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的焦點主要在徐賓身上,分為兩條線,一是何監的他證,二是徐賓的自證。證明的結果必須是今日大案沒有幕後主使,都是徐賓一人所為。

關於何監的他證已經聊過,這一篇聊一下徐賓的自證。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的焦點主要在徐賓身上,分為兩條線,一是何監的他證,二是徐賓的自證。證明的結果必須是今日大案沒有幕後主使,都是徐賓一人所為。

關於何監的他證已經聊過,這一篇聊一下徐賓的自證。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城樓上,徐賓對所有涉案人員與他的關係都做了一番解釋,我們難以分清徐賓的話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難以辨別的原因在於,這些話和徐賓自身的行為已經自成一套邏輯。

徐賓的目的就是保護太子,任何時候都有兩個方案,一是聖人死太子上位,二是聖人回宮想法改變。

聖人能不能死不是必然,所以從徐賓見到聖人那一刻起,他就要在一套行為邏輯裡面,也就是他的作案動機必須單一,有說服力,因為一旦露出破綻,如果聖人沒死,那太子就危險了。

如此,要判斷一個人什麼時候是在演戲什麼時候是真實面目,就要看是否有觀眾在場,徐賓的觀眾就是聖人。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的焦點主要在徐賓身上,分為兩條線,一是何監的他證,二是徐賓的自證。證明的結果必須是今日大案沒有幕後主使,都是徐賓一人所為。

關於何監的他證已經聊過,這一篇聊一下徐賓的自證。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城樓上,徐賓對所有涉案人員與他的關係都做了一番解釋,我們難以分清徐賓的話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難以辨別的原因在於,這些話和徐賓自身的行為已經自成一套邏輯。

徐賓的目的就是保護太子,任何時候都有兩個方案,一是聖人死太子上位,二是聖人回宮想法改變。

聖人能不能死不是必然,所以從徐賓見到聖人那一刻起,他就要在一套行為邏輯裡面,也就是他的作案動機必須單一,有說服力,因為一旦露出破綻,如果聖人沒死,那太子就危險了。

如此,要判斷一個人什麼時候是在演戲什麼時候是真實面目,就要看是否有觀眾在場,徐賓的觀眾就是聖人。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聖人

這兩集中沒有聖人在場的徐賓的鏡頭就兩處,一是徐賓牽馬車至棺材鋪等候聖人,二是聖人坐進馬車徐賓下定決心。

第一點,關於那個跪候聖人的預演。

徐賓明明無意於做官,但今天見聖人,徐賓從頭到尾都在喊著一句話“我要做宰相”。見到聖人前的緊張演練,可以理解為真的緊張,但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為了表現緊張而做的演練。

第二點,改變主意決心炸聖人的表情。

挺多人糾結於聖人坐進馬車後,徐賓俯身拿起伏火雷的那個表情。

認為此時是徐賓對聖人徹底失望,於是決定炸死他。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的焦點主要在徐賓身上,分為兩條線,一是何監的他證,二是徐賓的自證。證明的結果必須是今日大案沒有幕後主使,都是徐賓一人所為。

關於何監的他證已經聊過,這一篇聊一下徐賓的自證。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城樓上,徐賓對所有涉案人員與他的關係都做了一番解釋,我們難以分清徐賓的話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難以辨別的原因在於,這些話和徐賓自身的行為已經自成一套邏輯。

徐賓的目的就是保護太子,任何時候都有兩個方案,一是聖人死太子上位,二是聖人回宮想法改變。

聖人能不能死不是必然,所以從徐賓見到聖人那一刻起,他就要在一套行為邏輯裡面,也就是他的作案動機必須單一,有說服力,因為一旦露出破綻,如果聖人沒死,那太子就危險了。

如此,要判斷一個人什麼時候是在演戲什麼時候是真實面目,就要看是否有觀眾在場,徐賓的觀眾就是聖人。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聖人

這兩集中沒有聖人在場的徐賓的鏡頭就兩處,一是徐賓牽馬車至棺材鋪等候聖人,二是聖人坐進馬車徐賓下定決心。

第一點,關於那個跪候聖人的預演。

徐賓明明無意於做官,但今天見聖人,徐賓從頭到尾都在喊著一句話“我要做宰相”。見到聖人前的緊張演練,可以理解為真的緊張,但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為了表現緊張而做的演練。

第二點,改變主意決心炸聖人的表情。

挺多人糾結於聖人坐進馬車後,徐賓俯身拿起伏火雷的那個表情。

認為此時是徐賓對聖人徹底失望,於是決定炸死他。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當然,失望是會有,但如果只用失望來解釋並不合理。

徐賓已經堅定地選擇了太子,為何如此堅定,那是因為他早就知道聖人是什麼樣的人,而非今日聖人一句話才讓他失望。

那個表情就是徐賓將要赴死前下的一個決定,比他的表情更重要的是他手中的伏火雷,這決定了他以什麼樣的方式完美地完成他的計劃。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的焦點主要在徐賓身上,分為兩條線,一是何監的他證,二是徐賓的自證。證明的結果必須是今日大案沒有幕後主使,都是徐賓一人所為。

關於何監的他證已經聊過,這一篇聊一下徐賓的自證。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城樓上,徐賓對所有涉案人員與他的關係都做了一番解釋,我們難以分清徐賓的話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難以辨別的原因在於,這些話和徐賓自身的行為已經自成一套邏輯。

徐賓的目的就是保護太子,任何時候都有兩個方案,一是聖人死太子上位,二是聖人回宮想法改變。

聖人能不能死不是必然,所以從徐賓見到聖人那一刻起,他就要在一套行為邏輯裡面,也就是他的作案動機必須單一,有說服力,因為一旦露出破綻,如果聖人沒死,那太子就危險了。

如此,要判斷一個人什麼時候是在演戲什麼時候是真實面目,就要看是否有觀眾在場,徐賓的觀眾就是聖人。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聖人

這兩集中沒有聖人在場的徐賓的鏡頭就兩處,一是徐賓牽馬車至棺材鋪等候聖人,二是聖人坐進馬車徐賓下定決心。

第一點,關於那個跪候聖人的預演。

徐賓明明無意於做官,但今天見聖人,徐賓從頭到尾都在喊著一句話“我要做宰相”。見到聖人前的緊張演練,可以理解為真的緊張,但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為了表現緊張而做的演練。

第二點,改變主意決心炸聖人的表情。

挺多人糾結於聖人坐進馬車後,徐賓俯身拿起伏火雷的那個表情。

認為此時是徐賓對聖人徹底失望,於是決定炸死他。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當然,失望是會有,但如果只用失望來解釋並不合理。

徐賓已經堅定地選擇了太子,為何如此堅定,那是因為他早就知道聖人是什麼樣的人,而非今日聖人一句話才讓他失望。

那個表情就是徐賓將要赴死前下的一個決定,比他的表情更重要的是他手中的伏火雷,這決定了他以什麼樣的方式完美地完成他的計劃。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徐賓對聖人態度的轉變從何時開始,這裡的轉變其實分為內心的轉變外在態度的轉變

原來聖人也以官品論人品”,是徐賓外在態度轉變的原因,這種轉變正是他要表演給聖人看的,因為他需要給聖人一個自己為何會轉變的合理動機。

內心的轉變是他從聖人手裡騙過伏火雷之後,但這種內心的轉變並非是真實的內心,而是客觀條件所致的必然的態度,也就是說,徐賓一開始對聖人所有恭敬的表現既是為了呈現他的作案動機,又是為了從聖人手中拿過伏火雷。

當然,如果要殺聖人他可以馬上下手,但要知道,從始至終他的目的都是希望聖人的死要讓整個長安人知道,只有伏火雷能夠達他想要的結果。

但這裡有一個不夠圓滿的地方,如果徐賓要用伏火雷,可以事先準備好,因為聖人手中是否會有伏火雷始終是個變數,龍波在廢廟裡藏有伏火雷徐賓應該也是知道並且有機會拿到的。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的焦點主要在徐賓身上,分為兩條線,一是何監的他證,二是徐賓的自證。證明的結果必須是今日大案沒有幕後主使,都是徐賓一人所為。

