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

最近正在追由雷佳音、易烊千璽主演的大熱劇《長安十二時辰》,這部由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一改以往國產劇大量注水、邏輯混亂的臭毛病,製作精良、情節緊湊,讓人在緊張刺激的氛圍下,一覽大唐盛世容貌!就連我這樣對國產電視劇一向不感冒的人,都忍不住熬夜苦追。

這部劇主要圍繞“十年隴右兵,九年不良帥,狠辣毒絕的五尊閻羅”的孤膽英雄張小敬、“朝披一品衣,夜抱九仙骨,入世則匡扶天下,出世則翩然似仙”的白衣神相李泌聯手拯救長安的故事!但是劇中不光這兩個主角讓人印象深刻,那位建立大唐版大數據“大案牘術”的最強大腦徐賓也讓人感動的一塌糊塗!他的一生不求名,不謀利,不貪權,不享樂,變賣家產,只為大唐百姓安居樂業,職只為實現大唐盛世再現!而他的辦法,就是通過造紙恢復大唐租庸調稅制。

"

最近正在追由雷佳音、易烊千璽主演的大熱劇《長安十二時辰》,這部由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一改以往國產劇大量注水、邏輯混亂的臭毛病,製作精良、情節緊湊,讓人在緊張刺激的氛圍下,一覽大唐盛世容貌!就連我這樣對國產電視劇一向不感冒的人,都忍不住熬夜苦追。

這部劇主要圍繞“十年隴右兵,九年不良帥,狠辣毒絕的五尊閻羅”的孤膽英雄張小敬、“朝披一品衣,夜抱九仙骨,入世則匡扶天下,出世則翩然似仙”的白衣神相李泌聯手拯救長安的故事!但是劇中不光這兩個主角讓人印象深刻,那位建立大唐版大數據“大案牘術”的最強大腦徐賓也讓人感動的一塌糊塗!他的一生不求名,不謀利,不貪權,不享樂,變賣家產,只為大唐百姓安居樂業,職只為實現大唐盛世再現!而他的辦法,就是通過造紙恢復大唐租庸調稅制。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租庸調稅制

唐朝時期稅制是由北魏時期的“均田制”演變成“租庸調”制。主要內容為:唐朝男丁滿十八歲後,政府給他分田一百畝,其中80畝為口分田,年滿60歲交還政府,其他20畝為永業田,永遠持有,主要用來種榆、棗、桑等:丁年十八以上授田一頃,內八十畝為口分,年老還官,二十畝為永業,永業之田,樹以榆、棗、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數。

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石,謂之租。隨鄉所出,歲輸絹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調,三十日者租、調皆免。通正役不過五十日。

這項制度的好處:一是輕徭薄賦。孟子在戰國時期認為,君主收取十分之一的稅收就是王者之政。漢朝的稅制為十五分之一,通常收一半,也就是三十分之一。如果按照一畝田地產一石糧食來算的話,除去永業田,唐朝的稅收是四十分之一。漢朝更役是一歲一月,唐朝則是一歲二十天,整整少了十天。二是稅收項目清楚明瞭,就三項,租庸調,無法巧立名目,橫徵暴斂,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戶始有調。既為民制產,又為官收租。不像漢朝,不管有沒有田,都要收稅服役。無田者不得已,或自賣為奴,或亡命於盜!更別說其他朝代那些苛捐雜稅了。

"

最近正在追由雷佳音、易烊千璽主演的大熱劇《長安十二時辰》,這部由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一改以往國產劇大量注水、邏輯混亂的臭毛病,製作精良、情節緊湊,讓人在緊張刺激的氛圍下,一覽大唐盛世容貌!就連我這樣對國產電視劇一向不感冒的人,都忍不住熬夜苦追。

這部劇主要圍繞“十年隴右兵,九年不良帥,狠辣毒絕的五尊閻羅”的孤膽英雄張小敬、“朝披一品衣,夜抱九仙骨,入世則匡扶天下,出世則翩然似仙”的白衣神相李泌聯手拯救長安的故事!但是劇中不光這兩個主角讓人印象深刻,那位建立大唐版大數據“大案牘術”的最強大腦徐賓也讓人感動的一塌糊塗!他的一生不求名,不謀利,不貪權,不享樂,變賣家產,只為大唐百姓安居樂業,職只為實現大唐盛世再現!而他的辦法,就是通過造紙恢復大唐租庸調稅制。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租庸調稅制

唐朝時期稅制是由北魏時期的“均田制”演變成“租庸調”制。主要內容為:唐朝男丁滿十八歲後,政府給他分田一百畝,其中80畝為口分田,年滿60歲交還政府,其他20畝為永業田,永遠持有,主要用來種榆、棗、桑等:丁年十八以上授田一頃,內八十畝為口分,年老還官,二十畝為永業,永業之田,樹以榆、棗、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數。

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石,謂之租。隨鄉所出,歲輸絹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調,三十日者租、調皆免。通正役不過五十日。

