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科技著作,在熱河被禁,也在熱河被外國人帶走... ...

原創: 老羊鏟史


中國最偉大的科學家,因政見不同,其作品竟被封禁



1.

1780年,朝鮮學者樸趾源跟隨他的堂兄樸明源率領的使團,為參加第二年的乾隆皇七十大壽,來到了中國。他回到朝鮮後,寫了一本《熱河日記》,記錄了從鴨綠江經遼寧到北京到熱河,歷經三十餘站,兩千多里路的行程,描繪了中國社會各個層面的精神風貌。

在書中,他特別向讀者推薦了中國的科技著作《天工開物》。

而在此時,大清朝卻見不到這部著作,因為在八年前,紀曉嵐在避暑山莊文津閣組織編纂《四庫全書》時,發現《天工開物》中有“北虜”、“東北夷”等反清字樣,編纂者們就沒有收錄此書,甚至也沒有列入書目。

與此同時,在江西進獻書籍中,又發現了宋應星的哥哥宋應升的著作《方玉堂全集》、宋應星友人陳弘緒等人的一些著作也具有反清思想,提倡“華夷之辨”。

從此以後,《天工開物》成了禁書,單行本很難見到,清人筆記中,也幾乎沒有這部書的名字。

乾隆至清朝晚期,《天工開物》在日本、朝鮮、德國、法國、英國備受推崇時,國內在很長時間內,卻杳無聲息。

一部當時世界上很多領域都是領先的科技著作——《天工開物》,成了牆裡開花牆外香。


中國最偉大的科學家,因政見不同,其作品竟被封禁



2.

回到大明。

萬曆四十三年(1615),江西奉新縣考生宋應星、宋應昇弟兄兩個到省城南昌參加鄉試,在一萬多名考生中,只有109人中舉,錄取比例遠遠低於現在的高考,而在這109人中,宋家兩兄弟雙雙上榜,宋應星第三名,宋應昇第六名。

一時間,縣鄉震動,稱他們為“奉新二宋”。

接下來的會試就沒有這麼順利了,從1619年開始到1631年,宋應星和宋應昇連續考了五次,都是名落孫山,到最後一次落榜,宋應星已經45歲,哥哥宋應昇54歲。

還考嗎?其實,考五次都落榜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接下來的1634年的高考(會試)狀元叫劉理順,52歲,他共計考了十次。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有志者,事竟成 ... ...

中國古代很多文人都是被這些勵志的話忽悠了半生,包括大家都知道的范進同學,中舉時54歲。

宋氏兄弟沒有參加第六次考試。


中國最偉大的科學家,因政見不同,其作品竟被封禁



3.

宋應星認為,再這樣下去,每天讀的都是四書五經,缺乏實際知識,追究沒有什麼大用,他決心放棄科舉,轉向實學,鑽研與國計民生有關的 科學技術。

從江西到北京,要經過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行程萬里,五次考試的往返幾乎耗盡了家財。而且,他已經娶妻生子,需要賺錢過日子。

1634年,已經放棄了繼續考試的宋應星上班兒去了,擔任了本省袁州府分宜縣縣學教諭。

教諭在明朝為縣學正官,不入流,每縣一人,掌學政,教誨生徒。

感覺應該相當於現在的縣教育局的督學,縣學共計20多名學生,估計這個督學十分輕快,於是,宋應星開始寫書。

所謂的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宋應星五次考試都不虛行,他除了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外,絕大部分內容都是他在南北各地的調查資料,還有他親自動手的“窮究實驗”。他認為社會財富是由勞動創造的,增加社會財富就要大力發展工業和農業,來提供豐富的勞動產品,而先進的科學技術是增加社會財富的必要手段。

1637年4月,在他的朋友也是他的親家涂紹煃的資助下,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著作《天工開物》正式出版。在後來的若干年後,《天工開物》被翻譯到了西方,宋應星被稱為“中國的狄德羅”。

法國狄德羅的《百科全書》出版時間是1772年,比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晚了135年。


中國最偉大的科學家,因政見不同,其作品竟被封禁


4.