關於何監的他證已經聊過,這一篇聊一下徐賓的自證。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城樓上,徐賓對所有涉案人員與他的關係都做了一番解釋,我們難以分清徐賓的話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難以辨別的原因在於,這些話和徐賓自身的行為已經自成一套邏輯。

徐賓的目的就是保護太子,任何時候都有兩個方案,一是聖人死太子上位,二是聖人回宮想法改變。

聖人能不能死不是必然,所以從徐賓見到聖人那一刻起,他就要在一套行為邏輯裡面,也就是他的作案動機必須單一,有說服力,因為一旦露出破綻,如果聖人沒死,那太子就危險了。

如此,要判斷一個人什麼時候是在演戲什麼時候是真實面目,就要看是否有觀眾在場,徐賓的觀眾就是聖人。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聖人

這兩集中沒有聖人在場的徐賓的鏡頭就兩處,一是徐賓牽馬車至棺材鋪等候聖人,二是聖人坐進馬車徐賓下定決心。

第一點,關於那個跪候聖人的預演。

徐賓明明無意於做官,但今天見聖人,徐賓從頭到尾都在喊著一句話“我要做宰相”。見到聖人前的緊張演練,可以理解為真的緊張,但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為了表現緊張而做的演練。

第二點,改變主意決心炸聖人的表情。

挺多人糾結於聖人坐進馬車後,徐賓俯身拿起伏火雷的那個表情。

認為此時是徐賓對聖人徹底失望,於是決定炸死他。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當然,失望是會有,但如果只用失望來解釋並不合理。

徐賓已經堅定地選擇了太子,為何如此堅定,那是因為他早就知道聖人是什麼樣的人,而非今日聖人一句話才讓他失望。

那個表情就是徐賓將要赴死前下的一個決定,比他的表情更重要的是他手中的伏火雷,這決定了他以什麼樣的方式完美地完成他的計劃。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徐賓對聖人態度的轉變從何時開始,這裡的轉變其實分為內心的轉變外在態度的轉變

原來聖人也以官品論人品”,是徐賓外在態度轉變的原因,這種轉變正是他要表演給聖人看的,因為他需要給聖人一個自己為何會轉變的合理動機。

內心的轉變是他從聖人手裡騙過伏火雷之後,但這種內心的轉變並非是真實的內心,而是客觀條件所致的必然的態度,也就是說,徐賓一開始對聖人所有恭敬的表現既是為了呈現他的作案動機,又是為了從聖人手中拿過伏火雷。

當然,如果要殺聖人他可以馬上下手,但要知道,從始至終他的目的都是希望聖人的死要讓整個長安人知道,只有伏火雷能夠達他想要的結果。

但這裡有一個不夠圓滿的地方,如果徐賓要用伏火雷,可以事先準備好,因為聖人手中是否會有伏火雷始終是個變數,龍波在廢廟裡藏有伏火雷徐賓應該也是知道並且有機會拿到的。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聖人伸出手時,徐賓沒有及時去扶,而是等了一會,才上前去。

為何不扶?

因為他要讓聖人知道,他為何不扶,要聖人注意到他在這時候發生了轉變,而轉變又是因為什麼,從而將自己的動機進一步合理化。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的焦點主要在徐賓身上,分為兩條線,一是何監的他證,二是徐賓的自證。證明的結果必須是今日大案沒有幕後主使,都是徐賓一人所為。

關於何監的他證已經聊過,這一篇聊一下徐賓的自證。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城樓上,徐賓對所有涉案人員與他的關係都做了一番解釋,我們難以分清徐賓的話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難以辨別的原因在於,這些話和徐賓自身的行為已經自成一套邏輯。

徐賓的目的就是保護太子,任何時候都有兩個方案,一是聖人死太子上位,二是聖人回宮想法改變。

聖人能不能死不是必然,所以從徐賓見到聖人那一刻起,他就要在一套行為邏輯裡面,也就是他的作案動機必須單一,有說服力,因為一旦露出破綻,如果聖人沒死,那太子就危險了。

如此,要判斷一個人什麼時候是在演戲什麼時候是真實面目,就要看是否有觀眾在場,徐賓的觀眾就是聖人。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聖人

這兩集中沒有聖人在場的徐賓的鏡頭就兩處,一是徐賓牽馬車至棺材鋪等候聖人,二是聖人坐進馬車徐賓下定決心。

第一點,關於那個跪候聖人的預演。

徐賓明明無意於做官,但今天見聖人,徐賓從頭到尾都在喊著一句話“我要做宰相”。見到聖人前的緊張演練,可以理解為真的緊張,但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為了表現緊張而做的演練。

第二點,改變主意決心炸聖人的表情。

挺多人糾結於聖人坐進馬車後,徐賓俯身拿起伏火雷的那個表情。

認為此時是徐賓對聖人徹底失望,於是決定炸死他。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當然,失望是會有,但如果只用失望來解釋並不合理。

徐賓已經堅定地選擇了太子,為何如此堅定,那是因為他早就知道聖人是什麼樣的人,而非今日聖人一句話才讓他失望。

那個表情就是徐賓將要赴死前下的一個決定,比他的表情更重要的是他手中的伏火雷,這決定了他以什麼樣的方式完美地完成他的計劃。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徐賓對聖人態度的轉變從何時開始,這裡的轉變其實分為內心的轉變外在態度的轉變

原來聖人也以官品論人品”,是徐賓外在態度轉變的原因,這種轉變正是他要表演給聖人看的,因為他需要給聖人一個自己為何會轉變的合理動機。

內心的轉變是他從聖人手裡騙過伏火雷之後,但這種內心的轉變並非是真實的內心,而是客觀條件所致的必然的態度,也就是說,徐賓一開始對聖人所有恭敬的表現既是為了呈現他的作案動機,又是為了從聖人手中拿過伏火雷。

當然,如果要殺聖人他可以馬上下手,但要知道,從始至終他的目的都是希望聖人的死要讓整個長安人知道,只有伏火雷能夠達他想要的結果。

但這裡有一個不夠圓滿的地方,如果徐賓要用伏火雷,可以事先準備好,因為聖人手中是否會有伏火雷始終是個變數,龍波在廢廟裡藏有伏火雷徐賓應該也是知道並且有機會拿到的。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聖人伸出手時,徐賓沒有及時去扶,而是等了一會,才上前去。

為何不扶?

因為他要讓聖人知道,他為何不扶,要聖人注意到他在這時候發生了轉變,而轉變又是因為什麼,從而將自己的動機進一步合理化。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李必

徐賓對李必說過,他做不了官,做官要和人打交道,久了就會和李必一樣,誰都不敢信了。

這是真的,一個執著於“技藝”的人,最怕的是將時間浪費在繁雜的人際關係上,他只有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才能感受到最深沉的快樂。

徐賓還對李必說過:“這世界上有一種人,只做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情,別人左右不了,這就是張小敬。”表面上說的是張小敬,其實是說他自己。

一個只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的人會想著千方百計去謀一個官職來推行自己的成果嗎?他會千方百計,但一定不會寄希望於“一個官職”。

除了這兩處,在其他劇集中,徐賓和李必於後花園喝酒聊著張小敬時想到自己,情到深處而落淚;李必用大案牘術審問徐賓,同樣在聊到張小敬之後由心而發的關於自己的感慨;引李必至造紙處,談到造紙、大案牘術和稅制關乎大唐未來時潸然淚下,等等。

可以確認的是,徐賓對數據的、對知識、對理想的執著。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的焦點主要在徐賓身上,分為兩條線,一是何監的他證,二是徐賓的自證。證明的結果必須是今日大案沒有幕後主使,都是徐賓一人所為。

關於何監的他證已經聊過,這一篇聊一下徐賓的自證。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城樓上,徐賓對所有涉案人員與他的關係都做了一番解釋,我們難以分清徐賓的話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難以辨別的原因在於,這些話和徐賓自身的行為已經自成一套邏輯。

徐賓的目的就是保護太子,任何時候都有兩個方案,一是聖人死太子上位,二是聖人回宮想法改變。

聖人能不能死不是必然,所以從徐賓見到聖人那一刻起,他就要在一套行為邏輯裡面,也就是他的作案動機必須單一,有說服力,因為一旦露出破綻,如果聖人沒死,那太子就危險了。

