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一人一寺一點化——小記藏傳佛教密宗六大名寺之一的塔爾寺

塔爾寺 佛教 佛像 宗喀巴 種善書塾 種善書塾 2017-09-27

一人一寺一點化

小記藏傳佛教密宗六大名寺之一的塔爾寺

夏日西行,我們離開寧夏的中衛市,經甘肅蘭州抵達青海境內,第一站便是青海的塔爾寺。

塔爾寺,是與噶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和拉卜楞寺齊名的格魯派六大宗祖寺,是藏傳佛教的聖地,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就誕生在這個地方。

宗喀巴原名羅桑扎巴,自幼聰慧超人,凡是跟著上師學習口誦的經文,只需領讀一遍就能複誦,一字不差。被定義為文殊菩薩化身轉生,稱之為“聖童”。後在三歲時,西藏噶瑪噶舉派第四世活佛為之傳授居士戒,賜名“貢嘎寧布”。其父母育有五男一女,貢嘎寧布是第四子。

遊記:一人一寺一點化——小記藏傳佛教密宗六大名寺之一的塔爾寺

宗喀巴誕生於藏曆火雞年(公元1357年)十月初十。藏區傳說,一次大師母親香薩阿曲在夢中正迎接觀世音菩薩,忽然空中雲隙中顯現一尊金身,金光四射,隨著佛樂悠揚,金身縮至五寸大小進入她的體內。十個月後佛託誕生,“紅光遍室,香氣盈溢”。而聖地附近漢人民間也有傳說,當宗喀巴降生,時明皇太祖朱元璋夜作一夢,夢中西北一處天呈八輻輪,地如八瓣蓮,一道彩虹一頭朝西一頭伸入東方。遂請來軍師劉伯溫圓夢,說是西北一個窮鄉僻壤出了一位大賢大貴,但此人不會危及大明江山社稷,倒有吉祥之瑞兆。

宗喀巴成名後,這裡有了許多有關他靈蹟的傳說。據說在他誕生後剪臍帶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株白旃檀樹(即菩提樹),馥郁翠綠,香氣四溢,其樹葉十萬,奇妙的是每瓣葉子都有一尊獅子吼佛像(獅子吼佛在佛教中是佛主釋迦牟尼佛的第七化身,現在這棵菩提樹仍在寺內大金瓦殿前),這也是藏民一路長跪叩拜到寺院的原因,因為他們要叩拜十萬次。

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宗喀巴母親給遠在拉薩修行的兒子寫信表達思念之情。宗喀巴不願已經堅持的五六年修行中斷,專門寫信,用鼻血繪就一幅自己的畫像,見畫如見人。母親在信徒們的幫助下,以這株旃檀樹和宗喀巴所寄獅子吼佛像為胎藏,砌石建成一座聚蓮塔。後來為了紀念這位我國佛教史上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擴建為寺,第一先造了彌勒佛殿,因菩提樹和彌勒佛殿藏語的緣由,起藏寺名“貢本賢巴林”,意即“十萬身像慈氏洲(慈氏就是彌勒佛)”。也因先有塔後有寺,寺院就被命名為塔爾寺。

清朝乾隆皇帝曾經欽題“梵宗寺”匾額,不過這個名字並未流傳。現在,青海、甘肅和四川的藏區牧民依然一直敬稱這裡叫:“貢本賢巴林”;而它的漢名也依舊為大家熟悉的“塔爾寺”。

2500年前,印度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了佛教,公元八世紀時,佛教中的密教由印度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祖師傳入中國,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經》、《金剛頂經》建成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法。因為此宗以密法奧祕,不經灌頂等宗教儀式,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所以被稱為密宗。學修密法除了需要有上師的傳承作為外部條件外,還需要有累世的修行因緣作為內部的條件。這種修行的方式,在我們漢地已經極為鮮見,卻在我國藏民集居的地區得到完整的保留和延續,還流傳到東瀛日本、寶島臺灣等東亞地區。

藏傳佛教到了宗喀巴.羅桑扎巴大師生活的年代,已漸露頹敗之勢。原因是一些勢力強大的教派在政治上無度的追求,教派之間的鬥爭和內部的傾軋日趨混亂,造成這些教派不重視佛經的學習,紀律鬆弛,習於驕奢淫逸和崇尚邪咒。宗喀巴大師非常痛心這樣的局面,決心予以改革,清除佛教界的種種陋習,清淨佛教。他不持門戶之見,博採眾家之長,創制出一套善規派的法學體系,不拘於顯宗密宗,提倡顯密並重,勤修戒、定、慧三學;他引導信徒奉行十善,少欲知足,清淨自恬;同時,他要求僧侶“敬重戒律”,提倡“苦行不娶妻禁飲酒戒殺生”。