這項制度的好處:一是輕徭薄賦。孟子在戰國時期認為,君主收取十分之一的稅收就是王者之政。漢朝的稅制為十五分之一,通常收一半,也就是三十分之一。如果按照一畝田地產一石糧食來算的話,除去永業田,唐朝的稅收是四十分之一。漢朝更役是一歲一月,唐朝則是一歲二十天,整整少了十天。二是稅收項目清楚明瞭,就三項,租庸調,無法巧立名目,橫徵暴斂,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戶始有調。既為民制產,又為官收租。不像漢朝,不管有沒有田,都要收稅服役。無田者不得已,或自賣為奴,或亡命於盜!更別說其他朝代那些苛捐雜稅了。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租庸調的積極作用

在這種科學合理的稅收制度下,大唐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繁榮昌盛。

太宗時期: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長空,牛馬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鬥米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表山東至於滄海,皆不齎糧,取給於路。如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玄宗時期: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

最近正在追由雷佳音、易烊千璽主演的大熱劇《長安十二時辰》,這部由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一改以往國產劇大量注水、邏輯混亂的臭毛病,製作精良、情節緊湊,讓人在緊張刺激的氛圍下,一覽大唐盛世容貌!就連我這樣對國產電視劇一向不感冒的人,都忍不住熬夜苦追。

這部劇主要圍繞“十年隴右兵,九年不良帥,狠辣毒絕的五尊閻羅”的孤膽英雄張小敬、“朝披一品衣,夜抱九仙骨,入世則匡扶天下,出世則翩然似仙”的白衣神相李泌聯手拯救長安的故事!但是劇中不光這兩個主角讓人印象深刻,那位建立大唐版大數據“大案牘術”的最強大腦徐賓也讓人感動的一塌糊塗!他的一生不求名,不謀利,不貪權,不享樂,變賣家產,只為大唐百姓安居樂業,職只為實現大唐盛世再現!而他的辦法,就是通過造紙恢復大唐租庸調稅制。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租庸調稅制

唐朝時期稅制是由北魏時期的“均田制”演變成“租庸調”制。主要內容為:唐朝男丁滿十八歲後,政府給他分田一百畝,其中80畝為口分田,年滿60歲交還政府,其他20畝為永業田,永遠持有,主要用來種榆、棗、桑等:丁年十八以上授田一頃,內八十畝為口分,年老還官,二十畝為永業,永業之田,樹以榆、棗、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數。

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石,謂之租。隨鄉所出,歲輸絹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調,三十日者租、調皆免。通正役不過五十日。

這項制度的好處:一是輕徭薄賦。孟子在戰國時期認為,君主收取十分之一的稅收就是王者之政。漢朝的稅制為十五分之一,通常收一半,也就是三十分之一。如果按照一畝田地產一石糧食來算的話,除去永業田,唐朝的稅收是四十分之一。漢朝更役是一歲一月,唐朝則是一歲二十天,整整少了十天。二是稅收項目清楚明瞭,就三項,租庸調,無法巧立名目,橫徵暴斂,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戶始有調。既為民制產,又為官收租。不像漢朝,不管有沒有田,都要收稅服役。無田者不得已,或自賣為奴,或亡命於盜!更別說其他朝代那些苛捐雜稅了。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租庸調的積極作用

在這種科學合理的稅收制度下,大唐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繁榮昌盛。

太宗時期: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長空,牛馬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鬥米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表山東至於滄海,皆不齎糧,取給於路。如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玄宗時期: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安史之亂時:清河有布三百餘萬匹,帛八十萬匹,錢三十餘萬緡,糧三十餘萬斛。昔討默啜,甲兵皆貯清河,今有五十餘萬事。戶七萬,口十餘萬。顏真卿因此在抗拒叛軍。還有許遠於睢陽,積糧六萬石,張巡因之以障江、淮。這些都是租庸調製度下積攢下來的。

安史之亂後:憲宗時,韓弘在汴為宣武節度使,獻馬三千,絹五千,雜繒三萬,金銀器千。而汴之庫廄尚有錢百餘萬緡,絹百餘萬匹,馬七千匹,糧三百萬斛。可見雖然當時唐朝朝廷日漸衰弱,但藩鎮之殷實富厚,仍遠非後世可比,藩鎮之所以財力殷盛,正是因為唐代積富於民之厚的原因。

"

最近正在追由雷佳音、易烊千璽主演的大熱劇《長安十二時辰》,這部由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一改以往國產劇大量注水、邏輯混亂的臭毛病,製作精良、情節緊湊,讓人在緊張刺激的氛圍下,一覽大唐盛世容貌!就連我這樣對國產電視劇一向不感冒的人,都忍不住熬夜苦追。

