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其中,就縣級廣漢市來說,人口超60萬,北距德陽市旌陽區18公里,南臨成都市區24公里。廣漢因“廣至漢水”而得名,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其中,就縣級廣漢市來說,人口超60萬,北距德陽市旌陽區18公里,南臨成都市區24公里。廣漢因“廣至漢水”而得名,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四川省一縣級市,人口超60萬,距成都市區24公里

首先,廣漢,四川省轄縣級市,由德陽市代管。古稱漢州,別名雒城。在地理位置上,廣漢市地處成都平原東北側,與中江、金堂、成都市青白江區、新都、彭縣、什邡及德陽市中區為鄰。居東經104°6′43″至104°29′45”和北緯30°53′41″至31°8′38″之間。縣級廣漢市北距德陽市旌陽區18公里,南臨成都市區24公里。廣安市自古就有“益州門戶、蜀省要衢、通京孔道”之說,是成都的北大門和兵家必爭之地。就縣級廣漢市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時期,該地區屬蜀國的疆域。戰國中期,秦國消滅蜀國,將該地區納入到秦國的疆域。

"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其中,就縣級廣漢市來說,人口超60萬,北距德陽市旌陽區18公里,南臨成都市區24公里。廣漢因“廣至漢水”而得名,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四川省一縣級市,人口超60萬,距成都市區24公里

首先,廣漢,四川省轄縣級市,由德陽市代管。古稱漢州,別名雒城。在地理位置上,廣漢市地處成都平原東北側,與中江、金堂、成都市青白江區、新都、彭縣、什邡及德陽市中區為鄰。居東經104°6′43″至104°29′45”和北緯30°53′41″至31°8′38″之間。縣級廣漢市北距德陽市旌陽區18公里,南臨成都市區24公里。廣安市自古就有“益州門戶、蜀省要衢、通京孔道”之說,是成都的北大門和兵家必爭之地。就縣級廣漢市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時期,該地區屬蜀國的疆域。戰國中期,秦國消滅蜀國,將該地區納入到秦國的疆域。

四川省一縣級市,人口超60萬,距成都市區24公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四川省廣漢市一帶屬蜀郡雒縣。西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分蜀郡東部與巴郡數縣設立廣漢郡,郡治乘鄉,乘鄉在漢代的雒縣境內(即今廣漢市)。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後,廣漢郡屬益州。進入到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今德陽市廣漢市一帶成為蜀漢的疆域。在劉備攻打益州的時候,就在雒城(今四川廣漢)和劉璋展開了激烈地較量。經過雒城之戰後,劉備終於攻佔了益州。西晉泰始二年(266年),分益州之地設立梁州於漢中,分廣漢郡設立新都郡,下轄雒縣(今廣漢市)等縣。

"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其中,就縣級廣漢市來說,人口超60萬,北距德陽市旌陽區18公里,南臨成都市區24公里。廣漢因“廣至漢水”而得名,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四川省一縣級市,人口超60萬,距成都市區24公里

首先,廣漢,四川省轄縣級市,由德陽市代管。古稱漢州,別名雒城。在地理位置上,廣漢市地處成都平原東北側,與中江、金堂、成都市青白江區、新都、彭縣、什邡及德陽市中區為鄰。居東經104°6′43″至104°29′45”和北緯30°53′41″至31°8′38″之間。縣級廣漢市北距德陽市旌陽區18公里,南臨成都市區24公里。廣安市自古就有“益州門戶、蜀省要衢、通京孔道”之說,是成都的北大門和兵家必爭之地。就縣級廣漢市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時期,該地區屬蜀國的疆域。戰國中期,秦國消滅蜀國,將該地區納入到秦國的疆域。

