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始計篇:詭計,就是引誘對方犯錯誤'

"
"
孫子兵法始計篇:詭計,就是引誘對方犯錯誤

孫子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這一講,我們接著說《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篇》。

上一篇我們講了《始計篇》的“計”不是計謀的計,而是計算的計,來判斷我們有沒有勝算。有勝算就打,沒有勝算就不要打。

所以我專門說了“兵法沒用”,難道兵法就沒有一點竅門,沒有奇謀巧計嗎?沒有詭計嗎?也有。這一講我們就講《始計篇》的第二個要點,在兵法裡叫詭道,“兵者,詭道也。”

十二條詭道

孫子講了十二條詭道,也就是十二種騙術。我就把這十二種騙術給你介紹一下,你看看你能不能用得上。

第一種騙術是“能而示之不能”,就是本來我能的,但我示弱,假裝我不能。

第二種騙術是“用而示之不用”,我準備用了,我假裝不用來騙你。 這兩條的意思差不多。

劉邦就上過匈奴冒頓單于的一個當,就是白登之圍。劉邦出征匈奴,先後派了十幾個使臣去刺探匈奴的虛實。每一個使臣到了匈奴看到的都是破敗不堪的景象,回來都說這仗可以打,匈奴很弱。

劉邦又派去使臣婁敬,回來他說絕對不能打。劉邦問為什麼?婁敬說,正常來講兩國交戰之前,雙方都要耀武揚威來嚇退對方,但是我去匈奴一路所見老弱病殘。這不科學呀,必然有詐,他就是引誘我們去打的。

劉邦其實已經決定要打了,他就痛罵婁敬,亂我軍心,先關進牢裡去,等我打贏了這場仗再回來處置。

然後劉邦三十萬大軍就傾巢出動。路只有那麼寬,三十萬大軍不能同時到達。劉邦的先頭部隊走在前面,後面的部隊還沒到,他就在白登中了冒頓單于的埋伏。冒頓有多少人呢?四十萬大軍,把劉邦包圍得嚴嚴實實,所以那時匈奴的實力實際上非常強。

這時候劉邦沒辦法了,怎麼辦呢?就靠陳平去重金行賄單于的王妃,單于聽了妃子的話,就給劉邦解圍,把包圍圈讓開一隻角,放劉邦回去了。

所以匈奴的冒頓單于在這裡用的就是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士兵、戰馬我都有,但是在大戰之前我先藏起來。

第三個騙術,叫做“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明明我們摸到他鼻子底下了,還放出假情報,讓他以為我們很遠,麻痺他。或者我們離得很遠,卻假裝我們的大軍已經到了,嚇唬他撤退,甚至是詐他投降。

拿破崙就這麼俘虜過奧地利的軍隊,他在戰場上突然和一支奧地利軍隊遭遇,他的人少,對方人多。拿破崙擺出主力的架式,直接大大咧咧地就命令他們投降。奧軍就上當了,舉手繳械投降。

等他們都繳械了之後才發現,本來是他們可以俘虜拿破崙的,結果反而被拿破崙一詐,就被拿破崙俘虜了。拿破崙能夠俘虜奧地利的軍隊,為什麼?因為頭上有光環,光環就是很大的權力。

第四個騙術叫做“利而誘之”,就是用利益來引誘他犯錯。 白登之圍裡匈奴的冒頓單于和妃子,也是因為利益放過了這個可以打擊劉邦的戰機。

第五個騙術是“亂而取之”,把它攪亂,渾水摸魚,亂中取勝。這跟三十六計聯繫起來了,三十六計裡面有渾水摸魚這一計。

第六是“實而備之”,第七是“強而避之”,這兩條差不多。如果他的兵勢很堅實,那我就要小心地防備。如果他的兵勢很強大,我就要避開他的鋒芒,不要跟他直接交鋒。

第八條叫做“怒而撓之”,這就是我們熟悉的激將法,給他撓撓。 在五丈原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女人的衣服,就是激他出戰。但是司馬懿不怕你撓,你撓你的,女人衣服我收下,我就不跟你作戰。

第九種騙術是“卑而驕之”,假裝卑微,讓他驕傲不防備。 典型的就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例子。勾踐投降了夫差,他的卑微是一直低到塵土裡的。

低到什麼程度呢?夫差生病了拉的屎,勾踐去嘗他的糞便,說通過嘗他的糞便知道他的健康狀況,你想他已經卑微到什麼程度了。

正常來講,一個人卑微到這樣的程度,他肯定有陰謀。但是每個人都有驕傲自大的弱點,夫差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這麼卑微,所以他就上了勾踐的當,最後被勾踐滅了。

第十種騙術叫做“佚而勞之”,就是折騰調動敵人,讓他疲於奔命,不停地來騷擾他,讓他一刻也不得休息。

第十一種騙術是“親而離之”,就是使離間計。 我們在講長平之戰的時候,秦國也是離間了趙王跟廉頗的關係,這才換上了趙括。

第十二種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趁他不防備,給他來一個突然襲擊。

這十二招說完了,其實都差不多,就是各種騙。但是你能靠學這個上戰場嗎?你能用上嗎?你用上了之後,他能上鉤嗎?上鉤了之後你就能贏嗎?

