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你,總是跟不上斯蒂芬·金。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你,總是跟不上斯蒂芬·金。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出現了,他的作品數量讓人汗顏。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有超過50部長篇小說,11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他一系列成功的非虛構作品。在電影中,他在IMDb上的署名作品高達令人震驚的數目:239個,即使這些署名中有一些屬於原始資源,我們能輕易的找到60部長篇電影是直接由他的小說改編而成。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你,總是跟不上斯蒂芬·金。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出現了,他的作品數量讓人汗顏。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有超過50部長篇小說,11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他一系列成功的非虛構作品。在電影中,他在IMDb上的署名作品高達令人震驚的數目:239個,即使這些署名中有一些屬於原始資源,我們能輕易的找到60部長篇電影是直接由他的小說改編而成。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鐮刀夢魘》(1984)

這種擴散是無法停止的:1984年的經典恐怖片《鐮刀夢魘》已經是這個故事的第二個電影改編,但它還是繼續被製作了至少七部續集與一部重製。你也許記得大衛·柯南伯格令人恐懼的《死亡地帶》(1983),但你看過2002年那部八十多集的電視劇版本嗎?或者那部被《科羅拉多的孩子》的故事啟發拍出的78集連續劇的《港灣》(2010)?再或者,你看過最近那部在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2007)之後再次改編而成的同名電視劇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你,總是跟不上斯蒂芬·金。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出現了,他的作品數量讓人汗顏。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有超過50部長篇小說,11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他一系列成功的非虛構作品。在電影中,他在IMDb上的署名作品高達令人震驚的數目:239個,即使這些署名中有一些屬於原始資源,我們能輕易的找到60部長篇電影是直接由他的小說改編而成。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鐮刀夢魘》(1984)

這種擴散是無法停止的:1984年的經典恐怖片《鐮刀夢魘》已經是這個故事的第二個電影改編,但它還是繼續被製作了至少七部續集與一部重製。你也許記得大衛·柯南伯格令人恐懼的《死亡地帶》(1983),但你看過2002年那部八十多集的電視劇版本嗎?或者那部被《科羅拉多的孩子》的故事啟發拍出的78集連續劇的《港灣》(2010)?再或者,你看過最近那部在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2007)之後再次改編而成的同名電視劇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

去年,《小丑回魂》的第三個版本上映(結局的標題為“第一章“,暗示更多作品的來臨),同時還有《傑羅德遊戲》,以及《黑暗塔》系列的開始——不管評論有多平淡,這已經是把離弦的箭了。因此,你就是跟不上斯蒂芬·金的步伐。

斯蒂芬·金是美國紙漿作家的一員,他追隨Theodore Roscoe和Luis Senarens的腳步,後者被稱為“美國的儒勒·凡爾納”,在一個世紀前他的全盛時期裡曾在一年內寫過超過一百萬字,使用過超過20個筆名。斯蒂芬·金生產了不止一個系列作品,而是一個“神話”,一個在恐怖與科幻小說之中的特殊風格世界與感受,使得他人能夠將其昇華及發展。就像洛夫克拉夫特(美國恐怖科幻奇幻小說作家)神話一樣,斯蒂芬·金神話同樣存在。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你,總是跟不上斯蒂芬·金。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出現了,他的作品數量讓人汗顏。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有超過50部長篇小說,11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他一系列成功的非虛構作品。在電影中,他在IMDb上的署名作品高達令人震驚的數目:239個,即使這些署名中有一些屬於原始資源,我們能輕易的找到60部長篇電影是直接由他的小說改編而成。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鐮刀夢魘》(1984)

這種擴散是無法停止的:1984年的經典恐怖片《鐮刀夢魘》已經是這個故事的第二個電影改編,但它還是繼續被製作了至少七部續集與一部重製。你也許記得大衛·柯南伯格令人恐懼的《死亡地帶》(1983),但你看過2002年那部八十多集的電視劇版本嗎?或者那部被《科羅拉多的孩子》的故事啟發拍出的78集連續劇的《港灣》(2010)?再或者,你看過最近那部在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2007)之後再次改編而成的同名電視劇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

去年,《小丑回魂》的第三個版本上映(結局的標題為“第一章“,暗示更多作品的來臨),同時還有《傑羅德遊戲》,以及《黑暗塔》系列的開始——不管評論有多平淡,這已經是把離弦的箭了。因此,你就是跟不上斯蒂芬·金的步伐。

斯蒂芬·金是美國紙漿作家的一員,他追隨Theodore Roscoe和Luis Senarens的腳步,後者被稱為“美國的儒勒·凡爾納”,在一個世紀前他的全盛時期裡曾在一年內寫過超過一百萬字,使用過超過20個筆名。斯蒂芬·金生產了不止一個系列作品,而是一個“神話”,一個在恐怖與科幻小說之中的特殊風格世界與感受,使得他人能夠將其昇華及發展。就像洛夫克拉夫特(美國恐怖科幻奇幻小說作家)神話一樣,斯蒂芬·金神話同樣存在。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怪奇物語》第一季(2016)

網飛(Netflix)出品的《怪奇物語》系列恐怕是近期最好的斯蒂芬·金改編作品,但實際上它與斯蒂芬·金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它可愛的模仿了一種80年代風格,在宇宙的危險中描述了一種熟悉的復古斯皮爾伯格/斯蒂芬·金兒童故事。安德斯·穆斯切蒂版本的《小丑回魂》同樣選擇了這種復古80年代世界,似乎觀眾們只能通過之前的記憶來重現惡毒小丑Pennywise。神話是一個自我複製的虛構宇宙,一個自我神話的機器,一個只能看見無盡倒影的走廊之鏡,脫離了任何個人的控制。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你,總是跟不上斯蒂芬·金。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出現了,他的作品數量讓人汗顏。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有超過50部長篇小說,11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他一系列成功的非虛構作品。在電影中,他在IMDb上的署名作品高達令人震驚的數目:239個,即使這些署名中有一些屬於原始資源,我們能輕易的找到60部長篇電影是直接由他的小說改編而成。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鐮刀夢魘》(1984)

這種擴散是無法停止的:1984年的經典恐怖片《鐮刀夢魘》已經是這個故事的第二個電影改編,但它還是繼續被製作了至少七部續集與一部重製。你也許記得大衛·柯南伯格令人恐懼的《死亡地帶》(1983),但你看過2002年那部八十多集的電視劇版本嗎?或者那部被《科羅拉多的孩子》的故事啟發拍出的78集連續劇的《港灣》(2010)?再或者,你看過最近那部在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2007)之後再次改編而成的同名電視劇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

去年,《小丑回魂》的第三個版本上映(結局的標題為“第一章“,暗示更多作品的來臨),同時還有《傑羅德遊戲》,以及《黑暗塔》系列的開始——不管評論有多平淡,這已經是把離弦的箭了。因此,你就是跟不上斯蒂芬·金的步伐。

斯蒂芬·金是美國紙漿作家的一員,他追隨Theodore Roscoe和Luis Senarens的腳步,後者被稱為“美國的儒勒·凡爾納”,在一個世紀前他的全盛時期裡曾在一年內寫過超過一百萬字,使用過超過20個筆名。斯蒂芬·金生產了不止一個系列作品,而是一個“神話”,一個在恐怖與科幻小說之中的特殊風格世界與感受,使得他人能夠將其昇華及發展。就像洛夫克拉夫特(美國恐怖科幻奇幻小說作家)神話一樣,斯蒂芬·金神話同樣存在。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怪奇物語》第一季(2016)

網飛(Netflix)出品的《怪奇物語》系列恐怕是近期最好的斯蒂芬·金改編作品,但實際上它與斯蒂芬·金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它可愛的模仿了一種80年代風格,在宇宙的危險中描述了一種熟悉的復古斯皮爾伯格/斯蒂芬·金兒童故事。安德斯·穆斯切蒂版本的《小丑回魂》同樣選擇了這種復古80年代世界,似乎觀眾們只能通過之前的記憶來重現惡毒小丑Pennywise。神話是一個自我複製的虛構宇宙,一個自我神話的機器,一個只能看見無盡倒影的走廊之鏡,脫離了任何個人的控制。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劇照

斯蒂芬·金曾經也許帶著一些憐憫地觀察過,“我開始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但走著走著就變成了一種經濟力量。”

自從《魔女嘉莉》在1974第一次作為小說出版,接著被拿走並被融入進布賴恩·德·帕爾馬70年代一系列出色的風格電影戲劇性練習,斯蒂芬·金作品被改編的模式在過去四十年裡一直被當作恐怖片製作的學習材料。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你,總是跟不上斯蒂芬·金。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出現了,他的作品數量讓人汗顏。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有超過50部長篇小說,11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他一系列成功的非虛構作品。在電影中,他在IMDb上的署名作品高達令人震驚的數目:239個,即使這些署名中有一些屬於原始資源,我們能輕易的找到60部長篇電影是直接由他的小說改編而成。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鐮刀夢魘》(1984)

這種擴散是無法停止的:1984年的經典恐怖片《鐮刀夢魘》已經是這個故事的第二個電影改編,但它還是繼續被製作了至少七部續集與一部重製。你也許記得大衛·柯南伯格令人恐懼的《死亡地帶》(1983),但你看過2002年那部八十多集的電視劇版本嗎?或者那部被《科羅拉多的孩子》的故事啟發拍出的78集連續劇的《港灣》(2010)?再或者,你看過最近那部在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2007)之後再次改編而成的同名電視劇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

去年,《小丑回魂》的第三個版本上映(結局的標題為“第一章“,暗示更多作品的來臨),同時還有《傑羅德遊戲》,以及《黑暗塔》系列的開始——不管評論有多平淡,這已經是把離弦的箭了。因此,你就是跟不上斯蒂芬·金的步伐。

斯蒂芬·金是美國紙漿作家的一員,他追隨Theodore Roscoe和Luis Senarens的腳步,後者被稱為“美國的儒勒·凡爾納”,在一個世紀前他的全盛時期裡曾在一年內寫過超過一百萬字,使用過超過20個筆名。斯蒂芬·金生產了不止一個系列作品,而是一個“神話”,一個在恐怖與科幻小說之中的特殊風格世界與感受,使得他人能夠將其昇華及發展。就像洛夫克拉夫特(美國恐怖科幻奇幻小說作家)神話一樣,斯蒂芬·金神話同樣存在。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怪奇物語》第一季(2016)

網飛(Netflix)出品的《怪奇物語》系列恐怕是近期最好的斯蒂芬·金改編作品,但實際上它與斯蒂芬·金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它可愛的模仿了一種80年代風格,在宇宙的危險中描述了一種熟悉的復古斯皮爾伯格/斯蒂芬·金兒童故事。安德斯·穆斯切蒂版本的《小丑回魂》同樣選擇了這種復古80年代世界,似乎觀眾們只能通過之前的記憶來重現惡毒小丑Pennywise。神話是一個自我複製的虛構宇宙,一個自我神話的機器,一個只能看見無盡倒影的走廊之鏡,脫離了任何個人的控制。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劇照

斯蒂芬·金曾經也許帶著一些憐憫地觀察過,“我開始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但走著走著就變成了一種經濟力量。”

自從《魔女嘉莉》在1974第一次作為小說出版,接著被拿走並被融入進布賴恩·德·帕爾馬70年代一系列出色的風格電影戲劇性練習,斯蒂芬·金作品被改編的模式在過去四十年裡一直被當作恐怖片製作的學習材料。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

恐怖片的主流,羅曼·波蘭斯基的《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和威廉·弗萊德金的《驅魔人》(1973)與德·帕爾馬產出了第一個作家電影版本的斯蒂芬·金作品,接下來就是庫布裡克的《閃靈》(1980)。《死亡地帶》(1983)是柯南伯格從前衛邊緣作品進化為更加主流製作的踏腳石。當然,斯蒂芬·金因為庫布裡克製作了一部“發瘋的,變態的,令人失望的”《閃靈》而發表過著名惡評,轉而支持1980年代早期頻頻出現的低成本視頻,以此作為對亞文化的回擊。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你,總是跟不上斯蒂芬·金。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出現了,他的作品數量讓人汗顏。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有超過50部長篇小說,11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他一系列成功的非虛構作品。在電影中,他在IMDb上的署名作品高達令人震驚的數目:239個,即使這些署名中有一些屬於原始資源,我們能輕易的找到60部長篇電影是直接由他的小說改編而成。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鐮刀夢魘》(1984)

這種擴散是無法停止的:1984年的經典恐怖片《鐮刀夢魘》已經是這個故事的第二個電影改編,但它還是繼續被製作了至少七部續集與一部重製。你也許記得大衛·柯南伯格令人恐懼的《死亡地帶》(1983),但你看過2002年那部八十多集的電視劇版本嗎?或者那部被《科羅拉多的孩子》的故事啟發拍出的78集連續劇的《港灣》(2010)?再或者,你看過最近那部在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2007)之後再次改編而成的同名電視劇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

去年,《小丑回魂》的第三個版本上映(結局的標題為“第一章“,暗示更多作品的來臨),同時還有《傑羅德遊戲》,以及《黑暗塔》系列的開始——不管評論有多平淡,這已經是把離弦的箭了。因此,你就是跟不上斯蒂芬·金的步伐。

