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角落,承載了多少淳安人的記憶

司徒華 自行車 淳安發佈 2017-04-05

修理鋪

在我們小區附近有一個修理鋪,是一對年紀較大的夫妻開的。修理鋪沒有名字,雖然在鬧市中很不起眼,但小到雨傘、拉鍊,大到自行車、電動車,逼仄的店裡總是擺滿了待修的物件。大叔大媽都很和氣,每次拿著損壞的拉鍊、鞋子去修補,大媽總能找到一些話題,一邊手腳麻利地修東西,一邊家長裡短地聊天。

小小的角落,承載了多少淳安人的記憶

有一次,我們拿著一個拉鍊壞了的新包去修,想讓大媽給換條顏色類似的新拉鍊。大媽不知從哪裡找出一個拉鍊頭來,三下兩下就給換上了,還耐心地告訴我們拉拉鍊的正確方法。能修就不用換,能少換就不用大換,不但不耽誤時間,還節約了成本,這樣的修理鋪總是給人以驚喜。

小小的角落,承載了多少淳安人的記憶

在香港廟街,有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門鋪——陳華記利器專門店。踏入鋪子,各種刀剪白花花明晃晃。磨刀師傅“華叔”,磨了五十多年刀,最低200元磨一把刀,一般是三四百元,也有收千元磨一把刀的,依舊門庭若市。下了單,一般要3個月才能取貨。

與之相對的,是當今社會,很少有將菜刀、剪刀用上一輩子的習慣了,曾經在大街小巷常見的磨刀師傅,如今已經難覓蹤影,只有如同華叔等老輩匠工仍在守攤,“鋒利”逐漸變成了一種奢侈。

小小的角落,承載了多少淳安人的記憶

街頭的修理鋪正在漸行漸遠,與之一起式微的,還有“修補精神”。物件壞了修一修,感情破了補一補,對物也好,對人也好,都拿出十足的誠意繼續“處下去”,這就是“修補精神”。當前,很多東西壞了,如果壞得較多,一般就扔了;如果一部分壞了,就換個配件,手機、汽車、家電,大抵如此。有朋友曾笑言,現在很多修理工,大體上屬於裝配工,零件拿過來一換了之。

小小的角落,承載了多少淳安人的記憶

物件壞了換個零件,還總算能保留大半個原件;對於許多小家電來說,修理成本高、配件不易找,往往沒人來修理,比如很多數碼產品。當越來越多的小物件堆在家裡,用之不爽、棄之可惜,便會讓人懷念起曾經走村串戶修理鍋碗瓢盆、竹篩木桶的工匠們,那一雙雙巧手,在社會演變中被集成電路和模具們替代。而當年曾經被家家戶戶熱情相迎的工匠,也被社會逐漸遺忘,現在大都以外出務工為生。

小小的角落,承載了多少淳安人的記憶

修理鋪曾經是一道風景,現在仍是城市中的一個個地標。有修理鋪存在的地方,總會讓人放緩腳步,品味靜靜的歲月。而更多的“修理鋪”應該存在於人們心中,當人際關係產生裂痕時,不妨用“修補精神”修一修、補一補,而不是一拍兩散。

版權歸淳安發佈所有,轉載須告知!

作者:王衛華

圖片來自網絡

千島湖傳媒中心淳安發佈編輯部編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