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所要利益的遊戲,歷朝歷代都在這麼玩,權謀其實很有趣

【出處】《資治通鑑》第117卷 晉紀39

【原文】太尉裕遣左長史王弘還建康,諷朝廷求九錫。時劉穆之掌留任,而旨從北來,穆之由是愧懼發病。弘,珣之子也。十二月,壬申,詔以裕為相國、總百揆、揚州牧,封十郡為宋公,備九錫之禮,位在諸侯王上,領徵西將軍、司、豫、北徐、雍四州刺史如故。裕辭不受。

【譯文】太尉劉裕派遣左長史王弘返回建康,委婉地向安帝請求,加授自己九錫。這時劉穆之執掌留守的大權,但是這旨意卻是劉裕自己在北方提出,又通過別人傳來,劉穆之從此既慚愧又害怕,得了疾病。王弘是王珣的兒子。十二月,壬申(二十九日),安帝下詔任命劉裕為相國、總百揆、揚州牧,加封為食邑十郡的宋公,備辦九錫的禮儀,尊位在各諸侯王之上,並仍像原來那樣兼任徵西將軍,司、豫、北徐、雍四州刺史。劉裕推辭,不接受任命。

【解析】劉裕自己內心想在東晉政壇上獲得曹操的地位,但是又礙於情面,如何伸手要官,政治家有自己的策略:

一、為什麼讓王弘提出意見?

1、拉大族

王弘是王珣的兒子,而王珣就是王導的孫子。王導大家都知道,就是東晉的開國功臣,“王與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讓王弘向晉安帝提出加劉裕九錫的旨意,這主要是劉裕想向東晉政壇傳遞一個政治信號,那就是東晉的士族是支持劉裕加九錫的,東晉的貴族在表達自己的政治意見。

2、非己意

但是東晉的晉安帝已經是傀儡了,劉穆之就是劉裕的“蕭何”主管背後的行政事務。而劉裕沒有讓劉穆之來提出加九錫的意見,其根本原因就是,劉穆之就是劉裕的化身,如果有劉穆之提出,這就意味著是劉裕自己提出,如果自己在拒絕,就顯得非常虛偽,就成了政治鬧劇。

3、第三方

自己人給自己要利益,很明顯會被認為是自己授意,和自己親自張口沒有什麼區別。而政敵絕對不會給你輸送利益。這時候,就需要中立的第三方來出來為自己要利益,會顯得更加客觀。而這個中立的第三方,不可能是真實的中立的,而是表面上不接觸,私下裡早就投靠的暗樁。

二、為什麼劉穆之愧懼發病?

1、沒猜透

司馬光用的這個“愧懼”兩個字,表達的十分準確,愧,就是劉穆之自認為是劉裕的心腹,對劉裕的各種心理了如指掌,而這次對於劉裕讓王弘提出加九錫的旨意,自己之前毫無所知,沒有猜透劉裕心思,自認不是合格的下屬,不能替主上分憂,故而慚愧。

2、不信任

另外為什麼劉穆之會和恐懼呢?核心的還是自己作為心腹,領導有什麼事情不和自己溝通,本來應該是自己的工作,卻跳過自己有王弘來做,這本身就是領導表達的一種不信任。在職場很多時候,領導越過你而直接指揮,邊緣化閒置,就是冷落的第一步。

3、無情報

我們作為下屬,對於領導的心思,完全依靠自己的熟悉程度來猜測,這本身就不可能達到百分百,而且被領導越過去,是因為領導的不信任,還是不想讓自己人攙和其中,到底是怎麼想的,也無從揣摩。這就需要建立起快速的情報反應體系。自己是心腹,也需要收買領導身邊的人,獲取情報。

政治家所要利益的遊戲,歷朝歷代都在這麼玩,權謀其實很有趣

三、為什麼劉裕卻推辭不受?

1、搞測試

劉裕對於自己伸手要利益,各大政治勢力是不是同意,劉裕是沒底的,這就需要有王弘提出,這樣劉裕就能夠看出來,誰支持自己,誰反對自己,能夠在幕後通過各方的反應,來下一步制定相應的政策,是該打擊,還是該拉攏。

2、樹形象

晉安帝和東晉的各個勢力沒有給劉裕任何的阻礙,不僅僅給了他想要的加九錫,而且還“為相國、總百揆、揚州牧,封十郡為宋公,備九錫之禮,位在諸侯王上,領徵西將軍、司、豫、北徐、雍四州刺史如故。”比想象的給的更多。既然目的達到了,這時候,通過拒絕,樹立政治形象。

3、放信號

劉裕是個成熟的政治家,知道自己既然能夠唾手可得的東西,就不必顯示的那麼急切了,這次暗地的索要和公開的拒絕,其實就是釋放一種政治信號,讓大家有一個逐步接受的過程,而不是一下子,就一步到位,這樣政治輿論跟不上。所以,這次的拒絕也是為了讓輿論醞釀成熟的必須步驟。

政治家索要利益,其實都有這樣一個表演的過程,就是三讓而受。明知道是到口的肥肉,所以更加會在意吃相。旨在表達出一種,我不是在乎這個利益,但是大家非要給我,我沒有辦法了才接受,不然就是客套不給大家面子了。不過需要在這裡單獨說的,就是他伸手要利益。而給的更多。這也是東晉貴族的政治成熟,反正都是你的,你要什麼,給你什麼,顯得大家都太不知趣了,所以一下子給你更多,顯示出對劉裕的討好和迎合。其實利益面前,大家都在玩一個心知肚明的遊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