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

很多進入計算機專業就讀的學生,最初至少有一大半對真實的軟件開發完全不瞭解,是“一張白紙”。

不幸的是,學了四年之後,許多張“白紙”又變成了許多罐“漿糊”,帶著對軟件開發可能是畏懼,也可能是無所謂,但絕對不是喜歡的感觸離開校園。

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和枯燥?

今天北大青鳥重慶艾替(大學城校區)想和大家好好聊聊“編程究竟難在哪?”這件事。


01

沒有建立“正向”興趣循環


臺灣知名技術專家蔡學鏞先生寫了一本《編程ING》,給出了一張圖:

"

很多進入計算機專業就讀的學生,最初至少有一大半對真實的軟件開發完全不瞭解,是“一張白紙”。

不幸的是,學了四年之後,許多張“白紙”又變成了許多罐“漿糊”,帶著對軟件開發可能是畏懼,也可能是無所謂,但絕對不是喜歡的感觸離開校園。

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和枯燥?

今天北大青鳥重慶艾替(大學城校區)想和大家好好聊聊“編程究竟難在哪?”這件事。


01

沒有建立“正向”興趣循環


臺灣知名技術專家蔡學鏞先生寫了一本《編程ING》,給出了一張圖:

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

很多進入計算機專業就讀的學生,最初至少有一大半對真實的軟件開發完全不瞭解,是“一張白紙”。

不幸的是,學了四年之後,許多張“白紙”又變成了許多罐“漿糊”,帶著對軟件開發可能是畏懼,也可能是無所謂,但絕對不是喜歡的感觸離開校園。

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和枯燥?

今天北大青鳥重慶艾替(大學城校區)想和大家好好聊聊“編程究竟難在哪?”這件事。


01

沒有建立“正向”興趣循環


臺灣知名技術專家蔡學鏞先生寫了一本《編程ING》,給出了一張圖:

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我認為這張圖道出了問題的關鍵——學習過程中的“正向”興趣循環是否成功地建立。

強烈的興趣與不斷獲得的成就感是整個學習過程的“引擎”,它為學生完成整個學習任務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有無數的事實支持這個觀點。

而傳統的教學觀點認為,本科的主要教育目標之一是為學生在本專業領域未來的發展“打下紮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所以從一開始就要“嚴格要求”、“科學訓練”。

這個觀點不能說錯,但我認為,我們的計算機教育,尤其是針對初學者的教育,首要的任務是引發興趣。沒有興趣,一切免談。

之所以很多大學生覺得編程難,其原因就是現有的計算機教學方式從一開始就給了這些學生“痛苦”的編程體驗,並且在後期枯燥的專業課程學習中不斷得到強化,最終使很多大學生對編程敬而遠之或畏之如虎。


02

從未接受過解決問題的訓練

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終極目的是有一個:考取理想的學校。每一張張考卷都是一個個堆砌起來的知識點:三角函數,解析幾何,數列,函數…...

這麼多知識點,你需要做的是背下它們,或者說的更高級一點,理解它們。

即便是強調思辨和分析的“文科類”,也可以靠死記硬背答題模板拿分,就連作文都要有統一的標準。

"

很多進入計算機專業就讀的學生,最初至少有一大半對真實的軟件開發完全不瞭解,是“一張白紙”。

不幸的是,學了四年之後,許多張“白紙”又變成了許多罐“漿糊”,帶著對軟件開發可能是畏懼,也可能是無所謂,但絕對不是喜歡的感觸離開校園。

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和枯燥?

