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歷代文化名人之四丨“逢人說項”-唐代著名詩人項斯'

"
"
台州歷代文化名人之四丨“逢人說項”-唐代著名詩人項斯


▲圖片來自百度


1、

“說項”是詩壇佳話之一。

晚唐詩人項斯,年輕的時候就能做一手好詩,但當他遠出遊歷長安的時候,卻還沒有考取功名。

唐武宗李炎會昌三年(公元843年),他住在長安客舍,曾去晉謁老詩人楊敬之,袖著自己的詩稿作為見面禮。

楊敬之早讀過他的詩,卻未見過他的面,眼前看到這位來訪的青年學子,風度翩翩,卓犖不群,詩篇凝鍊警策,字字珠璣,對他讚許備至,就作詩相贈:


幾度見詩詩總好,

及觀標格勝於詩;

平生不解藏人善,

到處逢人說項斯。

楊敬之當時官居國子祭酒,是京師學界的領袖人物,也是“新詩日日出,城中寫不禁”的多產詩人。他覺得項斯不但詩章美,氣質更美,不愧為後起之秀,是值得逢人稱道的。

項斯受到楊敬之的誇獎,從此聲望日增,“詩聞長安”,第二年會昌四年(公元844年)考中了進士。

封建社會普遍存在著“文人相輕”的不良風氣,楊敬之和項斯卻沒有這種陋習。楊敬之有著一顆提攜後輩、扶植新秀的好心;項斯懷著一片虛心向前輩學習的誠意。在當時的社會裡,他們這種“文人相重”的美好心靈,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因此,這個“說項”的故事,傳為千古美談、詩壇佳話

2、


"
台州歷代文化名人之四丨“逢人說項”-唐代著名詩人項斯


▲圖片來自百度


1、

“說項”是詩壇佳話之一。

晚唐詩人項斯,年輕的時候就能做一手好詩,但當他遠出遊歷長安的時候,卻還沒有考取功名。

唐武宗李炎會昌三年(公元843年),他住在長安客舍,曾去晉謁老詩人楊敬之,袖著自己的詩稿作為見面禮。

楊敬之早讀過他的詩,卻未見過他的面,眼前看到這位來訪的青年學子,風度翩翩,卓犖不群,詩篇凝鍊警策,字字珠璣,對他讚許備至,就作詩相贈:


幾度見詩詩總好,

及觀標格勝於詩;

平生不解藏人善,

到處逢人說項斯。

楊敬之當時官居國子祭酒,是京師學界的領袖人物,也是“新詩日日出,城中寫不禁”的多產詩人。他覺得項斯不但詩章美,氣質更美,不愧為後起之秀,是值得逢人稱道的。

項斯受到楊敬之的誇獎,從此聲望日增,“詩聞長安”,第二年會昌四年(公元844年)考中了進士。

封建社會普遍存在著“文人相輕”的不良風氣,楊敬之和項斯卻沒有這種陋習。楊敬之有著一顆提攜後輩、扶植新秀的好心;項斯懷著一片虛心向前輩學習的誠意。在當時的社會裡,他們這種“文人相重”的美好心靈,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因此,這個“說項”的故事,傳為千古美談、詩壇佳話

2、


台州歷代文化名人之四丨“逢人說項”-唐代著名詩人項斯


▲圖片來自百度

項斯在長安,還受到另一位老詩人-水部員外郎張籍的賞識。張籍參加白居易所領導的新樂府運動,成就較著,名重一時。他對項斯非常器重,稱讚項斯是“萬人中覓似君稀”的難得人材。

《風雅遺聞》:“籍(張籍)為《唐詩主客圖》,以李益為清奇雅正,主升堂者七人,項斯、任翻與焉。”

詩人鄭薰有詩說:“項斯逢水部,誰道不關情”,盛讚他們之間的融洽關係。

項斯博學多聞,從他的“為學心難足”的詩句中,可以看出他孜孜不倦的好學精神。他的詩風近似張籍,清新明快,質樸自然,能“以少許勝多多許”。試舉他的《蠻家》一詩為例:


