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為什麼能挫敗“堡壘”行動,海因裡希說出了真相

著:戴維·M. 格蘭茨

譯:孫渤

蘇軍為什麼能挫敗“堡壘”行動,海因裡希說出了真相

庫爾斯克會戰期間,紅軍的主力坦克是1943 年型的T-34

戰爭中失敗的一方確實會比勝利一方更傾向於反思自己的設想,並修改自己軍隊的流程。具體到蘇德戰爭的背景當中,德國人由於從1941 年6 月到1943年3 月連戰連捷,自然會堅持認為自己比對手優越。相反,紅軍在每場失敗之後,都會系統地反省自己的表現。截至1943 年,蘇聯在理論、組織和預期目標等方面,都比德國高級領導層更貼近戰場的實際情況。

實際上,無論是從防禦角度來看,還是從進攻角度來看,1943 年7 月和8月的幾場戰役都是蘇聯在這場戰爭中實施的第一批現代化戰役。雖然蘇聯在單個武器系統方面缺乏技術優勢,但是它在戰爭中第一次學會怎樣把諸軍兵種打造成一個相互協同的整體,事實證明這對進攻中的德國人是致命的。然而,這僅僅是個開始,這種整合工作經常粗製濫造,並導致人員和武器的重大損失。在這場戰爭的後續階段,蘇聯人基本上是在不斷完善自己在庫爾斯克、奧廖爾和哈爾科夫首次實踐的理論、軍隊結構和流程。

新型紅軍的特點在整個防禦戰役過程中表現得非常明顯。紅軍戰略和戰役水平上的祕密變更防禦部署和集中兵力,在整個庫爾斯克地區和德國的兩個主攻地段都能抵消德國軍隊的優勢。在戰術一級,類似的集中兵力、縱深達60 公里的梯次防禦,以及一排又一排防坦克障礙物、防坦克地域和防坦克樞紐部的建立,甚至還能剝奪德國人的戰術優勢,成功抗擊大規模的坦克突擊,並造成德國進攻力量在整個進攻過程中的巨大消耗。蘇聯人在這個防禦戰役中表現出的鮮明特點是,防禦武器系統及其使用人員的密度大、數量充足和徹底的合成化。

蘇軍為什麼能挫敗“堡壘”行動,海因裡希說出了真相

1943 年夏秋季戰略進攻計劃

更重要的是,蘇聯人通過提供增援來不斷強化己方的防禦能力,從此蘇聯術語稱“增援”這個詞為“加強”(narashchivanie)。蘇聯人巧妙地展開戰略、戰役和戰術預備隊,特別是裝甲兵和反坦克殲擊炮兵的快速預備隊,能夠彌補作戰初期的巨大損失,反擊德國人的每次戰術勝利,從一開始就打亂他們的進攻時間表,迫使他們不斷修改作戰計劃,最終使他們無法實現自己的戰役目標。戰略預備隊的存在,使紅軍不僅可以制止德國的進攻,還能在戰役初期的戰場上和周邊地區發動強有力的反攻。最後,德國人按照自己的慣例,完全相信單獨憑藉一次突擊就足以取勝。這一點,再加上他們缺少戰役預備隊,導致失敗一旦發生,就具有決定性,並且無可挽回。

在庫爾斯克,蘇聯人在這場戰爭中第一次幾乎平等地與德國人展開空中的較量。他們從戰役的一開始就大膽地先發制人,攻擊德國人的空軍設施,可是這次攻擊不但沒有實現預期效果,而且事實上在德國進攻的初期,還阻礙了蘇聯人進一步實施空中交戰。德國人隨後發動的猛烈攻擊,迫使蘇聯航空兵在防禦戰役第一天的大部分時間裡取消自己的計劃,但在那之後,蘇聯殲擊機就開始逐漸削弱德國人在南北兩線的戰術制空權。截至戰役第二日日終時,空軍第16 集團軍已經在北線能與德國空軍“平分秋色”。但是,儘管德國殲擊機不再享有制空權,其轟炸機還是能夠有效打擊地面目標。然而,從7 月7 日開始,隨著空軍第16 集團軍的計劃開始全面奏效,戰鬥局面逐漸變得有利於蘇聯人。從此,即便德國人在個別地段集中使用飛機,但這種做法的效果也越來越差,蘇聯航空兵給德國地面兵力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

在南線,德國航空兵在進攻的頭兩天統治著天空。然而,截至7 月6 日日終時,空軍第2 集團軍已經能與德國空軍打個平手,在那之後,德國人只能取得暫時的局部制空權。通過大批集中使用飛機和靈活變換攻擊目標,德國人有能力對蘇聯的特定目標造成相當大的破壞(例如:近衛坦克第2 軍),並能沿關鍵方向為己方地面兵力提供掩護(例如:7 月9 日的奧博揚方向和7 月11日的普羅霍羅夫卡方向)。在此期間,由於自然減員造成的損失,德國空軍的出動架次從7 月7 日開始逐步下降,到7 月14 日以後則直線下降。不過,蘇聯也為此付出了大量的飛機作為代價。

