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數學 不完美媽媽 毛媽Carol講繪本故事 2019-08-24
"

寫在前面

輔導孩子做作業真的是渡劫,每個單詞都有自己的想法:

"

寫在前面

輔導孩子做作業真的是渡劫,每個單詞都有自己的想法: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怎麼拼也拼不對的拼音:

"

寫在前面

輔導孩子做作業真的是渡劫,每個單詞都有自己的想法: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怎麼拼也拼不對的拼音: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還有最讓人上火的數學題,怎麼數都數不對,算出來了寫上去又不對,還有轉不過彎來:

"

寫在前面

輔導孩子做作業真的是渡劫,每個單詞都有自己的想法: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怎麼拼也拼不對的拼音: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還有最讓人上火的數學題,怎麼數都數不對,算出來了寫上去又不對,還有轉不過彎來: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2025年的數學科學(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in2025)》報告指出:實踐證明,數學學科正日益成為許多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怎麼給孩子的數學到底要怎麼啟蒙,成了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

寫在前面

輔導孩子做作業真的是渡劫,每個單詞都有自己的想法: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怎麼拼也拼不對的拼音: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還有最讓人上火的數學題,怎麼數都數不對,算出來了寫上去又不對,還有轉不過彎來: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2025年的數學科學(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in2025)》報告指出:實踐證明,數學學科正日益成為許多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怎麼給孩子的數學到底要怎麼啟蒙,成了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在看了北師大附屬中學的數學老師寫的《媽媽教的數學》,我找到了一些爸爸媽媽們可以入手的方向:

01 重新給孩子介紹數學

數學啟蒙,啟蒙兩個字重點就在於日常入手。

如果像上學一樣跟孩子說,我們今天要學習很難的內容,你要用心聽講,不能走神。

我們只是想告訴孩子認真聽,孩子聽到卻是“數學很難”

所以,數學就不應該這樣介紹。

超市的價格牌上原價、折扣價、會員價、幾斤幾兩、滿多少減多少,都是最簡單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

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重量、時間、長度、大小,用上道具:

你拿一個稱給孩子,孩子就會通過撥弄兩邊的重量,來達到保持兩邊的平衡;

你拿個手錶或者拿個時鐘去給孩子觀察,孩子自己就會特別留意現在是幾點,已經過了幾分鐘,甚至還會自己數秒針走一圈的圈數;

玩誰跨的步子大的遊戲,量一量張開的手臂有多長的遊戲,感受長短間數字的差距……

"

寫在前面

輔導孩子做作業真的是渡劫,每個單詞都有自己的想法: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怎麼拼也拼不對的拼音: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還有最讓人上火的數學題,怎麼數都數不對,算出來了寫上去又不對,還有轉不過彎來: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2025年的數學科學(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in2025)》報告指出:實踐證明,數學學科正日益成為許多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怎麼給孩子的數學到底要怎麼啟蒙,成了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在看了北師大附屬中學的數學老師寫的《媽媽教的數學》,我找到了一些爸爸媽媽們可以入手的方向:

01 重新給孩子介紹數學

數學啟蒙,啟蒙兩個字重點就在於日常入手。

如果像上學一樣跟孩子說,我們今天要學習很難的內容,你要用心聽講,不能走神。

我們只是想告訴孩子認真聽,孩子聽到卻是“數學很難”

所以,數學就不應該這樣介紹。

超市的價格牌上原價、折扣價、會員價、幾斤幾兩、滿多少減多少,都是最簡單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

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重量、時間、長度、大小,用上道具:

你拿一個稱給孩子,孩子就會通過撥弄兩邊的重量,來達到保持兩邊的平衡;

你拿個手錶或者拿個時鐘去給孩子觀察,孩子自己就會特別留意現在是幾點,已經過了幾分鐘,甚至還會自己數秒針走一圈的圈數;

玩誰跨的步子大的遊戲,量一量張開的手臂有多長的遊戲,感受長短間數字的差距……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這些都是小學課堂上會學習到的內容,但是讓孩子將僅僅存在於書本上的概念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對他們來說更直觀、更具體、印象更深刻。

02 愛數手指並不是壞事

玩手指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孩子從3個月開始就會做啃自己手的動作:先是啃拳頭,等到四五個月的時候,手指漸漸伸開,他們開始啃大拇指,接著就是另外的4個指頭。

啃大拇指的作用最大,直接刺激腦細胞發育的作用高達50%;另外4個指頭也很重要,可以刺激大腦周邊運動神經的連接。

然後孩子開始用嘴去啃手能夠抓到的東西。

"

寫在前面

輔導孩子做作業真的是渡劫,每個單詞都有自己的想法: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怎麼拼也拼不對的拼音: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還有最讓人上火的數學題,怎麼數都數不對,算出來了寫上去又不對,還有轉不過彎來: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2025年的數學科學(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in2025)》報告指出:實踐證明,數學學科正日益成為許多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怎麼給孩子的數學到底要怎麼啟蒙,成了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在看了北師大附屬中學的數學老師寫的《媽媽教的數學》,我找到了一些爸爸媽媽們可以入手的方向:

01 重新給孩子介紹數學

數學啟蒙,啟蒙兩個字重點就在於日常入手。

如果像上學一樣跟孩子說,我們今天要學習很難的內容,你要用心聽講,不能走神。

我們只是想告訴孩子認真聽,孩子聽到卻是“數學很難”

所以,數學就不應該這樣介紹。

超市的價格牌上原價、折扣價、會員價、幾斤幾兩、滿多少減多少,都是最簡單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

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重量、時間、長度、大小,用上道具:

你拿一個稱給孩子,孩子就會通過撥弄兩邊的重量,來達到保持兩邊的平衡;

你拿個手錶或者拿個時鐘去給孩子觀察,孩子自己就會特別留意現在是幾點,已經過了幾分鐘,甚至還會自己數秒針走一圈的圈數;

玩誰跨的步子大的遊戲,量一量張開的手臂有多長的遊戲,感受長短間數字的差距……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這些都是小學課堂上會學習到的內容,但是讓孩子將僅僅存在於書本上的概念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對他們來說更直觀、更具體、印象更深刻。

02 愛數手指並不是壞事

玩手指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孩子從3個月開始就會做啃自己手的動作:先是啃拳頭,等到四五個月的時候,手指漸漸伸開,他們開始啃大拇指,接著就是另外的4個指頭。

啃大拇指的作用最大,直接刺激腦細胞發育的作用高達50%;另外4個指頭也很重要,可以刺激大腦周邊運動神經的連接。

然後孩子開始用嘴去啃手能夠抓到的東西。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同樣,四五歲開始學習加法的時候,用手指也是直接刺激大腦接受數量變化的好方法

孩子愛鑽研是他找到樂趣所在,是他覺得好玩。

平時爸爸媽媽跟孩子坐車就不知道玩什麼,孩子就會拿著個ipad或者手機在玩。

但是你們可以一起玩數手指的遊戲,孩子喜歡像魔術、魔法那樣神奇的東西,神奇的數手指遊戲他們肯定不會錯過:

① 基礎的,可以先讓孩子用兩隻手、十根手指從左邊尾指開始去數40、50,然後再問孩子27、35落在哪根手指上。

這樣孩子肯定會重新再數一遍,再告訴你答案。

現在就是展示你神奇的時候了,你可以直接告訴他落在哪根手指上,27肯定是落在右手的食指上,35肯定是落在左手的大拇指上。

因為每到10都是一個輪迴,所有的數字的個位數都不會改變自己的位置。

還有倒轉數數從10開始往回數,然後20、30、40進階的一個訓練。還可以只在一隻手上數數,也可以變換著問題來玩。

"

寫在前面

輔導孩子做作業真的是渡劫,每個單詞都有自己的想法: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怎麼拼也拼不對的拼音: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還有最讓人上火的數學題,怎麼數都數不對,算出來了寫上去又不對,還有轉不過彎來: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2025年的數學科學(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in2025)》報告指出:實踐證明,數學學科正日益成為許多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怎麼給孩子的數學到底要怎麼啟蒙,成了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在看了北師大附屬中學的數學老師寫的《媽媽教的數學》,我找到了一些爸爸媽媽們可以入手的方向:

01 重新給孩子介紹數學

數學啟蒙,啟蒙兩個字重點就在於日常入手。

如果像上學一樣跟孩子說,我們今天要學習很難的內容,你要用心聽講,不能走神。

我們只是想告訴孩子認真聽,孩子聽到卻是“數學很難”

所以,數學就不應該這樣介紹。

超市的價格牌上原價、折扣價、會員價、幾斤幾兩、滿多少減多少,都是最簡單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

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重量、時間、長度、大小,用上道具:

你拿一個稱給孩子,孩子就會通過撥弄兩邊的重量,來達到保持兩邊的平衡;

你拿個手錶或者拿個時鐘去給孩子觀察,孩子自己就會特別留意現在是幾點,已經過了幾分鐘,甚至還會自己數秒針走一圈的圈數;