這部劇主要圍繞“十年隴右兵,九年不良帥,狠辣毒絕的五尊閻羅”的孤膽英雄張小敬、“朝披一品衣,夜抱九仙骨,入世則匡扶天下,出世則翩然似仙”的白衣神相李泌聯手拯救長安的故事!但是劇中不光這兩個主角讓人印象深刻,那位建立大唐版大數據“大案牘術”的最強大腦徐賓也讓人感動的一塌糊塗!他的一生不求名,不謀利,不貪權,不享樂,變賣家產,只為大唐百姓安居樂業,職只為實現大唐盛世再現!而他的辦法,就是通過造紙恢復大唐租庸調稅制。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租庸調稅制

唐朝時期稅制是由北魏時期的“均田制”演變成“租庸調”制。主要內容為:唐朝男丁滿十八歲後,政府給他分田一百畝,其中80畝為口分田,年滿60歲交還政府,其他20畝為永業田,永遠持有,主要用來種榆、棗、桑等:丁年十八以上授田一頃,內八十畝為口分,年老還官,二十畝為永業,永業之田,樹以榆、棗、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數。

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石,謂之租。隨鄉所出,歲輸絹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調,三十日者租、調皆免。通正役不過五十日。

這項制度的好處:一是輕徭薄賦。孟子在戰國時期認為,君主收取十分之一的稅收就是王者之政。漢朝的稅制為十五分之一,通常收一半,也就是三十分之一。如果按照一畝田地產一石糧食來算的話,除去永業田,唐朝的稅收是四十分之一。漢朝更役是一歲一月,唐朝則是一歲二十天,整整少了十天。二是稅收項目清楚明瞭,就三項,租庸調,無法巧立名目,橫徵暴斂,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戶始有調。既為民制產,又為官收租。不像漢朝,不管有沒有田,都要收稅服役。無田者不得已,或自賣為奴,或亡命於盜!更別說其他朝代那些苛捐雜稅了。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租庸調的積極作用

在這種科學合理的稅收制度下,大唐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繁榮昌盛。

太宗時期: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長空,牛馬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鬥米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表山東至於滄海,皆不齎糧,取給於路。如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玄宗時期: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安史之亂時:清河有布三百餘萬匹,帛八十萬匹,錢三十餘萬緡,糧三十餘萬斛。昔討默啜,甲兵皆貯清河,今有五十餘萬事。戶七萬,口十餘萬。顏真卿因此在抗拒叛軍。還有許遠於睢陽,積糧六萬石,張巡因之以障江、淮。這些都是租庸調製度下積攢下來的。

安史之亂後:憲宗時,韓弘在汴為宣武節度使,獻馬三千,絹五千,雜繒三萬,金銀器千。而汴之庫廄尚有錢百餘萬緡,絹百餘萬匹,馬七千匹,糧三百萬斛。可見雖然當時唐朝朝廷日漸衰弱,但藩鎮之殷實富厚,仍遠非後世可比,藩鎮之所以財力殷盛,正是因為唐代積富於民之厚的原因。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租庸調的崩潰

就像電視劇中徐賓說的那樣,租庸調製度之所以能夠推行,全靠戶口賬籍。也就是現在的戶口簿,自小孩出生,到他長大成人,直至老死,全部登記在冊。一式三份,一份存在縣裡,一份送到州里,一份呈到戶部。

冊子分為兩種,一種是所有人的戶口冊,叫做籍,是租和調的依據;一種是壯丁冊子,叫做賬,是庸的依據。唐朝規定,每歲一造賬,三歲一造籍。每造一次,稱作一比,州縣保存五比,戶部保存三比。這樣,戶口變動情況州縣可核查十五年,戶部可查九年。

"

最近正在追由雷佳音、易烊千璽主演的大熱劇《長安十二時辰》,這部由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一改以往國產劇大量注水、邏輯混亂的臭毛病,製作精良、情節緊湊,讓人在緊張刺激的氛圍下,一覽大唐盛世容貌!就連我這樣對國產電視劇一向不感冒的人,都忍不住熬夜苦追。

這部劇主要圍繞“十年隴右兵,九年不良帥,狠辣毒絕的五尊閻羅”的孤膽英雄張小敬、“朝披一品衣,夜抱九仙骨,入世則匡扶天下,出世則翩然似仙”的白衣神相李泌聯手拯救長安的故事!但是劇中不光這兩個主角讓人印象深刻,那位建立大唐版大數據“大案牘術”的最強大腦徐賓也讓人感動的一塌糊塗!他的一生不求名,不謀利,不貪權,不享樂,變賣家產,只為大唐百姓安居樂業,職只為實現大唐盛世再現!而他的辦法,就是通過造紙恢復大唐租庸調稅制。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租庸調稅制

唐朝時期稅制是由北魏時期的“均田制”演變成“租庸調”制。主要內容為:唐朝男丁滿十八歲後,政府給他分田一百畝,其中80畝為口分田,年滿60歲交還政府,其他20畝為永業田,永遠持有,主要用來種榆、棗、桑等:丁年十八以上授田一頃,內八十畝為口分,年老還官,二十畝為永業,永業之田,樹以榆、棗、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數。

