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下面是歷代皇帝簡介:

北宋(960年—1127年)

一、宋太祖(開國皇帝)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下面是歷代皇帝簡介:

北宋(960年—1127年)

一、宋太祖(開國皇帝)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3]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二、宋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下面是歷代皇帝簡介:

北宋(960年—1127年)

一、宋太祖(開國皇帝)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3]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二、宋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三、宋真宗(宋朝第三位皇帝)

鹹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乾興1022年

"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下面是歷代皇帝簡介:

北宋(960年—1127年)

一、宋太祖(開國皇帝)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3]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二、宋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三、宋真宗(宋朝第三位皇帝)

鹹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乾興102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字德昌,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趙炅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

幼時英睿,姿表特異,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授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冊立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北上親征,大戰遼軍於澶淵,促使戰局有利於北宋。懼於遼國聲勢,慮及雙方交戰損失,不顧宰相寇準反對,達成“澶淵之盟”,創造安定繁榮的政治局面,史稱“鹹平之治”。 在位後期,任用王欽若、丁謂為宰相,採用天書和符瑞之說蠱惑朝野,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加劇了北宋“內憂外患”問題。乾興元年(1022年),去世,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諡號“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愛好文學,擅長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出自《勵學篇》,著有《御製集》三百卷,如今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詩》錄有其詩。

四、宋仁宗(宋朝第四位皇帝)

天聖1023年—1032年

明道1032年—1033年

景祐1034年—1038年

寶元1038年—1040年

康定1040年—1041年

慶曆1041年—1048年

皇祐1049年—1054年

至和1054年—1056年

嘉祐1056年—1063年

"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下面是歷代皇帝簡介:

北宋(960年—1127年)

一、宋太祖(開國皇帝)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3]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二、宋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三、宋真宗(宋朝第三位皇帝)

鹹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乾興102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字德昌,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趙炅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

幼時英睿,姿表特異,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授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冊立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北上親征,大戰遼軍於澶淵,促使戰局有利於北宋。懼於遼國聲勢,慮及雙方交戰損失,不顧宰相寇準反對,達成“澶淵之盟”,創造安定繁榮的政治局面,史稱“鹹平之治”。 在位後期,任用王欽若、丁謂為宰相,採用天書和符瑞之說蠱惑朝野,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加劇了北宋“內憂外患”問題。乾興元年(1022年),去世,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諡號“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愛好文學,擅長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出自《勵學篇》,著有《御製集》三百卷,如今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詩》錄有其詩。

四、宋仁宗(宋朝第四位皇帝)

天聖1023年—1032年

明道1032年—1033年

景祐1034年—1038年

寶元1038年—1040年

康定1040年—1041年

慶曆1041年—1048年

皇祐1049年—1054年

至和1054年—1056年

嘉祐1056年—1063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早年曆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針對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趙禎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於永昭陵。

趙禎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他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有《御製集》一百卷 [4] 。《全宋詩》錄有其詩。

五、宋英宗

治平1064年—1067年

"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下面是歷代皇帝簡介:

北宋(960年—1127年)

一、宋太祖(開國皇帝)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3]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二、宋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三、宋真宗(宋朝第三位皇帝)

鹹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乾興102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字德昌,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趙炅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

幼時英睿,姿表特異,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授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冊立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北上親征,大戰遼軍於澶淵,促使戰局有利於北宋。懼於遼國聲勢,慮及雙方交戰損失,不顧宰相寇準反對,達成“澶淵之盟”,創造安定繁榮的政治局面,史稱“鹹平之治”。 在位後期,任用王欽若、丁謂為宰相,採用天書和符瑞之說蠱惑朝野,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加劇了北宋“內憂外患”問題。乾興元年(1022年),去世,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諡號“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愛好文學,擅長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出自《勵學篇》,著有《御製集》三百卷,如今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詩》錄有其詩。

四、宋仁宗(宋朝第四位皇帝)

天聖1023年—1032年

明道1032年—1033年

景祐1034年—1038年

寶元1038年—1040年

康定1040年—1041年

慶曆1041年—1048年

皇祐1049年—1054年

至和1054年—1056年

嘉祐1056年—1063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早年曆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針對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趙禎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於永昭陵。

趙禎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他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有《御製集》一百卷 [4] 。《全宋詩》錄有其詩。

五、宋英宗

治平1064年—106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1063年5月一1067年1月在位),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宋朝第五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曾孫,商王趙元份之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宋仁宗趙禎養子。

趙曙幼年時被無子的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趙宗實。擔任左監門衛率府副率,後歷任右羽林軍大將軍、宜州刺史、嶽州團練使、秦州防禦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子,改名趙曙,封鉅鹿郡公。

嘉祐八年(1063年),趙曙即帝位。趙曙為帝之後,任用舊臣韓琦等人,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治平三年(1066年),趙曙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鑑》 [1] 。

治平四年(1067年),趙曙因病駕崩於宮中福寧殿,享年三十五歲,在位4年,諡號為憲文肅武宣孝皇帝,廟號英宗,葬於永厚陵(今河南鞏義孝義堡)。元豐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諡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六、宋神宗

熙寧1068年—1077年

元豐1078年—1085年

"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下面是歷代皇帝簡介:

北宋(960年—1127年)

一、宋太祖(開國皇帝)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3]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二、宋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三、宋真宗(宋朝第三位皇帝)

鹹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乾興102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字德昌,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趙炅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

幼時英睿,姿表特異,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授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冊立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北上親征,大戰遼軍於澶淵,促使戰局有利於北宋。懼於遼國聲勢,慮及雙方交戰損失,不顧宰相寇準反對,達成“澶淵之盟”,創造安定繁榮的政治局面,史稱“鹹平之治”。 在位後期,任用王欽若、丁謂為宰相,採用天書和符瑞之說蠱惑朝野,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加劇了北宋“內憂外患”問題。乾興元年(1022年),去世,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諡號“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愛好文學,擅長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出自《勵學篇》,著有《御製集》三百卷,如今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詩》錄有其詩。

四、宋仁宗(宋朝第四位皇帝)

天聖1023年—1032年

明道1032年—1033年

景祐1034年—1038年

寶元1038年—1040年

康定1040年—1041年

慶曆1041年—1048年

皇祐1049年—1054年

至和1054年—1056年

嘉祐1056年—1063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早年曆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針對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趙禎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於永昭陵。

趙禎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他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有《御製集》一百卷 [4] 。《全宋詩》錄有其詩。

五、宋英宗

治平1064年—106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1063年5月一1067年1月在位),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宋朝第五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曾孫,商王趙元份之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宋仁宗趙禎養子。

趙曙幼年時被無子的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趙宗實。擔任左監門衛率府副率,後歷任右羽林軍大將軍、宜州刺史、嶽州團練使、秦州防禦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子,改名趙曙,封鉅鹿郡公。

嘉祐八年(1063年),趙曙即帝位。趙曙為帝之後,任用舊臣韓琦等人,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治平三年(1066年),趙曙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鑑》 [1] 。

治平四年(1067年),趙曙因病駕崩於宮中福寧殿,享年三十五歲,在位4年,諡號為憲文肅武宣孝皇帝,廟號英宗,葬於永厚陵(今河南鞏義孝義堡)。元豐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諡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六、宋神宗

熙寧1068年—1077年

元豐1078年—1085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趙仲針,宋英宗趙曙長子,生母宣仁聖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治平元年(1064年),進封潁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繼位。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聞目睹積貧積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神宗以君權的力量,保證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後頒佈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在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史稱“熙河開邊”。變法雖然在前一階段取得勝利,但守舊勢力的攻擊並沒有停止。於是,神宗開始左右搖擺,勉力維持新政。元豐年間,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上,使改革有所推進。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神宗以為有機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軍因糧草不濟,無功而返。元豐五年(1082年),又聽徐禧之計,築永樂城,西夏發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戰敗。宋軍兩次戰敗,神宗希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的計劃徹底破產。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趙頊在福寧殿憂鬱而逝,享年38歲 ,廟號神宗,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子趙煦嗣位。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

七、宋哲宗

元祐1086年—1094年

紹聖1094年—1098年

元符1098年—1100年

"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下面是歷代皇帝簡介:

北宋(960年—1127年)

一、宋太祖(開國皇帝)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3]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二、宋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三、宋真宗(宋朝第三位皇帝)

鹹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乾興102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字德昌,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趙炅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

幼時英睿,姿表特異,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授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冊立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北上親征,大戰遼軍於澶淵,促使戰局有利於北宋。懼於遼國聲勢,慮及雙方交戰損失,不顧宰相寇準反對,達成“澶淵之盟”,創造安定繁榮的政治局面,史稱“鹹平之治”。 在位後期,任用王欽若、丁謂為宰相,採用天書和符瑞之說蠱惑朝野,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加劇了北宋“內憂外患”問題。乾興元年(1022年),去世,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諡號“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愛好文學,擅長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出自《勵學篇》,著有《御製集》三百卷,如今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詩》錄有其詩。

四、宋仁宗(宋朝第四位皇帝)

天聖1023年—1032年

明道1032年—1033年

景祐1034年—1038年

寶元1038年—1040年

康定1040年—1041年

慶曆1041年—1048年

皇祐1049年—1054年

至和1054年—1056年

嘉祐1056年—1063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早年曆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針對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趙禎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於永昭陵。

趙禎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他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有《御製集》一百卷 [4] 。《全宋詩》錄有其詩。

五、宋英宗

治平1064年—106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1063年5月一1067年1月在位),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宋朝第五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曾孫,商王趙元份之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宋仁宗趙禎養子。

趙曙幼年時被無子的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趙宗實。擔任左監門衛率府副率,後歷任右羽林軍大將軍、宜州刺史、嶽州團練使、秦州防禦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子,改名趙曙,封鉅鹿郡公。

嘉祐八年(1063年),趙曙即帝位。趙曙為帝之後,任用舊臣韓琦等人,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治平三年(1066年),趙曙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鑑》 [1] 。

治平四年(1067年),趙曙因病駕崩於宮中福寧殿,享年三十五歲,在位4年,諡號為憲文肅武宣孝皇帝,廟號英宗,葬於永厚陵(今河南鞏義孝義堡)。元豐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諡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六、宋神宗

熙寧1068年—1077年

元豐1078年—1085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趙仲針,宋英宗趙曙長子,生母宣仁聖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治平元年(1064年),進封潁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繼位。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聞目睹積貧積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神宗以君權的力量,保證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後頒佈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在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史稱“熙河開邊”。變法雖然在前一階段取得勝利,但守舊勢力的攻擊並沒有停止。於是,神宗開始左右搖擺,勉力維持新政。元豐年間,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上,使改革有所推進。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神宗以為有機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軍因糧草不濟,無功而返。元豐五年(1082年),又聽徐禧之計,築永樂城,西夏發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戰敗。宋軍兩次戰敗,神宗希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的計劃徹底破產。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趙頊在福寧殿憂鬱而逝,享年38歲 ,廟號神宗,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子趙煦嗣位。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

七、宋哲宗

元祐1086年—1094年

紹聖1094年—1098年

元符1098年—1100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趙傭,北宋時期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趙頊第六子,母親為欽成皇后朱氏。

趙煦早年曆封均國公、延安郡王。元豐八年(1085年),被立為太子,同年即位,年僅九歲,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簾聽政。高氏起用司馬光等,恢復舊法,史稱“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趙煦開始親政。趙煦親政後,下令紹述並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範純仁、呂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趙煦病逝,年僅二十四歲,在位十五年。諡號憲元顯德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廟號哲宗,葬於永泰陵。

八、宋徽宗

建中靖國1101年

崇寧1102年—1106年

大觀1107年—1110年

政和1111年—1118年

重和1118年—1119年

宣和1119年—1126年

"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下面是歷代皇帝簡介:

北宋(960年—1127年)

一、宋太祖(開國皇帝)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3]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二、宋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三、宋真宗(宋朝第三位皇帝)

鹹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乾興102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字德昌,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趙炅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

幼時英睿,姿表特異,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授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冊立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北上親征,大戰遼軍於澶淵,促使戰局有利於北宋。懼於遼國聲勢,慮及雙方交戰損失,不顧宰相寇準反對,達成“澶淵之盟”,創造安定繁榮的政治局面,史稱“鹹平之治”。 在位後期,任用王欽若、丁謂為宰相,採用天書和符瑞之說蠱惑朝野,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加劇了北宋“內憂外患”問題。乾興元年(1022年),去世,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諡號“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愛好文學,擅長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出自《勵學篇》,著有《御製集》三百卷,如今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詩》錄有其詩。

四、宋仁宗(宋朝第四位皇帝)

天聖1023年—1032年

明道1032年—1033年

景祐1034年—1038年

寶元1038年—1040年

康定1040年—1041年

慶曆1041年—1048年

皇祐1049年—1054年

至和1054年—1056年

嘉祐1056年—1063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早年曆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針對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趙禎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於永昭陵。

趙禎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他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有《御製集》一百卷 [4] 。《全宋詩》錄有其詩。

五、宋英宗

治平1064年—106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1063年5月一1067年1月在位),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宋朝第五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曾孫,商王趙元份之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宋仁宗趙禎養子。

趙曙幼年時被無子的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趙宗實。擔任左監門衛率府副率,後歷任右羽林軍大將軍、宜州刺史、嶽州團練使、秦州防禦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子,改名趙曙,封鉅鹿郡公。

