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以馬蹄聲貫穿一生

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留給中國歷史的,是一串鏗鏹有力的馬蹄聲。

這是一個陰冷的黃昏。公元626年,一隊披堅執銳的輕騎在玄武門前排成嚴整蕭森的陣形,為首的年輕人穿戴金甲,騎著一匹栗色的戰馬,眉宇間透著一股英氣。他就是秦王李世民,當初隨父親在太原起兵,他率領的兵馬最先打到了隋都長安,以風馳電掣的速度結束了隋煬帝的昏暗統治,在將父親推上皇位,拉開大唐王朝的帷幕之後,又是他,衝鋒陷陣,一路征塵,相繼翦除了雄踞四方的割據勢力,使紛亂的天下漸歸一統。然而,就在嶄新的帝國開始有了一絲模樣的時候,一場血腥的宮廷風雨也在悄然醞釀,在諸兄弟中,李世民戰功最著,而這,讓身為太子的李建成坐臥不安,經過和四弟李元吉一番密謀,他們開始暗中策劃褫奪李世民的兵權。然而,歷史永遠垂青於最早出鞘的勇者,當李世民得到消息,他立刻先發制人,在玄武門外排開了圍剿的陣形,不知就裡的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剛剛看到灑落在玄武門上的那縷夕陽斜暉,緊接著就迎來了一陣如飛蝗般的箭雨,英武果決的李世民馬鞭一甩,不等太陽落山,就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皇權爭權戰。兩個月後,李淵遜位,秦王李世民踩過玄武門的血漬,成為唐王朝的第二任統治者,這位時年29歲廟號為太宗的皇帝,在身下的坐騎打出漂亮的響鼻之後,信心滿滿地開始了一個在中國歷史上登峰造極的年號——“貞觀”。

唐太宗:以馬蹄聲貫穿一生

令唐太宗沒想到的是,登基大典的鼓樂還未散盡,他已經必須面對一個巨大的考驗。這位年輕皇帝剛剛即位不到二十天,洶湧而來的突厥騎兵就在頡利可汗的率領下,逼近渭河便橋。便橋是進入長安的重要通道,在頡利可汗看來,選在新君初立時舉全族之兵攻唐,渡過渭河直搗長安應該只在瞬息之間。然而,不可一世的頡利很快就領教了唐太宗的厲害,當派去叫陣的執失思力被扣在唐廷,他吃驚地看到,這位年輕皇帝竟然只率七名隨從,出現在了殺氣騰騰的便橋。事實上,與其說這樣的見面是一次軍事的對峙,莫如說是一次雙方心理的博弈,輕騎簡從的唐太宗用泰然自若的出場讓求勝心切的頡利一下沒了底氣,他無論如何不能想像,堂堂一國之君會涉險親自披掛出征,而所帶的隨從竟然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當便橋後的樹叢中影影綽綽地閃過一面面旌旗,頡利已經無法猜出這個剛剛建立的王朝真正的軍事實力;而這,恰恰是唐太宗擲出的一枚險棋,這位一路金戈鐵馬衝殺過來的“馬上天子”,深諳“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兵家要義,他硬是讓平靜的渭河掀起了巨浪狂瀾,並在便橋之上高昂馬首,宣誓著他對這座橋的不二主權。終於,頡利可汗的心理防線徹底瓦解,在歃血為盟,簽過一紙盟約之後,突厥騎兵如洪峰一般退去。

古來夷狄難馴,射飛擇肉天驕子。唐家建國,北邊雄盛,無如頡利。萬馬崩騰,皁旗氈帳,遠臨清渭。向郊原馳突,憑陵倉卒,知戰守、難為計。
須信君王神武。覘虜營、只從七騎。長弓大箭,據鞍詰問,單于非義。戈甲鮮明,旌麾光彩,六軍隨至。悵敵情震駭,魚循鼠伏,請堅盟誓。
——李綱《水龍吟·太宗臨渭上》

事隔五百年後,當宋代將領李綱用滿懷激情的筆觸勾勒出“唐太宗便橋退兵”的故事,相信這位心憂社稷的臣子和今天的我們一樣,眼前會浮現出一位躍馬揚鞭的英主形象。

如果說便橋的馬蹄聲喝退了來犯的強敵,那麼接下來富國強兵的馬蹄聲則讓唐太宗成為萬邦朝覲的“天可汗”。就在便橋退兵之後,唐太宗開始勵精圖治,集中精力組織雄厚的人力、物力對付突厥,僅僅兩年時間,就生擒頡利,佔領漠北,肅清了危害邊疆多年的突厥勢力;與此同時,浩蕩的唐軍跨越玉門關,揮戈西進,歷經十餘年時間,又相繼使吐谷渾、高昌、焉耆、龜茲等地方王國歸服。到了貞觀十四年,唐帝國的疆域已經是“東極於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為州縣,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里。”(《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十四年九月)當西起隴右、金城,東至銀夏、樓煩的牧場群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國家養馬場,當奔騰的馬群以萬里煙塵勾勒出帝國的疆域,唐太宗,這位英姿勃發的皇帝,已經更加自信地握緊了手中的馬鞭,在一片“天可汗”的山呼聲中,信馬由韁,一騎絕塵。

