數字之上,最早在周朝的“六藝”之中,算學就是其中一項,是周王要求當時的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六種基本學科之一。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所以唐朝時設立算學為專科,是有著歷史原因的,自古“九數”,就是官學必須要掌握的本領,唐朝自然也不例外。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九章算術》

而說到設立的背景,要從貞觀年間開始說起,

貞觀二年,唐太宗於國子監設立“算學”,國子監即是當時的國家最高學府。

《唐會要·卷六六·廣文館》:算學,貞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置,隸國子學。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國子監參考圖

那麼想必有的朋友會問了,既然是國辦學校,則必然會有招生,那麼對招生有何要求嗎?

答案是有的,而且相當嚴苛,不是像現在小學或者初中招生那樣,反而有些像招“研究生”,而且針對是從朝中招,還是民間招,各有不同要求:

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

如此可見,招生來自兩方面:

一是朝中文武官員,但對品級有要求,務必是八品以下。

二則是來自民間庶人之子,這部分人員或通過科考入學,或通過行卷舉薦。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韓愈,曾大力推薦舉子李翊,也是熱衷推薦人才的名家

那既然有了學生,老師又有幾位呢?

答案是,教授算學的博士,共設置兩位,另設置兩位助教。

《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算學置博士二人,從九品下,算學助教二人。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國子監“師資力量+招生標準”示意圖

如山大概可知當時的算學專科,有博士二人主領教學工作,另有兩名助教,這四人共同組成當時的“師資力量”。

但額外要補充說明的是,關於學生多少人,因唐朝時期算學屢有廢興的現象發生,所以每個時期的學生數量並不統一,但各時期所要學習的科目,則固定一致,共有八門課程,分別為:

《九章算術》《海島算術》《孫子算術》《五曹真經》《張丘健算經》《夏侯陽算經》《周髀算經》《五經算術》。

這八門課程,幾乎囊括了我國自周朝以後的全部算學經典,也可稱為是古代學習數學的必學書籍。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九章算術》·卷第一

等完成這八門初級課程後,則會進行考試,通過者,便能繼續進行下一步學習,下一步雖只有兩門課程,然而難度卻更高,分別為:

《綴術》《緝古算經》

第一本《綴術》有多難呢?

隋朝的時候還鬧出過一個笑話,據說因為《綴術》實在太難,學官實在看不懂其中奧義,乾脆惱羞之下就扔到一邊,看都不想再看一眼。

《隋書·卷十六·志第十一·律歷上》: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億為一丈……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書,名為《綴術》,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

所以大家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是誰了嗎?

沒錯,正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大數學家——祖沖之!

(上文史料標註: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祖沖之

可以想見,唐朝時學“九數”的那幫學生,肯定也和現在的大學生一樣,把寫出《綴術》的祖沖之當成夢魘般的存在,每當看著令人十分頭疼,如同天書一般的《綴術》,想來也會在心裡忍不住連連哀嘆,而且這還是必學科目,就算再難也得學,一邊學一邊忍不住吐槽,怎麼可以這麼難~~~!

除了這兩門高級課程以外,當時的學生同時還可兼修《數術記遺》《三等數》,算是現代所稱的公開課,學生在學好必學課程以外,也可額外選修這兩門。

總的來說,唐朝時期所設立的算學,十分系統,相信大家通過上述內容,也可看出和家學的區別非常之大,整個唐朝時期所設立的“專科學校”,僅“算學”這一門學科,就有著極為清晰系統的教學體系。

最初級課程為上述八門,如《九章算術》《海島算術》等初級課程,然後經過考試,便到了學習高級課程的階段,如《綴術》。

同時還可選修,這種一步一步由初級到高級的學習步驟,便構成了唐朝時宮廷專科學校完整的教學體系。

《新唐書·卷四十八·志第三十八·百官三》: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二分其經以為業:《九章》、《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周髀》、《五經算》、《綴術》、《緝古》為顓業,兼習《記遺》、《三等數》。凡六學束脩之禮、督課、試舉,皆如國子學。助教以下所掌亦如之。