嘉祐八年(1063年),趙曙即帝位。趙曙為帝之後,任用舊臣韓琦等人,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治平三年(1066年),趙曙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鑑》 [1] 。

治平四年(1067年),趙曙因病駕崩於宮中福寧殿,享年三十五歲,在位4年,諡號為憲文肅武宣孝皇帝,廟號英宗,葬於永厚陵(今河南鞏義孝義堡)。元豐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諡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六、宋神宗

熙寧1068年—1077年

元豐1078年—1085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趙仲針,宋英宗趙曙長子,生母宣仁聖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治平元年(1064年),進封潁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繼位。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聞目睹積貧積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神宗以君權的力量,保證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後頒佈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在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史稱“熙河開邊”。變法雖然在前一階段取得勝利,但守舊勢力的攻擊並沒有停止。於是,神宗開始左右搖擺,勉力維持新政。元豐年間,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上,使改革有所推進。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神宗以為有機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軍因糧草不濟,無功而返。元豐五年(1082年),又聽徐禧之計,築永樂城,西夏發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戰敗。宋軍兩次戰敗,神宗希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的計劃徹底破產。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趙頊在福寧殿憂鬱而逝,享年38歲 ,廟號神宗,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子趙煦嗣位。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

七、宋哲宗

元祐1086年—1094年

紹聖1094年—1098年

元符1098年—1100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趙傭,北宋時期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趙頊第六子,母親為欽成皇后朱氏。

趙煦早年曆封均國公、延安郡王。元豐八年(1085年),被立為太子,同年即位,年僅九歲,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簾聽政。高氏起用司馬光等,恢復舊法,史稱“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趙煦開始親政。趙煦親政後,下令紹述並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範純仁、呂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趙煦病逝,年僅二十四歲,在位十五年。諡號憲元顯德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廟號哲宗,葬於永泰陵。

八、宋徽宗

建中靖國1101年

崇寧1102年—1106年

大觀1107年—1110年

政和1111年—1118年

重和1118年—1119年

宣和1119年—112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 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

宋徽宗即位之後啟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政治形勢一落千丈。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採辦“花石綱”,在汴京修建“艮嶽”。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錄、副道錄各一員,始立道學制度。在宋徽宗集團的腐朽統治下,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但是宋徽宗在藝術上的造詣非常高。宋徽宗對繪畫的愛好十分真摯,他利用皇權推動繪畫,使宋代的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發展。 他還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頗有成就的藝術型皇帝。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年)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九、宋欽宗

靖康1126年—1127年

"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下面是歷代皇帝簡介:

北宋(960年—1127年)

一、宋太祖(開國皇帝)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3]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二、宋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三、宋真宗(宋朝第三位皇帝)

鹹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乾興102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字德昌,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趙炅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

幼時英睿,姿表特異,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授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冊立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北上親征,大戰遼軍於澶淵,促使戰局有利於北宋。懼於遼國聲勢,慮及雙方交戰損失,不顧宰相寇準反對,達成“澶淵之盟”,創造安定繁榮的政治局面,史稱“鹹平之治”。 在位後期,任用王欽若、丁謂為宰相,採用天書和符瑞之說蠱惑朝野,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加劇了北宋“內憂外患”問題。乾興元年(1022年),去世,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諡號“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愛好文學,擅長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出自《勵學篇》,著有《御製集》三百卷,如今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詩》錄有其詩。

四、宋仁宗(宋朝第四位皇帝)

天聖1023年—1032年

明道1032年—1033年

景祐1034年—1038年

寶元1038年—1040年

康定1040年—1041年

慶曆1041年—1048年

皇祐1049年—1054年

至和1054年—1056年

嘉祐1056年—1063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早年曆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針對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趙禎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於永昭陵。

趙禎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他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有《御製集》一百卷 [4] 。《全宋詩》錄有其詩。

五、宋英宗

治平1064年—106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1063年5月一1067年1月在位),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宋朝第五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曾孫,商王趙元份之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宋仁宗趙禎養子。

趙曙幼年時被無子的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趙宗實。擔任左監門衛率府副率,後歷任右羽林軍大將軍、宜州刺史、嶽州團練使、秦州防禦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子,改名趙曙,封鉅鹿郡公。

嘉祐八年(1063年),趙曙即帝位。趙曙為帝之後,任用舊臣韓琦等人,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治平三年(1066年),趙曙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鑑》 [1] 。

治平四年(1067年),趙曙因病駕崩於宮中福寧殿,享年三十五歲,在位4年,諡號為憲文肅武宣孝皇帝,廟號英宗,葬於永厚陵(今河南鞏義孝義堡)。元豐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諡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六、宋神宗

熙寧1068年—1077年

元豐1078年—1085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趙仲針,宋英宗趙曙長子,生母宣仁聖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治平元年(1064年),進封潁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繼位。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聞目睹積貧積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神宗以君權的力量,保證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後頒佈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在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史稱“熙河開邊”。變法雖然在前一階段取得勝利,但守舊勢力的攻擊並沒有停止。於是,神宗開始左右搖擺,勉力維持新政。元豐年間,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上,使改革有所推進。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神宗以為有機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軍因糧草不濟,無功而返。元豐五年(1082年),又聽徐禧之計,築永樂城,西夏發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戰敗。宋軍兩次戰敗,神宗希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的計劃徹底破產。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趙頊在福寧殿憂鬱而逝,享年38歲 ,廟號神宗,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子趙煦嗣位。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

七、宋哲宗

元祐1086年—1094年

紹聖1094年—1098年

元符1098年—1100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趙傭,北宋時期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趙頊第六子,母親為欽成皇后朱氏。

趙煦早年曆封均國公、延安郡王。元豐八年(1085年),被立為太子,同年即位,年僅九歲,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簾聽政。高氏起用司馬光等,恢復舊法,史稱“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趙煦開始親政。趙煦親政後,下令紹述並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範純仁、呂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趙煦病逝,年僅二十四歲,在位十五年。諡號憲元顯德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廟號哲宗,葬於永泰陵。

八、宋徽宗

建中靖國1101年

崇寧1102年—1106年

大觀1107年—1110年

政和1111年—1118年

重和1118年—1119年

宣和1119年—112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 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

宋徽宗即位之後啟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政治形勢一落千丈。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採辦“花石綱”,在汴京修建“艮嶽”。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錄、副道錄各一員,始立道學制度。在宋徽宗集團的腐朽統治下,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但是宋徽宗在藝術上的造詣非常高。宋徽宗對繪畫的愛好十分真摯,他利用皇權推動繪畫,使宋代的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發展。 他還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頗有成就的藝術型皇帝。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年)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九、宋欽宗

靖康1126年—112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即宋欽宗(1126年—1127年在位),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宋高宗趙構異母兄,母顯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個月。

趙桓生於元符三年(1100年),初名趙亶,封韓國公,次年六月晉爵京兆郡王,大觀二年(1108年)晉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開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禪讓登基,改元靖康。

欽宗與宋徽宗聽信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金兵圍攻汴京,卻無力抵抗。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駕崩於燕京,終年57歲,諡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葬於永獻陵。

南宋(1127年—1279年)

十、宋高宗

建炎1127年—1130年

紹興1131年—1162年

"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下面是歷代皇帝簡介:

北宋(960年—1127年)

一、宋太祖(開國皇帝)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3]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二、宋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三、宋真宗(宋朝第三位皇帝)

鹹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乾興102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字德昌,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趙炅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

幼時英睿,姿表特異,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授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冊立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北上親征,大戰遼軍於澶淵,促使戰局有利於北宋。懼於遼國聲勢,慮及雙方交戰損失,不顧宰相寇準反對,達成“澶淵之盟”,創造安定繁榮的政治局面,史稱“鹹平之治”。 在位後期,任用王欽若、丁謂為宰相,採用天書和符瑞之說蠱惑朝野,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加劇了北宋“內憂外患”問題。乾興元年(1022年),去世,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諡號“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愛好文學,擅長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出自《勵學篇》,著有《御製集》三百卷,如今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詩》錄有其詩。

四、宋仁宗(宋朝第四位皇帝)

天聖1023年—1032年

明道1032年—1033年

景祐1034年—1038年

寶元1038年—1040年

康定1040年—1041年

慶曆1041年—1048年

皇祐1049年—1054年

至和1054年—1056年

嘉祐1056年—1063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早年曆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針對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趙禎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於永昭陵。

趙禎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他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有《御製集》一百卷 [4] 。《全宋詩》錄有其詩。

五、宋英宗

治平1064年—106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1063年5月一1067年1月在位),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宋朝第五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曾孫,商王趙元份之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宋仁宗趙禎養子。

趙曙幼年時被無子的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趙宗實。擔任左監門衛率府副率,後歷任右羽林軍大將軍、宜州刺史、嶽州團練使、秦州防禦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子,改名趙曙,封鉅鹿郡公。

嘉祐八年(1063年),趙曙即帝位。趙曙為帝之後,任用舊臣韓琦等人,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治平三年(1066年),趙曙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鑑》 [1] 。

治平四年(1067年),趙曙因病駕崩於宮中福寧殿,享年三十五歲,在位4年,諡號為憲文肅武宣孝皇帝,廟號英宗,葬於永厚陵(今河南鞏義孝義堡)。元豐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諡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六、宋神宗

熙寧1068年—1077年

元豐1078年—1085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趙仲針,宋英宗趙曙長子,生母宣仁聖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治平元年(1064年),進封潁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繼位。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聞目睹積貧積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神宗以君權的力量,保證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後頒佈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在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史稱“熙河開邊”。變法雖然在前一階段取得勝利,但守舊勢力的攻擊並沒有停止。於是,神宗開始左右搖擺,勉力維持新政。元豐年間,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上,使改革有所推進。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神宗以為有機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軍因糧草不濟,無功而返。元豐五年(1082年),又聽徐禧之計,築永樂城,西夏發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戰敗。宋軍兩次戰敗,神宗希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的計劃徹底破產。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趙頊在福寧殿憂鬱而逝,享年38歲 ,廟號神宗,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子趙煦嗣位。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

七、宋哲宗

元祐1086年—1094年

紹聖1094年—1098年

元符1098年—1100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趙傭,北宋時期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趙頊第六子,母親為欽成皇后朱氏。

趙煦早年曆封均國公、延安郡王。元豐八年(1085年),被立為太子,同年即位,年僅九歲,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簾聽政。高氏起用司馬光等,恢復舊法,史稱“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趙煦開始親政。趙煦親政後,下令紹述並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範純仁、呂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趙煦病逝,年僅二十四歲,在位十五年。諡號憲元顯德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廟號哲宗,葬於永泰陵。

八、宋徽宗

建中靖國1101年

崇寧1102年—1106年

大觀1107年—1110年

政和1111年—1118年

重和1118年—1119年

宣和1119年—112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 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

宋徽宗即位之後啟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政治形勢一落千丈。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採辦“花石綱”,在汴京修建“艮嶽”。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錄、副道錄各一員,始立道學制度。在宋徽宗集團的腐朽統治下,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但是宋徽宗在藝術上的造詣非常高。宋徽宗對繪畫的愛好十分真摯,他利用皇權推動繪畫,使宋代的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發展。 他還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頗有成就的藝術型皇帝。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年)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九、宋欽宗

靖康1126年—112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即宋欽宗(1126年—1127年在位),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宋高宗趙構異母兄,母顯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個月。

趙桓生於元符三年(1100年),初名趙亶,封韓國公,次年六月晉爵京兆郡王,大觀二年(1108年)晉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開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禪讓登基,改元靖康。

欽宗與宋徽宗聽信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金兵圍攻汴京,卻無力抵抗。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駕崩於燕京,終年57歲,諡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葬於永獻陵。

南宋(1127年—1279年)

十、宋高宗

建炎1127年—1130年

紹興1131年—116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

大觀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於宮中,天性聰明,博聞強記,拜檢校太尉、定武軍節度使。靖康之變後,金兵俘虜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欽宗,滅亡北宋。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建立南宋。在位期間,迫於形勢民心,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抗擊金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一味求和,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禪位於皇太子趙昚,尊號“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於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諡號“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累諡“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洛神賦》(草書)等。

宋簡宗

明受1130年

趙旉(1127——1129)又名趙敷,是宋高宗趙構的獨生子,母親為潘賢妃,宋高宗對他格外疼愛。趙旉出生後不久就被趙構封為檢校少保、集慶軍節度使,封魏國公。

建炎三年發生了苗劉兵變,苗傅和劉正彥軟禁宋高宗,之後扶持其當皇帝。宰相張浚聞知後出兵勤王平亂,重新扶持宋高宗登基,他則被恢復為太子。趙旉後因宮女保姆疏忽,受驚嚇而死,年僅2歲。宋高宗知道後大哭三日,追封其為“元懿太子”。

趙旉雖然名義上做了天子,但他在位時間太短,又沒舉行登基儀式,還是傀儡,所以不被認為是宋朝皇帝。

十一、宋孝宗

隆興1163年—1164年

乾道1165年—1173年

淳熙1174年—1189年

"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下面是歷代皇帝簡介:

北宋(960年—1127年)

一、宋太祖(開國皇帝)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3]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二、宋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三、宋真宗(宋朝第三位皇帝)

鹹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乾興102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字德昌,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趙炅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

