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21世紀初,四會地區驚現“地下森林王國”。經有內,包括四會、三水、高要等地,已先後陸續出土大概62個地下森林遺址。這些地下森林距離地面關專家、學者調查,以四會市區為中心,方圓20公里的面積最淺的只有30釐米,最深處也不過7米左右,埋藏著大片至今還保存良好的原始森林軀幹,這是目前廣東乃至全國最大的地下森林,現將有關資料整理於後,供史志學者參閱。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21世紀初,四會地區驚現“地下森林王國”。經有內,包括四會、三水、高要等地,已先後陸續出土大概62個地下森林遺址。這些地下森林距離地面關專家、學者調查,以四會市區為中心,方圓20公里的面積最淺的只有30釐米,最深處也不過7米左右,埋藏著大片至今還保存良好的原始森林軀幹,這是目前廣東乃至全國最大的地下森林,現將有關資料整理於後,供史志學者參閱。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一、地下森林的發現

建國後,四會地區的農民在生產活動中,或建房子、挖水井,時有挖到一些古樹頭,這些樹木質鬆軟,有彈性,不怕水,可作保溫甁用的軟木塞,但當地農民見慣不怪,未作一回事。21世紀初,四會市區東郊的龍甫鎮農民在挖魚塘時,偶然發現在這個低窪的小盆地埋藏的一片古樹林,深挖下去,有的樹幹幾個人合抱這麼大,十分驚奇,引起了各級幹部的關注,並經媒體報道,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紛紛到四會地區一帶進行深入調查,發現了這個“地下森林王國”。經過考古專家挖掘,這些樹木主要品種是水鬆,其樹幹直徑普遍有1米以上,2米以上的比比皆是,大的有3.5米,從樹幹年輪分析,說明這些水鬆生長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而深挖探討時,發現地下森林分兩層,淺的2—3米、深的7—10米,分佈層次清晰、連片。而且樹木軀幹都是垂直而立,根系正常,證明不是倒伏而埋藏。淺的距今約500年,下層的距今約2000年,據專家們說,這些沉睡地底幾千年的古樹是自然界的一個奇蹟,潛藏著滄海桑田變幻的科學密碼,有著十分巨大的科學研究價值。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21世紀初,四會地區驚現“地下森林王國”。經有內,包括四會、三水、高要等地,已先後陸續出土大概62個地下森林遺址。這些地下森林距離地面關專家、學者調查,以四會市區為中心,方圓20公里的面積最淺的只有30釐米,最深處也不過7米左右,埋藏著大片至今還保存良好的原始森林軀幹,這是目前廣東乃至全國最大的地下森林,現將有關資料整理於後,供史志學者參閱。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一、地下森林的發現

建國後,四會地區的農民在生產活動中,或建房子、挖水井,時有挖到一些古樹頭,這些樹木質鬆軟,有彈性,不怕水,可作保溫甁用的軟木塞,但當地農民見慣不怪,未作一回事。21世紀初,四會市區東郊的龍甫鎮農民在挖魚塘時,偶然發現在這個低窪的小盆地埋藏的一片古樹林,深挖下去,有的樹幹幾個人合抱這麼大,十分驚奇,引起了各級幹部的關注,並經媒體報道,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紛紛到四會地區一帶進行深入調查,發現了這個“地下森林王國”。經過考古專家挖掘,這些樹木主要品種是水鬆,其樹幹直徑普遍有1米以上,2米以上的比比皆是,大的有3.5米,從樹幹年輪分析,說明這些水鬆生長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而深挖探討時,發現地下森林分兩層,淺的2—3米、深的7—10米,分佈層次清晰、連片。而且樹木軀幹都是垂直而立,根系正常,證明不是倒伏而埋藏。淺的距今約500年,下層的距今約2000年,據專家們說,這些沉睡地底幾千年的古樹是自然界的一個奇蹟,潛藏著滄海桑田變幻的科學密碼,有著十分巨大的科學研究價值。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二、地下森林的形成

四會是嶺南古邑之一,始建於秦,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北部,西江、北江、綏江等水系的交匯地帶,也因江河“四方來會”而得名,開闊的原野,輕柔的土地擁抱這方沃土。

水鬆,顧名思義就是生長在近水邊的松木,多產於我國 廣東、廣西、福建、江西、雲南、四川等地的落葉大喬木杉科植物,被列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它喜生於水邊溼地或沼澤地,材質輕軟,耐腐力強,是我國特有的古老植物和古老的孑遺植物,對於研究杉科植物系統發育、古植物學、古氣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是國寶級樹種。目前,真正野生的水鬆已基本絕跡。在惠州羅浮山九天觀前栽種的幾棵樹齡三四百年、樹徑50—60釐米。韶關曲江南華寺九龍潭的九棵水鬆距今400餘年,明朝正德年間栽種,樹徑只有50—60釐米。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栽培了一批水鬆,至今樹幹直徑僅有二、三十釐米。國內最大片的水松林是珠海市斗門黃楊河邊的7萬株水松林林帶,面積360畝,種植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據廣東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等有關單位的專家、教授研究考察後認為,地處熱帶、亞熱帶的珠江流域,上古時期幾乎全部被森林覆蓋,直到2700年前,嶺南的森林覆蓋率仍高達91%。在歷史上,珠三角地區曾經遭遇了三次極度寒冷的天氣侵襲,大批如水鬆等不耐寒的植物遭遇滅頂之災。經過千年的泥沙沖積將凍死的林木深深掩埋,以後幾百年又在許多的小塊窪地中,生機勃勃地生長新的連片水松樹木,如此反覆,形成多層地下森林。目前,珠三角挖掘出的大面積水鬆,大體分為三層,根據碳14(注:根據碳14的半衰期測定物質地質年代的一種方法)測定,最下一層為距今3000年左右,中間一層距今2000年左右,最上面一層距今500年左右,而這些水鬆的年輪大都為300至500個,也就是說這些水鬆分別生長距今3500年前後、2400年前後和八九百年前後。