蘇聯人對己方空中作戰行動的批評指出,雖然他們佔有數量優勢,但是直到7 月7 日—8 日在北線、7 月11 日在南線才掌握制空權。這是因為德國在集中使用飛機,個人和集體戰術等方面做的更好,同時蘇聯航空兵部隊也遇到了指揮與控制問題,其中大部分問題與缺少無線電臺有關。因此,蘇聯人需要達到兩倍於德國人的出動架次,才能掌握絕對制空權。

蘇聯人還指出這場空中戰役的另一些顯著特點,這些特點對這場戰役的結果造成了重大影響。例如,除了蘇聯人在戰役初期先發制人發動攻擊之外,雙方都沒有動用空軍攻擊深遠縱深位置的後方目標。雖然德國人不進攻蘇聯後方目標的原因是飛機數量不夠,也是企圖在進攻開始之前保證戰役的突然性,卻導致蘇聯最高統帥部得以在整場防禦戰役期間將大量的戰役戰術預備隊機動到關鍵地段。另一個特點是,蘇聯人低劣的殲擊機作戰水平不僅制約本方強擊航空兵發揮作用,還為德國人在南線的危險推進提供了條件。到最後,根據蘇聯人的統計,蘇聯空中力量總共只造成德國坦克損失總數的2% ~ 6.5%。

在這種情況下,地面作戰兵種的命運與空中交戰的起伏密切相關,這並不足為奇。雖然空中交戰沒有對蘇聯人在地面上的勝利起到決定性的積極作用,但是蘇聯人也沒有讓德國人得到他們習以為常的制空權。

蘇軍為什麼能挫敗“堡壘”行動,海因裡希說出了真相

(上圖)1943 年在庫爾斯克實施衝擊的德國四號坦克。炮塔周圍附加的裝甲經常使蘇聯的坦克手們把四號坦克誤認為“虎”式坦克,致使歷史作品常常誇大在庫爾斯克參戰的“虎”式坦克的數量和重要性

後來,海因裡希將軍贊同蘇聯人對庫爾斯克會戰做出的許多判斷。他指出德國“堡壘”行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戰役發起時間的推遲和未能集中足夠的兵力。“俄國三個方面軍的兵力……和他們的防禦準備,足以保證這場進攻必然以失敗告終,除非俄國軍隊……徹底崩潰。”而這樣的崩潰從未發生過。海因裡希的觀點與蘇聯人的評論非常相似,他認為由於沒有達成突然性,俄國人構築的大縱深防禦體系使守軍可以堅持“足夠長的時間,保證蘇聯的預備隊能夠及時到達並制止進攻。”更重要的是,從戰略角度來看,巧妙的防禦可以提供足夠長的時間,“使蘇聯人得以做好準備向鄰近戰線發動反攻。”海因裡希還遺憾地指出德國人在進攻時缺少步兵,他聲稱這個因素對進攻有明顯的負面影響:

這兩個集團軍群所能動用步兵的實力都過於薄弱,無法沿預定路線向東構成掩護戰線。最重要的是,缺少能為突擊集團提供側翼掩護的步兵師,這一點在南方集團軍群作戰地區內尤為明顯;因此,掩護任務不得不由裝甲師承擔,使這些師無法在主要方向參加進攻。計劃中的“裝甲急襲”很快就演變成了且戰且進。蘇聯人覺察到德國的進攻力量正在減弱,再加上得知西方列強登陸的消息,於是下定決心在奧廖爾突出部和哈爾科夫以南發動他們自己的反擊。由於這些地帶的德國防禦力量薄弱,敵進攻兵力很容易突入我戰役後方,並威脅到“堡壘”行動的側翼,導致該行動只能立即結束。

這份頗具見地的評價無意間凸顯出南方集團軍群在“堡壘”行動中失敗的主要原因。不是普羅霍羅夫卡的激烈交戰,而是蘇聯人向第四十八裝甲軍和黨衛隊第二裝甲軍的側翼不斷施加壓力,再加上蘇聯人成功阻止德國人獲得制空權,從根本上決定了德國的失敗。瓦圖京策劃的多次側翼進攻,動用卡圖科夫的坦克第1 集團軍和幾個獨立坦克軍來削弱德國人的實力,阻止德國裝甲兵全部集中到奧博揚—庫爾斯克方向上,延緩德軍的推進速度,保證蘇聯的戰役和戰略預備隊能夠及時到達,從而直接導致蘇聯不僅在普羅霍羅夫卡,還在整個“堡壘”行動中取得勝利。

在庫爾斯克周圍精心佈設縱深梯次防禦、巧妙地展開和運用快速預備隊,使蘇聯紅軍成為第一支能夠擊敗閃擊戰進攻的軍隊。雖然德國人選擇這樣顯而易見的地點發動進攻,純屬自投羅網,但是對於瓦圖京、羅科索夫斯基等蘇聯指揮員來說,當德國人的洪流正準備前來大肆破壞的時候,他們還是需要以非凡的自信冷靜地等待。而一旦這樣的破壞到來,蘇聯的兵力優勢,紅軍戰士的頑強毅力,指揮員戰鬥素養的提高,蘇聯承受巨大損失的能力,就會共同敲響“堡壘”行動的喪鐘。

本文節選自《庫爾斯克會戰》

蘇軍為什麼能挫敗“堡壘”行動,海因裡希說出了真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