斯蒂芬·金是美國紙漿作家的一員,他追隨Theodore Roscoe和Luis Senarens的腳步,後者被稱為“美國的儒勒·凡爾納”,在一個世紀前他的全盛時期裡曾在一年內寫過超過一百萬字,使用過超過20個筆名。斯蒂芬·金生產了不止一個系列作品,而是一個“神話”,一個在恐怖與科幻小說之中的特殊風格世界與感受,使得他人能夠將其昇華及發展。就像洛夫克拉夫特(美國恐怖科幻奇幻小說作家)神話一樣,斯蒂芬·金神話同樣存在。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怪奇物語》第一季(2016)

網飛(Netflix)出品的《怪奇物語》系列恐怕是近期最好的斯蒂芬·金改編作品,但實際上它與斯蒂芬·金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它可愛的模仿了一種80年代風格,在宇宙的危險中描述了一種熟悉的復古斯皮爾伯格/斯蒂芬·金兒童故事。安德斯·穆斯切蒂版本的《小丑回魂》同樣選擇了這種復古80年代世界,似乎觀眾們只能通過之前的記憶來重現惡毒小丑Pennywise。神話是一個自我複製的虛構宇宙,一個自我神話的機器,一個只能看見無盡倒影的走廊之鏡,脫離了任何個人的控制。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劇照

斯蒂芬·金曾經也許帶著一些憐憫地觀察過,“我開始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但走著走著就變成了一種經濟力量。”

自從《魔女嘉莉》在1974第一次作為小說出版,接著被拿走並被融入進布賴恩·德·帕爾馬70年代一系列出色的風格電影戲劇性練習,斯蒂芬·金作品被改編的模式在過去四十年裡一直被當作恐怖片製作的學習材料。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

恐怖片的主流,羅曼·波蘭斯基的《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和威廉·弗萊德金的《驅魔人》(1973)與德·帕爾馬產出了第一個作家電影版本的斯蒂芬·金作品,接下來就是庫布裡克的《閃靈》(1980)。《死亡地帶》(1983)是柯南伯格從前衛邊緣作品進化為更加主流製作的踏腳石。當然,斯蒂芬·金因為庫布裡克製作了一部“發瘋的,變態的,令人失望的”《閃靈》而發表過著名惡評,轉而支持1980年代早期頻頻出現的低成本視頻,以此作為對亞文化的回擊。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鬼玩人》(1981)

斯蒂芬·金充滿激情地支持了作為外來人藝術的“充滿力量感的原創”《鬼玩人》(1981),這也使得他的作品與80年代挑釁式的低文化低成本改編聯姻,包括《鐮刀夢魘》(1984)的製片人,唐納德“預算隊長”布爾切斯(Donald ‘Captain Budget’ Borchers)(他確定了電影在標題“斯蒂芬·金的鐮刀夢魘”前提下公開放映,以保證作者的首肯)。斯蒂芬·金也非常明顯會為了那兩部混成片《鬼作秀》(1982和1987)喜歡喬治·羅梅羅。兩位男士都沉溺於從1950年代陪伴他們長大的,以噁心與引起公眾道德恐慌而著名的EC Comics(漫畫出版公司)。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你,總是跟不上斯蒂芬·金。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出現了,他的作品數量讓人汗顏。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有超過50部長篇小說,11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他一系列成功的非虛構作品。在電影中,他在IMDb上的署名作品高達令人震驚的數目:239個,即使這些署名中有一些屬於原始資源,我們能輕易的找到60部長篇電影是直接由他的小說改編而成。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鐮刀夢魘》(1984)

這種擴散是無法停止的:1984年的經典恐怖片《鐮刀夢魘》已經是這個故事的第二個電影改編,但它還是繼續被製作了至少七部續集與一部重製。你也許記得大衛·柯南伯格令人恐懼的《死亡地帶》(1983),但你看過2002年那部八十多集的電視劇版本嗎?或者那部被《科羅拉多的孩子》的故事啟發拍出的78集連續劇的《港灣》(2010)?再或者,你看過最近那部在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2007)之後再次改編而成的同名電視劇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

去年,《小丑回魂》的第三個版本上映(結局的標題為“第一章“,暗示更多作品的來臨),同時還有《傑羅德遊戲》,以及《黑暗塔》系列的開始——不管評論有多平淡,這已經是把離弦的箭了。因此,你就是跟不上斯蒂芬·金的步伐。

斯蒂芬·金是美國紙漿作家的一員,他追隨Theodore Roscoe和Luis Senarens的腳步,後者被稱為“美國的儒勒·凡爾納”,在一個世紀前他的全盛時期裡曾在一年內寫過超過一百萬字,使用過超過20個筆名。斯蒂芬·金生產了不止一個系列作品,而是一個“神話”,一個在恐怖與科幻小說之中的特殊風格世界與感受,使得他人能夠將其昇華及發展。就像洛夫克拉夫特(美國恐怖科幻奇幻小說作家)神話一樣,斯蒂芬·金神話同樣存在。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怪奇物語》第一季(2016)

網飛(Netflix)出品的《怪奇物語》系列恐怕是近期最好的斯蒂芬·金改編作品,但實際上它與斯蒂芬·金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它可愛的模仿了一種80年代風格,在宇宙的危險中描述了一種熟悉的復古斯皮爾伯格/斯蒂芬·金兒童故事。安德斯·穆斯切蒂版本的《小丑回魂》同樣選擇了這種復古80年代世界,似乎觀眾們只能通過之前的記憶來重現惡毒小丑Pennywise。神話是一個自我複製的虛構宇宙,一個自我神話的機器,一個只能看見無盡倒影的走廊之鏡,脫離了任何個人的控制。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劇照

斯蒂芬·金曾經也許帶著一些憐憫地觀察過,“我開始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但走著走著就變成了一種經濟力量。”

自從《魔女嘉莉》在1974第一次作為小說出版,接著被拿走並被融入進布賴恩·德·帕爾馬70年代一系列出色的風格電影戲劇性練習,斯蒂芬·金作品被改編的模式在過去四十年裡一直被當作恐怖片製作的學習材料。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

恐怖片的主流,羅曼·波蘭斯基的《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和威廉·弗萊德金的《驅魔人》(1973)與德·帕爾馬產出了第一個作家電影版本的斯蒂芬·金作品,接下來就是庫布裡克的《閃靈》(1980)。《死亡地帶》(1983)是柯南伯格從前衛邊緣作品進化為更加主流製作的踏腳石。當然,斯蒂芬·金因為庫布裡克製作了一部“發瘋的,變態的,令人失望的”《閃靈》而發表過著名惡評,轉而支持1980年代早期頻頻出現的低成本視頻,以此作為對亞文化的回擊。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鬼玩人》(1981)

斯蒂芬·金充滿激情地支持了作為外來人藝術的“充滿力量感的原創”《鬼玩人》(1981),這也使得他的作品與80年代挑釁式的低文化低成本改編聯姻,包括《鐮刀夢魘》(1984)的製片人,唐納德“預算隊長”布爾切斯(Donald ‘Captain Budget’ Borchers)(他確定了電影在標題“斯蒂芬·金的鐮刀夢魘”前提下公開放映,以保證作者的首肯)。斯蒂芬·金也非常明顯會為了那兩部混成片《鬼作秀》(1982和1987)喜歡喬治·羅梅羅。兩位男士都沉溺於從1950年代陪伴他們長大的,以噁心與引起公眾道德恐慌而著名的EC Comics(漫畫出版公司)。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火魔戰車》(1986)

這段八十年代的風潮同樣包括了斯蒂芬·金自己的傳奇級災難性導演作品——《火魔戰車》(1986)。一直令人無比費解的是,這部被票選為當年最大爛片的電影竟然與大衛·林奇的《藍絲絨》是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工作室拍攝完成的。在Peter Braatz的紀錄片《重訪藍絲絨》(2016)中,有一個鏡頭記錄了大衛·林奇的停車位就在斯蒂芬·金的旁邊。這簡直就像一個物質與反物質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連續時空的證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你,總是跟不上斯蒂芬·金。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出現了,他的作品數量讓人汗顏。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有超過50部長篇小說,11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他一系列成功的非虛構作品。在電影中,他在IMDb上的署名作品高達令人震驚的數目:239個,即使這些署名中有一些屬於原始資源,我們能輕易的找到60部長篇電影是直接由他的小說改編而成。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鐮刀夢魘》(1984)

這種擴散是無法停止的:1984年的經典恐怖片《鐮刀夢魘》已經是這個故事的第二個電影改編,但它還是繼續被製作了至少七部續集與一部重製。你也許記得大衛·柯南伯格令人恐懼的《死亡地帶》(1983),但你看過2002年那部八十多集的電視劇版本嗎?或者那部被《科羅拉多的孩子》的故事啟發拍出的78集連續劇的《港灣》(2010)?再或者,你看過最近那部在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2007)之後再次改編而成的同名電視劇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

去年,《小丑回魂》的第三個版本上映(結局的標題為“第一章“,暗示更多作品的來臨),同時還有《傑羅德遊戲》,以及《黑暗塔》系列的開始——不管評論有多平淡,這已經是把離弦的箭了。因此,你就是跟不上斯蒂芬·金的步伐。

斯蒂芬·金是美國紙漿作家的一員,他追隨Theodore Roscoe和Luis Senarens的腳步,後者被稱為“美國的儒勒·凡爾納”,在一個世紀前他的全盛時期裡曾在一年內寫過超過一百萬字,使用過超過20個筆名。斯蒂芬·金生產了不止一個系列作品,而是一個“神話”,一個在恐怖與科幻小說之中的特殊風格世界與感受,使得他人能夠將其昇華及發展。就像洛夫克拉夫特(美國恐怖科幻奇幻小說作家)神話一樣,斯蒂芬·金神話同樣存在。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怪奇物語》第一季(2016)

網飛(Netflix)出品的《怪奇物語》系列恐怕是近期最好的斯蒂芬·金改編作品,但實際上它與斯蒂芬·金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它可愛的模仿了一種80年代風格,在宇宙的危險中描述了一種熟悉的復古斯皮爾伯格/斯蒂芬·金兒童故事。安德斯·穆斯切蒂版本的《小丑回魂》同樣選擇了這種復古80年代世界,似乎觀眾們只能通過之前的記憶來重現惡毒小丑Pennywise。神話是一個自我複製的虛構宇宙,一個自我神話的機器,一個只能看見無盡倒影的走廊之鏡,脫離了任何個人的控制。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劇照

斯蒂芬·金曾經也許帶著一些憐憫地觀察過,“我開始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但走著走著就變成了一種經濟力量。”

自從《魔女嘉莉》在1974第一次作為小說出版,接著被拿走並被融入進布賴恩·德·帕爾馬70年代一系列出色的風格電影戲劇性練習,斯蒂芬·金作品被改編的模式在過去四十年裡一直被當作恐怖片製作的學習材料。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

恐怖片的主流,羅曼·波蘭斯基的《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和威廉·弗萊德金的《驅魔人》(1973)與德·帕爾馬產出了第一個作家電影版本的斯蒂芬·金作品,接下來就是庫布裡克的《閃靈》(1980)。《死亡地帶》(1983)是柯南伯格從前衛邊緣作品進化為更加主流製作的踏腳石。當然,斯蒂芬·金因為庫布裡克製作了一部“發瘋的,變態的,令人失望的”《閃靈》而發表過著名惡評,轉而支持1980年代早期頻頻出現的低成本視頻,以此作為對亞文化的回擊。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鬼玩人》(1981)

斯蒂芬·金充滿激情地支持了作為外來人藝術的“充滿力量感的原創”《鬼玩人》(1981),這也使得他的作品與80年代挑釁式的低文化低成本改編聯姻,包括《鐮刀夢魘》(1984)的製片人,唐納德“預算隊長”布爾切斯(Donald ‘Captain Budget’ Borchers)(他確定了電影在標題“斯蒂芬·金的鐮刀夢魘”前提下公開放映,以保證作者的首肯)。斯蒂芬·金也非常明顯會為了那兩部混成片《鬼作秀》(1982和1987)喜歡喬治·羅梅羅。兩位男士都沉溺於從1950年代陪伴他們長大的,以噁心與引起公眾道德恐慌而著名的EC Comics(漫畫出版公司)。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火魔戰車》(1986)

這段八十年代的風潮同樣包括了斯蒂芬·金自己的傳奇級災難性導演作品——《火魔戰車》(1986)。一直令人無比費解的是,這部被票選為當年最大爛片的電影竟然與大衛·林奇的《藍絲絨》是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工作室拍攝完成的。在Peter Braatz的紀錄片《重訪藍絲絨》(2016)中,有一個鏡頭記錄了大衛·林奇的停車位就在斯蒂芬·金的旁邊。這簡直就像一個物質與反物質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連續時空的證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重訪藍絲絨》(2016)