距今3000年左右,中國進入了一個相對寒冷時期。據史書記載,西周前期,漢水一帶曾於公元前903年和897年結冰,也在這個時候,廣東氣溫驟然變冷,導致大批喜熱畏寒的水鬆被凍死。

距今2000年前,進入東漢和三國時期,中國的氣候再度變冷。《三國志》中記載:“黃初六年(公元225年)冬十二月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東漢和帝的侍郎楊孚從洛陽歸隱廣州時,攜帶一株松柏種於廣州居所前,還曾經“飛雪盈樹”。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曾經繁茂的水鬆森林再一次被大面積凍死,它們是夾在中間的那一層古樹群落。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21世紀初,四會地區驚現“地下森林王國”。經有內,包括四會、三水、高要等地,已先後陸續出土大概62個地下森林遺址。這些地下森林距離地面關專家、學者調查,以四會市區為中心,方圓20公里的面積最淺的只有30釐米,最深處也不過7米左右,埋藏著大片至今還保存良好的原始森林軀幹,這是目前廣東乃至全國最大的地下森林,現將有關資料整理於後,供史志學者參閱。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一、地下森林的發現

建國後,四會地區的農民在生產活動中,或建房子、挖水井,時有挖到一些古樹頭,這些樹木質鬆軟,有彈性,不怕水,可作保溫甁用的軟木塞,但當地農民見慣不怪,未作一回事。21世紀初,四會市區東郊的龍甫鎮農民在挖魚塘時,偶然發現在這個低窪的小盆地埋藏的一片古樹林,深挖下去,有的樹幹幾個人合抱這麼大,十分驚奇,引起了各級幹部的關注,並經媒體報道,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紛紛到四會地區一帶進行深入調查,發現了這個“地下森林王國”。經過考古專家挖掘,這些樹木主要品種是水鬆,其樹幹直徑普遍有1米以上,2米以上的比比皆是,大的有3.5米,從樹幹年輪分析,說明這些水鬆生長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而深挖探討時,發現地下森林分兩層,淺的2—3米、深的7—10米,分佈層次清晰、連片。而且樹木軀幹都是垂直而立,根系正常,證明不是倒伏而埋藏。淺的距今約500年,下層的距今約2000年,據專家們說,這些沉睡地底幾千年的古樹是自然界的一個奇蹟,潛藏著滄海桑田變幻的科學密碼,有著十分巨大的科學研究價值。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二、地下森林的形成

四會是嶺南古邑之一,始建於秦,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北部,西江、北江、綏江等水系的交匯地帶,也因江河“四方來會”而得名,開闊的原野,輕柔的土地擁抱這方沃土。

水鬆,顧名思義就是生長在近水邊的松木,多產於我國 廣東、廣西、福建、江西、雲南、四川等地的落葉大喬木杉科植物,被列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它喜生於水邊溼地或沼澤地,材質輕軟,耐腐力強,是我國特有的古老植物和古老的孑遺植物,對於研究杉科植物系統發育、古植物學、古氣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是國寶級樹種。目前,真正野生的水鬆已基本絕跡。在惠州羅浮山九天觀前栽種的幾棵樹齡三四百年、樹徑50—60釐米。韶關曲江南華寺九龍潭的九棵水鬆距今400餘年,明朝正德年間栽種,樹徑只有50—60釐米。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栽培了一批水鬆,至今樹幹直徑僅有二、三十釐米。國內最大片的水松林是珠海市斗門黃楊河邊的7萬株水松林林帶,面積360畝,種植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據廣東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等有關單位的專家、教授研究考察後認為,地處熱帶、亞熱帶的珠江流域,上古時期幾乎全部被森林覆蓋,直到2700年前,嶺南的森林覆蓋率仍高達91%。在歷史上,珠三角地區曾經遭遇了三次極度寒冷的天氣侵襲,大批如水鬆等不耐寒的植物遭遇滅頂之災。經過千年的泥沙沖積將凍死的林木深深掩埋,以後幾百年又在許多的小塊窪地中,生機勃勃地生長新的連片水松樹木,如此反覆,形成多層地下森林。目前,珠三角挖掘出的大面積水鬆,大體分為三層,根據碳14(注:根據碳14的半衰期測定物質地質年代的一種方法)測定,最下一層為距今3000年左右,中間一層距今2000年左右,最上面一層距今500年左右,而這些水鬆的年輪大都為300至500個,也就是說這些水鬆分別生長距今3500年前後、2400年前後和八九百年前後。

距今3000年左右,中國進入了一個相對寒冷時期。據史書記載,西周前期,漢水一帶曾於公元前903年和897年結冰,也在這個時候,廣東氣溫驟然變冷,導致大批喜熱畏寒的水鬆被凍死。

