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
"
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如果說用譭譽參半、褒貶不一來評價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們,想必除了秦皇漢武,唐玄宗李隆基絕對能夠算一個。這位集英明與昏庸、偉大與卑微、光榮與恥辱於一身的皇帝,不僅將唐朝帶入了風光無限的頂峰,也讓這個帝國墜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今天的我們在惋惜大唐盛世一去不返的同時,也不禁要問:唐玄宗為何會有這樣一個過山車般的帝王生涯?他又是怎樣把大唐這艘頭等戰艦開入旋渦的呢?

"
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如果說用譭譽參半、褒貶不一來評價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們,想必除了秦皇漢武,唐玄宗李隆基絕對能夠算一個。這位集英明與昏庸、偉大與卑微、光榮與恥辱於一身的皇帝,不僅將唐朝帶入了風光無限的頂峰,也讓這個帝國墜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今天的我們在惋惜大唐盛世一去不返的同時,也不禁要問:唐玄宗為何會有這樣一個過山車般的帝王生涯?他又是怎樣把大唐這艘頭等戰艦開入旋渦的呢?

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01

理想不凡的年輕人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因為排行的緣故,宮中的人一直稱呼他為三郎。但李隆基卻不喜歡這個稱呼,他總是自稱阿瞞——沒錯,就是魏武帝曹操的小名。通過這點,我們不難看出李隆基的理想。曹孟德在漢末亂世之中縱橫捭闔,從一個無名之輩崛起為主宰中原的霸者,其氣度、韜略、智謀、用人都堪稱一時之傑。李隆基自稱阿瞞,反映出他要效法曹操、成就一番偉業。而他也正是時刻以曹操的成長經歷鞭策自己,該出手時就出手,最終登上了政治舞臺的中心。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年僅25歲的李隆基聯合姑姑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果斷誅殺韋后集團,擁立其父李旦繼位,並以此功獲得了皇儲的身份。隨後,他又剪除太平公主一黨,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在血淋淋的宮廷政變中,李隆基憑藉他的殺伐果決成為了笑到終點的人。也正是靠著這股和曹操“休叫天下人負我”相似的氣場,李隆基最終從父親手裡得到了皇位。

"
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如果說用譭譽參半、褒貶不一來評價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們,想必除了秦皇漢武,唐玄宗李隆基絕對能夠算一個。這位集英明與昏庸、偉大與卑微、光榮與恥辱於一身的皇帝,不僅將唐朝帶入了風光無限的頂峰,也讓這個帝國墜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今天的我們在惋惜大唐盛世一去不返的同時,也不禁要問:唐玄宗為何會有這樣一個過山車般的帝王生涯?他又是怎樣把大唐這艘頭等戰艦開入旋渦的呢?

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01

理想不凡的年輕人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因為排行的緣故,宮中的人一直稱呼他為三郎。但李隆基卻不喜歡這個稱呼,他總是自稱阿瞞——沒錯,就是魏武帝曹操的小名。通過這點,我們不難看出李隆基的理想。曹孟德在漢末亂世之中縱橫捭闔,從一個無名之輩崛起為主宰中原的霸者,其氣度、韜略、智謀、用人都堪稱一時之傑。李隆基自稱阿瞞,反映出他要效法曹操、成就一番偉業。而他也正是時刻以曹操的成長經歷鞭策自己,該出手時就出手,最終登上了政治舞臺的中心。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年僅25歲的李隆基聯合姑姑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果斷誅殺韋后集團,擁立其父李旦繼位,並以此功獲得了皇儲的身份。隨後,他又剪除太平公主一黨,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在血淋淋的宮廷政變中,李隆基憑藉他的殺伐果決成為了笑到終點的人。也正是靠著這股和曹操“休叫天下人負我”相似的氣場,李隆基最終從父親手裡得到了皇位。

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02

勵精圖治創盛世

甫登大位,唐玄宗便將整個身心投入到建設國家的大業當中。他重用姚崇,用姚崇的才幹與理念構建起天下大治的基礎框架。為此,他將日常事務都交由姚崇辦理,並幫其樹立權威。姚崇起初有些縮手縮腳,對一些政務不敢拍板,前來請示玄宗。玄宗登殿接見,卻一言不發。姚崇不知何意,只得悻悻而退。隨後,玄宗對高力士說:“朕正要讓姚相總覽全局,如此小事何必一一問朕,豈不聞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當高力士將玄宗的話帶給姚崇後,姚崇立即放開手腳,為大唐盛世不遺餘力地貢獻才智。