這也充分說明,在當時的唐朝統治集團,就已經認識到系統教學的重要性。

通過系統選拔,系統培養,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系統性教育體系,能夠最大化的合理利用教育資源,最終培養出國家需要的實用型人才,而這些人才,如通過“算學”專科學校畢業的人才,會擔任要職,或幫助國家制定曆法,參與度量衡或時間設定,甚至是計算天文演變等重大活動。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影視劇照

同時由於身處宮廷之內,這些學生雖然是以“學”為主,但本身也有官階品級,便具備一定的政治性。

但總的來說,相信大家也能看出來,古代的教育資源,相比起現代,其實是比較匱乏的,雖然皇家有能力來建立起完善的教育體系,但不論是學官,還是學生人數,相對現代來說可謂極少,如“算學”學官的博士,也不過兩人,甚至不及現代的萬分之一,雖然我只是列舉了算學這一門學科,但當時的國子監已經是國家層面的最高學府,所有學科在職的博士教師全加起來,也不過寥寥百人,可以說高等教育資源,其實是被上層所壟斷的。

(為防止歧義,特此註明:我並非表達“古代教育資源匱乏”,而是闡述“高等(優質)教育資源被上層壟斷”這一觀點,謝謝。)

而民間想要獲取這些高等教育資源,無外乎只能通過科考,或者是父輩的努力來達成,方式單一且具備侷限性,上升的通道也極為有限。

如此更能看出現代教育體系的先進與開明,我想尤其是在我們中國,每年的高等教育應屆生,就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無數的人才經由現代教育體系培養而出,組成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而我國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也為國家發展輸送著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促成了如今的繁榮局面,更足以說明高等教育資源面向全社會開放的重要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塗志偉·油畫《霓裳羽衣舞》

誠然,古代的教育資源,大多數情況下是隨著帝王或個人的意志而轉移,並不是根據社會與時代的發展而變化,但也有思想名家一直為教育的普及而不斷努力,可是與現代比較來看,不管做出的改變舉措再多,古代的教育資源仍舊算是匱乏,且具備一定較高的門檻,同時大多數情況下,也具備一定的政治性。

如西漢時期漢武帝推行儒學,在長安興辦太學,雖然同時也在天下郡國設立學校,組建起初步的教育系統,但主要推行的還是儒家學識,所學科目比現代而言,較為單一,最後培養出的人才,也是為帝王服務的官吏。

隋唐時期雖然也有科舉制度,但根本上還是為了選拔官吏,而非使全民享受到教育帶來的各方面改變,雖然宋朝也有私人性質的書院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但所教授的理論知識,還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行為主,更不必提明朝時期的八股取士,搞出一大批虛無主義,人人只知考試,卻不會獨立思考,更缺乏推動社會變革的創新力,可謂嚴格限制人的思想,為後世所詬病。

"

前幾天跟朋友聊天兒,聊到唐朝時的科舉,我說那時候的考生,都能拿著干謁詩文去找社會大拿求推薦,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程參,騎著馬去長安,本想著拿干謁詩文找李太白看看,說不準這以後就鯉魚躍龍門了,結果詩文全被一把煙丸燒了個精光。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程參干謁詩文被燒,心疼萬分

這種拿著干謁詩文去拜會大牛的方式,在唐朝就叫行卷,嚴格來說,還有一系列苛刻的流程與禮數,後來順著行卷又聊到唐朝的教育,朋友問我,唐朝那會兒有學校嗎?