今天北大青鳥重慶艾替(大學城校區)想和大家好好聊聊“編程究竟難在哪?”這件事。


01

沒有建立“正向”興趣循環


臺灣知名技術專家蔡學鏞先生寫了一本《編程ING》,給出了一張圖:

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我認為這張圖道出了問題的關鍵——學習過程中的“正向”興趣循環是否成功地建立。

強烈的興趣與不斷獲得的成就感是整個學習過程的“引擎”,它為學生完成整個學習任務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有無數的事實支持這個觀點。

而傳統的教學觀點認為,本科的主要教育目標之一是為學生在本專業領域未來的發展“打下紮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所以從一開始就要“嚴格要求”、“科學訓練”。

這個觀點不能說錯,但我認為,我們的計算機教育,尤其是針對初學者的教育,首要的任務是引發興趣。沒有興趣,一切免談。

之所以很多大學生覺得編程難,其原因就是現有的計算機教學方式從一開始就給了這些學生“痛苦”的編程體驗,並且在後期枯燥的專業課程學習中不斷得到強化,最終使很多大學生對編程敬而遠之或畏之如虎。


02

從未接受過解決問題的訓練

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終極目的是有一個:考取理想的學校。每一張張考卷都是一個個堆砌起來的知識點:三角函數,解析幾何,數列,函數…...

這麼多知識點,你需要做的是背下它們,或者說的更高級一點,理解它們。

即便是強調思辨和分析的“文科類”,也可以靠死記硬背答題模板拿分,就連作文都要有統一的標準。

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們非常擅長理解和記憶,並井井有條地套公式。

這一切,到了學編程這裡,統統不奏效。

我大一的時候剛開始接觸C語言,非常痛苦。那會兒,沒有任何計算機基礎,編程語法大多靠背——C++語法、操作系統各項定義、計算機網絡各種協議、常量、作用域、多態...........

身邊不少同學也這樣,“高考精神”還深深印烙在骨子裡,我們都認為學習一門編程語言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其語法,所以為了將語法爛熟於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記憶。

結果可想而知,即便拿了相應的學分,沒有人敢說自己會編程。

我們接受了十幾年的應試教育,為了最大化公平,考試必須有一套清晰的標準。正是如此,我們更看中重應試技巧而非知識本身,學習變成了追求標準答案,求知變成了死記硬背。

絕大部分人,難以形成系統的學習方法論的意識,以至於很多人一旦脫離試卷,在社會中面對實際問題的時候,完全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支撐其解決問題。

而編程的核心,不是編程,不是語法,甚至不是算法或數據結構本身,恰恰是如何分解問題——發現規律建立解決問題模型,映射到合適的數據結構和算法上,最後才根據算法寫程序實現。


03

從未學過創造


清華大學前校長陳吉寧曾提過一個觀點:


清華大學裡有很多“A型學生”,但未來社會最需要的是“X型學生”。


“A型學生”,指的是傳統觀念裡的“好學生”,他們的成績總是能得“A”。


“X型學生”與之不同,他們的成績並不一定拔尖,但願意承擔創新風險,勇於嘗試新鮮事物。


兩者最重要的差別,在於創造力。


可是我們連作文還不敢寫得太跳,生怕閱卷的是個老古董,大筆一揮,讓你再考一年。創造力,更是我們在學校想都不敢想的事。


絕大部分學生的思維,早已在填鴨式的教學中,變成了一個只會收納外部知識的容器,根本無法用所學的東西創造出任何東西來。


所以,當我們開始學編程,面對“Hello world.”這個等著我們創造的世界,其實是非常茫然的。


"

很多進入計算機專業就讀的學生,最初至少有一大半對真實的軟件開發完全不瞭解,是“一張白紙”。

不幸的是,學了四年之後,許多張“白紙”又變成了許多罐“漿糊”,帶著對軟件開發可能是畏懼,也可能是無所謂,但絕對不是喜歡的感觸離開校園。

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和枯燥?