玩誰跨的步子大的遊戲,量一量張開的手臂有多長的遊戲,感受長短間數字的差距……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這些都是小學課堂上會學習到的內容,但是讓孩子將僅僅存在於書本上的概念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對他們來說更直觀、更具體、印象更深刻。

02 愛數手指並不是壞事

玩手指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孩子從3個月開始就會做啃自己手的動作:先是啃拳頭,等到四五個月的時候,手指漸漸伸開,他們開始啃大拇指,接著就是另外的4個指頭。

啃大拇指的作用最大,直接刺激腦細胞發育的作用高達50%;另外4個指頭也很重要,可以刺激大腦周邊運動神經的連接。

然後孩子開始用嘴去啃手能夠抓到的東西。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同樣,四五歲開始學習加法的時候,用手指也是直接刺激大腦接受數量變化的好方法

孩子愛鑽研是他找到樂趣所在,是他覺得好玩。

平時爸爸媽媽跟孩子坐車就不知道玩什麼,孩子就會拿著個ipad或者手機在玩。

但是你們可以一起玩數手指的遊戲,孩子喜歡像魔術、魔法那樣神奇的東西,神奇的數手指遊戲他們肯定不會錯過:

① 基礎的,可以先讓孩子用兩隻手、十根手指從左邊尾指開始去數40、50,然後再問孩子27、35落在哪根手指上。

這樣孩子肯定會重新再數一遍,再告訴你答案。

現在就是展示你神奇的時候了,你可以直接告訴他落在哪根手指上,27肯定是落在右手的食指上,35肯定是落在左手的大拇指上。

因為每到10都是一個輪迴,所有的數字的個位數都不會改變自己的位置。

還有倒轉數數從10開始往回數,然後20、30、40進階的一個訓練。還可以只在一隻手上數數,也可以變換著問題來玩。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② 想要難一點的,用手指去玩九九乘法表:

十根手指伸出來,從左手開始數到4,然後把手指彎進去,現在還剩9個手指伸著。

彎下去的手指左邊有幾個?(3)彎下去的手指右邊有幾個?(6)

"

寫在前面

輔導孩子做作業真的是渡劫,每個單詞都有自己的想法: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怎麼拼也拼不對的拼音: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還有最讓人上火的數學題,怎麼數都數不對,算出來了寫上去又不對,還有轉不過彎來: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2025年的數學科學(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in2025)》報告指出:實踐證明,數學學科正日益成為許多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怎麼給孩子的數學到底要怎麼啟蒙,成了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在看了北師大附屬中學的數學老師寫的《媽媽教的數學》,我找到了一些爸爸媽媽們可以入手的方向:

01 重新給孩子介紹數學

數學啟蒙,啟蒙兩個字重點就在於日常入手。

如果像上學一樣跟孩子說,我們今天要學習很難的內容,你要用心聽講,不能走神。

我們只是想告訴孩子認真聽,孩子聽到卻是“數學很難”

所以,數學就不應該這樣介紹。

超市的價格牌上原價、折扣價、會員價、幾斤幾兩、滿多少減多少,都是最簡單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

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重量、時間、長度、大小,用上道具:

你拿一個稱給孩子,孩子就會通過撥弄兩邊的重量,來達到保持兩邊的平衡;

你拿個手錶或者拿個時鐘去給孩子觀察,孩子自己就會特別留意現在是幾點,已經過了幾分鐘,甚至還會自己數秒針走一圈的圈數;

玩誰跨的步子大的遊戲,量一量張開的手臂有多長的遊戲,感受長短間數字的差距……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這些都是小學課堂上會學習到的內容,但是讓孩子將僅僅存在於書本上的概念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對他們來說更直觀、更具體、印象更深刻。

02 愛數手指並不是壞事

玩手指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孩子從3個月開始就會做啃自己手的動作:先是啃拳頭,等到四五個月的時候,手指漸漸伸開,他們開始啃大拇指,接著就是另外的4個指頭。

啃大拇指的作用最大,直接刺激腦細胞發育的作用高達50%;另外4個指頭也很重要,可以刺激大腦周邊運動神經的連接。

然後孩子開始用嘴去啃手能夠抓到的東西。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同樣,四五歲開始學習加法的時候,用手指也是直接刺激大腦接受數量變化的好方法

孩子愛鑽研是他找到樂趣所在,是他覺得好玩。

平時爸爸媽媽跟孩子坐車就不知道玩什麼,孩子就會拿著個ipad或者手機在玩。

但是你們可以一起玩數手指的遊戲,孩子喜歡像魔術、魔法那樣神奇的東西,神奇的數手指遊戲他們肯定不會錯過:

① 基礎的,可以先讓孩子用兩隻手、十根手指從左邊尾指開始去數40、50,然後再問孩子27、35落在哪根手指上。

這樣孩子肯定會重新再數一遍,再告訴你答案。

現在就是展示你神奇的時候了,你可以直接告訴他落在哪根手指上,27肯定是落在右手的食指上,35肯定是落在左手的大拇指上。

因為每到10都是一個輪迴,所有的數字的個位數都不會改變自己的位置。

還有倒轉數數從10開始往回數,然後20、30、40進階的一個訓練。還可以只在一隻手上數數,也可以變換著問題來玩。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② 想要難一點的,用手指去玩九九乘法表:

十根手指伸出來,從左手開始數到4,然後把手指彎進去,現在還剩9個手指伸著。

彎下去的手指左邊有幾個?(3)彎下去的手指右邊有幾個?(6)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合在一起剛好是不是,4*9=36

接著可以依次類推5*9、6*9、2*9……

就可以接受小朋友沉迷研究的開始了,之後的8、7啊,“最難的9已經教給你啦,剩下的你可以自己去找找規律哦~”

很多父母會說孩子不夠專注、執著,其實看看他們玩遊戲的樣子就知道了。

他們是真的有專注力也足夠執著,前提是他們真的感興趣。

想讓學習學得好,先用興趣甜甜地引進門,之後再讓他們費盡心機去思考學習,這樣是啟蒙的最終目的。

03 應用題的解答,是讓孩子把握主動權

《認知天性》裡面說到,知識是平面的,複合型知識是立體的。事實性的知識是直白的,而更高層次的學問講究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加減乘除沒有問題,但是上升到應用題就不會了。

孫老師在書中總結到,這3種情況下孩子會宣佈“這道題我不會”:

  • ·看不懂較多的詞彙
  • ·看不懂題目的目的
  • ·看不懂題目已經說明的情況

但是,其實孩子不會做的題目通常只有兩種:

  • ·知識沒學過
  • ·知識學過但忘記了

很多家長對這些應用題的做法就是,放慢速度、著重語氣、再把題目讀一遍。

但是孩子不理解就是不理解,就拿一道數學題來說:

一個籠子裡有3只鷹,有一隻是每3個小時叫一次,還有一隻是每8個小時叫一次,另外一隻是每12小時叫一次。

開始計時的時候,3只鷹恰好同時叫了。

問:未來的80小時內,兩隻鷹會同時叫幾次?

對於沒有思路的孩子,應該會拿一張白紙一個個畫出來。

這時候,有些家長忍不住吼這要畫到什麼時候。不久,我試了一下從畫出來到得出結果10分鐘。

"

寫在前面

輔導孩子做作業真的是渡劫,每個單詞都有自己的想法: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怎麼拼也拼不對的拼音: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還有最讓人上火的數學題,怎麼數都數不對,算出來了寫上去又不對,還有轉不過彎來: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2025年的數學科學(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in2025)》報告指出:實踐證明,數學學科正日益成為許多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怎麼給孩子的數學到底要怎麼啟蒙,成了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在看了北師大附屬中學的數學老師寫的《媽媽教的數學》,我找到了一些爸爸媽媽們可以入手的方向:

01 重新給孩子介紹數學

數學啟蒙,啟蒙兩個字重點就在於日常入手。

如果像上學一樣跟孩子說,我們今天要學習很難的內容,你要用心聽講,不能走神。

我們只是想告訴孩子認真聽,孩子聽到卻是“數學很難”

所以,數學就不應該這樣介紹。

超市的價格牌上原價、折扣價、會員價、幾斤幾兩、滿多少減多少,都是最簡單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

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重量、時間、長度、大小,用上道具:

你拿一個稱給孩子,孩子就會通過撥弄兩邊的重量,來達到保持兩邊的平衡;

你拿個手錶或者拿個時鐘去給孩子觀察,孩子自己就會特別留意現在是幾點,已經過了幾分鐘,甚至還會自己數秒針走一圈的圈數;

玩誰跨的步子大的遊戲,量一量張開的手臂有多長的遊戲,感受長短間數字的差距……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這些都是小學課堂上會學習到的內容,但是讓孩子將僅僅存在於書本上的概念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對他們來說更直觀、更具體、印象更深刻。

02 愛數手指並不是壞事

玩手指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孩子從3個月開始就會做啃自己手的動作:先是啃拳頭,等到四五個月的時候,手指漸漸伸開,他們開始啃大拇指,接著就是另外的4個指頭。