距今2000年前,進入東漢和三國時期,中國的氣候再度變冷。《三國志》中記載:“黃初六年(公元225年)冬十二月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東漢和帝的侍郎楊孚從洛陽歸隱廣州時,攜帶一株松柏種於廣州居所前,還曾經“飛雪盈樹”。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曾經繁茂的水鬆森林再一次被大面積凍死,它們是夾在中間的那一層古樹群落。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最上面一層地下埋藏的水鬆約生長於南宋至元代的溫暖期,而凍死在距今約500年的“小冰期”初期。《四會縣誌》有載:“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冬,大雪。”《南海縣誌》載:長夏無冬的西樵山在明隆慶三年(1569年)“大雪,林木皆冰。”廣州從化也曾經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冬十二月,大雪三日,雪晝下如珠,次日復下如鵝毛”在那些寒冷的日子裡,像水鬆這樣不太耐寒的植物,遭遇了滅頂之災,但是水鬆並沒就此消失。在它們曾經生機勃勃活過的熱帶雨林中,有許多小塊的窪地,其海拔高度比周圍地區要稍低那麼幾米,如同一個個“微型盆地”,而這些窪地的地殼以每年約2毫米的速度發生沉降運動,而每年西江、北江發洪水時衝來的泥沙又輕易地將這沉降2毫米的“空隙”填平,把凍死的水鬆等林木掩埋。長此以往,經歷幾千年的氣候反覆,地殼沉降使得這些窪地整整降低了6米以上,而千年的泥沙也將原來生長在窪地裡的林木深深掩埋,使它們完好地保留到現在,造成了幾層的“地下森林。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21世紀初,四會地區驚現“地下森林王國”。經有內,包括四會、三水、高要等地,已先後陸續出土大概62個地下森林遺址。這些地下森林距離地面關專家、學者調查,以四會市區為中心,方圓20公里的面積最淺的只有30釐米,最深處也不過7米左右,埋藏著大片至今還保存良好的原始森林軀幹,這是目前廣東乃至全國最大的地下森林,現將有關資料整理於後,供史志學者參閱。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一、地下森林的發現

建國後,四會地區的農民在生產活動中,或建房子、挖水井,時有挖到一些古樹頭,這些樹木質鬆軟,有彈性,不怕水,可作保溫甁用的軟木塞,但當地農民見慣不怪,未作一回事。21世紀初,四會市區東郊的龍甫鎮農民在挖魚塘時,偶然發現在這個低窪的小盆地埋藏的一片古樹林,深挖下去,有的樹幹幾個人合抱這麼大,十分驚奇,引起了各級幹部的關注,並經媒體報道,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紛紛到四會地區一帶進行深入調查,發現了這個“地下森林王國”。經過考古專家挖掘,這些樹木主要品種是水鬆,其樹幹直徑普遍有1米以上,2米以上的比比皆是,大的有3.5米,從樹幹年輪分析,說明這些水鬆生長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而深挖探討時,發現地下森林分兩層,淺的2—3米、深的7—10米,分佈層次清晰、連片。而且樹木軀幹都是垂直而立,根系正常,證明不是倒伏而埋藏。淺的距今約500年,下層的距今約2000年,據專家們說,這些沉睡地底幾千年的古樹是自然界的一個奇蹟,潛藏著滄海桑田變幻的科學密碼,有著十分巨大的科學研究價值。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二、地下森林的形成

四會是嶺南古邑之一,始建於秦,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北部,西江、北江、綏江等水系的交匯地帶,也因江河“四方來會”而得名,開闊的原野,輕柔的土地擁抱這方沃土。

水鬆,顧名思義就是生長在近水邊的松木,多產於我國 廣東、廣西、福建、江西、雲南、四川等地的落葉大喬木杉科植物,被列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它喜生於水邊溼地或沼澤地,材質輕軟,耐腐力強,是我國特有的古老植物和古老的孑遺植物,對於研究杉科植物系統發育、古植物學、古氣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是國寶級樹種。目前,真正野生的水鬆已基本絕跡。在惠州羅浮山九天觀前栽種的幾棵樹齡三四百年、樹徑50—60釐米。韶關曲江南華寺九龍潭的九棵水鬆距今400餘年,明朝正德年間栽種,樹徑只有50—60釐米。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栽培了一批水鬆,至今樹幹直徑僅有二、三十釐米。國內最大片的水松林是珠海市斗門黃楊河邊的7萬株水松林林帶,面積360畝,種植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據廣東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等有關單位的專家、教授研究考察後認為,地處熱帶、亞熱帶的珠江流域,上古時期幾乎全部被森林覆蓋,直到2700年前,嶺南的森林覆蓋率仍高達91%。在歷史上,珠三角地區曾經遭遇了三次極度寒冷的天氣侵襲,大批如水鬆等不耐寒的植物遭遇滅頂之災。經過千年的泥沙沖積將凍死的林木深深掩埋,以後幾百年又在許多的小塊窪地中,生機勃勃地生長新的連片水松樹木,如此反覆,形成多層地下森林。目前,珠三角挖掘出的大面積水鬆,大體分為三層,根據碳14(注:根據碳14的半衰期測定物質地質年代的一種方法)測定,最下一層為距今3000年左右,中間一層距今2000年左右,最上面一層距今500年左右,而這些水鬆的年輪大都為300至500個,也就是說這些水鬆分別生長距今3500年前後、2400年前後和八九百年前後。