今天北大青鳥重慶艾替(大學城校區)想和大家好好聊聊“編程究竟難在哪?”這件事。


01

沒有建立“正向”興趣循環


臺灣知名技術專家蔡學鏞先生寫了一本《編程ING》,給出了一張圖:

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我認為這張圖道出了問題的關鍵——學習過程中的“正向”興趣循環是否成功地建立。

強烈的興趣與不斷獲得的成就感是整個學習過程的“引擎”,它為學生完成整個學習任務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有無數的事實支持這個觀點。

而傳統的教學觀點認為,本科的主要教育目標之一是為學生在本專業領域未來的發展“打下紮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所以從一開始就要“嚴格要求”、“科學訓練”。

這個觀點不能說錯,但我認為,我們的計算機教育,尤其是針對初學者的教育,首要的任務是引發興趣。沒有興趣,一切免談。

之所以很多大學生覺得編程難,其原因就是現有的計算機教學方式從一開始就給了這些學生“痛苦”的編程體驗,並且在後期枯燥的專業課程學習中不斷得到強化,最終使很多大學生對編程敬而遠之或畏之如虎。


02

從未接受過解決問題的訓練

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終極目的是有一個:考取理想的學校。每一張張考卷都是一個個堆砌起來的知識點:三角函數,解析幾何,數列,函數…...

這麼多知識點,你需要做的是背下它們,或者說的更高級一點,理解它們。

即便是強調思辨和分析的“文科類”,也可以靠死記硬背答題模板拿分,就連作文都要有統一的標準。

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們非常擅長理解和記憶,並井井有條地套公式。

這一切,到了學編程這裡,統統不奏效。

我大一的時候剛開始接觸C語言,非常痛苦。那會兒,沒有任何計算機基礎,編程語法大多靠背——C++語法、操作系統各項定義、計算機網絡各種協議、常量、作用域、多態...........

身邊不少同學也這樣,“高考精神”還深深印烙在骨子裡,我們都認為學習一門編程語言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其語法,所以為了將語法爛熟於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記憶。

結果可想而知,即便拿了相應的學分,沒有人敢說自己會編程。

我們接受了十幾年的應試教育,為了最大化公平,考試必須有一套清晰的標準。正是如此,我們更看中重應試技巧而非知識本身,學習變成了追求標準答案,求知變成了死記硬背。

絕大部分人,難以形成系統的學習方法論的意識,以至於很多人一旦脫離試卷,在社會中面對實際問題的時候,完全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支撐其解決問題。

而編程的核心,不是編程,不是語法,甚至不是算法或數據結構本身,恰恰是如何分解問題——發現規律建立解決問題模型,映射到合適的數據結構和算法上,最後才根據算法寫程序實現。


03

從未學過創造


清華大學前校長陳吉寧曾提過一個觀點:


清華大學裡有很多“A型學生”,但未來社會最需要的是“X型學生”。


“A型學生”,指的是傳統觀念裡的“好學生”,他們的成績總是能得“A”。


“X型學生”與之不同,他們的成績並不一定拔尖,但願意承擔創新風險,勇於嘗試新鮮事物。


兩者最重要的差別,在於創造力。


可是我們連作文還不敢寫得太跳,生怕閱卷的是個老古董,大筆一揮,讓你再考一年。創造力,更是我們在學校想都不敢想的事。


絕大部分學生的思維,早已在填鴨式的教學中,變成了一個只會收納外部知識的容器,根本無法用所學的東西創造出任何東西來。


所以,當我們開始學編程,面對“Hello world.”這個等著我們創造的世界,其實是非常茫然的。


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為編程沒有“題型”和“公式”能把你解決問題的過程簡化成填空,編程提出的問題基本都是空而泛,需要你根據腦子裡的邏輯推斷,利用所學編程語言的各項功能組織成代碼,來解決問題。

整個世界的運轉,都是靠你的大腦想象出來的。這是編程的難。

但是,只要你明知其中不易,仍有一腔驍勇,你可以嘗試在編程的世界中,保持“實驗者心態”,不斷探索自己的想法,質疑自己的假設,從所犯錯誤中學習寶貴的經驗,就一定能在編程的魔法世界中得到更多寶藏。

"

很多進入計算機專業就讀的學生,最初至少有一大半對真實的軟件開發完全不瞭解,是“一張白紙”。

不幸的是,學了四年之後,許多張“白紙”又變成了許多罐“漿糊”,帶著對軟件開發可能是畏懼,也可能是無所謂,但絕對不是喜歡的感觸離開校園。

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和枯燥?