啃大拇指的作用最大,直接刺激腦細胞發育的作用高達50%;另外4個指頭也很重要,可以刺激大腦周邊運動神經的連接。

然後孩子開始用嘴去啃手能夠抓到的東西。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同樣,四五歲開始學習加法的時候,用手指也是直接刺激大腦接受數量變化的好方法

孩子愛鑽研是他找到樂趣所在,是他覺得好玩。

平時爸爸媽媽跟孩子坐車就不知道玩什麼,孩子就會拿著個ipad或者手機在玩。

但是你們可以一起玩數手指的遊戲,孩子喜歡像魔術、魔法那樣神奇的東西,神奇的數手指遊戲他們肯定不會錯過:

① 基礎的,可以先讓孩子用兩隻手、十根手指從左邊尾指開始去數40、50,然後再問孩子27、35落在哪根手指上。

這樣孩子肯定會重新再數一遍,再告訴你答案。

現在就是展示你神奇的時候了,你可以直接告訴他落在哪根手指上,27肯定是落在右手的食指上,35肯定是落在左手的大拇指上。

因為每到10都是一個輪迴,所有的數字的個位數都不會改變自己的位置。

還有倒轉數數從10開始往回數,然後20、30、40進階的一個訓練。還可以只在一隻手上數數,也可以變換著問題來玩。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② 想要難一點的,用手指去玩九九乘法表:

十根手指伸出來,從左手開始數到4,然後把手指彎進去,現在還剩9個手指伸著。

彎下去的手指左邊有幾個?(3)彎下去的手指右邊有幾個?(6)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合在一起剛好是不是,4*9=36

接著可以依次類推5*9、6*9、2*9……

就可以接受小朋友沉迷研究的開始了,之後的8、7啊,“最難的9已經教給你啦,剩下的你可以自己去找找規律哦~”

很多父母會說孩子不夠專注、執著,其實看看他們玩遊戲的樣子就知道了。

他們是真的有專注力也足夠執著,前提是他們真的感興趣。

想讓學習學得好,先用興趣甜甜地引進門,之後再讓他們費盡心機去思考學習,這樣是啟蒙的最終目的。

03 應用題的解答,是讓孩子把握主動權

《認知天性》裡面說到,知識是平面的,複合型知識是立體的。事實性的知識是直白的,而更高層次的學問講究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加減乘除沒有問題,但是上升到應用題就不會了。

孫老師在書中總結到,這3種情況下孩子會宣佈“這道題我不會”:

  • ·看不懂較多的詞彙
  • ·看不懂題目的目的
  • ·看不懂題目已經說明的情況

但是,其實孩子不會做的題目通常只有兩種:

  • ·知識沒學過
  • ·知識學過但忘記了

很多家長對這些應用題的做法就是,放慢速度、著重語氣、再把題目讀一遍。

但是孩子不理解就是不理解,就拿一道數學題來說:

一個籠子裡有3只鷹,有一隻是每3個小時叫一次,還有一隻是每8個小時叫一次,另外一隻是每12小時叫一次。

開始計時的時候,3只鷹恰好同時叫了。

問:未來的80小時內,兩隻鷹會同時叫幾次?

對於沒有思路的孩子,應該會拿一張白紙一個個畫出來。

這時候,有些家長忍不住吼這要畫到什麼時候。不久,我試了一下從畫出來到得出結果10分鐘。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為什麼要強調先給孩子試呢,因為在我畫和計算的過程中,我確實是感覺到了無比的投入,算出來也很有成就感。

很多家長就會說了,那也不能這樣,假如是100、500、1000……考試還能畫嗎?

這時候就是家長髮揮關鍵作用的時候了。

孩子畫完了得出答案了,讓孩子觀察學會在裡面找規律:

·鷹會叫的時間點,都是他們乘法的時間點,比如3=3*1,6=3*2;

·在24小時內,三隻鷹同時叫在24點,兩隻同時叫只有在12點,是3小時鷹和12小時鷹的重合→3和12是能被12除盡的,3、8、12是能同時被24除盡的;

·第二個循環,48小時內重合的地方,也還是3小時鷹和12小時鷹的36→3、12能被36除盡。通常到這裡孩子會摸到大概的規律。

我們繼續引導思考:

再看看72小時的循環、96小時的循環,基本上孩子都會發現規律所在。

應用題就是會用很多字眼去迷惑你,其實到頭來就是問你,3和8、3和12、8和12的公倍數,再排除掉重合的。

在他們獨自探索的過程中,其實他們就摸清了題目的套路,也弄清了題目的目的。

這時候再將正確答案告訴他們,或者正確做法說給他們聽,他們會覺得很神奇,也更容易接受。

"

寫在前面

輔導孩子做作業真的是渡劫,每個單詞都有自己的想法: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怎麼拼也拼不對的拼音: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還有最讓人上火的數學題,怎麼數都數不對,算出來了寫上去又不對,還有轉不過彎來: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2025年的數學科學(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in2025)》報告指出:實踐證明,數學學科正日益成為許多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怎麼給孩子的數學到底要怎麼啟蒙,成了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在看了北師大附屬中學的數學老師寫的《媽媽教的數學》,我找到了一些爸爸媽媽們可以入手的方向:

01 重新給孩子介紹數學

數學啟蒙,啟蒙兩個字重點就在於日常入手。

如果像上學一樣跟孩子說,我們今天要學習很難的內容,你要用心聽講,不能走神。

我們只是想告訴孩子認真聽,孩子聽到卻是“數學很難”

所以,數學就不應該這樣介紹。

超市的價格牌上原價、折扣價、會員價、幾斤幾兩、滿多少減多少,都是最簡單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

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重量、時間、長度、大小,用上道具:

你拿一個稱給孩子,孩子就會通過撥弄兩邊的重量,來達到保持兩邊的平衡;

你拿個手錶或者拿個時鐘去給孩子觀察,孩子自己就會特別留意現在是幾點,已經過了幾分鐘,甚至還會自己數秒針走一圈的圈數;

玩誰跨的步子大的遊戲,量一量張開的手臂有多長的遊戲,感受長短間數字的差距……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這些都是小學課堂上會學習到的內容,但是讓孩子將僅僅存在於書本上的概念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對他們來說更直觀、更具體、印象更深刻。

02 愛數手指並不是壞事

玩手指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孩子從3個月開始就會做啃自己手的動作:先是啃拳頭,等到四五個月的時候,手指漸漸伸開,他們開始啃大拇指,接著就是另外的4個指頭。

啃大拇指的作用最大,直接刺激腦細胞發育的作用高達50%;另外4個指頭也很重要,可以刺激大腦周邊運動神經的連接。

然後孩子開始用嘴去啃手能夠抓到的東西。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同樣,四五歲開始學習加法的時候,用手指也是直接刺激大腦接受數量變化的好方法

孩子愛鑽研是他找到樂趣所在,是他覺得好玩。

平時爸爸媽媽跟孩子坐車就不知道玩什麼,孩子就會拿著個ipad或者手機在玩。

但是你們可以一起玩數手指的遊戲,孩子喜歡像魔術、魔法那樣神奇的東西,神奇的數手指遊戲他們肯定不會錯過:

① 基礎的,可以先讓孩子用兩隻手、十根手指從左邊尾指開始去數40、50,然後再問孩子27、35落在哪根手指上。

這樣孩子肯定會重新再數一遍,再告訴你答案。

現在就是展示你神奇的時候了,你可以直接告訴他落在哪根手指上,27肯定是落在右手的食指上,35肯定是落在左手的大拇指上。

因為每到10都是一個輪迴,所有的數字的個位數都不會改變自己的位置。

還有倒轉數數從10開始往回數,然後20、30、40進階的一個訓練。還可以只在一隻手上數數,也可以變換著問題來玩。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② 想要難一點的,用手指去玩九九乘法表:

十根手指伸出來,從左手開始數到4,然後把手指彎進去,現在還剩9個手指伸著。

彎下去的手指左邊有幾個?(3)彎下去的手指右邊有幾個?(6)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合在一起剛好是不是,4*9=36

接著可以依次類推5*9、6*9、2*9……

就可以接受小朋友沉迷研究的開始了,之後的8、7啊,“最難的9已經教給你啦,剩下的你可以自己去找找規律哦~”

很多父母會說孩子不夠專注、執著,其實看看他們玩遊戲的樣子就知道了。

他們是真的有專注力也足夠執著,前提是他們真的感興趣。

想讓學習學得好,先用興趣甜甜地引進門,之後再讓他們費盡心機去思考學習,這樣是啟蒙的最終目的。

03 應用題的解答,是讓孩子把握主動權

《認知天性》裡面說到,知識是平面的,複合型知識是立體的。事實性的知識是直白的,而更高層次的學問講究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加減乘除沒有問題,但是上升到應用題就不會了。

孫老師在書中總結到,這3種情況下孩子會宣佈“這道題我不會”:

  • ·看不懂較多的詞彙
  • ·看不懂題目的目的
  • ·看不懂題目已經說明的情況

但是,其實孩子不會做的題目通常只有兩種:

  • ·知識沒學過
  • ·知識學過但忘記了

很多家長對這些應用題的做法就是,放慢速度、著重語氣、再把題目讀一遍。

但是孩子不理解就是不理解,就拿一道數學題來說:

一個籠子裡有3只鷹,有一隻是每3個小時叫一次,還有一隻是每8個小時叫一次,另外一隻是每12小時叫一次。

開始計時的時候,3只鷹恰好同時叫了。

問:未來的80小時內,兩隻鷹會同時叫幾次?