領得賣珠錢,還歸銅柱邊。

看兒調小象,打鼓試新船。

醉後眠神樹,耕時語瘴煙。

不逢寒便老,相問莫知年。

詩人用濃縮的、富有特徵性的語言,再現南海勞動人民的生活情景。對“看兒調象”、“打鼓試船”、“酒後醉眠”、“耕時偶語”幾件小事的描寫,著墨無多,以最經濟的手段,表現最完美的意境。

刻畫細緻入微,形象鮮明生動,宛如一幅具有地方色彩、飽含生活情趣的田家行樂圖,給人以美的感受。張洎稱他“工於匠物,字清氣遠”,這樣的評價,確非過譽。

項斯一生閱歷多、識見廣,發之詠歌,詩作應當非常繁富,但《全唐詩》所錄存他的詩一卷,僅得九十八首,可能一部分已經散佚。

3、

安史之亂後,社會經濟凋敝,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同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黨爭擾攘的局面愈演愈烈,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日趨沒落。

項斯生活在這樣動盪不安的社會裡,雖然才華橫溢,有志匡時,卻得不到當局的重視。他困居長安,貧病交迫,鬱郁不得志,仍然吟詠不輟,寫過好多首詩來慨嘆國家的艱難,同情人民的痛苦,藉以寄託自己的憂思。其中一首寫道:


江湖歸不易,京邑計長貧。

獨夜有知己,論心無故人。

一燈愁裡夢,九陌病中春。

為問清平日,無門可致身!

(《長安書懷呈知己》)

在九陌紅塵、熱鬧繁華的長安城裡,詩人在病中寂寞地度過了春天,對著如豆的孤燈,各種愁緒紛至沓來:要想歸隱江湖,並非易事;要想留住長安,卻又長貧潦倒,無法生活。作客他鄉,故人遠別,不能敘談心曲,只得向客中知已訴說衷腸。

至此,詩人感情激盪,象火山噴發,不可遏止,憤慨地提出一個社會問題:為什麼在這個世界上以象自己一樣有才華、有抱負的貧苦知識分子,竟會如此彷徨踧踖,找不到一條出路呢?!

我們可以從詩句的字裡行間看出,所謂“清平”,乃是“不清平”的反語,而“無門致身”,才是內心憤懣的表白。這種表白,簡直是呼喊、是控訴、是斥責,委婉曲折地抒發了詩人對當時社會不滿的感情。

面對嚴峻冷酷的現實,詩人清醒地看到了社會的不合理,於是拂袖出京,開始了漫遊和隱屠生活,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表示了蔑視權貴、不肯隨波逐流的決絕態度。

他的《欲別》、《經太白墓》、《遊爛柯山》、《夜泊淮陰》、《舜城懷古》、《彭蠡湖春望》、《漢南遇友人》、《荊州夜與友親相遇》、《蒼梧雲氣》、《暮上瞿塘峽》、《巴中逢友人》、《龍州與韓將軍夜會》、《邊州客舍》、《邊遊》等詩,反映了跋涉奔波的生活經歷,吐露了抑鬱難堪的內心世界。

從這些詩中,也可以看出他長期旅遊,足跡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他客居西南時,寫的一首詩中有這樣幾句:


自少詩名在,如今白髮多,

經年無越住,終日厭番歌。

“越”:古越國,在今浙江一帶,這裡泛指故鄉。“番”:古代我國西南部民族的統稱,這裡泛指客居之地。在這時,詩人已是白髮滿頭,垂垂老去,猶自到處飄零,行蹤無定,年復一年,有家歸不得,自然不免厭倦羈旅生涯,思鄉心切。

他到了晚年,才做過一任職位卑微的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尉,後

來死在丹徒尉任上。

4、

"
台州歷代文化名人之四丨“逢人說項”-唐代著名詩人項斯


▲圖片來自百度


1、

“說項”是詩壇佳話之一。

晚唐詩人項斯,年輕的時候就能做一手好詩,但當他遠出遊歷長安的時候,卻還沒有考取功名。

唐武宗李炎會昌三年(公元843年),他住在長安客舍,曾去晉謁老詩人楊敬之,袖著自己的詩稿作為見面禮。

楊敬之早讀過他的詩,卻未見過他的面,眼前看到這位來訪的青年學子,風度翩翩,卓犖不群,詩篇凝鍊警策,字字珠璣,對他讚許備至,就作詩相贈:


幾度見詩詩總好,

及觀標格勝於詩;

平生不解藏人善,

到處逢人說項斯。

楊敬之當時官居國子祭酒,是京師學界的領袖人物,也是“新詩日日出,城中寫不禁”的多產詩人。他覺得項斯不但詩章美,氣質更美,不愧為後起之秀,是值得逢人稱道的。

項斯受到楊敬之的誇獎,從此聲望日增,“詩聞長安”,第二年會昌四年(公元844年)考中了進士。

封建社會普遍存在著“文人相輕”的不良風氣,楊敬之和項斯卻沒有這種陋習。楊敬之有著一顆提攜後輩、扶植新秀的好心;項斯懷著一片虛心向前輩學習的誠意。在當時的社會裡,他們這種“文人相重”的美好心靈,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因此,這個“說項”的故事,傳為千古美談、詩壇佳話

2、


台州歷代文化名人之四丨“逢人說項”-唐代著名詩人項斯


▲圖片來自百度

項斯在長安,還受到另一位老詩人-水部員外郎張籍的賞識。張籍參加白居易所領導的新樂府運動,成就較著,名重一時。他對項斯非常器重,稱讚項斯是“萬人中覓似君稀”的難得人材。

《風雅遺聞》:“籍(張籍)為《唐詩主客圖》,以李益為清奇雅正,主升堂者七人,項斯、任翻與焉。”

詩人鄭薰有詩說:“項斯逢水部,誰道不關情”,盛讚他們之間的融洽關係。

項斯博學多聞,從他的“為學心難足”的詩句中,可以看出他孜孜不倦的好學精神。他的詩風近似張籍,清新明快,質樸自然,能“以少許勝多多許”。試舉他的《蠻家》一詩為例:


領得賣珠錢,還歸銅柱邊。

看兒調小象,打鼓試新船。

醉後眠神樹,耕時語瘴煙。

不逢寒便老,相問莫知年。

詩人用濃縮的、富有特徵性的語言,再現南海勞動人民的生活情景。對“看兒調象”、“打鼓試船”、“酒後醉眠”、“耕時偶語”幾件小事的描寫,著墨無多,以最經濟的手段,表現最完美的意境。

刻畫細緻入微,形象鮮明生動,宛如一幅具有地方色彩、飽含生活情趣的田家行樂圖,給人以美的感受。張洎稱他“工於匠物,字清氣遠”,這樣的評價,確非過譽。

項斯一生閱歷多、識見廣,發之詠歌,詩作應當非常繁富,但《全唐詩》所錄存他的詩一卷,僅得九十八首,可能一部分已經散佚。

3、

安史之亂後,社會經濟凋敝,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同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黨爭擾攘的局面愈演愈烈,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日趨沒落。

項斯生活在這樣動盪不安的社會裡,雖然才華橫溢,有志匡時,卻得不到當局的重視。他困居長安,貧病交迫,鬱郁不得志,仍然吟詠不輟,寫過好多首詩來慨嘆國家的艱難,同情人民的痛苦,藉以寄託自己的憂思。其中一首寫道:


江湖歸不易,京邑計長貧。

獨夜有知己,論心無故人。

一燈愁裡夢,九陌病中春。

為問清平日,無門可致身!

(《長安書懷呈知己》)

在九陌紅塵、熱鬧繁華的長安城裡,詩人在病中寂寞地度過了春天,對著如豆的孤燈,各種愁緒紛至沓來:要想歸隱江湖,並非易事;要想留住長安,卻又長貧潦倒,無法生活。作客他鄉,故人遠別,不能敘談心曲,只得向客中知已訴說衷腸。

至此,詩人感情激盪,象火山噴發,不可遏止,憤慨地提出一個社會問題:為什麼在這個世界上以象自己一樣有才華、有抱負的貧苦知識分子,竟會如此彷徨踧踖,找不到一條出路呢?!