玄宗努力扭轉官場上的弊政,他下詔廢除了員外、檢校、試、斜封等各種非正規途徑選拔上來的官員,保證了公務員隊伍的相對純潔,同時裁汰冗員,減少了政府開支。他精簡機構,勒令年老混日子的官員提前退休,提高政府運轉效率,成效顯著。在他的努力下,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政令也更加暢通無阻。

玄宗還十分重視地方官的選拔和任用。他認為,地方官的形象與政績,直接影響到百姓對朝廷的態度;而中央的惠民措施能否落到實處,也全靠地方官具體實施。因此,他即位不久,就一一召見京畿地區各縣令,告誡他們務必體恤百姓,不得恣意妄為,否則國法從事。開元四年(716年),他借新任命縣令陛見謝恩之機,突然考問他們治民之法。結果除一人及格外,其餘四五十人都被遣回家鄉重新學習,連負責選拔工作的吏部侍郎盧從願、李朝隱也引咎辭職。

"
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如果說用譭譽參半、褒貶不一來評價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們,想必除了秦皇漢武,唐玄宗李隆基絕對能夠算一個。這位集英明與昏庸、偉大與卑微、光榮與恥辱於一身的皇帝,不僅將唐朝帶入了風光無限的頂峰,也讓這個帝國墜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今天的我們在惋惜大唐盛世一去不返的同時,也不禁要問:唐玄宗為何會有這樣一個過山車般的帝王生涯?他又是怎樣把大唐這艘頭等戰艦開入旋渦的呢?

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01

理想不凡的年輕人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因為排行的緣故,宮中的人一直稱呼他為三郎。但李隆基卻不喜歡這個稱呼,他總是自稱阿瞞——沒錯,就是魏武帝曹操的小名。通過這點,我們不難看出李隆基的理想。曹孟德在漢末亂世之中縱橫捭闔,從一個無名之輩崛起為主宰中原的霸者,其氣度、韜略、智謀、用人都堪稱一時之傑。李隆基自稱阿瞞,反映出他要效法曹操、成就一番偉業。而他也正是時刻以曹操的成長經歷鞭策自己,該出手時就出手,最終登上了政治舞臺的中心。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年僅25歲的李隆基聯合姑姑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果斷誅殺韋后集團,擁立其父李旦繼位,並以此功獲得了皇儲的身份。隨後,他又剪除太平公主一黨,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在血淋淋的宮廷政變中,李隆基憑藉他的殺伐果決成為了笑到終點的人。也正是靠著這股和曹操“休叫天下人負我”相似的氣場,李隆基最終從父親手裡得到了皇位。

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02

勵精圖治創盛世

甫登大位,唐玄宗便將整個身心投入到建設國家的大業當中。他重用姚崇,用姚崇的才幹與理念構建起天下大治的基礎框架。為此,他將日常事務都交由姚崇辦理,並幫其樹立權威。姚崇起初有些縮手縮腳,對一些政務不敢拍板,前來請示玄宗。玄宗登殿接見,卻一言不發。姚崇不知何意,只得悻悻而退。隨後,玄宗對高力士說:“朕正要讓姚相總覽全局,如此小事何必一一問朕,豈不聞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當高力士將玄宗的話帶給姚崇後,姚崇立即放開手腳,為大唐盛世不遺餘力地貢獻才智。

玄宗努力扭轉官場上的弊政,他下詔廢除了員外、檢校、試、斜封等各種非正規途徑選拔上來的官員,保證了公務員隊伍的相對純潔,同時裁汰冗員,減少了政府開支。他精簡機構,勒令年老混日子的官員提前退休,提高政府運轉效率,成效顯著。在他的努力下,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政令也更加暢通無阻。

玄宗還十分重視地方官的選拔和任用。他認為,地方官的形象與政績,直接影響到百姓對朝廷的態度;而中央的惠民措施能否落到實處,也全靠地方官具體實施。因此,他即位不久,就一一召見京畿地區各縣令,告誡他們務必體恤百姓,不得恣意妄為,否則國法從事。開元四年(716年),他借新任命縣令陛見謝恩之機,突然考問他們治民之法。結果除一人及格外,其餘四五十人都被遣回家鄉重新學習,連負責選拔工作的吏部侍郎盧從願、李朝隱也引咎辭職。

