捋一捋宋朝的政府機構,宰相大人當州官

宋朝 唐朝 鳳翔 泰州 宋太宗 重圖館館長 2019-06-19

宋朝的政府機構很複雜,官職五花八門,弄得人頭暈,今天我們好好掰扯掰扯。

宋朝的官吏職務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官、職、差遣。

捋一捋宋朝的政府機構,宰相大人當州官

什麼叫作“官”?宋朝的官主要與俸祿掛鉤,有了官銜,即使不幹活兒,也可以照樣拿工資。

宋朝的這些官銜來自於唐朝的三省六部以及寺監,宋朝的時候,唐朝的政府機構雖然只剩下了空架子,但官銜被保留下來,以三省六部九寺五監之官為官員升遷之階。

舉個例子來說,宋太宗的孫子趙允弼的一生就頂著許多官銜,在他死後,他的墓誌銘上,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了一堆的官銜:“推誠保順同德亮節守正佐運栩戴功臣鳳翔等軍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傅太保兼中書令行鳳翔尹使持節泰州諸軍事泰州刺史上柱國東平郡王食邑一萬七千一百戶食實封四千八百戶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相王”。是不是看得眼都暈了,這都是什麼跟什麼呀?

捋一捋宋朝的政府機構,宰相大人當州官

第一部分,開頭的“推誠保順同德亮節守正佐運栩戴功臣”基本上都是一些讚美的詞語,主要是對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臣僚的吹捧,除了好聽之外,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第二部分,“鳳翔等軍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這一部分總結起來就兩個字“使相”,趙允弼生前是鳳翔等軍的節度兼中書令,宋代對此類榮譽頭銜有一個專門的稱呼為“使相”,就是不干預政事的掛名宰相,沒有什麼實權。

第三部分,“開府儀同三司”是指文散官,有官名而沒有職事,官品居散官官階之首,為從一品。

第四部分,“檢校太傅太保兼中書令”是指檢校官,太師、太傅、太保都是檢校官,是宋朝的一種榮譽頭銜,大體跟現在的“名譽教授”“名譽顧問”一個意思,就是為了說起來好聽,跟前面的使相頭銜配套使用,一般授予使相的還要授予太傅這樣的官稱。接下來“行鳳翔尹使持節泰州諸軍事泰州刺史上柱國”代表了官敷官共有十二級,上國柱為第一等。

剩下的一長串“東平郡王食邑一萬七千一百戶食實封四千八百戶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相王”則代表了爵邑,宋代的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與邑成正比例,趙允弼是郡王,故隨食邑,最後則是死後的追封。

捋一捋宋朝的政府機構,宰相大人當州官

由此看來,趙允弼墓碑上所有的官銜都是虛銜,沒有一個與他的職務掛鉤,既然沒有實權,那麼頂著這一大堆頭銜光是為了好聽嗎?當然不是,可別小看了這堆頭銜,它們能帶來的經濟收益相當可觀。單以使相來說,每個月光是俸錢就有四十萬,祿米二百石,每年供給綾二十匹、絹三十匹、綿一百匹,此外還要發給一百名隨身人的衣糧,可見,這麼多頭銜加起來是一筆多麼大的收入啊!雖然趙允掌管的事情不是多麼重要,可他領的薪水絕不馬虎。

所以,宋朝的加官晉爵並不一定代表了權力的提升,卻可以帶來豐厚的收入。有一個頭銜就有一份薪水,關鍵是頂著這些頭銜還不用幹活,更不用擔責任。對皇帝來說,他也樂得做好人,看誰馬屁拍得好就賞賜給他一個頭銜,卻不用給予實權,防止有人權力過重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當然,對於那些實幹派,即便沒有升遷的空缺,也可以預先加官給他,這樣才更有利於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既然這些官銜跟職務並不掛鉤,那麼具體的政府工作都是怎麼安排的?

這就要說到“差遣”了,凡是具有實際事權的官吏職務就叫作差遣。

宋朝的官務這麼複雜,是因為宋代的政府機構有兩個系統。一個是前面說到的三省六部,地方的節度使、防禦使等職務,這些成了閒散機構,甚至被遷出了宮城,完全可以當成擺設了,唯一的用處就是按官銜發工資,所以養了一大批閒人,給政府的財政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另一個是掌握實權的中書門下、樞密院以及三司,取代三省六部,成為總掌行政大權的中樞機構。

捋一捋宋朝的政府機構,宰相大人當州官

中書門下為宰相的辦公機構,它的辦公廳被稱為“政事堂”,下設孔目房、吏房、戶房、兵禮房、刑房等五房,掌管決策權與行政權,一些重要官員的任免,都是由中書門下提出,經皇帝批准。

樞密院掌管全國的軍務,與中書門下並稱“二府”。至於唐朝風光一時的節度使,已經不再掌握實際兵權,僅成為榮譽頭銜,是武官的官階之一。

三司負責全國的民生和財政,通管鹽鐵、度支、戶部。樞密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這些總稱為“執政官”,宰相與執政官合稱“宰執”,這些機構裡的人員才是真正掌握實權的。

這三個機關通過監司、州、縣三級統管全國的政事,構建了職事官系統,從中央到地方,凡屬於職事官系統的官使都是差遣。這樣會造成什麼樣的局面呢?就是官銜與官職不相稱,可能在一個很重要位置的執政官,他的官銜卻不高;也有可能一些被貶謫的官員,他的官銜比在朝的人員還要高。更有趣的現象是明明頂著財政局局長的頭銜,乾的卻是教育局局長的工作。所以,聽到別人的官銜之後,不要以為這就代表了他的實際工作,因為他的官銜和職務有可能是完全脫節的,宰相大人也有可能去當州官。當然,為了使差遣與官職相區別,朝廷想了一些辦法,對差遣用了一些專有的詞,如知、判、主、掌、監等,以此作區別,以免混淆。