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石,謂之租。隨鄉所出,歲輸絹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調,三十日者租、調皆免。通正役不過五十日。

這項制度的好處:一是輕徭薄賦。孟子在戰國時期認為,君主收取十分之一的稅收就是王者之政。漢朝的稅制為十五分之一,通常收一半,也就是三十分之一。如果按照一畝田地產一石糧食來算的話,除去永業田,唐朝的稅收是四十分之一。漢朝更役是一歲一月,唐朝則是一歲二十天,整整少了十天。二是稅收項目清楚明瞭,就三項,租庸調,無法巧立名目,橫徵暴斂,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戶始有調。既為民制產,又為官收租。不像漢朝,不管有沒有田,都要收稅服役。無田者不得已,或自賣為奴,或亡命於盜!更別說其他朝代那些苛捐雜稅了。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租庸調的積極作用

在這種科學合理的稅收制度下,大唐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繁榮昌盛。

太宗時期: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長空,牛馬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鬥米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表山東至於滄海,皆不齎糧,取給於路。如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玄宗時期: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安史之亂時:清河有布三百餘萬匹,帛八十萬匹,錢三十餘萬緡,糧三十餘萬斛。昔討默啜,甲兵皆貯清河,今有五十餘萬事。戶七萬,口十餘萬。顏真卿因此在抗拒叛軍。還有許遠於睢陽,積糧六萬石,張巡因之以障江、淮。這些都是租庸調製度下積攢下來的。

安史之亂後:憲宗時,韓弘在汴為宣武節度使,獻馬三千,絹五千,雜繒三萬,金銀器千。而汴之庫廄尚有錢百餘萬緡,絹百餘萬匹,馬七千匹,糧三百萬斛。可見雖然當時唐朝朝廷日漸衰弱,但藩鎮之殷實富厚,仍遠非後世可比,藩鎮之所以財力殷盛,正是因為唐代積富於民之厚的原因。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租庸調的崩潰

就像電視劇中徐賓說的那樣,租庸調製度之所以能夠推行,全靠戶口賬籍。也就是現在的戶口簿,自小孩出生,到他長大成人,直至老死,全部登記在冊。一式三份,一份存在縣裡,一份送到州里,一份呈到戶部。

冊子分為兩種,一種是所有人的戶口冊,叫做籍,是租和調的依據;一種是壯丁冊子,叫做賬,是庸的依據。唐朝規定,每歲一造賬,三歲一造籍。每造一次,稱作一比,州縣保存五比,戶部保存三比。這樣,戶口變動情況州縣可核查十五年,戶部可查九年。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這項制度,有點像近現代的計劃經濟,全國各地每個家庭,每個壯丁信息登記好,然後根據登記的信息進行計劃,這在當今社會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古代交通不便,紙張印刷不易,書寫不方便,登記官吏疏忽、偷懶等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戶口之新附、除籍、絕逃、籍沒,田畝之應退、應授,均不能逐年認真登記,形成了“丁口轉死非舊名,田畝移換非舊額,貧富升降非舊第,戶部徒以空文總其故書。”的局面。

在加上王公貴族、百官、富豪從中舞弊,阻撓此項制度的進展,比如玄宗時期,戍邊者多死不返。邊將怙寵,不以死申,其貫籍之名不除等。再比如根據開元十一年詔書所述,當時王公、百官、豪富,或招農民開墾荒地,熟則擅為私有;或非法收買口分、永業田;或私改簿籍,隱漏戶口,佔為已有;或以自典貼及收奪以為兼併。租庸調製之破壞,蓋至此已達極點。

"

最近正在追由雷佳音、易烊千璽主演的大熱劇《長安十二時辰》,這部由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一改以往國產劇大量注水、邏輯混亂的臭毛病,製作精良、情節緊湊,讓人在緊張刺激的氛圍下,一覽大唐盛世容貌!就連我這樣對國產電視劇一向不感冒的人,都忍不住熬夜苦追。

這部劇主要圍繞“十年隴右兵,九年不良帥,狠辣毒絕的五尊閻羅”的孤膽英雄張小敬、“朝披一品衣,夜抱九仙骨,入世則匡扶天下,出世則翩然似仙”的白衣神相李泌聯手拯救長安的故事!但是劇中不光這兩個主角讓人印象深刻,那位建立大唐版大數據“大案牘術”的最強大腦徐賓也讓人感動的一塌糊塗!他的一生不求名,不謀利,不貪權,不享樂,變賣家產,只為大唐百姓安居樂業,職只為實現大唐盛世再現!而他的辦法,就是通過造紙恢復大唐租庸調稅制。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租庸調稅制

唐朝時期稅制是由北魏時期的“均田制”演變成“租庸調”制。主要內容為:唐朝男丁滿十八歲後,政府給他分田一百畝,其中80畝為口分田,年滿60歲交還政府,其他20畝為永業田,永遠持有,主要用來種榆、棗、桑等:丁年十八以上授田一頃,內八十畝為口分,年老還官,二十畝為永業,永業之田,樹以榆、棗、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數。