如此,要判斷一個人什麼時候是在演戲什麼時候是真實面目,就要看是否有觀眾在場,徐賓的觀眾就是聖人。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聖人

這兩集中沒有聖人在場的徐賓的鏡頭就兩處,一是徐賓牽馬車至棺材鋪等候聖人,二是聖人坐進馬車徐賓下定決心。

第一點,關於那個跪候聖人的預演。

徐賓明明無意於做官,但今天見聖人,徐賓從頭到尾都在喊著一句話“我要做宰相”。見到聖人前的緊張演練,可以理解為真的緊張,但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為了表現緊張而做的演練。

第二點,改變主意決心炸聖人的表情。

挺多人糾結於聖人坐進馬車後,徐賓俯身拿起伏火雷的那個表情。

認為此時是徐賓對聖人徹底失望,於是決定炸死他。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當然,失望是會有,但如果只用失望來解釋並不合理。

徐賓已經堅定地選擇了太子,為何如此堅定,那是因為他早就知道聖人是什麼樣的人,而非今日聖人一句話才讓他失望。

那個表情就是徐賓將要赴死前下的一個決定,比他的表情更重要的是他手中的伏火雷,這決定了他以什麼樣的方式完美地完成他的計劃。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徐賓對聖人態度的轉變從何時開始,這裡的轉變其實分為內心的轉變外在態度的轉變

原來聖人也以官品論人品”,是徐賓外在態度轉變的原因,這種轉變正是他要表演給聖人看的,因為他需要給聖人一個自己為何會轉變的合理動機。

內心的轉變是他從聖人手裡騙過伏火雷之後,但這種內心的轉變並非是真實的內心,而是客觀條件所致的必然的態度,也就是說,徐賓一開始對聖人所有恭敬的表現既是為了呈現他的作案動機,又是為了從聖人手中拿過伏火雷。

當然,如果要殺聖人他可以馬上下手,但要知道,從始至終他的目的都是希望聖人的死要讓整個長安人知道,只有伏火雷能夠達他想要的結果。

但這裡有一個不夠圓滿的地方,如果徐賓要用伏火雷,可以事先準備好,因為聖人手中是否會有伏火雷始終是個變數,龍波在廢廟裡藏有伏火雷徐賓應該也是知道並且有機會拿到的。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聖人伸出手時,徐賓沒有及時去扶,而是等了一會,才上前去。

為何不扶?

因為他要讓聖人知道,他為何不扶,要聖人注意到他在這時候發生了轉變,而轉變又是因為什麼,從而將自己的動機進一步合理化。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李必

徐賓對李必說過,他做不了官,做官要和人打交道,久了就會和李必一樣,誰都不敢信了。

這是真的,一個執著於“技藝”的人,最怕的是將時間浪費在繁雜的人際關係上,他只有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才能感受到最深沉的快樂。

徐賓還對李必說過:“這世界上有一種人,只做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情,別人左右不了,這就是張小敬。”表面上說的是張小敬,其實是說他自己。

一個只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的人會想著千方百計去謀一個官職來推行自己的成果嗎?他會千方百計,但一定不會寄希望於“一個官職”。

除了這兩處,在其他劇集中,徐賓和李必於後花園喝酒聊著張小敬時想到自己,情到深處而落淚;李必用大案牘術審問徐賓,同樣在聊到張小敬之後由心而發的關於自己的感慨;引李必至造紙處,談到造紙、大案牘術和稅制關乎大唐未來時潸然淚下,等等。

可以確認的是,徐賓對數據的、對知識、對理想的執著。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程參,龐靈和徐賓都是一類人,對知識都有著強烈的痴迷,但又有所區別,只有程參能清醒地跳脫出來,沒有執著於自己的慾望。

所以,徐賓在聖人面前所表現出來的“一心要當宰相”的動機,只是一場表演,真真假假,演到生命最後一刻,只為了讓聖人相信他的動機他的能力,而讓太子擺脫嫌疑。

何監

徐賓初次遇到李必時是在曲江池邊,彼時李必正例行拜會何監,李必曾懷疑徐賓是故意接近何監,因為他說:“有唐一代,才子皆忙著干謁拜會權貴,生怕才華不得顯揚,似徐主事這樣有才華的人,卻不肯高升,實在有悖常理。”

李必懷疑的是徐賓與何監的關係,還有自己與徐賓相識的偶然性,而徐賓的回答只是停留在了為什麼接近李必上。

他說他做不了官,因為這是真話,所以李必沒辦法再追問了。

徐賓遇上李必並非偶然,應該是何監牽線。徐賓要掩飾的正是自己與何監的關係,以送干謁詩為掩護,密謀大事。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的焦點主要在徐賓身上,分為兩條線,一是何監的他證,二是徐賓的自證。證明的結果必須是今日大案沒有幕後主使,都是徐賓一人所為。

關於何監的他證已經聊過,這一篇聊一下徐賓的自證。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城樓上,徐賓對所有涉案人員與他的關係都做了一番解釋,我們難以分清徐賓的話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難以辨別的原因在於,這些話和徐賓自身的行為已經自成一套邏輯。

徐賓的目的就是保護太子,任何時候都有兩個方案,一是聖人死太子上位,二是聖人回宮想法改變。

聖人能不能死不是必然,所以從徐賓見到聖人那一刻起,他就要在一套行為邏輯裡面,也就是他的作案動機必須單一,有說服力,因為一旦露出破綻,如果聖人沒死,那太子就危險了。

如此,要判斷一個人什麼時候是在演戲什麼時候是真實面目,就要看是否有觀眾在場,徐賓的觀眾就是聖人。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聖人

這兩集中沒有聖人在場的徐賓的鏡頭就兩處,一是徐賓牽馬車至棺材鋪等候聖人,二是聖人坐進馬車徐賓下定決心。

第一點,關於那個跪候聖人的預演。

徐賓明明無意於做官,但今天見聖人,徐賓從頭到尾都在喊著一句話“我要做宰相”。見到聖人前的緊張演練,可以理解為真的緊張,但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為了表現緊張而做的演練。

第二點,改變主意決心炸聖人的表情。

挺多人糾結於聖人坐進馬車後,徐賓俯身拿起伏火雷的那個表情。

認為此時是徐賓對聖人徹底失望,於是決定炸死他。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當然,失望是會有,但如果只用失望來解釋並不合理。

徐賓已經堅定地選擇了太子,為何如此堅定,那是因為他早就知道聖人是什麼樣的人,而非今日聖人一句話才讓他失望。

那個表情就是徐賓將要赴死前下的一個決定,比他的表情更重要的是他手中的伏火雷,這決定了他以什麼樣的方式完美地完成他的計劃。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徐賓對聖人態度的轉變從何時開始,這裡的轉變其實分為內心的轉變外在態度的轉變

原來聖人也以官品論人品”,是徐賓外在態度轉變的原因,這種轉變正是他要表演給聖人看的,因為他需要給聖人一個自己為何會轉變的合理動機。

內心的轉變是他從聖人手裡騙過伏火雷之後,但這種內心的轉變並非是真實的內心,而是客觀條件所致的必然的態度,也就是說,徐賓一開始對聖人所有恭敬的表現既是為了呈現他的作案動機,又是為了從聖人手中拿過伏火雷。

當然,如果要殺聖人他可以馬上下手,但要知道,從始至終他的目的都是希望聖人的死要讓整個長安人知道,只有伏火雷能夠達他想要的結果。

但這裡有一個不夠圓滿的地方,如果徐賓要用伏火雷,可以事先準備好,因為聖人手中是否會有伏火雷始終是個變數,龍波在廢廟裡藏有伏火雷徐賓應該也是知道並且有機會拿到的。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聖人伸出手時,徐賓沒有及時去扶,而是等了一會,才上前去。

為何不扶?