我說還真有,而且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了專科學校,還是皇帝親自設立,專門培養實用型人才。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看看當時的古人們,都是怎麼上學的。

一般而言,唐朝時期的教育體系,主要由兩種模式構成:

一種是“私學”,或謂之“家學”,這也是最常見的教學模式。

因父輩或祖輩掌握某些獨特知識,從而在家族內部形成一種代代相傳的教學模式,比如最常見的行醫,我們現在也可見很多人自稱“家傳三代”云云,大概就是這麼個路子,但在唐朝乃至更久遠的古代,家學的授學範圍很小,一是隻在家中內部教授,從不外傳,二是以口口相傳或家族祕書為教材綱領,所以這種家學的教育模式並不成系統,而且還有著對外很大的壟斷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李時珍問藥圖》

這種家學的模式,在我國古代傳承了上千年,當然也在古代文明發展中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那咱們再來看第二種:

第二種就是專科學校,由皇室設立於宮廷之中,有專門的老師與知識教授體系,還有檢測學習成果的相關考試。

這種學校是唐代統治集團所設立,首要目的自然是為了培養系統性的人才,其次的目的也是培養政治人才,因為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都是設立於宮廷之內,一是皇家有這個能力,可以負責相關人才的培養,並將這些人才集中起來,最終為皇家所用,或者說白了,為統治階級所用。

二是宮廷本身的環境,具備極高的政治性。

所以兩方面原因,促使唐朝時期由皇家培養出來的人才,具備兩種特性:

一是實用性,二是政治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那麼唐朝時的宮廷,又有哪些專科學校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就來簡單說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

算學。

古代所謂算學,其實就是“數學”,古人對於算學的認知基礎和現代差別不大,也是建立於數字之上,最早在周朝的“六藝”之中,算學就是其中一項,是周王要求當時的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六種基本學科之一。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所以唐朝時設立算學為專科,是有著歷史原因的,自古“九數”,就是官學必須要掌握的本領,唐朝自然也不例外。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九章算術》

而說到設立的背景,要從貞觀年間開始說起,

貞觀二年,唐太宗於國子監設立“算學”,國子監即是當時的國家最高學府。

《唐會要·卷六六·廣文館》:算學,貞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置,隸國子學。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國子監參考圖

那麼想必有的朋友會問了,既然是國辦學校,則必然會有招生,那麼對招生有何要求嗎?

答案是有的,而且相當嚴苛,不是像現在小學或者初中招生那樣,反而有些像招“研究生”,而且針對是從朝中招,還是民間招,各有不同要求:

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

如此可見,招生來自兩方面:

一是朝中文武官員,但對品級有要求,務必是八品以下。

二則是來自民間庶人之子,這部分人員或通過科考入學,或通過行卷舉薦。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韓愈,曾大力推薦舉子李翊,也是熱衷推薦人才的名家

那既然有了學生,老師又有幾位呢?

答案是,教授算學的博士,共設置兩位,另設置兩位助教。

《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算學置博士二人,從九品下,算學助教二人。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國子監“師資力量+招生標準”示意圖

如山大概可知當時的算學專科,有博士二人主領教學工作,另有兩名助教,這四人共同組成當時的“師資力量”。

但額外要補充說明的是,關於學生多少人,因唐朝時期算學屢有廢興的現象發生,所以每個時期的學生數量並不統一,但各時期所要學習的科目,則固定一致,共有八門課程,分別為:

《九章算術》《海島算術》《孫子算術》《五曹真經》《張丘健算經》《夏侯陽算經》《周髀算經》《五經算術》。

這八門課程,幾乎囊括了我國自周朝以後的全部算學經典,也可稱為是古代學習數學的必學書籍。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九章算術》·卷第一

等完成這八門初級課程後,則會進行考試,通過者,便能繼續進行下一步學習,下一步雖只有兩門課程,然而難度卻更高,分別為:

《綴術》《緝古算經》

第一本《綴術》有多難呢?

隋朝的時候還鬧出過一個笑話,據說因為《綴術》實在太難,學官實在看不懂其中奧義,乾脆惱羞之下就扔到一邊,看都不想再看一眼。

《隋書·卷十六·志第十一·律歷上》: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億為一丈……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書,名為《綴術》,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

所以大家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是誰了嗎?

沒錯,正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大數學家——祖沖之!

