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晚年為何力排眾議,三次東征高句麗?'

"

隋朝兩代皇帝一直致力於消滅高句麗這一事業中,隋文帝征討一次,隋煬帝征討三次,但是高句麗仍然屹立不倒。唐太宗李世民上位後,對周邊少數民族恩威並施,採取開放的民族政策,使四夷臣服,萬國來朝。但這個小小的高句麗卻一直挑釁大唐的威嚴,雖然表面臣服,但暗地裡卻有很多小動作,屢次欺負親唐的新羅。直到貞觀十六年(642)到十九年發生了三件事情,徹底激怒了天可汗。

"

隋朝兩代皇帝一直致力於消滅高句麗這一事業中,隋文帝征討一次,隋煬帝征討三次,但是高句麗仍然屹立不倒。唐太宗李世民上位後,對周邊少數民族恩威並施,採取開放的民族政策,使四夷臣服,萬國來朝。但這個小小的高句麗卻一直挑釁大唐的威嚴,雖然表面臣服,但暗地裡卻有很多小動作,屢次欺負親唐的新羅。直到貞觀十六年(642)到十九年發生了三件事情,徹底激怒了天可汗。

李世民晚年為何力排眾議,三次東征高句麗?

隋煬帝劇照

其一,高句麗東部都督淵蓋蘇文弒殺國君高建武,擁立其侄高臧繼位。其後,淵蓋蘇文專橫跋扈,殘暴不仁,國人皆苦之。

其二,朝鮮半島上有三個國家,新羅、百濟與高句麗。當時,百濟聯合高句麗一起攻取了親唐政權新羅四十餘城,新羅接連遣史向天可汗李世民求救,使李世民大為惱火。

其三,李世民派遣使臣相里玄獎前往高句麗,向淵蓋蘇文傳達天可汗的旨意:立即停止攻打新羅的軍事行動,否則將發兵攻打你的國家。但淵蓋蘇文態度強硬,拒不奉詔。

"

隋朝兩代皇帝一直致力於消滅高句麗這一事業中,隋文帝征討一次,隋煬帝征討三次,但是高句麗仍然屹立不倒。唐太宗李世民上位後,對周邊少數民族恩威並施,採取開放的民族政策,使四夷臣服,萬國來朝。但這個小小的高句麗卻一直挑釁大唐的威嚴,雖然表面臣服,但暗地裡卻有很多小動作,屢次欺負親唐的新羅。直到貞觀十六年(642)到十九年發生了三件事情,徹底激怒了天可汗。

李世民晚年為何力排眾議,三次東征高句麗?

隋煬帝劇照

其一,高句麗東部都督淵蓋蘇文弒殺國君高建武,擁立其侄高臧繼位。其後,淵蓋蘇文專橫跋扈,殘暴不仁,國人皆苦之。

其二,朝鮮半島上有三個國家,新羅、百濟與高句麗。當時,百濟聯合高句麗一起攻取了親唐政權新羅四十餘城,新羅接連遣史向天可汗李世民求救,使李世民大為惱火。

其三,李世民派遣使臣相里玄獎前往高句麗,向淵蓋蘇文傳達天可汗的旨意:立即停止攻打新羅的軍事行動,否則將發兵攻打你的國家。但淵蓋蘇文態度強硬,拒不奉詔。

李世民晚年為何力排眾議,三次東征高句麗?

李世民劇照

李世民動了雷霆之怒,任由大臣勸說也不理睬,力排眾議,下達了戰爭動員令。貞觀十九年正月,李世民御駕親征,征討高句麗。戰爭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戰果,但是並沒有達到消滅高句麗的目的,隨後,李世民又在貞觀二十一年與二十二年,兩次小規模進攻高句麗。正當李世民大規模打造戰船,準備來年一舉將其踏平時,天可汗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那麼李世民晚年力排眾議,三次東征高句麗,是何原因?這與他晚年“漸不克終”有很大的關係,貞觀後期,李世民漸漸聽不進大臣的勸諫,有些驕傲自大,認為自己功蓋古今,天威不可侵犯。嚴重干擾了他昔日對敵我形勢清晰的判斷能力。比如,李世民出征前認為自己必勝的五大理由:“一曰以大擊小;二曰以順討逆;三曰以治乘亂;四曰以逸待勞;五曰以悅當怨。”明明是唐軍勞師遠征,怎麼能說是以逸待勞呢?

