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兵法》原文及譯文

《孫臏兵法》是中國古代的著名兵書,也是《孫子兵法》後“孫子學派”的又一力作。《孫臏兵法》古稱《齊孫子》,作者為孫臏,傳說他是孫武的後代,在戰國時期生於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陽谷、鄄城一帶),曾和龐涓一塊兒學習兵法。

《孫臏兵法》原文及譯文

作者:孫臏

孫臏,山東鄄城人,生卒年不詳,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孫臏原名不詳,因受過臏刑故名孫臏。為鬼谷子王詡的徒弟,同龐涓一師之徒。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一、擒龐涓

【原文】 昔者,樑君將攻邯鄲,使將軍龐涓,帶甲八萬至於茬丘。齊君聞之,使將軍忌子,帶甲八萬至..競。龐子攻衛□□□。將軍忌[ 子] ..衛□□,救與..曰:“若不救衛,將何為?”孫子曰:“請南攻平陵。平陵,其城小而縣大,人眾甲兵盛,東陽戰邑,難攻也。吾將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衛,當途有市丘,是吾糧途絕也,吾將示之不知事。”於是徙舍而走平陵。..陵,忌子召孫子而問曰:“事將何為?”孫子曰:“都大夫孰為不識事?”曰:“齊城、高唐。”孫子曰:“請取所..二大夫□以□□□臧□□都橫卷四達環塗□橫卷所□陣也。環塗甲之所處也。吾未甲勁,本甲不斷。環塗擊柀其後,二大夫可殺也。”於是段齊城、高唐為兩,直將蟻附平陵。夾環塗夾擊其後,齊城、高唐當術而大敗。將軍忌子召孫子問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齊城、高唐,當術而厥。事將何為?”孫子曰:“請遣輕車西馳樑郊,以怒其氣。分卒而從之,示之寡。”於是為之。龐子果棄其輜重,兼趣舍而至。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而擒龐涓。故曰,孫子之所以為者盡矣。

【譯文】 從前,魏國國君惠王準備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便派出大將龐涓統領八萬大軍到達衛國的茬丘。齊國國君威王得到消息後,立即派大將田忌帶領八萬軍兵開到齊國和衛國邊境。龐涓攻打衛國,形勢十分危急。田忌將軍要救衛國,但有種種難以克服的困難,一時無計可施,便和謀士孫臏商議。孫臏指出,不能直接去救衛國。田忌一聽,十分著急,便問道:“如果不去救衛國,那怎麼辦呢?”孫臏說:“請將軍南下攻打魏國的平陵。平陵城池雖小,但管轄的地區很大,人口眾多,兵力很強,是東陽地區的戰略要地,艱難攻克。我軍可以故意在這裡用兵,以便迷惑敵軍。我軍攻打平陵,平陵南面是宋國,北面是衛國,進軍途中還要經過魏國的市丘,我軍的運糧通道很容易被切斷。我們要故意裝出不知道這種危險。”田忌接受了孫臏的計謀,拔營向平陵進軍。接近平陵時,田忌又請來孫臏,問道:“該怎麼攻打平陵呢?”孫臏說:“大將軍,您難道還不明白我們的計謀嗎?”田忌說:“分兵齊城、高唐。”孫臏說:“請派兩位將領帶兵從齊城、高唐攻擊環塗地區魏軍。環塗是魏軍屯駐之地。我軍派出前鋒發起猛烈進攻,主力部隊卻按兵不動。環塗的魏軍必定會反擊,兩位將軍可能打敗仗,甚至犧牲。”於是,田忌分兵兩路,從齊城、高唐直向平陵進擊。果然不出孫臏所料,夾、環塗兩處魏軍從後面夾擊齊軍,兩路齊軍大敗。田忌急忙召孫臏問計:“我軍沒攻下平陵,反而失去齊城、高唐,遭受很大損失,現在該怎麼辦呢?”孫臏說:“請立即派出輕裝戰車,往西直搗魏國都城城郊,激怒龐涓。龐涓必定回兵救魏國國都。我軍只需分出少數兵力和龐涓交戰,顯出我軍兵力單薄的樣子。”田忌一一照辦。龐涓果然丟掉輜重,晝夜兼程回救魏都。孫臏帶領主力部隊在桂陵埋伏,一舉戰勝龐涓。所以,人們讚歎說,孫臏用兵真是絕了。