(上文史料標註: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祖沖之

可以想見,唐朝時學“九數”的那幫學生,肯定也和現在的大學生一樣,把寫出《綴術》的祖沖之當成夢魘般的存在,每當看著令人十分頭疼,如同天書一般的《綴術》,想來也會在心裡忍不住連連哀嘆,而且這還是必學科目,就算再難也得學,一邊學一邊忍不住吐槽,怎麼可以這麼難~~~!

除了這兩門高級課程以外,當時的學生同時還可兼修《數術記遺》《三等數》,算是現代所稱的公開課,學生在學好必學課程以外,也可額外選修這兩門。

總的來說,唐朝時期所設立的算學,十分系統,相信大家通過上述內容,也可看出和家學的區別非常之大,整個唐朝時期所設立的“專科學校”,僅“算學”這一門學科,就有著極為清晰系統的教學體系。

最初級課程為上述八門,如《九章算術》《海島算術》等初級課程,然後經過考試,便到了學習高級課程的階段,如《綴術》。

同時還可選修,這種一步一步由初級到高級的學習步驟,便構成了唐朝時宮廷專科學校完整的教學體系。

《新唐書·卷四十八·志第三十八·百官三》: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二分其經以為業:《九章》、《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周髀》、《五經算》、《綴術》、《緝古》為顓業,兼習《記遺》、《三等數》。凡六學束脩之禮、督課、試舉,皆如國子學。助教以下所掌亦如之。

這也充分說明,在當時的唐朝統治集團,就已經認識到系統教學的重要性。

通過系統選拔,系統培養,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系統性教育體系,能夠最大化的合理利用教育資源,最終培養出國家需要的實用型人才,而這些人才,如通過“算學”專科學校畢業的人才,會擔任要職,或幫助國家制定曆法,參與度量衡或時間設定,甚至是計算天文演變等重大活動。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影視劇照

同時由於身處宮廷之內,這些學生雖然是以“學”為主,但本身也有官階品級,便具備一定的政治性。

但總的來說,相信大家也能看出來,古代的教育資源,相比起現代,其實是比較匱乏的,雖然皇家有能力來建立起完善的教育體系,但不論是學官,還是學生人數,相對現代來說可謂極少,如“算學”學官的博士,也不過兩人,甚至不及現代的萬分之一,雖然我只是列舉了算學這一門學科,但當時的國子監已經是國家層面的最高學府,所有學科在職的博士教師全加起來,也不過寥寥百人,可以說高等教育資源,其實是被上層所壟斷的。

(為防止歧義,特此註明:我並非表達“古代教育資源匱乏”,而是闡述“高等(優質)教育資源被上層壟斷”這一觀點,謝謝。)

而民間想要獲取這些高等教育資源,無外乎只能通過科考,或者是父輩的努力來達成,方式單一且具備侷限性,上升的通道也極為有限。

如此更能看出現代教育體系的先進與開明,我想尤其是在我們中國,每年的高等教育應屆生,就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無數的人才經由現代教育體系培養而出,組成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而我國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也為國家發展輸送著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促成了如今的繁榮局面,更足以說明高等教育資源面向全社會開放的重要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塗志偉·油畫《霓裳羽衣舞》

誠然,古代的教育資源,大多數情況下是隨著帝王或個人的意志而轉移,並不是根據社會與時代的發展而變化,但也有思想名家一直為教育的普及而不斷努力,可是與現代比較來看,不管做出的改變舉措再多,古代的教育資源仍舊算是匱乏,且具備一定較高的門檻,同時大多數情況下,也具備一定的政治性。

如西漢時期漢武帝推行儒學,在長安興辦太學,雖然同時也在天下郡國設立學校,組建起初步的教育系統,但主要推行的還是儒家學識,所學科目比現代而言,較為單一,最後培養出的人才,也是為帝王服務的官吏。

隋唐時期雖然也有科舉制度,但根本上還是為了選拔官吏,而非使全民享受到教育帶來的各方面改變,雖然宋朝也有私人性質的書院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但所教授的理論知識,還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行為主,更不必提明朝時期的八股取士,搞出一大批虛無主義,人人只知考試,卻不會獨立思考,更缺乏推動社會變革的創新力,可謂嚴格限制人的思想,為後世所詬病。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八股取士看榜圖

