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保障、石油安全,每一次颱風登錄,都是一次能源保障系統的檢驗'

"

今年第9號颱風“利奇馬”於8月10日1時45分前後在浙江省溫嶺市登陸,登陸時中心最低氣壓93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風速為60米/秒,風力17級,已經屬於超強颱風等級。它不僅是今年8月第一個17級以上超強颱風,更是全球第一個。於是,利奇馬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打破多個歷史記錄的“風王”。

利奇馬的登錄給我國多個省份帶來了災難性的破壞。根據目前的最新消息,颱風“利奇馬”共造成浙江、上海、江蘇、安徽、山東、福建等6省市651萬人受災,145.6萬人緊急轉移安置。據應急管理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此次颱風還造成近3500間房屋倒塌,3.5萬間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265.5千公頃。浙江、上海、江蘇等地3萬多名消防指戰員共參加搶險救援5890起,營救遇險和疏散轉移被困群眾6257人。

新世紀以來,全球災難性的颶風、颱風、龍捲風頻發,雖然都是風,但是此風非彼風。

雖然都脫胎於熱帶氣旋,但由於產生的地域不同,風的名稱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發生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東部的風稱“颶風”;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和中國南海的強烈熱帶氣旋稱“颱風”;龍捲風一般隨颶風而生,瞬間爆發,持續時間不會超過數小時。

此外,颶風與颱風,又各有一套複雜的命名系統,但均採用循環命名法,颶風每6年循環一次,颱風則循環使用現有的140個名字。如果某次颶風或颱風給人類造成重大災難,它的名字將從命名錶中永遠刪除,替以新的名字,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颶風“卡特里娜”、颶風“艾克”、颱風“桑美”……,這個長長的歷史名單,正是一份颶風之殤的備忘錄。

一直以來,一談起極端天氣,人們總容易想到與全球氣候變暖這一大家日益接受的共識是否關聯。

事實上,學界確實有人認為全球變暖促使全球颶風頻發,比如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海洋地質與大氣科學系教授謝立安認為,青藏高原的積雪直接影響登陸中國的颱風次數,冬春積雪厚,颱風少;反之則多。循此理論,可以預見,隨著青藏高原積雪日漸減少,登陸中國的颱風將日益頻繁。也有人並不這麼看,比如在世界著名颶風預報專家威廉·格雷(William Gray)看來,颶風與全球變暖並無直接關係,關鍵要把全球氣候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如果在太平洋產生了“厄爾尼諾”現象,大西洋的颶風季將會減弱;如果沒有,就趨於更強烈。

學術官司可以暫時讓他們去打, 颶風中所出現的切實問題則值得人們關注。比如斷電問題,已成為與死亡人數、經濟損失並舉的評價災難的三要素之一。如果在災難中不能快速恢復用電,一系列救援將舉步維艱,經濟損失自不待言。面對頻繁的颱風侵擾,中國國家電網公司應急處的專家認為, 應在災前、災中、災後突出“防”、“避”、“搶”,爭取做到“水退,人進,電通”。此外,對於用電大戶,應提高應急電源的配置。

除了電力,石油這一“沒有圍牆的行業”,往往在風暴中損失慘重。2007 年6月,來自印度洋的熱帶風暴“古努”6日橫掃中東兩大產油國阿曼和伊朗,對周邊國家的石油天然氣出口造成巨大影響,進而引起全球石油價格波動。提高戰略石油儲備,增強石油企業的防災抵禦能力,對每個處在風口的國家的石油安全來說,都極為迫切。

今天,人們已能準確預報每次颶風或颱風的路徑與強度,可以期待的是,也許某一天,人們像控制核爆炸一樣,能夠控制利用颶風所蘊藏的巨大能量。要知道,一場颱風在一天內釋放出的能量, 約等於全美6個月的電力消耗量。那時,風暴之殤或許成為風暴之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