二、見威王

【原文】 孫子見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恆勢也。此先王之傅道也。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兵非所樂也,而勝非所利也。事備而後動,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兵強者,有義也。夫守而無委,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堯有天下之時,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有二,中國四,..素佚而致利也。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昔者,神戌戰斧遂;黃帝戰蜀祿;堯伐共工;舜代劂□□而並三苗,□□..管;湯放桀;武王伐紂;帝奄反,故周公淺之。故曰,德不若五帝,而能不及三王,智不若周公,曰我將欲責仁義,式禮樂,垂衣裳,以禁爭奪。此堯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舉兵繩之。

【譯文】 孫臏進見齊威王,說道:“用兵之道,並沒有永恆不變的模式。這是先王所陳述的道理。一個國家取得戰爭的勝利,就可以避免亡國,把江山世代延續下去。如果不能取勝,就會割讓土地,以至危及國家生存了。所以,用兵不可不慎重對待。那些輕率用兵的人常遭失敗,貪圖勝利者常遭屈辱。所以說,用兵絕不能輕率,勝利也不是靠貪求而能得到,用兵必須做好充分準備,才能付諸行動。這樣,哪怕城池很小,也能夠堅持,這是因為有充足的儲備;兵力不足,而戰鬥力強,是因為正義在自己一方。如果儲備不足而守衛,沒有正義而進行戰爭,那樣,世上沒有任何人能夠固守不敗,沒有任何人能取得戰爭勝利。唐堯治理國家時,拒不執行王命的部落共有七個,其中蠻夷地區兩個,中原地區四個..只因唐堯注重休養生息,積蓄力量,才創造了有利條件,戰勝了各部落,而居於強者地位,全國都歸服於他。從前,神農氏和斧遂作戰,黃帝和蜀祿交鋒,唐堯討伐共工,虞舜征討劂..及平定三苗,..商湯驅逐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商奄反叛,周公很快就將其平定了。現在,有些人,功德不如五帝,才能不如三王,智慧不如周公,卻說“我要以積蓄仁義,實行禮樂,不用武力,來制止爭奪”。其實,這種辦法,並不是堯、舜不想實行,而是這種辦法行不通,只好用戰爭去制止戰爭。

三、威王問

【原文】 齊威王問用兵孫子曰:“兩軍相當,兩將相望,皆堅而固,莫敢先舉,為之奈何?”孫子答曰:“以輕卒嘗之,賤而勇者將之,期於北,毋期於得。為之微陣以觸其側。是謂大得。”威王曰:“用眾用寡有道乎?”孫子曰:“有。”威王曰:“我強敵弱,我眾敵寡,用之奈何?”孫子再拜曰:“明王之問!夫眾且強,猶問用之,則安國之道也,命之曰贊師。毀卒亂行,以順其志,則必戰矣。”威王曰:“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用之奈何?”孫子曰:“命曰讓威。必臧其尾,令之能歸。長兵在前,短兵在□,為之流誇,以助其急者。□□毋動,以待敵能。”威王曰:“我出敵出,未知眾少,用之奈何?”孫子[ 曰]: “命曰..”威王曰:“擊窮寇奈何?”孫子[ 曰]: “..可以侍生計矣。”威王曰:“擊均奈何?”孫子曰:“營而離之,我並卒而擊之,毋令敵知之。然而不離,按而止。毋擊疑。”威王曰:“以一擊十,有道乎?”孫子曰:“有。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威王曰:“地平卒齊,合而北者,何也?”孫子曰:“其陣無鋒也。”威王曰:“令民素聽,奈何?”孫子曰:“素信。”威王曰:“善哉言!兵勢不窮。”..田忌問孫子曰:“患兵者何也?困敵者何也?壁延不得者何也?失天者何也?失地者何也?失人者何也?請問此六者有道乎?”孫子曰:“有。患兵者地也,困敵者險也。故曰,三裡沮洳將患軍..涉將留大甲。故曰,患兵者地也,困敵者險也,壁延不得者寒也。□..”.. “奈何?”孫子曰:“鼓而坐之,十而揄之。”田忌曰:“行陣已定,動而令士必聽,奈何?”孫子曰:“嚴而示之利。”田忌曰:“賞罰者,兵之急者耶?”孫子曰:“非。夫賞者,所以喜眾,令士忘死也。罰者,所以正亂,令民畏上也。可以益勝,非其急者也。”田忌曰:“權、勢、謀、詐,兵之急者耶?”孫子曰:“非也。夫權者,所以聚眾也。勢者,所以令士必鬥也。謀者,所以令敵無備也。詐者,所以困敵也。可以益勝,非其急者也。”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急者也。然則其急者何也?”孫子曰:“料敵計險,必察遠近,..將之道也。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骨也。”田忌問孫子曰:“張軍毋戰有道?”孫子曰:“有。倅險增壘,淨戒毋動,毋可□□,毋可怒。”田忌曰:“敵眾且武,必戰有道乎?”孫子曰:“有。埤壘廣志,嚴正輯眾,避而驕之,引而勞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必以為久。”田忌問孫子曰:“錐行者何也,雁行者何也?篡卒力士者何也?勁弩趨發者何也?飄風之陣者何也?眾卒者何也?”孫子曰:“錐行者,所以衝堅毀銳也。雁行者,所以觸側應□[ 也] 。篡卒力士者,所以絕陣取將也。勁弩趨發者,所以甘戰持久也。飄風之陣者,所以回□□□[ 也] 。眾卒者,所以分功有勝也。”孫子曰:“明主、知道之將,不以眾卒幾功。”孫子出而弟子問曰:“威王、田忌臣主之問何如?”孫子曰:“威王問九,田忌問七,幾知兵矣,而未達於道也。吾聞素信者昌,立義..用兵無備者傷,窮兵者亡。齊三世其憂矣。”