在作者電影與評論家金·紐曼所說的B級恐怖片 “垃圾”(trash vitality)這兩個極端之間,斯蒂芬·金開始為“有品位“而通俗的好萊塢電影提供原始素材。

羅伯·萊納的《伴我同行》(1986)和《危情十日》(1990)均探索了恐怖的心理根源而非恐怖本身。德拉邦特令人尊敬的改編作品——《肖申克的救贖》(1994)和《綠裡奇蹟》(1999)——均為監獄題材劇情片,但他也已經寫好了多部低成本恐怖片劇本,隨後他導演了堪稱改編自斯蒂芬·金的最佳恐怖片之一的電影《迷霧》(2007),因此看來他也早已與斯蒂芬·金的神話融為一體。在《非常嫌疑犯》(1995)大獲成功後,布萊恩·辛格執導了改編自斯蒂芬·金短篇小說的《納粹追凶》(1998),這部被忽視的作品以A級演員陣容和B級片令人不安的方式講述了一位隱匿在美國郊區的大屠殺罪犯的故事。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你,總是跟不上斯蒂芬·金。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出現了,他的作品數量讓人汗顏。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有超過50部長篇小說,11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他一系列成功的非虛構作品。在電影中,他在IMDb上的署名作品高達令人震驚的數目:239個,即使這些署名中有一些屬於原始資源,我們能輕易的找到60部長篇電影是直接由他的小說改編而成。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鐮刀夢魘》(1984)

這種擴散是無法停止的:1984年的經典恐怖片《鐮刀夢魘》已經是這個故事的第二個電影改編,但它還是繼續被製作了至少七部續集與一部重製。你也許記得大衛·柯南伯格令人恐懼的《死亡地帶》(1983),但你看過2002年那部八十多集的電視劇版本嗎?或者那部被《科羅拉多的孩子》的故事啟發拍出的78集連續劇的《港灣》(2010)?再或者,你看過最近那部在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2007)之後再次改編而成的同名電視劇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

去年,《小丑回魂》的第三個版本上映(結局的標題為“第一章“,暗示更多作品的來臨),同時還有《傑羅德遊戲》,以及《黑暗塔》系列的開始——不管評論有多平淡,這已經是把離弦的箭了。因此,你就是跟不上斯蒂芬·金的步伐。

斯蒂芬·金是美國紙漿作家的一員,他追隨Theodore Roscoe和Luis Senarens的腳步,後者被稱為“美國的儒勒·凡爾納”,在一個世紀前他的全盛時期裡曾在一年內寫過超過一百萬字,使用過超過20個筆名。斯蒂芬·金生產了不止一個系列作品,而是一個“神話”,一個在恐怖與科幻小說之中的特殊風格世界與感受,使得他人能夠將其昇華及發展。就像洛夫克拉夫特(美國恐怖科幻奇幻小說作家)神話一樣,斯蒂芬·金神話同樣存在。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怪奇物語》第一季(2016)

網飛(Netflix)出品的《怪奇物語》系列恐怕是近期最好的斯蒂芬·金改編作品,但實際上它與斯蒂芬·金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它可愛的模仿了一種80年代風格,在宇宙的危險中描述了一種熟悉的復古斯皮爾伯格/斯蒂芬·金兒童故事。安德斯·穆斯切蒂版本的《小丑回魂》同樣選擇了這種復古80年代世界,似乎觀眾們只能通過之前的記憶來重現惡毒小丑Pennywise。神話是一個自我複製的虛構宇宙,一個自我神話的機器,一個只能看見無盡倒影的走廊之鏡,脫離了任何個人的控制。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劇照

斯蒂芬·金曾經也許帶著一些憐憫地觀察過,“我開始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但走著走著就變成了一種經濟力量。”

自從《魔女嘉莉》在1974第一次作為小說出版,接著被拿走並被融入進布賴恩·德·帕爾馬70年代一系列出色的風格電影戲劇性練習,斯蒂芬·金作品被改編的模式在過去四十年裡一直被當作恐怖片製作的學習材料。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

恐怖片的主流,羅曼·波蘭斯基的《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和威廉·弗萊德金的《驅魔人》(1973)與德·帕爾馬產出了第一個作家電影版本的斯蒂芬·金作品,接下來就是庫布裡克的《閃靈》(1980)。《死亡地帶》(1983)是柯南伯格從前衛邊緣作品進化為更加主流製作的踏腳石。當然,斯蒂芬·金因為庫布裡克製作了一部“發瘋的,變態的,令人失望的”《閃靈》而發表過著名惡評,轉而支持1980年代早期頻頻出現的低成本視頻,以此作為對亞文化的回擊。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鬼玩人》(1981)

斯蒂芬·金充滿激情地支持了作為外來人藝術的“充滿力量感的原創”《鬼玩人》(1981),這也使得他的作品與80年代挑釁式的低文化低成本改編聯姻,包括《鐮刀夢魘》(1984)的製片人,唐納德“預算隊長”布爾切斯(Donald ‘Captain Budget’ Borchers)(他確定了電影在標題“斯蒂芬·金的鐮刀夢魘”前提下公開放映,以保證作者的首肯)。斯蒂芬·金也非常明顯會為了那兩部混成片《鬼作秀》(1982和1987)喜歡喬治·羅梅羅。兩位男士都沉溺於從1950年代陪伴他們長大的,以噁心與引起公眾道德恐慌而著名的EC Comics(漫畫出版公司)。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火魔戰車》(1986)

這段八十年代的風潮同樣包括了斯蒂芬·金自己的傳奇級災難性導演作品——《火魔戰車》(1986)。一直令人無比費解的是,這部被票選為當年最大爛片的電影竟然與大衛·林奇的《藍絲絨》是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工作室拍攝完成的。在Peter Braatz的紀錄片《重訪藍絲絨》(2016)中,有一個鏡頭記錄了大衛·林奇的停車位就在斯蒂芬·金的旁邊。這簡直就像一個物質與反物質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連續時空的證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重訪藍絲絨》(2016)

在作者電影與評論家金·紐曼所說的B級恐怖片 “垃圾”(trash vitality)這兩個極端之間,斯蒂芬·金開始為“有品位“而通俗的好萊塢電影提供原始素材。

羅伯·萊納的《伴我同行》(1986)和《危情十日》(1990)均探索了恐怖的心理根源而非恐怖本身。德拉邦特令人尊敬的改編作品——《肖申克的救贖》(1994)和《綠裡奇蹟》(1999)——均為監獄題材劇情片,但他也已經寫好了多部低成本恐怖片劇本,隨後他導演了堪稱改編自斯蒂芬·金的最佳恐怖片之一的電影《迷霧》(2007),因此看來他也早已與斯蒂芬·金的神話融為一體。在《非常嫌疑犯》(1995)大獲成功後,布萊恩·辛格執導了改編自斯蒂芬·金短篇小說的《納粹追凶》(1998),這部被忽視的作品以A級演員陣容和B級片令人不安的方式講述了一位隱匿在美國郊區的大屠殺罪犯的故事。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納粹追凶》(1998)

從一開始,斯蒂芬·金的小說就主要以迷你劇的形式來創作(1979年,其吸血鬼主題作品《撒冷鎮》被改成了分上下集的電視劇)。到了21世紀,隨著American Quality Television及流媒體平臺的發展,這種形式漸漸成為一個單獨類別。《穹頂之下》(2013-2015年陸續播出三季)和講述穿越回肯尼迪遇刺事件的連續劇《11.22.63》(2016年)都是這種新媒體環境下比較典型的例子。因此,斯蒂芬·金的電影創作無形中成為電影製作史上一種低成本、小製作恐怖片的範例,多平臺媒體資本自此也開始開發作者品牌。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你,總是跟不上斯蒂芬·金。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出現了,他的作品數量讓人汗顏。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有超過50部長篇小說,11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他一系列成功的非虛構作品。在電影中,他在IMDb上的署名作品高達令人震驚的數目:239個,即使這些署名中有一些屬於原始資源,我們能輕易的找到60部長篇電影是直接由他的小說改編而成。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鐮刀夢魘》(1984)

這種擴散是無法停止的:1984年的經典恐怖片《鐮刀夢魘》已經是這個故事的第二個電影改編,但它還是繼續被製作了至少七部續集與一部重製。你也許記得大衛·柯南伯格令人恐懼的《死亡地帶》(1983),但你看過2002年那部八十多集的電視劇版本嗎?或者那部被《科羅拉多的孩子》的故事啟發拍出的78集連續劇的《港灣》(2010)?再或者,你看過最近那部在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2007)之後再次改編而成的同名電視劇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

去年,《小丑回魂》的第三個版本上映(結局的標題為“第一章“,暗示更多作品的來臨),同時還有《傑羅德遊戲》,以及《黑暗塔》系列的開始——不管評論有多平淡,這已經是把離弦的箭了。因此,你就是跟不上斯蒂芬·金的步伐。

斯蒂芬·金是美國紙漿作家的一員,他追隨Theodore Roscoe和Luis Senarens的腳步,後者被稱為“美國的儒勒·凡爾納”,在一個世紀前他的全盛時期裡曾在一年內寫過超過一百萬字,使用過超過20個筆名。斯蒂芬·金生產了不止一個系列作品,而是一個“神話”,一個在恐怖與科幻小說之中的特殊風格世界與感受,使得他人能夠將其昇華及發展。就像洛夫克拉夫特(美國恐怖科幻奇幻小說作家)神話一樣,斯蒂芬·金神話同樣存在。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怪奇物語》第一季(2016)

網飛(Netflix)出品的《怪奇物語》系列恐怕是近期最好的斯蒂芬·金改編作品,但實際上它與斯蒂芬·金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它可愛的模仿了一種80年代風格,在宇宙的危險中描述了一種熟悉的復古斯皮爾伯格/斯蒂芬·金兒童故事。安德斯·穆斯切蒂版本的《小丑回魂》同樣選擇了這種復古80年代世界,似乎觀眾們只能通過之前的記憶來重現惡毒小丑Pennywise。神話是一個自我複製的虛構宇宙,一個自我神話的機器,一個只能看見無盡倒影的走廊之鏡,脫離了任何個人的控制。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劇照

斯蒂芬·金曾經也許帶著一些憐憫地觀察過,“我開始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但走著走著就變成了一種經濟力量。”

自從《魔女嘉莉》在1974第一次作為小說出版,接著被拿走並被融入進布賴恩·德·帕爾馬70年代一系列出色的風格電影戲劇性練習,斯蒂芬·金作品被改編的模式在過去四十年裡一直被當作恐怖片製作的學習材料。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

恐怖片的主流,羅曼·波蘭斯基的《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和威廉·弗萊德金的《驅魔人》(1973)與德·帕爾馬產出了第一個作家電影版本的斯蒂芬·金作品,接下來就是庫布裡克的《閃靈》(1980)。《死亡地帶》(1983)是柯南伯格從前衛邊緣作品進化為更加主流製作的踏腳石。當然,斯蒂芬·金因為庫布裡克製作了一部“發瘋的,變態的,令人失望的”《閃靈》而發表過著名惡評,轉而支持1980年代早期頻頻出現的低成本視頻,以此作為對亞文化的回擊。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鬼玩人》(1981)

斯蒂芬·金充滿激情地支持了作為外來人藝術的“充滿力量感的原創”《鬼玩人》(1981),這也使得他的作品與80年代挑釁式的低文化低成本改編聯姻,包括《鐮刀夢魘》(1984)的製片人,唐納德“預算隊長”布爾切斯(Donald ‘Captain Budget’ Borchers)(他確定了電影在標題“斯蒂芬·金的鐮刀夢魘”前提下公開放映,以保證作者的首肯)。斯蒂芬·金也非常明顯會為了那兩部混成片《鬼作秀》(1982和1987)喜歡喬治·羅梅羅。兩位男士都沉溺於從1950年代陪伴他們長大的,以噁心與引起公眾道德恐慌而著名的EC Comics(漫畫出版公司)。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火魔戰車》(1986)

這段八十年代的風潮同樣包括了斯蒂芬·金自己的傳奇級災難性導演作品——《火魔戰車》(1986)。一直令人無比費解的是,這部被票選為當年最大爛片的電影竟然與大衛·林奇的《藍絲絨》是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工作室拍攝完成的。在Peter Braatz的紀錄片《重訪藍絲絨》(2016)中,有一個鏡頭記錄了大衛·林奇的停車位就在斯蒂芬·金的旁邊。這簡直就像一個物質與反物質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連續時空的證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重訪藍絲絨》(2016)

在作者電影與評論家金·紐曼所說的B級恐怖片 “垃圾”(trash vitality)這兩個極端之間,斯蒂芬·金開始為“有品位“而通俗的好萊塢電影提供原始素材。

羅伯·萊納的《伴我同行》(1986)和《危情十日》(1990)均探索了恐怖的心理根源而非恐怖本身。德拉邦特令人尊敬的改編作品——《肖申克的救贖》(1994)和《綠裡奇蹟》(1999)——均為監獄題材劇情片,但他也已經寫好了多部低成本恐怖片劇本,隨後他導演了堪稱改編自斯蒂芬·金的最佳恐怖片之一的電影《迷霧》(2007),因此看來他也早已與斯蒂芬·金的神話融為一體。在《非常嫌疑犯》(1995)大獲成功後,布萊恩·辛格執導了改編自斯蒂芬·金短篇小說的《納粹追凶》(1998),這部被忽視的作品以A級演員陣容和B級片令人不安的方式講述了一位隱匿在美國郊區的大屠殺罪犯的故事。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納粹追凶》(1998)