距今3000年左右,中國進入了一個相對寒冷時期。據史書記載,西周前期,漢水一帶曾於公元前903年和897年結冰,也在這個時候,廣東氣溫驟然變冷,導致大批喜熱畏寒的水鬆被凍死。

距今2000年前,進入東漢和三國時期,中國的氣候再度變冷。《三國志》中記載:“黃初六年(公元225年)冬十二月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東漢和帝的侍郎楊孚從洛陽歸隱廣州時,攜帶一株松柏種於廣州居所前,還曾經“飛雪盈樹”。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曾經繁茂的水鬆森林再一次被大面積凍死,它們是夾在中間的那一層古樹群落。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最上面一層地下埋藏的水鬆約生長於南宋至元代的溫暖期,而凍死在距今約500年的“小冰期”初期。《四會縣誌》有載:“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冬,大雪。”《南海縣誌》載:長夏無冬的西樵山在明隆慶三年(1569年)“大雪,林木皆冰。”廣州從化也曾經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冬十二月,大雪三日,雪晝下如珠,次日復下如鵝毛”在那些寒冷的日子裡,像水鬆這樣不太耐寒的植物,遭遇了滅頂之災,但是水鬆並沒就此消失。在它們曾經生機勃勃活過的熱帶雨林中,有許多小塊的窪地,其海拔高度比周圍地區要稍低那麼幾米,如同一個個“微型盆地”,而這些窪地的地殼以每年約2毫米的速度發生沉降運動,而每年西江、北江發洪水時衝來的泥沙又輕易地將這沉降2毫米的“空隙”填平,把凍死的水鬆等林木掩埋。長此以往,經歷幾千年的氣候反覆,地殼沉降使得這些窪地整整降低了6米以上,而千年的泥沙也將原來生長在窪地裡的林木深深掩埋,使它們完好地保留到現在,造成了幾層的“地下森林。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三、地下森林的開發

四會地區“地下森林“發現初期,村民自發地使用各種工具,奮力鑿挖這些古老的樹幹,用手工機械創開,製成開水甁上的保溫性能極好的軟木塞兒,作為副業收入。而覆蓋古樹的腐質土,因為含有豐富的氮、磷、鉀元素,被作為優質的肥料或自用、或出賣,也是一筆收入。而凹陷的窪地,就修築成魚塘。對於這種現狀,專家目睹這塊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以驚人的速度消耗著,十分惋惜。但專家們又十分感謝那些做軟木塞兒的村民,因為是他們開啟了”地下森林王國“的大門,讓沉睡幾千年的國寶提供了現代化科學研究的平臺。

四會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地下森林森林的生產活動和違法行為,同時組織有關部門進行廣泛調查地下森林資源情況,制訂保護措施和開發計劃。2005年6月,四會市人民政府與廣東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簽約,聯合成立“四會地下森林考古調查有限公司”,計劃共同投資1000萬元,建立一個首期100畝,集科學研究、古樹保護、園林展覽、科普旅遊於一體的“地下森林公園”和學習基地。初步擬定建築物實體分兩層,地下部分類似秦始皇兵馬傭的佈局,供遊人觀賞,地面展廳設置古樹標本展覽,有關實物、圖片、文字說明,以及多媒體視聽設備等設施,把科學家們的科研成果,通過生動的文字、圖像、聲光等多種形式表達出來,進一步開展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還可根據條件,舉辦相關的全國乃至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座談會,擴大宣傳和研究四會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遺產保護的知識和成就。

據廣州地理研究所李平日教授介紹,古樹裡蘊含的信息是豐富的,一棵古樹的年輪至少有上百圈,如果對一百棵不同時期的古樹的“語言”都進行“破譯”,那麼廣東地區上萬年的自然狀況、氣候變遷就可以被複原。通過這樣的“譜系”,可以為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提供充分的依據。從現在已經破譯出密碼的古樹身上,已經可以明顯感覺廣東地區的氣候狀況是曲線發展的,曾經非常熱,也曾經冷得下雪。那麼今後的情況又會如何呢?目前全球持續變暖,而廣東地區“升溫”的狀況更明顯,這種變暖的趨勢到什麼時候結束?李平日教授說,更加保守地估計,現代暖期要持續的時間會是3—4個世紀那麼長,也就是說,未來的一、二百年,珠三角的氣溫還會持續變暖。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21世紀初,四會地區驚現“地下森林王國”。經有內,包括四會、三水、高要等地,已先後陸續出土大概62個地下森林遺址。這些地下森林距離地面關專家、學者調查,以四會市區為中心,方圓20公里的面積最淺的只有30釐米,最深處也不過7米左右,埋藏著大片至今還保存良好的原始森林軀幹,這是目前廣東乃至全國最大的地下森林,現將有關資料整理於後,供史志學者參閱。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一、地下森林的發現

建國後,四會地區的農民在生產活動中,或建房子、挖水井,時有挖到一些古樹頭,這些樹木質鬆軟,有彈性,不怕水,可作保溫甁用的軟木塞,但當地農民見慣不怪,未作一回事。21世紀初,四會市區東郊的龍甫鎮農民在挖魚塘時,偶然發現在這個低窪的小盆地埋藏的一片古樹林,深挖下去,有的樹幹幾個人合抱這麼大,十分驚奇,引起了各級幹部的關注,並經媒體報道,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紛紛到四會地區一帶進行深入調查,發現了這個“地下森林王國”。經過考古專家挖掘,這些樹木主要品種是水鬆,其樹幹直徑普遍有1米以上,2米以上的比比皆是,大的有3.5米,從樹幹年輪分析,說明這些水鬆生長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而深挖探討時,發現地下森林分兩層,淺的2—3米、深的7—10米,分佈層次清晰、連片。而且樹木軀幹都是垂直而立,根系正常,證明不是倒伏而埋藏。淺的距今約500年,下層的距今約2000年,據專家們說,這些沉睡地底幾千年的古樹是自然界的一個奇蹟,潛藏著滄海桑田變幻的科學密碼,有著十分巨大的科學研究價值。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二、地下森林的形成