宗喀巴大師在當時西藏帕竹地方政權代表人物闡化王扎巴堅讚的鼎力支持下,先是在拉薩舉辦佛教史上史無前例的莫蘭欽莫(就是現在的“祈願大法會”),他籌集黃金五百兩,為大昭寺釋迦牟尼佛像製作“五佛金冠”、披肩、飄帶等,將釋迦牟尼金身由化身像變成為法身像。嗣後,他將創立了格魯派(藏語意為“善律”),建造了格魯派在西藏的第一座佛寺噶丹寺,親任“大法臺”,成為格魯派教主。

當時的大師已經聲名遠播。“宗喀”是宗喀巴大師出生地,原意是青海歷史上藏語古地名,指宗拉讓莫(現拉吉雪山)與宗喀傑日(現小積石山)的合稱,宗曲(現湟水)南北的山川、河流、峽谷統稱為宗喀,意思就是宗曲沿岸地帶。“巴”就是“的人”的意思。善眾僧俗們按照他出生地的地名,尊稱他為“宗喀巴”,譽之“世界第二佛陀”。就此,這個名字就此被載入了史冊。

由於這個派別的僧侶都戴黃色通人冠僧帽,身披絳紅色的僧袍,故而又被稱為“黃教”。應明成祖之邀,宗喀巴大師派遣弟子賢欽曲傑.釋迦益西進京朝禮皇帝,明成祖敕封釋迦益西為“西天佛子大國師”和“大慈法王”,西藏格魯派由此與中原明王朝確立了關係。

藏曆土豬年(公元1419年)十月二十五日,宗喀巴大師圓寂於噶丹寺,享壽63歲。他的弟子無數,最著名的有八大弟子,其中的賈曹傑和克珠傑為高足弟子,藏傳佛教史上將他們三位合稱“師徒三尊”,凡格魯派寺內都會供奉他們的塑像和唐卡。賈曹傑.達瑪仁欽繼承宗喀巴大師法位,繼續主持噶丹寺;而八大弟子中的克珠傑.格雷倍桑是開創班禪世系的第一代班禪;根敦主巴到後藏弘法,在那裡創建後藏第一大寺札什倫布寺,他開創達賴世系的第一世達賴。

遊記:一人一寺一點化——小記藏傳佛教密宗六大名寺之一的塔爾寺

塔爾寺歷經風霜六百餘年,宗喀巴大師開創的格魯派深深地紮根於世界屋脊之上,足以見證其佛學思想的頑強生命力,也足見他的佛學思想已經融於藏民的血液之中了。塔爾寺除了它深邃的思想、恢弘的建築,還有獨具其藝術特色的“三絕”也是值得稱道的。它的“三絕”分別是酥油花、壁畫和堆繡。

酥油花相傳是文成公主進藏時,當地僧眾為了表示尊敬,在公主從長安帶去的佛像前供奉酥油花而形成的風俗;壁畫是分別畫在棟樑、牆壁或者布幔之上,壁畫的顏料採用礦物顏料,色澤鮮豔,經久不褪。現在大金瓦殿就保存了一幅四百多年前壁畫,在文革後的整修中故意留存的,可以看出依然保留了很美的原始狀態;堆繡是用各色綢緞剪成特殊的形狀,在充斥塞填以羊毛、棉花等充填物,然後再繡成佛經故事或者山水蟲鳥花卉等等。

大概在二十多年前的九零年代初,我曾經去拜謁過塔爾寺,也遊覽過青海湖。現在什麼都變了,包括塔爾寺的維修整建,包括青海湖周邊添加的太多人為景觀。但是,我相信,唯一不變的,應該就是那佛教的精神。心中有佛,自然與佛會結緣。

我也始終堅信,沒有信仰的人,無異於一具行屍走肉。不管是哪一種宗教的信徒,不管是什麼信仰的人,保存自己的一份善意,維護自己的一份雅緻,也許,對生活的滿足感、快樂感、幸福感也會永久地留存在自己的心底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