從一開始,斯蒂芬·金的小說就主要以迷你劇的形式來創作(1979年,其吸血鬼主題作品《撒冷鎮》被改成了分上下集的電視劇)。到了21世紀,隨著American Quality Television及流媒體平臺的發展,這種形式漸漸成為一個單獨類別。《穹頂之下》(2013-2015年陸續播出三季)和講述穿越回肯尼迪遇刺事件的連續劇《11.22.63》(2016年)都是這種新媒體環境下比較典型的例子。因此,斯蒂芬·金的電影創作無形中成為電影製作史上一種低成本、小製作恐怖片的範例,多平臺媒體資本自此也開始開發作者品牌。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11.22.63》(2016)

如果這聽起來很憤世嫉俗,那不如干脆引用斯蒂芬·金自己的話來說,恐怖片就是“垃圾食品”。他在《骷髏之舞》表現了哥特式恐怖,並通過該片高調地宣示了這種反智姿態。這本書就出版在庫布裡克明智拒絕了斯蒂芬·金自己寫的《閃靈》劇本之後。(斯蒂芬·金1997年寫了一部上中下三集的迷你劇,其中順延了庫布裡克將故事放在眺望旅館的設定)

斯蒂芬金眼中,恐怖片本能性、原始性愉悅恰好說明:其作為影迷拒絕闡釋該類型,拒絕將社會政治式或心理寓言式閱讀體驗高雅化。《骷髏之舞》中只運用了一種較為平緩的恐怖片節奏,該類型被視為輕度恐怖。這讓影評人Mark Browning在其近期的文章《大銀幕中的斯蒂芬·金》中懷疑斯蒂芬是不是清楚知道自己究竟在運用哪種類型。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你,總是跟不上斯蒂芬·金。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出現了,他的作品數量讓人汗顏。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有超過50部長篇小說,11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他一系列成功的非虛構作品。在電影中,他在IMDb上的署名作品高達令人震驚的數目:239個,即使這些署名中有一些屬於原始資源,我們能輕易的找到60部長篇電影是直接由他的小說改編而成。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鐮刀夢魘》(1984)

這種擴散是無法停止的:1984年的經典恐怖片《鐮刀夢魘》已經是這個故事的第二個電影改編,但它還是繼續被製作了至少七部續集與一部重製。你也許記得大衛·柯南伯格令人恐懼的《死亡地帶》(1983),但你看過2002年那部八十多集的電視劇版本嗎?或者那部被《科羅拉多的孩子》的故事啟發拍出的78集連續劇的《港灣》(2010)?再或者,你看過最近那部在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2007)之後再次改編而成的同名電視劇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

去年,《小丑回魂》的第三個版本上映(結局的標題為“第一章“,暗示更多作品的來臨),同時還有《傑羅德遊戲》,以及《黑暗塔》系列的開始——不管評論有多平淡,這已經是把離弦的箭了。因此,你就是跟不上斯蒂芬·金的步伐。

斯蒂芬·金是美國紙漿作家的一員,他追隨Theodore Roscoe和Luis Senarens的腳步,後者被稱為“美國的儒勒·凡爾納”,在一個世紀前他的全盛時期裡曾在一年內寫過超過一百萬字,使用過超過20個筆名。斯蒂芬·金生產了不止一個系列作品,而是一個“神話”,一個在恐怖與科幻小說之中的特殊風格世界與感受,使得他人能夠將其昇華及發展。就像洛夫克拉夫特(美國恐怖科幻奇幻小說作家)神話一樣,斯蒂芬·金神話同樣存在。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怪奇物語》第一季(2016)

網飛(Netflix)出品的《怪奇物語》系列恐怕是近期最好的斯蒂芬·金改編作品,但實際上它與斯蒂芬·金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它可愛的模仿了一種80年代風格,在宇宙的危險中描述了一種熟悉的復古斯皮爾伯格/斯蒂芬·金兒童故事。安德斯·穆斯切蒂版本的《小丑回魂》同樣選擇了這種復古80年代世界,似乎觀眾們只能通過之前的記憶來重現惡毒小丑Pennywise。神話是一個自我複製的虛構宇宙,一個自我神話的機器,一個只能看見無盡倒影的走廊之鏡,脫離了任何個人的控制。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劇照

斯蒂芬·金曾經也許帶著一些憐憫地觀察過,“我開始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但走著走著就變成了一種經濟力量。”

自從《魔女嘉莉》在1974第一次作為小說出版,接著被拿走並被融入進布賴恩·德·帕爾馬70年代一系列出色的風格電影戲劇性練習,斯蒂芬·金作品被改編的模式在過去四十年裡一直被當作恐怖片製作的學習材料。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

恐怖片的主流,羅曼·波蘭斯基的《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和威廉·弗萊德金的《驅魔人》(1973)與德·帕爾馬產出了第一個作家電影版本的斯蒂芬·金作品,接下來就是庫布裡克的《閃靈》(1980)。《死亡地帶》(1983)是柯南伯格從前衛邊緣作品進化為更加主流製作的踏腳石。當然,斯蒂芬·金因為庫布裡克製作了一部“發瘋的,變態的,令人失望的”《閃靈》而發表過著名惡評,轉而支持1980年代早期頻頻出現的低成本視頻,以此作為對亞文化的回擊。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鬼玩人》(1981)

斯蒂芬·金充滿激情地支持了作為外來人藝術的“充滿力量感的原創”《鬼玩人》(1981),這也使得他的作品與80年代挑釁式的低文化低成本改編聯姻,包括《鐮刀夢魘》(1984)的製片人,唐納德“預算隊長”布爾切斯(Donald ‘Captain Budget’ Borchers)(他確定了電影在標題“斯蒂芬·金的鐮刀夢魘”前提下公開放映,以保證作者的首肯)。斯蒂芬·金也非常明顯會為了那兩部混成片《鬼作秀》(1982和1987)喜歡喬治·羅梅羅。兩位男士都沉溺於從1950年代陪伴他們長大的,以噁心與引起公眾道德恐慌而著名的EC Comics(漫畫出版公司)。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火魔戰車》(1986)

這段八十年代的風潮同樣包括了斯蒂芬·金自己的傳奇級災難性導演作品——《火魔戰車》(1986)。一直令人無比費解的是,這部被票選為當年最大爛片的電影竟然與大衛·林奇的《藍絲絨》是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工作室拍攝完成的。在Peter Braatz的紀錄片《重訪藍絲絨》(2016)中,有一個鏡頭記錄了大衛·林奇的停車位就在斯蒂芬·金的旁邊。這簡直就像一個物質與反物質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連續時空的證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重訪藍絲絨》(2016)

在作者電影與評論家金·紐曼所說的B級恐怖片 “垃圾”(trash vitality)這兩個極端之間,斯蒂芬·金開始為“有品位“而通俗的好萊塢電影提供原始素材。

羅伯·萊納的《伴我同行》(1986)和《危情十日》(1990)均探索了恐怖的心理根源而非恐怖本身。德拉邦特令人尊敬的改編作品——《肖申克的救贖》(1994)和《綠裡奇蹟》(1999)——均為監獄題材劇情片,但他也已經寫好了多部低成本恐怖片劇本,隨後他導演了堪稱改編自斯蒂芬·金的最佳恐怖片之一的電影《迷霧》(2007),因此看來他也早已與斯蒂芬·金的神話融為一體。在《非常嫌疑犯》(1995)大獲成功後,布萊恩·辛格執導了改編自斯蒂芬·金短篇小說的《納粹追凶》(1998),這部被忽視的作品以A級演員陣容和B級片令人不安的方式講述了一位隱匿在美國郊區的大屠殺罪犯的故事。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納粹追凶》(1998)

從一開始,斯蒂芬·金的小說就主要以迷你劇的形式來創作(1979年,其吸血鬼主題作品《撒冷鎮》被改成了分上下集的電視劇)。到了21世紀,隨著American Quality Television及流媒體平臺的發展,這種形式漸漸成為一個單獨類別。《穹頂之下》(2013-2015年陸續播出三季)和講述穿越回肯尼迪遇刺事件的連續劇《11.22.63》(2016年)都是這種新媒體環境下比較典型的例子。因此,斯蒂芬·金的電影創作無形中成為電影製作史上一種低成本、小製作恐怖片的範例,多平臺媒體資本自此也開始開發作者品牌。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11.22.63》(2016)

如果這聽起來很憤世嫉俗,那不如干脆引用斯蒂芬·金自己的話來說,恐怖片就是“垃圾食品”。他在《骷髏之舞》表現了哥特式恐怖,並通過該片高調地宣示了這種反智姿態。這本書就出版在庫布裡克明智拒絕了斯蒂芬·金自己寫的《閃靈》劇本之後。(斯蒂芬·金1997年寫了一部上中下三集的迷你劇,其中順延了庫布裡克將故事放在眺望旅館的設定)

斯蒂芬金眼中,恐怖片本能性、原始性愉悅恰好說明:其作為影迷拒絕闡釋該類型,拒絕將社會政治式或心理寓言式閱讀體驗高雅化。《骷髏之舞》中只運用了一種較為平緩的恐怖片節奏,該類型被視為輕度恐怖。這讓影評人Mark Browning在其近期的文章《大銀幕中的斯蒂芬·金》中懷疑斯蒂芬是不是清楚知道自己究竟在運用哪種類型。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閃靈》(1980)

有人認為斯蒂芬·金創造的世界就像一個神話體系,這種觀點來源於其作品已不再只受控於一位作者。或許這是來源於那段因庫布裡克而受挫的經歷:《閃靈》並沒有完全按照斯蒂芬金自己的意圖來創作,而是被其他藝術家當作一種神話學式的庫的敘述而不斷再創作。令人驚訝的是,最成功的改變系列都改掉了斯蒂芬·金原有的。在庫布裡克的《閃靈》中沒有提到重新建立了家庭。在米凱爾·哈夫斯特羅姆的《幻影凶間1408》中的恐怖小說家沒能活下來。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中對結局的改寫將影片提升到了卓越。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你,總是跟不上斯蒂芬·金。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出現了,他的作品數量讓人汗顏。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有超過50部長篇小說,11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他一系列成功的非虛構作品。在電影中,他在IMDb上的署名作品高達令人震驚的數目:239個,即使這些署名中有一些屬於原始資源,我們能輕易的找到60部長篇電影是直接由他的小說改編而成。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鐮刀夢魘》(1984)

這種擴散是無法停止的:1984年的經典恐怖片《鐮刀夢魘》已經是這個故事的第二個電影改編,但它還是繼續被製作了至少七部續集與一部重製。你也許記得大衛·柯南伯格令人恐懼的《死亡地帶》(1983),但你看過2002年那部八十多集的電視劇版本嗎?或者那部被《科羅拉多的孩子》的故事啟發拍出的78集連續劇的《港灣》(2010)?再或者,你看過最近那部在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2007)之後再次改編而成的同名電視劇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

去年,《小丑回魂》的第三個版本上映(結局的標題為“第一章“,暗示更多作品的來臨),同時還有《傑羅德遊戲》,以及《黑暗塔》系列的開始——不管評論有多平淡,這已經是把離弦的箭了。因此,你就是跟不上斯蒂芬·金的步伐。

斯蒂芬·金是美國紙漿作家的一員,他追隨Theodore Roscoe和Luis Senarens的腳步,後者被稱為“美國的儒勒·凡爾納”,在一個世紀前他的全盛時期裡曾在一年內寫過超過一百萬字,使用過超過20個筆名。斯蒂芬·金生產了不止一個系列作品,而是一個“神話”,一個在恐怖與科幻小說之中的特殊風格世界與感受,使得他人能夠將其昇華及發展。就像洛夫克拉夫特(美國恐怖科幻奇幻小說作家)神話一樣,斯蒂芬·金神話同樣存在。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怪奇物語》第一季(2016)

網飛(Netflix)出品的《怪奇物語》系列恐怕是近期最好的斯蒂芬·金改編作品,但實際上它與斯蒂芬·金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它可愛的模仿了一種80年代風格,在宇宙的危險中描述了一種熟悉的復古斯皮爾伯格/斯蒂芬·金兒童故事。安德斯·穆斯切蒂版本的《小丑回魂》同樣選擇了這種復古80年代世界,似乎觀眾們只能通過之前的記憶來重現惡毒小丑Pennywise。神話是一個自我複製的虛構宇宙,一個自我神話的機器,一個只能看見無盡倒影的走廊之鏡,脫離了任何個人的控制。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劇照

斯蒂芬·金曾經也許帶著一些憐憫地觀察過,“我開始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但走著走著就變成了一種經濟力量。”

自從《魔女嘉莉》在1974第一次作為小說出版,接著被拿走並被融入進布賴恩·德·帕爾馬70年代一系列出色的風格電影戲劇性練習,斯蒂芬·金作品被改編的模式在過去四十年裡一直被當作恐怖片製作的學習材料。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

恐怖片的主流,羅曼·波蘭斯基的《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和威廉·弗萊德金的《驅魔人》(1973)與德·帕爾馬產出了第一個作家電影版本的斯蒂芬·金作品,接下來就是庫布裡克的《閃靈》(1980)。《死亡地帶》(1983)是柯南伯格從前衛邊緣作品進化為更加主流製作的踏腳石。當然,斯蒂芬·金因為庫布裡克製作了一部“發瘋的,變態的,令人失望的”《閃靈》而發表過著名惡評,轉而支持1980年代早期頻頻出現的低成本視頻,以此作為對亞文化的回擊。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鬼玩人》(1981)