幼時英睿,姿表特異,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授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冊立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北上親征,大戰遼軍於澶淵,促使戰局有利於北宋。懼於遼國聲勢,慮及雙方交戰損失,不顧宰相寇準反對,達成“澶淵之盟”,創造安定繁榮的政治局面,史稱“鹹平之治”。 在位後期,任用王欽若、丁謂為宰相,採用天書和符瑞之說蠱惑朝野,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加劇了北宋“內憂外患”問題。乾興元年(1022年),去世,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諡號“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愛好文學,擅長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出自《勵學篇》,著有《御製集》三百卷,如今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詩》錄有其詩。

四、宋仁宗(宋朝第四位皇帝)

天聖1023年—1032年

明道1032年—1033年

景祐1034年—1038年

寶元1038年—1040年

康定1040年—1041年

慶曆1041年—1048年

皇祐1049年—1054年

至和1054年—1056年

嘉祐1056年—1063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早年曆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針對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趙禎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於永昭陵。

趙禎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他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有《御製集》一百卷 [4] 。《全宋詩》錄有其詩。

五、宋英宗

治平1064年—106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1063年5月一1067年1月在位),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宋朝第五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曾孫,商王趙元份之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宋仁宗趙禎養子。

趙曙幼年時被無子的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趙宗實。擔任左監門衛率府副率,後歷任右羽林軍大將軍、宜州刺史、嶽州團練使、秦州防禦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子,改名趙曙,封鉅鹿郡公。

嘉祐八年(1063年),趙曙即帝位。趙曙為帝之後,任用舊臣韓琦等人,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治平三年(1066年),趙曙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鑑》 [1] 。

治平四年(1067年),趙曙因病駕崩於宮中福寧殿,享年三十五歲,在位4年,諡號為憲文肅武宣孝皇帝,廟號英宗,葬於永厚陵(今河南鞏義孝義堡)。元豐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諡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六、宋神宗

熙寧1068年—1077年

元豐1078年—1085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趙仲針,宋英宗趙曙長子,生母宣仁聖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治平元年(1064年),進封潁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繼位。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聞目睹積貧積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神宗以君權的力量,保證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後頒佈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在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史稱“熙河開邊”。變法雖然在前一階段取得勝利,但守舊勢力的攻擊並沒有停止。於是,神宗開始左右搖擺,勉力維持新政。元豐年間,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上,使改革有所推進。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神宗以為有機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軍因糧草不濟,無功而返。元豐五年(1082年),又聽徐禧之計,築永樂城,西夏發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戰敗。宋軍兩次戰敗,神宗希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的計劃徹底破產。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趙頊在福寧殿憂鬱而逝,享年38歲 ,廟號神宗,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子趙煦嗣位。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

七、宋哲宗

元祐1086年—1094年

紹聖1094年—1098年

元符1098年—1100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趙傭,北宋時期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趙頊第六子,母親為欽成皇后朱氏。

趙煦早年曆封均國公、延安郡王。元豐八年(1085年),被立為太子,同年即位,年僅九歲,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簾聽政。高氏起用司馬光等,恢復舊法,史稱“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趙煦開始親政。趙煦親政後,下令紹述並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範純仁、呂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趙煦病逝,年僅二十四歲,在位十五年。諡號憲元顯德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廟號哲宗,葬於永泰陵。

八、宋徽宗

建中靖國1101年

崇寧1102年—1106年

大觀1107年—1110年

政和1111年—1118年

重和1118年—1119年

宣和1119年—112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 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

宋徽宗即位之後啟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政治形勢一落千丈。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採辦“花石綱”,在汴京修建“艮嶽”。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錄、副道錄各一員,始立道學制度。在宋徽宗集團的腐朽統治下,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但是宋徽宗在藝術上的造詣非常高。宋徽宗對繪畫的愛好十分真摯,他利用皇權推動繪畫,使宋代的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發展。 他還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頗有成就的藝術型皇帝。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年)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九、宋欽宗

靖康1126年—112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即宋欽宗(1126年—1127年在位),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宋高宗趙構異母兄,母顯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個月。

趙桓生於元符三年(1100年),初名趙亶,封韓國公,次年六月晉爵京兆郡王,大觀二年(1108年)晉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開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禪讓登基,改元靖康。

欽宗與宋徽宗聽信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金兵圍攻汴京,卻無力抵抗。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駕崩於燕京,終年57歲,諡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葬於永獻陵。

南宋(1127年—1279年)

十、宋高宗

建炎1127年—1130年

紹興1131年—116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

大觀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於宮中,天性聰明,博聞強記,拜檢校太尉、定武軍節度使。靖康之變後,金兵俘虜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欽宗,滅亡北宋。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建立南宋。在位期間,迫於形勢民心,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抗擊金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一味求和,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禪位於皇太子趙昚,尊號“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於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諡號“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累諡“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洛神賦》(草書)等。

宋簡宗

明受1130年

趙旉(1127——1129)又名趙敷,是宋高宗趙構的獨生子,母親為潘賢妃,宋高宗對他格外疼愛。趙旉出生後不久就被趙構封為檢校少保、集慶軍節度使,封魏國公。

建炎三年發生了苗劉兵變,苗傅和劉正彥軟禁宋高宗,之後扶持其當皇帝。宰相張浚聞知後出兵勤王平亂,重新扶持宋高宗登基,他則被恢復為太子。趙旉後因宮女保姆疏忽,受驚嚇而死,年僅2歲。宋高宗知道後大哭三日,追封其為“元懿太子”。

趙旉雖然名義上做了天子,但他在位時間太短,又沒舉行登基儀式,還是傀儡,所以不被認為是宋朝皇帝。

十一、宋孝宗

隆興1163年—1164年

乾道1165年—1173年

淳熙1174年—1189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秀州(今浙江嘉興)人,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高宗趙構養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趙昚於紹興二年(1132年),被高宗選中育於宮中。紹興三十年(1160年),被立為皇子,受封開府儀同三司、寧國軍節度使,封建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為皇太子。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讓位於趙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趙昚禪位於三子趙惇,自稱壽皇聖帝。紹熙五年(1194年),趙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累諡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永阜陵。《全宋詞》錄有其詞一首。

後世普遍認為趙昚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平反岳飛冤案,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內政上,加強集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汙,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後世稱其“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十二、宋光宗

紹熙1190年—1194年

"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下面是歷代皇帝簡介:

北宋(960年—1127年)

一、宋太祖(開國皇帝)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3]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二、宋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三、宋真宗(宋朝第三位皇帝)

鹹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乾興102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字德昌,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趙炅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

幼時英睿,姿表特異,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授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冊立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北上親征,大戰遼軍於澶淵,促使戰局有利於北宋。懼於遼國聲勢,慮及雙方交戰損失,不顧宰相寇準反對,達成“澶淵之盟”,創造安定繁榮的政治局面,史稱“鹹平之治”。 在位後期,任用王欽若、丁謂為宰相,採用天書和符瑞之說蠱惑朝野,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加劇了北宋“內憂外患”問題。乾興元年(1022年),去世,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諡號“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愛好文學,擅長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出自《勵學篇》,著有《御製集》三百卷,如今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詩》錄有其詩。

四、宋仁宗(宋朝第四位皇帝)

天聖1023年—1032年

明道1032年—1033年

景祐1034年—1038年

寶元1038年—1040年

康定1040年—1041年

慶曆1041年—1048年

皇祐1049年—1054年

至和1054年—1056年

嘉祐1056年—1063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早年曆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針對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趙禎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於永昭陵。

趙禎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他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有《御製集》一百卷 [4] 。《全宋詩》錄有其詩。

五、宋英宗

治平1064年—106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1063年5月一1067年1月在位),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宋朝第五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曾孫,商王趙元份之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宋仁宗趙禎養子。

趙曙幼年時被無子的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趙宗實。擔任左監門衛率府副率,後歷任右羽林軍大將軍、宜州刺史、嶽州團練使、秦州防禦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子,改名趙曙,封鉅鹿郡公。

嘉祐八年(1063年),趙曙即帝位。趙曙為帝之後,任用舊臣韓琦等人,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治平三年(1066年),趙曙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鑑》 [1] 。

治平四年(1067年),趙曙因病駕崩於宮中福寧殿,享年三十五歲,在位4年,諡號為憲文肅武宣孝皇帝,廟號英宗,葬於永厚陵(今河南鞏義孝義堡)。元豐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諡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六、宋神宗

熙寧1068年—1077年

元豐1078年—1085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趙仲針,宋英宗趙曙長子,生母宣仁聖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治平元年(1064年),進封潁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繼位。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聞目睹積貧積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神宗以君權的力量,保證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後頒佈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在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史稱“熙河開邊”。變法雖然在前一階段取得勝利,但守舊勢力的攻擊並沒有停止。於是,神宗開始左右搖擺,勉力維持新政。元豐年間,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上,使改革有所推進。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神宗以為有機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軍因糧草不濟,無功而返。元豐五年(1082年),又聽徐禧之計,築永樂城,西夏發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戰敗。宋軍兩次戰敗,神宗希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的計劃徹底破產。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趙頊在福寧殿憂鬱而逝,享年38歲 ,廟號神宗,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子趙煦嗣位。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

七、宋哲宗

元祐1086年—1094年

紹聖1094年—1098年

元符1098年—1100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趙傭,北宋時期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趙頊第六子,母親為欽成皇后朱氏。

趙煦早年曆封均國公、延安郡王。元豐八年(1085年),被立為太子,同年即位,年僅九歲,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簾聽政。高氏起用司馬光等,恢復舊法,史稱“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趙煦開始親政。趙煦親政後,下令紹述並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範純仁、呂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趙煦病逝,年僅二十四歲,在位十五年。諡號憲元顯德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廟號哲宗,葬於永泰陵。

八、宋徽宗

建中靖國1101年

崇寧1102年—1106年

大觀1107年—1110年

政和1111年—1118年

重和1118年—1119年

宣和1119年—112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 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

宋徽宗即位之後啟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政治形勢一落千丈。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採辦“花石綱”,在汴京修建“艮嶽”。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錄、副道錄各一員,始立道學制度。在宋徽宗集團的腐朽統治下,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但是宋徽宗在藝術上的造詣非常高。宋徽宗對繪畫的愛好十分真摯,他利用皇權推動繪畫,使宋代的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發展。 他還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頗有成就的藝術型皇帝。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年)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九、宋欽宗

靖康1126年—112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即宋欽宗(1126年—1127年在位),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宋高宗趙構異母兄,母顯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個月。

趙桓生於元符三年(1100年),初名趙亶,封韓國公,次年六月晉爵京兆郡王,大觀二年(1108年)晉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開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禪讓登基,改元靖康。

欽宗與宋徽宗聽信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金兵圍攻汴京,卻無力抵抗。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駕崩於燕京,終年57歲,諡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葬於永獻陵。

南宋(1127年—1279年)

十、宋高宗

建炎1127年—1130年

紹興1131年—116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

大觀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於宮中,天性聰明,博聞強記,拜檢校太尉、定武軍節度使。靖康之變後,金兵俘虜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欽宗,滅亡北宋。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建立南宋。在位期間,迫於形勢民心,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抗擊金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一味求和,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禪位於皇太子趙昚,尊號“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於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諡號“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累諡“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洛神賦》(草書)等。

宋簡宗

明受1130年

趙旉(1127——1129)又名趙敷,是宋高宗趙構的獨生子,母親為潘賢妃,宋高宗對他格外疼愛。趙旉出生後不久就被趙構封為檢校少保、集慶軍節度使,封魏國公。

建炎三年發生了苗劉兵變,苗傅和劉正彥軟禁宋高宗,之後扶持其當皇帝。宰相張浚聞知後出兵勤王平亂,重新扶持宋高宗登基,他則被恢復為太子。趙旉後因宮女保姆疏忽,受驚嚇而死,年僅2歲。宋高宗知道後大哭三日,追封其為“元懿太子”。

趙旉雖然名義上做了天子,但他在位時間太短,又沒舉行登基儀式,還是傀儡,所以不被認為是宋朝皇帝。

十一、宋孝宗

隆興1163年—1164年

乾道1165年—1173年

淳熙1174年—1189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秀州(今浙江嘉興)人,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高宗趙構養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趙昚於紹興二年(1132年),被高宗選中育於宮中。紹興三十年(1160年),被立為皇子,受封開府儀同三司、寧國軍節度使,封建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為皇太子。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讓位於趙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趙昚禪位於三子趙惇,自稱壽皇聖帝。紹熙五年(1194年),趙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累諡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永阜陵。《全宋詞》錄有其詞一首。

後世普遍認為趙昚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平反岳飛冤案,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內政上,加強集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汙,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後世稱其“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十二、宋光宗

紹熙1190年—119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即宋光宗(1189年—1194年在位),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宋孝宗趙昚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

紹興十七年九月乙丑日(1147年9月30日)生於孝宗藩邸。紹興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賜名趙惇,授右監門衛率府副率,轉榮州刺史。宋孝宗即位後,拜鎮洮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為皇太子。

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禪位,登基為帝,改元紹熙。紹熙五年(1194年)禪位於次子趙擴,成為太上皇,史稱“紹熙內禪”或“光宗內禪”。

