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宋高宗為何要自毀長城?

千古之謎:宋高宗為何要自毀長城?

在宋金搏弈的血腥歷史舞臺上,把岳飛比喻成宋高宗的的禦敵長城,不但一點兒也不為過,甚至綽綽有餘。可就在歷史最需要岳飛,南宋最需要岳飛的時候,宋高宗卻殺害了岳飛,自毀了長城。宋高宗為什麼要這樣做?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令人費解的歷史之謎。

《宋史·岳飛列傳》記載,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岳飛出生在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陽縣)一戶農民家庭。從其父親嶽和“能節食以濟飢者。有耕侵其地,割而與之”這一情況看,他家的經濟狀況還不錯,而且,他父親還是一個善良的人。這一品質,對岳飛的成長影響很大。

據記載,岳飛出生時,有一隻大禽“飛鳴室上”。所以,便取名為飛,字鵬舉。

自古英雄多磨難。就在岳飛出生還未滿月時,他家那裡因黃河決堤發生水災,洪水到來時,正在坐月子的母親姚氏,緊緊抱著他坐到一口大甕中,最後被洪水衝到岸上,才僥倖活了下來。

岳飛年少時很有志氣和抱負,平時雖沉默寡言,但卻非常喜愛學習,尤其喜歡研讀《左氏春秋》和孫武兵法。同時,小小年紀便練就了一身好武藝,還未到弱冠之年,就能“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射箭能左右開弓。另外,從他所寫的《登池州翠微亭詩》、《小重山》以及那首著名的《滿江紅》等詩詞來看,可以說,岳飛詩文俱佳,文學功底深厚。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岳飛是一個非常愛學習的人。

岳飛十九歲就投軍了,據《宋史》記載,岳母姚氏為了激勵兒子從軍殺敵,保國安民,在岳飛的背上刺了“盡忠報國”四個大字。

關於岳飛的生平事蹟情況,已在其它篇章中敘述了,本篇只探究岳飛被殺之謎。

從史書上看,宋南渡後的“中興四將”中,劉光世出身將門,其父官拜節度使,可以算是“高幹子弟”;張俊和韓世忠雖都是行伍出身,但靖康年間就追隨趙構,在平定“苗劉兵變”中又都立有大功,對趙構算是有救命之恩,感情自然非同一般;只有岳飛,算是資歷最淺的一位。而且,就像當年北宋的狄青一樣,是從一個普通士兵開始做起的。一個武將,在沒有任何可依靠背景的情況下,短短几年間戰功和威名就超越其他諸將,最後,竟然升為太尉及樞密副使。在宋朝這樣一個崇文抑武的朝代,岳飛該多麼優秀和傑出,便不言而喻了。

然而,降生在南宋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代,既是岳飛的幸運,也是岳飛的不幸。

所謂幸運,是因為岳飛生活在南宋初年這樣一個懦弱而又戰亂的朝代,若是生活在天下承平年代,岳飛很可能就會英雄無用武之地了。然而,時勢造英雄,也正是由於南宋初這樣的亂世,才給岳飛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傑出軍事才能和拳拳報國之心的政治與軍事舞臺,才成就了他的不世之功,千古英名。

但是,岳飛又是不幸的,他的不幸就在於他生在一個偃武修文,對武將一直猜忌防範的宋朝,特別又是在經歷了苗劉兵變的宋高宗趙構的時代。

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岳飛出生在漢武帝時代,以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盡忠報國之心,他的功勳一定會比衛青、霍去病還要卓著;如果他出生在唐代安史之亂年間,以他的英勇善戰和非凡武略,絕對不會比郭子儀遜色。可惜,就因為生活在宋朝,生活在宋高宗趙構統治的時代,對岳飛來說,這本身就是個悲劇,可謂生不逢時,生錯了時代。

《宋史·韓世忠列傳》結尾有一段議論,非常深刻,雖然是對韓世忠的,但對岳飛也一樣適用。抄錄如下:“古人有言:‘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宋靖康、建炎之際,天下安危之機也,勇略忠義如韓世忠而為將,是天以資宋之興復也,方兀朮渡江,惟世忠與之對陣,以閒暇示之。及劉豫廢,中原人心動搖,世忠請乘時進兵,此機何可失也?高宗惟奸檜之言是聽,使世忠不得盡展其才,和議成而宋事去矣。……昔漢文帝思頗、牧於前代,宋有世忠而不善用,惜哉!”