"

隋朝兩代皇帝一直致力於消滅高句麗這一事業中,隋文帝征討一次,隋煬帝征討三次,但是高句麗仍然屹立不倒。唐太宗李世民上位後,對周邊少數民族恩威並施,採取開放的民族政策,使四夷臣服,萬國來朝。但這個小小的高句麗卻一直挑釁大唐的威嚴,雖然表面臣服,但暗地裡卻有很多小動作,屢次欺負親唐的新羅。直到貞觀十六年(642)到十九年發生了三件事情,徹底激怒了天可汗。

李世民晚年為何力排眾議,三次東征高句麗?

隋煬帝劇照

其一,高句麗東部都督淵蓋蘇文弒殺國君高建武,擁立其侄高臧繼位。其後,淵蓋蘇文專橫跋扈,殘暴不仁,國人皆苦之。

其二,朝鮮半島上有三個國家,新羅、百濟與高句麗。當時,百濟聯合高句麗一起攻取了親唐政權新羅四十餘城,新羅接連遣史向天可汗李世民求救,使李世民大為惱火。

其三,李世民派遣使臣相里玄獎前往高句麗,向淵蓋蘇文傳達天可汗的旨意:立即停止攻打新羅的軍事行動,否則將發兵攻打你的國家。但淵蓋蘇文態度強硬,拒不奉詔。

李世民晚年為何力排眾議,三次東征高句麗?

李世民劇照

李世民動了雷霆之怒,任由大臣勸說也不理睬,力排眾議,下達了戰爭動員令。貞觀十九年正月,李世民御駕親征,征討高句麗。戰爭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戰果,但是並沒有達到消滅高句麗的目的,隨後,李世民又在貞觀二十一年與二十二年,兩次小規模進攻高句麗。正當李世民大規模打造戰船,準備來年一舉將其踏平時,天可汗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那麼李世民晚年力排眾議,三次東征高句麗,是何原因?這與他晚年“漸不克終”有很大的關係,貞觀後期,李世民漸漸聽不進大臣的勸諫,有些驕傲自大,認為自己功蓋古今,天威不可侵犯。嚴重干擾了他昔日對敵我形勢清晰的判斷能力。比如,李世民出征前認為自己必勝的五大理由:“一曰以大擊小;二曰以順討逆;三曰以治乘亂;四曰以逸待勞;五曰以悅當怨。”明明是唐軍勞師遠征,怎麼能說是以逸待勞呢?

李世民晚年為何力排眾議,三次東征高句麗?

李世民劇照

發動戰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李世民晚年好大喜功

大唐盛世,萬國來朝。實力強大的東突厥、吐谷渾、高昌、伊吾等國都成了大唐國土;吐蕃、于闐、龜茲、林邑、婆羅門等國都臣服與大唐;北方契丹、回紇、靺鞨包括鐵勒十五部都拜在天可汗腳下;遠在極北的結骨國,國王親自來到大唐要求加入大唐國籍,做大唐臣民。大唐設在少數民族的羈縻府多達八百多個。

這既是李世民建立的豐功偉績,但也刺激了他的虛榮心。遠在天邊的國家都俯首臣稱,近在遼東的臥榻之側,又豈容一個小小的高句麗鼾睡呢!