【譯文】 齊威王和孫臏談論用兵問題時,問孫臏:“如果兩軍旗鼓相當,雙方的將領對陣,陣勢都十分堅固,誰也不敢先發動攻擊時,應該怎麼辦呢?”孫臏回答道:“先派出少量兵力,由勇敢的低級將領帶領去試探敵軍,要做好試探失敗的準備,不要只想取勝,試探的軍隊要用隱蔽的行動,攻擊敵陣側翼。這就是取得大勝的方法。”威王問:“用兵多少有一定的規律嗎?”孫臏說:“有。”威王問:“在我強敵弱,我方兵多敵方兵少時,該怎麼辦?”孫臏向齊成王行禮後回答道:“真是英明君王提的問題。在本方兵多勢強的形勢下,還問如何用兵,這種謹慎的態度,確實是安邦的根本。在這種形勢下,可以採用誘敵之計,叫做‘贊師’,即是故意讓本方軍隊隊形散亂,迎合敵方心理,引敵方和本方交戰。”威王又問:“如果敵方兵多,敵強我弱,又該怎麼辦呢?”孫臏說:“要採取退避戰術,叫做‘退威’,避過敵軍的鋒銳。但要做好後衛的掩護工作,讓自己的軍隊能安全後退。後退軍隊持長兵器的軍兵在前,持短兵器的軍兵在後,並配備弓箭,作為應急之用。..我方軍隊要按兵不動,等待敵軍疲憊時再伺機出擊。”威王問:“我軍和敵軍同時出動,而又不知放軍兵力多少時,該怎麼辦呢?”孫臏說:“叫..”威王問:“如何追擊窮寇?”孫臏說:“..”威王問,“對勢均力敵的敵軍該怎麼辦?”孫臏回答道:“要迷惑敵軍,使其兵力分散,我軍抓住戰機,在敵軍尚未發現之時,給以突然襲擊。但是,在敵軍兵力沒有分散時,要按兵不動,耐心等待戰機。千萬不要中敵軍疑兵之計,盲目出擊。”威王問,“如果我軍和敵軍兵力為一比十時,有攻擊敵軍的辦法嗎?”孫臏回答道:“有!可以採用‘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戰術,對敵軍發動突然襲擊。”威王問:“在地利和兵力都相當的情況下,卻吃了敗仗,又是什麼原因呢?”孫臏回答,“這是由於自己的軍陣沒有鋒銳。”威王問:“怎樣才能使得軍兵聽命?”孫臏答道:“靠平時的威信。”

