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宗親尋根旅之黃氏宗親黃氏古祠堂

明朝 建築 清朝 中國古代史 甄酩酒 2017-04-12

黃氏祠堂是一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黃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黃氏宗親尋根旅之黃氏宗親黃氏古祠堂

黃氏古祠堂圖片來源網絡

黃氏祖祠堂聯曰:“黃府進士三尚書,金墩入閣兩相國;法司宗伯宰輔安邦,光升汝良錫袞治國; 榜眼探花文武巍科,鳳翔叔琳卿督及第、安平潘湖金墩源,沙堤鐘山清江流”。軍城始祖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副使黃中庸曾孫公幼敏慧、嗜學杜門,卓然其容,端乎其質;彪外文章,令中敬亶;受人若虛,掎已以實;靜常聞乎,雷霆動蚤;由於繩墨,是以頂鳥;紗未足以為榮服,文秀亦不為煜赫;時或闖趺從而;容興淡然若秋水,半照芙蓉姿端祥,抑或倚牆而獨立;屹然似晴雲新斂,華顛之斯人也。位無愧於前朝大尹太師之官名,尚傅於後世,君子之域噫。俾賢士聆風流,睹遺像蚤為之改容;矧子學士安石公孫近公遠公趾美其芳,躅安得不追慕千載如一日也,即教授晚生吳稔謹題。 金墩祖祠遷居臺灣賢裔包括:清康熙臺灣知府黃辰明(莆田黃石金墩大保房)、清康熙巡臺御史黃叔璥(北京大興黃石沙堤房)、清雍正臺灣知府黃立本(晉江潘湖湖口房)、清檯灣四大翰林之一軍機處章京黃彥鴻(福州候官金墩房)等四位名副其實的涉臺人物宋副都統光祿大夫太師祠在黃石金墩坐已向亥兼巽乾,

黃氏宗親尋根旅之黃氏宗親黃氏古祠堂

黃氏古祠堂圖片來源網絡

江邊黃氏宗祠位於東莞市企石鎮江邊村的隔塘自然村和大圍自然村交界處,佔地面積654平方米。據《江邊黃氏族譜》記載,江邊黃姓先祖南宋時因戰亂從江夏(今湖北漢口一帶)幾經周折南遷定居於江邊,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0年),族裔黃學伊中舉出仕為官(官至江西撫州通判),倡議之下,興建黃氏宗祠。清咸豐九年(1859年),族人黃龍韜因征剿太平軍有功,受朝廷封賞後,對祠堂進行重修。祠堂面寬五間,進深三間,硬山頂,抬樑式混穿鬥式結構,中軸線對稱佈局,庭院式設計,使用36根石柱作支撐樑架。正門是斗拱牌樓,高寬各12米;二、三進各設有明天井兼迴廊,三進另闢有左右廂房。佈局合理,寬敞、明淨、莊嚴、大方,具有早期珠三角建築文化特色。祠內保存有明朝海瑞題贈的楹聯(仿製品)一副,有黃學伊題書的正門牌匾,有清光緒皇帝嘉獎族人黃龍韜為“振威將軍”的木刻聖旨,還保留有一批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築構件,工藝考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黃氏宗祠於1992年由江邊村村民集資進行了修葺,1998年被列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祠堂源流

黃氏宗祠

據江邊黃姓《卜卿公家譜》記載,倡議興建黃氏宗祠的是族人黃學伊。黃學伊是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舉人,中舉後初任瓊山縣(今海南省內)教諭,後任江西撫州左堂、通判。瓊山是名臣海瑞的家鄉,黃學伊在瓊山任職時便很欣賞當時未有“

黃氏宗親尋根旅之黃氏宗親黃氏古祠堂

黃氏古祠堂圖片來源網絡

功名”的海瑞(1514-1587)。海瑞中舉(1549年)出仕的幾年後,黃學伊又與他同在江西一帶為官,黃學伊在撫州任通判,海瑞在附近的興國任知縣,二人交往甚密。明隆慶六年(1572年)夏天,海瑞曾在黃氏宗祠住了一個多月。當時海瑞已被罷官,專門從瓊山來探訪閒賦在家的黃學伊,就近入住祠內。期間為黃氏宗祠書題楹聯一副:“匡弼王公葵悃日傾沾雨露;忠誠赤子鐸聲時振徹雲霄”。

