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市系列:大中華區座次重排,影院建設港臺為鑑

臺灣 經濟 開眼電影網 匯率 數影洞察 2017-06-08

特大城市,作為區域經濟和文化中心,承擔著電影票房產出的核心作用。隨著中國整體市場的騰飛,各大城市的電影放映體量也在加速擴容,其中尤以北上廣深等四大一線城市為排頭兵,按年可比匯率計算已躋身亞太領先行列。

影市系列:大中華區座次重排,影院建設港臺為鑑

香港夜景

一、港臺增速遲緩vs北上廣深躍升,大中華區影市座次重排

首先來看香港。自上世紀伊始,香港作為中西方文化的融匯之所,一直是整個地區的電影中心和創意引擎,不僅港產片影響力遠輻環太地區,港島也常年雄踞大中華區票房產出冠軍之位,直到近年京滬強勢崛起方退居其後。

據統計,早在1987年香港的票房即以突破10億港元,戲院數量達到122家,港產影片的市場份額更是突破70%,此後便步入香港內容和渠道相互成就的“黃金十年”;而同時期受困於封閉的政策和環境和盜錄方式的興起,整個大陸市場正經歷漫長的寒冬,全國票房一直徘徊在32億以下,1994年~2003年間甚至有9年不及15億,市場容量僅與香港一地相當。

而在經歷高位發展的階段後,香港市場在內容和渠道上同時遭遇打擊,本土影片份額縮水至50%以下,近年更是隻有兩到三成;戲院數量也從1994年的176家急劇萎縮到2008年的47家,雖然銀幕數依舊維持正向增長,但漲幅甚微。而大陸市場在院線制改革釋放民營力量迎來井噴,現代化多廳影院的興建更讓影院數和銀幕數同步拉昇,帶動整體票房膨脹近20倍,單個的中心城市也具備實力和香港一較高低了。

另外據臺灣票房網,在1996年臺北市的票房達到28.56億新臺幣(1.04億美元),僅略遜於同年整個大陸市場的11.5億,但在隨後兩年攀上30億線後即陷入震盪下跌,甚至一度在2003年觸摸20.09億新臺幣的低點(5823萬美元)。隨著大陸市場進入躍升通道,臺北乃至臺灣全島便不再具備匹敵的資本,只能隔海興嘆了。

影市系列:大中華區座次重排,影院建設港臺為鑑

大中華區城市票房增長趨勢

以2008年為起點,中國大陸城市票房的前四名即被北上廣深壟斷至今,而彼時香港依舊一枝獨秀,臺北亦領先北京一個身位,位居大中華區次席。

但在巨量的基建投資和強勁的觀影需求拉動下,大陸市場開始騰飛,北上廣深四城的票房年複合增長率分別達到28.6%,29.8%,32.6%和30.8%,六年間均已大幅擴容4~5倍。

與此同時,雖然香港影市也在緩慢復甦中,實際在剔除匯率的影響後連續6年實現正增長,漲幅最高的2010年曾達到13.72%,但依舊不及四大一線的火箭躥升,繼10和12年被京滬相繼趕超後,至14年底也僅領先廣深不到1億元,預計今年將落到大中華區城市票房的第5名,成為“中國崛起”大背景下的新註腳。

而作為離島文化中心的臺北市則延續漲跌互見的曲線,08年後曾連續三年錄得正增長,2011年在臺灣本土電影的強勢拉動下達到38億新臺幣的新高(摺合近8億人民幣),但隨後三年兩度出現同比下跌,加上人民幣升值的隱形作用,至14年底已低至京滬兩市的1/3,甚至落後於蓉漢渝杭四城,跌出了大中華區城市票房Top10之列。

二、內地影院建設方興未艾,港臺現狀可以為鑑

從電影放映市場的發展階段來說,港臺兩地均步入了高速發展後的成熟期,而受制於人口、地域、經濟等因素,其容量飽和日見其著;而作為區域中心的一線城市依舊具備強大的吸納能力,持續深化的城鎮化也將進一步助推人口的聚集效應,加上穩健的基建增幅和高漲的娛樂需求,北上廣深市場的擴張依舊未見天花板,未來將向歐美的各大中心市場看齊。

影市系列:大中華區座次重排,影院建設港臺為鑑

2014年大中華區城市影院數據

這也從最新的六大城市影院數據上得到佐證:截止2014年底,滬京深三地的影院數均突破百家,廣州也即將突破三位數,而且近年新建的多廳影院佔多數。而綜合香港戲院商會和香港電影指南的數據,2015年2月香港有48家戲院尚在營業中,老式社區禮堂大部分都已結業,因此新開的“多院迷你組合”戲院維持了銀幕數的增長,也保證整體大市正向發展;而據開眼電影網最新的戲院列表,臺北市現有30家戲院165塊銀幕,相比2013年11月臺灣電影網統計的36家戲院179個影廳略有下降,但由原臺北縣升級為直轄市的新北市則出現新建的戲院,顯示出次發達市場依舊有潛力可挖。

在平均數據上,內地和港臺的差異化更加顯著。2014年,香港在211塊銀幕上產出票房計16.5億港幣,摺合為人民幣其單銀幕貢獻值高達616萬元,相當於北京市的2.5倍,更達到一河之隔的深圳近3.5倍;但與此同時,根據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數據,截至2014年底香港的人口逾726.4萬,依次計算每萬人銀幕數僅為0.290,在六大城市中墊底,顯示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香港市民的觀影熱情與日漸凋敝的放映行業並未合拍:一方面,由於戲院不再歸於文娛設施而被列入商業零售設施,因而由特區政府編制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不再強制執行“每1,000人口需有38個戲院座位”的規定,戲院業失去政府層面的支持力量;另一方面,日益高企的租金和不佔優勢的回報率也讓新型戲院的擴張速度放緩,即便多廳影院的建設讓銀幕數未因舊戲院持續關張受到影響,但現有硬件設施的相對欠缺卻有目共睹,這也是促成香港戲院商會發出“重新將戲院納入地區規劃文化設施之一”倡議的原因。

相較而言,同樣步入成熟期的臺北市單銀幕產出和人均銀幕數更為均衡,應當視為內地一線城市未來發展的樣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