"
孫子兵法始計篇:詭計,就是引誘對方犯錯誤

孫子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這一講,我們接著說《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篇》。

上一篇我們講了《始計篇》的“計”不是計謀的計,而是計算的計,來判斷我們有沒有勝算。有勝算就打,沒有勝算就不要打。

所以我專門說了“兵法沒用”,難道兵法就沒有一點竅門,沒有奇謀巧計嗎?沒有詭計嗎?也有。這一講我們就講《始計篇》的第二個要點,在兵法裡叫詭道,“兵者,詭道也。”

十二條詭道

孫子講了十二條詭道,也就是十二種騙術。我就把這十二種騙術給你介紹一下,你看看你能不能用得上。

第一種騙術是“能而示之不能”,就是本來我能的,但我示弱,假裝我不能。

第二種騙術是“用而示之不用”,我準備用了,我假裝不用來騙你。 這兩條的意思差不多。

劉邦就上過匈奴冒頓單于的一個當,就是白登之圍。劉邦出征匈奴,先後派了十幾個使臣去刺探匈奴的虛實。每一個使臣到了匈奴看到的都是破敗不堪的景象,回來都說這仗可以打,匈奴很弱。

劉邦又派去使臣婁敬,回來他說絕對不能打。劉邦問為什麼?婁敬說,正常來講兩國交戰之前,雙方都要耀武揚威來嚇退對方,但是我去匈奴一路所見老弱病殘。這不科學呀,必然有詐,他就是引誘我們去打的。

劉邦其實已經決定要打了,他就痛罵婁敬,亂我軍心,先關進牢裡去,等我打贏了這場仗再回來處置。

然後劉邦三十萬大軍就傾巢出動。路只有那麼寬,三十萬大軍不能同時到達。劉邦的先頭部隊走在前面,後面的部隊還沒到,他就在白登中了冒頓單于的埋伏。冒頓有多少人呢?四十萬大軍,把劉邦包圍得嚴嚴實實,所以那時匈奴的實力實際上非常強。

這時候劉邦沒辦法了,怎麼辦呢?就靠陳平去重金行賄單于的王妃,單于聽了妃子的話,就給劉邦解圍,把包圍圈讓開一隻角,放劉邦回去了。

所以匈奴的冒頓單于在這裡用的就是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士兵、戰馬我都有,但是在大戰之前我先藏起來。

第三個騙術,叫做“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明明我們摸到他鼻子底下了,還放出假情報,讓他以為我們很遠,麻痺他。或者我們離得很遠,卻假裝我們的大軍已經到了,嚇唬他撤退,甚至是詐他投降。

拿破崙就這麼俘虜過奧地利的軍隊,他在戰場上突然和一支奧地利軍隊遭遇,他的人少,對方人多。拿破崙擺出主力的架式,直接大大咧咧地就命令他們投降。奧軍就上當了,舉手繳械投降。

等他們都繳械了之後才發現,本來是他們可以俘虜拿破崙的,結果反而被拿破崙一詐,就被拿破崙俘虜了。拿破崙能夠俘虜奧地利的軍隊,為什麼?因為頭上有光環,光環就是很大的權力。

第四個騙術叫做“利而誘之”,就是用利益來引誘他犯錯。 白登之圍裡匈奴的冒頓單于和妃子,也是因為利益放過了這個可以打擊劉邦的戰機。

第五個騙術是“亂而取之”,把它攪亂,渾水摸魚,亂中取勝。這跟三十六計聯繫起來了,三十六計裡面有渾水摸魚這一計。

第六是“實而備之”,第七是“強而避之”,這兩條差不多。如果他的兵勢很堅實,那我就要小心地防備。如果他的兵勢很強大,我就要避開他的鋒芒,不要跟他直接交鋒。

第八條叫做“怒而撓之”,這就是我們熟悉的激將法,給他撓撓。 在五丈原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女人的衣服,就是激他出戰。但是司馬懿不怕你撓,你撓你的,女人衣服我收下,我就不跟你作戰。

第九種騙術是“卑而驕之”,假裝卑微,讓他驕傲不防備。 典型的就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例子。勾踐投降了夫差,他的卑微是一直低到塵土裡的。

低到什麼程度呢?夫差生病了拉的屎,勾踐去嘗他的糞便,說通過嘗他的糞便知道他的健康狀況,你想他已經卑微到什麼程度了。

正常來講,一個人卑微到這樣的程度,他肯定有陰謀。但是每個人都有驕傲自大的弱點,夫差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這麼卑微,所以他就上了勾踐的當,最後被勾踐滅了。

第十種騙術叫做“佚而勞之”,就是折騰調動敵人,讓他疲於奔命,不停地來騷擾他,讓他一刻也不得休息。

第十一種騙術是“親而離之”,就是使離間計。 我們在講長平之戰的時候,秦國也是離間了趙王跟廉頗的關係,這才換上了趙括。

第十二種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趁他不防備,給他來一個突然襲擊。

這十二招說完了,其實都差不多,就是各種騙。但是你能靠學這個上戰場嗎?你能用上嗎?你用上了之後,他能上鉤嗎?上鉤了之後你就能贏嗎?