慶元六年(1200年)九月十七日,趙惇因病崩於壽康宮,終年54歲,葬會稽永崇陵。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上諡號為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趙惇繼位之初,確有革故鼎新之意,能聽取臣下諫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宮闈妒悍”,懼內心理嚴重,以致後期荒廢朝政;又聽信讒言疏離太上皇趙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機。趙惇在位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漸消,南宋開始由盛轉衰。

十三、宋寧宗

慶元1195年—1200年

嘉泰1201年—1204年

開禧1205年—1207年

嘉定1208年—1224年

"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下面是歷代皇帝簡介:

北宋(960年—1127年)

一、宋太祖(開國皇帝)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3]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二、宋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三、宋真宗(宋朝第三位皇帝)

鹹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乾興102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字德昌,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趙炅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

幼時英睿,姿表特異,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授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冊立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北上親征,大戰遼軍於澶淵,促使戰局有利於北宋。懼於遼國聲勢,慮及雙方交戰損失,不顧宰相寇準反對,達成“澶淵之盟”,創造安定繁榮的政治局面,史稱“鹹平之治”。 在位後期,任用王欽若、丁謂為宰相,採用天書和符瑞之說蠱惑朝野,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加劇了北宋“內憂外患”問題。乾興元年(1022年),去世,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諡號“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愛好文學,擅長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出自《勵學篇》,著有《御製集》三百卷,如今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詩》錄有其詩。

四、宋仁宗(宋朝第四位皇帝)

天聖1023年—1032年

明道1032年—1033年

景祐1034年—1038年

寶元1038年—1040年

康定1040年—1041年

慶曆1041年—1048年

皇祐1049年—1054年

至和1054年—1056年

嘉祐1056年—1063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早年曆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針對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趙禎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於永昭陵。

趙禎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他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有《御製集》一百卷 [4] 。《全宋詩》錄有其詩。

五、宋英宗

治平1064年—106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1063年5月一1067年1月在位),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宋朝第五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曾孫,商王趙元份之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宋仁宗趙禎養子。

趙曙幼年時被無子的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趙宗實。擔任左監門衛率府副率,後歷任右羽林軍大將軍、宜州刺史、嶽州團練使、秦州防禦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子,改名趙曙,封鉅鹿郡公。

嘉祐八年(1063年),趙曙即帝位。趙曙為帝之後,任用舊臣韓琦等人,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治平三年(1066年),趙曙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鑑》 [1] 。

治平四年(1067年),趙曙因病駕崩於宮中福寧殿,享年三十五歲,在位4年,諡號為憲文肅武宣孝皇帝,廟號英宗,葬於永厚陵(今河南鞏義孝義堡)。元豐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諡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六、宋神宗

熙寧1068年—1077年

元豐1078年—1085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趙仲針,宋英宗趙曙長子,生母宣仁聖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治平元年(1064年),進封潁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繼位。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聞目睹積貧積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神宗以君權的力量,保證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後頒佈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在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史稱“熙河開邊”。變法雖然在前一階段取得勝利,但守舊勢力的攻擊並沒有停止。於是,神宗開始左右搖擺,勉力維持新政。元豐年間,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上,使改革有所推進。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神宗以為有機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軍因糧草不濟,無功而返。元豐五年(1082年),又聽徐禧之計,築永樂城,西夏發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戰敗。宋軍兩次戰敗,神宗希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的計劃徹底破產。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趙頊在福寧殿憂鬱而逝,享年38歲 ,廟號神宗,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子趙煦嗣位。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

七、宋哲宗

元祐1086年—1094年

紹聖1094年—1098年

元符1098年—1100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趙傭,北宋時期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趙頊第六子,母親為欽成皇后朱氏。

趙煦早年曆封均國公、延安郡王。元豐八年(1085年),被立為太子,同年即位,年僅九歲,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簾聽政。高氏起用司馬光等,恢復舊法,史稱“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趙煦開始親政。趙煦親政後,下令紹述並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範純仁、呂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趙煦病逝,年僅二十四歲,在位十五年。諡號憲元顯德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廟號哲宗,葬於永泰陵。

八、宋徽宗

建中靖國1101年

崇寧1102年—1106年

大觀1107年—1110年

政和1111年—1118年

重和1118年—1119年

宣和1119年—112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 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

宋徽宗即位之後啟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政治形勢一落千丈。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採辦“花石綱”,在汴京修建“艮嶽”。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錄、副道錄各一員,始立道學制度。在宋徽宗集團的腐朽統治下,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但是宋徽宗在藝術上的造詣非常高。宋徽宗對繪畫的愛好十分真摯,他利用皇權推動繪畫,使宋代的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發展。 他還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頗有成就的藝術型皇帝。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年)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九、宋欽宗

靖康1126年—112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即宋欽宗(1126年—1127年在位),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宋高宗趙構異母兄,母顯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個月。

趙桓生於元符三年(1100年),初名趙亶,封韓國公,次年六月晉爵京兆郡王,大觀二年(1108年)晉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開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禪讓登基,改元靖康。

欽宗與宋徽宗聽信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金兵圍攻汴京,卻無力抵抗。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駕崩於燕京,終年57歲,諡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葬於永獻陵。

南宋(1127年—1279年)

十、宋高宗

建炎1127年—1130年

紹興1131年—116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

大觀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於宮中,天性聰明,博聞強記,拜檢校太尉、定武軍節度使。靖康之變後,金兵俘虜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欽宗,滅亡北宋。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建立南宋。在位期間,迫於形勢民心,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抗擊金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一味求和,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禪位於皇太子趙昚,尊號“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於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諡號“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累諡“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洛神賦》(草書)等。

宋簡宗

明受1130年

趙旉(1127——1129)又名趙敷,是宋高宗趙構的獨生子,母親為潘賢妃,宋高宗對他格外疼愛。趙旉出生後不久就被趙構封為檢校少保、集慶軍節度使,封魏國公。

建炎三年發生了苗劉兵變,苗傅和劉正彥軟禁宋高宗,之後扶持其當皇帝。宰相張浚聞知後出兵勤王平亂,重新扶持宋高宗登基,他則被恢復為太子。趙旉後因宮女保姆疏忽,受驚嚇而死,年僅2歲。宋高宗知道後大哭三日,追封其為“元懿太子”。

趙旉雖然名義上做了天子,但他在位時間太短,又沒舉行登基儀式,還是傀儡,所以不被認為是宋朝皇帝。

十一、宋孝宗

隆興1163年—1164年

乾道1165年—1173年

淳熙1174年—1189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秀州(今浙江嘉興)人,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高宗趙構養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趙昚於紹興二年(1132年),被高宗選中育於宮中。紹興三十年(1160年),被立為皇子,受封開府儀同三司、寧國軍節度使,封建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為皇太子。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讓位於趙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趙昚禪位於三子趙惇,自稱壽皇聖帝。紹熙五年(1194年),趙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累諡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永阜陵。《全宋詞》錄有其詞一首。

後世普遍認為趙昚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平反岳飛冤案,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內政上,加強集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汙,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後世稱其“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十二、宋光宗

紹熙1190年—119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即宋光宗(1189年—1194年在位),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宋孝宗趙昚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

紹興十七年九月乙丑日(1147年9月30日)生於孝宗藩邸。紹興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賜名趙惇,授右監門衛率府副率,轉榮州刺史。宋孝宗即位後,拜鎮洮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為皇太子。

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禪位,登基為帝,改元紹熙。紹熙五年(1194年)禪位於次子趙擴,成為太上皇,史稱“紹熙內禪”或“光宗內禪”。

慶元六年(1200年)九月十七日,趙惇因病崩於壽康宮,終年54歲,葬會稽永崇陵。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上諡號為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趙惇繼位之初,確有革故鼎新之意,能聽取臣下諫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宮闈妒悍”,懼內心理嚴重,以致後期荒廢朝政;又聽信讒言疏離太上皇趙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機。趙惇在位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漸消,南宋開始由盛轉衰。

十三、宋寧宗

慶元1195年—1200年

嘉泰1201年—1204年

開禧1205年—1207年

嘉定1208年—122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擴(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即宋寧宗(1194-1224年在位),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宋光宗趙惇與慈懿皇后李鳳孃的次子。

乾道四年(1168年)生於恭王府,次年賜名趙擴,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封英國公,淳熙十二年(1185年)封平陽郡王,淳熙十六年(1189年)進封嘉王。紹熙五年(1194年),被立為太子。不久,宋光宗被逼退位,趙擴在韓侂冑、趙汝愚等大臣的擁戴下繼位,改年號為“慶元”。

宋寧宗即位後,任用趙汝愚和韓侂冑為相,趙、韓兩派鬥爭激烈。慶元元年(1195年)寧宗罷免了趙汝愚,韓黨專權。次年又定理學為偽學,禁止趙汝愚、朱熹等人擔任官職,參加科舉,是為“慶元黨禁”。嘉泰四年(1204年),寧宗追封岳飛為鄂王,兩年後削去秦檜封爵,打擊了投降派。開禧二年(1206年)宰相韓侂冑伐金,最終未能戰勝金國,被迫簽訂了嘉定和議。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宋寧宗在臨安宮中的福寧殿去世,在位30年,終年57歲,葬紹興府永茂陵。 寶慶三年(1227年)上諡號為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史載宋寧宗的政治能力並不十分出色,在他統治前期,朝政由韓侂冑把持,後期則由史彌遠與楊皇后控制,且在兩次宋金戰爭的問題上搖擺不定,但他平時虛心好學,生活節儉,並善於聽取臣下意見,總體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南宋的戶口也在嘉定年間達到峰值。

十四、宋理宗

寶慶1225年—1227年

紹定1228年—1233年

端平1234年—1236年

嘉熙1237年—1240年

淳祐1241年—1252年

寶祐1253年—1258年

開慶1259年

景定1260年—1264年

"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下面是歷代皇帝簡介:

北宋(960年—1127年)

一、宋太祖(開國皇帝)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3]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二、宋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三、宋真宗(宋朝第三位皇帝)

鹹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乾興102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字德昌,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趙炅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

幼時英睿,姿表特異,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授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冊立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北上親征,大戰遼軍於澶淵,促使戰局有利於北宋。懼於遼國聲勢,慮及雙方交戰損失,不顧宰相寇準反對,達成“澶淵之盟”,創造安定繁榮的政治局面,史稱“鹹平之治”。 在位後期,任用王欽若、丁謂為宰相,採用天書和符瑞之說蠱惑朝野,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加劇了北宋“內憂外患”問題。乾興元年(1022年),去世,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諡號“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愛好文學,擅長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出自《勵學篇》,著有《御製集》三百卷,如今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詩》錄有其詩。

四、宋仁宗(宋朝第四位皇帝)

天聖1023年—1032年

明道1032年—1033年

景祐1034年—1038年

寶元1038年—1040年

康定1040年—1041年

慶曆1041年—1048年

皇祐1049年—1054年

至和1054年—1056年

嘉祐1056年—1063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早年曆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針對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趙禎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於永昭陵。

趙禎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他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有《御製集》一百卷 [4] 。《全宋詩》錄有其詩。

五、宋英宗

治平1064年—106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1063年5月一1067年1月在位),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宋朝第五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曾孫,商王趙元份之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宋仁宗趙禎養子。

趙曙幼年時被無子的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趙宗實。擔任左監門衛率府副率,後歷任右羽林軍大將軍、宜州刺史、嶽州團練使、秦州防禦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子,改名趙曙,封鉅鹿郡公。

嘉祐八年(1063年),趙曙即帝位。趙曙為帝之後,任用舊臣韓琦等人,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治平三年(1066年),趙曙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鑑》 [1] 。

治平四年(1067年),趙曙因病駕崩於宮中福寧殿,享年三十五歲,在位4年,諡號為憲文肅武宣孝皇帝,廟號英宗,葬於永厚陵(今河南鞏義孝義堡)。元豐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諡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六、宋神宗

熙寧1068年—1077年

元豐1078年—1085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趙仲針,宋英宗趙曙長子,生母宣仁聖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治平元年(1064年),進封潁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繼位。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聞目睹積貧積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神宗以君權的力量,保證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後頒佈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在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史稱“熙河開邊”。變法雖然在前一階段取得勝利,但守舊勢力的攻擊並沒有停止。於是,神宗開始左右搖擺,勉力維持新政。元豐年間,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上,使改革有所推進。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神宗以為有機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軍因糧草不濟,無功而返。元豐五年(1082年),又聽徐禧之計,築永樂城,西夏發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戰敗。宋軍兩次戰敗,神宗希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的計劃徹底破產。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趙頊在福寧殿憂鬱而逝,享年38歲 ,廟號神宗,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子趙煦嗣位。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

七、宋哲宗

元祐1086年—1094年

紹聖1094年—1098年

元符1098年—1100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趙傭,北宋時期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趙頊第六子,母親為欽成皇后朱氏。

趙煦早年曆封均國公、延安郡王。元豐八年(1085年),被立為太子,同年即位,年僅九歲,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簾聽政。高氏起用司馬光等,恢復舊法,史稱“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趙煦開始親政。趙煦親政後,下令紹述並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範純仁、呂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趙煦病逝,年僅二十四歲,在位十五年。諡號憲元顯德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廟號哲宗,葬於永泰陵。

八、宋徽宗

建中靖國1101年

崇寧1102年—1106年

大觀1107年—1110年

政和1111年—1118年

重和1118年—1119年

宣和1119年—112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 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