四會是嶺南古邑之一,始建於秦,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北部,西江、北江、綏江等水系的交匯地帶,也因江河“四方來會”而得名,開闊的原野,輕柔的土地擁抱這方沃土。

水鬆,顧名思義就是生長在近水邊的松木,多產於我國 廣東、廣西、福建、江西、雲南、四川等地的落葉大喬木杉科植物,被列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它喜生於水邊溼地或沼澤地,材質輕軟,耐腐力強,是我國特有的古老植物和古老的孑遺植物,對於研究杉科植物系統發育、古植物學、古氣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是國寶級樹種。目前,真正野生的水鬆已基本絕跡。在惠州羅浮山九天觀前栽種的幾棵樹齡三四百年、樹徑50—60釐米。韶關曲江南華寺九龍潭的九棵水鬆距今400餘年,明朝正德年間栽種,樹徑只有50—60釐米。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栽培了一批水鬆,至今樹幹直徑僅有二、三十釐米。國內最大片的水松林是珠海市斗門黃楊河邊的7萬株水松林林帶,面積360畝,種植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據廣東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等有關單位的專家、教授研究考察後認為,地處熱帶、亞熱帶的珠江流域,上古時期幾乎全部被森林覆蓋,直到2700年前,嶺南的森林覆蓋率仍高達91%。在歷史上,珠三角地區曾經遭遇了三次極度寒冷的天氣侵襲,大批如水鬆等不耐寒的植物遭遇滅頂之災。經過千年的泥沙沖積將凍死的林木深深掩埋,以後幾百年又在許多的小塊窪地中,生機勃勃地生長新的連片水松樹木,如此反覆,形成多層地下森林。目前,珠三角挖掘出的大面積水鬆,大體分為三層,根據碳14(注:根據碳14的半衰期測定物質地質年代的一種方法)測定,最下一層為距今3000年左右,中間一層距今2000年左右,最上面一層距今500年左右,而這些水鬆的年輪大都為300至500個,也就是說這些水鬆分別生長距今3500年前後、2400年前後和八九百年前後。

距今3000年左右,中國進入了一個相對寒冷時期。據史書記載,西周前期,漢水一帶曾於公元前903年和897年結冰,也在這個時候,廣東氣溫驟然變冷,導致大批喜熱畏寒的水鬆被凍死。

距今2000年前,進入東漢和三國時期,中國的氣候再度變冷。《三國志》中記載:“黃初六年(公元225年)冬十二月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東漢和帝的侍郎楊孚從洛陽歸隱廣州時,攜帶一株松柏種於廣州居所前,還曾經“飛雪盈樹”。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曾經繁茂的水鬆森林再一次被大面積凍死,它們是夾在中間的那一層古樹群落。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最上面一層地下埋藏的水鬆約生長於南宋至元代的溫暖期,而凍死在距今約500年的“小冰期”初期。《四會縣誌》有載:“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冬,大雪。”《南海縣誌》載:長夏無冬的西樵山在明隆慶三年(1569年)“大雪,林木皆冰。”廣州從化也曾經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冬十二月,大雪三日,雪晝下如珠,次日復下如鵝毛”在那些寒冷的日子裡,像水鬆這樣不太耐寒的植物,遭遇了滅頂之災,但是水鬆並沒就此消失。在它們曾經生機勃勃活過的熱帶雨林中,有許多小塊的窪地,其海拔高度比周圍地區要稍低那麼幾米,如同一個個“微型盆地”,而這些窪地的地殼以每年約2毫米的速度發生沉降運動,而每年西江、北江發洪水時衝來的泥沙又輕易地將這沉降2毫米的“空隙”填平,把凍死的水鬆等林木掩埋。長此以往,經歷幾千年的氣候反覆,地殼沉降使得這些窪地整整降低了6米以上,而千年的泥沙也將原來生長在窪地裡的林木深深掩埋,使它們完好地保留到現在,造成了幾層的“地下森林。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三、地下森林的開發

四會地區“地下森林“發現初期,村民自發地使用各種工具,奮力鑿挖這些古老的樹幹,用手工機械創開,製成開水甁上的保溫性能極好的軟木塞兒,作為副業收入。而覆蓋古樹的腐質土,因為含有豐富的氮、磷、鉀元素,被作為優質的肥料或自用、或出賣,也是一筆收入。而凹陷的窪地,就修築成魚塘。對於這種現狀,專家目睹這塊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以驚人的速度消耗著,十分惋惜。但專家們又十分感謝那些做軟木塞兒的村民,因為是他們開啟了”地下森林王國“的大門,讓沉睡幾千年的國寶提供了現代化科學研究的平臺。

