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話,叫“內戰內行,外戰外行”,說的是打內戰時,雙方都使出渾身解數,像打了雞血似,打得不亦樂乎,一批批猛將就此誕生;抵禦外敵入侵時,個個都畏戰不前,找各種理由腳底抹油,逃之夭夭了。晚清時期,一支新式軍隊突然崛起,用十年時間便蕩平太平天國,給大清續命50年,這便是由曾國藩等漢族地主興辦的“湘軍”,後世還有:“大清不可一日無湘軍”之說。由此可知,湘軍確實很厲害,算是再造大清之功臣。有意思的是,擊殺太平天國時,湘軍猛將如雲,而抵禦列強入侵時卻一將難求,這是為何呢?這裡的湘軍,也包括李鴻章統帥的淮軍,因為淮軍的底子是湘軍,算是分支。

擊殺太平天國,湘軍猛將如雲,為何打列強時一將難求?

先看擊殺太平軍時,湘軍(包括淮軍)均有哪些猛將,戰力如何

塔齊布:滿洲鑲黃旗人,湘軍興辦之初首席大將,統帥陸師。此人擅長衝鋒陷陣,悍不畏死,曾國藩說他是“救火隊長”。湘潭之戰,塔齊布幾乎全殲西征軍主力2萬人,主帥林紹璋僅帶4名騎兵逃跑;城陵磯之戰,斬殺悍將曾天養。

多隆阿:滿洲正白旗人,其成名靠統帥湘軍,也算是湘軍悍將。多隆阿是一個很厲害的將領,陳玉成一直都沒能擊敗其馬隊,還被他逼進絕境。

曾國荃:曾國藩弟弟,人稱九帥,善於打“惡仗”、“血仗”,是玩“鐵桶戰術”的高手,安慶之戰、雨花臺之戰均以少勝多,打得陳玉成、李秀成懷疑人生。

鮑超:重慶奉節人,一生歷經大小戰事500餘場,身受108處傷疤,而且未曾戰敗一場,可謂是悍將中的悍將。

李續賓:人稱湘軍第一悍將,陳玉成臨死前說清軍中堪稱對手的就三位,“二李一鮑而已”,李續賓就在其中。

其他湘軍悍將:李續宜、劉長佑、張運蘭、席寶田、周鳳山、劉騰鴻、朱洪章、蔣益澧、蕭捷三、張樹珊、張樹聲、郭松林,等等。

擊殺太平天國,湘軍猛將如雲,為何打列強時一將難求?

再看抵禦列強時,湘軍猛將都有哪些,戰力如何

潘鼎新:安徽廬江縣人,與李鴻章是老鄉,也是淮軍興辦之初的“四大金剛”之一,擊殺太平軍、鎮壓捻軍時,潘鼎新均是打前鋒。可是,在西南抗法時潘鼎新不戰而逃,從越北一路奔向龍州,法軍兵鋒直抵鎮南關。

葉志超:淮軍悍將中的悍將,經常追著捻軍打,深受李鴻章賞識。可是,甲午戰爭爆發時,葉志超從平壤一路狂奔700裡,日軍兵鋒抵達鴨綠江。

丁汝昌:此人原本是太平軍將領,後追隨程學啟歸順曾國荃部湘軍,李鴻章興辦淮軍時,改投淮軍。丁汝昌擅長使用騎兵,左宗棠西征時曾想帶上他,但被李鴻章以各種理由留下,後成為北洋艦隊司令。甲午戰爭中,丁汝昌先是因戰術失誤慘敗黃海,後則避戰保船,致使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可以說,抵禦列強時,湘軍、淮軍很難找到一員超級猛將,因此,清朝不得不讓重病纏身的劉銘傳出鎮臺灣,讓七十歲老將馮子材鎮守西南。要知道,馮子材並非湘軍、淮軍出身,他是綠營軍系統,上司是“江南大營”二號人物,出身天地會的張國樑。

擊殺太平天國,湘軍猛將如雲,為何打列強時一將難求?