對於沒有思路的孩子,應該會拿一張白紙一個個畫出來。

這時候,有些家長忍不住吼這要畫到什麼時候。不久,我試了一下從畫出來到得出結果10分鐘。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為什麼要強調先給孩子試呢,因為在我畫和計算的過程中,我確實是感覺到了無比的投入,算出來也很有成就感。

很多家長就會說了,那也不能這樣,假如是100、500、1000……考試還能畫嗎?

這時候就是家長髮揮關鍵作用的時候了。

孩子畫完了得出答案了,讓孩子觀察學會在裡面找規律:

·鷹會叫的時間點,都是他們乘法的時間點,比如3=3*1,6=3*2;

·在24小時內,三隻鷹同時叫在24點,兩隻同時叫只有在12點,是3小時鷹和12小時鷹的重合→3和12是能被12除盡的,3、8、12是能同時被24除盡的;

·第二個循環,48小時內重合的地方,也還是3小時鷹和12小時鷹的36→3、12能被36除盡。通常到這裡孩子會摸到大概的規律。

我們繼續引導思考:

再看看72小時的循環、96小時的循環,基本上孩子都會發現規律所在。

應用題就是會用很多字眼去迷惑你,其實到頭來就是問你,3和8、3和12、8和12的公倍數,再排除掉重合的。

在他們獨自探索的過程中,其實他們就摸清了題目的套路,也弄清了題目的目的。

這時候再將正確答案告訴他們,或者正確做法說給他們聽,他們會覺得很神奇,也更容易接受。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很多家長會老是這樣做也不是辦法,但是這確實是個辦法:

首先,他會讓孩子開口說自己的思路,說的過程中思路理清了、方法找到了。

其次,他會讓孩子有主動權他可以選擇怎麼做這道題,他可以決定怎麼進行運算,他還是自己找到規律,成就感真的不是平常的題目能給的。

應用題的培養,是鼓勵他們找一條清晰的通路,理清題目的情況,弄明白題目希望他完成什麼。

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疑問,我們就能解決孩子對題目的恐懼了。

04“借了的一,什麼時候還?”

每次看到別人寫的寫作業父母被氣到不行的視頻,就知道有多少家長死在這上面。

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容易陷入一個“知識誤區”,因為他們已經很懂很瞭解,所以在他們眼裡都是基礎簡單的知識。

可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是新學的知識,他們是有權對此陌生和不會的。

孩子不會是常態,一學就會是“神童”。

還有特別粗心等的問題,其實根源都在一個地方。孩子的本性越淳樸,越不喜歡重複性的動作。

重複能夠讓這個動作更加嫻熟,但是對急於認識新世界、新鮮事物的孩子來說就不太實用。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我們千次、百次地告訴孩子要檢查,告訴孩子這道題的正確做法,孩子還是“聽不進去”,其實有可能是方法不合適。我們可以給孩子換種算數的方式:

拿41-27=?這道題來說,孩子理解不了借一位這個詞的含義,我們可以把等式拆分開來:

41=40+1=30+11,借一位就等於把41拆成30+11。

“借一位”這個說法其實是把步驟省略了跳躍了,父母多年來已經形成了知道了,但是孩子還不熟悉,這時候把詳細的過程寫出來有助於孩子直觀地 理解。

乘法上,我們常規的計算題是這樣標記的:

"

寫在前面

輔導孩子做作業真的是渡劫,每個單詞都有自己的想法: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怎麼拼也拼不對的拼音: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還有最讓人上火的數學題,怎麼數都數不對,算出來了寫上去又不對,還有轉不過彎來: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2025年的數學科學(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in2025)》報告指出:實踐證明,數學學科正日益成為許多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怎麼給孩子的數學到底要怎麼啟蒙,成了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在看了北師大附屬中學的數學老師寫的《媽媽教的數學》,我找到了一些爸爸媽媽們可以入手的方向:

01 重新給孩子介紹數學

數學啟蒙,啟蒙兩個字重點就在於日常入手。

如果像上學一樣跟孩子說,我們今天要學習很難的內容,你要用心聽講,不能走神。

我們只是想告訴孩子認真聽,孩子聽到卻是“數學很難”

所以,數學就不應該這樣介紹。

超市的價格牌上原價、折扣價、會員價、幾斤幾兩、滿多少減多少,都是最簡單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

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重量、時間、長度、大小,用上道具:

你拿一個稱給孩子,孩子就會通過撥弄兩邊的重量,來達到保持兩邊的平衡;

你拿個手錶或者拿個時鐘去給孩子觀察,孩子自己就會特別留意現在是幾點,已經過了幾分鐘,甚至還會自己數秒針走一圈的圈數;

玩誰跨的步子大的遊戲,量一量張開的手臂有多長的遊戲,感受長短間數字的差距……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這些都是小學課堂上會學習到的內容,但是讓孩子將僅僅存在於書本上的概念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對他們來說更直觀、更具體、印象更深刻。

02 愛數手指並不是壞事

玩手指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孩子從3個月開始就會做啃自己手的動作:先是啃拳頭,等到四五個月的時候,手指漸漸伸開,他們開始啃大拇指,接著就是另外的4個指頭。

啃大拇指的作用最大,直接刺激腦細胞發育的作用高達50%;另外4個指頭也很重要,可以刺激大腦周邊運動神經的連接。

然後孩子開始用嘴去啃手能夠抓到的東西。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同樣,四五歲開始學習加法的時候,用手指也是直接刺激大腦接受數量變化的好方法

孩子愛鑽研是他找到樂趣所在,是他覺得好玩。

平時爸爸媽媽跟孩子坐車就不知道玩什麼,孩子就會拿著個ipad或者手機在玩。

但是你們可以一起玩數手指的遊戲,孩子喜歡像魔術、魔法那樣神奇的東西,神奇的數手指遊戲他們肯定不會錯過:

① 基礎的,可以先讓孩子用兩隻手、十根手指從左邊尾指開始去數40、50,然後再問孩子27、35落在哪根手指上。

這樣孩子肯定會重新再數一遍,再告訴你答案。

現在就是展示你神奇的時候了,你可以直接告訴他落在哪根手指上,27肯定是落在右手的食指上,35肯定是落在左手的大拇指上。

因為每到10都是一個輪迴,所有的數字的個位數都不會改變自己的位置。

還有倒轉數數從10開始往回數,然後20、30、40進階的一個訓練。還可以只在一隻手上數數,也可以變換著問題來玩。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② 想要難一點的,用手指去玩九九乘法表:

十根手指伸出來,從左手開始數到4,然後把手指彎進去,現在還剩9個手指伸著。

彎下去的手指左邊有幾個?(3)彎下去的手指右邊有幾個?(6)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合在一起剛好是不是,4*9=36

接著可以依次類推5*9、6*9、2*9……

就可以接受小朋友沉迷研究的開始了,之後的8、7啊,“最難的9已經教給你啦,剩下的你可以自己去找找規律哦~”

很多父母會說孩子不夠專注、執著,其實看看他們玩遊戲的樣子就知道了。

他們是真的有專注力也足夠執著,前提是他們真的感興趣。

想讓學習學得好,先用興趣甜甜地引進門,之後再讓他們費盡心機去思考學習,這樣是啟蒙的最終目的。

03 應用題的解答,是讓孩子把握主動權

《認知天性》裡面說到,知識是平面的,複合型知識是立體的。事實性的知識是直白的,而更高層次的學問講究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加減乘除沒有問題,但是上升到應用題就不會了。

孫老師在書中總結到,這3種情況下孩子會宣佈“這道題我不會”:

  • ·看不懂較多的詞彙
  • ·看不懂題目的目的
  • ·看不懂題目已經說明的情況

但是,其實孩子不會做的題目通常只有兩種:

  • ·知識沒學過
  • ·知識學過但忘記了

很多家長對這些應用題的做法就是,放慢速度、著重語氣、再把題目讀一遍。

但是孩子不理解就是不理解,就拿一道數學題來說:

一個籠子裡有3只鷹,有一隻是每3個小時叫一次,還有一隻是每8個小時叫一次,另外一隻是每12小時叫一次。

開始計時的時候,3只鷹恰好同時叫了。

問:未來的80小時內,兩隻鷹會同時叫幾次?