斯蒂芬·金充滿激情地支持了作為外來人藝術的“充滿力量感的原創”《鬼玩人》(1981),這也使得他的作品與80年代挑釁式的低文化低成本改編聯姻,包括《鐮刀夢魘》(1984)的製片人,唐納德“預算隊長”布爾切斯(Donald ‘Captain Budget’ Borchers)(他確定了電影在標題“斯蒂芬·金的鐮刀夢魘”前提下公開放映,以保證作者的首肯)。斯蒂芬·金也非常明顯會為了那兩部混成片《鬼作秀》(1982和1987)喜歡喬治·羅梅羅。兩位男士都沉溺於從1950年代陪伴他們長大的,以噁心與引起公眾道德恐慌而著名的EC Comics(漫畫出版公司)。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火魔戰車》(1986)

這段八十年代的風潮同樣包括了斯蒂芬·金自己的傳奇級災難性導演作品——《火魔戰車》(1986)。一直令人無比費解的是,這部被票選為當年最大爛片的電影竟然與大衛·林奇的《藍絲絨》是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工作室拍攝完成的。在Peter Braatz的紀錄片《重訪藍絲絨》(2016)中,有一個鏡頭記錄了大衛·林奇的停車位就在斯蒂芬·金的旁邊。這簡直就像一個物質與反物質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連續時空的證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重訪藍絲絨》(2016)

在作者電影與評論家金·紐曼所說的B級恐怖片 “垃圾”(trash vitality)這兩個極端之間,斯蒂芬·金開始為“有品位“而通俗的好萊塢電影提供原始素材。

羅伯·萊納的《伴我同行》(1986)和《危情十日》(1990)均探索了恐怖的心理根源而非恐怖本身。德拉邦特令人尊敬的改編作品——《肖申克的救贖》(1994)和《綠裡奇蹟》(1999)——均為監獄題材劇情片,但他也已經寫好了多部低成本恐怖片劇本,隨後他導演了堪稱改編自斯蒂芬·金的最佳恐怖片之一的電影《迷霧》(2007),因此看來他也早已與斯蒂芬·金的神話融為一體。在《非常嫌疑犯》(1995)大獲成功後,布萊恩·辛格執導了改編自斯蒂芬·金短篇小說的《納粹追凶》(1998),這部被忽視的作品以A級演員陣容和B級片令人不安的方式講述了一位隱匿在美國郊區的大屠殺罪犯的故事。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納粹追凶》(1998)

從一開始,斯蒂芬·金的小說就主要以迷你劇的形式來創作(1979年,其吸血鬼主題作品《撒冷鎮》被改成了分上下集的電視劇)。到了21世紀,隨著American Quality Television及流媒體平臺的發展,這種形式漸漸成為一個單獨類別。《穹頂之下》(2013-2015年陸續播出三季)和講述穿越回肯尼迪遇刺事件的連續劇《11.22.63》(2016年)都是這種新媒體環境下比較典型的例子。因此,斯蒂芬·金的電影創作無形中成為電影製作史上一種低成本、小製作恐怖片的範例,多平臺媒體資本自此也開始開發作者品牌。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11.22.63》(2016)

如果這聽起來很憤世嫉俗,那不如干脆引用斯蒂芬·金自己的話來說,恐怖片就是“垃圾食品”。他在《骷髏之舞》表現了哥特式恐怖,並通過該片高調地宣示了這種反智姿態。這本書就出版在庫布裡克明智拒絕了斯蒂芬·金自己寫的《閃靈》劇本之後。(斯蒂芬·金1997年寫了一部上中下三集的迷你劇,其中順延了庫布裡克將故事放在眺望旅館的設定)

斯蒂芬金眼中,恐怖片本能性、原始性愉悅恰好說明:其作為影迷拒絕闡釋該類型,拒絕將社會政治式或心理寓言式閱讀體驗高雅化。《骷髏之舞》中只運用了一種較為平緩的恐怖片節奏,該類型被視為輕度恐怖。這讓影評人Mark Browning在其近期的文章《大銀幕中的斯蒂芬·金》中懷疑斯蒂芬是不是清楚知道自己究竟在運用哪種類型。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閃靈》(1980)

有人認為斯蒂芬·金創造的世界就像一個神話體系,這種觀點來源於其作品已不再只受控於一位作者。或許這是來源於那段因庫布裡克而受挫的經歷:《閃靈》並沒有完全按照斯蒂芬金自己的意圖來創作,而是被其他藝術家當作一種神話學式的庫的敘述而不斷再創作。令人驚訝的是,最成功的改變系列都改掉了斯蒂芬·金原有的。在庫布裡克的《閃靈》中沒有提到重新建立了家庭。在米凱爾·哈夫斯特羅姆的《幻影凶間1408》中的恐怖小說家沒能活下來。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中對結局的改寫將影片提升到了卓越。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幻影凶間1408》(2017)

我認為斯蒂芬·金的恐怖作品之所以滲透進美國文化,是因為其作品提供了戰後受人歡迎的敘述形式。那個時期,創傷的概念被不斷重構——這種1970年代出現的創後精神紊亂常出現在文學中,恰好也是斯蒂芬金作品登上暢銷榜之時。在這批早期的作品中,家庭問題和性虐題材是激進而新穎的。在《閃靈》中,傑克威脅自己兒子丹尼的行為,與戰後普遍的創傷心理是非常吻合的,當時反越南戰爭的支持者和遭到強姦的女性正在嘗試將他們的創傷展現在公眾的眼睛之下。甚至有些知名精神病學家認為嚴重的創傷可以產生或提升心理承受力——正如丹尼在《閃靈》中的表現以及《死亡地帶》中對預見未來的描繪(弗洛伊德是相信心靈感應的)。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你,總是跟不上斯蒂芬·金。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出現了,他的作品數量讓人汗顏。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有超過50部長篇小說,11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他一系列成功的非虛構作品。在電影中,他在IMDb上的署名作品高達令人震驚的數目:239個,即使這些署名中有一些屬於原始資源,我們能輕易的找到60部長篇電影是直接由他的小說改編而成。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鐮刀夢魘》(1984)

這種擴散是無法停止的:1984年的經典恐怖片《鐮刀夢魘》已經是這個故事的第二個電影改編,但它還是繼續被製作了至少七部續集與一部重製。你也許記得大衛·柯南伯格令人恐懼的《死亡地帶》(1983),但你看過2002年那部八十多集的電視劇版本嗎?或者那部被《科羅拉多的孩子》的故事啟發拍出的78集連續劇的《港灣》(2010)?再或者,你看過最近那部在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2007)之後再次改編而成的同名電視劇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

去年,《小丑回魂》的第三個版本上映(結局的標題為“第一章“,暗示更多作品的來臨),同時還有《傑羅德遊戲》,以及《黑暗塔》系列的開始——不管評論有多平淡,這已經是把離弦的箭了。因此,你就是跟不上斯蒂芬·金的步伐。

斯蒂芬·金是美國紙漿作家的一員,他追隨Theodore Roscoe和Luis Senarens的腳步,後者被稱為“美國的儒勒·凡爾納”,在一個世紀前他的全盛時期裡曾在一年內寫過超過一百萬字,使用過超過20個筆名。斯蒂芬·金生產了不止一個系列作品,而是一個“神話”,一個在恐怖與科幻小說之中的特殊風格世界與感受,使得他人能夠將其昇華及發展。就像洛夫克拉夫特(美國恐怖科幻奇幻小說作家)神話一樣,斯蒂芬·金神話同樣存在。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怪奇物語》第一季(2016)

網飛(Netflix)出品的《怪奇物語》系列恐怕是近期最好的斯蒂芬·金改編作品,但實際上它與斯蒂芬·金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它可愛的模仿了一種80年代風格,在宇宙的危險中描述了一種熟悉的復古斯皮爾伯格/斯蒂芬·金兒童故事。安德斯·穆斯切蒂版本的《小丑回魂》同樣選擇了這種復古80年代世界,似乎觀眾們只能通過之前的記憶來重現惡毒小丑Pennywise。神話是一個自我複製的虛構宇宙,一個自我神話的機器,一個只能看見無盡倒影的走廊之鏡,脫離了任何個人的控制。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劇照

斯蒂芬·金曾經也許帶著一些憐憫地觀察過,“我開始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但走著走著就變成了一種經濟力量。”

自從《魔女嘉莉》在1974第一次作為小說出版,接著被拿走並被融入進布賴恩·德·帕爾馬70年代一系列出色的風格電影戲劇性練習,斯蒂芬·金作品被改編的模式在過去四十年裡一直被當作恐怖片製作的學習材料。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

恐怖片的主流,羅曼·波蘭斯基的《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和威廉·弗萊德金的《驅魔人》(1973)與德·帕爾馬產出了第一個作家電影版本的斯蒂芬·金作品,接下來就是庫布裡克的《閃靈》(1980)。《死亡地帶》(1983)是柯南伯格從前衛邊緣作品進化為更加主流製作的踏腳石。當然,斯蒂芬·金因為庫布裡克製作了一部“發瘋的,變態的,令人失望的”《閃靈》而發表過著名惡評,轉而支持1980年代早期頻頻出現的低成本視頻,以此作為對亞文化的回擊。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鬼玩人》(1981)

斯蒂芬·金充滿激情地支持了作為外來人藝術的“充滿力量感的原創”《鬼玩人》(1981),這也使得他的作品與80年代挑釁式的低文化低成本改編聯姻,包括《鐮刀夢魘》(1984)的製片人,唐納德“預算隊長”布爾切斯(Donald ‘Captain Budget’ Borchers)(他確定了電影在標題“斯蒂芬·金的鐮刀夢魘”前提下公開放映,以保證作者的首肯)。斯蒂芬·金也非常明顯會為了那兩部混成片《鬼作秀》(1982和1987)喜歡喬治·羅梅羅。兩位男士都沉溺於從1950年代陪伴他們長大的,以噁心與引起公眾道德恐慌而著名的EC Comics(漫畫出版公司)。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火魔戰車》(1986)

這段八十年代的風潮同樣包括了斯蒂芬·金自己的傳奇級災難性導演作品——《火魔戰車》(1986)。一直令人無比費解的是,這部被票選為當年最大爛片的電影竟然與大衛·林奇的《藍絲絨》是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工作室拍攝完成的。在Peter Braatz的紀錄片《重訪藍絲絨》(2016)中,有一個鏡頭記錄了大衛·林奇的停車位就在斯蒂芬·金的旁邊。這簡直就像一個物質與反物質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連續時空的證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重訪藍絲絨》(2016)

在作者電影與評論家金·紐曼所說的B級恐怖片 “垃圾”(trash vitality)這兩個極端之間,斯蒂芬·金開始為“有品位“而通俗的好萊塢電影提供原始素材。

羅伯·萊納的《伴我同行》(1986)和《危情十日》(1990)均探索了恐怖的心理根源而非恐怖本身。德拉邦特令人尊敬的改編作品——《肖申克的救贖》(1994)和《綠裡奇蹟》(1999)——均為監獄題材劇情片,但他也已經寫好了多部低成本恐怖片劇本,隨後他導演了堪稱改編自斯蒂芬·金的最佳恐怖片之一的電影《迷霧》(2007),因此看來他也早已與斯蒂芬·金的神話融為一體。在《非常嫌疑犯》(1995)大獲成功後,布萊恩·辛格執導了改編自斯蒂芬·金短篇小說的《納粹追凶》(1998),這部被忽視的作品以A級演員陣容和B級片令人不安的方式講述了一位隱匿在美國郊區的大屠殺罪犯的故事。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納粹追凶》(1998)

從一開始,斯蒂芬·金的小說就主要以迷你劇的形式來創作(1979年,其吸血鬼主題作品《撒冷鎮》被改成了分上下集的電視劇)。到了21世紀,隨著American Quality Television及流媒體平臺的發展,這種形式漸漸成為一個單獨類別。《穹頂之下》(2013-2015年陸續播出三季)和講述穿越回肯尼迪遇刺事件的連續劇《11.22.63》(2016年)都是這種新媒體環境下比較典型的例子。因此,斯蒂芬·金的電影創作無形中成為電影製作史上一種低成本、小製作恐怖片的範例,多平臺媒體資本自此也開始開發作者品牌。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11.22.63》(2016)

如果這聽起來很憤世嫉俗,那不如干脆引用斯蒂芬·金自己的話來說,恐怖片就是“垃圾食品”。他在《骷髏之舞》表現了哥特式恐怖,並通過該片高調地宣示了這種反智姿態。這本書就出版在庫布裡克明智拒絕了斯蒂芬·金自己寫的《閃靈》劇本之後。(斯蒂芬·金1997年寫了一部上中下三集的迷你劇,其中順延了庫布裡克將故事放在眺望旅館的設定)

斯蒂芬金眼中,恐怖片本能性、原始性愉悅恰好說明:其作為影迷拒絕闡釋該類型,拒絕將社會政治式或心理寓言式閱讀體驗高雅化。《骷髏之舞》中只運用了一種較為平緩的恐怖片節奏,該類型被視為輕度恐怖。這讓影評人Mark Browning在其近期的文章《大銀幕中的斯蒂芬·金》中懷疑斯蒂芬是不是清楚知道自己究竟在運用哪種類型。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閃靈》(1980)