今天北大青鳥重慶艾替(大學城校區)想和大家好好聊聊“編程究竟難在哪?”這件事。


01

沒有建立“正向”興趣循環


臺灣知名技術專家蔡學鏞先生寫了一本《編程ING》,給出了一張圖:

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我認為這張圖道出了問題的關鍵——學習過程中的“正向”興趣循環是否成功地建立。

強烈的興趣與不斷獲得的成就感是整個學習過程的“引擎”,它為學生完成整個學習任務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有無數的事實支持這個觀點。

而傳統的教學觀點認為,本科的主要教育目標之一是為學生在本專業領域未來的發展“打下紮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所以從一開始就要“嚴格要求”、“科學訓練”。

這個觀點不能說錯,但我認為,我們的計算機教育,尤其是針對初學者的教育,首要的任務是引發興趣。沒有興趣,一切免談。

之所以很多大學生覺得編程難,其原因就是現有的計算機教學方式從一開始就給了這些學生“痛苦”的編程體驗,並且在後期枯燥的專業課程學習中不斷得到強化,最終使很多大學生對編程敬而遠之或畏之如虎。


02

從未接受過解決問題的訓練

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終極目的是有一個:考取理想的學校。每一張張考卷都是一個個堆砌起來的知識點:三角函數,解析幾何,數列,函數…...

這麼多知識點,你需要做的是背下它們,或者說的更高級一點,理解它們。

即便是強調思辨和分析的“文科類”,也可以靠死記硬背答題模板拿分,就連作文都要有統一的標準。

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們非常擅長理解和記憶,並井井有條地套公式。

這一切,到了學編程這裡,統統不奏效。

我大一的時候剛開始接觸C語言,非常痛苦。那會兒,沒有任何計算機基礎,編程語法大多靠背——C++語法、操作系統各項定義、計算機網絡各種協議、常量、作用域、多態...........

身邊不少同學也這樣,“高考精神”還深深印烙在骨子裡,我們都認為學習一門編程語言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其語法,所以為了將語法爛熟於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記憶。

結果可想而知,即便拿了相應的學分,沒有人敢說自己會編程。

我們接受了十幾年的應試教育,為了最大化公平,考試必須有一套清晰的標準。正是如此,我們更看中重應試技巧而非知識本身,學習變成了追求標準答案,求知變成了死記硬背。

絕大部分人,難以形成系統的學習方法論的意識,以至於很多人一旦脫離試卷,在社會中面對實際問題的時候,完全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支撐其解決問題。

而編程的核心,不是編程,不是語法,甚至不是算法或數據結構本身,恰恰是如何分解問題——發現規律建立解決問題模型,映射到合適的數據結構和算法上,最後才根據算法寫程序實現。


03

從未學過創造


清華大學前校長陳吉寧曾提過一個觀點:


清華大學裡有很多“A型學生”,但未來社會最需要的是“X型學生”。


“A型學生”,指的是傳統觀念裡的“好學生”,他們的成績總是能得“A”。


“X型學生”與之不同,他們的成績並不一定拔尖,但願意承擔創新風險,勇於嘗試新鮮事物。


兩者最重要的差別,在於創造力。


可是我們連作文還不敢寫得太跳,生怕閱卷的是個老古董,大筆一揮,讓你再考一年。創造力,更是我們在學校想都不敢想的事。


絕大部分學生的思維,早已在填鴨式的教學中,變成了一個只會收納外部知識的容器,根本無法用所學的東西創造出任何東西來。


所以,當我們開始學編程,面對“Hello world.”這個等著我們創造的世界,其實是非常茫然的。


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為編程沒有“題型”和“公式”能把你解決問題的過程簡化成填空,編程提出的問題基本都是空而泛,需要你根據腦子裡的邏輯推斷,利用所學編程語言的各項功能組織成代碼,來解決問題。