《天工開物》共分三卷十八章,上卷六章,多與農業有關,中卷七章、下卷五章都是工業技術,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金屬冶煉等生產技術。

最關鍵的是,還有金屬冶煉的生產設備圖。

1830年法蘭西學院漢學家儒蓮將《天工開物》中的《丹青》章論銀硃部分譯成法文,是此書譯成西文之始。

由此開始,書中有關農作物種植技術、桑蠶養殖技術、造紙技術、銅合金技術等,都成為西方國家學習借鑑。達爾文在《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一文中說:“關於中國古代養蠶的情況見於儒蓮的權威著作”,他把我國古代養蠶技術措施作為論證人工選擇和人工變異的例證之一。

然而,官本位的中國歷史文化,注重倫理和政治,長期忽略自然科學和生產技術以及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四庫全書》不但沒有收錄《天工開物》,連明朝人程大位撰寫的《算法統宗》這樣的數學著作也沒有收錄。

直到1870年,洋務運動蓬勃發展,劉岳雲在《格物中法》中把《天工開物》中所有內容都逐條摘出,還進行了評論和註釋,這是我國第一個用近代眼光研究《天工開物》的人。

此時,比法國的儒蓮向西方國家翻譯推介《天工開物》,已經晚了五十多年。


中國最偉大的科學家,因政見不同,其作品竟被封禁


5.

人從來都不是自己命運的主宰,任何人都無法逃離這個社會。

時間很不幸的到了1644年,李自成打進了北京,3月19日,崇禎皇帝上吊身亡,4月22日,清兵越過山海關後包圍北京。

面對清軍,有的官員投降,有的官員戰死,還有官員自殺殉國。按理說,普通百姓沒有那麼多的理想,誰當政都一樣繳稅納糧,可受傳統文化薰陶的中國文人不一樣。

美國人魏菲德寫的《洪業——清朝開國史》這樣寫這段悲慘的歷史:

江南是士大夫最為集中的地區,因此在1644年這裡的自殺現象非常之多。幾百名當地的士大夫當聽到崇禎皇帝的死訊時,用投水、絕食、自焚、上吊等形式殉節......不時有這種情況:整整一個家庭都採用這種方式自殺了。一個親人自殺了,那麼父系、兄弟或兒子的死亡,便又以新的悲痛刺激了其他家庭成員。他們不論是出於公或私的考慮,都會立即自殺。在一個事件中,13名家人都是在這種情況下自殺的。

皇帝死了,政府都沒有了,班兒也不能上了。

宋氏兄弟紛紛辭職回到了自己的家鄉,1646年,哥哥宋應昇題寫了兩首絕筆詩後,服毒殉國。

宋應星埋葬完自己的哥哥後,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拒絕去新政府做官,1666年,宋應星去世,享年80歲,

他的後代遵照他的遺囑,一不參加科舉,二不要做官,世代為農。


中國最偉大的科學家,因政見不同,其作品竟被封禁



6.

魯迅先生歷來對《四庫全書》不感興趣,避暑山莊的四庫全書用駱駝運到北京時,他正在北洋政府的教育部任職,負責接洽書籍工作,也沒有像很多人那樣顯出非常的熱情。周作人在《知堂集外文.亦報隨筆》這篇文章裡說:

“魯迅平常有一個意見,似乎一直不大為人所注意、所瞭解繼承。這便是他看 不起《四庫全書》以及《康熙字典》等官書的意見。乾隆開四庫館收書,主要日的是搜查反滿清思想,結果兒百十種的文史列為禁書,一網打盡......”

魯迅還是認真研究過這件事的,乾隆組織編修《四庫全書》時,向全國下達了徵集圖書的命令,每天都有大批的圖書進京,在紫禁城武英殿前,豎起一個巨大的字紙爐,對一些有違禁內容和詞彙的書,進行焚燒(《張宏傑講乾隆成敗》)。累計燒燬圖書“將近三千種,六七萬卷以上,種數幾與四庫現收書相埒”(章太炎《哀焚書》),也就是說,乾隆皇帝修了一部《四庫全書》,也毀了相當於一部《四庫全書》那麼多的書籍,除此以外,還焚燒了明代檔案一千多萬份,因為裡面有對滿清不利的記載。

吳晗先生說: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

相對而言,《天工開物》能夠得以留存至今,也算是幸運的事了。



本文參考資料:

《乾隆皇帝及其時代》

《洪業——清朝開國史》

《天工開物》

《中國狀元大典》

《張宏傑講乾隆成敗》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