四川省一縣級市,人口超60萬,距成都市區24公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四川省廣漢市一帶屬蜀郡雒縣。西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分蜀郡東部與巴郡數縣設立廣漢郡,郡治乘鄉,乘鄉在漢代的雒縣境內(即今廣漢市)。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後,廣漢郡屬益州。進入到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今德陽市廣漢市一帶成為蜀漢的疆域。在劉備攻打益州的時候,就在雒城(今四川廣漢)和劉璋展開了激烈地較量。經過雒城之戰後,劉備終於攻佔了益州。西晉泰始二年(266年),分益州之地設立梁州於漢中,分廣漢郡設立新都郡,下轄雒縣(今廣漢市)等縣。

四川省一縣級市,人口超60萬,距成都市區24公里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廢廣漢郡和益州,改設蜀郡,雒縣為其轄縣。在隋朝時期,雒縣縣治遷至現雒城鎮,今縣級廣漢市一帶屬之。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分雒縣設立什邡縣。武德三年(620年),析雒縣、綿竹縣部分地區設立德陽縣。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於雒縣設立漢州,今縣級廣漢市一帶屬漢州雒縣。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前蜀、後唐、後蜀建制仍如唐制。北宋建立後,繼續設立州,領雒、什邡、德陽、綿竹4縣,隸屬西川路,雒縣為郡治,該地區屬之。

"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其中,就縣級廣漢市來說,人口超60萬,北距德陽市旌陽區18公里,南臨成都市區24公里。廣漢因“廣至漢水”而得名,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四川省一縣級市,人口超60萬,距成都市區24公里

首先,廣漢,四川省轄縣級市,由德陽市代管。古稱漢州,別名雒城。在地理位置上,廣漢市地處成都平原東北側,與中江、金堂、成都市青白江區、新都、彭縣、什邡及德陽市中區為鄰。居東經104°6′43″至104°29′45”和北緯30°53′41″至31°8′38″之間。縣級廣漢市北距德陽市旌陽區18公里,南臨成都市區24公里。廣安市自古就有“益州門戶、蜀省要衢、通京孔道”之說,是成都的北大門和兵家必爭之地。就縣級廣漢市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時期,該地區屬蜀國的疆域。戰國中期,秦國消滅蜀國,將該地區納入到秦國的疆域。

四川省一縣級市,人口超60萬,距成都市區24公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四川省廣漢市一帶屬蜀郡雒縣。西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分蜀郡東部與巴郡數縣設立廣漢郡,郡治乘鄉,乘鄉在漢代的雒縣境內(即今廣漢市)。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後,廣漢郡屬益州。進入到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今德陽市廣漢市一帶成為蜀漢的疆域。在劉備攻打益州的時候,就在雒城(今四川廣漢)和劉璋展開了激烈地較量。經過雒城之戰後,劉備終於攻佔了益州。西晉泰始二年(266年),分益州之地設立梁州於漢中,分廣漢郡設立新都郡,下轄雒縣(今廣漢市)等縣。

四川省一縣級市,人口超60萬,距成都市區24公里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廢廣漢郡和益州,改設蜀郡,雒縣為其轄縣。在隋朝時期,雒縣縣治遷至現雒城鎮,今縣級廣漢市一帶屬之。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分雒縣設立什邡縣。武德三年(620年),析雒縣、綿竹縣部分地區設立德陽縣。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於雒縣設立漢州,今縣級廣漢市一帶屬漢州雒縣。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前蜀、後唐、後蜀建制仍如唐制。北宋建立後,繼續設立州,領雒、什邡、德陽、綿竹4縣,隸屬西川路,雒縣為郡治,該地區屬之。

四川省一縣級市,人口超60萬,距成都市區24公里

最後,元朝時期,由漢州直轄原雒縣地區,以原雒縣為州治。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省雒縣入漢州,仍領三縣,屬成都府。清朝取代明朝後,降漢州為散州(單州),不再轄縣,隸屬成都府。到了1913年,改漢州為廣漢縣(緣廣漢郡而名),屬川西道。1928年,廣漢縣直屬於四川省。1983年8月,設立地級德陽市,廣漢縣由成都市劃入德陽市。1988年2月撤銷廣漢縣,設立縣級廣漢市,由四川省直轄,德陽市代管。截至2018年底,縣級廣漢市總面積達53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60.5萬人。

文/情懷歷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