而縱觀古時歷朝歷代的教育發展,基本都是帶著濃重的皇權專制色彩,根本目的也是為了服務統治階級,以及教育方向偏精神教化,而非完全實用。雖然我不否認科舉制度或如唐朝設立專科學校,在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門閥士族對於階級的壟斷,也開啟了底層民眾改變階級的上升通道,但總的來說,卻是弊大於利。

所以現代的教育問題雖然也很複雜,每年社會上湧現出的教育問題也非常多,但考慮到目前的環境,也許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一定是最合適我國國情的制度,使得每個人都能通過高考,擁有改變人生的機會,當然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我個人始終秉持的觀念,學習是一種態度,我們真的不要為了學而學,在學習之前,也想想到底為了什麼而學,或許原本枯燥的學習之路,就會變得有趣許多。

——————

關注作者:錢品聚,瞭解更多歷史與文化趣聞,帶您發現更大的世界~

"

前幾天跟朋友聊天兒,聊到唐朝時的科舉,我說那時候的考生,都能拿著干謁詩文去找社會大拿求推薦,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程參,騎著馬去長安,本想著拿干謁詩文找李太白看看,說不準這以後就鯉魚躍龍門了,結果詩文全被一把煙丸燒了個精光。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程參干謁詩文被燒,心疼萬分

這種拿著干謁詩文去拜會大牛的方式,在唐朝就叫行卷,嚴格來說,還有一系列苛刻的流程與禮數,後來順著行卷又聊到唐朝的教育,朋友問我,唐朝那會兒有學校嗎?

我說還真有,而且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了專科學校,還是皇帝親自設立,專門培養實用型人才。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看看當時的古人們,都是怎麼上學的。

一般而言,唐朝時期的教育體系,主要由兩種模式構成:

一種是“私學”,或謂之“家學”,這也是最常見的教學模式。

因父輩或祖輩掌握某些獨特知識,從而在家族內部形成一種代代相傳的教學模式,比如最常見的行醫,我們現在也可見很多人自稱“家傳三代”云云,大概就是這麼個路子,但在唐朝乃至更久遠的古代,家學的授學範圍很小,一是隻在家中內部教授,從不外傳,二是以口口相傳或家族祕書為教材綱領,所以這種家學的教育模式並不成系統,而且還有著對外很大的壟斷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李時珍問藥圖》

這種家學的模式,在我國古代傳承了上千年,當然也在古代文明發展中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那咱們再來看第二種:

第二種就是專科學校,由皇室設立於宮廷之中,有專門的老師與知識教授體系,還有檢測學習成果的相關考試。

這種學校是唐代統治集團所設立,首要目的自然是為了培養系統性的人才,其次的目的也是培養政治人才,因為唐朝時期的專科學校,都是設立於宮廷之內,一是皇家有這個能力,可以負責相關人才的培養,並將這些人才集中起來,最終為皇家所用,或者說白了,為統治階級所用。

二是宮廷本身的環境,具備極高的政治性。

所以兩方面原因,促使唐朝時期由皇家培養出來的人才,具備兩種特性:

一是實用性,二是政治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那麼唐朝時的宮廷,又有哪些專科學校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就來簡單說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

算學。

古代所謂算學,其實就是“數學”,古人對於算學的認知基礎和現代差別不大,也是建立於數字之上,最早在周朝的“六藝”之中,算學就是其中一項,是周王要求當時的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六種基本學科之一。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所以唐朝時設立算學為專科,是有著歷史原因的,自古“九數”,就是官學必須要掌握的本領,唐朝自然也不例外。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九章算術》

而說到設立的背景,要從貞觀年間開始說起,

貞觀二年,唐太宗於國子監設立“算學”,國子監即是當時的國家最高學府。

《唐會要·卷六六·廣文館》:算學,貞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置,隸國子學。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國子監參考圖

那麼想必有的朋友會問了,既然是國辦學校,則必然會有招生,那麼對招生有何要求嗎?