整個世界的運轉,都是靠你的大腦想象出來的。這是編程的難。

但是,只要你明知其中不易,仍有一腔驍勇,你可以嘗試在編程的世界中,保持“實驗者心態”,不斷探索自己的想法,質疑自己的假設,從所犯錯誤中學習寶貴的經驗,就一定能在編程的魔法世界中得到更多寶藏。

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圖片源自網絡)


如果你看過近期大火的《樂隊的夏天》,那麼在參賽的三十一支樂隊中,你一定會被其中一支叫做“刺蝟”的樂隊所打動。

刺蝟樂隊的子健,他是臺上的狂躁主唱,臺下的學霸碼農。

即使每天都在和冰冷的數字打交道,但作為程序員的他,體內有被保護得非常好的創造力,使得他擁有滿腔的詩意與細膩的內心,更可以譜寫出令人折服,引人共鳴,充滿無限色彩的音樂作品。


04

他們沒有覺得編程很難


為什麼很多不是計算機專業的人能夠通過IT培訓機構學會編程技術?沒有覺得編程很難。


培訓機構裡學習的課程內容是根據市場上企業需求開發的,學習就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


並且教學大綱都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首先做的就是培養學生對於編程的興趣,從中獲取成就感,以興趣為導向,步步為營,在每個階段課程穿插實戰項目。


教師會去引發學生的興趣,鼓勵他們去探索未知的領域,主動地學習和吸收知識,培養技能,積累經驗。


解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時指點,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正向”興趣循環。


所以,很多人即使不是計算機專業的,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編程。


"

很多進入計算機專業就讀的學生,最初至少有一大半對真實的軟件開發完全不瞭解,是“一張白紙”。

不幸的是,學了四年之後,許多張“白紙”又變成了許多罐“漿糊”,帶著對軟件開發可能是畏懼,也可能是無所謂,但絕對不是喜歡的感觸離開校園。

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和枯燥?

今天北大青鳥重慶艾替(大學城校區)想和大家好好聊聊“編程究竟難在哪?”這件事。


01

沒有建立“正向”興趣循環


臺灣知名技術專家蔡學鏞先生寫了一本《編程ING》,給出了一張圖:

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我認為這張圖道出了問題的關鍵——學習過程中的“正向”興趣循環是否成功地建立。

強烈的興趣與不斷獲得的成就感是整個學習過程的“引擎”,它為學生完成整個學習任務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有無數的事實支持這個觀點。

而傳統的教學觀點認為,本科的主要教育目標之一是為學生在本專業領域未來的發展“打下紮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所以從一開始就要“嚴格要求”、“科學訓練”。

這個觀點不能說錯,但我認為,我們的計算機教育,尤其是針對初學者的教育,首要的任務是引發興趣。沒有興趣,一切免談。

之所以很多大學生覺得編程難,其原因就是現有的計算機教學方式從一開始就給了這些學生“痛苦”的編程體驗,並且在後期枯燥的專業課程學習中不斷得到強化,最終使很多大學生對編程敬而遠之或畏之如虎。


02

從未接受過解決問題的訓練

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終極目的是有一個:考取理想的學校。每一張張考卷都是一個個堆砌起來的知識點:三角函數,解析幾何,數列,函數…...

這麼多知識點,你需要做的是背下它們,或者說的更高級一點,理解它們。

即便是強調思辨和分析的“文科類”,也可以靠死記硬背答題模板拿分,就連作文都要有統一的標準。

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們非常擅長理解和記憶,並井井有條地套公式。

這一切,到了學編程這裡,統統不奏效。

我大一的時候剛開始接觸C語言,非常痛苦。那會兒,沒有任何計算機基礎,編程語法大多靠背——C++語法、操作系統各項定義、計算機網絡各種協議、常量、作用域、多態...........

