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其中,就射洪縣來說,總人口超90萬,地處四川、重慶的交界處。在歷史上,射洪縣於南北朝時期建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

"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其中,就射洪縣來說,總人口超90萬,地處四川、重慶的交界處。在歷史上,射洪縣於南北朝時期建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

四川省一個縣,人口超90萬,建縣歷史超1400年

首先,射洪縣隸屬於四川省遂寧市。在地理位置上,射洪縣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北緣,介於北緯 30°40′~31°10,東經105°10′~105°39′之間,涪江上游,遂寧以北。東靠南充,西鄰成都,南接重慶,北抵綿陽,也即該縣地處四川、重慶的交界處,擁有不錯的地理位置。射洪縣東西最寬處46公里,南北最長處58.6公里,幅員面積1496平方公里。就射洪縣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該地區先屬古蜀國,後成為秦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四川省射洪縣一帶屬蜀郡這一建制。

"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其中,就射洪縣來說,總人口超90萬,地處四川、重慶的交界處。在歷史上,射洪縣於南北朝時期建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

四川省一個縣,人口超90萬,建縣歷史超1400年

首先,射洪縣隸屬於四川省遂寧市。在地理位置上,射洪縣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北緣,介於北緯 30°40′~31°10,東經105°10′~105°39′之間,涪江上游,遂寧以北。東靠南充,西鄰成都,南接重慶,北抵綿陽,也即該縣地處四川、重慶的交界處,擁有不錯的地理位置。射洪縣東西最寬處46公里,南北最長處58.6公里,幅員面積1496平方公里。就射洪縣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該地區先屬古蜀國,後成為秦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四川省射洪縣一帶屬蜀郡這一建制。

四川省一個縣,人口超90萬,建縣歷史超1400年

西漢,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設立廣漢郡,今遂寧市射洪縣一帶分別屬於廣漢郡的廣漢縣和郪縣兩縣地。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射洪縣一帶成為蜀漢的疆域。西晉,武帝太康六年(285年),該地區屬廣漢、伍城二縣地。南朝梁時期,今射洪縣一帶為廣漢、通泉二縣地。西魏時期,在該地區設立射江縣。北周(557~581年),改射江縣為射洪縣,射洪得名自此始。據《太平寰宇記》:“土人訛江為洪,後周從俗改今名。”一說梓潼江急流如奔直射涪江口,故稱射洪。

"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其中,就射洪縣來說,總人口超90萬,地處四川、重慶的交界處。在歷史上,射洪縣於南北朝時期建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

四川省一個縣,人口超90萬,建縣歷史超1400年

首先,射洪縣隸屬於四川省遂寧市。在地理位置上,射洪縣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北緣,介於北緯 30°40′~31°10,東經105°10′~105°39′之間,涪江上游,遂寧以北。東靠南充,西鄰成都,南接重慶,北抵綿陽,也即該縣地處四川、重慶的交界處,擁有不錯的地理位置。射洪縣東西最寬處46公里,南北最長處58.6公里,幅員面積1496平方公里。就射洪縣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該地區先屬古蜀國,後成為秦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四川省射洪縣一帶屬蜀郡這一建制。

四川省一個縣,人口超90萬,建縣歷史超1400年

西漢,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設立廣漢郡,今遂寧市射洪縣一帶分別屬於廣漢郡的廣漢縣和郪縣兩縣地。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射洪縣一帶成為蜀漢的疆域。西晉,武帝太康六年(285年),該地區屬廣漢、伍城二縣地。南朝梁時期,今射洪縣一帶為廣漢、通泉二縣地。西魏時期,在該地區設立射江縣。北周(557~581年),改射江縣為射洪縣,射洪得名自此始。據《太平寰宇記》:“土人訛江為洪,後周從俗改今名。”一說梓潼江急流如奔直射涪江口,故稱射洪。

四川省一個縣,人口超90萬,建縣歷史超1400年

由此,就射洪縣這一建制,始於北周時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罷昌城郡、湧泉郡等四郡,仍設立新州,射洪、通泉屬新州。公元598年,隋朝改新州為梓州,射洪、通泉屬梓州。公元605年,設立新城郡,射洪、通泉屬新城郡。也即在隋朝時期,今射洪縣一帶分屬射洪、通泉二縣。唐朝建立後,改新城郡為梓州,射洪縣屬梓州。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李隆基這位皇帝在位時,改梓州為梓潼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梓潼郡為梓州,射洪縣隨屬之。

"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其中,就射洪縣來說,總人口超90萬,地處四川、重慶的交界處。在歷史上,射洪縣於南北朝時期建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

四川省一個縣,人口超90萬,建縣歷史超1400年

首先,射洪縣隸屬於四川省遂寧市。在地理位置上,射洪縣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北緣,介於北緯 30°40′~31°10,東經105°10′~105°39′之間,涪江上游,遂寧以北。東靠南充,西鄰成都,南接重慶,北抵綿陽,也即該縣地處四川、重慶的交界處,擁有不錯的地理位置。射洪縣東西最寬處46公里,南北最長處58.6公里,幅員面積1496平方公里。就射洪縣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該地區先屬古蜀國,後成為秦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四川省射洪縣一帶屬蜀郡這一建制。

四川省一個縣,人口超90萬,建縣歷史超1400年

西漢,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設立廣漢郡,今遂寧市射洪縣一帶分別屬於廣漢郡的廣漢縣和郪縣兩縣地。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射洪縣一帶成為蜀漢的疆域。西晉,武帝太康六年(285年),該地區屬廣漢、伍城二縣地。南朝梁時期,今射洪縣一帶為廣漢、通泉二縣地。西魏時期,在該地區設立射江縣。北周(557~581年),改射江縣為射洪縣,射洪得名自此始。據《太平寰宇記》:“土人訛江為洪,後周從俗改今名。”一說梓潼江急流如奔直射涪江口,故稱射洪。

四川省一個縣,人口超90萬,建縣歷史超1400年

由此,就射洪縣這一建制,始於北周時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罷昌城郡、湧泉郡等四郡,仍設立新州,射洪、通泉屬新州。公元598年,隋朝改新州為梓州,射洪、通泉屬梓州。公元605年,設立新城郡,射洪、通泉屬新城郡。也即在隋朝時期,今射洪縣一帶分屬射洪、通泉二縣。唐朝建立後,改新城郡為梓州,射洪縣屬梓州。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李隆基這位皇帝在位時,改梓州為梓潼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梓潼郡為梓州,射洪縣隨屬之。

四川省一個縣,人口超90萬,建縣歷史超1400年

最後,元朝建立後,通泉縣併入射洪縣,隸屬潼川府(治地在今三臺縣城)。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降府為州,射洪縣隸屬潼川州.。清朝取代明朝後,射洪縣屬四川省潼川府。到了1913年,射洪縣屬四川省川北道。1914年,川北道改名嘉陵道,射洪縣屬嘉陵道。1928年,射洪縣直屬於四川省。1985年5月,遂寧市成立,射洪縣隸屬遂寧市。截至2018年底,射洪縣總面積達1496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97.5萬人,也即為四川省人口較多的一個縣。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文/情懷歷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