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石,謂之租。隨鄉所出,歲輸絹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調,三十日者租、調皆免。通正役不過五十日。

這項制度的好處:一是輕徭薄賦。孟子在戰國時期認為,君主收取十分之一的稅收就是王者之政。漢朝的稅制為十五分之一,通常收一半,也就是三十分之一。如果按照一畝田地產一石糧食來算的話,除去永業田,唐朝的稅收是四十分之一。漢朝更役是一歲一月,唐朝則是一歲二十天,整整少了十天。二是稅收項目清楚明瞭,就三項,租庸調,無法巧立名目,橫徵暴斂,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戶始有調。既為民制產,又為官收租。不像漢朝,不管有沒有田,都要收稅服役。無田者不得已,或自賣為奴,或亡命於盜!更別說其他朝代那些苛捐雜稅了。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租庸調的積極作用

在這種科學合理的稅收制度下,大唐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繁榮昌盛。

太宗時期: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長空,牛馬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鬥米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表山東至於滄海,皆不齎糧,取給於路。如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玄宗時期: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安史之亂時:清河有布三百餘萬匹,帛八十萬匹,錢三十餘萬緡,糧三十餘萬斛。昔討默啜,甲兵皆貯清河,今有五十餘萬事。戶七萬,口十餘萬。顏真卿因此在抗拒叛軍。還有許遠於睢陽,積糧六萬石,張巡因之以障江、淮。這些都是租庸調製度下積攢下來的。

安史之亂後:憲宗時,韓弘在汴為宣武節度使,獻馬三千,絹五千,雜繒三萬,金銀器千。而汴之庫廄尚有錢百餘萬緡,絹百餘萬匹,馬七千匹,糧三百萬斛。可見雖然當時唐朝朝廷日漸衰弱,但藩鎮之殷實富厚,仍遠非後世可比,藩鎮之所以財力殷盛,正是因為唐代積富於民之厚的原因。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租庸調的崩潰

就像電視劇中徐賓說的那樣,租庸調製度之所以能夠推行,全靠戶口賬籍。也就是現在的戶口簿,自小孩出生,到他長大成人,直至老死,全部登記在冊。一式三份,一份存在縣裡,一份送到州里,一份呈到戶部。

冊子分為兩種,一種是所有人的戶口冊,叫做籍,是租和調的依據;一種是壯丁冊子,叫做賬,是庸的依據。唐朝規定,每歲一造賬,三歲一造籍。每造一次,稱作一比,州縣保存五比,戶部保存三比。這樣,戶口變動情況州縣可核查十五年,戶部可查九年。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這項制度,有點像近現代的計劃經濟,全國各地每個家庭,每個壯丁信息登記好,然後根據登記的信息進行計劃,這在當今社會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古代交通不便,紙張印刷不易,書寫不方便,登記官吏疏忽、偷懶等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戶口之新附、除籍、絕逃、籍沒,田畝之應退、應授,均不能逐年認真登記,形成了“丁口轉死非舊名,田畝移換非舊額,貧富升降非舊第,戶部徒以空文總其故書。”的局面。

在加上王公貴族、百官、富豪從中舞弊,阻撓此項制度的進展,比如玄宗時期,戍邊者多死不返。邊將怙寵,不以死申,其貫籍之名不除等。再比如根據開元十一年詔書所述,當時王公、百官、豪富,或招農民開墾荒地,熟則擅為私有;或非法收買口分、永業田;或私改簿籍,隱漏戶口,佔為已有;或以自典貼及收奪以為兼併。租庸調製之破壞,蓋至此已達極點。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以上所說的各種原因,導致發生了戶口登記不清楚這的小事,就像劇中說的,三五年的光景,案牘上的數字不盡不實,而一個個不盡不實的數據,就代表著一個個生計不能保障的百姓。一個個生計不能保障的百姓,就代表著國家根基一天天不穩,國家財力一天天衰敗,政治一天天腐化,軍事實力一天天倒退,最終不可避免的走上滅亡的道理。

新稅法的缺點

因為戶籍數據的不盡不實,租庸調的稅制依據的基礎沒有了,這種好的制度再也無法繼續實行下去了,徐賓心中的大唐盛世在也不能出現了。大唐王朝迫不得已,採取了兩稅法,從此以後,直到清朝,大體上都實行的是這種稅法。

兩稅法簡單來說,就是你有多少田,政府就收你多少稅。乍一看,這種稅法挺公平的。但是比起租庸調,這種稅法缺點實在是太多了。

一是政府不在分田了,均田制存在了,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失去土地的農民只能租種地主的土地,但是政府收租每畝五升,地主收租每畝一石,二十倍於政府,政府即使再輕徭薄賦,最後得到好處的只是這些擁有大片土地的地主,農民得不到絲毫好處,何況從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的在也回不到租庸調時的輕徭薄賦了!