威王說:“你說得太好了!你講的用兵的奧妙真讓人受用無窮啊!”田忌問孫臏:“用兵的憂慮是什麼?使敵軍陷入困境的辦法是什麼?不能攻佔壁壘壕溝的原因是什麼?失去天時的原因是什麼?失去地利的原因是什麼?失去人和的原因是什麼?請問,這六項有沒有規律可循?”孫臏回答道:“有。用兵最大的憂慮是不得地利。讓敵軍落入困境的辦法是據險。所以說,幾裡沼澤地帶就能妨礙軍隊行動..由此可見,用兵的憂慮是不得地利,困敵的辦法是據險。不能攻克壁壘壕溝的原因則在於沒有障礙物。..”孫臏說:“擊鼓作出進軍的樣子而實際上不動,坐待敵軍來攻,千方百計引誘敵軍。”田忌問:“進軍部署已經確定,在行動中怎樣讓軍兵完全聽從命令呢?”孫臏回答說:“嚴明軍紀,同時又明令懸賞。”田忌問:“賞罰是用兵中最要緊的事項嗎?”孫臏說:“不是。賞賜是提高士氣,使得軍兵會死忘生作戰的辦法;處罰是嚴明軍紀,讓軍兵對上畏服的手段。賞賜有助於取得勝利,但不是用兵最要緊的事項。”田忌又問:“那麼,權力、威勢、智謀、詭詐是用兵最緊要的事項嗎?”孫臏回答:“也不是。權力是保證軍隊整體指揮的必需,威勢是保證軍兵用命的條件,智謀可以使敵軍無從防備,詭詐能讓敵軍落入困境。這些都有助於取得勝利,但又都不是用兵最要緊的事項。”田忌氣得變了臉色地說:“這六項都是善於用兵的人常用的,而您卻說這些都不是最要緊的事項,那什麼才是最要緊的呢?”孫臏說:“充分了解敵情,根據當時形勢和戰局將會出現的變化,利用好地形..這就是領兵打仗的規律。善於進攻而不消極防守,這才是用兵最要緊的。..”田忌再問孫臏:“敵軍擺開陣勢卻不進攻,有辦法對付嗎?”孫臏說:“有辦法。利用險要地形增加堡壘,約束士兵,不許輕舉妄動,不要被敵軍的挑釁所激怒。”田忌問:“敵軍兵多而且勇猛,有戰勝敵軍的辦法嗎?”孫臏說:“有。要增加堡壘,廣設旗幟,用以迷惑敵軍,並且嚴申軍令,約束士兵,避敵銳氣,使敵軍驕傲,並設法牽引敵軍,使敵軍疲勞,然後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消滅敵軍力量,同時還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田忌問孫臏:“採用錐形隊形有什麼作用?用雁形隊形有什麼作用?選拔強壯士兵作什麼用?使用發射強弩硬弓的士兵起什麼作用?用飄風一般快速機動的隊形起什麼作用?普通士兵又起什麼作用?”孫臏說:“採用錐形隊形,是為了衝破敵軍堅固的陣地,摧毀敵軍的精銳部隊。運用雁形隊形是對敵時便於本方相互策應。選拔強壯士兵是為了決戰時拿敵軍將領。使用發射強弓硬弩的士兵是為了在雙方相持不下時能夠持久作戰。使用飄風式機動快速隊形..。普通士兵則是配合作戰,保障戰鬥勝利。”孫臏又說:“明智的君王和精通兵法的將領,都不會用普通士兵去完成關鍵任務。”問答完畢,孫臏走出來。他的弟子問他:“威王和田忌問策的情況怎麼樣?”

孫臏說:“威王問了九個問題,田忌問了七個問題,可以算懂得用兵之道,但還沒有完全掌握戰爭規律。我聽說,一貫講信用的君王,其國家必然昌盛..沒有做好準備而用兵的人必定失敗,窮兵黷武的人必定滅亡。齊國已傳了三代,應該有憂患意識啊!”

四、陳忌問壘

【原文】 田忌問孫子曰:“吾卒..不禁,為之奈何?”孫子曰:“明將之問也。此者人之所過而不急也。此□之所以疾..志也。”田忌曰:“可得聞乎?”曰:“可。用此者,所以應猝窘處隘塞死地之中也。是吾所以取龐□而擒太子申也。”田忌曰:“善。事已往而形不見。”孫子曰:“蒺藜者,所以當溝池也。車者,所以當壘[ 也] 。□□[ 者],所以當堞也。發者,所以當俾堄也。長兵次之,所以救其隋也。次之者,所以為長兵□也。短兵次之者,所以難其歸而徼其衰也。弩次之者,所以當投機也。中央無人,故盈之以..卒已定,乃具其法。制曰:以弩次蒺藜,然後以其法射之。壘上弩戟分。法曰:見使諜來言而動..去守五里置候,令相見也。高則方之,下則圓之。夜則舉鼓,晝則舉旗。”