宋徽宗即位之後啟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政治形勢一落千丈。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採辦“花石綱”,在汴京修建“艮嶽”。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錄、副道錄各一員,始立道學制度。在宋徽宗集團的腐朽統治下,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但是宋徽宗在藝術上的造詣非常高。宋徽宗對繪畫的愛好十分真摯,他利用皇權推動繪畫,使宋代的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發展。 他還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頗有成就的藝術型皇帝。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年)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九、宋欽宗

靖康1126年—112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即宋欽宗(1126年—1127年在位),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宋高宗趙構異母兄,母顯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個月。

趙桓生於元符三年(1100年),初名趙亶,封韓國公,次年六月晉爵京兆郡王,大觀二年(1108年)晉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開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禪讓登基,改元靖康。

欽宗與宋徽宗聽信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金兵圍攻汴京,卻無力抵抗。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駕崩於燕京,終年57歲,諡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葬於永獻陵。

南宋(1127年—1279年)

十、宋高宗

建炎1127年—1130年

紹興1131年—116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

大觀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於宮中,天性聰明,博聞強記,拜檢校太尉、定武軍節度使。靖康之變後,金兵俘虜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欽宗,滅亡北宋。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建立南宋。在位期間,迫於形勢民心,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抗擊金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一味求和,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禪位於皇太子趙昚,尊號“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於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諡號“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累諡“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洛神賦》(草書)等。

宋簡宗

明受1130年

趙旉(1127——1129)又名趙敷,是宋高宗趙構的獨生子,母親為潘賢妃,宋高宗對他格外疼愛。趙旉出生後不久就被趙構封為檢校少保、集慶軍節度使,封魏國公。

建炎三年發生了苗劉兵變,苗傅和劉正彥軟禁宋高宗,之後扶持其當皇帝。宰相張浚聞知後出兵勤王平亂,重新扶持宋高宗登基,他則被恢復為太子。趙旉後因宮女保姆疏忽,受驚嚇而死,年僅2歲。宋高宗知道後大哭三日,追封其為“元懿太子”。

趙旉雖然名義上做了天子,但他在位時間太短,又沒舉行登基儀式,還是傀儡,所以不被認為是宋朝皇帝。

十一、宋孝宗

隆興1163年—1164年

乾道1165年—1173年

淳熙1174年—1189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秀州(今浙江嘉興)人,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高宗趙構養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趙昚於紹興二年(1132年),被高宗選中育於宮中。紹興三十年(1160年),被立為皇子,受封開府儀同三司、寧國軍節度使,封建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為皇太子。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讓位於趙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趙昚禪位於三子趙惇,自稱壽皇聖帝。紹熙五年(1194年),趙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累諡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永阜陵。《全宋詞》錄有其詞一首。

後世普遍認為趙昚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平反岳飛冤案,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內政上,加強集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汙,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後世稱其“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十二、宋光宗

紹熙1190年—119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即宋光宗(1189年—1194年在位),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宋孝宗趙昚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

紹興十七年九月乙丑日(1147年9月30日)生於孝宗藩邸。紹興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賜名趙惇,授右監門衛率府副率,轉榮州刺史。宋孝宗即位後,拜鎮洮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為皇太子。

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禪位,登基為帝,改元紹熙。紹熙五年(1194年)禪位於次子趙擴,成為太上皇,史稱“紹熙內禪”或“光宗內禪”。

慶元六年(1200年)九月十七日,趙惇因病崩於壽康宮,終年54歲,葬會稽永崇陵。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上諡號為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趙惇繼位之初,確有革故鼎新之意,能聽取臣下諫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宮闈妒悍”,懼內心理嚴重,以致後期荒廢朝政;又聽信讒言疏離太上皇趙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機。趙惇在位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漸消,南宋開始由盛轉衰。

十三、宋寧宗

慶元1195年—1200年

嘉泰1201年—1204年

開禧1205年—1207年

嘉定1208年—122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擴(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即宋寧宗(1194-1224年在位),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宋光宗趙惇與慈懿皇后李鳳孃的次子。

乾道四年(1168年)生於恭王府,次年賜名趙擴,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封英國公,淳熙十二年(1185年)封平陽郡王,淳熙十六年(1189年)進封嘉王。紹熙五年(1194年),被立為太子。不久,宋光宗被逼退位,趙擴在韓侂冑、趙汝愚等大臣的擁戴下繼位,改年號為“慶元”。

宋寧宗即位後,任用趙汝愚和韓侂冑為相,趙、韓兩派鬥爭激烈。慶元元年(1195年)寧宗罷免了趙汝愚,韓黨專權。次年又定理學為偽學,禁止趙汝愚、朱熹等人擔任官職,參加科舉,是為“慶元黨禁”。嘉泰四年(1204年),寧宗追封岳飛為鄂王,兩年後削去秦檜封爵,打擊了投降派。開禧二年(1206年)宰相韓侂冑伐金,最終未能戰勝金國,被迫簽訂了嘉定和議。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宋寧宗在臨安宮中的福寧殿去世,在位30年,終年57歲,葬紹興府永茂陵。 寶慶三年(1227年)上諡號為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史載宋寧宗的政治能力並不十分出色,在他統治前期,朝政由韓侂冑把持,後期則由史彌遠與楊皇后控制,且在兩次宋金戰爭的問題上搖擺不定,但他平時虛心好學,生活節儉,並善於聽取臣下意見,總體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南宋的戶口也在嘉定年間達到峰值。

十四、宋理宗

寶慶1225年—1227年

紹定1228年—1233年

端平1234年—1236年

嘉熙1237年—1240年

淳祐1241年—1252年

寶祐1253年—1258年

開慶1259年

景定1260年—126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即宋理宗,南宋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宋太祖趙匡胤十世孫,趙德昭九世孫。

趙昀原名趙與莒,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立為宋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為寧宗皇子,賜名昀。 宋寧宗死後,趙昀被權臣史彌遠擁立為帝。

趙昀繼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權相史彌遠挾制之下,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自己則尊崇理學,縱情聲色,直到紹定六年(1233年),史彌遠死後,趙昀才開始親政。他親政之初立志中興,採取罷黜史黨、親擢臺諫、澄清吏治、整頓財政等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端平元年(1234年),派兵聯蒙滅金。執政後期,趙昀又沉緬於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鄂州之戰,宰相賈似道以趙昀名義向蒙古稱臣,並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讓。

景定五年(1264年),趙昀在臨安去世,在位四十年,享年六十歲。諡號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廟號理宗。葬於永穆陵。

十五、宋度宗

鹹淳1265年—1274年

"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下面是歷代皇帝簡介:

北宋(960年—1127年)

一、宋太祖(開國皇帝)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3]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二、宋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三、宋真宗(宋朝第三位皇帝)

鹹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乾興102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字德昌,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趙炅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

幼時英睿,姿表特異,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授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冊立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北上親征,大戰遼軍於澶淵,促使戰局有利於北宋。懼於遼國聲勢,慮及雙方交戰損失,不顧宰相寇準反對,達成“澶淵之盟”,創造安定繁榮的政治局面,史稱“鹹平之治”。 在位後期,任用王欽若、丁謂為宰相,採用天書和符瑞之說蠱惑朝野,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加劇了北宋“內憂外患”問題。乾興元年(1022年),去世,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諡號“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愛好文學,擅長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出自《勵學篇》,著有《御製集》三百卷,如今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詩》錄有其詩。

四、宋仁宗(宋朝第四位皇帝)

天聖1023年—1032年

明道1032年—1033年

景祐1034年—1038年

寶元1038年—1040年

康定1040年—1041年

慶曆1041年—1048年

皇祐1049年—1054年

至和1054年—1056年

嘉祐1056年—1063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早年曆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針對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趙禎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於永昭陵。

趙禎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他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有《御製集》一百卷 [4] 。《全宋詩》錄有其詩。

五、宋英宗

治平1064年—106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1063年5月一1067年1月在位),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宋朝第五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曾孫,商王趙元份之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宋仁宗趙禎養子。

趙曙幼年時被無子的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趙宗實。擔任左監門衛率府副率,後歷任右羽林軍大將軍、宜州刺史、嶽州團練使、秦州防禦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子,改名趙曙,封鉅鹿郡公。

嘉祐八年(1063年),趙曙即帝位。趙曙為帝之後,任用舊臣韓琦等人,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治平三年(1066年),趙曙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鑑》 [1] 。

治平四年(1067年),趙曙因病駕崩於宮中福寧殿,享年三十五歲,在位4年,諡號為憲文肅武宣孝皇帝,廟號英宗,葬於永厚陵(今河南鞏義孝義堡)。元豐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諡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六、宋神宗

熙寧1068年—1077年

元豐1078年—1085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趙仲針,宋英宗趙曙長子,生母宣仁聖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治平元年(1064年),進封潁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繼位。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聞目睹積貧積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神宗以君權的力量,保證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後頒佈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在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史稱“熙河開邊”。變法雖然在前一階段取得勝利,但守舊勢力的攻擊並沒有停止。於是,神宗開始左右搖擺,勉力維持新政。元豐年間,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上,使改革有所推進。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神宗以為有機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軍因糧草不濟,無功而返。元豐五年(1082年),又聽徐禧之計,築永樂城,西夏發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戰敗。宋軍兩次戰敗,神宗希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的計劃徹底破產。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趙頊在福寧殿憂鬱而逝,享年38歲 ,廟號神宗,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子趙煦嗣位。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

七、宋哲宗

元祐1086年—1094年

紹聖1094年—1098年

元符1098年—1100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趙傭,北宋時期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趙頊第六子,母親為欽成皇后朱氏。

趙煦早年曆封均國公、延安郡王。元豐八年(1085年),被立為太子,同年即位,年僅九歲,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簾聽政。高氏起用司馬光等,恢復舊法,史稱“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趙煦開始親政。趙煦親政後,下令紹述並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範純仁、呂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趙煦病逝,年僅二十四歲,在位十五年。諡號憲元顯德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廟號哲宗,葬於永泰陵。

八、宋徽宗

建中靖國1101年

崇寧1102年—1106年

大觀1107年—1110年

政和1111年—1118年

重和1118年—1119年

宣和1119年—112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 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

宋徽宗即位之後啟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政治形勢一落千丈。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採辦“花石綱”,在汴京修建“艮嶽”。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錄、副道錄各一員,始立道學制度。在宋徽宗集團的腐朽統治下,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但是宋徽宗在藝術上的造詣非常高。宋徽宗對繪畫的愛好十分真摯,他利用皇權推動繪畫,使宋代的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發展。 他還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頗有成就的藝術型皇帝。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年)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九、宋欽宗

靖康1126年—112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即宋欽宗(1126年—1127年在位),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宋高宗趙構異母兄,母顯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個月。

趙桓生於元符三年(1100年),初名趙亶,封韓國公,次年六月晉爵京兆郡王,大觀二年(1108年)晉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開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禪讓登基,改元靖康。

欽宗與宋徽宗聽信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金兵圍攻汴京,卻無力抵抗。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駕崩於燕京,終年57歲,諡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葬於永獻陵。

南宋(1127年—1279年)

十、宋高宗

建炎1127年—1130年

紹興1131年—116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

大觀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於宮中,天性聰明,博聞強記,拜檢校太尉、定武軍節度使。靖康之變後,金兵俘虜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欽宗,滅亡北宋。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建立南宋。在位期間,迫於形勢民心,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抗擊金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一味求和,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禪位於皇太子趙昚,尊號“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於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諡號“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累諡“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洛神賦》(草書)等。

宋簡宗

明受1130年

趙旉(1127——1129)又名趙敷,是宋高宗趙構的獨生子,母親為潘賢妃,宋高宗對他格外疼愛。趙旉出生後不久就被趙構封為檢校少保、集慶軍節度使,封魏國公。

建炎三年發生了苗劉兵變,苗傅和劉正彥軟禁宋高宗,之後扶持其當皇帝。宰相張浚聞知後出兵勤王平亂,重新扶持宋高宗登基,他則被恢復為太子。趙旉後因宮女保姆疏忽,受驚嚇而死,年僅2歲。宋高宗知道後大哭三日,追封其為“元懿太子”。

趙旉雖然名義上做了天子,但他在位時間太短,又沒舉行登基儀式,還是傀儡,所以不被認為是宋朝皇帝。

十一、宋孝宗

隆興1163年—1164年

乾道1165年—1173年

淳熙1174年—1189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秀州(今浙江嘉興)人,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高宗趙構養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趙昚於紹興二年(1132年),被高宗選中育於宮中。紹興三十年(1160年),被立為皇子,受封開府儀同三司、寧國軍節度使,封建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為皇太子。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讓位於趙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趙昚禪位於三子趙惇,自稱壽皇聖帝。紹熙五年(1194年),趙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累諡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永阜陵。《全宋詞》錄有其詞一首。

後世普遍認為趙昚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平反岳飛冤案,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內政上,加強集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汙,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後世稱其“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十二、宋光宗

紹熙1190年—119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即宋光宗(1189年—1194年在位),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宋孝宗趙昚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

紹興十七年九月乙丑日(1147年9月30日)生於孝宗藩邸。紹興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賜名趙惇,授右監門衛率府副率,轉榮州刺史。宋孝宗即位後,拜鎮洮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為皇太子。

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禪位,登基為帝,改元紹熙。紹熙五年(1194年)禪位於次子趙擴,成為太上皇,史稱“紹熙內禪”或“光宗內禪”。

