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

被稱為“謫仙人”的李白,對觸不可及的明月星辰有著嚮往,面對著天上一輪月亮,他也用詩抒發著他對月的思考,這種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一首《把酒問月》裡;而蘇軾,也曾設想自己前生是月中人,因而在他最有名的明月詩詞《明月幾時有》裡,亦有“乘風歸去”的感嘆。

《把酒問月》與《明月幾時有》這兩首詩詞,跨越不同的時代,開頭提出同一個問題,詩詞中描繪著詩人詞人對明月、時間、人事的思考與感慨,但寄予的感情及人生態度卻不盡相同。

"

被稱為“謫仙人”的李白,對觸不可及的明月星辰有著嚮往,面對著天上一輪月亮,他也用詩抒發著他對月的思考,這種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一首《把酒問月》裡;而蘇軾,也曾設想自己前生是月中人,因而在他最有名的明月詩詞《明月幾時有》裡,亦有“乘風歸去”的感嘆。

《把酒問月》與《明月幾時有》這兩首詩詞,跨越不同的時代,開頭提出同一個問題,詩詞中描繪著詩人詞人對明月、時間、人事的思考與感慨,但寄予的感情及人生態度卻不盡相同。

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明月幾時有

白詩:明月恆常不變 人事更迭如流 不如對酒當歌及時行樂

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詩的開頭,直接就提出了一個當時的人沒辦法回答的問題:蒼茫的青天上一輪明月高高懸著,它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李白含著酒意問出了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當時的人們想要攀登上明月無法做到,然而月兒卻可以跟隨著人的腳步而行走到天涯。人們只看到它晚上的時候會從海上悄悄升起,也知道早晨的時候它會隱沒進雲間嗎?

"

被稱為“謫仙人”的李白,對觸不可及的明月星辰有著嚮往,面對著天上一輪月亮,他也用詩抒發著他對月的思考,這種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一首《把酒問月》裡;而蘇軾,也曾設想自己前生是月中人,因而在他最有名的明月詩詞《明月幾時有》裡,亦有“乘風歸去”的感嘆。

《把酒問月》與《明月幾時有》這兩首詩詞,跨越不同的時代,開頭提出同一個問題,詩詞中描繪著詩人詞人對明月、時間、人事的思考與感慨,但寄予的感情及人生態度卻不盡相同。

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明月幾時有

白詩:明月恆常不變 人事更迭如流 不如對酒當歌及時行樂

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詩的開頭,直接就提出了一個當時的人沒辦法回答的問題:蒼茫的青天上一輪明月高高懸著,它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李白含著酒意問出了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當時的人們想要攀登上明月無法做到,然而月兒卻可以跟隨著人的腳步而行走到天涯。人們只看到它晚上的時候會從海上悄悄升起,也知道早晨的時候它會隱沒進雲間嗎?

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明月出天山

寫完了月兒何時出現、隱去的現象,詩人發揮了他最為擅長的豐富的想象力:此時的月宮裡玉兔正在搗著藥,從春到秋,從冬到夏,可嫦娥孤單單地住著又能與誰比鄰呢?

想象之後,詩人一下子轉入更加深刻的哲學命題:在從古至今如此漫長的時間長河中,現在的人未曾見過古時候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卻仍是曾經照耀過古人的那一輪。

你看那人事代謝如流水,世間之人換了一茬又一茬,天上的明月卻始終常在,仍是最初的那一輪。

"

被稱為“謫仙人”的李白,對觸不可及的明月星辰有著嚮往,面對著天上一輪月亮,他也用詩抒發著他對月的思考,這種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一首《把酒問月》裡;而蘇軾,也曾設想自己前生是月中人,因而在他最有名的明月詩詞《明月幾時有》裡,亦有“乘風歸去”的感嘆。

《把酒問月》與《明月幾時有》這兩首詩詞,跨越不同的時代,開頭提出同一個問題,詩詞中描繪著詩人詞人對明月、時間、人事的思考與感慨,但寄予的感情及人生態度卻不盡相同。

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明月幾時有

白詩:明月恆常不變 人事更迭如流 不如對酒當歌及時行樂

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詩的開頭,直接就提出了一個當時的人沒辦法回答的問題:蒼茫的青天上一輪明月高高懸著,它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李白含著酒意問出了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當時的人們想要攀登上明月無法做到,然而月兒卻可以跟隨著人的腳步而行走到天涯。人們只看到它晚上的時候會從海上悄悄升起,也知道早晨的時候它會隱沒進雲間嗎?