四會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地下森林森林的生產活動和違法行為,同時組織有關部門進行廣泛調查地下森林資源情況,制訂保護措施和開發計劃。2005年6月,四會市人民政府與廣東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簽約,聯合成立“四會地下森林考古調查有限公司”,計劃共同投資1000萬元,建立一個首期100畝,集科學研究、古樹保護、園林展覽、科普旅遊於一體的“地下森林公園”和學習基地。初步擬定建築物實體分兩層,地下部分類似秦始皇兵馬傭的佈局,供遊人觀賞,地面展廳設置古樹標本展覽,有關實物、圖片、文字說明,以及多媒體視聽設備等設施,把科學家們的科研成果,通過生動的文字、圖像、聲光等多種形式表達出來,進一步開展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還可根據條件,舉辦相關的全國乃至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座談會,擴大宣傳和研究四會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遺產保護的知識和成就。

據廣州地理研究所李平日教授介紹,古樹裡蘊含的信息是豐富的,一棵古樹的年輪至少有上百圈,如果對一百棵不同時期的古樹的“語言”都進行“破譯”,那麼廣東地區上萬年的自然狀況、氣候變遷就可以被複原。通過這樣的“譜系”,可以為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提供充分的依據。從現在已經破譯出密碼的古樹身上,已經可以明顯感覺廣東地區的氣候狀況是曲線發展的,曾經非常熱,也曾經冷得下雪。那麼今後的情況又會如何呢?目前全球持續變暖,而廣東地區“升溫”的狀況更明顯,這種變暖的趨勢到什麼時候結束?李平日教授說,更加保守地估計,現代暖期要持續的時間會是3—4個世紀那麼長,也就是說,未來的一、二百年,珠三角的氣溫還會持續變暖。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資料來源:① 《四會年鑑》2006年版

② 《羊城晚報》2005年6月27日

③ 《西江日報》2007年12月20日

④ 《廣州日報》2009年3月8日

潘雪英:四會市黨史方誌辦股長

邱可發:四會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原祕書

往期看點

☞【預告】2019年度版圖國際小姐冠軍之夜,不容錯過!

☞約!四會年度“漂移”大片,6月6日正式上演!

編輯 ▏四會市融媒體中心四會發布編輯部

資料來源 ▏四會市人民政協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21世紀初,四會地區驚現“地下森林王國”。經有內,包括四會、三水、高要等地,已先後陸續出土大概62個地下森林遺址。這些地下森林距離地面關專家、學者調查,以四會市區為中心,方圓20公里的面積最淺的只有30釐米,最深處也不過7米左右,埋藏著大片至今還保存良好的原始森林軀幹,這是目前廣東乃至全國最大的地下森林,現將有關資料整理於後,供史志學者參閱。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一、地下森林的發現

建國後,四會地區的農民在生產活動中,或建房子、挖水井,時有挖到一些古樹頭,這些樹木質鬆軟,有彈性,不怕水,可作保溫甁用的軟木塞,但當地農民見慣不怪,未作一回事。21世紀初,四會市區東郊的龍甫鎮農民在挖魚塘時,偶然發現在這個低窪的小盆地埋藏的一片古樹林,深挖下去,有的樹幹幾個人合抱這麼大,十分驚奇,引起了各級幹部的關注,並經媒體報道,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紛紛到四會地區一帶進行深入調查,發現了這個“地下森林王國”。經過考古專家挖掘,這些樹木主要品種是水鬆,其樹幹直徑普遍有1米以上,2米以上的比比皆是,大的有3.5米,從樹幹年輪分析,說明這些水鬆生長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而深挖探討時,發現地下森林分兩層,淺的2—3米、深的7—10米,分佈層次清晰、連片。而且樹木軀幹都是垂直而立,根系正常,證明不是倒伏而埋藏。淺的距今約500年,下層的距今約2000年,據專家們說,這些沉睡地底幾千年的古樹是自然界的一個奇蹟,潛藏著滄海桑田變幻的科學密碼,有著十分巨大的科學研究價值。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二、地下森林的形成

四會是嶺南古邑之一,始建於秦,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北部,西江、北江、綏江等水系的交匯地帶,也因江河“四方來會”而得名,開闊的原野,輕柔的土地擁抱這方沃土。

水鬆,顧名思義就是生長在近水邊的松木,多產於我國 廣東、廣西、福建、江西、雲南、四川等地的落葉大喬木杉科植物,被列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它喜生於水邊溼地或沼澤地,材質輕軟,耐腐力強,是我國特有的古老植物和古老的孑遺植物,對於研究杉科植物系統發育、古植物學、古氣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是國寶級樹種。目前,真正野生的水鬆已基本絕跡。在惠州羅浮山九天觀前栽種的幾棵樹齡三四百年、樹徑50—60釐米。韶關曲江南華寺九龍潭的九棵水鬆距今400餘年,明朝正德年間栽種,樹徑只有50—60釐米。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栽培了一批水鬆,至今樹幹直徑僅有二、三十釐米。國內最大片的水松林是珠海市斗門黃楊河邊的7萬株水松林林帶,面積360畝,種植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據廣東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等有關單位的專家、教授研究考察後認為,地處熱帶、亞熱帶的珠江流域,上古時期幾乎全部被森林覆蓋,直到2700年前,嶺南的森林覆蓋率仍高達91%。在歷史上,珠三角地區曾經遭遇了三次極度寒冷的天氣侵襲,大批如水鬆等不耐寒的植物遭遇滅頂之災。經過千年的泥沙沖積將凍死的林木深深掩埋,以後幾百年又在許多的小塊窪地中,生機勃勃地生長新的連片水松樹木,如此反覆,形成多層地下森林。目前,珠三角挖掘出的大面積水鬆,大體分為三層,根據碳14(注:根據碳14的半衰期測定物質地質年代的一種方法)測定,最下一層為距今3000年左右,中間一層距今2000年左右,最上面一層距今500年左右,而這些水鬆的年輪大都為300至500個,也就是說這些水鬆分別生長距今3500年前後、2400年前後和八九百年前後。