答案是有的,而且相當嚴苛,不是像現在小學或者初中招生那樣,反而有些像招“研究生”,而且針對是從朝中招,還是民間招,各有不同要求:

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

如此可見,招生來自兩方面:

一是朝中文武官員,但對品級有要求,務必是八品以下。

二則是來自民間庶人之子,這部分人員或通過科考入學,或通過行卷舉薦。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韓愈,曾大力推薦舉子李翊,也是熱衷推薦人才的名家

那既然有了學生,老師又有幾位呢?

答案是,教授算學的博士,共設置兩位,另設置兩位助教。

《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算學置博士二人,從九品下,算學助教二人。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國子監“師資力量+招生標準”示意圖

如山大概可知當時的算學專科,有博士二人主領教學工作,另有兩名助教,這四人共同組成當時的“師資力量”。

但額外要補充說明的是,關於學生多少人,因唐朝時期算學屢有廢興的現象發生,所以每個時期的學生數量並不統一,但各時期所要學習的科目,則固定一致,共有八門課程,分別為:

《九章算術》《海島算術》《孫子算術》《五曹真經》《張丘健算經》《夏侯陽算經》《周髀算經》《五經算術》。

這八門課程,幾乎囊括了我國自周朝以後的全部算學經典,也可稱為是古代學習數學的必學書籍。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九章算術》·卷第一

等完成這八門初級課程後,則會進行考試,通過者,便能繼續進行下一步學習,下一步雖只有兩門課程,然而難度卻更高,分別為:

《綴術》《緝古算經》

第一本《綴術》有多難呢?

隋朝的時候還鬧出過一個笑話,據說因為《綴術》實在太難,學官實在看不懂其中奧義,乾脆惱羞之下就扔到一邊,看都不想再看一眼。

《隋書·卷十六·志第十一·律歷上》: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億為一丈……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書,名為《綴術》,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

所以大家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是誰了嗎?

沒錯,正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大數學家——祖沖之!

(上文史料標註: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祖沖之

可以想見,唐朝時學“九數”的那幫學生,肯定也和現在的大學生一樣,把寫出《綴術》的祖沖之當成夢魘般的存在,每當看著令人十分頭疼,如同天書一般的《綴術》,想來也會在心裡忍不住連連哀嘆,而且這還是必學科目,就算再難也得學,一邊學一邊忍不住吐槽,怎麼可以這麼難~~~!

除了這兩門高級課程以外,當時的學生同時還可兼修《數術記遺》《三等數》,算是現代所稱的公開課,學生在學好必學課程以外,也可額外選修這兩門。

總的來說,唐朝時期所設立的算學,十分系統,相信大家通過上述內容,也可看出和家學的區別非常之大,整個唐朝時期所設立的“專科學校”,僅“算學”這一門學科,就有著極為清晰系統的教學體系。

最初級課程為上述八門,如《九章算術》《海島算術》等初級課程,然後經過考試,便到了學習高級課程的階段,如《綴術》。

同時還可選修,這種一步一步由初級到高級的學習步驟,便構成了唐朝時宮廷專科學校完整的教學體系。

《新唐書·卷四十八·志第三十八·百官三》: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二分其經以為業:《九章》、《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周髀》、《五經算》、《綴術》、《緝古》為顓業,兼習《記遺》、《三等數》。凡六學束脩之禮、督課、試舉,皆如國子學。助教以下所掌亦如之。

這也充分說明,在當時的唐朝統治集團,就已經認識到系統教學的重要性。

通過系統選拔,系統培養,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系統性教育體系,能夠最大化的合理利用教育資源,最終培養出國家需要的實用型人才,而這些人才,如通過“算學”專科學校畢業的人才,會擔任要職,或幫助國家制定曆法,參與度量衡或時間設定,甚至是計算天文演變等重大活動。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長安十二時辰》影視劇照

