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開國皇帝想出了一個奇招:滿朝文武都是臨時工!

宋朝 趙匡胤 北宋 寇準 包拯 歷史原來很有趣 2018-11-30

這個開國皇帝想出了一個奇招:滿朝文武都是臨時工!

作者 月潤江南

這個開國皇帝想出了一個奇招:滿朝文武都是臨時工!

1

-THE FIRST-

【大宋官員的吃飯問題】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

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

成為開國皇帝。

坐上了皇帝寶座的趙匡胤,

想把所有的權力都緊緊掌握在自己手中,

於是,他想出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招。

趙匡胤的奇招就是四個字:

官職分離。

這樣一種非常特別的人事任免制度,

它的產生,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

可以說,這種人事任免制度的誕生,

與趙匡胤的“陳橋兵變”有直接的關係。

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兵不血刃,順利奪權,

為了確保新政權的穩定,

其上臺之初,就定下了留用後周舊臣的國策。

於是,幾乎前朝所有的官老爺們,

全部都捧上了趙匡胤給他們的新飯碗。

趙匡胤的政策是,後周舊臣的官位全部保留,

俸祿照給,待遇照有,確保大家都有飯吃。

但是,不確保大家都有事做。

也就是說,後周舊臣們待遇不減,甚至還有增加,

但是,大多數人只是掛個官名,並不再擔任實職。

官員的官名只與品級高低,待遇多少有關。

所以,這種官名也就被形象地稱之為“寄祿官”。

官員能不能吃上飯,吃上什麼標準的飯,

希望全部寄託在官名上。

當然,不是所有的官員都是吃貨,

一些有理想的官員還是有點精神追求的,

所以,別急,趙匡胤把精神食糧也準備好了。

這個開國皇帝想出了一個奇招:滿朝文武都是臨時工!

2

-THE SECOND-

【大宋官員的精神食糧】

這就是“職”。

職是一種榮譽頭銜,

體現的是官員的文才和文化程度。

這些職包括,待制、直學士、學士、大學士等等,

類似於今天所推崇的學歷,

如本科、碩士、博士等等。

雖然叫法不同,但都是時人對文化程度的一種標籤。

在宋朝,能得到“職”這種榮譽的,

一般都是中央機構的中高級文官,

是皇帝給予中高級知識分子的一種禮遇,

低級文官是沒有的。

所以,有宋一代,凡是獲得“職”的官員,

其履歷往往就首先突出“職”,

如被世人所熟知的那位包青天,包大人,

他在開封府的時候,其官職就是,龍圖閣直學士、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

龍圖閣直學士的“職”名被毫無疑問的排在首位,世人也將包拯稱之為“包龍圖”。

可見,“職”在宋朝人心目中的那份榮耀。

有了“官”和“職”,也不等於就有事可做。

這個開國皇帝想出了一個奇招:滿朝文武都是臨時工!

3

-THE THIRD-

【大宋官員的職業夢想】

宋朝官員要做事,必須有“差遣”。

只有“差遣”,才是官員們所擔任的實際職務。

也只有“差遣”,官員們才能名正言順地行使職權。

打個比方,假設你在宋朝,

好不容易混到了樞密直學士(職)、左贊善大夫(官),榮譽有了,待遇也有了,但是,沒有差遣,

那麼,你就上朝的時候老老實實站著,

在家的時候老老實實呆著,

每個月老老實實地盼著發薪水的日子吧。

無實職,無實權,什麼也幹不了。

也許某一天,皇帝心血來潮,一不留神一拍腦袋想起來,哦,原來還有一個這麼乖的你,於是,準備給你個市長噹噹。

那麼,皇帝就會把你差遣為“知州”。

恭喜你,終於熬出頭了,這時你才是真正名正言順的地方大員。

準備屁顛屁顛去上任吧。

不過,別高興得太早,因為在你的差遣名稱之前,通常會加點字眼,如“權、判、直、試”等等。

因此,你得到的差遣多半是“權知某某州”。

什麼意思?

皇帝的意思是,

某某同志,你還是很不錯的,

我給你找了個好地方,

那裡物產豐富,民風淳樸,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你就去那好好幹吧。

至於,幹多久,嘿嘿,我不告訴你。

於是,你明白了:kao……鬧了半天,原來是個臨時工啊!

