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旋後,孫傳芳在南京召開五省聯軍大會,宣佈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自任聯軍總司令兼江蘇總司令,聘日本軍官岡村寧次、社會名流蔣百里、章炳麟為軍事顧問。他還開辦江蘇聯軍軍官學校,自兼校長。其鼎盛時期的總兵力達20多萬人。從此,孫傳芳統轄富庶的東南五省,成為吳佩孚以外最有實力的直系巨頭。

急流勇退後的沉寂——孫傳芳之死

孫傳芳從一名學兵一躍成為最年輕的北洋軍閥,只用了七年。就在孫傳芳威望如日中天的時候,一名民間普通女子卻對他恨之入骨。這個女子名叫施谷蘭,原籍安徽桐城,從小生長在山東濟南。施谷蘭正是被孫傳芳殘忍殺害並暴屍的施從濱的後人,但她不是施從濱的親生女兒,而是自幼被過繼給叔父施從濱的養女。

急流勇退後的沉寂——孫傳芳之死

施從濱的死訊傳來,施谷蘭悲憤不已,她立誓要為養父報仇,並且寫詩一首以明心志:“戰地驚鴻傳噩耗,閨中疑假復疑真。背娘偷問歸來使,懇叔潛移劫後身。被俘犧牲無公理,暴屍懸首滅人倫,痛親誰識兒心苦,誓報父仇不顧身!”

然而,一個毫無勢力背景的弱女子,要想去刺殺像孫傳芳那樣的軍閥梟雄,實屬天方夜譚。於是,施谷蘭將復仇的希望寄託在堂兄施中誠的身上。

1928年11月,施谷蘭隨母親董氏在領取施從濱的撫卹金的時候,當面懇求施從濱的同僚張宗昌尋找機會提拔施中誠。不久,施中誠被升任煙臺警備司令。施谷蘭提出要施中誠為養父報仇,卻被眷戀錦繡前程的施中誠以“報仇時機未到,恁可輕拋生命”為藉口拒絕了。施谷蘭備感失望,一怒之下,寫了封長信,與施中誠斷絕了兄妹關係。

那麼,父仇未報的施谷蘭會就此善罷甘休嗎?風起雲湧,孫傳芳又面臨著什麼樣的政治形勢呢?

1926年夏,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討伐對象,正是張作霖、吳佩孚和孫傳芳。不可一世的孫軍根本沒有把這幫初出茅廬的學生軍看在眼裡,可是不到一個半月,曾經所向披靡的孫軍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慘敗,不得不全部退出江西。

慘敗的孫傳芳只能妥協忍讓,與張作霖化敵為友,共同對付北伐軍。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張作霖早就忘記了當年為奉軍作出犧牲的兄弟施從濱。他不計前嫌,與孫傳芳結成同盟,組建了安國軍政府,並自任安國軍總司令,孫傳芳為安國軍副總司令,兼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以為有了奉軍的支持,就可以挽回頹勢。他萬萬沒有想到,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軍卻以排山倒海之勢席捲全國,勢不可當,舊軍閥被摧枯拉朽般擊潰。

孫傳芳集團行將沒落,內部也開始紛紛倒戈,叛逃的叛逃,起義的起義。眼看著他的得力戰將一個個都歸附了革命軍,孫傳芳也感到大勢已去。孫傳芳兵敗如山倒,北伐軍很快就佔領了杭州、嘉興、安慶等地,直逼南京。走投無路的孫傳芳只能投奔張作霖。

急流勇退後的沉寂——孫傳芳之死

1928年6月初,張作霖在瀋陽皇姑屯被炸死,孫傳芳被迫逃往瀋陽,投奔張學良。同年年底,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歸附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其間,對蔣介石恨之入骨的孫傳芳,曾多次遊說張學良實行東北割據,伺機再度進關,一爭天下。張學良並未採納孫傳芳的建議,孫傳芳無奈離去。

而這個時候,孫傳芳的仇家施谷蘭念念不忘復仇,一直在尋找著孫傳芳的下落,卻因苦無音信而心急如焚。

那麼,一度呼風喚雨、囂張跋扈的五省聯軍統帥孫傳芳又到哪裡去了呢?

其實,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孫傳芳便離開了東北,攜全家來到天津,寓居租界。孫傳芳本有出山主政之意,猶疑之際,北平傳來消息,他的老上司吳佩孚為了拒絕日本人的勸請出山,居然把自己的壽棺擺在院子裡,表示自己寧死不出山、不當漢奸的決心。這件事一時傳為“陳棺言志”的美談,同時也讓孫傳芳不敢輕易表示出山主政。

百無聊賴的孫傳芳陷入了苦悶、惆悵中,一蹶不振,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孫傳芳寄居天津的第四個年頭,施谷蘭也帶著孩子離開了山西太原,回到天津孃家。臨行前,她再次賦詩明志:“一再犧牲為父仇,年年不報使人愁。痴心願望求人助,結果仍需自出頭。”她正式改名為“施劍翹”,不再幻想有好心的仗義俠士替她出頭報仇,決心自己動手以了卻心願。

兩人雖在同一城市,施劍翹卻不知情。為了尋找仇人的影子,施劍翹只能大海撈針,找來近一年的報紙,又跑遍各個書店,買回來一包又一包過時的舊照片,卻一無所獲。

直到有一天,施劍翹經過一個算卦的小攤,無意間瞥見了一堆雜物當中的孫傳芳照片。這是她第一次見到仇人的面孔。她花高價買下了這張照片,打算按照照片來尋找仇人孫傳芳。但是,僅憑一張數年前的舊照片,又怎能在成千上萬的人群中將他辨認出來呢?正當施劍翹疑慮叢生的時候,一個意想不到的線索突然出現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