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明月出天山

寫完了月兒何時出現、隱去的現象,詩人發揮了他最為擅長的豐富的想象力:此時的月宮裡玉兔正在搗著藥,從春到秋,從冬到夏,可嫦娥孤單單地住著又能與誰比鄰呢?

想象之後,詩人一下子轉入更加深刻的哲學命題:在從古至今如此漫長的時間長河中,現在的人未曾見過古時候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卻仍是曾經照耀過古人的那一輪。

你看那人事代謝如流水,世間之人換了一茬又一茬,天上的明月卻始終常在,仍是最初的那一輪。

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明月照古今

詩人用這月的恆常不變,即宇宙的恆“常”,凸顯人事的“變”化,而將人事這短暫的流變,置放於宇宙的恆常之中,這又算得了什麼呢?

因而,只希望在對酒當歌時,能夠讓這月華常照杯中,盡享人生的美好歲月。在對人生與宇宙進行了一番深度思索後,李白又迴歸到了他飄逸的主題:對酒當歌,及時行樂。

蘇詞:月有陰晴圓缺 人有悲歡離合 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被稱為“謫仙人”的李白,對觸不可及的明月星辰有著嚮往,面對著天上一輪月亮,他也用詩抒發著他對月的思考,這種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一首《把酒問月》裡;而蘇軾,也曾設想自己前生是月中人,因而在他最有名的明月詩詞《明月幾時有》裡,亦有“乘風歸去”的感嘆。

《把酒問月》與《明月幾時有》這兩首詩詞,跨越不同的時代,開頭提出同一個問題,詩詞中描繪著詩人詞人對明月、時間、人事的思考與感慨,但寄予的感情及人生態度卻不盡相同。

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明月幾時有

白詩:明月恆常不變 人事更迭如流 不如對酒當歌及時行樂

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詩的開頭,直接就提出了一個當時的人沒辦法回答的問題:蒼茫的青天上一輪明月高高懸著,它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李白含著酒意問出了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當時的人們想要攀登上明月無法做到,然而月兒卻可以跟隨著人的腳步而行走到天涯。人們只看到它晚上的時候會從海上悄悄升起,也知道早晨的時候它會隱沒進雲間嗎?

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明月出天山

寫完了月兒何時出現、隱去的現象,詩人發揮了他最為擅長的豐富的想象力:此時的月宮裡玉兔正在搗著藥,從春到秋,從冬到夏,可嫦娥孤單單地住著又能與誰比鄰呢?

想象之後,詩人一下子轉入更加深刻的哲學命題:在從古至今如此漫長的時間長河中,現在的人未曾見過古時候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卻仍是曾經照耀過古人的那一輪。

你看那人事代謝如流水,世間之人換了一茬又一茬,天上的明月卻始終常在,仍是最初的那一輪。

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明月照古今

詩人用這月的恆常不變,即宇宙的恆“常”,凸顯人事的“變”化,而將人事這短暫的流變,置放於宇宙的恆常之中,這又算得了什麼呢?

因而,只希望在對酒當歌時,能夠讓這月華常照杯中,盡享人生的美好歲月。在對人生與宇宙進行了一番深度思索後,李白又迴歸到了他飄逸的主題:對酒當歌,及時行樂。

蘇詞:月有陰晴圓缺 人有悲歡離合 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青天明月

蘇軾這首《明月幾時有》開頭與李白《把酒問月》開頭如出一轍,兩位詩人站立在不同時代的空間下,對著蒼茫青天提出了同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這就是所謂“天問”,然而天卻不能答。

李白想要“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而從這首明月詞中可看出,蘇軾對著天上的月宮,也有自己的嚮往,並且視之為“歸去”。陶淵明想要“歸去”的地方,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田園,那是他的精神家園;而蘇軾想要“歸去”的,同樣是逃離現實的精神“桃花源”。

但是他的這種嚮往只停留了一秒,下一秒,就因為“高處不勝寒”和“起舞弄清影”,覺得不如留在人間。在官場上受到排擠,仕途不暢,蘇軾一定有過“仕”與“隱”的掙扎,但較之於個體命運的起伏而言,他顯然覺得安一方之民,樂一方之業更加重要,所以蘇軾雖心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念想,卻從未真正遠離民生。