"

隋朝兩代皇帝一直致力於消滅高句麗這一事業中,隋文帝征討一次,隋煬帝征討三次,但是高句麗仍然屹立不倒。唐太宗李世民上位後,對周邊少數民族恩威並施,採取開放的民族政策,使四夷臣服,萬國來朝。但這個小小的高句麗卻一直挑釁大唐的威嚴,雖然表面臣服,但暗地裡卻有很多小動作,屢次欺負親唐的新羅。直到貞觀十六年(642)到十九年發生了三件事情,徹底激怒了天可汗。

李世民晚年為何力排眾議,三次東征高句麗?

隋煬帝劇照

其一,高句麗東部都督淵蓋蘇文弒殺國君高建武,擁立其侄高臧繼位。其後,淵蓋蘇文專橫跋扈,殘暴不仁,國人皆苦之。

其二,朝鮮半島上有三個國家,新羅、百濟與高句麗。當時,百濟聯合高句麗一起攻取了親唐政權新羅四十餘城,新羅接連遣史向天可汗李世民求救,使李世民大為惱火。

其三,李世民派遣使臣相里玄獎前往高句麗,向淵蓋蘇文傳達天可汗的旨意:立即停止攻打新羅的軍事行動,否則將發兵攻打你的國家。但淵蓋蘇文態度強硬,拒不奉詔。

李世民晚年為何力排眾議,三次東征高句麗?

李世民劇照

李世民動了雷霆之怒,任由大臣勸說也不理睬,力排眾議,下達了戰爭動員令。貞觀十九年正月,李世民御駕親征,征討高句麗。戰爭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戰果,但是並沒有達到消滅高句麗的目的,隨後,李世民又在貞觀二十一年與二十二年,兩次小規模進攻高句麗。正當李世民大規模打造戰船,準備來年一舉將其踏平時,天可汗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那麼李世民晚年力排眾議,三次東征高句麗,是何原因?這與他晚年“漸不克終”有很大的關係,貞觀後期,李世民漸漸聽不進大臣的勸諫,有些驕傲自大,認為自己功蓋古今,天威不可侵犯。嚴重干擾了他昔日對敵我形勢清晰的判斷能力。比如,李世民出征前認為自己必勝的五大理由:“一曰以大擊小;二曰以順討逆;三曰以治乘亂;四曰以逸待勞;五曰以悅當怨。”明明是唐軍勞師遠征,怎麼能說是以逸待勞呢?

李世民晚年為何力排眾議,三次東征高句麗?

李世民劇照

發動戰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李世民晚年好大喜功

大唐盛世,萬國來朝。實力強大的東突厥、吐谷渾、高昌、伊吾等國都成了大唐國土;吐蕃、于闐、龜茲、林邑、婆羅門等國都臣服與大唐;北方契丹、回紇、靺鞨包括鐵勒十五部都拜在天可汗腳下;遠在極北的結骨國,國王親自來到大唐要求加入大唐國籍,做大唐臣民。大唐設在少數民族的羈縻府多達八百多個。

這既是李世民建立的豐功偉績,但也刺激了他的虛榮心。遠在天邊的國家都俯首臣稱,近在遼東的臥榻之側,又豈容一個小小的高句麗鼾睡呢!

李世民晚年為何力排眾議,三次東征高句麗?

第二、不想把這一隱患留給下一代

從南北朝到隋唐時期,高句麗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病。與遊牧民族相比,他們擁有先進的農耕文明。雖然比中原落後,但與茹毛飲血的遊牧民族相比,高句麗人的政治遠見與文化素養則要超出一大截,所以,高句麗人一有機會便暗中挑撥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的關係,以求在混亂中自保。此國的存在,對中原王朝始終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基於這種因素,中原王朝才一直想消滅高句麗。

此時,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李世民認為李治性格懦弱,怕他沒有能力完成這項工作,所以才力排眾議,東征高句麗。

"

隋朝兩代皇帝一直致力於消滅高句麗這一事業中,隋文帝征討一次,隋煬帝征討三次,但是高句麗仍然屹立不倒。唐太宗李世民上位後,對周邊少數民族恩威並施,採取開放的民族政策,使四夷臣服,萬國來朝。但這個小小的高句麗卻一直挑釁大唐的威嚴,雖然表面臣服,但暗地裡卻有很多小動作,屢次欺負親唐的新羅。直到貞觀十六年(642)到十九年發生了三件事情,徹底激怒了天可汗。

李世民晚年為何力排眾議,三次東征高句麗?