唐太宗:以馬蹄聲貫穿一生

一系列的拓土開疆展示出了唐太宗高超的軍事智慧,而與此同時,象駕馭戰馬一樣駕馭一個國家,則彰顯出唐太宗政治人格的強健。這位曾自言“平生無所好,唯名馬、弓刀、美女而已”的貞觀天子,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從即位之初就接受了隋亡的教訓,充分節制著自己的愛好,力行節儉之風,當時“官吏多清謹制馭”,王公貴族“皆畏威屏跡“,不任意騷擾百姓,濫用民力,從而保證了社會的穩定,而商業經濟在他休養生息的政策下,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當時的唐朝,已然成為世界經濟的軸心,而帝都長安,更是成為人們心馳神往的國性化大都市。在《秦王破陣樂》的絃歌聲裡,唐太宗已經完成了由一介武夫向一位卓越政治家的成功轉型。

在光耀史冊的“貞觀之治”中,我們當然要提到那些燦若群星的貞觀臣僚們。如果說,唐太宗在以政治家的智慧駕馭著他的“貞觀之治”,那麼以魏徵、房玄齡、杜如晦、馬周為代表的一批賢才,則在不斷地為他們的皇帝校正著前行的方向。在中國歷史上,“貞觀之治”無疑是封建君臣關係最和諧的“蜜月期”,臣子們的抗顏直諫,唐太宗的從善如流,最終營造出一片昌明的政治氣象。翻開“貞觀之治”恢宏畫卷,我們看到的,是“天下英雄,入朕彀夷”的人才政策,是忠於職守、廉潔奉公的清明吏治,是“人命主重,不可妄殺”的法政表情。在雷厲風行的執政進程中,“以人為鏡”的唐太宗始終在反省著自己的得失,《貞觀政要》贊其“屈已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這不是對一個帝王簡單的溢美之辭,當唐太宗通過三省六部制實現分權原則,規定自己的詔書必須由門下省“副署”方可生效,這位開明的皇帝在心甘情願地為自己套上“緊箍咒”的同時,已經驕傲地成為中國歷史上八百五十三個帝王中,唯一一個通過制度約束時刻警醒自己的聖主明君。

唐太宗:以馬蹄聲貫穿一生

如果唐太宗就這樣馬不停蹄地跑下去,他的“貞觀之治”一定會喧響出更加恢宏大氣的馬蹄聲。然而,歷代有為之君似乎都無法跳出“先緊後鬆”的鐵律,秦始皇如此,漢武帝如此,“貞觀之治”的開創者唐太宗同樣也因自己過早滋生的惰性,降下了治世的帷幕。當剛剛進入不惑之年的唐太宗看到自己的帝國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盛世氣象,他開始變得志得意滿起來,而即位之初一直被節制著的慾望也開始在這個時期迅速膨脹,他不顧大臣們的勸阻,大修離宮別館,在民間廣徵美女麗姝充斥後宮,為了搜尋天下名馬,甚至不惜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奔波輾轉於千里之外,與此同時,在其執政晚期悍然發動的征討高句麗的戰爭,更使國力大傷,百姓苦不堪言。觀念的倒退和政治的下滑,讓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皇帝迅速地衰老,彼時的他儘管依舊保持著騎馬田獵的愛好,但誰都聽得出來,他的馬鞭已不再甩得山響。史載,唐太宗曾得一烈馬,叫曰“獅子驄”,性子暴烈無比,無人能將其馴服,而一個叫武媚孃的才人卻站了出來,對唐太宗要了三樣東西——鐵鞭,鐵錘和匕首,這個女人的回答令人大驚失色,她向唐太宗展示的馴馬之術是:開始,可用鐵鞭抽之,如若不服,便用鐵錘擊之;如仍難馴服,便以匕首割斷它的喉管!這個故事更像是一個黑色的讖示,當衰老的唐太宗再也無力抬起治世之鞭,這個後來叫武則天的女人已經以一種特別的形式接過鞭子,無比強勢地指點起李唐江山。當然,這樣一個黑色的預言,唐太宗已無法看到,當一直譏笑秦皇漢武拜神求仙的他最終死於丹藥之毒,這位貞觀天子對他二十三年執政生涯的最後總結,是一聲長長的嘆息。

唐太宗:以馬蹄聲貫穿一生

如今,分別陳列於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和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昭陵六駿”,仍在以它們強健的肌肉和騰踏的身姿,昭示著大唐帝國最引為自豪的那段時光。因山為陵的唐太宗沒有忘記讓工匠們將隨他南征北戰的六匹駿馬以浮雕的形式帶入他的陵寢,對於這位點亮過治世之光的皇帝而言,馬蹄聲已經貫穿了他的一生,在另一個世界,依然鏗鏘,依然響亮。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