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03

功蓋貞觀垂青史

在唐玄宗心中,其最崇拜的帝王莫過於唐太宗李世民。因此,打造一個比肩乃至超越太宗“貞觀之治”的治世,也是唐玄宗一直在茲念茲的一件事。為此,他大力效法太宗,虛心納諫。他接受太子舍人賈曾的批評,遠離聲色;聽從宋璟的建議,不以私心授人官職;批准汝州刺史韋湊的上疏,不再違反禮法抬高生母竇德妃陵寢的規格。連大和尚一行勸其降低公主們出嫁的禮儀排場,他也完全照準。納諫不僅使玄宗保持了清醒的頭腦,更使得朝野上下風氣大振。史籍對此評價道:“貞觀之風,一朝復振。”

太宗“為政之要,唯在得人”的主張,被玄宗奉為圭臬。開元前二十幾年中,名臣賢相不斷湧現,姚崇、宋璟、張說、杜暹、張九齡、源乾曜、蕭嵩、裴光庭等紛紛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登上政治中心,以自己的才幹來為大唐盛世添磚加瓦。一個接一個的棟樑之材,在玄宗的指揮下,不斷地為大唐政壇注入新的活力,也締造出了永垂史冊的“開元盛世”。

相比於太宗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無疑更具有大治的性質。唐玄宗成功地超越了他的偶像唐太宗,躋身於中國歷史偉大君主的行列。

"
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如果說用譭譽參半、褒貶不一來評價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們,想必除了秦皇漢武,唐玄宗李隆基絕對能夠算一個。這位集英明與昏庸、偉大與卑微、光榮與恥辱於一身的皇帝,不僅將唐朝帶入了風光無限的頂峰,也讓這個帝國墜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今天的我們在惋惜大唐盛世一去不返的同時,也不禁要問:唐玄宗為何會有這樣一個過山車般的帝王生涯?他又是怎樣把大唐這艘頭等戰艦開入旋渦的呢?

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01

理想不凡的年輕人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因為排行的緣故,宮中的人一直稱呼他為三郎。但李隆基卻不喜歡這個稱呼,他總是自稱阿瞞——沒錯,就是魏武帝曹操的小名。通過這點,我們不難看出李隆基的理想。曹孟德在漢末亂世之中縱橫捭闔,從一個無名之輩崛起為主宰中原的霸者,其氣度、韜略、智謀、用人都堪稱一時之傑。李隆基自稱阿瞞,反映出他要效法曹操、成就一番偉業。而他也正是時刻以曹操的成長經歷鞭策自己,該出手時就出手,最終登上了政治舞臺的中心。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年僅25歲的李隆基聯合姑姑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果斷誅殺韋后集團,擁立其父李旦繼位,並以此功獲得了皇儲的身份。隨後,他又剪除太平公主一黨,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在血淋淋的宮廷政變中,李隆基憑藉他的殺伐果決成為了笑到終點的人。也正是靠著這股和曹操“休叫天下人負我”相似的氣場,李隆基最終從父親手裡得到了皇位。

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02

勵精圖治創盛世

甫登大位,唐玄宗便將整個身心投入到建設國家的大業當中。他重用姚崇,用姚崇的才幹與理念構建起天下大治的基礎框架。為此,他將日常事務都交由姚崇辦理,並幫其樹立權威。姚崇起初有些縮手縮腳,對一些政務不敢拍板,前來請示玄宗。玄宗登殿接見,卻一言不發。姚崇不知何意,只得悻悻而退。隨後,玄宗對高力士說:“朕正要讓姚相總覽全局,如此小事何必一一問朕,豈不聞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當高力士將玄宗的話帶給姚崇後,姚崇立即放開手腳,為大唐盛世不遺餘力地貢獻才智。

玄宗努力扭轉官場上的弊政,他下詔廢除了員外、檢校、試、斜封等各種非正規途徑選拔上來的官員,保證了公務員隊伍的相對純潔,同時裁汰冗員,減少了政府開支。他精簡機構,勒令年老混日子的官員提前退休,提高政府運轉效率,成效顯著。在他的努力下,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政令也更加暢通無阻。

