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叢亭裡劉氏

唐朝 南北朝 北魏 漢朝 五金工具天天看 2017-05-15
彭城叢亭裡劉氏

彭城叢亭裡劉氏在南北朝時期就是當時中華劉氏中最著名的宗族之一。像大多數北方劉姓一樣,在中國分裂戰亂中轉輾遷徙,彭城叢亭裡劉氏先從彭城南遷京口,再從京口迴歸彭城,但宗族發展卻人丁興旺,俊傑代出,長盛不衰。西晉有司隸校衛劉訥,北魏有名重一時的大官僚兼大學者劉芳,到唐朝更產生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史學家之一劉知幾和宰相劉滋。

彭城叢亭裡劉氏為漢室之後,史無異論。然而,它究竟淵源於漢宗室中的哪一支系呢?對此,自正史到家譜,都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較早的說法認為,叢亭裡劉氏來源於漢高祖的弟弟楚元王劉交。此說見於北齊人魏收所撰的《魏書·劉芳傳》和唐人房玄齡所撰的《晉書·劉隗傳》。魏晉南北朝時期,叢亭裡的劉氏宗族也大都自稱為楚元王之後。最早對叢亭裡劉氏源出楚元王劉交之後提出異議的,就是唐代大史學家--叢亭裡劉氏的代表性人物劉知幾。

史載,劉知幾曾撰寫了《劉氏家史》和《劉氏譜考》,認為"彭城叢亭裡諸劉,出楚孝王囂曾孫居巢侯般。不承元王(劉交)"。宋人歐陽修著《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時,便拋棄前說而採用劉知幾一說。但在唐代學者林寶的《元和姓纂》中,則兩說並存,不加稽評。

一般所見的劉氏族譜,對叢亭裡的來源,也同樣存在上述兩種矛盾的說法。對此,人們認為尚有待新資料的發掘和進一步的考證。這裡則姑且採用劉知幾的說法,以漢宣帝子楚孝王劉囂為彭城叢亭裡劉氏的開派始祖。其傳遞世系是:

漢宣帝劉詢--楚孝王劉囂--楚思王劉衍--楚王劉紆--居巢侯劉般--太尉劉愷--司空劉茂。

至劉茂時,這支劉氏家族始從居巢侯國(今安徽巢縣),遷至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叢亭裡開基。

大概從劉茂以後,彭城叢亭裡劉氏便開始衰落,因此劉茂之後的幾代祖先,都名不見經傳。直到西晉之際,叢亭裡劉氏才又興盛起來。史載,劉茂傳到第5世孫時,出了一個劉訥。劉訥,也作劉納,字令言,西晉寸彭城叢亭里人,官至司隸校衛。史稱劉訥善於識人才用人才,又喜歡品評人物,與大臣石崇、陸機等相交,號稱"二十四友",為當時名士。劉訥的兒子劉疇,字王喬,也是西晉末年最有聲望的名士之一。據說劉疇"少有美譽,善談名理",晉懷帝永嘉年間(307-312年),官任左司左長史,後被閻鼎殺害。當時人們對劉疇的才華極為推崇,如東晉大臣王導和司徒蔡謨都曾說,若有劉疇在,則恐怕輪不到自己位居司徒要職。劉訥有一個孫子叫劉憲。劉憲不知是劉疇的兒子還是侄兒。劉憲生子劉羨,劉羨生二子:劉敏、劉該。劉訥有一個弟弟,名叫劉砥,西晉時任東光縣(今河北省東光縣)令。劉砥生子劉隗。

永嘉之亂後,晉室南渡,北方各族人民紛紛南遷,彭城劉氏宗族成員也大批南遷至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形成東晉南朝時期著名的京口劉氏。叢亭裡劉氏宗族的許多成員,如劉隗、劉憲等人。就是在兩晉之際南遷京口的。其中,劉隗南遷後,功成名就,成為東晉初期重要的官僚大臣,叢亭裡劉氏也因此昌盛一時。劉隗在西晉末年由祕書郎起家,後升冠軍將軍、彭城內史。後晉室南遷,劉隗南徙京口後,受到東晉元帝司馬睿的寵信。歷任御史中丞、侍中、丹陽尹等要職,受封為都鄉侯。公元322年,王敦舉兵叛亂,攻下晉都建康,劉隗率軍抵抗,被王敦擊敗。劉隗戰敗後,見大勢已去,便攜帶妻子和親信兩百多人投奔了後趙石勒王朝。石勒任用他為從事中郎,太子太傅,直至10年後即公元333年在趙去世。劉隗的兒子劉綏,初舉秀才,後娶宗室司馬氏之女為妻,官任駙馬都尉、奉朝請。劉綏與當朝皇室的聯姻,給當時南遷京口的叢亭裡劉氏帶來莫大榮譽,也鞏固了劉氏宗族的地位,但王敦之亂後,劉綏也被迫隨父投奔到後趙,並在那裡去世。劉綏的兒子劉波,當年隨祖投奔後趙,後又投降到東晉,他的家族也回至江南京口。劉波歸晉後,受到司馬政權的重用,任建成將軍、淮南內史、冀州刺史、都督淮北諸軍事,成為東晉時期一名重要將領。劉波的兒子劉淡,在東晉末年擔任廬江太守。