慶元六年(1200年)九月十七日,趙惇因病崩於壽康宮,終年54歲,葬會稽永崇陵。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上諡號為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趙惇繼位之初,確有革故鼎新之意,能聽取臣下諫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宮闈妒悍”,懼內心理嚴重,以致後期荒廢朝政;又聽信讒言疏離太上皇趙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機。趙惇在位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漸消,南宋開始由盛轉衰。

十三、宋寧宗

慶元1195年—1200年

嘉泰1201年—1204年

開禧1205年—1207年

嘉定1208年—122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擴(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即宋寧宗(1194-1224年在位),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宋光宗趙惇與慈懿皇后李鳳孃的次子。

乾道四年(1168年)生於恭王府,次年賜名趙擴,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封英國公,淳熙十二年(1185年)封平陽郡王,淳熙十六年(1189年)進封嘉王。紹熙五年(1194年),被立為太子。不久,宋光宗被逼退位,趙擴在韓侂冑、趙汝愚等大臣的擁戴下繼位,改年號為“慶元”。

宋寧宗即位後,任用趙汝愚和韓侂冑為相,趙、韓兩派鬥爭激烈。慶元元年(1195年)寧宗罷免了趙汝愚,韓黨專權。次年又定理學為偽學,禁止趙汝愚、朱熹等人擔任官職,參加科舉,是為“慶元黨禁”。嘉泰四年(1204年),寧宗追封岳飛為鄂王,兩年後削去秦檜封爵,打擊了投降派。開禧二年(1206年)宰相韓侂冑伐金,最終未能戰勝金國,被迫簽訂了嘉定和議。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宋寧宗在臨安宮中的福寧殿去世,在位30年,終年57歲,葬紹興府永茂陵。 寶慶三年(1227年)上諡號為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史載宋寧宗的政治能力並不十分出色,在他統治前期,朝政由韓侂冑把持,後期則由史彌遠與楊皇后控制,且在兩次宋金戰爭的問題上搖擺不定,但他平時虛心好學,生活節儉,並善於聽取臣下意見,總體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南宋的戶口也在嘉定年間達到峰值。

十四、宋理宗

寶慶1225年—1227年

紹定1228年—1233年

端平1234年—1236年

嘉熙1237年—1240年

淳祐1241年—1252年

寶祐1253年—1258年

開慶1259年

景定1260年—126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即宋理宗,南宋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宋太祖趙匡胤十世孫,趙德昭九世孫。

趙昀原名趙與莒,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立為宋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為寧宗皇子,賜名昀。 宋寧宗死後,趙昀被權臣史彌遠擁立為帝。

趙昀繼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權相史彌遠挾制之下,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自己則尊崇理學,縱情聲色,直到紹定六年(1233年),史彌遠死後,趙昀才開始親政。他親政之初立志中興,採取罷黜史黨、親擢臺諫、澄清吏治、整頓財政等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端平元年(1234年),派兵聯蒙滅金。執政後期,趙昀又沉緬於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鄂州之戰,宰相賈似道以趙昀名義向蒙古稱臣,並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讓。

景定五年(1264年),趙昀在臨安去世,在位四十年,享年六十歲。諡號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廟號理宗。葬於永穆陵。

十五、宋度宗

鹹淳1265年—127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禥(1240年-1274年8月12日),即宋度宗(1264年—1274年在位),南宋第六位皇帝,宋理宗趙昀之侄,榮王趙與芮之子,初名孟啟,又名孜、長源。

因宋理宗無子,趙禥被收為養子,先後被封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 景定元年(1260年),被立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鹹淳”。即位時,金國已經滅亡多年,而北方蒙元的軍隊大舉南下,國難當頭之際,他卻把軍國大權交給賈似道執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錦繡江山處於暗無天日之中。

趙禥在位10年,鹹淳十年(1274年)駕崩於臨安,終年35歲,諡號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廟號度宗,葬會稽永紹陵。

十六、宋恭宗、法宗

德祐1275年—1276年

"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下面是歷代皇帝簡介:

北宋(960年—1127年)

一、宋太祖(開國皇帝)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3]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二、宋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三、宋真宗(宋朝第三位皇帝)

鹹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乾興102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字德昌,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趙炅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

幼時英睿,姿表特異,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授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冊立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北上親征,大戰遼軍於澶淵,促使戰局有利於北宋。懼於遼國聲勢,慮及雙方交戰損失,不顧宰相寇準反對,達成“澶淵之盟”,創造安定繁榮的政治局面,史稱“鹹平之治”。 在位後期,任用王欽若、丁謂為宰相,採用天書和符瑞之說蠱惑朝野,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加劇了北宋“內憂外患”問題。乾興元年(1022年),去世,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諡號“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愛好文學,擅長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出自《勵學篇》,著有《御製集》三百卷,如今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詩》錄有其詩。

四、宋仁宗(宋朝第四位皇帝)

天聖1023年—1032年

明道1032年—1033年

景祐1034年—1038年

寶元1038年—1040年

康定1040年—1041年

慶曆1041年—1048年

皇祐1049年—1054年

至和1054年—1056年

嘉祐1056年—1063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早年曆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針對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趙禎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於永昭陵。

趙禎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他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有《御製集》一百卷 [4] 。《全宋詩》錄有其詩。

五、宋英宗

治平1064年—106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1063年5月一1067年1月在位),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宋朝第五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曾孫,商王趙元份之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宋仁宗趙禎養子。

趙曙幼年時被無子的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趙宗實。擔任左監門衛率府副率,後歷任右羽林軍大將軍、宜州刺史、嶽州團練使、秦州防禦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子,改名趙曙,封鉅鹿郡公。

嘉祐八年(1063年),趙曙即帝位。趙曙為帝之後,任用舊臣韓琦等人,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治平三年(1066年),趙曙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鑑》 [1] 。

治平四年(1067年),趙曙因病駕崩於宮中福寧殿,享年三十五歲,在位4年,諡號為憲文肅武宣孝皇帝,廟號英宗,葬於永厚陵(今河南鞏義孝義堡)。元豐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諡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六、宋神宗

熙寧1068年—1077年

元豐1078年—1085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趙仲針,宋英宗趙曙長子,生母宣仁聖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治平元年(1064年),進封潁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繼位。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聞目睹積貧積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神宗以君權的力量,保證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後頒佈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在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史稱“熙河開邊”。變法雖然在前一階段取得勝利,但守舊勢力的攻擊並沒有停止。於是,神宗開始左右搖擺,勉力維持新政。元豐年間,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上,使改革有所推進。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神宗以為有機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軍因糧草不濟,無功而返。元豐五年(1082年),又聽徐禧之計,築永樂城,西夏發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戰敗。宋軍兩次戰敗,神宗希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的計劃徹底破產。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趙頊在福寧殿憂鬱而逝,享年38歲 ,廟號神宗,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子趙煦嗣位。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

七、宋哲宗

元祐1086年—1094年

紹聖1094年—1098年

元符1098年—1100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趙傭,北宋時期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趙頊第六子,母親為欽成皇后朱氏。

趙煦早年曆封均國公、延安郡王。元豐八年(1085年),被立為太子,同年即位,年僅九歲,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簾聽政。高氏起用司馬光等,恢復舊法,史稱“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趙煦開始親政。趙煦親政後,下令紹述並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範純仁、呂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趙煦病逝,年僅二十四歲,在位十五年。諡號憲元顯德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廟號哲宗,葬於永泰陵。

八、宋徽宗

建中靖國1101年

崇寧1102年—1106年

大觀1107年—1110年

政和1111年—1118年

重和1118年—1119年

宣和1119年—112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 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

宋徽宗即位之後啟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政治形勢一落千丈。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採辦“花石綱”,在汴京修建“艮嶽”。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錄、副道錄各一員,始立道學制度。在宋徽宗集團的腐朽統治下,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但是宋徽宗在藝術上的造詣非常高。宋徽宗對繪畫的愛好十分真摯,他利用皇權推動繪畫,使宋代的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發展。 他還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頗有成就的藝術型皇帝。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年)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九、宋欽宗

靖康1126年—112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即宋欽宗(1126年—1127年在位),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宋高宗趙構異母兄,母顯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個月。

趙桓生於元符三年(1100年),初名趙亶,封韓國公,次年六月晉爵京兆郡王,大觀二年(1108年)晉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開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禪讓登基,改元靖康。

欽宗與宋徽宗聽信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金兵圍攻汴京,卻無力抵抗。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駕崩於燕京,終年57歲,諡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葬於永獻陵。

南宋(1127年—1279年)

十、宋高宗

建炎1127年—1130年

紹興1131年—116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

大觀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於宮中,天性聰明,博聞強記,拜檢校太尉、定武軍節度使。靖康之變後,金兵俘虜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欽宗,滅亡北宋。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建立南宋。在位期間,迫於形勢民心,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抗擊金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一味求和,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禪位於皇太子趙昚,尊號“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於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諡號“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累諡“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洛神賦》(草書)等。

宋簡宗

明受1130年

趙旉(1127——1129)又名趙敷,是宋高宗趙構的獨生子,母親為潘賢妃,宋高宗對他格外疼愛。趙旉出生後不久就被趙構封為檢校少保、集慶軍節度使,封魏國公。

建炎三年發生了苗劉兵變,苗傅和劉正彥軟禁宋高宗,之後扶持其當皇帝。宰相張浚聞知後出兵勤王平亂,重新扶持宋高宗登基,他則被恢復為太子。趙旉後因宮女保姆疏忽,受驚嚇而死,年僅2歲。宋高宗知道後大哭三日,追封其為“元懿太子”。

趙旉雖然名義上做了天子,但他在位時間太短,又沒舉行登基儀式,還是傀儡,所以不被認為是宋朝皇帝。

十一、宋孝宗

隆興1163年—1164年

乾道1165年—1173年

淳熙1174年—1189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秀州(今浙江嘉興)人,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高宗趙構養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趙昚於紹興二年(1132年),被高宗選中育於宮中。紹興三十年(1160年),被立為皇子,受封開府儀同三司、寧國軍節度使,封建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為皇太子。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讓位於趙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趙昚禪位於三子趙惇,自稱壽皇聖帝。紹熙五年(1194年),趙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累諡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永阜陵。《全宋詞》錄有其詞一首。

後世普遍認為趙昚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平反岳飛冤案,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內政上,加強集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汙,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後世稱其“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十二、宋光宗

紹熙1190年—119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即宋光宗(1189年—1194年在位),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宋孝宗趙昚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

紹興十七年九月乙丑日(1147年9月30日)生於孝宗藩邸。紹興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賜名趙惇,授右監門衛率府副率,轉榮州刺史。宋孝宗即位後,拜鎮洮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為皇太子。

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禪位,登基為帝,改元紹熙。紹熙五年(1194年)禪位於次子趙擴,成為太上皇,史稱“紹熙內禪”或“光宗內禪”。

慶元六年(1200年)九月十七日,趙惇因病崩於壽康宮,終年54歲,葬會稽永崇陵。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上諡號為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趙惇繼位之初,確有革故鼎新之意,能聽取臣下諫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宮闈妒悍”,懼內心理嚴重,以致後期荒廢朝政;又聽信讒言疏離太上皇趙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機。趙惇在位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漸消,南宋開始由盛轉衰。

十三、宋寧宗

慶元1195年—1200年

嘉泰1201年—1204年

開禧1205年—1207年

嘉定1208年—122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擴(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即宋寧宗(1194-1224年在位),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宋光宗趙惇與慈懿皇后李鳳孃的次子。

乾道四年(1168年)生於恭王府,次年賜名趙擴,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封英國公,淳熙十二年(1185年)封平陽郡王,淳熙十六年(1189年)進封嘉王。紹熙五年(1194年),被立為太子。不久,宋光宗被逼退位,趙擴在韓侂冑、趙汝愚等大臣的擁戴下繼位,改年號為“慶元”。

宋寧宗即位後,任用趙汝愚和韓侂冑為相,趙、韓兩派鬥爭激烈。慶元元年(1195年)寧宗罷免了趙汝愚,韓黨專權。次年又定理學為偽學,禁止趙汝愚、朱熹等人擔任官職,參加科舉,是為“慶元黨禁”。嘉泰四年(1204年),寧宗追封岳飛為鄂王,兩年後削去秦檜封爵,打擊了投降派。開禧二年(1206年)宰相韓侂冑伐金,最終未能戰勝金國,被迫簽訂了嘉定和議。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宋寧宗在臨安宮中的福寧殿去世,在位30年,終年57歲,葬紹興府永茂陵。 寶慶三年(1227年)上諡號為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史載宋寧宗的政治能力並不十分出色,在他統治前期,朝政由韓侂冑把持,後期則由史彌遠與楊皇后控制,且在兩次宋金戰爭的問題上搖擺不定,但他平時虛心好學,生活節儉,並善於聽取臣下意見,總體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南宋的戶口也在嘉定年間達到峰值。

十四、宋理宗

寶慶1225年—1227年

紹定1228年—1233年

端平1234年—1236年

嘉熙1237年—1240年

淳祐1241年—1252年

寶祐1253年—1258年

開慶1259年

景定1260年—126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即宋理宗,南宋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宋太祖趙匡胤十世孫,趙德昭九世孫。

趙昀原名趙與莒,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立為宋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為寧宗皇子,賜名昀。 宋寧宗死後,趙昀被權臣史彌遠擁立為帝。

