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遊》練習

蘇軾 赤壁 文章 唐朝 寓教於樂大智慧 2017-06-18
赤壁遊
肖建國
少時讀書,常被蘇軾的曠世才情所折服,嚮往在“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牛鬥之間”的夜晚,赤壁泛舟飲酒吟詩的浪漫;也為那赤壁臨江,“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壯觀而震撼。
 前不久回家鄉武漢,見到了多年未謀面的同學,我又表達了去赤壁一遊的願望。頗通文史的同學問道:“你是想去文赤壁,還是武赤壁?”“怎麼,赤壁還有文武之分?”經他解釋,我才知道湖北人把蘇軾降職貶居賦詞作文的黃州稱為文赤壁,而把三國古戰場的蒲圻稱為武赤壁。因古時人們一直訛傳赤壁大戰的古戰場在黃州,而真正的戰場蒲圻反倒鮮有人知了。於是我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是去文赤壁了。”
 據“黃州府志”記載,“崖石屹立如壁,其色赤赭,稱赤壁。”因蘇軾詩文赤壁名聲大震,詩文中蘇軾誤將此地為三國古戰場。所以後人只得將黃州赤壁稱為“東坡赤壁”,也稱文赤壁,與真赤壁以示區別。
 出黃州西門,果見斷巖臨江赭色山岡,岡上白牆青瓦的樓臺亭閣錯落有致,掩映在綠樹叢中。車停岡下,只見古色古香的大門上方,舒同手書“東坡赤壁”四個字雄渾蒼勁古樸無華。一座約3米的漢白玉塑像居中而立,蘇軾衣衫飄逸,雙手後背,極目遠望,凝神沉思。右側仿古建築內是蘇軾生平陳列館。
 過去總以為蘇軾少年得志,仕途平坦。其實不然。蘇軾(1036-1101)四川眉山人,22歲中進士,歷任鳳翔府籤判、杭州通判、知密、徐、湖州,為官勤政,著作頗豐,聲名顯赫。但宋神宗元豐年間,被政敵指控以詩文譏刺新法而下獄。四個月裡飽受鐵窗之苦,幾乎被斬。後因皇太后去世,大赦天下,他才死裡逃生,謫居黃州9年。後被起用,官至禮部尚書等職,仍然幾經沉浮,曾被貶去惠州、儋州(今海南島),宋徽宗時赦還,白髮蒼蒼的他卒於常州。真可謂是榮辱沉浮,幾起幾落。陳列室豐富的資料詳盡介紹了這位才子的生平和各種版本的著作,特別是清光緒年間摹刻的102方《景蘇園帖》是蘇軾手書各體中的精品,極為珍貴。
 拾級上山,一座座與蘇軾密不可分的建築展現眼前:刻有蘇軾前、後赤壁賦的“二賦堂”,臨江遠眺吟詩作詞的“挹爽樓”;把酒臨風開懷暢飲的“酹江亭”;神色迷離酒後小憩的“睡仙亭”,以及“問鶴亭”、“留仙閣”等,無不使人感受到900多年前一代文豪的身影和神采。
 蘇軾流放黃州,先是寓居在定慧院和江邊的臨皋亭,後在友人資助下,在東坡營地蓋了幾間草房,取名“雪堂”。他從此自稱東坡。生活的清苦和官場的失意,使得他難有作為,只有寄情于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鬱悶。他曾多次遊歷赤壁,流連忘返。看大江東去紫氣西來,聽江水拍岸江鷗鳴叫。七月的一個夜晚,月白風清,江水奔流,蘇軾佇立赤壁,觸景生情,奮筆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的篇章。這首詞思幽古之情,抒感人之懷,氣勢磅礴,催人淚下,情景交融,發人深思。成為古代詩詞中豪放派的代表作而廣為傳誦,也使名不見經傳的黃州聞名天下。
 漫步於赤壁之上,追尋東坡先生的足跡,流連於亭臺樓閣之間,吟唱東坡先生的詩句,不禁心曠神怡,思緒飛揚。俯身下看,想像中赤壁之下的萬頃波濤已不復存在,詢問旁邊的一位老者,方知由於年代久遠泥沙堆積,長江改道,江水已移至一公里以外了。他得知我從千里以外的西安而來,微微含笑:“先生從唐朝長安而來赤壁,東坡先生有靈,也會含笑九泉的。”
 900多年了,東坡先生在赤壁寫就了不朽的詩篇,赤壁凝固著東坡先生永恆的人格和才氣。黃州赤壁遊,不虛此行。
(選自《西安晚報》)
【賞析】

選文從作者小時候讀《赤壁賦》寫起,以遊蹤為序,表現了對詞人蘇軾的仰慕之情。首先介紹了“文武”赤壁的由來;然後據典詮釋“東坡赤壁”;接著介紹東坡陳列館,插敘詞人生平;概括介紹“二賦堂”“問鶴亭”等,敘述詞人寫“赤壁懷古”的背景,最後抒寫作者的感慨。

文章精彩之處是對蘇軾生平的插敘和對詞人寫“赤壁懷古”的背景描述。敘述生平有助於讀者對詞人的人生了解;描述寫詞背景便於領會詞的意義和黃州聞名天下的緣由。語言整飭,飽含感情,尤其是文中對偶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增添了色彩。

【思考】

1.作者遊赤壁有何感慨?試加以概括。

2.選文插敘介紹蘇軾生平一段,作用是什麼?

 
 
答案:

1.作者通過對文赤壁的遊覽,回顧了蘇軾滄桑的人生經歷。既感嘆蘇軾人生的抑鬱不得志,也寫出了作者對蘇軾的才情和人格的讚賞;既是作者對古赤壁的憑弔,也寫出了作者對詞人的懷念之情

2.選文運用插敘的方法,補充說明了蘇軾的人生經歷,澄清了人們心目中的“蘇軾少年得志,仕途平坦。”的認識,讓讀者瞭解到一個真實的蘇軾。這樣寫使得文章內容更加豐富,結構上也顯得錯落有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