劉隗降後趙後,留居在京口的叢亭裡劉氏宗室因此受到牽連打擊,宗族一度衰微不振。

徙居京口的叢亭裡劉氏,在經過東晉一個世紀的韜晦階段後,至公元5世紀中葉,又昌盛起來。

據記載:劉羨的長子劉敏雖無功名,但次子劉該,則在宋文帝劉義隆時代官任徵虜將軍、青徐二州刺史,成為叢亭裡劉氏復興的先鋒。劉該生四子:劉遜之、劉邕(一作劉雍之)、劉撫之、劉泰之。

劉該長子劉遜之,宋孝武帝劉駿時(454-464年),官任東平太守。劉該次子劉邕,宋孝武帝時官任兗州長史,因捲入政變被殺。

劉邕生子名叫劉芳,則是北魏時期的著名人物。劉芳少時被過繼給劉遜之為子,2歲時為了避難,被伯母房氏攜逃青州(今山東益都縣),投奔親戚。後來,又遷到樑鄒城(今山東鄒平縣東北)。劉芳16歲時,樑鄒被北魏攻佔,劉芳又北遷北魏,居平齊(今山西大同市西),成為北魏乎齊縣民。劉芳年輕時聰敏過人而酷好讀書,一生轉輾遷徙,多歷磨難,因善書法,為人僱傭,抄書為業。後被宦官李豐推薦給馮太后,任中書侍郎,入授太子經學,漸漸受到重用。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劉芳官任國子祭酒。後隨孝文帝南征,任輔國將軍、太尉長史、散騎常侍、徐州大中正,兼侍中。北魏宣武帝時,劉芳官任中書令,國子祭酒、安東將軍、青州刺史等顯要職務。劉芳為政期間,"廉清寡慾,無犯公私",受孝文、宣武二帝器重。"高祖(孝文帝)尤器敬之,動相顧訪"。劉芳又學問淵博,尤其精通儒家經義和文字音韻訓詁之學,時人號稱他為"劉石經"。他的著述極豐,主要有《毛詩箋義證》10卷、《禮記義證》10卷、《徐州人地錄》40卷。

劉芳在仕途和學術上的傑出成就,帶動、促進了彭城叢亭裡劉氏的全面復興。劉芳叔父劉泰之,劉宋王朝時任宋軍元帥,率軍攻打索虜,後在汝南陣亡。劉泰之的兒子劉承伯,也是宋孝武帝劉駿時期有名望的官員。劉承伯生子名叫劉懋,也是一位很有名的人。

劉懋,字仲華,聰明好學,博覽經史,多識奇文古字,擅長草書隸書。孝文帝初期從劉宋投奔北魏,歷任尚書兵部郎中、鎮遠將軍、太尉司馬等職。史稱劉懋為人"性沉雅厚重,善與人交,器守淵曠,風流甚美,時論高之"。劉懋在當時的洛陽名聲極高,宰相拓跋懌曾稱讚他說:"劉生堂堂,縉紳領袖,若天假之年,必為魏朝宰輔。"所著有《物祖》15卷。

劉懋生二子:長子劉筠,字士貞,歷任北魏中散大夫、徐州大中正、祕書丞;次子劉筟,年僅12歲便因有奇才而官祕書郎。

劉懋的堂叔也即劉芳的族兄劉元孫,北魏孝文帝時任蘭陵太守。劉元孫的兒子劉長文,任魯郡太守,賜封為下邑子爵。

當時,孝文帝對以劉芳為代表的叢亭裡劉氏很器重,下詔與叢亭裡劉氏結為姻親,要劉芳推薦劉氏宗女,劉芳推薦劉長文的女兒。孝文帝便聘娶劉氏之女為太子劉恂左孺子。與北魏皇室的聯姻,更使彭城叢亭裡劉氏的宗族地位大增,名聲大振。叢亭裡劉氏的發展至此達到鼎盛。