隋煬帝劇照

其一,高句麗東部都督淵蓋蘇文弒殺國君高建武,擁立其侄高臧繼位。其後,淵蓋蘇文專橫跋扈,殘暴不仁,國人皆苦之。

其二,朝鮮半島上有三個國家,新羅、百濟與高句麗。當時,百濟聯合高句麗一起攻取了親唐政權新羅四十餘城,新羅接連遣史向天可汗李世民求救,使李世民大為惱火。

其三,李世民派遣使臣相里玄獎前往高句麗,向淵蓋蘇文傳達天可汗的旨意:立即停止攻打新羅的軍事行動,否則將發兵攻打你的國家。但淵蓋蘇文態度強硬,拒不奉詔。

李世民晚年為何力排眾議,三次東征高句麗?

李世民劇照

李世民動了雷霆之怒,任由大臣勸說也不理睬,力排眾議,下達了戰爭動員令。貞觀十九年正月,李世民御駕親征,征討高句麗。戰爭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戰果,但是並沒有達到消滅高句麗的目的,隨後,李世民又在貞觀二十一年與二十二年,兩次小規模進攻高句麗。正當李世民大規模打造戰船,準備來年一舉將其踏平時,天可汗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那麼李世民晚年力排眾議,三次東征高句麗,是何原因?這與他晚年“漸不克終”有很大的關係,貞觀後期,李世民漸漸聽不進大臣的勸諫,有些驕傲自大,認為自己功蓋古今,天威不可侵犯。嚴重干擾了他昔日對敵我形勢清晰的判斷能力。比如,李世民出征前認為自己必勝的五大理由:“一曰以大擊小;二曰以順討逆;三曰以治乘亂;四曰以逸待勞;五曰以悅當怨。”明明是唐軍勞師遠征,怎麼能說是以逸待勞呢?

李世民晚年為何力排眾議,三次東征高句麗?

李世民劇照

發動戰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李世民晚年好大喜功

大唐盛世,萬國來朝。實力強大的東突厥、吐谷渾、高昌、伊吾等國都成了大唐國土;吐蕃、于闐、龜茲、林邑、婆羅門等國都臣服與大唐;北方契丹、回紇、靺鞨包括鐵勒十五部都拜在天可汗腳下;遠在極北的結骨國,國王親自來到大唐要求加入大唐國籍,做大唐臣民。大唐設在少數民族的羈縻府多達八百多個。

這既是李世民建立的豐功偉績,但也刺激了他的虛榮心。遠在天邊的國家都俯首臣稱,近在遼東的臥榻之側,又豈容一個小小的高句麗鼾睡呢!

李世民晚年為何力排眾議,三次東征高句麗?

第二、不想把這一隱患留給下一代

從南北朝到隋唐時期,高句麗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病。與遊牧民族相比,他們擁有先進的農耕文明。雖然比中原落後,但與茹毛飲血的遊牧民族相比,高句麗人的政治遠見與文化素養則要超出一大截,所以,高句麗人一有機會便暗中挑撥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的關係,以求在混亂中自保。此國的存在,對中原王朝始終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基於這種因素,中原王朝才一直想消滅高句麗。

此時,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李世民認為李治性格懦弱,怕他沒有能力完成這項工作,所以才力排眾議,東征高句麗。

李世民晚年為何力排眾議,三次東征高句麗?

李世民“漸不克終”在對外戰爭方面,征討高句麗就是最好的表現。在功績面前,他逐漸自以為是,聽不進大臣的進諫。戰術上沒有吸取隋軍的教訓;戰略上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最終釀成了自己的終身遺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