"

被稱為“謫仙人”的李白,對觸不可及的明月星辰有著嚮往,面對著天上一輪月亮,他也用詩抒發著他對月的思考,這種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一首《把酒問月》裡;而蘇軾,也曾設想自己前生是月中人,因而在他最有名的明月詩詞《明月幾時有》裡,亦有“乘風歸去”的感嘆。

《把酒問月》與《明月幾時有》這兩首詩詞,跨越不同的時代,開頭提出同一個問題,詩詞中描繪著詩人詞人對明月、時間、人事的思考與感慨,但寄予的感情及人生態度卻不盡相同。

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明月幾時有

白詩:明月恆常不變 人事更迭如流 不如對酒當歌及時行樂

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詩的開頭,直接就提出了一個當時的人沒辦法回答的問題:蒼茫的青天上一輪明月高高懸著,它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李白含著酒意問出了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當時的人們想要攀登上明月無法做到,然而月兒卻可以跟隨著人的腳步而行走到天涯。人們只看到它晚上的時候會從海上悄悄升起,也知道早晨的時候它會隱沒進雲間嗎?

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明月出天山

寫完了月兒何時出現、隱去的現象,詩人發揮了他最為擅長的豐富的想象力:此時的月宮裡玉兔正在搗著藥,從春到秋,從冬到夏,可嫦娥孤單單地住著又能與誰比鄰呢?

想象之後,詩人一下子轉入更加深刻的哲學命題:在從古至今如此漫長的時間長河中,現在的人未曾見過古時候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卻仍是曾經照耀過古人的那一輪。

你看那人事代謝如流水,世間之人換了一茬又一茬,天上的明月卻始終常在,仍是最初的那一輪。

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明月照古今

詩人用這月的恆常不變,即宇宙的恆“常”,凸顯人事的“變”化,而將人事這短暫的流變,置放於宇宙的恆常之中,這又算得了什麼呢?

因而,只希望在對酒當歌時,能夠讓這月華常照杯中,盡享人生的美好歲月。在對人生與宇宙進行了一番深度思索後,李白又迴歸到了他飄逸的主題:對酒當歌,及時行樂。

蘇詞:月有陰晴圓缺 人有悲歡離合 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青天明月

蘇軾這首《明月幾時有》開頭與李白《把酒問月》開頭如出一轍,兩位詩人站立在不同時代的空間下,對著蒼茫青天提出了同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這就是所謂“天問”,然而天卻不能答。

李白想要“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而從這首明月詞中可看出,蘇軾對著天上的月宮,也有自己的嚮往,並且視之為“歸去”。陶淵明想要“歸去”的地方,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田園,那是他的精神家園;而蘇軾想要“歸去”的,同樣是逃離現實的精神“桃花源”。

但是他的這種嚮往只停留了一秒,下一秒,就因為“高處不勝寒”和“起舞弄清影”,覺得不如留在人間。在官場上受到排擠,仕途不暢,蘇軾一定有過“仕”與“隱”的掙扎,但較之於個體命運的起伏而言,他顯然覺得安一方之民,樂一方之業更加重要,所以蘇軾雖心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念想,卻從未真正遠離民生。

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明月照江河

下片詞人主要在懷人,從中秋的圓月寫及人間的別離,人間有悲歡離合,月不如人有情,卻為何也有陰晴圓缺?然而,月雖不能長圓,但卻自能盈虧,周而復始,人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有別離,自也有歡聚。所以希望人們能夠長長久久,即使分隔千里,依然能共浴這同一片清輝。

李白詩與蘇軾詞,面對青天上的同一輪明月,所探討的其實都是明月與人事,宇宙與生命的哲學話題。不同的是,李白側重用今古同一輪明月來映照古今人事代謝,落腳點在嘆時間的流逝與生命的短暫,並提出需趁美好的年華對酒當歌,及時行樂;而蘇軾則側重於用月亮自會陰晴圓缺的自然規律來透視人間悲歡聚散的常態,並寄予人事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意願。

"