劉芳伯祖父劉敏的後裔,北朝時期也頗為發達。劉敏的後裔劉慶,東魏時官任東徐州刺史,諡為"簡"。劉慶的兒子劉軫,北齊時任高平太守。隋唐時期,劉軫後裔更為昌盛。

劉芳的族兄劉僧利,輕錢財重俠義,在家鄉很有名聲。孝文帝巡視彭城時,劉芳曾將他引見給孝文帝。孝文帝對劉僧利很欣賞,便任他們為徐州別駕,後任沛郡太守,升輕車將軍、羽林監。

劉僧利長子劉世雄,官任泰山太守。劉世雄的弟弟劉世明,字伯楚,博學多才,歷任蘭陵太守、彭城內史。曾被梁武帝蕭衍俘虜,後被放歸北魏。後歷官諫議大夫、徵虜將軍、南兗州刺史。又再次成為蕭衍俘虜,蕭衍要給他封侯授職,他堅謝不受,再次被放歸北方。此後,劉世明便辭官回到彭城叢亭裡,不再過問政事,最後終老於家,追贈徐州刺史。

劉世明有2個兒子:劉禕、劉偉。劉禕,字彥英,東魏末年官任冠軍將軍、中散大夫。劉偉,字世英,北齊時官任睢州刺史。劉偉也有2個兒子:長子劉瑗,沒有官職;次子劉珉,北齊時官任睢陽太守。

劉威德兄弟與叢亭裡劉氏的持續發展

據《元和姓纂》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叢亭裡劉氏劉敏一支,隋朝時有個劉通(一作"劉烈"),字子將,官任毗陵太守、鷹揚郎將、大將軍。這個劉通,便是上文提到的北齊高平太守劉軫的兒子。劉通生三子:德威、德敏、德智。劉通的這3個兒子,唐朝時期官居要職,功名業績遠在乃父之上。其中又以老大劉德威一支最為榮顯。

劉德威,《新唐書》、《舊唐書》均有傳。史載,劉德威身材魁梧,孔武有力,又"以幹略見稱"。隋末為李密的得力干將,後率部投奔李淵,被唐高祖封為左武將軍、滕縣公。後因徵竇建德、王世充有功,升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改封彭城縣公,還賜娶宗女平壽郡主。劉德威與大唐皇室的聯姻,使叢亭裡劉氏再一次名聲大震。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劉德威又歷任大理、太僕二卿加金紫光祿大夫、錦州刺史、刑部尚書、遂州刺史、同州刺史等一系列顯要職務。劉德威出任地方刺史期間,為政以廉潔著稱。劉德威最後官至禮部尚書,去世後被諡為襄,並被准許陪葬獻陵,可見榮寵之極。劉德威的3個兒子,也都很有成就。長子劉審禮,襲爵為彭城縣公,歷任將作大匠,兼檢校燕然都護,後官至工部尚書,兼檢校左衛大將軍等要職。後來征討吐蕃侵略時兵敗被俘,去世於吐蕃,諡為"僖"。劉審禮也有三子:長子劉佺壽,太常臣;次子劉侍庶;三子劉易從,歷任彭州長史,封任城縣男,後被人誣陷而被處死。劉易從生二子:劉昇、劉晸。長子劉昇,開元時官至中書舍人、太子右庶子,襲封任城縣男;次子劉晸,官任給事中。劉昇的兒子劉息也官任朝散大夫、守太子右庶子,襲封任城縣開國男爵。劉息生二子:劉顥、劉顒,劉頤官任殿中侍御史。

劉德威次子劉崇業雖無功名,但劉崇業的兒子劉朏也官任汴州刺史、司農卿、左金吾將軍。劉朏的兒子劉鉉,也官任朝議郎、將作監主簿。

劉德威三子劉延景一支,更加興旺、顯赫。劉延景自己官任銀青光祿大夫、陝州刺史,後以女貴被迫贈為左僕射、沛國公,他的子女更有成就。

劉延景有4個兒子:長子劉溫玉,任許州刺史;次子劉承顏,任宗正卿;三子劉瑗(原名劉璵,後因避肅宗諱改名劉瑗),任國子祭酒、金紫光祿大夫;四子劉琪,任左衛將軍。劉溫玉的兒子劉寡悔,也任齊州刺史。劉瑗生二子:劉為輔、劉為麟。劉為輔官任朝散大夫、岐州司馬。