玄宗還十分重視地方官的選拔和任用。他認為,地方官的形象與政績,直接影響到百姓對朝廷的態度;而中央的惠民措施能否落到實處,也全靠地方官具體實施。因此,他即位不久,就一一召見京畿地區各縣令,告誡他們務必體恤百姓,不得恣意妄為,否則國法從事。開元四年(716年),他借新任命縣令陛見謝恩之機,突然考問他們治民之法。結果除一人及格外,其餘四五十人都被遣回家鄉重新學習,連負責選拔工作的吏部侍郎盧從願、李朝隱也引咎辭職。

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03

功蓋貞觀垂青史

在唐玄宗心中,其最崇拜的帝王莫過於唐太宗李世民。因此,打造一個比肩乃至超越太宗“貞觀之治”的治世,也是唐玄宗一直在茲念茲的一件事。為此,他大力效法太宗,虛心納諫。他接受太子舍人賈曾的批評,遠離聲色;聽從宋璟的建議,不以私心授人官職;批准汝州刺史韋湊的上疏,不再違反禮法抬高生母竇德妃陵寢的規格。連大和尚一行勸其降低公主們出嫁的禮儀排場,他也完全照準。納諫不僅使玄宗保持了清醒的頭腦,更使得朝野上下風氣大振。史籍對此評價道:“貞觀之風,一朝復振。”

太宗“為政之要,唯在得人”的主張,被玄宗奉為圭臬。開元前二十幾年中,名臣賢相不斷湧現,姚崇、宋璟、張說、杜暹、張九齡、源乾曜、蕭嵩、裴光庭等紛紛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登上政治中心,以自己的才幹來為大唐盛世添磚加瓦。一個接一個的棟樑之材,在玄宗的指揮下,不斷地為大唐政壇注入新的活力,也締造出了永垂史冊的“開元盛世”。

相比於太宗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無疑更具有大治的性質。唐玄宗成功地超越了他的偶像唐太宗,躋身於中國歷史偉大君主的行列。

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04

180°大轉彎

然而,如果時間就此停止,或者玄宗就此身死,那麼他的身後評價就不會有那麼多爭議。但歷史不容假設,一系列因素的交織作用,終將這位帝王拉下神壇,使他成為了“虎頭蛇尾”“有始無終”的代名詞。

之所以會有這般180°的大轉彎,和他對政事的倦怠不無關係。二十年如一日的宵衣旰食、嘔心瀝血,不管你是多麼精力旺盛也是吃不消的。更何況當盛世來臨後,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更讓玄宗對沒完沒了的國事感到厭煩。他累了,這種腰痠背痛腿抽筋的疲憊,加上國泰民安、萬邦來朝帶來的自我滿足,使這位明君開始嚮往起“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生活,以便徹底地放鬆身心,好好犒勞一下自己的辛勤付出。

皇帝放假了,但政務還得有人來管,玄宗將其交給了宰相。時任宰相有兩位,對於他們大家都很熟悉——張九齡和李林甫。張九齡是個直臣,看見不對的地方就要諫,皇帝不聽更要諫。時間一長,只想享受生活的玄宗豈能對他有好感?李林甫呢,則是十分擅長處理官場上的人際關係,百官都對他服服帖帖。他曾對言官們訓話:“如今明主在位,天下大治,負面的話,諸位應當少說,以彰明主之偉大。沒看見那些儀仗馬嗎?別看吃的是三品料,一旦不該叫的時候叫了一聲,立馬就被斥去,後悔都來不及。”

如此,言官們再也沒有人直言進諫了。這樣玄宗便毫無掛礙地待在深宮之內優哉遊哉了。很快,張九齡被玄宗毫不猶豫地踢開,朝堂上成了李林甫的天下。

壓制住了言官,趕跑了政敵,李林甫開始為所欲為了。他擔心武將立功後會躋身相位從而威脅到自己的權勢,建議玄宗以缺乏文化素養的遊牧民族將領出任邊帥。糊塗的玄宗答應了,於是擁兵自重如安祿山等人迅速崛起,成為了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李林甫時期,雖然唐朝政治每況愈下,但整個帝國還依然被盛世的光環所籠罩。看不到危機的玄宗更加認為自己的做法沒有錯,於是仍舊每日沉醉在他的溫柔鄉中。

"
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如果說用譭譽參半、褒貶不一來評價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們,想必除了秦皇漢武,唐玄宗李隆基絕對能夠算一個。這位集英明與昏庸、偉大與卑微、光榮與恥辱於一身的皇帝,不僅將唐朝帶入了風光無限的頂峰,也讓這個帝國墜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今天的我們在惋惜大唐盛世一去不返的同時,也不禁要問:唐玄宗為何會有這樣一個過山車般的帝王生涯?他又是怎樣把大唐這艘頭等戰艦開入旋渦的呢?