【譯文】 田忌問孫臏:“我們的部隊(突遇敵人,難以制其進攻,)該怎麼處理呢?”孫臏回答說:“這是聰明的將領提的問題。這是一個人們常常忽略而不看重的問題。..”田忌說:“您能講給我聽嗎?”孫臏說:“可以。這個辦法可以在突然陷入困境,或者進入地形不利的地境時使用。也是我用以戰勝龐涓並活捉魏太子中的戰法。”田忌說:“太好了!但可惜事情已經過去,當時的情景已看不見了。”孫臏說:“當時,我用蒺藜佈陣,起壕溝的作用。用戰車佈陣,當作壁壘。..當作矮牆。用盾牌當作城頭帶洞的矮牆,既可防禦,又可往外射箭。後面部署用長兵器的部隊,作為緊急救援部隊。長兵器部隊後面部署使用小矛的部隊,用以支持用長兵器的部隊。而使用短兵器的部隊,則用來斷敵軍後路,截擊疲睏的敵軍。弓弩兵發揮拋石機的作用。陣地中央沒有軍兵,因此佈滿..一切就這樣部署完成,完全符合兵法要求。兵法上說:‘把弓弩兵部署在蒺藜後面,然後按要求射擊敵軍。堡壘中,弓弩兵和用戟的兵各佔一半。’兵法又說:‘要等派出去的偵察人員回來報告敵情後方可出擊..要在離守衛陣地五呈遠的地方設置瞭望哨,要讓瞭望哨和守衛陣地相互看得見。如果是在高處,就設置方形瞭望臺;如在低處,則設置圓形瞭望臺。夜間用鼓聲聯絡,白天舉旗聯絡。’”

五、篡卒

【原文】 孫子曰:兵之勝在於篡卒,其勇在於制,其巧在於勢,其利在於信,其德在於道,其富在於亟歸;其強在於休民,其傷在於數戰。孫子曰:德行者,兵之厚積也。信者,兵[ 之] 明賞也。惡戰者,兵之王器也。取眾者,勝囗囗囗也。孫子曰:恆勝有五:得主專制,勝。知道,勝,得眾,勝。左右和,勝。量敵計險,勝。孫子曰:恆不勝有五:御將不勝。不知道不勝。乖將不勝。不用間不勝。不得眾不勝。孫子曰:勝在盡囗,明賞,選卒,乘敵之囗。是謂太武之葆。孫子曰:不得主弗將也..(以下為散簡、缺文)..令,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安忠?忠王。安信?信賞。安敢?敢去不善。不忠於王,不敢用其兵。不信於賞,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

【譯文】 孫臏說:“用兵取勝的關鍵在於選拔士兵。士兵的勇敢在於軍紀嚴明,士兵的作戰技巧在於指揮得當,士兵的戰鬥力強在於將領的信用,士兵的品德在於教導。軍需充足在於速戰速決,軍隊的強大在於百姓休養生息,軍隊受損傷在於作戰過多。”孫臏說:“品德高尚是用兵的深厚基礎。講信用,就是要對士兵明確頒示獎賞。能夠進行殊死戰鬥的士兵是用兵的王牌。..”孫臏說:“常勝辦法有五條:將領得到君王充分信任,得以全權指揮軍隊時,可以取勝;將領懂得用兵規律,可以取勝;將領得到廣大士兵的擁護,可以取勝;軍隊上下左右同心同德,可以取勝;將領能夠充分了解敵情,並能利用地形,可以取勝!”孫臏說:“常敗的原因也有五條:將領受君王控制而不能獨立指揮,不能取勝;將領不懂用兵規律,不能取勝:將領不和,不能取勝;將領不能得到廣大士兵擁護,不能取勝。”孫臏說:“取勝在於..明確賞格,選拔士兵,趁敵軍..這是用兵取勝建立奇功的法寶。”孫臏說,“得不到君王的信任是無法統兵作戰的。..”..一是信,二是忠,三是敢。什麼是忠?就是忠於君王。什麼是信?就是對懸賞講信用。什麼是敢?就是敢於拋棄不正確的東西。如果不忠於君王,就不敢領君王的兵打仗。如果對獎賞不講信用,就不能得到士兵的擁護。如果不能拋棄錯誤的東西,士兵就不會敬服。