因為他要讓聖人知道,他為何不扶,要聖人注意到他在這時候發生了轉變,而轉變又是因為什麼,從而將自己的動機進一步合理化。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李必

徐賓對李必說過,他做不了官,做官要和人打交道,久了就會和李必一樣,誰都不敢信了。

這是真的,一個執著於“技藝”的人,最怕的是將時間浪費在繁雜的人際關係上,他只有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才能感受到最深沉的快樂。

徐賓還對李必說過:“這世界上有一種人,只做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情,別人左右不了,這就是張小敬。”表面上說的是張小敬,其實是說他自己。

一個只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的人會想著千方百計去謀一個官職來推行自己的成果嗎?他會千方百計,但一定不會寄希望於“一個官職”。

除了這兩處,在其他劇集中,徐賓和李必於後花園喝酒聊著張小敬時想到自己,情到深處而落淚;李必用大案牘術審問徐賓,同樣在聊到張小敬之後由心而發的關於自己的感慨;引李必至造紙處,談到造紙、大案牘術和稅制關乎大唐未來時潸然淚下,等等。

可以確認的是,徐賓對數據的、對知識、對理想的執著。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程參,龐靈和徐賓都是一類人,對知識都有著強烈的痴迷,但又有所區別,只有程參能清醒地跳脫出來,沒有執著於自己的慾望。

所以,徐賓在聖人面前所表現出來的“一心要當宰相”的動機,只是一場表演,真真假假,演到生命最後一刻,只為了讓聖人相信他的動機他的能力,而讓太子擺脫嫌疑。

何監

徐賓初次遇到李必時是在曲江池邊,彼時李必正例行拜會何監,李必曾懷疑徐賓是故意接近何監,因為他說:“有唐一代,才子皆忙著干謁拜會權貴,生怕才華不得顯揚,似徐主事這樣有才華的人,卻不肯高升,實在有悖常理。”

李必懷疑的是徐賓與何監的關係,還有自己與徐賓相識的偶然性,而徐賓的回答只是停留在了為什麼接近李必上。

他說他做不了官,因為這是真話,所以李必沒辦法再追問了。

徐賓遇上李必並非偶然,應該是何監牽線。徐賓要掩飾的正是自己與何監的關係,以送干謁詩為掩護,密謀大事。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何監對徐賓干謁詩的評價是,

“用字直白,也沒什麼修飾,意趣幾乎沒有。”

一個並不擅長且不享受寫詩的人,會急於用自己的干謁詩去謀得官職嗎?徐賓不是程參。

“多是一些在仕途上不得意的牢騷。”

為徐賓作案動機的合理性增添砝碼。

“還有一些牽涉術數,晦澀難解。”

只有真相最能掩飾真相,因為術數正是徐賓擅長且享受之事。

太子

徐賓之所以選擇太子的原因,也是太子與聖人最大的不同在於——太子“不以官品認人品”。太子談起為他制定新稅法的人時說“這人官低位卑,卻著實有著才華”,沒有絲毫的嫌棄,反而大加讚賞,太子看重的是才華。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的焦點主要在徐賓身上,分為兩條線,一是何監的他證,二是徐賓的自證。證明的結果必須是今日大案沒有幕後主使,都是徐賓一人所為。

關於何監的他證已經聊過,這一篇聊一下徐賓的自證。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城樓上,徐賓對所有涉案人員與他的關係都做了一番解釋,我們難以分清徐賓的話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難以辨別的原因在於,這些話和徐賓自身的行為已經自成一套邏輯。

徐賓的目的就是保護太子,任何時候都有兩個方案,一是聖人死太子上位,二是聖人回宮想法改變。

聖人能不能死不是必然,所以從徐賓見到聖人那一刻起,他就要在一套行為邏輯裡面,也就是他的作案動機必須單一,有說服力,因為一旦露出破綻,如果聖人沒死,那太子就危險了。

如此,要判斷一個人什麼時候是在演戲什麼時候是真實面目,就要看是否有觀眾在場,徐賓的觀眾就是聖人。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聖人

這兩集中沒有聖人在場的徐賓的鏡頭就兩處,一是徐賓牽馬車至棺材鋪等候聖人,二是聖人坐進馬車徐賓下定決心。

第一點,關於那個跪候聖人的預演。

徐賓明明無意於做官,但今天見聖人,徐賓從頭到尾都在喊著一句話“我要做宰相”。見到聖人前的緊張演練,可以理解為真的緊張,但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為了表現緊張而做的演練。

第二點,改變主意決心炸聖人的表情。

挺多人糾結於聖人坐進馬車後,徐賓俯身拿起伏火雷的那個表情。

認為此時是徐賓對聖人徹底失望,於是決定炸死他。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當然,失望是會有,但如果只用失望來解釋並不合理。

徐賓已經堅定地選擇了太子,為何如此堅定,那是因為他早就知道聖人是什麼樣的人,而非今日聖人一句話才讓他失望。

那個表情就是徐賓將要赴死前下的一個決定,比他的表情更重要的是他手中的伏火雷,這決定了他以什麼樣的方式完美地完成他的計劃。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徐賓對聖人態度的轉變從何時開始,這裡的轉變其實分為內心的轉變外在態度的轉變

原來聖人也以官品論人品”,是徐賓外在態度轉變的原因,這種轉變正是他要表演給聖人看的,因為他需要給聖人一個自己為何會轉變的合理動機。

內心的轉變是他從聖人手裡騙過伏火雷之後,但這種內心的轉變並非是真實的內心,而是客觀條件所致的必然的態度,也就是說,徐賓一開始對聖人所有恭敬的表現既是為了呈現他的作案動機,又是為了從聖人手中拿過伏火雷。

當然,如果要殺聖人他可以馬上下手,但要知道,從始至終他的目的都是希望聖人的死要讓整個長安人知道,只有伏火雷能夠達他想要的結果。

但這裡有一個不夠圓滿的地方,如果徐賓要用伏火雷,可以事先準備好,因為聖人手中是否會有伏火雷始終是個變數,龍波在廢廟裡藏有伏火雷徐賓應該也是知道並且有機會拿到的。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聖人伸出手時,徐賓沒有及時去扶,而是等了一會,才上前去。

為何不扶?

因為他要讓聖人知道,他為何不扶,要聖人注意到他在這時候發生了轉變,而轉變又是因為什麼,從而將自己的動機進一步合理化。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李必

徐賓對李必說過,他做不了官,做官要和人打交道,久了就會和李必一樣,誰都不敢信了。

這是真的,一個執著於“技藝”的人,最怕的是將時間浪費在繁雜的人際關係上,他只有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才能感受到最深沉的快樂。

徐賓還對李必說過:“這世界上有一種人,只做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情,別人左右不了,這就是張小敬。”表面上說的是張小敬,其實是說他自己。

一個只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的人會想著千方百計去謀一個官職來推行自己的成果嗎?他會千方百計,但一定不會寄希望於“一個官職”。

除了這兩處,在其他劇集中,徐賓和李必於後花園喝酒聊著張小敬時想到自己,情到深處而落淚;李必用大案牘術審問徐賓,同樣在聊到張小敬之後由心而發的關於自己的感慨;引李必至造紙處,談到造紙、大案牘術和稅制關乎大唐未來時潸然淚下,等等。

可以確認的是,徐賓對數據的、對知識、對理想的執著。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程參,龐靈和徐賓都是一類人,對知識都有著強烈的痴迷,但又有所區別,只有程參能清醒地跳脫出來,沒有執著於自己的慾望。

所以,徐賓在聖人面前所表現出來的“一心要當宰相”的動機,只是一場表演,真真假假,演到生命最後一刻,只為了讓聖人相信他的動機他的能力,而讓太子擺脫嫌疑。

何監

徐賓初次遇到李必時是在曲江池邊,彼時李必正例行拜會何監,李必曾懷疑徐賓是故意接近何監,因為他說:“有唐一代,才子皆忙著干謁拜會權貴,生怕才華不得顯揚,似徐主事這樣有才華的人,卻不肯高升,實在有悖常理。”

李必懷疑的是徐賓與何監的關係,還有自己與徐賓相識的偶然性,而徐賓的回答只是停留在了為什麼接近李必上。

他說他做不了官,因為這是真話,所以李必沒辦法再追問了。

徐賓遇上李必並非偶然,應該是何監牽線。徐賓要掩飾的正是自己與何監的關係,以送干謁詩為掩護,密謀大事。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何監對徐賓干謁詩的評價是,

“用字直白,也沒什麼修飾,意趣幾乎沒有。”

一個並不擅長且不享受寫詩的人,會急於用自己的干謁詩去謀得官職嗎?徐賓不是程參。

“多是一些在仕途上不得意的牢騷。”