趙昀繼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權相史彌遠挾制之下,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自己則尊崇理學,縱情聲色,直到紹定六年(1233年),史彌遠死後,趙昀才開始親政。他親政之初立志中興,採取罷黜史黨、親擢臺諫、澄清吏治、整頓財政等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端平元年(1234年),派兵聯蒙滅金。執政後期,趙昀又沉緬於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鄂州之戰,宰相賈似道以趙昀名義向蒙古稱臣,並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讓。

景定五年(1264年),趙昀在臨安去世,在位四十年,享年六十歲。諡號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廟號理宗。葬於永穆陵。

十五、宋度宗

鹹淳1265年—127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禥(1240年-1274年8月12日),即宋度宗(1264年—1274年在位),南宋第六位皇帝,宋理宗趙昀之侄,榮王趙與芮之子,初名孟啟,又名孜、長源。

因宋理宗無子,趙禥被收為養子,先後被封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 景定元年(1260年),被立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鹹淳”。即位時,金國已經滅亡多年,而北方蒙元的軍隊大舉南下,國難當頭之際,他卻把軍國大權交給賈似道執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錦繡江山處於暗無天日之中。

趙禥在位10年,鹹淳十年(1274年)駕崩於臨安,終年35歲,諡號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廟號度宗,葬會稽永紹陵。

十六、宋恭宗、法宗

德祐1275年—127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㬎(xiǎn)(1271——1323),又稱宋恭宗、宋恭帝,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8月12日-1276年2月4日在位),宋度宗之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趙昰的弟弟,宋末帝趙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為嘉國公、左衛上將軍等。宋恭帝在位期間朝政由太皇太后謝道清代理;而謝道清政治上前期依靠賈似道,賈似道被撤後又依靠陳宜中。臨安被元佔領後被送到大都,之後到西藏出家為僧。1323年5月,因觸犯文字獄被元英宗賜死(存疑),享年53歲。 [1] 無諡號,張世傑等人曾為其上過尊號孝恭懿聖皇帝。

十七、宋端宗

景炎1276年—1278年

"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下面是歷代皇帝簡介:

北宋(960年—1127年)

一、宋太祖(開國皇帝)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3]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二、宋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三、宋真宗(宋朝第三位皇帝)

鹹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乾興102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字德昌,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趙炅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

幼時英睿,姿表特異,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授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冊立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北上親征,大戰遼軍於澶淵,促使戰局有利於北宋。懼於遼國聲勢,慮及雙方交戰損失,不顧宰相寇準反對,達成“澶淵之盟”,創造安定繁榮的政治局面,史稱“鹹平之治”。 在位後期,任用王欽若、丁謂為宰相,採用天書和符瑞之說蠱惑朝野,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加劇了北宋“內憂外患”問題。乾興元年(1022年),去世,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諡號“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愛好文學,擅長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出自《勵學篇》,著有《御製集》三百卷,如今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詩》錄有其詩。

四、宋仁宗(宋朝第四位皇帝)

天聖1023年—1032年

明道1032年—1033年

景祐1034年—1038年

寶元1038年—1040年

康定1040年—1041年

慶曆1041年—1048年

皇祐1049年—1054年

至和1054年—1056年

嘉祐1056年—1063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早年曆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針對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趙禎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於永昭陵。

趙禎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他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有《御製集》一百卷 [4] 。《全宋詩》錄有其詩。

五、宋英宗

治平1064年—106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1063年5月一1067年1月在位),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宋朝第五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曾孫,商王趙元份之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宋仁宗趙禎養子。

趙曙幼年時被無子的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趙宗實。擔任左監門衛率府副率,後歷任右羽林軍大將軍、宜州刺史、嶽州團練使、秦州防禦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子,改名趙曙,封鉅鹿郡公。

嘉祐八年(1063年),趙曙即帝位。趙曙為帝之後,任用舊臣韓琦等人,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治平三年(1066年),趙曙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鑑》 [1] 。

治平四年(1067年),趙曙因病駕崩於宮中福寧殿,享年三十五歲,在位4年,諡號為憲文肅武宣孝皇帝,廟號英宗,葬於永厚陵(今河南鞏義孝義堡)。元豐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諡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六、宋神宗

熙寧1068年—1077年

元豐1078年—1085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趙仲針,宋英宗趙曙長子,生母宣仁聖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治平元年(1064年),進封潁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繼位。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聞目睹積貧積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神宗以君權的力量,保證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後頒佈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在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史稱“熙河開邊”。變法雖然在前一階段取得勝利,但守舊勢力的攻擊並沒有停止。於是,神宗開始左右搖擺,勉力維持新政。元豐年間,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上,使改革有所推進。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神宗以為有機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軍因糧草不濟,無功而返。元豐五年(1082年),又聽徐禧之計,築永樂城,西夏發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戰敗。宋軍兩次戰敗,神宗希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的計劃徹底破產。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趙頊在福寧殿憂鬱而逝,享年38歲 ,廟號神宗,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子趙煦嗣位。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

七、宋哲宗

元祐1086年—1094年

紹聖1094年—1098年

元符1098年—1100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趙傭,北宋時期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趙頊第六子,母親為欽成皇后朱氏。

趙煦早年曆封均國公、延安郡王。元豐八年(1085年),被立為太子,同年即位,年僅九歲,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簾聽政。高氏起用司馬光等,恢復舊法,史稱“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趙煦開始親政。趙煦親政後,下令紹述並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範純仁、呂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趙煦病逝,年僅二十四歲,在位十五年。諡號憲元顯德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廟號哲宗,葬於永泰陵。

八、宋徽宗

建中靖國1101年

崇寧1102年—1106年

大觀1107年—1110年

政和1111年—1118年

重和1118年—1119年

宣和1119年—112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 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

宋徽宗即位之後啟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政治形勢一落千丈。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採辦“花石綱”,在汴京修建“艮嶽”。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錄、副道錄各一員,始立道學制度。在宋徽宗集團的腐朽統治下,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但是宋徽宗在藝術上的造詣非常高。宋徽宗對繪畫的愛好十分真摯,他利用皇權推動繪畫,使宋代的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發展。 他還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頗有成就的藝術型皇帝。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年)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九、宋欽宗

靖康1126年—112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即宋欽宗(1126年—1127年在位),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宋高宗趙構異母兄,母顯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個月。

趙桓生於元符三年(1100年),初名趙亶,封韓國公,次年六月晉爵京兆郡王,大觀二年(1108年)晉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開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禪讓登基,改元靖康。

欽宗與宋徽宗聽信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金兵圍攻汴京,卻無力抵抗。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駕崩於燕京,終年57歲,諡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葬於永獻陵。

南宋(1127年—1279年)

十、宋高宗

建炎1127年—1130年

紹興1131年—116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

大觀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於宮中,天性聰明,博聞強記,拜檢校太尉、定武軍節度使。靖康之變後,金兵俘虜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欽宗,滅亡北宋。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建立南宋。在位期間,迫於形勢民心,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抗擊金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一味求和,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禪位於皇太子趙昚,尊號“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於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諡號“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累諡“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洛神賦》(草書)等。

宋簡宗

明受1130年

趙旉(1127——1129)又名趙敷,是宋高宗趙構的獨生子,母親為潘賢妃,宋高宗對他格外疼愛。趙旉出生後不久就被趙構封為檢校少保、集慶軍節度使,封魏國公。

建炎三年發生了苗劉兵變,苗傅和劉正彥軟禁宋高宗,之後扶持其當皇帝。宰相張浚聞知後出兵勤王平亂,重新扶持宋高宗登基,他則被恢復為太子。趙旉後因宮女保姆疏忽,受驚嚇而死,年僅2歲。宋高宗知道後大哭三日,追封其為“元懿太子”。

趙旉雖然名義上做了天子,但他在位時間太短,又沒舉行登基儀式,還是傀儡,所以不被認為是宋朝皇帝。

十一、宋孝宗

隆興1163年—1164年

乾道1165年—1173年

淳熙1174年—1189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秀州(今浙江嘉興)人,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高宗趙構養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趙昚於紹興二年(1132年),被高宗選中育於宮中。紹興三十年(1160年),被立為皇子,受封開府儀同三司、寧國軍節度使,封建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為皇太子。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讓位於趙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趙昚禪位於三子趙惇,自稱壽皇聖帝。紹熙五年(1194年),趙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累諡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永阜陵。《全宋詞》錄有其詞一首。

後世普遍認為趙昚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平反岳飛冤案,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內政上,加強集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汙,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後世稱其“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十二、宋光宗

紹熙1190年—119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即宋光宗(1189年—1194年在位),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宋孝宗趙昚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

紹興十七年九月乙丑日(1147年9月30日)生於孝宗藩邸。紹興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賜名趙惇,授右監門衛率府副率,轉榮州刺史。宋孝宗即位後,拜鎮洮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為皇太子。

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禪位,登基為帝,改元紹熙。紹熙五年(1194年)禪位於次子趙擴,成為太上皇,史稱“紹熙內禪”或“光宗內禪”。

慶元六年(1200年)九月十七日,趙惇因病崩於壽康宮,終年54歲,葬會稽永崇陵。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上諡號為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趙惇繼位之初,確有革故鼎新之意,能聽取臣下諫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宮闈妒悍”,懼內心理嚴重,以致後期荒廢朝政;又聽信讒言疏離太上皇趙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機。趙惇在位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漸消,南宋開始由盛轉衰。

十三、宋寧宗

慶元1195年—1200年

嘉泰1201年—1204年

開禧1205年—1207年

嘉定1208年—122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擴(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即宋寧宗(1194-1224年在位),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宋光宗趙惇與慈懿皇后李鳳孃的次子。

乾道四年(1168年)生於恭王府,次年賜名趙擴,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封英國公,淳熙十二年(1185年)封平陽郡王,淳熙十六年(1189年)進封嘉王。紹熙五年(1194年),被立為太子。不久,宋光宗被逼退位,趙擴在韓侂冑、趙汝愚等大臣的擁戴下繼位,改年號為“慶元”。

宋寧宗即位後,任用趙汝愚和韓侂冑為相,趙、韓兩派鬥爭激烈。慶元元年(1195年)寧宗罷免了趙汝愚,韓黨專權。次年又定理學為偽學,禁止趙汝愚、朱熹等人擔任官職,參加科舉,是為“慶元黨禁”。嘉泰四年(1204年),寧宗追封岳飛為鄂王,兩年後削去秦檜封爵,打擊了投降派。開禧二年(1206年)宰相韓侂冑伐金,最終未能戰勝金國,被迫簽訂了嘉定和議。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宋寧宗在臨安宮中的福寧殿去世,在位30年,終年57歲,葬紹興府永茂陵。 寶慶三年(1227年)上諡號為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史載宋寧宗的政治能力並不十分出色,在他統治前期,朝政由韓侂冑把持,後期則由史彌遠與楊皇后控制,且在兩次宋金戰爭的問題上搖擺不定,但他平時虛心好學,生活節儉,並善於聽取臣下意見,總體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南宋的戶口也在嘉定年間達到峰值。

十四、宋理宗

寶慶1225年—1227年

紹定1228年—1233年

端平1234年—1236年

嘉熙1237年—1240年

淳祐1241年—1252年

寶祐1253年—1258年

開慶1259年

景定1260年—126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即宋理宗,南宋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宋太祖趙匡胤十世孫,趙德昭九世孫。

趙昀原名趙與莒,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立為宋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為寧宗皇子,賜名昀。 宋寧宗死後,趙昀被權臣史彌遠擁立為帝。

趙昀繼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權相史彌遠挾制之下,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自己則尊崇理學,縱情聲色,直到紹定六年(1233年),史彌遠死後,趙昀才開始親政。他親政之初立志中興,採取罷黜史黨、親擢臺諫、澄清吏治、整頓財政等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端平元年(1234年),派兵聯蒙滅金。執政後期,趙昀又沉緬於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鄂州之戰,宰相賈似道以趙昀名義向蒙古稱臣,並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讓。

景定五年(1264年),趙昀在臨安去世,在位四十年,享年六十歲。諡號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廟號理宗。葬於永穆陵。

十五、宋度宗

鹹淳1265年—127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禥(1240年-1274年8月12日),即宋度宗(1264年—1274年在位),南宋第六位皇帝,宋理宗趙昀之侄,榮王趙與芮之子,初名孟啟,又名孜、長源。

因宋理宗無子,趙禥被收為養子,先後被封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 景定元年(1260年),被立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鹹淳”。即位時,金國已經滅亡多年,而北方蒙元的軍隊大舉南下,國難當頭之際,他卻把軍國大權交給賈似道執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錦繡江山處於暗無天日之中。

趙禥在位10年,鹹淳十年(1274年)駕崩於臨安,終年35歲,諡號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廟號度宗,葬會稽永紹陵。

十六、宋恭宗、法宗

德祐1275年—127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㬎(xiǎn)(1271——1323),又稱宋恭宗、宋恭帝,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8月12日-1276年2月4日在位),宋度宗之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趙昰的弟弟,宋末帝趙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為嘉國公、左衛上將軍等。宋恭帝在位期間朝政由太皇太后謝道清代理;而謝道清政治上前期依靠賈似道,賈似道被撤後又依靠陳宜中。臨安被元佔領後被送到大都,之後到西藏出家為僧。1323年5月,因觸犯文字獄被元英宗賜死(存疑),享年53歲。 [1] 無諡號,張世傑等人曾為其上過尊號孝恭懿聖皇帝。