六、月戰

【原文】 孫子曰:間於天地之間,莫貴於人。戰囗囗囗囗不單。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是以必付與而囗戰,不得已而後戰。故撫時而戰,不復使其眾。無方而戰者小勝以付磨者也。孫子曰:十戰而六勝,以星也。十戰而七勝,以日者也。十戰而八勝,以月者也。十戰而九勝,月有..[ 十戰] 而十勝,將善而生過者也。一單..(以下為散簡、缺文)..所不勝者也五,五者有所壹,不勝。故戰之道,有多殺人而不得將卒者,有得將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將軍者,有覆軍殺將者。故得其道,則雖欲生不可得也。

【譯文】 孫臏說,“世上沒有比人更寶貴的了。..天時、地利、人和三項條件缺了任何一項,即使能暫時取得勝利,也必定留下後患。所以,必須三項條件齊備才能作戰。如果不能三項條件齊備,除非萬不得已,絕不可作戰。能夠把握時機出戰。可以一戰而勝,不必讓士兵打第二仗。沒有計劃就去作戰,卻又能取得小勝利,那是由於天時符合。”孫臏說:“打十仗能取得六次勝利,那是掌握了星辰變化的規律。打十仗能取勝七次,那是掌握了太陽運行的規律。打十仗能取勝八次,那是掌握了月亮運行的規律。打十仗能取勝九次,那是..。打十仗而能取勝十次,那則是將領善於用兵,而士兵的素質又勝過敵軍的緣故了。..”..不能取勝的情況有五種,而且這五種之中有任何一種,都不能取勝。所以說,用兵作戰是有一定規律的,有的人用兵能殺死許多敵軍,卻不能俘獲敵軍將領和士乓;有的人用兵能俘獲敵軍將領,卻不能佔據敵軍營房;有的人用兵能佔據敵軍營房,卻不能捉住敵軍統帥;有的人用兵遭致全軍覆沒的失敗,卻能殺死敵軍將領。所以說,只要掌握了用兵的規律,敵軍想要生存也就不可能了。

七、八陣

【原文】 孫子曰:智不足,將兵,自恃也。勇不足,將兵,自廣也。不知道,數戰不足,將兵,幸也。夫安萬乘國,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此王者之將也。孫子曰:用八陣戰者,因地之利,用八陣之宜。用陣三分,誨陣有鋒,誨鋒有後,皆侍令而動。鬥一,守二。以一侵敵,以二收。敵弱以亂,先其選卒以乘之。敵強以治,先其下卒以誘之。車騎與戰者,分以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一在於後。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險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擊死。

【譯文】 孫臏說:“智謀不足的人統兵,只不過是自傲。勇氣不足的人統兵,只能自己為自己寬心。不懂兵法,又沒有一定實戰經驗的人統兵,那就只能靠僥倖了。若要保證一個萬乘大國的安寧,擴大萬乘大國的統轄範圍,保全萬乘大國百姓的生命安全,那就只能依靠懂得用兵規律的人了。所謂懂得用兵規律的人,那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國內深得民心。對外要熟知敵情,佈陣要懂得八種兵陣的要領,預見到必勝而出戰,沒有勝利的把握則避免出戰。只有這樣的人才是足當重任的將領。”孫臏說:“用八種兵陣作戰的將領,要善於利用地形條件,選用合適的陣勢。佈陣時要把兵分為三部分,每陣要有先鋒,先鋒之後要有後續兵力,所有軍兵都要等待將令才能行動。用三分之一的兵力出擊,用三分之二的兵力守衛。用三分之一的兵力攻破故陣,用三分之二的兵力完成殲敵任務。敵軍兵力弱而且陣勢混亂時,就先進精兵去攻擊敵軍。敵軍強大而且陣勢嚴謹時,就先用一些弱兵去誘敵。用戰車和騎兵出戰時,把兵力分為三部分,一部分在右側,一部分在左側,一部分斷後。地勢平坦的地方用戰車,地勢險阻的地方則多用騎兵,地勢狹窄險要的地方多用弓弩手。但無論在險阻還是平坦的地方,都必須先弄清楚,哪裡是生地,哪裡是險地,要佔據生地,把敵軍置之死地而後消滅。”