"

最近正在追由雷佳音、易烊千璽主演的大熱劇《長安十二時辰》,這部由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一改以往國產劇大量注水、邏輯混亂的臭毛病,製作精良、情節緊湊,讓人在緊張刺激的氛圍下,一覽大唐盛世容貌!就連我這樣對國產電視劇一向不感冒的人,都忍不住熬夜苦追。

這部劇主要圍繞“十年隴右兵,九年不良帥,狠辣毒絕的五尊閻羅”的孤膽英雄張小敬、“朝披一品衣,夜抱九仙骨,入世則匡扶天下,出世則翩然似仙”的白衣神相李泌聯手拯救長安的故事!但是劇中不光這兩個主角讓人印象深刻,那位建立大唐版大數據“大案牘術”的最強大腦徐賓也讓人感動的一塌糊塗!他的一生不求名,不謀利,不貪權,不享樂,變賣家產,只為大唐百姓安居樂業,職只為實現大唐盛世再現!而他的辦法,就是通過造紙恢復大唐租庸調稅制。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租庸調稅制

唐朝時期稅制是由北魏時期的“均田制”演變成“租庸調”制。主要內容為:唐朝男丁滿十八歲後,政府給他分田一百畝,其中80畝為口分田,年滿60歲交還政府,其他20畝為永業田,永遠持有,主要用來種榆、棗、桑等:丁年十八以上授田一頃,內八十畝為口分,年老還官,二十畝為永業,永業之田,樹以榆、棗、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數。

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石,謂之租。隨鄉所出,歲輸絹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調,三十日者租、調皆免。通正役不過五十日。

這項制度的好處:一是輕徭薄賦。孟子在戰國時期認為,君主收取十分之一的稅收就是王者之政。漢朝的稅制為十五分之一,通常收一半,也就是三十分之一。如果按照一畝田地產一石糧食來算的話,除去永業田,唐朝的稅收是四十分之一。漢朝更役是一歲一月,唐朝則是一歲二十天,整整少了十天。二是稅收項目清楚明瞭,就三項,租庸調,無法巧立名目,橫徵暴斂,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戶始有調。既為民制產,又為官收租。不像漢朝,不管有沒有田,都要收稅服役。無田者不得已,或自賣為奴,或亡命於盜!更別說其他朝代那些苛捐雜稅了。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租庸調的積極作用

在這種科學合理的稅收制度下,大唐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繁榮昌盛。

太宗時期: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長空,牛馬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鬥米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表山東至於滄海,皆不齎糧,取給於路。如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玄宗時期: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安史之亂時:清河有布三百餘萬匹,帛八十萬匹,錢三十餘萬緡,糧三十餘萬斛。昔討默啜,甲兵皆貯清河,今有五十餘萬事。戶七萬,口十餘萬。顏真卿因此在抗拒叛軍。還有許遠於睢陽,積糧六萬石,張巡因之以障江、淮。這些都是租庸調製度下積攢下來的。

安史之亂後:憲宗時,韓弘在汴為宣武節度使,獻馬三千,絹五千,雜繒三萬,金銀器千。而汴之庫廄尚有錢百餘萬緡,絹百餘萬匹,馬七千匹,糧三百萬斛。可見雖然當時唐朝朝廷日漸衰弱,但藩鎮之殷實富厚,仍遠非後世可比,藩鎮之所以財力殷盛,正是因為唐代積富於民之厚的原因。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租庸調的崩潰

就像電視劇中徐賓說的那樣,租庸調製度之所以能夠推行,全靠戶口賬籍。也就是現在的戶口簿,自小孩出生,到他長大成人,直至老死,全部登記在冊。一式三份,一份存在縣裡,一份送到州里,一份呈到戶部。

冊子分為兩種,一種是所有人的戶口冊,叫做籍,是租和調的依據;一種是壯丁冊子,叫做賬,是庸的依據。唐朝規定,每歲一造賬,三歲一造籍。每造一次,稱作一比,州縣保存五比,戶部保存三比。這樣,戶口變動情況州縣可核查十五年,戶部可查九年。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這項制度,有點像近現代的計劃經濟,全國各地每個家庭,每個壯丁信息登記好,然後根據登記的信息進行計劃,這在當今社會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古代交通不便,紙張印刷不易,書寫不方便,登記官吏疏忽、偷懶等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戶口之新附、除籍、絕逃、籍沒,田畝之應退、應授,均不能逐年認真登記,形成了“丁口轉死非舊名,田畝移換非舊額,貧富升降非舊第,戶部徒以空文總其故書。”的局面。