孫子兵法始計篇:詭計,就是引誘對方犯錯誤

我們講“五事七計”的時候,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該打,我們覺得自己能用上。這十二招學了之後,恐怕你不一定用得上。

俗話說“兵不厭詐”,但是你不能靠學了騙術就上戰場。就像你做任何事情一樣,打仗靠的是實力,不是靠騙術。 騙術是到了那個時候,靈機一動,可能有那麼一招。可能有,可能沒有,可能有用,可能沒用,那是不能依靠的。

歷史上真實的空城計

詭道中,《三國演義》的空城計你一定很熟悉,正史裡面也沒有諸葛亮用空城計這回事。正史裡確實有過空城計,不是諸葛亮對司馬懿,而是趙雲對曹操。

曹操和劉備爭奪漢中,趙雲負責防守別屯,趙雲帶了幾十個騎兵出營去察看地形,突然就和曹操大軍遭遇了。趙雲且戰且退,曹操大軍就一路追來。趙雲退回軍營,大開營門,偃旗息鼓。

曹操要判斷現在什麼情況:他幾十個人出來,然後我一路打打停停,他到了軍營裡面,大開其門,偃旗息鼓,好像是一座空營。

現在曹操面臨單選題:

A. 趙雲是出營偵察,與我大軍遭遇,掉我掌心裡了,現在我撲上去就可以把他滅了。

B. 趙雲可能早就發現我們的大軍了,故意派出小股部隊來引誘我,假裝失敗,一路把我引到他這座空營裡來,周圍他早都埋伏好了,我只要一衝上去,他的伏兵盡起,我今天就死在這兒了。

第二種可能,歷史上也有無數的戰例,兵法上也有這一條。

曹操繼續用《孫子兵法》來思考:今天這一仗不是我計劃中的,如果我不碰見他,我根本就不會到這兒來。兵法裡又講,“知戰之地,知戰之時,則可千里而會戰。”簡單地說,選擇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時間作戰,都是由我來選擇,我定好時間、地點,把他弄到這兒來跟他戰。

今天這情況不是我曹操安排的,沒有他我根本不會到這兒來,那多半就是趙雲安排的,所以說他為主,我為客,他為實,我為虛。

這個AB選擇題應該選什麼?曹操一想,選B,交卷,退兵了,不打了。趙雲的空城計就得手了。

趙雲得手這是結果,我們代入自己,如果你是曹操,你會怎麼辦?曹操的選擇到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你不能按結果去看。如果你在那時,還是應該做出曹操的選擇。因為假定你贏了,你也就滅了一個小趙雲而已;假定你是上了趙雲的當,可能今天就把你曹操本人解決在這兒了,這個得失是不對等的。

打仗不靠假動作,還是靠實力

所以曹操在寫《孫子兵法》註解的時候,註解詭道他就說了五個字,叫“常法之外也”,這句就很準確了。這些詐術都不是主要的,它是在我們正常之外,到時候隨機應變,臨時發生的一些偶然。

對於這十二條詭道,《孫子兵法》裡孫子自己也做了一個總結:“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最後一步、臨門一腳就靠這個取勝,但是不能先教給你。因為先教給你,你也沒用,這完全是在最後靈機一動的東西。教你一個空城計,你能有用嗎?

小結

我們這一講最後總結一下,有兩條結論:

第一, 詭道是引誘對方犯錯誤。李世民說,兵法就四個字 “多方以誤”,就是想方設法地去引誘對方犯錯誤。

第二,別人對我“多方以誤”,我怎麼能不上對方的當呢?現在我們有一句話叫做“不忘初心”,在兵法上面有一句話叫“不忘本謀”,你本來是怎麼謀劃的,你別忘了。

在我們的工作、生活或者企業經營中,我們不能研究怎麼去騙別人,但是我們得研究怎麼防止被別人騙,不是靠智慧,而是靠你的修養。第一,是不忘初心,不忘本謀。第二,就是不貪心。

我給你留一個思考題:在你過去的工作生活中,有沒有曾經因為貪心而忘了自己的初心,忘了自己的本謀,最後給自己帶來挫折呢?歡迎你把你的想法寫在留言區。

如果你有朋友在競爭中被詭計所困擾,你可以把這一篇分享給他。

我們下一篇就進入《孫子兵法》的第二篇《作戰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