十七、宋端宗

景炎1276年—1278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昰(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即宋端宗(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有時也稱宋帝昰,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南宋第八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在位兩年。

趙昰是宋度宗的庶長子,宋恭宗的長兄,曾被封為建國公、吉王、益王等。德祐二年五月乙未朔(1276年6月14日)在福州被立為宋帝,改元景炎,冊楊淑妃為太后,同聽政。景炎三年(1278年)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嶼山),年僅9歲,廟號端宗,諡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聖睿文英武勤政皇帝。

十八、宋懷宗

祥興1278年—1279年

"

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下面是歷代皇帝簡介:

北宋(960年—1127年)

一、宋太祖(開國皇帝)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3]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二、宋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三、宋真宗(宋朝第三位皇帝)

鹹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乾興102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字德昌,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趙炅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

幼時英睿,姿表特異,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授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冊立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北上親征,大戰遼軍於澶淵,促使戰局有利於北宋。懼於遼國聲勢,慮及雙方交戰損失,不顧宰相寇準反對,達成“澶淵之盟”,創造安定繁榮的政治局面,史稱“鹹平之治”。 在位後期,任用王欽若、丁謂為宰相,採用天書和符瑞之說蠱惑朝野,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加劇了北宋“內憂外患”問題。乾興元年(1022年),去世,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諡號“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愛好文學,擅長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出自《勵學篇》,著有《御製集》三百卷,如今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詩》錄有其詩。

四、宋仁宗(宋朝第四位皇帝)

天聖1023年—1032年

明道1032年—1033年

景祐1034年—1038年

寶元1038年—1040年

康定1040年—1041年

慶曆1041年—1048年

皇祐1049年—1054年

至和1054年—1056年

嘉祐1056年—1063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早年曆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針對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趙禎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於永昭陵。

趙禎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他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有《御製集》一百卷 [4] 。《全宋詩》錄有其詩。

五、宋英宗

治平1064年—106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1063年5月一1067年1月在位),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宋朝第五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曾孫,商王趙元份之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宋仁宗趙禎養子。

趙曙幼年時被無子的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趙宗實。擔任左監門衛率府副率,後歷任右羽林軍大將軍、宜州刺史、嶽州團練使、秦州防禦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子,改名趙曙,封鉅鹿郡公。

嘉祐八年(1063年),趙曙即帝位。趙曙為帝之後,任用舊臣韓琦等人,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治平三年(1066年),趙曙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鑑》 [1] 。

治平四年(1067年),趙曙因病駕崩於宮中福寧殿,享年三十五歲,在位4年,諡號為憲文肅武宣孝皇帝,廟號英宗,葬於永厚陵(今河南鞏義孝義堡)。元豐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諡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六、宋神宗

熙寧1068年—1077年

元豐1078年—1085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趙仲針,宋英宗趙曙長子,生母宣仁聖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治平元年(1064年),進封潁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繼位。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聞目睹積貧積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神宗以君權的力量,保證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後頒佈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在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史稱“熙河開邊”。變法雖然在前一階段取得勝利,但守舊勢力的攻擊並沒有停止。於是,神宗開始左右搖擺,勉力維持新政。元豐年間,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上,使改革有所推進。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神宗以為有機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軍因糧草不濟,無功而返。元豐五年(1082年),又聽徐禧之計,築永樂城,西夏發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戰敗。宋軍兩次戰敗,神宗希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的計劃徹底破產。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趙頊在福寧殿憂鬱而逝,享年38歲 ,廟號神宗,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子趙煦嗣位。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

七、宋哲宗

元祐1086年—1094年

紹聖1094年—1098年

元符1098年—1100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趙傭,北宋時期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趙頊第六子,母親為欽成皇后朱氏。

趙煦早年曆封均國公、延安郡王。元豐八年(1085年),被立為太子,同年即位,年僅九歲,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簾聽政。高氏起用司馬光等,恢復舊法,史稱“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趙煦開始親政。趙煦親政後,下令紹述並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範純仁、呂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趙煦病逝,年僅二十四歲,在位十五年。諡號憲元顯德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廟號哲宗,葬於永泰陵。

八、宋徽宗

建中靖國1101年

崇寧1102年—1106年

大觀1107年—1110年

政和1111年—1118年

重和1118年—1119年

宣和1119年—112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 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

宋徽宗即位之後啟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政治形勢一落千丈。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採辦“花石綱”,在汴京修建“艮嶽”。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錄、副道錄各一員,始立道學制度。在宋徽宗集團的腐朽統治下,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但是宋徽宗在藝術上的造詣非常高。宋徽宗對繪畫的愛好十分真摯,他利用皇權推動繪畫,使宋代的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發展。 他還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頗有成就的藝術型皇帝。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年)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九、宋欽宗

靖康1126年—1127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即宋欽宗(1126年—1127年在位),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宋高宗趙構異母兄,母顯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個月。

趙桓生於元符三年(1100年),初名趙亶,封韓國公,次年六月晉爵京兆郡王,大觀二年(1108年)晉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開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禪讓登基,改元靖康。

欽宗與宋徽宗聽信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金兵圍攻汴京,卻無力抵抗。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駕崩於燕京,終年57歲,諡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葬於永獻陵。

南宋(1127年—1279年)

十、宋高宗

建炎1127年—1130年

紹興1131年—1162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

大觀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於宮中,天性聰明,博聞強記,拜檢校太尉、定武軍節度使。靖康之變後,金兵俘虜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欽宗,滅亡北宋。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建立南宋。在位期間,迫於形勢民心,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抗擊金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一味求和,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禪位於皇太子趙昚,尊號“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於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諡號“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累諡“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洛神賦》(草書)等。

宋簡宗

明受1130年

趙旉(1127——1129)又名趙敷,是宋高宗趙構的獨生子,母親為潘賢妃,宋高宗對他格外疼愛。趙旉出生後不久就被趙構封為檢校少保、集慶軍節度使,封魏國公。

建炎三年發生了苗劉兵變,苗傅和劉正彥軟禁宋高宗,之後扶持其當皇帝。宰相張浚聞知後出兵勤王平亂,重新扶持宋高宗登基,他則被恢復為太子。趙旉後因宮女保姆疏忽,受驚嚇而死,年僅2歲。宋高宗知道後大哭三日,追封其為“元懿太子”。

趙旉雖然名義上做了天子,但他在位時間太短,又沒舉行登基儀式,還是傀儡,所以不被認為是宋朝皇帝。

十一、宋孝宗

隆興1163年—1164年

乾道1165年—1173年

淳熙1174年—1189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秀州(今浙江嘉興)人,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高宗趙構養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趙昚於紹興二年(1132年),被高宗選中育於宮中。紹興三十年(1160年),被立為皇子,受封開府儀同三司、寧國軍節度使,封建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為皇太子。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讓位於趙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趙昚禪位於三子趙惇,自稱壽皇聖帝。紹熙五年(1194年),趙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累諡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永阜陵。《全宋詞》錄有其詞一首。

後世普遍認為趙昚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平反岳飛冤案,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內政上,加強集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汙,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後世稱其“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十二、宋光宗

紹熙1190年—119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即宋光宗(1189年—1194年在位),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宋孝宗趙昚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

紹興十七年九月乙丑日(1147年9月30日)生於孝宗藩邸。紹興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賜名趙惇,授右監門衛率府副率,轉榮州刺史。宋孝宗即位後,拜鎮洮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為皇太子。

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禪位,登基為帝,改元紹熙。紹熙五年(1194年)禪位於次子趙擴,成為太上皇,史稱“紹熙內禪”或“光宗內禪”。

慶元六年(1200年)九月十七日,趙惇因病崩於壽康宮,終年54歲,葬會稽永崇陵。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上諡號為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趙惇繼位之初,確有革故鼎新之意,能聽取臣下諫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宮闈妒悍”,懼內心理嚴重,以致後期荒廢朝政;又聽信讒言疏離太上皇趙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機。趙惇在位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漸消,南宋開始由盛轉衰。

十三、宋寧宗

慶元1195年—1200年

嘉泰1201年—1204年

開禧1205年—1207年

嘉定1208年—122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擴(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即宋寧宗(1194-1224年在位),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宋光宗趙惇與慈懿皇后李鳳孃的次子。

乾道四年(1168年)生於恭王府,次年賜名趙擴,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封英國公,淳熙十二年(1185年)封平陽郡王,淳熙十六年(1189年)進封嘉王。紹熙五年(1194年),被立為太子。不久,宋光宗被逼退位,趙擴在韓侂冑、趙汝愚等大臣的擁戴下繼位,改年號為“慶元”。

宋寧宗即位後,任用趙汝愚和韓侂冑為相,趙、韓兩派鬥爭激烈。慶元元年(1195年)寧宗罷免了趙汝愚,韓黨專權。次年又定理學為偽學,禁止趙汝愚、朱熹等人擔任官職,參加科舉,是為“慶元黨禁”。嘉泰四年(1204年),寧宗追封岳飛為鄂王,兩年後削去秦檜封爵,打擊了投降派。開禧二年(1206年)宰相韓侂冑伐金,最終未能戰勝金國,被迫簽訂了嘉定和議。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宋寧宗在臨安宮中的福寧殿去世,在位30年,終年57歲,葬紹興府永茂陵。 寶慶三年(1227年)上諡號為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史載宋寧宗的政治能力並不十分出色,在他統治前期,朝政由韓侂冑把持,後期則由史彌遠與楊皇后控制,且在兩次宋金戰爭的問題上搖擺不定,但他平時虛心好學,生活節儉,並善於聽取臣下意見,總體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南宋的戶口也在嘉定年間達到峰值。

十四、宋理宗

寶慶1225年—1227年

紹定1228年—1233年

端平1234年—1236年

嘉熙1237年—1240年

淳祐1241年—1252年

寶祐1253年—1258年

開慶1259年

景定1260年—126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即宋理宗,南宋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宋太祖趙匡胤十世孫,趙德昭九世孫。

趙昀原名趙與莒,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立為宋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為寧宗皇子,賜名昀。 宋寧宗死後,趙昀被權臣史彌遠擁立為帝。

趙昀繼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權相史彌遠挾制之下,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自己則尊崇理學,縱情聲色,直到紹定六年(1233年),史彌遠死後,趙昀才開始親政。他親政之初立志中興,採取罷黜史黨、親擢臺諫、澄清吏治、整頓財政等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端平元年(1234年),派兵聯蒙滅金。執政後期,趙昀又沉緬於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鄂州之戰,宰相賈似道以趙昀名義向蒙古稱臣,並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讓。

景定五年(1264年),趙昀在臨安去世,在位四十年,享年六十歲。諡號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廟號理宗。葬於永穆陵。

十五、宋度宗

鹹淳1265年—1274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禥(1240年-1274年8月12日),即宋度宗(1264年—1274年在位),南宋第六位皇帝,宋理宗趙昀之侄,榮王趙與芮之子,初名孟啟,又名孜、長源。

因宋理宗無子,趙禥被收為養子,先後被封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 景定元年(1260年),被立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鹹淳”。即位時,金國已經滅亡多年,而北方蒙元的軍隊大舉南下,國難當頭之際,他卻把軍國大權交給賈似道執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錦繡江山處於暗無天日之中。

趙禥在位10年,鹹淳十年(1274年)駕崩於臨安,終年35歲,諡號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廟號度宗,葬會稽永紹陵。

十六、宋恭宗、法宗

德祐1275年—1276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㬎(xiǎn)(1271——1323),又稱宋恭宗、宋恭帝,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8月12日-1276年2月4日在位),宋度宗之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趙昰的弟弟,宋末帝趙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為嘉國公、左衛上將軍等。宋恭帝在位期間朝政由太皇太后謝道清代理;而謝道清政治上前期依靠賈似道,賈似道被撤後又依靠陳宜中。臨安被元佔領後被送到大都,之後到西藏出家為僧。1323年5月,因觸犯文字獄被元英宗賜死(存疑),享年53歲。 [1] 無諡號,張世傑等人曾為其上過尊號孝恭懿聖皇帝。

十七、宋端宗

景炎1276年—1278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昰(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即宋端宗(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有時也稱宋帝昰,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南宋第八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在位兩年。

趙昰是宋度宗的庶長子,宋恭宗的長兄,曾被封為建國公、吉王、益王等。德祐二年五月乙未朔(1276年6月14日)在福州被立為宋帝,改元景炎,冊楊淑妃為太后,同聽政。景炎三年(1278年)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嶼山),年僅9歲,廟號端宗,諡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聖睿文英武勤政皇帝。

十八、宋懷宗

祥興1278年—1279年

宋朝皇帝簡介整理,供收藏

趙昺(zhào bǐng)(1272——1279),宋末三帝之一,也是南宋最後的皇帝。趙昺是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王等爵位,生母為俞修容。景炎三年(1278年)4月在岡州(今廣東湛江硇洲島)即皇帝位,改元祥興。 [1]

祥興二年(1279年)3月19日,南宋與元朝在崖山展開決戰(史稱“崖山海戰”),宋軍被元軍擊敗,元軍隨後包圍崖山(今新會崖門),左丞相陸秀夫揹著年僅8歲的趙昺在崖山跳海而亡,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海殉國,南宋覆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