在加上王公貴族、百官、富豪從中舞弊,阻撓此項制度的進展,比如玄宗時期,戍邊者多死不返。邊將怙寵,不以死申,其貫籍之名不除等。再比如根據開元十一年詔書所述,當時王公、百官、豪富,或招農民開墾荒地,熟則擅為私有;或非法收買口分、永業田;或私改簿籍,隱漏戶口,佔為已有;或以自典貼及收奪以為兼併。租庸調製之破壞,蓋至此已達極點。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以上所說的各種原因,導致發生了戶口登記不清楚這的小事,就像劇中說的,三五年的光景,案牘上的數字不盡不實,而一個個不盡不實的數據,就代表著一個個生計不能保障的百姓。一個個生計不能保障的百姓,就代表著國家根基一天天不穩,國家財力一天天衰敗,政治一天天腐化,軍事實力一天天倒退,最終不可避免的走上滅亡的道理。

新稅法的缺點

因為戶籍數據的不盡不實,租庸調的稅制依據的基礎沒有了,這種好的制度再也無法繼續實行下去了,徐賓心中的大唐盛世在也不能出現了。大唐王朝迫不得已,採取了兩稅法,從此以後,直到清朝,大體上都實行的是這種稅法。

兩稅法簡單來說,就是你有多少田,政府就收你多少稅。乍一看,這種稅法挺公平的。但是比起租庸調,這種稅法缺點實在是太多了。

一是政府不在分田了,均田制存在了,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失去土地的農民只能租種地主的土地,但是政府收租每畝五升,地主收租每畝一石,二十倍於政府,政府即使再輕徭薄賦,最後得到好處的只是這些擁有大片土地的地主,農民得不到絲毫好處,何況從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的在也回不到租庸調時的輕徭薄賦了!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二是稅收項目不明之弊端,原來租庸調把徵糧、徵布、勞役分的清清楚楚的,稅收項目明明白白,改成兩稅制,本來的三項已經全部合併成一項。但是,以後政府要用錢,要用勞役,就重新增加新的項目,但是這些新項目按理說已經全部合併在裡面了,這就造成加倍徵稅。

三是兩稅制只收貨幣,不收米穀,那麼農民必須並米穀賣掉,換成錢上稅,結果商人就可以在中間上下其手,大發橫財,比如兩稅制初行時,絹每匹三千文,四十年後,絹每匹僅僅八百文,無形中納稅人的負擔增加了三倍。

"

最近正在追由雷佳音、易烊千璽主演的大熱劇《長安十二時辰》,這部由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一改以往國產劇大量注水、邏輯混亂的臭毛病,製作精良、情節緊湊,讓人在緊張刺激的氛圍下,一覽大唐盛世容貌!就連我這樣對國產電視劇一向不感冒的人,都忍不住熬夜苦追。

這部劇主要圍繞“十年隴右兵,九年不良帥,狠辣毒絕的五尊閻羅”的孤膽英雄張小敬、“朝披一品衣,夜抱九仙骨,入世則匡扶天下,出世則翩然似仙”的白衣神相李泌聯手拯救長安的故事!但是劇中不光這兩個主角讓人印象深刻,那位建立大唐版大數據“大案牘術”的最強大腦徐賓也讓人感動的一塌糊塗!他的一生不求名,不謀利,不貪權,不享樂,變賣家產,只為大唐百姓安居樂業,職只為實現大唐盛世再現!而他的辦法,就是通過造紙恢復大唐租庸調稅制。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租庸調稅制

唐朝時期稅制是由北魏時期的“均田制”演變成“租庸調”制。主要內容為:唐朝男丁滿十八歲後,政府給他分田一百畝,其中80畝為口分田,年滿60歲交還政府,其他20畝為永業田,永遠持有,主要用來種榆、棗、桑等:丁年十八以上授田一頃,內八十畝為口分,年老還官,二十畝為永業,永業之田,樹以榆、棗、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數。

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石,謂之租。隨鄉所出,歲輸絹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調,三十日者租、調皆免。通正役不過五十日。

這項制度的好處:一是輕徭薄賦。孟子在戰國時期認為,君主收取十分之一的稅收就是王者之政。漢朝的稅制為十五分之一,通常收一半,也就是三十分之一。如果按照一畝田地產一石糧食來算的話,除去永業田,唐朝的稅收是四十分之一。漢朝更役是一歲一月,唐朝則是一歲二十天,整整少了十天。二是稅收項目清楚明瞭,就三項,租庸調,無法巧立名目,橫徵暴斂,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戶始有調。既為民制產,又為官收租。不像漢朝,不管有沒有田,都要收稅服役。無田者不得已,或自賣為奴,或亡命於盜!更別說其他朝代那些苛捐雜稅了。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租庸調的積極作用

在這種科學合理的稅收制度下,大唐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繁榮昌盛。

太宗時期: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長空,牛馬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鬥米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表山東至於滄海,皆不齎糧,取給於路。如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玄宗時期: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安史之亂時:清河有布三百餘萬匹,帛八十萬匹,錢三十餘萬緡,糧三十餘萬斛。昔討默啜,甲兵皆貯清河,今有五十餘萬事。戶七萬,口十餘萬。顏真卿因此在抗拒叛軍。還有許遠於睢陽,積糧六萬石,張巡因之以障江、淮。這些都是租庸調製度下積攢下來的。