對於沒有思路的孩子,應該會拿一張白紙一個個畫出來。

這時候,有些家長忍不住吼這要畫到什麼時候。不久,我試了一下從畫出來到得出結果10分鐘。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為什麼要強調先給孩子試呢,因為在我畫和計算的過程中,我確實是感覺到了無比的投入,算出來也很有成就感。

很多家長就會說了,那也不能這樣,假如是100、500、1000……考試還能畫嗎?

這時候就是家長髮揮關鍵作用的時候了。

孩子畫完了得出答案了,讓孩子觀察學會在裡面找規律:

·鷹會叫的時間點,都是他們乘法的時間點,比如3=3*1,6=3*2;

·在24小時內,三隻鷹同時叫在24點,兩隻同時叫只有在12點,是3小時鷹和12小時鷹的重合→3和12是能被12除盡的,3、8、12是能同時被24除盡的;

·第二個循環,48小時內重合的地方,也還是3小時鷹和12小時鷹的36→3、12能被36除盡。通常到這裡孩子會摸到大概的規律。

我們繼續引導思考:

再看看72小時的循環、96小時的循環,基本上孩子都會發現規律所在。

應用題就是會用很多字眼去迷惑你,其實到頭來就是問你,3和8、3和12、8和12的公倍數,再排除掉重合的。

在他們獨自探索的過程中,其實他們就摸清了題目的套路,也弄清了題目的目的。

這時候再將正確答案告訴他們,或者正確做法說給他們聽,他們會覺得很神奇,也更容易接受。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很多家長會老是這樣做也不是辦法,但是這確實是個辦法:

首先,他會讓孩子開口說自己的思路,說的過程中思路理清了、方法找到了。

其次,他會讓孩子有主動權他可以選擇怎麼做這道題,他可以決定怎麼進行運算,他還是自己找到規律,成就感真的不是平常的題目能給的。

應用題的培養,是鼓勵他們找一條清晰的通路,理清題目的情況,弄明白題目希望他完成什麼。

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疑問,我們就能解決孩子對題目的恐懼了。

04“借了的一,什麼時候還?”

每次看到別人寫的寫作業父母被氣到不行的視頻,就知道有多少家長死在這上面。

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容易陷入一個“知識誤區”,因為他們已經很懂很瞭解,所以在他們眼裡都是基礎簡單的知識。

可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是新學的知識,他們是有權對此陌生和不會的。

孩子不會是常態,一學就會是“神童”。

還有特別粗心等的問題,其實根源都在一個地方。孩子的本性越淳樸,越不喜歡重複性的動作。

重複能夠讓這個動作更加嫻熟,但是對急於認識新世界、新鮮事物的孩子來說就不太實用。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我們千次、百次地告訴孩子要檢查,告訴孩子這道題的正確做法,孩子還是“聽不進去”,其實有可能是方法不合適。我們可以給孩子換種算數的方式:

拿41-27=?這道題來說,孩子理解不了借一位這個詞的含義,我們可以把等式拆分開來:

41=40+1=30+11,借一位就等於把41拆成30+11。

“借一位”這個說法其實是把步驟省略了跳躍了,父母多年來已經形成了知道了,但是孩子還不熟悉,這時候把詳細的過程寫出來有助於孩子直觀地 理解。

乘法上,我們常規的計算題是這樣標記的: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這種模式計算的時候就是將加法和乘法混合計算,犯錯率還挺高的。

可以換成這樣的模式:

"

寫在前面

輔導孩子做作業真的是渡劫,每個單詞都有自己的想法: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怎麼拼也拼不對的拼音: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還有最讓人上火的數學題,怎麼數都數不對,算出來了寫上去又不對,還有轉不過彎來: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2025年的數學科學(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in2025)》報告指出:實踐證明,數學學科正日益成為許多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怎麼給孩子的數學到底要怎麼啟蒙,成了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在看了北師大附屬中學的數學老師寫的《媽媽教的數學》,我找到了一些爸爸媽媽們可以入手的方向:

01 重新給孩子介紹數學

數學啟蒙,啟蒙兩個字重點就在於日常入手。

如果像上學一樣跟孩子說,我們今天要學習很難的內容,你要用心聽講,不能走神。

我們只是想告訴孩子認真聽,孩子聽到卻是“數學很難”

所以,數學就不應該這樣介紹。

超市的價格牌上原價、折扣價、會員價、幾斤幾兩、滿多少減多少,都是最簡單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

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重量、時間、長度、大小,用上道具:

你拿一個稱給孩子,孩子就會通過撥弄兩邊的重量,來達到保持兩邊的平衡;

你拿個手錶或者拿個時鐘去給孩子觀察,孩子自己就會特別留意現在是幾點,已經過了幾分鐘,甚至還會自己數秒針走一圈的圈數;

玩誰跨的步子大的遊戲,量一量張開的手臂有多長的遊戲,感受長短間數字的差距……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這些都是小學課堂上會學習到的內容,但是讓孩子將僅僅存在於書本上的概念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對他們來說更直觀、更具體、印象更深刻。

02 愛數手指並不是壞事

玩手指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孩子從3個月開始就會做啃自己手的動作:先是啃拳頭,等到四五個月的時候,手指漸漸伸開,他們開始啃大拇指,接著就是另外的4個指頭。

啃大拇指的作用最大,直接刺激腦細胞發育的作用高達50%;另外4個指頭也很重要,可以刺激大腦周邊運動神經的連接。

然後孩子開始用嘴去啃手能夠抓到的東西。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同樣,四五歲開始學習加法的時候,用手指也是直接刺激大腦接受數量變化的好方法

孩子愛鑽研是他找到樂趣所在,是他覺得好玩。

平時爸爸媽媽跟孩子坐車就不知道玩什麼,孩子就會拿著個ipad或者手機在玩。

但是你們可以一起玩數手指的遊戲,孩子喜歡像魔術、魔法那樣神奇的東西,神奇的數手指遊戲他們肯定不會錯過:

① 基礎的,可以先讓孩子用兩隻手、十根手指從左邊尾指開始去數40、50,然後再問孩子27、35落在哪根手指上。

這樣孩子肯定會重新再數一遍,再告訴你答案。

現在就是展示你神奇的時候了,你可以直接告訴他落在哪根手指上,27肯定是落在右手的食指上,35肯定是落在左手的大拇指上。

因為每到10都是一個輪迴,所有的數字的個位數都不會改變自己的位置。

還有倒轉數數從10開始往回數,然後20、30、40進階的一個訓練。還可以只在一隻手上數數,也可以變換著問題來玩。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② 想要難一點的,用手指去玩九九乘法表:

十根手指伸出來,從左手開始數到4,然後把手指彎進去,現在還剩9個手指伸著。

彎下去的手指左邊有幾個?(3)彎下去的手指右邊有幾個?(6)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合在一起剛好是不是,4*9=36

接著可以依次類推5*9、6*9、2*9……

就可以接受小朋友沉迷研究的開始了,之後的8、7啊,“最難的9已經教給你啦,剩下的你可以自己去找找規律哦~”

很多父母會說孩子不夠專注、執著,其實看看他們玩遊戲的樣子就知道了。

他們是真的有專注力也足夠執著,前提是他們真的感興趣。

想讓學習學得好,先用興趣甜甜地引進門,之後再讓他們費盡心機去思考學習,這樣是啟蒙的最終目的。

03 應用題的解答,是讓孩子把握主動權

《認知天性》裡面說到,知識是平面的,複合型知識是立體的。事實性的知識是直白的,而更高層次的學問講究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加減乘除沒有問題,但是上升到應用題就不會了。

孫老師在書中總結到,這3種情況下孩子會宣佈“這道題我不會”:

  • ·看不懂較多的詞彙
  • ·看不懂題目的目的
  • ·看不懂題目已經說明的情況

但是,其實孩子不會做的題目通常只有兩種:

  • ·知識沒學過
  • ·知識學過但忘記了

很多家長對這些應用題的做法就是,放慢速度、著重語氣、再把題目讀一遍。

但是孩子不理解就是不理解,就拿一道數學題來說:

一個籠子裡有3只鷹,有一隻是每3個小時叫一次,還有一隻是每8個小時叫一次,另外一隻是每12小時叫一次。

開始計時的時候,3只鷹恰好同時叫了。

問:未來的80小時內,兩隻鷹會同時叫幾次?

對於沒有思路的孩子,應該會拿一張白紙一個個畫出來。

這時候,有些家長忍不住吼這要畫到什麼時候。不久,我試了一下從畫出來到得出結果10分鐘。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為什麼要強調先給孩子試呢,因為在我畫和計算的過程中,我確實是感覺到了無比的投入,算出來也很有成就感。

很多家長就會說了,那也不能這樣,假如是100、500、1000……考試還能畫嗎?