劉為輔的兒子劉商,是唐朝大曆時期著名詩人,官任檢校虞部郎中、汴州觀察判官,著作有《劉商詩集》10卷。

劉廷景的女兒,則嫁給唐朝第5個皇帝睿宗李旦為妃,此即肅明順聖皇后。劉皇后生的兒子寧王李憲,曾被立為皇太子,後讓位於庶弟李隆基(即唐玄宗),死後諡為讓皇帝。劉氏家族與皇室的再次聯姻,劉氏皇后的產生,使叢亭裡劉氏地位更加榮顯尊貴,冠於整個劉氏宗族。

劉通次子劉德敏,官任梁州都督。劉德敏的兩個兒子也很有功名:長子劉崇術,官任隋州刺史;次子劉悅,任鳳州刺史。

劉通三子劉德智,任滁州刺史。劉德智生五子:長子劉延嗣,官汾州刺史;次子劉崇直,任嘉州刺史;三子劉守敬;四子劉守約;五子劉守悌,任刑部侍郎。其中,劉崇直的兒子劉體微,任諫議大夫、衛尉卿。劉守約則有2個兒子:長子劉昌源,任秦州都督;次子劉宅相,任史部侍郎。

據統計,劉德威的同族子弟在唐朝擔任刺史者多達二十餘人,家族的顯赫,為當時劉姓各支之冠。

在隋唐時期的彭城叢亭裡劉氏甚至整個劉姓中,最優秀和著名的人物,自然當推傑出的史學家劉知幾。

劉知幾屬於叢亭裡劉氏劉僧利一支後裔,是魏沛郡太守劉僧利的六世孫、監察御史劉藏器的兒子、工部尚書劉知柔的弟弟。傳見《新唐書》、《舊唐書》。劉知柔,《新唐書》卷101有傳。史稱劉知柔"性儉靜,美風儀",少以詞學知名,進士出身。歷任國子司業、工部尚書、太子賓客等顯要職務。後被封為彭城縣侯。退休後去世,追贈太子少保。著名學者李邕為他撰寫《神道碑》,收錄於《文苑英華》卷900。

一代學者、宗師劉知幾出身於官宦世家,書香門第,自幼承家學淵源,聰敏好學,通覽各種史書。少年時便以善文詞知名,20歲考取進士。初任獲嘉主簿,後歷任鳳閣舍人、左史、著作佐郎,兼修國史。後又歷升太子率更令、祕書少監、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館學士、散騎常侍等職,因修實錄有功,封居巢縣子。唐玄宗時因得罪權貴被貶為安州別駕,同年去世。後追贈工部尚書,諡為"文"。劉知幾自幼篤愛史籍,登上仕途後,數進史館,掌知國史二十多年,成為一名職業史學家,得以博覽國家祕籍,又能洞悉史館利弊。劉知幾"自幼及長,述作不倦",因而他著述極豐,且甚為當時所稱讚。曾預修《則天實錄》、《睿宗實錄》、《三教殊英》、《文館詞林》、《姓族系錄》,又撰有《劉氏家史》15卷、《劉氏譜考》3卷、《劉子主集》30卷,而他的代表作是千古流傳的《史通》。

《史通》20卷49篇,書成於唐中宗景龍四年(710年)。內篇36篇,多論史書源流、體例和編撰方法;外篇13篇,多論史官建置沿革和史書得失。《史通》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學經典,對中國歷史學的貢獻巨大。它是中國傳統歷史編纂學的第一部總結性的書,對於唐以來的正史著作家們起了巨大的指導作用。劉知幾在《史通》中指出,一個優秀的史學家必須具備3種基本素質,即"史才"、"史學"、"史識"。其中,尤以史識也即史德最為重要,因此劉知幾強調史家應具有剛正不阿、不畏權勢、秉筆直書的史德。劉知幾的這一思想,被此後一千多年來的中國史學家們奉為座右銘。

彭城叢亭裡劉氏傳至劉知幾兄弟這一代,人文蔚起,兄弟六人均考進士及第,且都成為當時有名的文人學者。一時之間,叢亭裡劉氏名聲大震,成為劉姓中最著名的宗派之一。當地人因劉氏有如此功名,便將從亭裡地名改為高陽鄉居巢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