有人認為斯蒂芬·金創造的世界就像一個神話體系,這種觀點來源於其作品已不再只受控於一位作者。或許這是來源於那段因庫布裡克而受挫的經歷:《閃靈》並沒有完全按照斯蒂芬金自己的意圖來創作,而是被其他藝術家當作一種神話學式的庫的敘述而不斷再創作。令人驚訝的是,最成功的改變系列都改掉了斯蒂芬·金原有的。在庫布裡克的《閃靈》中沒有提到重新建立了家庭。在米凱爾·哈夫斯特羅姆的《幻影凶間1408》中的恐怖小說家沒能活下來。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中對結局的改寫將影片提升到了卓越。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幻影凶間1408》(2017)

我認為斯蒂芬·金的恐怖作品之所以滲透進美國文化,是因為其作品提供了戰後受人歡迎的敘述形式。那個時期,創傷的概念被不斷重構——這種1970年代出現的創後精神紊亂常出現在文學中,恰好也是斯蒂芬金作品登上暢銷榜之時。在這批早期的作品中,家庭問題和性虐題材是激進而新穎的。在《閃靈》中,傑克威脅自己兒子丹尼的行為,與戰後普遍的創傷心理是非常吻合的,當時反越南戰爭的支持者和遭到強姦的女性正在嘗試將他們的創傷展現在公眾的眼睛之下。甚至有些知名精神病學家認為嚴重的創傷可以產生或提升心理承受力——正如丹尼在《閃靈》中的表現以及《死亡地帶》中對預見未來的描繪(弗洛伊德是相信心靈感應的)。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伴我同行》(1986)

斯蒂芬·金帶有自傳性質關於童年創傷的短篇小說《身體》(The Body),隨後被萊納拍攝成了電影《伴我同行》,這也促使知名創傷治療師Lenore Terr在一篇主流精神病學筆記中提到,斯蒂芬·金整個職業生涯都在描述他童年時未被治癒的心理創傷。

到了 90年代早期,“恢復性記憶”的範式理論漸為人所熟知,它認為童年的創傷記憶太過嚴重,以至於被顯意識進行了加密編碼,直到某種實際或仿造的危機來臨——例如被催眠,才會被重新認識到。就在此時,斯蒂芬·金創作了《圖書館警察》《傑拉德遊戲》和《熱淚傷痕》,在這些作品中,主人公都需要在糟糕混亂的成人階段直面受到壓抑的童年性侵經歷。最後令人感到寬慰的結局,甚至破碎的自我在直面記憶的恐懼後得到重構,往往也只是恢復性記憶中的一部分。如此,邁克·弗拉納根,這位在恐怖片上頗具發展潛力的年輕導演之一,對《傑拉德的遊戲》的創作顯得非常有意思。這部作品將在今年底在Netflix上播映,恰好為恢復記憶治療法問世25週年之際。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你,總是跟不上斯蒂芬·金。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出現了,他的作品數量讓人汗顏。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有超過50部長篇小說,11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他一系列成功的非虛構作品。在電影中,他在IMDb上的署名作品高達令人震驚的數目:239個,即使這些署名中有一些屬於原始資源,我們能輕易的找到60部長篇電影是直接由他的小說改編而成。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鐮刀夢魘》(1984)

這種擴散是無法停止的:1984年的經典恐怖片《鐮刀夢魘》已經是這個故事的第二個電影改編,但它還是繼續被製作了至少七部續集與一部重製。你也許記得大衛·柯南伯格令人恐懼的《死亡地帶》(1983),但你看過2002年那部八十多集的電視劇版本嗎?或者那部被《科羅拉多的孩子》的故事啟發拍出的78集連續劇的《港灣》(2010)?再或者,你看過最近那部在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2007)之後再次改編而成的同名電視劇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

去年,《小丑回魂》的第三個版本上映(結局的標題為“第一章“,暗示更多作品的來臨),同時還有《傑羅德遊戲》,以及《黑暗塔》系列的開始——不管評論有多平淡,這已經是把離弦的箭了。因此,你就是跟不上斯蒂芬·金的步伐。

斯蒂芬·金是美國紙漿作家的一員,他追隨Theodore Roscoe和Luis Senarens的腳步,後者被稱為“美國的儒勒·凡爾納”,在一個世紀前他的全盛時期裡曾在一年內寫過超過一百萬字,使用過超過20個筆名。斯蒂芬·金生產了不止一個系列作品,而是一個“神話”,一個在恐怖與科幻小說之中的特殊風格世界與感受,使得他人能夠將其昇華及發展。就像洛夫克拉夫特(美國恐怖科幻奇幻小說作家)神話一樣,斯蒂芬·金神話同樣存在。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怪奇物語》第一季(2016)

網飛(Netflix)出品的《怪奇物語》系列恐怕是近期最好的斯蒂芬·金改編作品,但實際上它與斯蒂芬·金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它可愛的模仿了一種80年代風格,在宇宙的危險中描述了一種熟悉的復古斯皮爾伯格/斯蒂芬·金兒童故事。安德斯·穆斯切蒂版本的《小丑回魂》同樣選擇了這種復古80年代世界,似乎觀眾們只能通過之前的記憶來重現惡毒小丑Pennywise。神話是一個自我複製的虛構宇宙,一個自我神話的機器,一個只能看見無盡倒影的走廊之鏡,脫離了任何個人的控制。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劇照

斯蒂芬·金曾經也許帶著一些憐憫地觀察過,“我開始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但走著走著就變成了一種經濟力量。”

自從《魔女嘉莉》在1974第一次作為小說出版,接著被拿走並被融入進布賴恩·德·帕爾馬70年代一系列出色的風格電影戲劇性練習,斯蒂芬·金作品被改編的模式在過去四十年裡一直被當作恐怖片製作的學習材料。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

恐怖片的主流,羅曼·波蘭斯基的《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和威廉·弗萊德金的《驅魔人》(1973)與德·帕爾馬產出了第一個作家電影版本的斯蒂芬·金作品,接下來就是庫布裡克的《閃靈》(1980)。《死亡地帶》(1983)是柯南伯格從前衛邊緣作品進化為更加主流製作的踏腳石。當然,斯蒂芬·金因為庫布裡克製作了一部“發瘋的,變態的,令人失望的”《閃靈》而發表過著名惡評,轉而支持1980年代早期頻頻出現的低成本視頻,以此作為對亞文化的回擊。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鬼玩人》(1981)

斯蒂芬·金充滿激情地支持了作為外來人藝術的“充滿力量感的原創”《鬼玩人》(1981),這也使得他的作品與80年代挑釁式的低文化低成本改編聯姻,包括《鐮刀夢魘》(1984)的製片人,唐納德“預算隊長”布爾切斯(Donald ‘Captain Budget’ Borchers)(他確定了電影在標題“斯蒂芬·金的鐮刀夢魘”前提下公開放映,以保證作者的首肯)。斯蒂芬·金也非常明顯會為了那兩部混成片《鬼作秀》(1982和1987)喜歡喬治·羅梅羅。兩位男士都沉溺於從1950年代陪伴他們長大的,以噁心與引起公眾道德恐慌而著名的EC Comics(漫畫出版公司)。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火魔戰車》(1986)

這段八十年代的風潮同樣包括了斯蒂芬·金自己的傳奇級災難性導演作品——《火魔戰車》(1986)。一直令人無比費解的是,這部被票選為當年最大爛片的電影竟然與大衛·林奇的《藍絲絨》是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工作室拍攝完成的。在Peter Braatz的紀錄片《重訪藍絲絨》(2016)中,有一個鏡頭記錄了大衛·林奇的停車位就在斯蒂芬·金的旁邊。這簡直就像一個物質與反物質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連續時空的證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重訪藍絲絨》(2016)

在作者電影與評論家金·紐曼所說的B級恐怖片 “垃圾”(trash vitality)這兩個極端之間,斯蒂芬·金開始為“有品位“而通俗的好萊塢電影提供原始素材。

羅伯·萊納的《伴我同行》(1986)和《危情十日》(1990)均探索了恐怖的心理根源而非恐怖本身。德拉邦特令人尊敬的改編作品——《肖申克的救贖》(1994)和《綠裡奇蹟》(1999)——均為監獄題材劇情片,但他也已經寫好了多部低成本恐怖片劇本,隨後他導演了堪稱改編自斯蒂芬·金的最佳恐怖片之一的電影《迷霧》(2007),因此看來他也早已與斯蒂芬·金的神話融為一體。在《非常嫌疑犯》(1995)大獲成功後,布萊恩·辛格執導了改編自斯蒂芬·金短篇小說的《納粹追凶》(1998),這部被忽視的作品以A級演員陣容和B級片令人不安的方式講述了一位隱匿在美國郊區的大屠殺罪犯的故事。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納粹追凶》(1998)

從一開始,斯蒂芬·金的小說就主要以迷你劇的形式來創作(1979年,其吸血鬼主題作品《撒冷鎮》被改成了分上下集的電視劇)。到了21世紀,隨著American Quality Television及流媒體平臺的發展,這種形式漸漸成為一個單獨類別。《穹頂之下》(2013-2015年陸續播出三季)和講述穿越回肯尼迪遇刺事件的連續劇《11.22.63》(2016年)都是這種新媒體環境下比較典型的例子。因此,斯蒂芬·金的電影創作無形中成為電影製作史上一種低成本、小製作恐怖片的範例,多平臺媒體資本自此也開始開發作者品牌。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11.22.63》(2016)

如果這聽起來很憤世嫉俗,那不如干脆引用斯蒂芬·金自己的話來說,恐怖片就是“垃圾食品”。他在《骷髏之舞》表現了哥特式恐怖,並通過該片高調地宣示了這種反智姿態。這本書就出版在庫布裡克明智拒絕了斯蒂芬·金自己寫的《閃靈》劇本之後。(斯蒂芬·金1997年寫了一部上中下三集的迷你劇,其中順延了庫布裡克將故事放在眺望旅館的設定)

斯蒂芬金眼中,恐怖片本能性、原始性愉悅恰好說明:其作為影迷拒絕闡釋該類型,拒絕將社會政治式或心理寓言式閱讀體驗高雅化。《骷髏之舞》中只運用了一種較為平緩的恐怖片節奏,該類型被視為輕度恐怖。這讓影評人Mark Browning在其近期的文章《大銀幕中的斯蒂芬·金》中懷疑斯蒂芬是不是清楚知道自己究竟在運用哪種類型。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閃靈》(1980)

有人認為斯蒂芬·金創造的世界就像一個神話體系,這種觀點來源於其作品已不再只受控於一位作者。或許這是來源於那段因庫布裡克而受挫的經歷:《閃靈》並沒有完全按照斯蒂芬金自己的意圖來創作,而是被其他藝術家當作一種神話學式的庫的敘述而不斷再創作。令人驚訝的是,最成功的改變系列都改掉了斯蒂芬·金原有的。在庫布裡克的《閃靈》中沒有提到重新建立了家庭。在米凱爾·哈夫斯特羅姆的《幻影凶間1408》中的恐怖小說家沒能活下來。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中對結局的改寫將影片提升到了卓越。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幻影凶間1408》(2017)

我認為斯蒂芬·金的恐怖作品之所以滲透進美國文化,是因為其作品提供了戰後受人歡迎的敘述形式。那個時期,創傷的概念被不斷重構——這種1970年代出現的創後精神紊亂常出現在文學中,恰好也是斯蒂芬金作品登上暢銷榜之時。在這批早期的作品中,家庭問題和性虐題材是激進而新穎的。在《閃靈》中,傑克威脅自己兒子丹尼的行為,與戰後普遍的創傷心理是非常吻合的,當時反越南戰爭的支持者和遭到強姦的女性正在嘗試將他們的創傷展現在公眾的眼睛之下。甚至有些知名精神病學家認為嚴重的創傷可以產生或提升心理承受力——正如丹尼在《閃靈》中的表現以及《死亡地帶》中對預見未來的描繪(弗洛伊德是相信心靈感應的)。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伴我同行》(1986)

斯蒂芬·金帶有自傳性質關於童年創傷的短篇小說《身體》(The Body),隨後被萊納拍攝成了電影《伴我同行》,這也促使知名創傷治療師Lenore Terr在一篇主流精神病學筆記中提到,斯蒂芬·金整個職業生涯都在描述他童年時未被治癒的心理創傷。

到了 90年代早期,“恢復性記憶”的範式理論漸為人所熟知,它認為童年的創傷記憶太過嚴重,以至於被顯意識進行了加密編碼,直到某種實際或仿造的危機來臨——例如被催眠,才會被重新認識到。就在此時,斯蒂芬·金創作了《圖書館警察》《傑拉德遊戲》和《熱淚傷痕》,在這些作品中,主人公都需要在糟糕混亂的成人階段直面受到壓抑的童年性侵經歷。最後令人感到寬慰的結局,甚至破碎的自我在直面記憶的恐懼後得到重構,往往也只是恢復性記憶中的一部分。如此,邁克·弗拉納根,這位在恐怖片上頗具發展潛力的年輕導演之一,對《傑拉德的遊戲》的創作顯得非常有意思。這部作品將在今年底在Netflix上播映,恰好為恢復記憶治療法問世25週年之際。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王國醫院》(2004)