我們可以從詩句的字裡行間看出,所謂“清平”,乃是“不清平”的反語,而“無門致身”,才是內心憤懣的表白。這種表白,簡直是呼喊、是控訴、是斥責,委婉曲折地抒發了詩人對當時社會不滿的感情。

面對嚴峻冷酷的現實,詩人清醒地看到了社會的不合理,於是拂袖出京,開始了漫遊和隱屠生活,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表示了蔑視權貴、不肯隨波逐流的決絕態度。

他的《欲別》、《經太白墓》、《遊爛柯山》、《夜泊淮陰》、《舜城懷古》、《彭蠡湖春望》、《漢南遇友人》、《荊州夜與友親相遇》、《蒼梧雲氣》、《暮上瞿塘峽》、《巴中逢友人》、《龍州與韓將軍夜會》、《邊州客舍》、《邊遊》等詩,反映了跋涉奔波的生活經歷,吐露了抑鬱難堪的內心世界。

從這些詩中,也可以看出他長期旅遊,足跡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他客居西南時,寫的一首詩中有這樣幾句:


自少詩名在,如今白髮多,

經年無越住,終日厭番歌。

“越”:古越國,在今浙江一帶,這裡泛指故鄉。“番”:古代我國西南部民族的統稱,這裡泛指客居之地。在這時,詩人已是白髮滿頭,垂垂老去,猶自到處飄零,行蹤無定,年復一年,有家歸不得,自然不免厭倦羈旅生涯,思鄉心切。

他到了晚年,才做過一任職位卑微的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尉,後

來死在丹徒尉任上。

4、

台州歷代文化名人之四丨“逢人說項”-唐代著名詩人項斯


▲圖片來自百度

項斯字子遷,生卒之年不詳,約於唐開成、會昌前後在世。關於他的裡籍問題,眾說不一:《全唐詩》、《辭源》、《辭海》說是“江東人”;《中國人名大辭典》說是“江東人,一作台州人”;《台州府志·人物傳》說是“樂安人。

考證有關資料,可知上面三種說法只是概念大小的不同,所指的地方都是一樣的,不過以《台州府志》之說更為明確。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置江南東道,又稱江東道。江東,是江東道的簡稱。江東道轄十九個州(那時的州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地區),其中十個州屬於現在的浙江省,即:湖、杭、睦、婺、越、臺、括、溫、明、衢等州。

台州是十九州之一,屬江東;樂安是仙居的古稱,屬台州,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概念的從屬關係,是“舉大名以代小名”的意思。

今《仙居縣誌》有項斯傳,《縣誌·詩內編》選錄項斯詩三十八首。《縣誌·詩外編》選錄楊敬之、張籍贈項斯詩各一首,歐陽袞和項斯詩一首。

《台州府志·古蹟略》載:“項斯故居在仙居三十八都項斯坑。”項斯坑村現在屬仙居縣楊府鄉。根據以上的考證,以項斯為仙居縣人是比較可信。


【聲明】

此文版權歸原作者和《台州歷代文化名人》一書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本平臺只提供文章參考交流並不構成任何應用建議。本平臺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往期系列:

台州歷代文化名人之一丨智顗與天台宗(朱封鰲)

台州歷史文化名人之二丨台州文化教育的啟蒙者鄭虔(楊叔威)

台州歷史文化名人之三丨詩僧寒山(鍾文)


莫道本土無文化,用心發掘鳴天下!

【“椒江文藝志願者協會”招會員】

-END-


【文字:楊叔威 載自《台州歷代文化名人》一書】

【圖片:百度百科】

【整理:里長】

【里長整理 若要轉載請找“里長”授權】

【“道臺裡20000+”爆文

一、萬濟池的真正來歷

二、東山頭有家神奇醫院,五代行醫,有留學博士,也有赤腳醫生

三、日本飛機墮葭沚,大將命喪椒江

四、送大暑船出海全過程(視頻)

五、“里長”方言配音“一江兩岸宣傳片”

六、里長柵浦遊記

七、椒江的同學們,你還記得25前母校的模樣嗎?

八、你99%沒有見過的椒江老照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