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01

理想不凡的年輕人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因為排行的緣故,宮中的人一直稱呼他為三郎。但李隆基卻不喜歡這個稱呼,他總是自稱阿瞞——沒錯,就是魏武帝曹操的小名。通過這點,我們不難看出李隆基的理想。曹孟德在漢末亂世之中縱橫捭闔,從一個無名之輩崛起為主宰中原的霸者,其氣度、韜略、智謀、用人都堪稱一時之傑。李隆基自稱阿瞞,反映出他要效法曹操、成就一番偉業。而他也正是時刻以曹操的成長經歷鞭策自己,該出手時就出手,最終登上了政治舞臺的中心。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年僅25歲的李隆基聯合姑姑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果斷誅殺韋后集團,擁立其父李旦繼位,並以此功獲得了皇儲的身份。隨後,他又剪除太平公主一黨,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在血淋淋的宮廷政變中,李隆基憑藉他的殺伐果決成為了笑到終點的人。也正是靠著這股和曹操“休叫天下人負我”相似的氣場,李隆基最終從父親手裡得到了皇位。

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02

勵精圖治創盛世

甫登大位,唐玄宗便將整個身心投入到建設國家的大業當中。他重用姚崇,用姚崇的才幹與理念構建起天下大治的基礎框架。為此,他將日常事務都交由姚崇辦理,並幫其樹立權威。姚崇起初有些縮手縮腳,對一些政務不敢拍板,前來請示玄宗。玄宗登殿接見,卻一言不發。姚崇不知何意,只得悻悻而退。隨後,玄宗對高力士說:“朕正要讓姚相總覽全局,如此小事何必一一問朕,豈不聞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當高力士將玄宗的話帶給姚崇後,姚崇立即放開手腳,為大唐盛世不遺餘力地貢獻才智。

玄宗努力扭轉官場上的弊政,他下詔廢除了員外、檢校、試、斜封等各種非正規途徑選拔上來的官員,保證了公務員隊伍的相對純潔,同時裁汰冗員,減少了政府開支。他精簡機構,勒令年老混日子的官員提前退休,提高政府運轉效率,成效顯著。在他的努力下,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政令也更加暢通無阻。

玄宗還十分重視地方官的選拔和任用。他認為,地方官的形象與政績,直接影響到百姓對朝廷的態度;而中央的惠民措施能否落到實處,也全靠地方官具體實施。因此,他即位不久,就一一召見京畿地區各縣令,告誡他們務必體恤百姓,不得恣意妄為,否則國法從事。開元四年(716年),他借新任命縣令陛見謝恩之機,突然考問他們治民之法。結果除一人及格外,其餘四五十人都被遣回家鄉重新學習,連負責選拔工作的吏部侍郎盧從願、李朝隱也引咎辭職。

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03

功蓋貞觀垂青史

在唐玄宗心中,其最崇拜的帝王莫過於唐太宗李世民。因此,打造一個比肩乃至超越太宗“貞觀之治”的治世,也是唐玄宗一直在茲念茲的一件事。為此,他大力效法太宗,虛心納諫。他接受太子舍人賈曾的批評,遠離聲色;聽從宋璟的建議,不以私心授人官職;批准汝州刺史韋湊的上疏,不再違反禮法抬高生母竇德妃陵寢的規格。連大和尚一行勸其降低公主們出嫁的禮儀排場,他也完全照準。納諫不僅使玄宗保持了清醒的頭腦,更使得朝野上下風氣大振。史籍對此評價道:“貞觀之風,一朝復振。”

太宗“為政之要,唯在得人”的主張,被玄宗奉為圭臬。開元前二十幾年中,名臣賢相不斷湧現,姚崇、宋璟、張說、杜暹、張九齡、源乾曜、蕭嵩、裴光庭等紛紛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登上政治中心,以自己的才幹來為大唐盛世添磚加瓦。一個接一個的棟樑之材,在玄宗的指揮下,不斷地為大唐政壇注入新的活力,也締造出了永垂史冊的“開元盛世”。

相比於太宗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無疑更具有大治的性質。唐玄宗成功地超越了他的偶像唐太宗,躋身於中國歷史偉大君主的行列。