黃氏宗祠首次重修是清咸豐九年(1859年),與族人黃龍韜有關。黃龍韜(1814年—1894年)清道光丙午(1846年)科武解元,任廣州府臺兼南(南雄)韶(韶關)連(連州)總鎮,因征剿紅巾軍(何六起義軍)、太平軍有功,受朝廷封誥“振威將軍”。為光宗耀祖,於咸豐九年(1859年)對祠堂進行重修。

黃氏宗祠正門是斗拱牌樓,屬當時朝廷准許方可建造的一種高規格建築。緣何獲准建造排樓,在族譜之類未見記載。民間流傳的說法是:黃學伊託海瑞幫忙,朝廷批准建造。

新中國成立後,黃氏宗祠曾一度成為東莞第七區政府的會堂、放電影的場所,稍後又改作榨糖、碾米、榨油作坊。1959年夏天,東江河水急漲,祠堂的木料、牌匾包括海瑞題書的一副楹聯木匾(硬木,長約4米、寬約0.4米)被作為抗洪應急物資,加固東江堤圍險段,決堤時全部散失。文革期間,祠堂的牌匾、木雕及工藝構件被視作“四舊”,大部分被毀。1992年,江邊村民自發集資對祠堂進行重修。

黃氏宗親尋根旅之黃氏宗親黃氏古祠堂

黃氏古祠堂圖片來源網絡

祠堂結構

江邊黃氏宗祠坐南向北,面寬五間,進深三間,硬山頂,抬樑與穿鬥混合樑架式結構,中軸線對稱佈局、院落式設計,內置36根石柱作支撐樑架;正門是斗拱牌樓,高寬各12米;二、三進各設有明天井兼迴廊,三進另闢有左右廂房。黃氏宗祠佈局合理,寬敞、明淨、莊嚴、大方,帶有明顯中原建築文化色彩和早期南方建築的特徵。祠內保留有明江西撫州左堂黃學伊題書的“起鳳”正門牌匾、海瑞題贈的楹聯(仿製品)一副,有清光緒皇帝嘉獎黃龍韜的木刻聖旨殘件,還保留有一批精細的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築構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祠堂頭門斗拱式牌樓,屬於當時較高規格的建築。

金墩黃氏祖祠

金墩黃氏祖祠聯曰:“黃府進士三尚書,金墩入閣兩相國;法司宗伯宰輔安邦,光升汝良錫袞治國; 榜眼探花文武巍科,鳳翔叔琳卿督及第、安平潘湖金墩源,沙堤鐘山清江流”。軍城始祖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副使黃中庸曾孫公幼敏慧、嗜學杜門,卓然其容,端乎其質;彪外文章,令中敬亶;受人若虛,掎已以實;靜常聞乎,雷霆動蚤;由於繩墨,是以頂鳥;紗未足以為榮服,文秀亦不為煜赫;時或闖趺從而;容興淡然若秋水,半照芙蓉姿端祥,抑或倚牆而獨立;屹然似晴雲新斂,華顛之斯人也。位無愧於前朝大尹太師之官名,尚傅於後世,君子之域噫。俾賢士聆風流,睹遺像蚤為之改容;矧子學士安石公孫近公遠公趾美其芳,躅安得不追慕千載如一日也,即教授晚生吳稔謹題。 金墩祖祠遷居臺灣賢裔包括:清康熙臺灣知府黃辰明(莆田黃石金墩大保房)、清康熙巡臺御史黃叔璥(北京大興黃石沙堤房)、清雍正臺灣知府黃立本(晉江潘湖湖口房)、清檯灣四大翰林之一軍機處章京黃彥鴻(福州候官金墩房)等四位名副其實的涉臺人物宋副都統光祿大夫太師祠在黃石金墩坐已向亥兼巽乾,黃氏宗親尋根旅之黃氏宗親黃氏古祠堂

黃氏古祠堂圖片來源網絡

四川省自貢市艾葉鎮黃氏宗祠

祠堂位置

尓錫公祠正門

艾葉黃氏宗祠位於自貢市貢井區艾葉鎮。艾葉原屬榮縣,1939年9月(民國二十八年),成立省轄的自貢市時,隨貢井劃入自貢市。

祠堂源流

艾葉黃姓是貢井榮邊鄉廳房坳“黃氏宗祠”的分支,是清初湖廣填四川由湖北麻城入川的(一說是廣東遷來)。艾葉黃姓分為五方堂和慶餘堂兩個堂系,每年清明節,艾葉黃氏宗祠都要派代表去廳房坳祭祀祖先。文由黃氏宗親轉載自網絡www.hszqw.cn