這時候就是家長髮揮關鍵作用的時候了。

孩子畫完了得出答案了,讓孩子觀察學會在裡面找規律:

·鷹會叫的時間點,都是他們乘法的時間點,比如3=3*1,6=3*2;

·在24小時內,三隻鷹同時叫在24點,兩隻同時叫只有在12點,是3小時鷹和12小時鷹的重合→3和12是能被12除盡的,3、8、12是能同時被24除盡的;

·第二個循環,48小時內重合的地方,也還是3小時鷹和12小時鷹的36→3、12能被36除盡。通常到這裡孩子會摸到大概的規律。

我們繼續引導思考:

再看看72小時的循環、96小時的循環,基本上孩子都會發現規律所在。

應用題就是會用很多字眼去迷惑你,其實到頭來就是問你,3和8、3和12、8和12的公倍數,再排除掉重合的。

在他們獨自探索的過程中,其實他們就摸清了題目的套路,也弄清了題目的目的。

這時候再將正確答案告訴他們,或者正確做法說給他們聽,他們會覺得很神奇,也更容易接受。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很多家長會老是這樣做也不是辦法,但是這確實是個辦法:

首先,他會讓孩子開口說自己的思路,說的過程中思路理清了、方法找到了。

其次,他會讓孩子有主動權他可以選擇怎麼做這道題,他可以決定怎麼進行運算,他還是自己找到規律,成就感真的不是平常的題目能給的。

應用題的培養,是鼓勵他們找一條清晰的通路,理清題目的情況,弄明白題目希望他完成什麼。

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疑問,我們就能解決孩子對題目的恐懼了。

04“借了的一,什麼時候還?”

每次看到別人寫的寫作業父母被氣到不行的視頻,就知道有多少家長死在這上面。

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容易陷入一個“知識誤區”,因為他們已經很懂很瞭解,所以在他們眼裡都是基礎簡單的知識。

可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是新學的知識,他們是有權對此陌生和不會的。

孩子不會是常態,一學就會是“神童”。

還有特別粗心等的問題,其實根源都在一個地方。孩子的本性越淳樸,越不喜歡重複性的動作。

重複能夠讓這個動作更加嫻熟,但是對急於認識新世界、新鮮事物的孩子來說就不太實用。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我們千次、百次地告訴孩子要檢查,告訴孩子這道題的正確做法,孩子還是“聽不進去”,其實有可能是方法不合適。我們可以給孩子換種算數的方式:

拿41-27=?這道題來說,孩子理解不了借一位這個詞的含義,我們可以把等式拆分開來:

41=40+1=30+11,借一位就等於把41拆成30+11。

“借一位”這個說法其實是把步驟省略了跳躍了,父母多年來已經形成了知道了,但是孩子還不熟悉,這時候把詳細的過程寫出來有助於孩子直觀地 理解。

乘法上,我們常規的計算題是這樣標記的: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這種模式計算的時候就是將加法和乘法混合計算,犯錯率還挺高的。

可以換成這樣的模式: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先完成乘法再完成加法,不用兩種方式同時切換進行,而且都是十以內數的加法,難度更低。

當我們檢查作業的時候,還可以給孩子變個魔術,一個快速檢驗他們兩位數以上乘法有沒有出錯的魔術:

23*39=897,如何一眼就知道有沒有算錯?

(23*39)

2+3=5 3+9=12→1+2=3

(897)

8+9+7=24→2+4=6

(最後)

3*5=15→1+5=6,6=6

這個等式是成立的,所以答案是正確的,可以拿計算機按一按。然後再用同樣的方法檢查一下,278*845=233910正不正確。

等你會了,你就可以表演給你的孩子看了。

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並不是真的粗心或者笨,當你換個方法給他們可能會有不可思議的效果。

既然現在的爸爸媽媽已經被作業逼得什麼都要會了,不妨也多學一下這些神奇的運算法則的知識,與孩子一起增加數學的趣味性。

05 正確對待錯題

考試是最有效的學習策略之一,只需要自測1次,一週後回憶率從28%躍遷為39%。

所以去檢驗孩子的學習,是看看孩子學得怎麼樣最好的辦法。

那麼檢驗完之後,卷子上的錯題要怎麼辦?

這些錯題才是最寶貴的東西,他能幫我們找到提高成績的地方。

基於北京三所學校882個學生,2554分試卷的分析結果,小學階段做數學題會犯五類常見的錯誤,分別是:

·粗心導致的錯誤→換成更清晰的運算方法,用不同的方法檢驗

·步驟跳躍導致的錯誤→將每一步都寫下來

·規則運用模糊導致的錯誤→回到基礎規則運算練習

·題意理解偏差導致的錯誤→讓孩子開口說自己的思路

·對概念理解不準確導致的錯誤→回到書本上再次學習。

其實,孩子做題中出現的錯誤才是孩子進步過程中最寶貴的記號。

"

寫在前面

輔導孩子做作業真的是渡劫,每個單詞都有自己的想法: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怎麼拼也拼不對的拼音: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還有最讓人上火的數學題,怎麼數都數不對,算出來了寫上去又不對,還有轉不過彎來: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2025年的數學科學(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in2025)》報告指出:實踐證明,數學學科正日益成為許多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怎麼給孩子的數學到底要怎麼啟蒙,成了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在看了北師大附屬中學的數學老師寫的《媽媽教的數學》,我找到了一些爸爸媽媽們可以入手的方向:

01 重新給孩子介紹數學

數學啟蒙,啟蒙兩個字重點就在於日常入手。

如果像上學一樣跟孩子說,我們今天要學習很難的內容,你要用心聽講,不能走神。

我們只是想告訴孩子認真聽,孩子聽到卻是“數學很難”

所以,數學就不應該這樣介紹。

超市的價格牌上原價、折扣價、會員價、幾斤幾兩、滿多少減多少,都是最簡單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

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重量、時間、長度、大小,用上道具:

你拿一個稱給孩子,孩子就會通過撥弄兩邊的重量,來達到保持兩邊的平衡;

你拿個手錶或者拿個時鐘去給孩子觀察,孩子自己就會特別留意現在是幾點,已經過了幾分鐘,甚至還會自己數秒針走一圈的圈數;

玩誰跨的步子大的遊戲,量一量張開的手臂有多長的遊戲,感受長短間數字的差距……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這些都是小學課堂上會學習到的內容,但是讓孩子將僅僅存在於書本上的概念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對他們來說更直觀、更具體、印象更深刻。

02 愛數手指並不是壞事

玩手指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孩子從3個月開始就會做啃自己手的動作:先是啃拳頭,等到四五個月的時候,手指漸漸伸開,他們開始啃大拇指,接著就是另外的4個指頭。

啃大拇指的作用最大,直接刺激腦細胞發育的作用高達50%;另外4個指頭也很重要,可以刺激大腦周邊運動神經的連接。

然後孩子開始用嘴去啃手能夠抓到的東西。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同樣,四五歲開始學習加法的時候,用手指也是直接刺激大腦接受數量變化的好方法

孩子愛鑽研是他找到樂趣所在,是他覺得好玩。

平時爸爸媽媽跟孩子坐車就不知道玩什麼,孩子就會拿著個ipad或者手機在玩。

但是你們可以一起玩數手指的遊戲,孩子喜歡像魔術、魔法那樣神奇的東西,神奇的數手指遊戲他們肯定不會錯過:

① 基礎的,可以先讓孩子用兩隻手、十根手指從左邊尾指開始去數40、50,然後再問孩子27、35落在哪根手指上。

這樣孩子肯定會重新再數一遍,再告訴你答案。

現在就是展示你神奇的時候了,你可以直接告訴他落在哪根手指上,27肯定是落在右手的食指上,35肯定是落在左手的大拇指上。

因為每到10都是一個輪迴,所有的數字的個位數都不會改變自己的位置。

還有倒轉數數從10開始往回數,然後20、30、40進階的一個訓練。還可以只在一隻手上數數,也可以變換著問題來玩。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② 想要難一點的,用手指去玩九九乘法表:

十根手指伸出來,從左手開始數到4,然後把手指彎進去,現在還剩9個手指伸著。

彎下去的手指左邊有幾個?(3)彎下去的手指右邊有幾個?(6)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合在一起剛好是不是,4*9=36

接著可以依次類推5*9、6*9、2*9……

就可以接受小朋友沉迷研究的開始了,之後的8、7啊,“最難的9已經教給你啦,剩下的你可以自己去找找規律哦~”

很多父母會說孩子不夠專注、執著,其實看看他們玩遊戲的樣子就知道了。

他們是真的有專注力也足夠執著,前提是他們真的感興趣。

想讓學習學得好,先用興趣甜甜地引進門,之後再讓他們費盡心機去思考學習,這樣是啟蒙的最終目的。

03 應用題的解答,是讓孩子把握主動權

《認知天性》裡面說到,知識是平面的,複合型知識是立體的。事實性的知識是直白的,而更高層次的學問講究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加減乘除沒有問題,但是上升到應用題就不會了。

孫老師在書中總結到,這3種情況下孩子會宣佈“這道題我不會”:

  • ·看不懂較多的詞彙
  • ·看不懂題目的目的
  • ·看不懂題目已經說明的情況

但是,其實孩子不會做的題目通常只有兩種:

  • ·知識沒學過
  • ·知識學過但忘記了

很多家長對這些應用題的做法就是,放慢速度、著重語氣、再把題目讀一遍。

但是孩子不理解就是不理解,就拿一道數學題來說:

一個籠子裡有3只鷹,有一隻是每3個小時叫一次,還有一隻是每8個小時叫一次,另外一隻是每12小時叫一次。

開始計時的時候,3只鷹恰好同時叫了。

問:未來的80小時內,兩隻鷹會同時叫幾次?