被稱為“謫仙人”的李白,對觸不可及的明月星辰有著嚮往,面對著天上一輪月亮,他也用詩抒發著他對月的思考,這種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一首《把酒問月》裡;而蘇軾,也曾設想自己前生是月中人,因而在他最有名的明月詩詞《明月幾時有》裡,亦有“乘風歸去”的感嘆。

《把酒問月》與《明月幾時有》這兩首詩詞,跨越不同的時代,開頭提出同一個問題,詩詞中描繪著詩人詞人對明月、時間、人事的思考與感慨,但寄予的感情及人生態度卻不盡相同。

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明月幾時有

白詩:明月恆常不變 人事更迭如流 不如對酒當歌及時行樂

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詩的開頭,直接就提出了一個當時的人沒辦法回答的問題:蒼茫的青天上一輪明月高高懸著,它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李白含著酒意問出了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當時的人們想要攀登上明月無法做到,然而月兒卻可以跟隨著人的腳步而行走到天涯。人們只看到它晚上的時候會從海上悄悄升起,也知道早晨的時候它會隱沒進雲間嗎?

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明月出天山

寫完了月兒何時出現、隱去的現象,詩人發揮了他最為擅長的豐富的想象力:此時的月宮裡玉兔正在搗著藥,從春到秋,從冬到夏,可嫦娥孤單單地住著又能與誰比鄰呢?

想象之後,詩人一下子轉入更加深刻的哲學命題:在從古至今如此漫長的時間長河中,現在的人未曾見過古時候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卻仍是曾經照耀過古人的那一輪。

你看那人事代謝如流水,世間之人換了一茬又一茬,天上的明月卻始終常在,仍是最初的那一輪。

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明月照古今

詩人用這月的恆常不變,即宇宙的恆“常”,凸顯人事的“變”化,而將人事這短暫的流變,置放於宇宙的恆常之中,這又算得了什麼呢?

因而,只希望在對酒當歌時,能夠讓這月華常照杯中,盡享人生的美好歲月。在對人生與宇宙進行了一番深度思索後,李白又迴歸到了他飄逸的主題:對酒當歌,及時行樂。

蘇詞:月有陰晴圓缺 人有悲歡離合 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青天明月

蘇軾這首《明月幾時有》開頭與李白《把酒問月》開頭如出一轍,兩位詩人站立在不同時代的空間下,對著蒼茫青天提出了同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這就是所謂“天問”,然而天卻不能答。

李白想要“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而從這首明月詞中可看出,蘇軾對著天上的月宮,也有自己的嚮往,並且視之為“歸去”。陶淵明想要“歸去”的地方,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田園,那是他的精神家園;而蘇軾想要“歸去”的,同樣是逃離現實的精神“桃花源”。

但是他的這種嚮往只停留了一秒,下一秒,就因為“高處不勝寒”和“起舞弄清影”,覺得不如留在人間。在官場上受到排擠,仕途不暢,蘇軾一定有過“仕”與“隱”的掙扎,但較之於個體命運的起伏而言,他顯然覺得安一方之民,樂一方之業更加重要,所以蘇軾雖心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念想,卻從未真正遠離民生。

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明月照江河

下片詞人主要在懷人,從中秋的圓月寫及人間的別離,人間有悲歡離合,月不如人有情,卻為何也有陰晴圓缺?然而,月雖不能長圓,但卻自能盈虧,周而復始,人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有別離,自也有歡聚。所以希望人們能夠長長久久,即使分隔千里,依然能共浴這同一片清輝。

李白詩與蘇軾詞,面對青天上的同一輪明月,所探討的其實都是明月與人事,宇宙與生命的哲學話題。不同的是,李白側重用今古同一輪明月來映照古今人事代謝,落腳點在嘆時間的流逝與生命的短暫,並提出需趁美好的年華對酒當歌,及時行樂;而蘇軾則側重於用月亮自會陰晴圓缺的自然規律來透視人間悲歡聚散的常態,並寄予人事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意願。

李白蘇軾最有名的明月詩詞,開頭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千里共嬋娟

一詩一詞,出自代表不同時代最高才氣的聖手,兩者同樣仙氣飄飄,蘊含著對自然、生命豐富的思考,卻又寄予各自對人生的不同態度。宇宙恆常,人事更迭,短暫寄宿、匆匆於人間的我們,該如何對待這看似漫長實則多麼短暫的生命呢?我們都該好好思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