為徐賓作案動機的合理性增添砝碼。

“還有一些牽涉術數,晦澀難解。”

只有真相最能掩飾真相,因為術數正是徐賓擅長且享受之事。

太子

徐賓之所以選擇太子的原因,也是太子與聖人最大的不同在於——太子“不以官品認人品”。太子談起為他制定新稅法的人時說“這人官低位卑,卻著實有著才華”,沒有絲毫的嫌棄,反而大加讚賞,太子看重的是才華。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讓大吉酒肆店東離開時,徐賓囑咐了一句:

莫忘了,這酒從西方來,長安人更喜歡。”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的焦點主要在徐賓身上,分為兩條線,一是何監的他證,二是徐賓的自證。證明的結果必須是今日大案沒有幕後主使,都是徐賓一人所為。

關於何監的他證已經聊過,這一篇聊一下徐賓的自證。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城樓上,徐賓對所有涉案人員與他的關係都做了一番解釋,我們難以分清徐賓的話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難以辨別的原因在於,這些話和徐賓自身的行為已經自成一套邏輯。

徐賓的目的就是保護太子,任何時候都有兩個方案,一是聖人死太子上位,二是聖人回宮想法改變。

聖人能不能死不是必然,所以從徐賓見到聖人那一刻起,他就要在一套行為邏輯裡面,也就是他的作案動機必須單一,有說服力,因為一旦露出破綻,如果聖人沒死,那太子就危險了。

如此,要判斷一個人什麼時候是在演戲什麼時候是真實面目,就要看是否有觀眾在場,徐賓的觀眾就是聖人。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聖人

這兩集中沒有聖人在場的徐賓的鏡頭就兩處,一是徐賓牽馬車至棺材鋪等候聖人,二是聖人坐進馬車徐賓下定決心。

第一點,關於那個跪候聖人的預演。

徐賓明明無意於做官,但今天見聖人,徐賓從頭到尾都在喊著一句話“我要做宰相”。見到聖人前的緊張演練,可以理解為真的緊張,但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為了表現緊張而做的演練。

第二點,改變主意決心炸聖人的表情。

挺多人糾結於聖人坐進馬車後,徐賓俯身拿起伏火雷的那個表情。

認為此時是徐賓對聖人徹底失望,於是決定炸死他。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當然,失望是會有,但如果只用失望來解釋並不合理。

徐賓已經堅定地選擇了太子,為何如此堅定,那是因為他早就知道聖人是什麼樣的人,而非今日聖人一句話才讓他失望。

那個表情就是徐賓將要赴死前下的一個決定,比他的表情更重要的是他手中的伏火雷,這決定了他以什麼樣的方式完美地完成他的計劃。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徐賓對聖人態度的轉變從何時開始,這裡的轉變其實分為內心的轉變外在態度的轉變

原來聖人也以官品論人品”,是徐賓外在態度轉變的原因,這種轉變正是他要表演給聖人看的,因為他需要給聖人一個自己為何會轉變的合理動機。

內心的轉變是他從聖人手裡騙過伏火雷之後,但這種內心的轉變並非是真實的內心,而是客觀條件所致的必然的態度,也就是說,徐賓一開始對聖人所有恭敬的表現既是為了呈現他的作案動機,又是為了從聖人手中拿過伏火雷。

當然,如果要殺聖人他可以馬上下手,但要知道,從始至終他的目的都是希望聖人的死要讓整個長安人知道,只有伏火雷能夠達他想要的結果。

但這裡有一個不夠圓滿的地方,如果徐賓要用伏火雷,可以事先準備好,因為聖人手中是否會有伏火雷始終是個變數,龍波在廢廟裡藏有伏火雷徐賓應該也是知道並且有機會拿到的。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聖人伸出手時,徐賓沒有及時去扶,而是等了一會,才上前去。

為何不扶?

因為他要讓聖人知道,他為何不扶,要聖人注意到他在這時候發生了轉變,而轉變又是因為什麼,從而將自己的動機進一步合理化。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李必

徐賓對李必說過,他做不了官,做官要和人打交道,久了就會和李必一樣,誰都不敢信了。

這是真的,一個執著於“技藝”的人,最怕的是將時間浪費在繁雜的人際關係上,他只有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才能感受到最深沉的快樂。

徐賓還對李必說過:“這世界上有一種人,只做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情,別人左右不了,這就是張小敬。”表面上說的是張小敬,其實是說他自己。

一個只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的人會想著千方百計去謀一個官職來推行自己的成果嗎?他會千方百計,但一定不會寄希望於“一個官職”。

除了這兩處,在其他劇集中,徐賓和李必於後花園喝酒聊著張小敬時想到自己,情到深處而落淚;李必用大案牘術審問徐賓,同樣在聊到張小敬之後由心而發的關於自己的感慨;引李必至造紙處,談到造紙、大案牘術和稅制關乎大唐未來時潸然淚下,等等。

可以確認的是,徐賓對數據的、對知識、對理想的執著。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程參,龐靈和徐賓都是一類人,對知識都有著強烈的痴迷,但又有所區別,只有程參能清醒地跳脫出來,沒有執著於自己的慾望。

所以,徐賓在聖人面前所表現出來的“一心要當宰相”的動機,只是一場表演,真真假假,演到生命最後一刻,只為了讓聖人相信他的動機他的能力,而讓太子擺脫嫌疑。

何監

徐賓初次遇到李必時是在曲江池邊,彼時李必正例行拜會何監,李必曾懷疑徐賓是故意接近何監,因為他說:“有唐一代,才子皆忙著干謁拜會權貴,生怕才華不得顯揚,似徐主事這樣有才華的人,卻不肯高升,實在有悖常理。”

李必懷疑的是徐賓與何監的關係,還有自己與徐賓相識的偶然性,而徐賓的回答只是停留在了為什麼接近李必上。

他說他做不了官,因為這是真話,所以李必沒辦法再追問了。

徐賓遇上李必並非偶然,應該是何監牽線。徐賓要掩飾的正是自己與何監的關係,以送干謁詩為掩護,密謀大事。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何監對徐賓干謁詩的評價是,

“用字直白,也沒什麼修飾,意趣幾乎沒有。”

一個並不擅長且不享受寫詩的人,會急於用自己的干謁詩去謀得官職嗎?徐賓不是程參。

“多是一些在仕途上不得意的牢騷。”

為徐賓作案動機的合理性增添砝碼。

“還有一些牽涉術數,晦澀難解。”

只有真相最能掩飾真相,因為術數正是徐賓擅長且享受之事。

太子

徐賓之所以選擇太子的原因,也是太子與聖人最大的不同在於——太子“不以官品認人品”。太子談起為他制定新稅法的人時說“這人官低位卑,卻著實有著才華”,沒有絲毫的嫌棄,反而大加讚賞,太子看重的是才華。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讓大吉酒肆店東離開時,徐賓囑咐了一句:

莫忘了,這酒從西方來,長安人更喜歡。”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徐賓為何要說這句話,他讓酒肆老闆去靈武,這是他要老闆帶給靈武人的話。同時,也是暗示,他的心忠於“西方”,就是他的幕後主使者。

誰在西方,太子的勢力在西方。

劇中龍波與何孚的交集匯聚在“薩珊金幣”上,誰是金幣的主人,來自安西救了姚汝能的人是誰派來的?劇中並沒有給出直接的線索。

但是,關於金幣,劇中有一處暗示。

14集中,伏火雷爆炸,郭利仕命身邊太監給坐於馬車內的太子傳話,之後,太子給了這太監一枚金幣。從鏡頭上來看,這枚金幣與薩珊金幣長得並不一樣,只能認為或許這是一處關於金幣主人的暗示。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的焦點主要在徐賓身上,分為兩條線,一是何監的他證,二是徐賓的自證。證明的結果必須是今日大案沒有幕後主使,都是徐賓一人所為。

關於何監的他證已經聊過,這一篇聊一下徐賓的自證。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城樓上,徐賓對所有涉案人員與他的關係都做了一番解釋,我們難以分清徐賓的話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難以辨別的原因在於,這些話和徐賓自身的行為已經自成一套邏輯。