在他最近的一部《王國醫院》(2004)中,斯蒂芬·金描述了一次他本人曾頻臨死亡的經驗:在一次慢跑中被火車撞倒。這被拉斯·馮·提爾改編成了一部奇特而致幻的電視劇。

最近,建立精神“韌性”常同時與創傷一同被提及。斯蒂芬·金小說的治癒功能,破裂自我在極度緊張事件中的重建,都表達了這一點。同時,他有意識地在小說中構建了美國經歷的歷史性創傷,比如19世紀漫長的暴力和大屠殺,廣島的原子彈,肯尼迪遇刺及越南戰爭,這些作品為美國的不安持續發聲。

這些其實與品位無關,對於評判斯蒂芬·金的作品到最後是不是一種“好的藝術”,我也認為是個錯誤的問題。實際上,他的那些哥特式、聳人聽聞的作品為闡釋美國那段特定動盪歷史時期提供了一種令人歎服的敘述形式。哥特恐怖一直都是政治權力的另一面,這種類型也一直認為死亡與無盡的權力並駕齊驅。這是為什麼維多利亞時代後期那樣令人生厭,也是為什麼世界重心在20世紀漸漸轉移到了美國。在那裡,槍手總是一襲黑衣。在當下的川普時代,這位就像剛從《死亡地帶》裡走出來的煽動分子,看來美國人暫時還離不開斯蒂芬·金的創傷神話故事。

翻譯 | 胡匯勤、Monica

編輯 | 小柿

本文由公眾號“深焦DeepFocus”授權發佈,如需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

推薦閱讀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你,總是跟不上斯蒂芬·金。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出現了,他的作品數量讓人汗顏。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有超過50部長篇小說,11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他一系列成功的非虛構作品。在電影中,他在IMDb上的署名作品高達令人震驚的數目:239個,即使這些署名中有一些屬於原始資源,我們能輕易的找到60部長篇電影是直接由他的小說改編而成。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鐮刀夢魘》(1984)

這種擴散是無法停止的:1984年的經典恐怖片《鐮刀夢魘》已經是這個故事的第二個電影改編,但它還是繼續被製作了至少七部續集與一部重製。你也許記得大衛·柯南伯格令人恐懼的《死亡地帶》(1983),但你看過2002年那部八十多集的電視劇版本嗎?或者那部被《科羅拉多的孩子》的故事啟發拍出的78集連續劇的《港灣》(2010)?再或者,你看過最近那部在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2007)之後再次改編而成的同名電視劇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

去年,《小丑回魂》的第三個版本上映(結局的標題為“第一章“,暗示更多作品的來臨),同時還有《傑羅德遊戲》,以及《黑暗塔》系列的開始——不管評論有多平淡,這已經是把離弦的箭了。因此,你就是跟不上斯蒂芬·金的步伐。

斯蒂芬·金是美國紙漿作家的一員,他追隨Theodore Roscoe和Luis Senarens的腳步,後者被稱為“美國的儒勒·凡爾納”,在一個世紀前他的全盛時期裡曾在一年內寫過超過一百萬字,使用過超過20個筆名。斯蒂芬·金生產了不止一個系列作品,而是一個“神話”,一個在恐怖與科幻小說之中的特殊風格世界與感受,使得他人能夠將其昇華及發展。就像洛夫克拉夫特(美國恐怖科幻奇幻小說作家)神話一樣,斯蒂芬·金神話同樣存在。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怪奇物語》第一季(2016)

網飛(Netflix)出品的《怪奇物語》系列恐怕是近期最好的斯蒂芬·金改編作品,但實際上它與斯蒂芬·金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它可愛的模仿了一種80年代風格,在宇宙的危險中描述了一種熟悉的復古斯皮爾伯格/斯蒂芬·金兒童故事。安德斯·穆斯切蒂版本的《小丑回魂》同樣選擇了這種復古80年代世界,似乎觀眾們只能通過之前的記憶來重現惡毒小丑Pennywise。神話是一個自我複製的虛構宇宙,一個自我神話的機器,一個只能看見無盡倒影的走廊之鏡,脫離了任何個人的控制。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劇照

斯蒂芬·金曾經也許帶著一些憐憫地觀察過,“我開始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但走著走著就變成了一種經濟力量。”

自從《魔女嘉莉》在1974第一次作為小說出版,接著被拿走並被融入進布賴恩·德·帕爾馬70年代一系列出色的風格電影戲劇性練習,斯蒂芬·金作品被改編的模式在過去四十年裡一直被當作恐怖片製作的學習材料。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

恐怖片的主流,羅曼·波蘭斯基的《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和威廉·弗萊德金的《驅魔人》(1973)與德·帕爾馬產出了第一個作家電影版本的斯蒂芬·金作品,接下來就是庫布裡克的《閃靈》(1980)。《死亡地帶》(1983)是柯南伯格從前衛邊緣作品進化為更加主流製作的踏腳石。當然,斯蒂芬·金因為庫布裡克製作了一部“發瘋的,變態的,令人失望的”《閃靈》而發表過著名惡評,轉而支持1980年代早期頻頻出現的低成本視頻,以此作為對亞文化的回擊。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鬼玩人》(1981)

斯蒂芬·金充滿激情地支持了作為外來人藝術的“充滿力量感的原創”《鬼玩人》(1981),這也使得他的作品與80年代挑釁式的低文化低成本改編聯姻,包括《鐮刀夢魘》(1984)的製片人,唐納德“預算隊長”布爾切斯(Donald ‘Captain Budget’ Borchers)(他確定了電影在標題“斯蒂芬·金的鐮刀夢魘”前提下公開放映,以保證作者的首肯)。斯蒂芬·金也非常明顯會為了那兩部混成片《鬼作秀》(1982和1987)喜歡喬治·羅梅羅。兩位男士都沉溺於從1950年代陪伴他們長大的,以噁心與引起公眾道德恐慌而著名的EC Comics(漫畫出版公司)。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火魔戰車》(1986)

這段八十年代的風潮同樣包括了斯蒂芬·金自己的傳奇級災難性導演作品——《火魔戰車》(1986)。一直令人無比費解的是,這部被票選為當年最大爛片的電影竟然與大衛·林奇的《藍絲絨》是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工作室拍攝完成的。在Peter Braatz的紀錄片《重訪藍絲絨》(2016)中,有一個鏡頭記錄了大衛·林奇的停車位就在斯蒂芬·金的旁邊。這簡直就像一個物質與反物質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連續時空的證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重訪藍絲絨》(2016)

在作者電影與評論家金·紐曼所說的B級恐怖片 “垃圾”(trash vitality)這兩個極端之間,斯蒂芬·金開始為“有品位“而通俗的好萊塢電影提供原始素材。

羅伯·萊納的《伴我同行》(1986)和《危情十日》(1990)均探索了恐怖的心理根源而非恐怖本身。德拉邦特令人尊敬的改編作品——《肖申克的救贖》(1994)和《綠裡奇蹟》(1999)——均為監獄題材劇情片,但他也已經寫好了多部低成本恐怖片劇本,隨後他導演了堪稱改編自斯蒂芬·金的最佳恐怖片之一的電影《迷霧》(2007),因此看來他也早已與斯蒂芬·金的神話融為一體。在《非常嫌疑犯》(1995)大獲成功後,布萊恩·辛格執導了改編自斯蒂芬·金短篇小說的《納粹追凶》(1998),這部被忽視的作品以A級演員陣容和B級片令人不安的方式講述了一位隱匿在美國郊區的大屠殺罪犯的故事。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納粹追凶》(1998)

從一開始,斯蒂芬·金的小說就主要以迷你劇的形式來創作(1979年,其吸血鬼主題作品《撒冷鎮》被改成了分上下集的電視劇)。到了21世紀,隨著American Quality Television及流媒體平臺的發展,這種形式漸漸成為一個單獨類別。《穹頂之下》(2013-2015年陸續播出三季)和講述穿越回肯尼迪遇刺事件的連續劇《11.22.63》(2016年)都是這種新媒體環境下比較典型的例子。因此,斯蒂芬·金的電影創作無形中成為電影製作史上一種低成本、小製作恐怖片的範例,多平臺媒體資本自此也開始開發作者品牌。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11.22.63》(2016)

如果這聽起來很憤世嫉俗,那不如干脆引用斯蒂芬·金自己的話來說,恐怖片就是“垃圾食品”。他在《骷髏之舞》表現了哥特式恐怖,並通過該片高調地宣示了這種反智姿態。這本書就出版在庫布裡克明智拒絕了斯蒂芬·金自己寫的《閃靈》劇本之後。(斯蒂芬·金1997年寫了一部上中下三集的迷你劇,其中順延了庫布裡克將故事放在眺望旅館的設定)

斯蒂芬金眼中,恐怖片本能性、原始性愉悅恰好說明:其作為影迷拒絕闡釋該類型,拒絕將社會政治式或心理寓言式閱讀體驗高雅化。《骷髏之舞》中只運用了一種較為平緩的恐怖片節奏,該類型被視為輕度恐怖。這讓影評人Mark Browning在其近期的文章《大銀幕中的斯蒂芬·金》中懷疑斯蒂芬是不是清楚知道自己究竟在運用哪種類型。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閃靈》(1980)

有人認為斯蒂芬·金創造的世界就像一個神話體系,這種觀點來源於其作品已不再只受控於一位作者。或許這是來源於那段因庫布裡克而受挫的經歷:《閃靈》並沒有完全按照斯蒂芬金自己的意圖來創作,而是被其他藝術家當作一種神話學式的庫的敘述而不斷再創作。令人驚訝的是,最成功的改變系列都改掉了斯蒂芬·金原有的。在庫布裡克的《閃靈》中沒有提到重新建立了家庭。在米凱爾·哈夫斯特羅姆的《幻影凶間1408》中的恐怖小說家沒能活下來。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中對結局的改寫將影片提升到了卓越。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幻影凶間1408》(2017)

我認為斯蒂芬·金的恐怖作品之所以滲透進美國文化,是因為其作品提供了戰後受人歡迎的敘述形式。那個時期,創傷的概念被不斷重構——這種1970年代出現的創後精神紊亂常出現在文學中,恰好也是斯蒂芬金作品登上暢銷榜之時。在這批早期的作品中,家庭問題和性虐題材是激進而新穎的。在《閃靈》中,傑克威脅自己兒子丹尼的行為,與戰後普遍的創傷心理是非常吻合的,當時反越南戰爭的支持者和遭到強姦的女性正在嘗試將他們的創傷展現在公眾的眼睛之下。甚至有些知名精神病學家認為嚴重的創傷可以產生或提升心理承受力——正如丹尼在《閃靈》中的表現以及《死亡地帶》中對預見未來的描繪(弗洛伊德是相信心靈感應的)。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伴我同行》(1986)

斯蒂芬·金帶有自傳性質關於童年創傷的短篇小說《身體》(The Body),隨後被萊納拍攝成了電影《伴我同行》,這也促使知名創傷治療師Lenore Terr在一篇主流精神病學筆記中提到,斯蒂芬·金整個職業生涯都在描述他童年時未被治癒的心理創傷。

到了 90年代早期,“恢復性記憶”的範式理論漸為人所熟知,它認為童年的創傷記憶太過嚴重,以至於被顯意識進行了加密編碼,直到某種實際或仿造的危機來臨——例如被催眠,才會被重新認識到。就在此時,斯蒂芬·金創作了《圖書館警察》《傑拉德遊戲》和《熱淚傷痕》,在這些作品中,主人公都需要在糟糕混亂的成人階段直面受到壓抑的童年性侵經歷。最後令人感到寬慰的結局,甚至破碎的自我在直面記憶的恐懼後得到重構,往往也只是恢復性記憶中的一部分。如此,邁克·弗拉納根,這位在恐怖片上頗具發展潛力的年輕導演之一,對《傑拉德的遊戲》的創作顯得非常有意思。這部作品將在今年底在Netflix上播映,恰好為恢復記憶治療法問世25週年之際。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王國醫院》(2004)

在他最近的一部《王國醫院》(2004)中,斯蒂芬·金描述了一次他本人曾頻臨死亡的經驗:在一次慢跑中被火車撞倒。這被拉斯·馮·提爾改編成了一部奇特而致幻的電視劇。

最近,建立精神“韌性”常同時與創傷一同被提及。斯蒂芬·金小說的治癒功能,破裂自我在極度緊張事件中的重建,都表達了這一點。同時,他有意識地在小說中構建了美國經歷的歷史性創傷,比如19世紀漫長的暴力和大屠殺,廣島的原子彈,肯尼迪遇刺及越南戰爭,這些作品為美國的不安持續發聲。

這些其實與品位無關,對於評判斯蒂芬·金的作品到最後是不是一種“好的藝術”,我也認為是個錯誤的問題。實際上,他的那些哥特式、聳人聽聞的作品為闡釋美國那段特定動盪歷史時期提供了一種令人歎服的敘述形式。哥特恐怖一直都是政治權力的另一面,這種類型也一直認為死亡與無盡的權力並駕齊驅。這是為什麼維多利亞時代後期那樣令人生厭,也是為什麼世界重心在20世紀漸漸轉移到了美國。在那裡,槍手總是一襲黑衣。在當下的川普時代,這位就像剛從《死亡地帶》裡走出來的煽動分子,看來美國人暫時還離不開斯蒂芬·金的創傷神話故事。