艾葉黃氏宗祠的祠名叫“爾錫公祠”,是黃氏族人族居之所,民間一般稱之為“黃宜堂”或“黃泥塘”,祠堂名反而不大為人所知。祠堂上起“大堰塘”,下止“觀音閣”,跨兩裡之距,佔地約千餘畝。

黃氏宗親尋根旅之黃氏宗親黃氏古祠堂

黃氏古祠堂圖片來源網絡

辛亥革命前夕,同志軍的人找黃氏名人、大鹽商黃敦三說:“同志軍有人要來打起發(搶劫)。”黃敦三有些輕蔑回答道:“狗屎蜂造不起列子(蜂巢)的!” 次日,“打富濟貧”的同志軍結隊趕到黃宜堂,搶劫之後,將祠堂付之一炬而後快,火借風勢,風助火威,越燒越旺,從午夜燒到翌旦拂曉,全堂燒燬殆盡,空留荒野。

1912年,由黃敦三聚資,花費三萬七千餘塊銀洋,歷時兩載,在原址重築新祠堂。重建後祠堂的規模不足之前的五分之一,黃敦三及後人仍居於此,其餘十二房族人,於火災事後,散居於洪江井、洪珠井、天龍井、貢井老街子、爛碼頭、韭菜嘴及鄉下等地。

這支黃姓在貢井是大族,知名人士有黃敦三(大鹽商)、黃象權(同仁社的總舵把子,貢井場聯處主任)、黃國初(民國時期自貢市二區區長)、黃維新(民國時期自貢市五區區長)、黃利翰(字玉書,上世紀二十年代延請德國工程師在貢井興辦自來水(白水)公司)、黃慶宣(筆名山青,自貢市書法家協會副會長)等。上世紀四十年代,爾錫公祠的首人(宗族內選舉產生的負責人)是黃象承(貞慶)。黃氏族人的字派取自一首詩,有“閣正天興,元亨利貞,蘊和榮耀,……”等字輩。黃氏宗族曾在貢井街上井神廟旁修建了會濟善堂,賑濟窮苦人。

1950年,爾錫公祠被政府沒收,做過糧庫、公社、鄉政府,現今是一家玻璃鋼廠。祠堂花崗岩大門框上,當初雕刻的楹聯還清晰可見:宗祏有靈還漢潁一家禋祀,本源無恙看陂塘千頃澄清。

浙江雲和黃氏宗祠

祠堂位置

黃氏宗祠,位於浙江省雲和縣雲和湖畔南洞村,該宗祠在村落的至高點,俯視全村,已蔭佑了十餘代裔孫的安詳,屋後大片的古木是涵養宗祠的脈血。宗祠大門上方懸掛銅色的金屬牌匾,魏體書“黃氏宗祠”四個大字,在陽光下格外的蒼勁輝煌。走進大堂,正面是四塊大型的古銅色金屬牌匾,在燭光中熠熠生輝,莊嚴肅穆的氣氛油然而生。正堂上方魏體書“宗功福遠”四個大字,正中宋體書“天地君親師三教會上萬億聖賢蓮臺座位”,兩側對聯為“香菸篆就平安宇,燭影開成富貴花;神賜恩波流第宅,人逢瑞氣發祥光”。兩側立柱貼滿紅紙手書對聯,體現了黃氏的精神文化傳承,其中有“讀書明理知天下,通史求真鑑古今;處世尤記宗祖德,貽謀惟望子孫賢”。

祠堂源流

南洞村位於雲和西北邊沿處,北鄰松陽,西接龍泉,海拔600餘米,為雲和黃氏最早的發祥地,至今無外姓家族,黃氏譜載:清康熙五十六年自閩才溪遷本南洞開創興居。江夏堂黃氏以悠久的精神文化傳承名赫海內外。從戰國、東漢、後唐、宋、明、清直至新中國,黃氏人才輩出,有史可查為相封候者十人,其餘不勝數。其中家喻戶曉者有:七十四世祖歇公,列王封“春申君”,今上海乃公之封地,故又名“申”;七十五世祖灞公在漢高祖時,領兵四十萬入咸陽,楚王(項羽)雖有撥山之力亦不能勝;唐昭宗時百十九世祖峭山公有濟世之才,封千戶候、奎章閣大學士,累官工部尚書,創和平書院(現存於閩邵武),三妻各生七子,南洞黃氏乃第九子“化公”之後;新中國閩之才溪鄉,“九軍十八師”黃氏佔半。

