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峻:比“統獨矛盾”更突出的是“一兩矛盾”'

臺灣 民主 經濟 政治 歷史 習近平 中國臺灣網 2019-09-03
"
"
嚴峻:比“統獨矛盾”更突出的是“一兩矛盾”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祕書長、研究員嚴峻。(中國臺灣網資料圖)

據香港中評社2日報道,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祕書長、研究員嚴峻日前在第四屆兩岸關係天府論壇作主題發言時表示,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一般認為是“統獨矛盾”,但或許比“統獨矛盾”更突出的是“一兩矛盾”,即“兩岸同屬一個國家”與“兩岸是兩個國家”的認知矛盾。

以下為報道內容摘編。

對多數臺灣民眾來說,他們最關心的是統一後自己的“生活方式”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裡的“生活方式”是廣義的,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權利。“1.2重要講話”針對這一關切明確指出,“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統一後,臺灣同胞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臺灣同胞的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當然,對於“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到時由誰來界定這些內容,怎麼界定,這些可能都是很多臺灣同胞關心的問題。對於相關問題,有志於推動國家統一的兩岸各界可以坐下來談。

嚴峻指出,對於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一般認為是“統獨矛盾”,但或許比“統獨矛盾”更突出的是“一兩矛盾”,即“兩岸同屬一個國家”與“兩岸是兩個國家”的認知矛盾。現在臺灣大的政黨基本上都不談“統獨”,國民黨已經很少提及“統一”這個詞,可貴的是,國民黨並沒有刪除黨章前言這句話:“力行民主憲政之理念,追求國家富強統一之目標”。民進黨黨內主流聲音中也很少提到“臺獨”這個詞,他們認為“臺灣已經獨立了,所以沒必要再經常說‘臺獨’”,他們的立場是“兩岸不是一國,而是一邊一國”,或者說“兩岸是兩國”。而當宣揚“兩岸是兩國”時,這已經是一種赤裸裸的“臺獨”立場了。所以,“統獨矛盾”與“一兩矛盾”是有交叉的,認同“一國”並不一定認同統一,但主張“兩國”卻一定主張“臺獨”。

“一兩矛盾”更突出的原因是有一定數量的臺灣民眾尤其是臺灣年輕人,他們認為“中華民國或者臺灣是一個與中國大陸不一樣的國家”,即一種“兩岸兩國”的認知佔據他們的思維。造成這種境況最主要的原因是“臺獨”政權長期的“獨”化教育。另外,臺灣民眾生活中的所謂“國家機制化”也是重要因素,即臺灣老百姓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在一種類似“國家機制”的形態下成長,比如說,將選舉臺灣地區領導人稱為選舉“總統”,認為“立法院”即是“國會”,出境要拿“護照”等等,這些生活經歷起著某種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作用在兩岸實現統一前難以消失,更關鍵的是這些年來島內有關“臺獨”勢力正不斷利用這一心理形態進行兩岸切割,操縱形塑所謂“兩岸是兩國”的認識。從這個角度看,臺灣問題的確不能一代一代地拖下去。因為這不僅會傷及未來的統一進程,更危險的是,當這種心理固化成為臺灣社會“兩岸是兩國”的普遍社會意識後,事實上就為激進“臺獨”衝撞提供了危險的社會心理基礎。

“那麼是不是要採取冒進的手段解決臺灣問題?”嚴峻表示,“武統”不是也不應該是大陸的主流意見,大陸一向認為和平統一是最有利於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利益的統一方式,這一主流信念至今未變。習近平總書記在“1.2重要講話”中提出的五點重大政策主張,每點都提及“和平統一”四個字。當然,臺灣當局和有關方面不要肆意挑戰大陸底線,歷史上有些戰爭悲劇的發生往往在於開始以為它發生不了。不久前發表的國防白皮書指出,在臺海問題上“反分裂鬥爭形勢更加嚴峻”,臺灣有關方面和境外有關勢力在這個問題上不能玩火。

“兩岸關係未來怎麼走?”嚴峻指出,要堅守“兩岸一中”的底線,積極推進國家統一進程,具體做法就是要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兩岸要多交流,交流不能包治百病,但不交流肯定治不了兩岸關係的問題與癥結。兩岸學界、言論界要多從民族未來命運和芸芸眾生切身利益來發聲。2000多年前,魯國大夫叔孫豹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是為不朽”。千百年來中國仁人志士就是一直這麼追求的,後來宋代張載被廣為傳誦的“為天地立心、為萬世開太平”等“橫渠四句”,事實上也是傳載這樣的濟世情懷與人格精神。

“今天,我們從事臺海研究的兩岸學者,如果我們相關的研究成果能夠更加全面理性,並且能夠使兩岸更多的人,對這個涉及我們國家前途命運和千家萬戶安康福祉的問題能有更冷靜客觀的瞭解和更深切的人文關懷,那麼這將是我們民族之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