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04

180°大轉彎

然而,如果時間就此停止,或者玄宗就此身死,那麼他的身後評價就不會有那麼多爭議。但歷史不容假設,一系列因素的交織作用,終將這位帝王拉下神壇,使他成為了“虎頭蛇尾”“有始無終”的代名詞。

之所以會有這般180°的大轉彎,和他對政事的倦怠不無關係。二十年如一日的宵衣旰食、嘔心瀝血,不管你是多麼精力旺盛也是吃不消的。更何況當盛世來臨後,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更讓玄宗對沒完沒了的國事感到厭煩。他累了,這種腰痠背痛腿抽筋的疲憊,加上國泰民安、萬邦來朝帶來的自我滿足,使這位明君開始嚮往起“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生活,以便徹底地放鬆身心,好好犒勞一下自己的辛勤付出。

皇帝放假了,但政務還得有人來管,玄宗將其交給了宰相。時任宰相有兩位,對於他們大家都很熟悉——張九齡和李林甫。張九齡是個直臣,看見不對的地方就要諫,皇帝不聽更要諫。時間一長,只想享受生活的玄宗豈能對他有好感?李林甫呢,則是十分擅長處理官場上的人際關係,百官都對他服服帖帖。他曾對言官們訓話:“如今明主在位,天下大治,負面的話,諸位應當少說,以彰明主之偉大。沒看見那些儀仗馬嗎?別看吃的是三品料,一旦不該叫的時候叫了一聲,立馬就被斥去,後悔都來不及。”

如此,言官們再也沒有人直言進諫了。這樣玄宗便毫無掛礙地待在深宮之內優哉遊哉了。很快,張九齡被玄宗毫不猶豫地踢開,朝堂上成了李林甫的天下。

壓制住了言官,趕跑了政敵,李林甫開始為所欲為了。他擔心武將立功後會躋身相位從而威脅到自己的權勢,建議玄宗以缺乏文化素養的遊牧民族將領出任邊帥。糊塗的玄宗答應了,於是擁兵自重如安祿山等人迅速崛起,成為了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李林甫時期,雖然唐朝政治每況愈下,但整個帝國還依然被盛世的光環所籠罩。看不到危機的玄宗更加認為自己的做法沒有錯,於是仍舊每日沉醉在他的溫柔鄉中。

唐玄宗究竟是怎樣從一代明君跌入萬丈深淵的?

05

跌入深淵險亡國

李林甫之後,執政的便是國舅爺楊國忠。這位靠著裙帶關係上臺的宰相不學無術,一朝得勢遂毫不掩飾地胡作非為。他貪得無厭,府庫中財寶堆積如山。不論是誰,不給他送禮,就無法辦成任何事。

要說光是貪財好貨也就罷了,可這位胸無點墨的大爺偏偏還想建立一番功業。恰好此時唐朝與南詔關係緊張,楊國忠覺得機會來了,便兩度徵發大軍進攻南詔。但應了那句話,有多大臉現多大眼,南詔聯合吐蕃,將唐軍打得落花流水。兩次南征,唐軍幾乎都是全軍覆沒。大量富有作戰經驗的精銳部隊的損失,使得唐朝在應對後來的安史危機時,少了重要的依靠力量。

終於,安祿山瞅準時機,扯起了反旗。不管他是被楊國忠逼反的,還是本來就要反,總之已經沒有什麼人能夠阻止這場劇變的到來。曾經殺伐果決的唐玄宗,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自廢武功”之後,除了昏招迭出外,就什麼也不會做了。冤殺高仙芝、封常青,逼迫哥舒翰出戰,叛軍就這樣在唐玄宗自毀長城的幫助下,順利拿下了洛陽、長安。

倉皇逃往蜀地的唐玄宗一路走、一路丟,先是丟了他最愛的女人,又丟了皇位。到了成都,只剩下一頂毫無意義的太上皇的桂冠。如果不是他的兒子肅宗領導平叛,收復長安,恐怕唐玄宗就要作為亡國之君遺臭萬年了。

從大盛世到大敗亡,唐朝和唐玄宗一樣,都如同過山車一般從頂峰滑向了深淵。而這樣戲劇性的大轉折,也終將其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成為了千夫所指的對象。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林森 製作:吃硬盤吧、發達蚊

本文由「魚羊史記」獨家制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歡迎轉發朋友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