同時由於身處宮廷之內,這些學生雖然是以“學”為主,但本身也有官階品級,便具備一定的政治性。

但總的來說,相信大家也能看出來,古代的教育資源,相比起現代,其實是比較匱乏的,雖然皇家有能力來建立起完善的教育體系,但不論是學官,還是學生人數,相對現代來說可謂極少,如“算學”學官的博士,也不過兩人,甚至不及現代的萬分之一,雖然我只是列舉了算學這一門學科,但當時的國子監已經是國家層面的最高學府,所有學科在職的博士教師全加起來,也不過寥寥百人,可以說高等教育資源,其實是被上層所壟斷的。

(為防止歧義,特此註明:我並非表達“古代教育資源匱乏”,而是闡述“高等(優質)教育資源被上層壟斷”這一觀點,謝謝。)

而民間想要獲取這些高等教育資源,無外乎只能通過科考,或者是父輩的努力來達成,方式單一且具備侷限性,上升的通道也極為有限。

如此更能看出現代教育體系的先進與開明,我想尤其是在我們中國,每年的高等教育應屆生,就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無數的人才經由現代教育體系培養而出,組成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而我國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也為國家發展輸送著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促成了如今的繁榮局面,更足以說明高等教育資源面向全社會開放的重要性。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塗志偉·油畫《霓裳羽衣舞》

誠然,古代的教育資源,大多數情況下是隨著帝王或個人的意志而轉移,並不是根據社會與時代的發展而變化,但也有思想名家一直為教育的普及而不斷努力,可是與現代比較來看,不管做出的改變舉措再多,古代的教育資源仍舊算是匱乏,且具備一定較高的門檻,同時大多數情況下,也具備一定的政治性。

如西漢時期漢武帝推行儒學,在長安興辦太學,雖然同時也在天下郡國設立學校,組建起初步的教育系統,但主要推行的還是儒家學識,所學科目比現代而言,較為單一,最後培養出的人才,也是為帝王服務的官吏。

隋唐時期雖然也有科舉制度,但根本上還是為了選拔官吏,而非使全民享受到教育帶來的各方面改變,雖然宋朝也有私人性質的書院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但所教授的理論知識,還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行為主,更不必提明朝時期的八股取士,搞出一大批虛無主義,人人只知考試,卻不會獨立思考,更缺乏推動社會變革的創新力,可謂嚴格限制人的思想,為後世所詬病。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八股取士看榜圖

而縱觀古時歷朝歷代的教育發展,基本都是帶著濃重的皇權專制色彩,根本目的也是為了服務統治階級,以及教育方向偏精神教化,而非完全實用。雖然我不否認科舉制度或如唐朝設立專科學校,在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門閥士族對於階級的壟斷,也開啟了底層民眾改變階級的上升通道,但總的來說,卻是弊大於利。

所以現代的教育問題雖然也很複雜,每年社會上湧現出的教育問題也非常多,但考慮到目前的環境,也許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一定是最合適我國國情的制度,使得每個人都能通過高考,擁有改變人生的機會,當然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我個人始終秉持的觀念,學習是一種態度,我們真的不要為了學而學,在學習之前,也想想到底為了什麼而學,或許原本枯燥的學習之路,就會變得有趣許多。

——————

關注作者:錢品聚,瞭解更多歷史與文化趣聞,帶您發現更大的世界~

唐朝竟然也有“專科學校”?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

參考文獻: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唐會要·卷六六·廣文館》:算學,貞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置,隸國子學。

《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

《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算學置博士二人,從九品下,算學助教二人。

《隋書·卷十六·志第十一·律歷上》: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億為一丈……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書,名為《綴術》,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

《新唐書·卷四十八·志第三十八·百官三》: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二分其經以為業:《九章》、《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周髀》、《五經算》、《綴術》、《緝古》為顓業,兼習《記遺》、《三等數》。凡六學束脩之禮、督課、試舉,皆如國子學。助教以下所掌亦如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