安史之亂後:憲宗時,韓弘在汴為宣武節度使,獻馬三千,絹五千,雜繒三萬,金銀器千。而汴之庫廄尚有錢百餘萬緡,絹百餘萬匹,馬七千匹,糧三百萬斛。可見雖然當時唐朝朝廷日漸衰弱,但藩鎮之殷實富厚,仍遠非後世可比,藩鎮之所以財力殷盛,正是因為唐代積富於民之厚的原因。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租庸調的崩潰

就像電視劇中徐賓說的那樣,租庸調製度之所以能夠推行,全靠戶口賬籍。也就是現在的戶口簿,自小孩出生,到他長大成人,直至老死,全部登記在冊。一式三份,一份存在縣裡,一份送到州里,一份呈到戶部。

冊子分為兩種,一種是所有人的戶口冊,叫做籍,是租和調的依據;一種是壯丁冊子,叫做賬,是庸的依據。唐朝規定,每歲一造賬,三歲一造籍。每造一次,稱作一比,州縣保存五比,戶部保存三比。這樣,戶口變動情況州縣可核查十五年,戶部可查九年。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這項制度,有點像近現代的計劃經濟,全國各地每個家庭,每個壯丁信息登記好,然後根據登記的信息進行計劃,這在當今社會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古代交通不便,紙張印刷不易,書寫不方便,登記官吏疏忽、偷懶等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戶口之新附、除籍、絕逃、籍沒,田畝之應退、應授,均不能逐年認真登記,形成了“丁口轉死非舊名,田畝移換非舊額,貧富升降非舊第,戶部徒以空文總其故書。”的局面。

在加上王公貴族、百官、富豪從中舞弊,阻撓此項制度的進展,比如玄宗時期,戍邊者多死不返。邊將怙寵,不以死申,其貫籍之名不除等。再比如根據開元十一年詔書所述,當時王公、百官、豪富,或招農民開墾荒地,熟則擅為私有;或非法收買口分、永業田;或私改簿籍,隱漏戶口,佔為已有;或以自典貼及收奪以為兼併。租庸調製之破壞,蓋至此已達極點。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以上所說的各種原因,導致發生了戶口登記不清楚這的小事,就像劇中說的,三五年的光景,案牘上的數字不盡不實,而一個個不盡不實的數據,就代表著一個個生計不能保障的百姓。一個個生計不能保障的百姓,就代表著國家根基一天天不穩,國家財力一天天衰敗,政治一天天腐化,軍事實力一天天倒退,最終不可避免的走上滅亡的道理。

新稅法的缺點

因為戶籍數據的不盡不實,租庸調的稅制依據的基礎沒有了,這種好的制度再也無法繼續實行下去了,徐賓心中的大唐盛世在也不能出現了。大唐王朝迫不得已,採取了兩稅法,從此以後,直到清朝,大體上都實行的是這種稅法。

兩稅法簡單來說,就是你有多少田,政府就收你多少稅。乍一看,這種稅法挺公平的。但是比起租庸調,這種稅法缺點實在是太多了。

一是政府不在分田了,均田制存在了,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失去土地的農民只能租種地主的土地,但是政府收租每畝五升,地主收租每畝一石,二十倍於政府,政府即使再輕徭薄賦,最後得到好處的只是這些擁有大片土地的地主,農民得不到絲毫好處,何況從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的在也回不到租庸調時的輕徭薄賦了!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二是稅收項目不明之弊端,原來租庸調把徵糧、徵布、勞役分的清清楚楚的,稅收項目明明白白,改成兩稅制,本來的三項已經全部合併成一項。但是,以後政府要用錢,要用勞役,就重新增加新的項目,但是這些新項目按理說已經全部合併在裡面了,這就造成加倍徵稅。

三是兩稅制只收貨幣,不收米穀,那麼農民必須並米穀賣掉,換成錢上稅,結果商人就可以在中間上下其手,大發橫財,比如兩稅制初行時,絹每匹三千文,四十年後,絹每匹僅僅八百文,無形中納稅人的負擔增加了三倍。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造紙一事,分析影響大唐及盛而衰的稅制變化

四是改變稅收量入為出制度為量出為入,不再根據每年的戶籍和田畝數制定徵收標椎,而是給各地硬性規定一個標椎。這樣就造成了各地貧富差距逐漸拉大,舉個例子,比如甲地原先有100戶人家,乙地有150戶,結果因為某種原因,甲地逃走了50戶,那麼原先需要100戶交的稅落到了剩下的50戶頭上,那逃走的50戶,逃到了有乙地,乙地原來需要150戶承擔的稅收變成了200戶承擔了。所以富的更富,窮的更窮,社會矛盾越來越激化

最終,土地兼併、貧富不平,耕者不能有其田,大唐王朝的財富既不在民,也不在政府,全部落在了那些所謂的地主手中,加上藩鎮自行橫徵暴斂,百姓更加無法安居樂業,這些都為大唐王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