黃氏祠堂牌匾

尋找一處傳統文化脈絡的節點,黃氏宗祠是最好的聚焦。來到雲和湖峽谷的端點—庫北,沿著九曲十八灣的盤山路,高處遠眺,綿延起伏的山脈層巒疊嶂,擦肩而過是峭壁飛瀑,銀練直下之處,逃不過撲面而來的點點露珠。來到南洞村,映入眼簾的是依山而建的層層排樓,古色的木窗、土牆、石階構成一個弧形的村落,彷彿與大山一體自然生長,融合得完美無缺,古樸典雅的風格把時間推前了兩個世紀。環顧四周,古木參天,濃廕庇日,水口一排水杉高聳入雲,如忠實的門神“神荼、鬱壘”,守衛了村落三百年的安寧。鳥鳴山愈靜,水流村更悠,村中蜿蜒而下的是一條歡騰的澗水,瀑布傾瀉之處,形成了一個秀麗的盤景,銀珠滾落,化作碧池,青藤盤崖,水草從石縫中擠出,勝於出水芙蓉的嬌媚。你倦了渴了,捧起晶瑩的潭水,盡情享受吧! 這是山澗匯聚的天籟之水,雲露凝萃的甘露之泉。也正是清澈的澗水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繁衍不息。

黃氏宗親尋根旅之黃氏宗親黃氏古祠堂

黃氏古祠堂圖片來源網絡

丁亥八月十八日,南洞黃氏舉行祭祖大典,這是煌煌中華忠孝禮儀的一段剪影。香菸瀰漫的廳堂,每一張笑臉光彩奪目,老者用慈祥的線條記錄歷史的瞬間,稚嫩的小臉是歡樂的音符,年青人凝視一切,想成為永恆的記憶,少女們用輕盈的身影點綴肅穆的空間。當大鼓擂起、鎖吶吹響的一刻,傳統的祭祖大典開始,裔孫們帶著無限的崇敬和感恩,上香跪拜,祈願安康幸福、財丁兩旺。

200餘名各地宗親會聚故鄉,感受桑梓的溫馨。梓叔宗親有來自機關、企業、工地的,不管再忙再累,均毋忘良晨吉日,躬身故土。遠在遂昌的宗親也帶來了全家,上至80餘歲老人,下至懷中幼小無一落下。不管熟與不熟,見面總是那麼祥和,當杯盤交錯之即,那是梓叔兄弟情感的昇華,一杯酒來一片心,心心不離故土情,誰言區區寸草心,報得三春落甘霖。文由黃氏宗親轉載自網絡www.hszqw.cn

塵封三百年的南洞,是歷史長河的一片漢青,是大自然遺留的一帆扁舟,是現代文明的不朽基石。 丁亥秋月 (資料來源 《鄉土雲和》 無為 著)

安徽省肥東縣黃氏祠堂

黃氏老祠堂原址位於現今的肥東縣文集萬鬆,後來將宗祠遷址今包公鎮小板橋。老祠堂修建於乾隆3年,乾隆11年才基本完工,次年(公元1747年)正式開祠。初時,黃氏老祠堂佔地四五畝,由婺源的工匠精心建造,採用了徽派建築風格,分為門廳、正廳、寮堂、享堂幾部分,門廳分為三大間、七小間,用來擺放展品和休憩;正廳用來商議宗族大事;享堂則用於擺放靈位。黃氏祠堂從解放前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直做學校使用。

黃氏宗親尋根旅之黃氏宗親黃氏古祠堂

黃氏古祠堂圖片來源網絡

黃氏祠堂是合肥地區難得一見的古典建築群,也是合肥地區目前存在的最大的宗室祠堂。但老祠堂已破舊不堪,到上世紀90年代,老祠堂的部分屋宇被拆除,門廳也被焚燬了一半,僅留下享堂。為讓祠堂恢復舊日風貌,黃氏後人籌集了百萬元,特地請來曾修復李鴻章故居和城隍廟花戲樓的建築單位。佔地約2.3萬平方米的黃氏宗祠完成一期修復工程。不但還原了一進和三進屋宇,還收藏了距今約600多年的香爐和祠碑殘片、抱鼓坤石等物品。黃氏宗祠正式開祠後,來自上海、新疆等地的千餘名黃氏後人一同祭拜了黃氏先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