徐賓的目的就是保護太子,任何時候都有兩個方案,一是聖人死太子上位,二是聖人回宮想法改變。

聖人能不能死不是必然,所以從徐賓見到聖人那一刻起,他就要在一套行為邏輯裡面,也就是他的作案動機必須單一,有說服力,因為一旦露出破綻,如果聖人沒死,那太子就危險了。

如此,要判斷一個人什麼時候是在演戲什麼時候是真實面目,就要看是否有觀眾在場,徐賓的觀眾就是聖人。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聖人

這兩集中沒有聖人在場的徐賓的鏡頭就兩處,一是徐賓牽馬車至棺材鋪等候聖人,二是聖人坐進馬車徐賓下定決心。

第一點,關於那個跪候聖人的預演。

徐賓明明無意於做官,但今天見聖人,徐賓從頭到尾都在喊著一句話“我要做宰相”。見到聖人前的緊張演練,可以理解為真的緊張,但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為了表現緊張而做的演練。

第二點,改變主意決心炸聖人的表情。

挺多人糾結於聖人坐進馬車後,徐賓俯身拿起伏火雷的那個表情。

認為此時是徐賓對聖人徹底失望,於是決定炸死他。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當然,失望是會有,但如果只用失望來解釋並不合理。

徐賓已經堅定地選擇了太子,為何如此堅定,那是因為他早就知道聖人是什麼樣的人,而非今日聖人一句話才讓他失望。

那個表情就是徐賓將要赴死前下的一個決定,比他的表情更重要的是他手中的伏火雷,這決定了他以什麼樣的方式完美地完成他的計劃。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徐賓對聖人態度的轉變從何時開始,這裡的轉變其實分為內心的轉變外在態度的轉變

原來聖人也以官品論人品”,是徐賓外在態度轉變的原因,這種轉變正是他要表演給聖人看的,因為他需要給聖人一個自己為何會轉變的合理動機。

內心的轉變是他從聖人手裡騙過伏火雷之後,但這種內心的轉變並非是真實的內心,而是客觀條件所致的必然的態度,也就是說,徐賓一開始對聖人所有恭敬的表現既是為了呈現他的作案動機,又是為了從聖人手中拿過伏火雷。

當然,如果要殺聖人他可以馬上下手,但要知道,從始至終他的目的都是希望聖人的死要讓整個長安人知道,只有伏火雷能夠達他想要的結果。

但這裡有一個不夠圓滿的地方,如果徐賓要用伏火雷,可以事先準備好,因為聖人手中是否會有伏火雷始終是個變數,龍波在廢廟裡藏有伏火雷徐賓應該也是知道並且有機會拿到的。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聖人伸出手時,徐賓沒有及時去扶,而是等了一會,才上前去。

為何不扶?

因為他要讓聖人知道,他為何不扶,要聖人注意到他在這時候發生了轉變,而轉變又是因為什麼,從而將自己的動機進一步合理化。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李必

徐賓對李必說過,他做不了官,做官要和人打交道,久了就會和李必一樣,誰都不敢信了。

這是真的,一個執著於“技藝”的人,最怕的是將時間浪費在繁雜的人際關係上,他只有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才能感受到最深沉的快樂。

徐賓還對李必說過:“這世界上有一種人,只做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情,別人左右不了,這就是張小敬。”表面上說的是張小敬,其實是說他自己。

一個只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的人會想著千方百計去謀一個官職來推行自己的成果嗎?他會千方百計,但一定不會寄希望於“一個官職”。

除了這兩處,在其他劇集中,徐賓和李必於後花園喝酒聊著張小敬時想到自己,情到深處而落淚;李必用大案牘術審問徐賓,同樣在聊到張小敬之後由心而發的關於自己的感慨;引李必至造紙處,談到造紙、大案牘術和稅制關乎大唐未來時潸然淚下,等等。

可以確認的是,徐賓對數據的、對知識、對理想的執著。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程參,龐靈和徐賓都是一類人,對知識都有著強烈的痴迷,但又有所區別,只有程參能清醒地跳脫出來,沒有執著於自己的慾望。

所以,徐賓在聖人面前所表現出來的“一心要當宰相”的動機,只是一場表演,真真假假,演到生命最後一刻,只為了讓聖人相信他的動機他的能力,而讓太子擺脫嫌疑。

何監

徐賓初次遇到李必時是在曲江池邊,彼時李必正例行拜會何監,李必曾懷疑徐賓是故意接近何監,因為他說:“有唐一代,才子皆忙著干謁拜會權貴,生怕才華不得顯揚,似徐主事這樣有才華的人,卻不肯高升,實在有悖常理。”

李必懷疑的是徐賓與何監的關係,還有自己與徐賓相識的偶然性,而徐賓的回答只是停留在了為什麼接近李必上。

他說他做不了官,因為這是真話,所以李必沒辦法再追問了。

徐賓遇上李必並非偶然,應該是何監牽線。徐賓要掩飾的正是自己與何監的關係,以送干謁詩為掩護,密謀大事。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何監對徐賓干謁詩的評價是,

“用字直白,也沒什麼修飾,意趣幾乎沒有。”

一個並不擅長且不享受寫詩的人,會急於用自己的干謁詩去謀得官職嗎?徐賓不是程參。

“多是一些在仕途上不得意的牢騷。”

為徐賓作案動機的合理性增添砝碼。

“還有一些牽涉術數,晦澀難解。”

只有真相最能掩飾真相,因為術數正是徐賓擅長且享受之事。

太子

徐賓之所以選擇太子的原因,也是太子與聖人最大的不同在於——太子“不以官品認人品”。太子談起為他制定新稅法的人時說“這人官低位卑,卻著實有著才華”,沒有絲毫的嫌棄,反而大加讚賞,太子看重的是才華。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讓大吉酒肆店東離開時,徐賓囑咐了一句:

莫忘了,這酒從西方來,長安人更喜歡。”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徐賓為何要說這句話,他讓酒肆老闆去靈武,這是他要老闆帶給靈武人的話。同時,也是暗示,他的心忠於“西方”,就是他的幕後主使者。

誰在西方,太子的勢力在西方。

劇中龍波與何孚的交集匯聚在“薩珊金幣”上,誰是金幣的主人,來自安西救了姚汝能的人是誰派來的?劇中並沒有給出直接的線索。

但是,關於金幣,劇中有一處暗示。

14集中,伏火雷爆炸,郭利仕命身邊太監給坐於馬車內的太子傳話,之後,太子給了這太監一枚金幣。從鏡頭上來看,這枚金幣與薩珊金幣長得並不一樣,只能認為或許這是一處關於金幣主人的暗示。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龐靈

金錢、名利、官職,徐賓根本不在乎,因為這些東西讓他感覺不到快樂,他要的只是有時間和空間讓自己一心一意做事。

就像龐靈說的,徐賓跟他是一類人,喜歡把自己模糊成一粒沙,越沒人注意到他,他越能專心做自己的事情。

但其實對大多數人而言,要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卻往往是最大的奢侈,因為你必須考慮生存問題,龐靈就輸在這一點上。

徐賓的境遇比龐靈好,他得到了太子的賞識,如果不是聖人想將天下交給右相,徐賓也未必會走到這一步。

徐賓的路越是走得順暢,就越無法容忍自己多年的心血被毀,真到了這個時候,他是可以拿命去拼的。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的焦點主要在徐賓身上,分為兩條線,一是何監的他證,二是徐賓的自證。證明的結果必須是今日大案沒有幕後主使,都是徐賓一人所為。

關於何監的他證已經聊過,這一篇聊一下徐賓的自證。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城樓上,徐賓對所有涉案人員與他的關係都做了一番解釋,我們難以分清徐賓的話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難以辨別的原因在於,這些話和徐賓自身的行為已經自成一套邏輯。

徐賓的目的就是保護太子,任何時候都有兩個方案,一是聖人死太子上位,二是聖人回宮想法改變。

聖人能不能死不是必然,所以從徐賓見到聖人那一刻起,他就要在一套行為邏輯裡面,也就是他的作案動機必須單一,有說服力,因為一旦露出破綻,如果聖人沒死,那太子就危險了。

如此,要判斷一個人什麼時候是在演戲什麼時候是真實面目,就要看是否有觀眾在場,徐賓的觀眾就是聖人。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聖人