距今3000年左右,中國進入了一個相對寒冷時期。據史書記載,西周前期,漢水一帶曾於公元前903年和897年結冰,也在這個時候,廣東氣溫驟然變冷,導致大批喜熱畏寒的水鬆被凍死。

距今2000年前,進入東漢和三國時期,中國的氣候再度變冷。《三國志》中記載:“黃初六年(公元225年)冬十二月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東漢和帝的侍郎楊孚從洛陽歸隱廣州時,攜帶一株松柏種於廣州居所前,還曾經“飛雪盈樹”。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曾經繁茂的水鬆森林再一次被大面積凍死,它們是夾在中間的那一層古樹群落。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最上面一層地下埋藏的水鬆約生長於南宋至元代的溫暖期,而凍死在距今約500年的“小冰期”初期。《四會縣誌》有載:“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冬,大雪。”《南海縣誌》載:長夏無冬的西樵山在明隆慶三年(1569年)“大雪,林木皆冰。”廣州從化也曾經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冬十二月,大雪三日,雪晝下如珠,次日復下如鵝毛”在那些寒冷的日子裡,像水鬆這樣不太耐寒的植物,遭遇了滅頂之災,但是水鬆並沒就此消失。在它們曾經生機勃勃活過的熱帶雨林中,有許多小塊的窪地,其海拔高度比周圍地區要稍低那麼幾米,如同一個個“微型盆地”,而這些窪地的地殼以每年約2毫米的速度發生沉降運動,而每年西江、北江發洪水時衝來的泥沙又輕易地將這沉降2毫米的“空隙”填平,把凍死的水鬆等林木掩埋。長此以往,經歷幾千年的氣候反覆,地殼沉降使得這些窪地整整降低了6米以上,而千年的泥沙也將原來生長在窪地裡的林木深深掩埋,使它們完好地保留到現在,造成了幾層的“地下森林。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三、地下森林的開發

四會地區“地下森林“發現初期,村民自發地使用各種工具,奮力鑿挖這些古老的樹幹,用手工機械創開,製成開水甁上的保溫性能極好的軟木塞兒,作為副業收入。而覆蓋古樹的腐質土,因為含有豐富的氮、磷、鉀元素,被作為優質的肥料或自用、或出賣,也是一筆收入。而凹陷的窪地,就修築成魚塘。對於這種現狀,專家目睹這塊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以驚人的速度消耗著,十分惋惜。但專家們又十分感謝那些做軟木塞兒的村民,因為是他們開啟了”地下森林王國“的大門,讓沉睡幾千年的國寶提供了現代化科學研究的平臺。

四會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地下森林森林的生產活動和違法行為,同時組織有關部門進行廣泛調查地下森林資源情況,制訂保護措施和開發計劃。2005年6月,四會市人民政府與廣東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簽約,聯合成立“四會地下森林考古調查有限公司”,計劃共同投資1000萬元,建立一個首期100畝,集科學研究、古樹保護、園林展覽、科普旅遊於一體的“地下森林公園”和學習基地。初步擬定建築物實體分兩層,地下部分類似秦始皇兵馬傭的佈局,供遊人觀賞,地面展廳設置古樹標本展覽,有關實物、圖片、文字說明,以及多媒體視聽設備等設施,把科學家們的科研成果,通過生動的文字、圖像、聲光等多種形式表達出來,進一步開展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還可根據條件,舉辦相關的全國乃至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座談會,擴大宣傳和研究四會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遺產保護的知識和成就。

據廣州地理研究所李平日教授介紹,古樹裡蘊含的信息是豐富的,一棵古樹的年輪至少有上百圈,如果對一百棵不同時期的古樹的“語言”都進行“破譯”,那麼廣東地區上萬年的自然狀況、氣候變遷就可以被複原。通過這樣的“譜系”,可以為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提供充分的依據。從現在已經破譯出密碼的古樹身上,已經可以明顯感覺廣東地區的氣候狀況是曲線發展的,曾經非常熱,也曾經冷得下雪。那麼今後的情況又會如何呢?目前全球持續變暖,而廣東地區“升溫”的狀況更明顯,這種變暖的趨勢到什麼時候結束?李平日教授說,更加保守地估計,現代暖期要持續的時間會是3—4個世紀那麼長,也就是說,未來的一、二百年,珠三角的氣溫還會持續變暖。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資料來源:① 《四會年鑑》2006年版

② 《羊城晚報》2005年6月27日

③ 《西江日報》2007年12月20日

④ 《廣州日報》2009年3月8日

潘雪英:四會市黨史方誌辦股長

邱可發:四會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原祕書

往期看點

☞【預告】2019年度版圖國際小姐冠軍之夜,不容錯過!

☞約!四會年度“漂移”大片,6月6日正式上演!