捋一捋宋朝的政府機構,宰相大人當州官

除了官和差遣,宋朝還有一種叫作“職”的官稱,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學術頭銜,類似於大學教授、講師之類的,常常和“差遣”以及“官”搭配使用。

其實,“職”與“官”都是虛銜,並沒有實際的職能,那麼,為什麼要多此一舉,再設立“職”呢?估計是宋朝的皇帝覺得官稱用得氾濫了,滿朝不是使相就是中書令,加已經沒有什麼吸引力了,所以變出個新花樣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而且還跟學術沾邊,說起來也有面子。大家都知道,宋朝重文抑武,社會上也普遍認為文職官員比武職官員更體面,與“官”相比,“職”是另一種特殊身份的象徵,完全是以學者的身份為官,自然身價不可同日而語,政治待遇也異常優越。

據說每年皇帝在御苑舉行賞花宴會,參與者都必須是有館職的官員。能和皇帝近距離接觸,這份殊榮可不是人人都有的,所以宋朝的官員對館職十分重視,如果你能混上個館職,人家都會對你另眼相看。說了半天你可能還不知道館職是怎麼一回事吧,宋代的館職指的是館閣之職,館閣主要包括昭文館、史館、集賢院和祕閣,稱為“三館一閣”,是國家的重要藏書之所以及學術研究的地方,集圖書館和研究所於一身,館閣任職的都被稱為學士,具體的設置如下。

捋一捋宋朝的政府機構,宰相大人當州官

昭文館:大學士,學士,直學士,直館。

史館:監修國史,修撰,直館,檢討,編修,校勘

集賢院:大學士,學士,直學士,直院。

祕閣:修撰,直閣,校理。

後來又增加了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敷文閣、顯謨閣、徽猷閣、煥章閣、華文閣、寶謨閣、寶章閣、顯文閣等,這些館閣的職務一律規定為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閣四個等級,大家最熟悉的包拯包青天就被封為龍圖閣直學士。

究竟宋政府對於館職是怎麼授予的呢?當然,這些頭銜想要得到也很不容易,需要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捋一捋宋朝的政府機構,宰相大人當州官

第一類人是進士高科,就是說進士和制科的第一名,擔任過一任的地方官,有人推薦並參加考試合格者,可以獲得館職。

第二類人有大臣舉薦,不過也需要通過考試才能入館。

第三類人是根據資歷授予,既不用有人推薦,也不用參加考試,全憑皇帝一人的一句話就成。

除了以上三種途徑之外,再沒有其他辦法了。至於三館中的大學士和監修國史,絕對代表了最高殊榮,可不是人人都有資格得到的,只屬於現任宰相的特定職銜。

以上這些還只不過是北宋前期的官制,神宗元豐年間,神宗皇帝對宋朝的官制進行了一場較大的改革,頒佈了的官制,“官”與“差遣”基本完成了統一,館職沒有變動,文臣另設“寄祿官”取代北宋前期的“官”,來決定文臣的官品與俸祿,一共分為二十五階。“差遣”正式成為“職事官”,一至九品分正從,共為十八階,廢除了原先的九品三十階,比如尚書省的左右僕射原本是名義官,到這個時候才真正代表了宰相的職務,三省重新成為皇帝之下的最高決策與行政機關。廢除了文武散官階,同時,也對官服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四品以上官員服紫,五品、六品的官員服緋,七品至九品的官員服綠。“寄祿官”與“職事官”的雙軌制將職務與棒祿正式分開,也就是說即便你在職場上沒有得到很高的位置,也不用灰心,因為你領的薪水並不一定比你的上司少,只要好好幹,生活照樣無憂。

捋一捋宋朝的政府機構,宰相大人當州官

改革之後,門下省有屬官十一人,侍中、侍郎、左散騎常侍各設一人,給事中有四人,左諫議大夫、起居郎、左司諫、左正言各設一人。吏一共四十九人,錄事、主事各設三人,令史有六人,書令史有十八人,守當官有十九人。門下外省有吏十九人,令史一人,書令史二人,守當官六人,守缺守當官十人。門下省共分十房,除吏、戶、禮、兵、刑、工之外,還有開拆房、章奏房、制敕庫房等。中書省成為實權機關,屬官同樣是十一人,中書令一人,中書侍郎一人,右散騎常侍一人,中書舍人四人,右諫議大夫、右司諫、右正言各一人,起居舍人一人。屬吏為四十五人,錄事有三人,主事四人,令史七人,書令史共十四人,守當官共十七人。中書外省有吏十九人,令史一人,書令史二人,守當官六人,守缺守當官十人。中書省分為八房,吏房、戶房、兵禮房、刑房、工房、生事房、班簿房和制救庫房。尚書省是宋朝最龐大的中央執行機構,共有屬官九人,尚書令,左、右僕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各設一員。都省置吏六十四人,分為都事三人,主事六人,令史十四人,書令史三十五人,守當官六人。尚書省統領六部二十八司,共分十房,吏、戶禮、兵、刑、工六房以及開拆房、都知雜房、催驅房和制敕庫房。

不過,宋朝的政府機構實在太複雜,要想都弄得清清楚楚還需要仔細研究一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