從上述可知,擊殺太平軍時,湘軍、淮軍猛將一大堆,一抓一大把,為何到了抵禦外辱時卻一將難求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剿滅太平軍、捻軍後,湘軍、淮軍撤了大半,實力大損

當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爆發時,湘軍、淮軍已不同於往日,其規模已經被壓縮了一大半,以致不得新招募兵勇,臨時拼湊上陣,結果就可想而知了。那麼,為何湘軍、淮軍規模縮水這麼大呢?答案很簡答,湘軍、淮軍不同於八旗、綠營,並非國家正規軍,其私人色彩相當濃厚,只聽將領命令,不聽國家調遣。所以,清朝對其不放心,只要國內戰事一旦平息,湘軍、淮軍必然會被削減。例如,九帥曾國荃攻破南京時,所部吉字營人數達到頂峰,有6萬之多。天京剛破,曾國藩立馬讓吉字營裁撤,僅僅留一萬餘,後來再撤,人數更少。李鴻章破捻軍後,淮軍大規模撤軍,後因邊疆危機加深,淮軍得以暫時擴軍,但也沒鼎盛時期兵馬多。由此可知,湘軍、淮軍不但兵馬不多,且不是常備軍,其實力可想而知了;既然實力不行,猛將從何而出呢?帶著一幫病旅,再厲害的人都會敗。

擊殺太平天國,湘軍猛將如雲,為何打列強時一將難求?

其二、湘軍、淮軍擅長玩“龜殼戰術”,壓根無法對抗現代化兵團

熟悉軍史的朋友都知道,湘軍、淮軍為何能擊殺太平軍、捻軍,不是他們野戰有多厲害,而是因為他們會玩“龜殼戰術”;利用己方絕對的經濟實力壓垮缺少後勤補給的太平軍,也能順利截殺飄忽不定沒有根據地的捻軍。不過,在列強全副現代化裝備的兵團面前,以“壕溝”、“堡壘”、“柵欄”為特色的“龜殼戰術”如何能抵擋得住。道理很簡單,列強不缺重武器,摧毀這些簡易工事(相對列強而言確實簡易)問題不大。要知道,李鴻章在江蘇作戰時,摧毀城池所用的大炮基本購買自西方,否則淮軍豈能輕易拿下城池呢?若是戰事一開,湘軍、淮軍自然無法購買到西方武器,僅憑手中的抬槍、鳥槍,豈不是雞蛋碰石頭。在此情況下就算鮑超再世、多隆阿復活,估計都被射成刺蝟,談何出猛將呢?

擊殺太平天國,湘軍猛將如雲,為何打列強時一將難求?

其三、清朝奉行“內需變法,外需和戎”之策,不想與列強死磕,猛將出不來

晚清時期,朝廷奉行李鴻章“內需變法,外需和戎”之策,對內興辦洋務運動實現自強、富裕,對外則與各國搞好關係,爭取和平國際環境。按理說,此種政策確實不錯,無可厚非,問題是清廷玩過頭了,將“和戎”弄成了“妥協”,對列強侵略勢力一味妥協退讓。例如,日本侵犯琉球、朝鮮時,其實力尚未雄厚,此時劉長佑建議朝廷組建大軍團,兩路出征日本將其侵略苗頭打斷,一戰摧毀日本侵略之野心。可惜,清朝不採納,非要對日本妥協,默許琉球被侵佔,甚至琉球國王請求內附都被拒絕。其實,當時若是開戰,大清勝算很大,一批猛將也可以在此次戰爭中成長,畢竟中華熱血男兒不少。對法國更是妥協,硬是能將中法戰爭搞成“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實在搞笑。要知道,當時法國只是虛有其表而已,自從拿破崙之後,單獨與強國開戰就沒勝利過,號稱歐洲陸軍一哥的法蘭西勁旅,在色當戰役中被普魯士擊敗,皇帝都被活捉。

擊殺太平天國,湘軍猛將如雲,為何打列強時一將難求?

綜上所述,曾經猛將如雲的湘軍、淮軍,為何打列強時一將難求,其原因就在時代已經發生變化,兩支軍隊不是一個重量級,猛將難以脫穎而出。此外,清朝對外妥協退讓,猛將無發揮之餘地,自然就一將難求了。各位又是如何看待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