這兩集中沒有聖人在場的徐賓的鏡頭就兩處,一是徐賓牽馬車至棺材鋪等候聖人,二是聖人坐進馬車徐賓下定決心。

第一點,關於那個跪候聖人的預演。

徐賓明明無意於做官,但今天見聖人,徐賓從頭到尾都在喊著一句話“我要做宰相”。見到聖人前的緊張演練,可以理解為真的緊張,但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為了表現緊張而做的演練。

第二點,改變主意決心炸聖人的表情。

挺多人糾結於聖人坐進馬車後,徐賓俯身拿起伏火雷的那個表情。

認為此時是徐賓對聖人徹底失望,於是決定炸死他。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當然,失望是會有,但如果只用失望來解釋並不合理。

徐賓已經堅定地選擇了太子,為何如此堅定,那是因為他早就知道聖人是什麼樣的人,而非今日聖人一句話才讓他失望。

那個表情就是徐賓將要赴死前下的一個決定,比他的表情更重要的是他手中的伏火雷,這決定了他以什麼樣的方式完美地完成他的計劃。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徐賓對聖人態度的轉變從何時開始,這裡的轉變其實分為內心的轉變外在態度的轉變

原來聖人也以官品論人品”,是徐賓外在態度轉變的原因,這種轉變正是他要表演給聖人看的,因為他需要給聖人一個自己為何會轉變的合理動機。

內心的轉變是他從聖人手裡騙過伏火雷之後,但這種內心的轉變並非是真實的內心,而是客觀條件所致的必然的態度,也就是說,徐賓一開始對聖人所有恭敬的表現既是為了呈現他的作案動機,又是為了從聖人手中拿過伏火雷。

當然,如果要殺聖人他可以馬上下手,但要知道,從始至終他的目的都是希望聖人的死要讓整個長安人知道,只有伏火雷能夠達他想要的結果。

但這裡有一個不夠圓滿的地方,如果徐賓要用伏火雷,可以事先準備好,因為聖人手中是否會有伏火雷始終是個變數,龍波在廢廟裡藏有伏火雷徐賓應該也是知道並且有機會拿到的。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聖人伸出手時,徐賓沒有及時去扶,而是等了一會,才上前去。

為何不扶?

因為他要讓聖人知道,他為何不扶,要聖人注意到他在這時候發生了轉變,而轉變又是因為什麼,從而將自己的動機進一步合理化。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李必

徐賓對李必說過,他做不了官,做官要和人打交道,久了就會和李必一樣,誰都不敢信了。

這是真的,一個執著於“技藝”的人,最怕的是將時間浪費在繁雜的人際關係上,他只有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才能感受到最深沉的快樂。

徐賓還對李必說過:“這世界上有一種人,只做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情,別人左右不了,這就是張小敬。”表面上說的是張小敬,其實是說他自己。

一個只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的人會想著千方百計去謀一個官職來推行自己的成果嗎?他會千方百計,但一定不會寄希望於“一個官職”。

除了這兩處,在其他劇集中,徐賓和李必於後花園喝酒聊著張小敬時想到自己,情到深處而落淚;李必用大案牘術審問徐賓,同樣在聊到張小敬之後由心而發的關於自己的感慨;引李必至造紙處,談到造紙、大案牘術和稅制關乎大唐未來時潸然淚下,等等。

可以確認的是,徐賓對數據的、對知識、對理想的執著。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程參,龐靈和徐賓都是一類人,對知識都有著強烈的痴迷,但又有所區別,只有程參能清醒地跳脫出來,沒有執著於自己的慾望。

所以,徐賓在聖人面前所表現出來的“一心要當宰相”的動機,只是一場表演,真真假假,演到生命最後一刻,只為了讓聖人相信他的動機他的能力,而讓太子擺脫嫌疑。

何監

徐賓初次遇到李必時是在曲江池邊,彼時李必正例行拜會何監,李必曾懷疑徐賓是故意接近何監,因為他說:“有唐一代,才子皆忙著干謁拜會權貴,生怕才華不得顯揚,似徐主事這樣有才華的人,卻不肯高升,實在有悖常理。”

李必懷疑的是徐賓與何監的關係,還有自己與徐賓相識的偶然性,而徐賓的回答只是停留在了為什麼接近李必上。

他說他做不了官,因為這是真話,所以李必沒辦法再追問了。

徐賓遇上李必並非偶然,應該是何監牽線。徐賓要掩飾的正是自己與何監的關係,以送干謁詩為掩護,密謀大事。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何監對徐賓干謁詩的評價是,

“用字直白,也沒什麼修飾,意趣幾乎沒有。”

一個並不擅長且不享受寫詩的人,會急於用自己的干謁詩去謀得官職嗎?徐賓不是程參。

“多是一些在仕途上不得意的牢騷。”

為徐賓作案動機的合理性增添砝碼。

“還有一些牽涉術數,晦澀難解。”

只有真相最能掩飾真相,因為術數正是徐賓擅長且享受之事。

太子

徐賓之所以選擇太子的原因,也是太子與聖人最大的不同在於——太子“不以官品認人品”。太子談起為他制定新稅法的人時說“這人官低位卑,卻著實有著才華”,沒有絲毫的嫌棄,反而大加讚賞,太子看重的是才華。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讓大吉酒肆店東離開時,徐賓囑咐了一句:

莫忘了,這酒從西方來,長安人更喜歡。”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徐賓為何要說這句話,他讓酒肆老闆去靈武,這是他要老闆帶給靈武人的話。同時,也是暗示,他的心忠於“西方”,就是他的幕後主使者。

誰在西方,太子的勢力在西方。

劇中龍波與何孚的交集匯聚在“薩珊金幣”上,誰是金幣的主人,來自安西救了姚汝能的人是誰派來的?劇中並沒有給出直接的線索。

但是,關於金幣,劇中有一處暗示。

14集中,伏火雷爆炸,郭利仕命身邊太監給坐於馬車內的太子傳話,之後,太子給了這太監一枚金幣。從鏡頭上來看,這枚金幣與薩珊金幣長得並不一樣,只能認為或許這是一處關於金幣主人的暗示。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龐靈

金錢、名利、官職,徐賓根本不在乎,因為這些東西讓他感覺不到快樂,他要的只是有時間和空間讓自己一心一意做事。

就像龐靈說的,徐賓跟他是一類人,喜歡把自己模糊成一粒沙,越沒人注意到他,他越能專心做自己的事情。

但其實對大多數人而言,要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卻往往是最大的奢侈,因為你必須考慮生存問題,龐靈就輸在這一點上。

徐賓的境遇比龐靈好,他得到了太子的賞識,如果不是聖人想將天下交給右相,徐賓也未必會走到這一步。

徐賓的路越是走得順暢,就越無法容忍自己多年的心血被毀,真到了這個時候,他是可以拿命去拼的。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徐賓之死

判斷一個人,不要看他說了什麼,要看他做了什麼。

這兩集徐賓做了什麼?

小心翼翼地救了駕,希望聖人能重用自己,因為聖人的一句話表現出極度失望,將聖人帶上西市城樓要炸聖人,當著眾人的面要聖人承認錯誤,反覆表達自己的理想,張小敬出現要張小敬殺了自己,情緒不穩定自己走向城樓外而被王韞秀射殺,王韞秀此時站的是旅賁軍,也就是太子的隊,雖然事實結果與王韞秀的設想不一樣。

所有行為的結果是,太子撇清關係,太子的人射殺了犯案者,張小敬活了下來。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的焦點主要在徐賓身上,分為兩條線,一是何監的他證,二是徐賓的自證。證明的結果必須是今日大案沒有幕後主使,都是徐賓一人所為。

關於何監的他證已經聊過,這一篇聊一下徐賓的自證。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城樓上,徐賓對所有涉案人員與他的關係都做了一番解釋,我們難以分清徐賓的話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難以辨別的原因在於,這些話和徐賓自身的行為已經自成一套邏輯。

徐賓的目的就是保護太子,任何時候都有兩個方案,一是聖人死太子上位,二是聖人回宮想法改變。

聖人能不能死不是必然,所以從徐賓見到聖人那一刻起,他就要在一套行為邏輯裡面,也就是他的作案動機必須單一,有說服力,因為一旦露出破綻,如果聖人沒死,那太子就危險了。

