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唐詩三百首》005:李白《春思》

唐詩三百首 李白 文學 文章 倚劍聽雨樓 2017-03-30

精讀《唐詩三百首》005:李白《春思》

文 | 謝小樓

有好幾天沒有寫精讀《唐詩三百首》的文章了,寫一篇精讀文章,要花五個小時以上,身心疲憊的時候,難免偷懶一下,不過,既然開始了,雖偶有停息,但一定會堅持寫完。精讀文章耗費心力太大,日更我是做不到了,以後我儘量堅持兩天一更,這樣精讀完《唐詩三百首》大概需要兩年,這是一段很長的路,希望朋友們能陪我一起走完。

進入正題,今天讀《唐詩三百首》第五首,李白的《春思》。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通釋

要讀懂這首詩,首先了解這首詩的主題,因為詩中沒有什麼難解的字詞,理解了這首的主題,這首詩讀起來也就沒有什麼困難了。

這首詩是一首閨怨詩,閨怨詩主要抒寫閨中女子的情思,包括思念情人,思念遠在他鄉的丈夫,以及少女懷春等主題。這首詩的主題就是秦地閨中的女子思念遠戍燕地的丈夫,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呢?從詩中的兩個地名就可以看出來,燕,在今河北一帶,唐時是邊境之地;而秦,指今陝西一帶,是唐朝時的腹心地區。

詩題春思,春在古典詩歌往往一語雙關,它既指大自然中的春天,也指男女之間的愛情。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絲,諧音“思”。枝,諧音“知”。元蕭士贇《唐詩品彙》卷六雲:“燕北地寒,生草遲,當秦地柔桑低綠之時,燕草方生。”斷腸,《搜神記》卷二十記,一母猿失子,自擲而死,剖其腹視之,腸寸寸斷裂,後用斷腸指極度傷心。

這四句要放在一起解釋,因為這是一個流水對。流水對是指出句與對句在意義上和語法結構上不是相對,而是上下相承,兩句不能互相脫離,更不能顛倒,在語言結構上有一定的前後秩序。

這四句詩中,當君懷歸日上承燕草如碧絲,是妾斷腸時上承秦桑低綠枝。意為:你那邊(燕地)的春草,想來已經生長得像碧綠的絲線,此時你是不是正思念家鄉呢?我這邊(秦地)的桑樹,已經綠葉沉沉,壓低了枝條,我正在思念你,內心肝腸寸斷。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羅幃,絲織的幃帳,代指女子的閨房。春風與我並不相識,為何要無故闖入我的閨房呢?

精讀《唐詩三百首》005:李白《春思》

賞析

在電影領域裡,有一個術語叫蒙太奇,是一種電影中鏡頭組合的理論,指當不同鏡頭拼接在一起時,往往又會產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有的特定含義。在文學寫作中,採用這種方法寫作的方式也叫蒙太奇手法。

這首詩的前四句,我們也可以看作兩個鏡頭畫面的組合。第一個畫面是,遙遠的邊摬之地,一位戍邊的征夫望著遍地的春草,思念起遠在家中的妻子;第二個畫面是,閨中的妻子,望著綠葉垂枝的桑樹,思念起遠在燕地的丈夫。這兩個畫面組合在一起,一種夫妻遠隔,相互思念的情境自然而出。

第一二句,燕秦兩地相對,寫出兩人所處之地不同;碧草與綠桑相對,寫出兩人看到景物不同。愛情的美好,就在於兩個能夠一起面對人世的變換,能夠一起欣賞世間的美景,詩中思婦與征夫身處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景色,一種幽怨哀傷的情緒自然漫出。

身處異地,面對異景,但兩顆心卻因相互思念而聯繫在一起,所謂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此詩最妙的地方,是最後兩句。詩的前四句都在寫思婦與征夫的相互思念,最後兩句卻突然寫思婦埋怨春風,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後世評家稱,這兩句詩無理而妙。所謂無理而妙,就是指看似違背常理的描寫中,卻反而更深刻地表現出了各種複雜的感情。

思婦獨守空閨,閨房本只有丈夫能進,而春風本不相識,為何無故進入思婦的閨房呢?春風撩人,春思纏綿,申斥春風,一方面表達出了孤眠獨宿的妻子對丈夫的思念,另一方面,也表達出妻子內心貞潔,非外物可引誘。

精讀《唐詩三百首》005:李白《春思》

插張美女,緩解閱讀疲勞

感發

有些詩,並無驚風雨、泣鬼神的名句,要欣賞這樣的詩,就只有細細品味詩中的情思。

像這首詩,你說它美,你說它好,但它寫的內容極其平凡,那它美在哪,好在哪?

這就要我們靜下心來,進入詩的情境,細細體會。

想象一下,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裡,一位眉目如畫的女子坐在閨房的湊合窗前,看到外面的桑樹綠葉沉沉,這裡的春光已盛,丈夫那邊的景緻是怎樣的呢?那邊的天氣比較寒冷,現在應該才長青草吧?丈夫是不是在看著無邊的青草想我呢?幃幕捲起,卻不是丈夫歸來,而是不相識的春風,來惹我纏綿的相思,美好的的春光,不能與丈夫共賞,只能在無盡的相思中慢慢消逝。

這樣的詩,在良辰美景奈何天裡,當我們思念起內心裡的那個人時,可以用來排遣我們內心的精微感受。

(完)

關注微信公眾號:倚劍聽雨樓,一起精讀《唐詩三百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