對於沒有思路的孩子,應該會拿一張白紙一個個畫出來。

這時候,有些家長忍不住吼這要畫到什麼時候。不久,我試了一下從畫出來到得出結果10分鐘。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為什麼要強調先給孩子試呢,因為在我畫和計算的過程中,我確實是感覺到了無比的投入,算出來也很有成就感。

很多家長就會說了,那也不能這樣,假如是100、500、1000……考試還能畫嗎?

這時候就是家長髮揮關鍵作用的時候了。

孩子畫完了得出答案了,讓孩子觀察學會在裡面找規律:

·鷹會叫的時間點,都是他們乘法的時間點,比如3=3*1,6=3*2;

·在24小時內,三隻鷹同時叫在24點,兩隻同時叫只有在12點,是3小時鷹和12小時鷹的重合→3和12是能被12除盡的,3、8、12是能同時被24除盡的;

·第二個循環,48小時內重合的地方,也還是3小時鷹和12小時鷹的36→3、12能被36除盡。通常到這裡孩子會摸到大概的規律。

我們繼續引導思考:

再看看72小時的循環、96小時的循環,基本上孩子都會發現規律所在。

應用題就是會用很多字眼去迷惑你,其實到頭來就是問你,3和8、3和12、8和12的公倍數,再排除掉重合的。

在他們獨自探索的過程中,其實他們就摸清了題目的套路,也弄清了題目的目的。

這時候再將正確答案告訴他們,或者正確做法說給他們聽,他們會覺得很神奇,也更容易接受。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很多家長會老是這樣做也不是辦法,但是這確實是個辦法:

首先,他會讓孩子開口說自己的思路,說的過程中思路理清了、方法找到了。

其次,他會讓孩子有主動權他可以選擇怎麼做這道題,他可以決定怎麼進行運算,他還是自己找到規律,成就感真的不是平常的題目能給的。

應用題的培養,是鼓勵他們找一條清晰的通路,理清題目的情況,弄明白題目希望他完成什麼。

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疑問,我們就能解決孩子對題目的恐懼了。

04“借了的一,什麼時候還?”

每次看到別人寫的寫作業父母被氣到不行的視頻,就知道有多少家長死在這上面。

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容易陷入一個“知識誤區”,因為他們已經很懂很瞭解,所以在他們眼裡都是基礎簡單的知識。

可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是新學的知識,他們是有權對此陌生和不會的。

孩子不會是常態,一學就會是“神童”。

還有特別粗心等的問題,其實根源都在一個地方。孩子的本性越淳樸,越不喜歡重複性的動作。

重複能夠讓這個動作更加嫻熟,但是對急於認識新世界、新鮮事物的孩子來說就不太實用。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我們千次、百次地告訴孩子要檢查,告訴孩子這道題的正確做法,孩子還是“聽不進去”,其實有可能是方法不合適。我們可以給孩子換種算數的方式:

拿41-27=?這道題來說,孩子理解不了借一位這個詞的含義,我們可以把等式拆分開來:

41=40+1=30+11,借一位就等於把41拆成30+11。

“借一位”這個說法其實是把步驟省略了跳躍了,父母多年來已經形成了知道了,但是孩子還不熟悉,這時候把詳細的過程寫出來有助於孩子直觀地 理解。

乘法上,我們常規的計算題是這樣標記的: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這種模式計算的時候就是將加法和乘法混合計算,犯錯率還挺高的。

可以換成這樣的模式: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先完成乘法再完成加法,不用兩種方式同時切換進行,而且都是十以內數的加法,難度更低。

當我們檢查作業的時候,還可以給孩子變個魔術,一個快速檢驗他們兩位數以上乘法有沒有出錯的魔術:

23*39=897,如何一眼就知道有沒有算錯?

(23*39)

2+3=5 3+9=12→1+2=3

(897)

8+9+7=24→2+4=6

(最後)

3*5=15→1+5=6,6=6

這個等式是成立的,所以答案是正確的,可以拿計算機按一按。然後再用同樣的方法檢查一下,278*845=233910正不正確。

等你會了,你就可以表演給你的孩子看了。

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並不是真的粗心或者笨,當你換個方法給他們可能會有不可思議的效果。

既然現在的爸爸媽媽已經被作業逼得什麼都要會了,不妨也多學一下這些神奇的運算法則的知識,與孩子一起增加數學的趣味性。

05 正確對待錯題

考試是最有效的學習策略之一,只需要自測1次,一週後回憶率從28%躍遷為39%。

所以去檢驗孩子的學習,是看看孩子學得怎麼樣最好的辦法。

那麼檢驗完之後,卷子上的錯題要怎麼辦?

這些錯題才是最寶貴的東西,他能幫我們找到提高成績的地方。

基於北京三所學校882個學生,2554分試卷的分析結果,小學階段做數學題會犯五類常見的錯誤,分別是:

·粗心導致的錯誤→換成更清晰的運算方法,用不同的方法檢驗

·步驟跳躍導致的錯誤→將每一步都寫下來

·規則運用模糊導致的錯誤→回到基礎規則運算練習

·題意理解偏差導致的錯誤→讓孩子開口說自己的思路

·對概念理解不準確導致的錯誤→回到書本上再次學習。

其實,孩子做題中出現的錯誤才是孩子進步過程中最寶貴的記號。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孫老師認為,在小學階段總是能夠得100分的孩子,多數依靠的是記憶力,包括對規則的記憶、對概念的死記硬背,而不是靈活地理解。

即便爸媽們不會,也沒有關係。父母其實不需要在孩子面前扮演全知全能的角色,有時候爸爸媽媽和小朋友共同探索找答案,反而會增加自信心和促進共同成長。

有時可以通過不斷與孩子交談,促使孩子矯正自己的思考方式以及掌握對概念和規則的運用方式。

因此,不需要用厭惡的心情來看待錯題,用擁抱的姿態來面對錯誤的答案。孩子才能更快地成長,成為一名主動學習者。

結 語

數學這門學科真的很特別也很有魅力,父母不需要過分地去借助專業的學科題目甚至學習奧數,光是從日常生活中,讓他們多感知,就已經是最好的啟蒙方式。

最後,數學啟蒙就是多與實際生活進行聯繫,尋找多種解題方法和鼓勵自己探索,讓他們開口去說自己的思路,數學會變得更有趣。

"

寫在前面

輔導孩子做作業真的是渡劫,每個單詞都有自己的想法: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怎麼拼也拼不對的拼音: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還有最讓人上火的數學題,怎麼數都數不對,算出來了寫上去又不對,還有轉不過彎來: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2025年的數學科學(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in2025)》報告指出:實踐證明,數學學科正日益成為許多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怎麼給孩子的數學到底要怎麼啟蒙,成了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在看了北師大附屬中學的數學老師寫的《媽媽教的數學》,我找到了一些爸爸媽媽們可以入手的方向:

01 重新給孩子介紹數學

數學啟蒙,啟蒙兩個字重點就在於日常入手。

如果像上學一樣跟孩子說,我們今天要學習很難的內容,你要用心聽講,不能走神。

我們只是想告訴孩子認真聽,孩子聽到卻是“數學很難”

所以,數學就不應該這樣介紹。

超市的價格牌上原價、折扣價、會員價、幾斤幾兩、滿多少減多少,都是最簡單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

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重量、時間、長度、大小,用上道具:

你拿一個稱給孩子,孩子就會通過撥弄兩邊的重量,來達到保持兩邊的平衡;

你拿個手錶或者拿個時鐘去給孩子觀察,孩子自己就會特別留意現在是幾點,已經過了幾分鐘,甚至還會自己數秒針走一圈的圈數;

玩誰跨的步子大的遊戲,量一量張開的手臂有多長的遊戲,感受長短間數字的差距……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這些都是小學課堂上會學習到的內容,但是讓孩子將僅僅存在於書本上的概念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對他們來說更直觀、更具體、印象更深刻。

02 愛數手指並不是壞事

玩手指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孩子從3個月開始就會做啃自己手的動作:先是啃拳頭,等到四五個月的時候,手指漸漸伸開,他們開始啃大拇指,接著就是另外的4個指頭。

啃大拇指的作用最大,直接刺激腦細胞發育的作用高達50%;另外4個指頭也很重要,可以刺激大腦周邊運動神經的連接。

然後孩子開始用嘴去啃手能夠抓到的東西。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同樣,四五歲開始學習加法的時候,用手指也是直接刺激大腦接受數量變化的好方法