身邊不少同學也這樣,“高考精神”還深深印烙在骨子裡,我們都認為學習一門編程語言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其語法,所以為了將語法爛熟於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記憶。

結果可想而知,即便拿了相應的學分,沒有人敢說自己會編程。

我們接受了十幾年的應試教育,為了最大化公平,考試必須有一套清晰的標準。正是如此,我們更看中重應試技巧而非知識本身,學習變成了追求標準答案,求知變成了死記硬背。

絕大部分人,難以形成系統的學習方法論的意識,以至於很多人一旦脫離試卷,在社會中面對實際問題的時候,完全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支撐其解決問題。

而編程的核心,不是編程,不是語法,甚至不是算法或數據結構本身,恰恰是如何分解問題——發現規律建立解決問題模型,映射到合適的數據結構和算法上,最後才根據算法寫程序實現。


03

從未學過創造


清華大學前校長陳吉寧曾提過一個觀點:


清華大學裡有很多“A型學生”,但未來社會最需要的是“X型學生”。


“A型學生”,指的是傳統觀念裡的“好學生”,他們的成績總是能得“A”。


“X型學生”與之不同,他們的成績並不一定拔尖,但願意承擔創新風險,勇於嘗試新鮮事物。


兩者最重要的差別,在於創造力。


可是我們連作文還不敢寫得太跳,生怕閱卷的是個老古董,大筆一揮,讓你再考一年。創造力,更是我們在學校想都不敢想的事。


絕大部分學生的思維,早已在填鴨式的教學中,變成了一個只會收納外部知識的容器,根本無法用所學的東西創造出任何東西來。


所以,當我們開始學編程,面對“Hello world.”這個等著我們創造的世界,其實是非常茫然的。


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為編程沒有“題型”和“公式”能把你解決問題的過程簡化成填空,編程提出的問題基本都是空而泛,需要你根據腦子裡的邏輯推斷,利用所學編程語言的各項功能組織成代碼,來解決問題。

整個世界的運轉,都是靠你的大腦想象出來的。這是編程的難。

但是,只要你明知其中不易,仍有一腔驍勇,你可以嘗試在編程的世界中,保持“實驗者心態”,不斷探索自己的想法,質疑自己的假設,從所犯錯誤中學習寶貴的經驗,就一定能在編程的魔法世界中得到更多寶藏。

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圖片源自網絡)


如果你看過近期大火的《樂隊的夏天》,那麼在參賽的三十一支樂隊中,你一定會被其中一支叫做“刺蝟”的樂隊所打動。

刺蝟樂隊的子健,他是臺上的狂躁主唱,臺下的學霸碼農。

即使每天都在和冰冷的數字打交道,但作為程序員的他,體內有被保護得非常好的創造力,使得他擁有滿腔的詩意與細膩的內心,更可以譜寫出令人折服,引人共鳴,充滿無限色彩的音樂作品。


04

他們沒有覺得編程很難


為什麼很多不是計算機專業的人能夠通過IT培訓機構學會編程技術?沒有覺得編程很難。


培訓機構裡學習的課程內容是根據市場上企業需求開發的,學習就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


並且教學大綱都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首先做的就是培養學生對於編程的興趣,從中獲取成就感,以興趣為導向,步步為營,在每個階段課程穿插實戰項目。


教師會去引發學生的興趣,鼓勵他們去探索未知的領域,主動地學習和吸收知識,培養技能,積累經驗。


解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時指點,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正向”興趣循環。


所以,很多人即使不是計算機專業的,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編程。


揭祕|編程真的那麼沒勁?那麼難?那麼枯燥嗎?


編程一點都不難,用電腦聽得懂的語言,告訴它幫你做你想要做的事情,只要認真學,誰都可以。


難就難在,"學以致考"和"學以致用"是不一樣的;記憶和創造是不一樣的;學好學科和理解世界是不一樣的。


當然,並非要徹底否定應試教育。在中國教育資源極其不平均、經濟文化撕裂的大生態下,以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提供了一套非常清晰的評判標準,通過分數這個顯性的指標來篩選和劃分學生群體,選拔出社會精英,可能是當下最公平的取捨了。


只是時代在不斷的發展,無論是學校,家長還是孩子,都應該反思一下現在的所接受的教育形式,如何發揮出每一個自己的個性,讓他們成長為更好的人——學編程的過程會給你提供答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