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太爾實控人將變更 發動機業務開拓軍用市場

斯太爾動力 英達 投資 能源 證券時報 2017-06-23

證券時報記者 曾燦

連續3年業績未達承諾數,斯太爾(000760)4年前重組時投入的項目是否在有序推進,近期引來市場諸多疑問。同時,因大股東業績補償等問題,公司也受到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

6月19日、20日,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實地探訪了斯太爾位於常州武進開發區的柴油發動機項目生產基地,並就上述問題採訪了公司相關負責人。

記者在現場看到,斯太爾柴油發動機國產化項目一期年產3萬臺2缸、4缸、6缸發動機的柔性生產線已搭建完畢,研發、檢測等配套工序開展正常,公司研發中心正在進行某新型換代軍用車的發動機搭載試驗。

此外,對於業績補償及股東方協議轉讓股份等事宜,斯太爾董事、董祕孫琛介紹說,大股東英達鋼構對公司2016年度的業績補償將和往年一樣按要求達成,股東間協議轉讓股權的事宜正在持續推進。

預計今年籤實質訂單

2013年,彼時的博盈投資(斯太爾前身)完成重組後注入發動機資產斯太爾,英達鋼構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當時,英達鋼構給出的業績承諾是,斯太爾2014年-2016年扣非淨利潤分別不低於2.3億元、3.4億元和6.1億元。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瞭解到,英達鋼構之所以給出上述業績承諾,主要是基於斯太爾當時在手的、滿足歐四排放標準的柴油發動機訂單作出的。

但2014年以後,國家柴油發動機排放政策大幅調整,歐四排放標準的柴油發動機已無法批量化生產及銷售,上述訂單隨即全部終止。因此,斯太爾發動機國產化項目的前期技術準備大部分需要推倒重來,公司直到2015年8月才拿到發改委關於公司歐五標準發動機的批覆。

孫琛介紹說,經過這幾年的投入,公司在新規下的發動機技術和生產能力已突破瓶頸,但由於發動機從生產到搭載試驗、定型銷售的過程較為漫長,目前尚未產生實際經濟效益。

不過,孫琛同時也表示,一方面,斯太爾發動機生產線已充分具備生產銷售條件;另一方面,公司已和近百家客戶建立了聯繫,簽訂幾十份技術協議,其中過半終端客戶正在進行搭載,預計今年下半年開始陸續產生實質性訂單。

從目前的銷售拓展情況來看,相較道路用車領域,斯太爾在非道路用車及軍用裝備領域表現出更佳的市場開拓能力。諸如,在機場或港口的運輸車輛上,斯太爾生產的兩缸、四缸產品具備優勢,以此為基礎定製生產的M12/M14柴油增程器則可以搭載到新能源物流車、乘用車上。

在軍品方面,公司預計能拿到涉軍企業全部“四證”資質。斯太爾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正積極推進斯太爾發動機在高機動輕型平臺、混合動力平臺、高速水陸兩棲平臺,以及軍用高品質發電等領域的搭載應用,目前有多個已經完成和正在進行的搭載項目。

實控人即將變更

剝離恆信融鋰業之後,斯太爾目前的主要業務包括海外發動機業務及常州基地的國產發動機。按照斯太爾管理層目前的規劃,公司會以發動機業務為起點重新進行產業佈局,通過產業基金運作及自主併購等手段,切入與現有業務相關聯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領域。

值得指出的是,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斯太爾賬面貨幣資金餘額為2.13億元,今年6月,公司又完成了對恆信融鋰業51%股權的轉讓(轉讓款4.6億元)。在今年8月底英達鋼構對公司2016年業績補償款4.87億元到位以後,斯太爾可用於新產業佈局的資金也將更加充裕。

在此背景下,斯太爾面臨著實控人及大股東將發生變更的情況。5月8日,斯太爾接到相關方通知,股東寧波貝鑫、寧波理瑞、長沙澤銘擬將其所持上市公司股份全部轉讓給收購方,此事項可能涉及公司控制權變更。

和英達鋼構一樣,此次出售股權的這3名股東均為斯太爾2013年重組時定增認購方,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他們分別持有斯太爾7.44%、6.34%和9.31%的股份,合計持股比例達到23.09%;而同期英達鋼構的持股比例僅為14.91%。

若該筆交易價格以斯太爾目前股價為基準,收購方完成收購將耗資約15億元。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瞭解到,不論最終誰將入主斯太爾,未來一段時間內,公司的發動機業務仍將按計劃開展生產銷售,以期實現盈利目標。在斯太爾手握大筆資金的情況下,新晉大股東又能否安於斯太爾目前的產業發展現狀?這一切還有待觀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