八、地葆

【原文】 孫子曰:凡地之道,陽為表,陰為裡,直者為綱,術者為紀。紀綱則得,陣乃不惑,直者毛產,術者半死。凡戰地也,日其精也,八風將來,必勿忘也。絕水、迎陵、逆流、居殺地、迎眾樹者,鈞舉也,五者皆不勝。南陣之山,生山也。東陣之山,死山也。東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不流,死水也。五地之勝曰:山勝陵,陵勝阜,阜勝陳丘,陳丘勝林平地。五草之勝曰:藩、棘、椐、茅、莎。五壤之勝:青勝黃,黃勝黑,黑勝赤,赤勝白,白勝青。五地之敗曰:谿、川、澤、斥。五地之殺曰,天井、天宛、天離、天隙、天柖。五墓,殺地也,勿居也,勿囗也。春毋降,秋毋登,軍與陣皆毋政前右,右周毋左周。

【譯文】 孫臏說:“就地形的一般狀況而言,向陽的地方是表,背陰的地方是裡,大路為綱,小路為紀,掌握了大小道路的分佈狀況,佈陣用兵就可以自如了。大路暢通的地區有利於運動作戰,而小路難行的地區就不便於運動作戰了。凡是用於作戰的地方,日照的條件都很重要,對於四面八方風向的變化,千萬不能忘記觀察瞭解。渡河涉水,向山陵進發,處在河流下游,在死地紮營駐守,靠近樹林,在這五種情況下,都容易招致失敗,用兵時要特別注意。適於南面佈陣的山是生山。運於東面佈陣的山是死山。向東流的水是生水,向北流的水是死水,不流動的水也是死水。就五種地形對用兵的優劣比較而言,山地勝過丘陵,丘陵勝過土山,土山勝過小土丘,小土丘又勝過有樹林的平地。五種草的優劣依次是:知母草、荊棘、靈壽木、茅草、莎草。五種土壤的優劣比較是:青土勝過黃土,黃土勝過黑土,黑土勝過紅土,紅土勝過白土,白土又勝過青土。五種可能導致作戰失敗的地形是:山溪、河流、沼澤、鹽鹼地..。五種可能導致全軍覆沒的地形是:似天井般四周封閉的窪地,四周是高山、易進難出的地方,草木叢生有羅網的地方,兩面高山夾峙的狹窄山溝,沼澤地區。這五種地形猶如軍隊的墳墓一般,都是凶多吉少的‘殺地’,不能在這裡駐紮..。春天不能在低窪地紮營,秋天不能在高處紮營。駐軍和佈陣時,都不要改變右前方的有利地形,要選擇右翼有丘陵或高地作屏障,而不要左翼有屏障。”

九、勢備

孫子曰:夫陷齒戴角,前爪後距,喜而合,怒而鬥,天之道也,不可止也。故無天兵者自為備,聖人之事也。黃帝作劍,以陣象之。羿作弓弩,以勢象之。禹作舟車,以變象之。湯、武作長兵,以權象之。凡此四者,兵之用也。何以知劍之為陣也?旦暮服之,未必用也,故曰,陣而不戰,劍之為陣也。劍無鋒,雖孟賁[ 之勇] 不敢囗囗囗。陣無鋒,非孟賁之勇也敢將而進者,不知兵之至也。劍無首鋌,雖巧士不能進囗囗,陣無後,非巧士敢將而進者,不知兵之情者。故有鋒有後,相信不動,敵人必走。無鋒無後,..券不道。何以知弓弩之為勢也?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不識其所道至。故曰,弓弩勢也。何以[ 知舟車] 之為變也?高則..何以知長兵之[ 為] 權也?擊非高下非..盧毀肩,故曰,長兵權也。凡此四..中之近..也,視之近,中之遠。權者,晝多旗,夜多鼓,所以送戰也。凡此四者,兵之用也。囗皆以為用,而莫徹其道。..功。凡兵之道四:曰陣,曰勢,曰變,曰權。察此四者,所以破強敵,取猛將也。