孩子愛鑽研是他找到樂趣所在,是他覺得好玩。

平時爸爸媽媽跟孩子坐車就不知道玩什麼,孩子就會拿著個ipad或者手機在玩。

但是你們可以一起玩數手指的遊戲,孩子喜歡像魔術、魔法那樣神奇的東西,神奇的數手指遊戲他們肯定不會錯過:

① 基礎的,可以先讓孩子用兩隻手、十根手指從左邊尾指開始去數40、50,然後再問孩子27、35落在哪根手指上。

這樣孩子肯定會重新再數一遍,再告訴你答案。

現在就是展示你神奇的時候了,你可以直接告訴他落在哪根手指上,27肯定是落在右手的食指上,35肯定是落在左手的大拇指上。

因為每到10都是一個輪迴,所有的數字的個位數都不會改變自己的位置。

還有倒轉數數從10開始往回數,然後20、30、40進階的一個訓練。還可以只在一隻手上數數,也可以變換著問題來玩。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② 想要難一點的,用手指去玩九九乘法表:

十根手指伸出來,從左手開始數到4,然後把手指彎進去,現在還剩9個手指伸著。

彎下去的手指左邊有幾個?(3)彎下去的手指右邊有幾個?(6)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合在一起剛好是不是,4*9=36

接著可以依次類推5*9、6*9、2*9……

就可以接受小朋友沉迷研究的開始了,之後的8、7啊,“最難的9已經教給你啦,剩下的你可以自己去找找規律哦~”

很多父母會說孩子不夠專注、執著,其實看看他們玩遊戲的樣子就知道了。

他們是真的有專注力也足夠執著,前提是他們真的感興趣。

想讓學習學得好,先用興趣甜甜地引進門,之後再讓他們費盡心機去思考學習,這樣是啟蒙的最終目的。

03 應用題的解答,是讓孩子把握主動權

《認知天性》裡面說到,知識是平面的,複合型知識是立體的。事實性的知識是直白的,而更高層次的學問講究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加減乘除沒有問題,但是上升到應用題就不會了。

孫老師在書中總結到,這3種情況下孩子會宣佈“這道題我不會”:

  • ·看不懂較多的詞彙
  • ·看不懂題目的目的
  • ·看不懂題目已經說明的情況

但是,其實孩子不會做的題目通常只有兩種:

  • ·知識沒學過
  • ·知識學過但忘記了

很多家長對這些應用題的做法就是,放慢速度、著重語氣、再把題目讀一遍。

但是孩子不理解就是不理解,就拿一道數學題來說:

一個籠子裡有3只鷹,有一隻是每3個小時叫一次,還有一隻是每8個小時叫一次,另外一隻是每12小時叫一次。

開始計時的時候,3只鷹恰好同時叫了。

問:未來的80小時內,兩隻鷹會同時叫幾次?

對於沒有思路的孩子,應該會拿一張白紙一個個畫出來。

這時候,有些家長忍不住吼這要畫到什麼時候。不久,我試了一下從畫出來到得出結果10分鐘。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為什麼要強調先給孩子試呢,因為在我畫和計算的過程中,我確實是感覺到了無比的投入,算出來也很有成就感。

很多家長就會說了,那也不能這樣,假如是100、500、1000……考試還能畫嗎?

這時候就是家長髮揮關鍵作用的時候了。

孩子畫完了得出答案了,讓孩子觀察學會在裡面找規律:

·鷹會叫的時間點,都是他們乘法的時間點,比如3=3*1,6=3*2;

·在24小時內,三隻鷹同時叫在24點,兩隻同時叫只有在12點,是3小時鷹和12小時鷹的重合→3和12是能被12除盡的,3、8、12是能同時被24除盡的;

·第二個循環,48小時內重合的地方,也還是3小時鷹和12小時鷹的36→3、12能被36除盡。通常到這裡孩子會摸到大概的規律。

我們繼續引導思考:

再看看72小時的循環、96小時的循環,基本上孩子都會發現規律所在。

應用題就是會用很多字眼去迷惑你,其實到頭來就是問你,3和8、3和12、8和12的公倍數,再排除掉重合的。

在他們獨自探索的過程中,其實他們就摸清了題目的套路,也弄清了題目的目的。

這時候再將正確答案告訴他們,或者正確做法說給他們聽,他們會覺得很神奇,也更容易接受。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很多家長會老是這樣做也不是辦法,但是這確實是個辦法:

首先,他會讓孩子開口說自己的思路,說的過程中思路理清了、方法找到了。

其次,他會讓孩子有主動權他可以選擇怎麼做這道題,他可以決定怎麼進行運算,他還是自己找到規律,成就感真的不是平常的題目能給的。

應用題的培養,是鼓勵他們找一條清晰的通路,理清題目的情況,弄明白題目希望他完成什麼。

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疑問,我們就能解決孩子對題目的恐懼了。

04“借了的一,什麼時候還?”

每次看到別人寫的寫作業父母被氣到不行的視頻,就知道有多少家長死在這上面。

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容易陷入一個“知識誤區”,因為他們已經很懂很瞭解,所以在他們眼裡都是基礎簡單的知識。

可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是新學的知識,他們是有權對此陌生和不會的。

孩子不會是常態,一學就會是“神童”。

還有特別粗心等的問題,其實根源都在一個地方。孩子的本性越淳樸,越不喜歡重複性的動作。

重複能夠讓這個動作更加嫻熟,但是對急於認識新世界、新鮮事物的孩子來說就不太實用。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我們千次、百次地告訴孩子要檢查,告訴孩子這道題的正確做法,孩子還是“聽不進去”,其實有可能是方法不合適。我們可以給孩子換種算數的方式:

拿41-27=?這道題來說,孩子理解不了借一位這個詞的含義,我們可以把等式拆分開來:

41=40+1=30+11,借一位就等於把41拆成30+11。

“借一位”這個說法其實是把步驟省略了跳躍了,父母多年來已經形成了知道了,但是孩子還不熟悉,這時候把詳細的過程寫出來有助於孩子直觀地 理解。

乘法上,我們常規的計算題是這樣標記的: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這種模式計算的時候就是將加法和乘法混合計算,犯錯率還挺高的。

可以換成這樣的模式: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先完成乘法再完成加法,不用兩種方式同時切換進行,而且都是十以內數的加法,難度更低。

當我們檢查作業的時候,還可以給孩子變個魔術,一個快速檢驗他們兩位數以上乘法有沒有出錯的魔術:

23*39=897,如何一眼就知道有沒有算錯?

(23*39)

2+3=5 3+9=12→1+2=3

(897)

8+9+7=24→2+4=6

(最後)

3*5=15→1+5=6,6=6

這個等式是成立的,所以答案是正確的,可以拿計算機按一按。然後再用同樣的方法檢查一下,278*845=233910正不正確。

等你會了,你就可以表演給你的孩子看了。

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並不是真的粗心或者笨,當你換個方法給他們可能會有不可思議的效果。

既然現在的爸爸媽媽已經被作業逼得什麼都要會了,不妨也多學一下這些神奇的運算法則的知識,與孩子一起增加數學的趣味性。

05 正確對待錯題

考試是最有效的學習策略之一,只需要自測1次,一週後回憶率從28%躍遷為39%。

所以去檢驗孩子的學習,是看看孩子學得怎麼樣最好的辦法。

那麼檢驗完之後,卷子上的錯題要怎麼辦?

這些錯題才是最寶貴的東西,他能幫我們找到提高成績的地方。

基於北京三所學校882個學生,2554分試卷的分析結果,小學階段做數學題會犯五類常見的錯誤,分別是:

·粗心導致的錯誤→換成更清晰的運算方法,用不同的方法檢驗

·步驟跳躍導致的錯誤→將每一步都寫下來

·規則運用模糊導致的錯誤→回到基礎規則運算練習

·題意理解偏差導致的錯誤→讓孩子開口說自己的思路

·對概念理解不準確導致的錯誤→回到書本上再次學習。

其實,孩子做題中出現的錯誤才是孩子進步過程中最寶貴的記號。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孫老師認為,在小學階段總是能夠得100分的孩子,多數依靠的是記憶力,包括對規則的記憶、對概念的死記硬背,而不是靈活地理解。

即便爸媽們不會,也沒有關係。父母其實不需要在孩子面前扮演全知全能的角色,有時候爸爸媽媽和小朋友共同探索找答案,反而會增加自信心和促進共同成長。

有時可以通過不斷與孩子交談,促使孩子矯正自己的思考方式以及掌握對概念和規則的運用方式。

因此,不需要用厭惡的心情來看待錯題,用擁抱的姿態來面對錯誤的答案。孩子才能更快地成長,成為一名主動學習者。

結 語

數學這門學科真的很特別也很有魅力,父母不需要過分地去借助專業的學科題目甚至學習奧數,光是從日常生活中,讓他們多感知,就已經是最好的啟蒙方式。

最後,數學啟蒙就是多與實際生活進行聯繫,尋找多種解題方法和鼓勵自己探索,讓他們開口去說自己的思路,數學會變得更有趣。

數學啟蒙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