是的,這才是皇帝的真正目的。

這個開國皇帝想出了一個奇招:滿朝文武都是臨時工!

4

-THE FOURTH-

【就不告訴你】

差遣名稱之前的字眼,諸如“權、判、直、試”等等,代表的就是臨時辦理某事的意思。

實權是給你了,但是幹多久,不知道。

以地方官為例,一般來說,一任為三年,

如果皇帝心情好,也許能幹滿一任,

心情不好,那就難說了。

你懂的……

而且,要注意,任期一旦屆滿就必須調任,無論什麼理由,均不允許留任。

(宋朝曾發生地方官員工作出色,

當地百姓留任的情況,但是,即使百姓求情,

朝廷也不允許其留任,

目的,就是防止官員在地方形成勢力。)

而具體去哪,待定,因為這時很可能,這位官員又成為了臨時工,又要等待皇帝的差遣。

所以,在官職分離的制度中,只有差遣才是最關鍵的。

《宋史·職官志》的記載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故仕人以登臺閣、升禁從為顯宦,而不以官之迅速為榮滯;以差遣要劇為貴途,而不以階、勳、爵邑有無為輕重”。

所以,在宋朝,“職”是官員的榮耀,而“差遣”才是官員的夢想。

這個開國皇帝想出了一個奇招:滿朝文武都是臨時工!

5

-THE FIFTH-

【大宋臨時工】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再以北宋的名臣寇準為例,回過頭來看看趙匡胤的這套官員任職制度。

真宗朝時,寇準曾經是樞密直學士、戶部郎中、判吏部東銓。

直學士是職,郎中是官,判吏部東銓是差遣,

所以,當時,寇老西同志戴的是直學士的榮譽頭銜,領的是郎中這個級別的俸祿,乾的是吏部的活,判吏部東銓才是他的實職。

所以,有宋一代,一般比較有名的官員,

名字前往往會加一堆的頭銜,

例如那位小時候砸缸的名人,司馬光同志,

他在向皇帝獻上《資治通鑑》時,自稱就是:

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太中大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上柱國、河內郡開國公……。

每每讀史至此,我的反應和大家一樣:暈……。

所以,我實在是佩服趙匡胤同志,他居然能夠憑那顆小時候受過重創的鐵頭腦袋,搗鼓出這麼多的名堂。

這個開國皇帝想出了一個奇招:滿朝文武都是臨時工!

這個開國皇帝想出了一個奇招:滿朝文武都是臨時工!

6

-THE SIXTH-

趙匡胤正是通過官、職、差遣三個系統,

分別控制官員的待遇、榮譽、實職,

使得官員要想獲取實權,

則必須經過皇帝“差遣”這一關,

從而將官吏的人事任免權牢牢地攥在皇帝手中,

實現皇權的高度集中。

同時,又通過臨時安排職務的方式,

使各級官員對於自己將要被實授何職心中無底,

對於授官之後任期多長心中無數,

給官員的心理造成一種時時刻刻可能被取代的感覺,即“名若不正,任若不久”。

從而達到趙匡胤的最終目的:

防止官員利用職權在某地或某部門培植自己的勢力,

既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

那就難以形成氣候,難以蓄謀作亂。

皇帝在寶座上才會坐的安穩。

於是,整個宋朝官場之上,滿眼望去,盡是臨時工矣!

這些臨時工們也只能眼巴巴地盯著趙匡胤,

希望有朝一日,祖墳冒煙,皇上能賞個實職,

簽上一份實實在在的勞動合同,乾點正事。

而,籤或不籤,皇上就在那裡,不言不語。

這就是宋朝的官職分離制度。

趙匡胤所採取的“官職分離”、“名實不一”的方法,

造成“官無定員,員無專職”的局面,

從而牢牢掌握最高統治權。

每天三分鐘,輕鬆讀歷史!

讀者朋友們,你們對趙匡胤的奇招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快,關注這個號,一起漲姿勢~

這個開國皇帝想出了一個奇招:滿朝文武都是臨時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