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朝聞天下》7分鐘,講述台州這座“東海明珠”

2019-04-23 14:24 | 央視網

1955年,剛剛解放的大陳島,還是一座滿目瘡痍的孤島。從1956年開始,來自溫州、台州的467名青年志願墾荒隊員來到這裡,開墾荒地,發展農業、漁業生產,用青春和汗水培育了“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大陳島墾荒精神,而這種墾荒精神也在新時代接力傳承。

央視《朝聞天下》7分鐘,講述台州這座“東海明珠”

從台州海門港出發,坐輪渡向東南行駛三個小時,就來到了大陳島。如今的大陳島生機勃勃,但64年前這裡卻是個一片荒蕪的“死島”。

央視《朝聞天下》7分鐘,講述台州這座“東海明珠”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大陳島,急需一支墾荒隊到大陳島開展建設。號召一發出,就有800多人報名,出發時間臨近,帶隊的幹部還沒確定,當時正在團市委工作的王宗楣主動請纓。1956年1月31號,距離農曆春節還有十來天,第一批青年志願墾荒隊的227人,在海上顛簸5個多小時後,抵達了大陳島。

央視《朝聞天下》7分鐘,講述台州這座“東海明珠”

吃的是鹹菜湯就饅頭,住的是破損嚴重亟待修繕的房子,面對這樣的落差,王宗楣知道必須要把大家的心聚到一起。登島第三天,他帶著隊員們在鳳尾山頂莊嚴宣誓。

央視《朝聞天下》7分鐘,講述台州這座“東海明珠”央視《朝聞天下》7分鐘,講述台州這座“東海明珠”

大陳島陸地總面積14.6平方公里,由於山多地少,無法開展大規模的糧食種植。於是大家開始嘗試利用山地種植番薯。正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卻發現危機四伏。

當年國民黨軍隊撤離的時候,在島上留下13000多顆地雷,解放軍登島後排除了絕大多數,但還有少量地雷遺留。

有困難就去克服,有問題就想辦法解決。從1956年到1960年,先後有五批467位墾荒隊員來到大陳島。幾年的時間,鋤頭都沒摸過的年輕人成了雙手長滿老繭的莊稼漢,新開墾土地1000多畝,年產馬鈴薯等農作物139萬公斤,漁業捕撈量增長了6倍。昔日的凋敝荒島在墾荒隊員們的手中變成了一顆“東海明珠”。

改革開放以後,大陳島先後建成了水庫和風力發電廠,靠著豐富的漁業資源,大陳島也成為國家一級漁港,每年有上萬漁民在此作業。

但隨著漁業資源的枯竭,大陳島的發展遇到了瓶頸。陳招德是島上的第二代,2012年,本來在外打拼的他回到了家鄉,想養殖大黃魚,可這首先需要海水中打下水泥樁網出一片養殖水域,傳統的鐵網易受腐蝕,又容易被海草附著,經不住風浪衝擊。他想出了銅網養殖的方法,一切從零開始,但第一年就虧了60多萬元。

經過數十次失敗後,陳招德終於找到了一種新的銅合金材料,用它編制的漁網,不僅不會附著水草,還能防風抗浪。如今,在他的帶動下,大陳島上建起了大型銅網養殖基地,黃魚年產量達到2070噸,佔浙江省的三分之二。

近年來,大陳島的發展全面提速。2018年大陳島漁業總產值達6.7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482元。海島旅遊也逐漸升溫,去年一年到大陳島旅遊的人數達到了14萬人次。

央視《朝聞天下》7分鐘,講述台州這座“東海明珠”

不久的將來,大陳島將新增一個千噸級的渡輪泊位,可同時提供3艘輪渡停靠。目前還有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旅遊資源開發等56個項目也都在實施中。

2019年,台州市將墾荒精神昇華為城市精神,以激勵新時代的墾荒人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路上接力前行。

央視《朝聞天下》7分鐘,講述台州這座“東海明珠”

(原標題《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浙江大陳島:從海上荒島到“東海明珠”》編輯 金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