翻譯 | 胡匯勤、Monica

編輯 | 小柿

本文由公眾號“深焦DeepFocus”授權發佈,如需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

推薦閱讀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翻開《肖申克的救贖》,重溫電影曾帶給我們的感動與震撼,領略斯蒂芬·金筆下驚心動魄又令人拍案叫絕的越獄故事。同時,導演兼編劇達拉邦特詳解鏡頭,揭祕穿幫鏡頭和匪夷所思的拍攝花絮,帶給你更多新體驗。

電影史學家大衛·湯姆森在代表作《造就電影的時刻》裡,以他獨特的角度和作家精準恰當的表達,揭示了一個時刻是如何成就一部電影,從而告訴我們電影的本質,以及鏡頭內外的苦樂人生。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你,總是跟不上斯蒂芬·金。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出現了,他的作品數量讓人汗顏。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有超過50部長篇小說,11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他一系列成功的非虛構作品。在電影中,他在IMDb上的署名作品高達令人震驚的數目:239個,即使這些署名中有一些屬於原始資源,我們能輕易的找到60部長篇電影是直接由他的小說改編而成。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鐮刀夢魘》(1984)

這種擴散是無法停止的:1984年的經典恐怖片《鐮刀夢魘》已經是這個故事的第二個電影改編,但它還是繼續被製作了至少七部續集與一部重製。你也許記得大衛·柯南伯格令人恐懼的《死亡地帶》(1983),但你看過2002年那部八十多集的電視劇版本嗎?或者那部被《科羅拉多的孩子》的故事啟發拍出的78集連續劇的《港灣》(2010)?再或者,你看過最近那部在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2007)之後再次改編而成的同名電視劇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

去年,《小丑回魂》的第三個版本上映(結局的標題為“第一章“,暗示更多作品的來臨),同時還有《傑羅德遊戲》,以及《黑暗塔》系列的開始——不管評論有多平淡,這已經是把離弦的箭了。因此,你就是跟不上斯蒂芬·金的步伐。

斯蒂芬·金是美國紙漿作家的一員,他追隨Theodore Roscoe和Luis Senarens的腳步,後者被稱為“美國的儒勒·凡爾納”,在一個世紀前他的全盛時期裡曾在一年內寫過超過一百萬字,使用過超過20個筆名。斯蒂芬·金生產了不止一個系列作品,而是一個“神話”,一個在恐怖與科幻小說之中的特殊風格世界與感受,使得他人能夠將其昇華及發展。就像洛夫克拉夫特(美國恐怖科幻奇幻小說作家)神話一樣,斯蒂芬·金神話同樣存在。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怪奇物語》第一季(2016)

網飛(Netflix)出品的《怪奇物語》系列恐怕是近期最好的斯蒂芬·金改編作品,但實際上它與斯蒂芬·金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它可愛的模仿了一種80年代風格,在宇宙的危險中描述了一種熟悉的復古斯皮爾伯格/斯蒂芬·金兒童故事。安德斯·穆斯切蒂版本的《小丑回魂》同樣選擇了這種復古80年代世界,似乎觀眾們只能通過之前的記憶來重現惡毒小丑Pennywise。神話是一個自我複製的虛構宇宙,一個自我神話的機器,一個只能看見無盡倒影的走廊之鏡,脫離了任何個人的控制。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2017)劇照

斯蒂芬·金曾經也許帶著一些憐憫地觀察過,“我開始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但走著走著就變成了一種經濟力量。”

自從《魔女嘉莉》在1974第一次作為小說出版,接著被拿走並被融入進布賴恩·德·帕爾馬70年代一系列出色的風格電影戲劇性練習,斯蒂芬·金作品被改編的模式在過去四十年裡一直被當作恐怖片製作的學習材料。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

恐怖片的主流,羅曼·波蘭斯基的《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和威廉·弗萊德金的《驅魔人》(1973)與德·帕爾馬產出了第一個作家電影版本的斯蒂芬·金作品,接下來就是庫布裡克的《閃靈》(1980)。《死亡地帶》(1983)是柯南伯格從前衛邊緣作品進化為更加主流製作的踏腳石。當然,斯蒂芬·金因為庫布裡克製作了一部“發瘋的,變態的,令人失望的”《閃靈》而發表過著名惡評,轉而支持1980年代早期頻頻出現的低成本視頻,以此作為對亞文化的回擊。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鬼玩人》(1981)

斯蒂芬·金充滿激情地支持了作為外來人藝術的“充滿力量感的原創”《鬼玩人》(1981),這也使得他的作品與80年代挑釁式的低文化低成本改編聯姻,包括《鐮刀夢魘》(1984)的製片人,唐納德“預算隊長”布爾切斯(Donald ‘Captain Budget’ Borchers)(他確定了電影在標題“斯蒂芬·金的鐮刀夢魘”前提下公開放映,以保證作者的首肯)。斯蒂芬·金也非常明顯會為了那兩部混成片《鬼作秀》(1982和1987)喜歡喬治·羅梅羅。兩位男士都沉溺於從1950年代陪伴他們長大的,以噁心與引起公眾道德恐慌而著名的EC Comics(漫畫出版公司)。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火魔戰車》(1986)

這段八十年代的風潮同樣包括了斯蒂芬·金自己的傳奇級災難性導演作品——《火魔戰車》(1986)。一直令人無比費解的是,這部被票選為當年最大爛片的電影竟然與大衛·林奇的《藍絲絨》是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工作室拍攝完成的。在Peter Braatz的紀錄片《重訪藍絲絨》(2016)中,有一個鏡頭記錄了大衛·林奇的停車位就在斯蒂芬·金的旁邊。這簡直就像一個物質與反物質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連續時空的證明。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重訪藍絲絨》(2016)

在作者電影與評論家金·紐曼所說的B級恐怖片 “垃圾”(trash vitality)這兩個極端之間,斯蒂芬·金開始為“有品位“而通俗的好萊塢電影提供原始素材。

羅伯·萊納的《伴我同行》(1986)和《危情十日》(1990)均探索了恐怖的心理根源而非恐怖本身。德拉邦特令人尊敬的改編作品——《肖申克的救贖》(1994)和《綠裡奇蹟》(1999)——均為監獄題材劇情片,但他也已經寫好了多部低成本恐怖片劇本,隨後他導演了堪稱改編自斯蒂芬·金的最佳恐怖片之一的電影《迷霧》(2007),因此看來他也早已與斯蒂芬·金的神話融為一體。在《非常嫌疑犯》(1995)大獲成功後,布萊恩·辛格執導了改編自斯蒂芬·金短篇小說的《納粹追凶》(1998),這部被忽視的作品以A級演員陣容和B級片令人不安的方式講述了一位隱匿在美國郊區的大屠殺罪犯的故事。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納粹追凶》(1998)

從一開始,斯蒂芬·金的小說就主要以迷你劇的形式來創作(1979年,其吸血鬼主題作品《撒冷鎮》被改成了分上下集的電視劇)。到了21世紀,隨著American Quality Television及流媒體平臺的發展,這種形式漸漸成為一個單獨類別。《穹頂之下》(2013-2015年陸續播出三季)和講述穿越回肯尼迪遇刺事件的連續劇《11.22.63》(2016年)都是這種新媒體環境下比較典型的例子。因此,斯蒂芬·金的電影創作無形中成為電影製作史上一種低成本、小製作恐怖片的範例,多平臺媒體資本自此也開始開發作者品牌。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11.22.63》(2016)

如果這聽起來很憤世嫉俗,那不如干脆引用斯蒂芬·金自己的話來說,恐怖片就是“垃圾食品”。他在《骷髏之舞》表現了哥特式恐怖,並通過該片高調地宣示了這種反智姿態。這本書就出版在庫布裡克明智拒絕了斯蒂芬·金自己寫的《閃靈》劇本之後。(斯蒂芬·金1997年寫了一部上中下三集的迷你劇,其中順延了庫布裡克將故事放在眺望旅館的設定)

斯蒂芬金眼中,恐怖片本能性、原始性愉悅恰好說明:其作為影迷拒絕闡釋該類型,拒絕將社會政治式或心理寓言式閱讀體驗高雅化。《骷髏之舞》中只運用了一種較為平緩的恐怖片節奏,該類型被視為輕度恐怖。這讓影評人Mark Browning在其近期的文章《大銀幕中的斯蒂芬·金》中懷疑斯蒂芬是不是清楚知道自己究竟在運用哪種類型。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閃靈》(1980)

有人認為斯蒂芬·金創造的世界就像一個神話體系,這種觀點來源於其作品已不再只受控於一位作者。或許這是來源於那段因庫布裡克而受挫的經歷:《閃靈》並沒有完全按照斯蒂芬金自己的意圖來創作,而是被其他藝術家當作一種神話學式的庫的敘述而不斷再創作。令人驚訝的是,最成功的改變系列都改掉了斯蒂芬·金原有的。在庫布裡克的《閃靈》中沒有提到重新建立了家庭。在米凱爾·哈夫斯特羅姆的《幻影凶間1408》中的恐怖小說家沒能活下來。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迷霧》中對結局的改寫將影片提升到了卓越。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幻影凶間1408》(2017)

我認為斯蒂芬·金的恐怖作品之所以滲透進美國文化,是因為其作品提供了戰後受人歡迎的敘述形式。那個時期,創傷的概念被不斷重構——這種1970年代出現的創後精神紊亂常出現在文學中,恰好也是斯蒂芬金作品登上暢銷榜之時。在這批早期的作品中,家庭問題和性虐題材是激進而新穎的。在《閃靈》中,傑克威脅自己兒子丹尼的行為,與戰後普遍的創傷心理是非常吻合的,當時反越南戰爭的支持者和遭到強姦的女性正在嘗試將他們的創傷展現在公眾的眼睛之下。甚至有些知名精神病學家認為嚴重的創傷可以產生或提升心理承受力——正如丹尼在《閃靈》中的表現以及《死亡地帶》中對預見未來的描繪(弗洛伊德是相信心靈感應的)。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伴我同行》(1986)

斯蒂芬·金帶有自傳性質關於童年創傷的短篇小說《身體》(The Body),隨後被萊納拍攝成了電影《伴我同行》,這也促使知名創傷治療師Lenore Terr在一篇主流精神病學筆記中提到,斯蒂芬·金整個職業生涯都在描述他童年時未被治癒的心理創傷。

到了 90年代早期,“恢復性記憶”的範式理論漸為人所熟知,它認為童年的創傷記憶太過嚴重,以至於被顯意識進行了加密編碼,直到某種實際或仿造的危機來臨——例如被催眠,才會被重新認識到。就在此時,斯蒂芬·金創作了《圖書館警察》《傑拉德遊戲》和《熱淚傷痕》,在這些作品中,主人公都需要在糟糕混亂的成人階段直面受到壓抑的童年性侵經歷。最後令人感到寬慰的結局,甚至破碎的自我在直面記憶的恐懼後得到重構,往往也只是恢復性記憶中的一部分。如此,邁克·弗拉納根,這位在恐怖片上頗具發展潛力的年輕導演之一,對《傑拉德的遊戲》的創作顯得非常有意思。這部作品將在今年底在Netflix上播映,恰好為恢復記憶治療法問世25週年之際。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王國醫院》(2004)

在他最近的一部《王國醫院》(2004)中,斯蒂芬·金描述了一次他本人曾頻臨死亡的經驗:在一次慢跑中被火車撞倒。這被拉斯·馮·提爾改編成了一部奇特而致幻的電視劇。

最近,建立精神“韌性”常同時與創傷一同被提及。斯蒂芬·金小說的治癒功能,破裂自我在極度緊張事件中的重建,都表達了這一點。同時,他有意識地在小說中構建了美國經歷的歷史性創傷,比如19世紀漫長的暴力和大屠殺,廣島的原子彈,肯尼迪遇刺及越南戰爭,這些作品為美國的不安持續發聲。

這些其實與品位無關,對於評判斯蒂芬·金的作品到最後是不是一種“好的藝術”,我也認為是個錯誤的問題。實際上,他的那些哥特式、聳人聽聞的作品為闡釋美國那段特定動盪歷史時期提供了一種令人歎服的敘述形式。哥特恐怖一直都是政治權力的另一面,這種類型也一直認為死亡與無盡的權力並駕齊驅。這是為什麼維多利亞時代後期那樣令人生厭,也是為什麼世界重心在20世紀漸漸轉移到了美國。在那裡,槍手總是一襲黑衣。在當下的川普時代,這位就像剛從《死亡地帶》裡走出來的煽動分子,看來美國人暫時還離不開斯蒂芬·金的創傷神話故事。

翻譯 | 胡匯勤、Monica

編輯 | 小柿

本文由公眾號“深焦DeepFocus”授權發佈,如需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

推薦閱讀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翻開《肖申克的救贖》,重溫電影曾帶給我們的感動與震撼,領略斯蒂芬·金筆下驚心動魄又令人拍案叫絕的越獄故事。同時,導演兼編劇達拉邦特詳解鏡頭,揭祕穿幫鏡頭和匪夷所思的拍攝花絮,帶給你更多新體驗。

電影史學家大衛·湯姆森在代表作《造就電影的時刻》裡,以他獨特的角度和作家精準恰當的表達,揭示了一個時刻是如何成就一部電影,從而告訴我們電影的本質,以及鏡頭內外的苦樂人生。

小說界的扛把子,誰會不愛斯蒂芬·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