如此,要判斷一個人什麼時候是在演戲什麼時候是真實面目,就要看是否有觀眾在場,徐賓的觀眾就是聖人。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聖人

這兩集中沒有聖人在場的徐賓的鏡頭就兩處,一是徐賓牽馬車至棺材鋪等候聖人,二是聖人坐進馬車徐賓下定決心。

第一點,關於那個跪候聖人的預演。

徐賓明明無意於做官,但今天見聖人,徐賓從頭到尾都在喊著一句話“我要做宰相”。見到聖人前的緊張演練,可以理解為真的緊張,但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為了表現緊張而做的演練。

第二點,改變主意決心炸聖人的表情。

挺多人糾結於聖人坐進馬車後,徐賓俯身拿起伏火雷的那個表情。

認為此時是徐賓對聖人徹底失望,於是決定炸死他。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當然,失望是會有,但如果只用失望來解釋並不合理。

徐賓已經堅定地選擇了太子,為何如此堅定,那是因為他早就知道聖人是什麼樣的人,而非今日聖人一句話才讓他失望。

那個表情就是徐賓將要赴死前下的一個決定,比他的表情更重要的是他手中的伏火雷,這決定了他以什麼樣的方式完美地完成他的計劃。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徐賓對聖人態度的轉變從何時開始,這裡的轉變其實分為內心的轉變外在態度的轉變

原來聖人也以官品論人品”,是徐賓外在態度轉變的原因,這種轉變正是他要表演給聖人看的,因為他需要給聖人一個自己為何會轉變的合理動機。

內心的轉變是他從聖人手裡騙過伏火雷之後,但這種內心的轉變並非是真實的內心,而是客觀條件所致的必然的態度,也就是說,徐賓一開始對聖人所有恭敬的表現既是為了呈現他的作案動機,又是為了從聖人手中拿過伏火雷。

當然,如果要殺聖人他可以馬上下手,但要知道,從始至終他的目的都是希望聖人的死要讓整個長安人知道,只有伏火雷能夠達他想要的結果。

但這裡有一個不夠圓滿的地方,如果徐賓要用伏火雷,可以事先準備好,因為聖人手中是否會有伏火雷始終是個變數,龍波在廢廟裡藏有伏火雷徐賓應該也是知道並且有機會拿到的。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聖人伸出手時,徐賓沒有及時去扶,而是等了一會,才上前去。

為何不扶?

因為他要讓聖人知道,他為何不扶,要聖人注意到他在這時候發生了轉變,而轉變又是因為什麼,從而將自己的動機進一步合理化。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李必

徐賓對李必說過,他做不了官,做官要和人打交道,久了就會和李必一樣,誰都不敢信了。

這是真的,一個執著於“技藝”的人,最怕的是將時間浪費在繁雜的人際關係上,他只有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才能感受到最深沉的快樂。

徐賓還對李必說過:“這世界上有一種人,只做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情,別人左右不了,這就是張小敬。”表面上說的是張小敬,其實是說他自己。

一個只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的人會想著千方百計去謀一個官職來推行自己的成果嗎?他會千方百計,但一定不會寄希望於“一個官職”。

除了這兩處,在其他劇集中,徐賓和李必於後花園喝酒聊著張小敬時想到自己,情到深處而落淚;李必用大案牘術審問徐賓,同樣在聊到張小敬之後由心而發的關於自己的感慨;引李必至造紙處,談到造紙、大案牘術和稅制關乎大唐未來時潸然淚下,等等。

可以確認的是,徐賓對數據的、對知識、對理想的執著。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程參,龐靈和徐賓都是一類人,對知識都有著強烈的痴迷,但又有所區別,只有程參能清醒地跳脫出來,沒有執著於自己的慾望。

所以,徐賓在聖人面前所表現出來的“一心要當宰相”的動機,只是一場表演,真真假假,演到生命最後一刻,只為了讓聖人相信他的動機他的能力,而讓太子擺脫嫌疑。

何監

徐賓初次遇到李必時是在曲江池邊,彼時李必正例行拜會何監,李必曾懷疑徐賓是故意接近何監,因為他說:“有唐一代,才子皆忙著干謁拜會權貴,生怕才華不得顯揚,似徐主事這樣有才華的人,卻不肯高升,實在有悖常理。”

李必懷疑的是徐賓與何監的關係,還有自己與徐賓相識的偶然性,而徐賓的回答只是停留在了為什麼接近李必上。

他說他做不了官,因為這是真話,所以李必沒辦法再追問了。

徐賓遇上李必並非偶然,應該是何監牽線。徐賓要掩飾的正是自己與何監的關係,以送干謁詩為掩護,密謀大事。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何監對徐賓干謁詩的評價是,

“用字直白,也沒什麼修飾,意趣幾乎沒有。”

一個並不擅長且不享受寫詩的人,會急於用自己的干謁詩去謀得官職嗎?徐賓不是程參。

“多是一些在仕途上不得意的牢騷。”

為徐賓作案動機的合理性增添砝碼。

“還有一些牽涉術數,晦澀難解。”

只有真相最能掩飾真相,因為術數正是徐賓擅長且享受之事。

太子

徐賓之所以選擇太子的原因,也是太子與聖人最大的不同在於——太子“不以官品認人品”。太子談起為他制定新稅法的人時說“這人官低位卑,卻著實有著才華”,沒有絲毫的嫌棄,反而大加讚賞,太子看重的是才華。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讓大吉酒肆店東離開時,徐賓囑咐了一句:

莫忘了,這酒從西方來,長安人更喜歡。”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徐賓為何要說這句話,他讓酒肆老闆去靈武,這是他要老闆帶給靈武人的話。同時,也是暗示,他的心忠於“西方”,就是他的幕後主使者。

誰在西方,太子的勢力在西方。

劇中龍波與何孚的交集匯聚在“薩珊金幣”上,誰是金幣的主人,來自安西救了姚汝能的人是誰派來的?劇中並沒有給出直接的線索。

但是,關於金幣,劇中有一處暗示。

14集中,伏火雷爆炸,郭利仕命身邊太監給坐於馬車內的太子傳話,之後,太子給了這太監一枚金幣。從鏡頭上來看,這枚金幣與薩珊金幣長得並不一樣,只能認為或許這是一處關於金幣主人的暗示。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龐靈

金錢、名利、官職,徐賓根本不在乎,因為這些東西讓他感覺不到快樂,他要的只是有時間和空間讓自己一心一意做事。

就像龐靈說的,徐賓跟他是一類人,喜歡把自己模糊成一粒沙,越沒人注意到他,他越能專心做自己的事情。

但其實對大多數人而言,要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卻往往是最大的奢侈,因為你必須考慮生存問題,龐靈就輸在這一點上。

徐賓的境遇比龐靈好,他得到了太子的賞識,如果不是聖人想將天下交給右相,徐賓也未必會走到這一步。

徐賓的路越是走得順暢,就越無法容忍自己多年的心血被毀,真到了這個時候,他是可以拿命去拼的。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徐賓之死

判斷一個人,不要看他說了什麼,要看他做了什麼。

這兩集徐賓做了什麼?

小心翼翼地救了駕,希望聖人能重用自己,因為聖人的一句話表現出極度失望,將聖人帶上西市城樓要炸聖人,當著眾人的面要聖人承認錯誤,反覆表達自己的理想,張小敬出現要張小敬殺了自己,情緒不穩定自己走向城樓外而被王韞秀射殺,王韞秀此時站的是旅賁軍,也就是太子的隊,雖然事實結果與王韞秀的設想不一樣。

所有行為的結果是,太子撇清關係,太子的人射殺了犯案者,張小敬活了下來。

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真的這麼在乎當宰相嗎?金幣主人是誰有無暗示

徐賓說了什麼?

“鯤鵬展翅九千里。”

這是真實的徐賓會說的嗎?顯然不是。他希望張小敬殺他,好讓張小敬立功,可他知道張小敬不會殺他。於是他這看似激動的一句話又將他走向城樓外面對箭頭的行為合理化,讓人以為是失去理智危及聖人,而被射殺。

以徐賓的才智,怎會不知,這樣過激的行為會引來什麼,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

徐賓死了,但他贏了。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推薦:

長安:右相暗樁龐靈被查,是巧合還是預謀,檀棋與影女案有何關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