治平思良相,治亂思良將。靖康、建炎年間,宋朝的國勢可謂命懸一線,岌岌可危,在這樣的時刻,能夠出現像韓世忠、岳飛這樣的良將,“是天以資宋之興復也”,是老天爺一時動了惻隱之心,存心要幫助南宋。可是,不知道趙構是怎麼想的,竟然對上天安排給他的這兩位良將,一棄一殺!

史載,韓世忠“暮年退居行都,口不言兵,部曲舊將,不與相見,蓋懲岳飛之事也。”因為吸取岳飛冤死之事的教訓,韓世忠晚年已經完全不問世事,形同出家;而岳飛則被宋高宗與秦檜以“其事體莫須有”之罪名殘酷地殺害了。

據說,岳飛初被監押時,悲憤交加,萬念俱灰,窮凶極惡的獄卒對他惡語相向,喝令他倚牆而立,“岳飛叉手立正”,曾經在戰場上叱吒風雲出生入死的戰神,此時竟然要對獄卒“悚然聽命”。在他臨死前,獄方得令,遣大力軍士入囚室,謊稱請岳飛沐浴,將其擁入密室之中,“拉肋”即用拳腳及鈍器猛擊他的肋部,活活將岳飛折磨而死(也有賜毒酒害死岳飛之說)。

當年,岳飛曾寫過一首名為《題驟馬風》的詩,忠貞之心,千載可鑑:“立馬林崗豁戰眸,陣雲開處一溪流。機舂水沚猶傳晉,黍離宮廷孰憫周?南服只今殲小丑,北轅何日返神州!誓將七尺酬明聖,怒指天涯淚不收。”

可是,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誓將七尺酬明聖”的忠臣良將,為南宋社稷浴血奮戰立下赫赫戰功的民族英雄,竟然受此侮辱,落此下場,能不令後人扼腕乎?

一代名將,不是戰死於為國捐軀的疆場,而是死於自己一向效忠的皇帝手中,而且是以“莫須有”的罪名,實在是古今罕見之大悲劇!

相傳,當秦檜“手書小紙付獄”,其走狗万俟卨受命最後一次提審岳飛時,因為深感自己的大限已到,從此再無申辯的機會,岳飛便在供書上悲憤地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向高宗和秦檜,也向荒謬的時代、懦弱而又卑汙的王朝,發出了最後的抗議。

記得二十世紀最有影響的俄羅斯思想家別爾嘉耶夫曾經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在多數情況下,受苦的不是壞人,而是好人。”從歷史的角度上看,屈原、岳飛、于謙、袁崇煥等等,顯然就是受苦受難的好人。的確,在現實生活中,在很多情況下,許多正人君子或懷才不遇,或橫遭迫害,往往命途多舛;而那些奸佞小人,卻常常能夠左右逢源、飛揚跋扈。

關於趙構殺岳飛之謎,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說是因為岳飛要迎回二聖,犯了宋高宗的忌諱;有說是金人提出若要兩國言和,必須殺掉岳飛,於是,一味求和的趙構、秦檜迫於金人的壓力,只好殺了岳飛;有說岳飛之死完全是由於奸賊秦檜的陷害;有說身為武將的岳飛由於功高震主,又不知進退,曾干預高宗趙構立嫡,所以被害。

以上說法,對,又不全對。究竟趙構為什麼要殺害岳飛?事實上也很難能夠尋找到全面正確答案。

所以,在論及這一樁千古冤案時,後代的史學家多半在為岳飛鳴冤叫屈、鞭撻奸佞的同時,也對宋高宗趙構的這一行徑頗為不解。譬如《宋史·岳飛列傳》論道:“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怨哉!嗚呼怨哉!”明朝文徵明則作《滿江紅》,對趙構“慨當初,依飛何重,後來何酷”的這種過河拆橋以及“豈不念,疆折蹙?豈不念,徽欽辱?”的卑劣行徑大為不解,大加鞭撻。

說來好笑,高宗這個人好像真是烏龜投胎,就像後世學者所說的那樣,“他忍於向殺父之仇敵屈膝稱臣,忍於偷安半壁殘山剩水,”在金人面前,簡直就是個縮頭烏龜。可是對於“盡忠報國”,令金人膽寒的岳飛,他卻偏偏不能忍,不能容,非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史載,岳飛之死使中原百姓悲痛萬分,“天下聞者,無不垂淚”,而當時出使金國被扣留在金的宋使臣洪皓,則寫回密信說,金人聽說岳飛被殺,“酌酒相賀”。

趙構為什麼要“自壞汝萬里長城”,做出這種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他的所作所為,真的是“反常規”,實在令人“讀不懂,也想不通”!

(本篇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