孫臏說:所有有齒、有角、有爪、有距的禽獸,都是高興時聚集成群,發怒時就相互角鬥,這是自然現象,是無法制止的。而人雖然沒有齒、角、爪、距那樣天生的武器,卻可以製造,古代的聖人們就是這樣做的。黃帝制造劍,而兵陣的作用就像劍一樣。后羿製作弓弩,而兵勢就要像弓弩發射一樣,一往無前,夏禹製作舟車,而用兵的機變也正像舟車靈活多變一般。商湯、周武王製作長兵器,兵權就要像用長兵器一般緊握在手。以上四個方面,都是用兵的根本。怎麼知道軍陣像劍一樣呢?劍是無論早晚都佩戴在身上的,但不一定使用。所以說,軍隊要隨時保持陣形,但不一定就作戰,在這個意義上說,軍陣像劍一樣。劍如沒有把柄,那麼,即使技巧高超的人也不能用它去殺敵。軍陣如果沒有後衛,就像沒有用劍技巧的人卻用沒把的劍去殺敵一樣,那是完全不懂用兵的情理。所以說,軍陣有前鋒又有後衛,而且協調一致,保持陣勢穩定,敵軍就必定會敗走。如果軍陣既無前鋒又無後衛,..怎麼知道兵勢和弓弩一樣呢?弓弩是從肩和胸部之間發射出去的,在一百步以外殺傷敵人,敵人還不知弓弩是從哪裡射來的。所以說,兵勢要像弓弩一樣,在敵軍尚不知道時已經給予打擊了。怎麼說用兵的機變像舟車一樣的靈活呢?..怎麼知道兵權像長兵器一樣呢?..所以說兵權像長兵器一樣。..指揮作戰,白天多用旗幟,晚上多用金鼓,藉以傳達作戰命令。這四項都是運用的根本。人們常常以為會運用了,其實並沒有完全懂得其中奧妙。..用兵的根本有四項:第一叫兵陣,第二叫兵勢,第三叫機變,第四叫兵權。懂得這四項,才能用來打敗強敵,捉拿猛將。

十、兵情

孫子曰:“若欲知兵之情,弩矢其法也。矢,卒也。弩,將也。發者,主也。矢,金在前,羽在後,故犀而善走。前..今治卒則後重而前輕,陣之則辨,趣之敵則不聽,人治卒不法矢也。弩者,將也。弩張柄不正,偏強偏弱而不和,其兩洋之送矢也不壹,矢雖輕重得,前後適,猶不中[ 招也] ..將之用心不和..得,猶不勝敵也。矢輕重得,前[ 後] 適,而弩張正,其送矢壹,發者非也,猶不中招也。卒輕重得,前..兵..猶不勝敵也。故曰,弩之中彀合於四,兵有功..將也,卒也,□也,故曰,兵勝敵也,不異於弩之中招也。此兵之道也。(以下為散簡)..所循以成道,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

 孫臏說:如果想要明白用兵之道,去體會弩弓發射的道理就行了。箭就好比士兵,弩弓就如將領,用弩弓射箭的人就是君王。箭的結構是金屬箭頭在前,羽毛箭翎在後,所以箭能銳利、迅速並且射得遠,..現今用兵卻是後重而前輕,這樣用兵佈陣,只能造成混亂,而去攻打敵軍則會調動不靈,問題就在用兵的人不去效法射箭的道理。弩弓就好比是將領。開弓射箭時,弓把沒有擺正,用力過強或過弱不能及時察覺,弓兩端發箭的力量就不一致,即使箭頭和箭尾的輕重是合適的,前後順序也沒有顛倒,還是不能射中目標。這個道理在用兵中也是一樣,儘管士兵配置得當,但將領不和,仍然不能戰勝敵軍。如果箭頭和箭尾的輕重得宜,前後順序也正確,同時開弓時也把得很正,整張弓的發射力量也協調一致,但是射箭的人不得要領,不能正確發射,也還是不能射中目標。這就好比用兵時,士兵配五得當,將領也協力同心,而君王卻不能正確使用這支軍隊,那也照樣不能戰勝敵軍。所以說,箭射中目標的條件是箭、弩弓、射箭人和目標四項全都符合要求,而軍隊要戰勝敵軍,也必須士兵配五得當,將領之間同心協力,君王能正確使用軍隊。由此可見,用兵戰勝敵軍,和用箭射中目標沒有任何不同。這正是用兵的規律。..如能從弩弓發射之中悟出道理,就會領會用兵的規律,按這個規律去用兵,就能建立功勳,君王也能威名遠揚。

《孫臏兵法》原文及譯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