編輯 ▏四會市融媒體中心四會發布編輯部

資料來源 ▏四會市人民政協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21世紀初,四會地區驚現“地下森林王國”。經有內,包括四會、三水、高要等地,已先後陸續出土大概62個地下森林遺址。這些地下森林距離地面關專家、學者調查,以四會市區為中心,方圓20公里的面積最淺的只有30釐米,最深處也不過7米左右,埋藏著大片至今還保存良好的原始森林軀幹,這是目前廣東乃至全國最大的地下森林,現將有關資料整理於後,供史志學者參閱。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一、地下森林的發現

建國後,四會地區的農民在生產活動中,或建房子、挖水井,時有挖到一些古樹頭,這些樹木質鬆軟,有彈性,不怕水,可作保溫甁用的軟木塞,但當地農民見慣不怪,未作一回事。21世紀初,四會市區東郊的龍甫鎮農民在挖魚塘時,偶然發現在這個低窪的小盆地埋藏的一片古樹林,深挖下去,有的樹幹幾個人合抱這麼大,十分驚奇,引起了各級幹部的關注,並經媒體報道,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紛紛到四會地區一帶進行深入調查,發現了這個“地下森林王國”。經過考古專家挖掘,這些樹木主要品種是水鬆,其樹幹直徑普遍有1米以上,2米以上的比比皆是,大的有3.5米,從樹幹年輪分析,說明這些水鬆生長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而深挖探討時,發現地下森林分兩層,淺的2—3米、深的7—10米,分佈層次清晰、連片。而且樹木軀幹都是垂直而立,根系正常,證明不是倒伏而埋藏。淺的距今約500年,下層的距今約2000年,據專家們說,這些沉睡地底幾千年的古樹是自然界的一個奇蹟,潛藏著滄海桑田變幻的科學密碼,有著十分巨大的科學研究價值。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二、地下森林的形成

四會是嶺南古邑之一,始建於秦,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北部,西江、北江、綏江等水系的交匯地帶,也因江河“四方來會”而得名,開闊的原野,輕柔的土地擁抱這方沃土。

水鬆,顧名思義就是生長在近水邊的松木,多產於我國 廣東、廣西、福建、江西、雲南、四川等地的落葉大喬木杉科植物,被列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它喜生於水邊溼地或沼澤地,材質輕軟,耐腐力強,是我國特有的古老植物和古老的孑遺植物,對於研究杉科植物系統發育、古植物學、古氣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是國寶級樹種。目前,真正野生的水鬆已基本絕跡。在惠州羅浮山九天觀前栽種的幾棵樹齡三四百年、樹徑50—60釐米。韶關曲江南華寺九龍潭的九棵水鬆距今400餘年,明朝正德年間栽種,樹徑只有50—60釐米。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栽培了一批水鬆,至今樹幹直徑僅有二、三十釐米。國內最大片的水松林是珠海市斗門黃楊河邊的7萬株水松林林帶,面積360畝,種植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據廣東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等有關單位的專家、教授研究考察後認為,地處熱帶、亞熱帶的珠江流域,上古時期幾乎全部被森林覆蓋,直到2700年前,嶺南的森林覆蓋率仍高達91%。在歷史上,珠三角地區曾經遭遇了三次極度寒冷的天氣侵襲,大批如水鬆等不耐寒的植物遭遇滅頂之災。經過千年的泥沙沖積將凍死的林木深深掩埋,以後幾百年又在許多的小塊窪地中,生機勃勃地生長新的連片水松樹木,如此反覆,形成多層地下森林。目前,珠三角挖掘出的大面積水鬆,大體分為三層,根據碳14(注:根據碳14的半衰期測定物質地質年代的一種方法)測定,最下一層為距今3000年左右,中間一層距今2000年左右,最上面一層距今500年左右,而這些水鬆的年輪大都為300至500個,也就是說這些水鬆分別生長距今3500年前後、2400年前後和八九百年前後。

距今3000年左右,中國進入了一個相對寒冷時期。據史書記載,西周前期,漢水一帶曾於公元前903年和897年結冰,也在這個時候,廣東氣溫驟然變冷,導致大批喜熱畏寒的水鬆被凍死。

距今2000年前,進入東漢和三國時期,中國的氣候再度變冷。《三國志》中記載:“黃初六年(公元225年)冬十二月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東漢和帝的侍郎楊孚從洛陽歸隱廣州時,攜帶一株松柏種於廣州居所前,還曾經“飛雪盈樹”。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曾經繁茂的水鬆森林再一次被大面積凍死,它們是夾在中間的那一層古樹群落。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最上面一層地下埋藏的水鬆約生長於南宋至元代的溫暖期,而凍死在距今約500年的“小冰期”初期。《四會縣誌》有載:“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冬,大雪。”《南海縣誌》載:長夏無冬的西樵山在明隆慶三年(1569年)“大雪,林木皆冰。”廣州從化也曾經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冬十二月,大雪三日,雪晝下如珠,次日復下如鵝毛”在那些寒冷的日子裡,像水鬆這樣不太耐寒的植物,遭遇了滅頂之災,但是水鬆並沒就此消失。在它們曾經生機勃勃活過的熱帶雨林中,有許多小塊的窪地,其海拔高度比周圍地區要稍低那麼幾米,如同一個個“微型盆地”,而這些窪地的地殼以每年約2毫米的速度發生沉降運動,而每年西江、北江發洪水時衝來的泥沙又輕易地將這沉降2毫米的“空隙”填平,把凍死的水鬆等林木掩埋。長此以往,經歷幾千年的氣候反覆,地殼沉降使得這些窪地整整降低了6米以上,而千年的泥沙也將原來生長在窪地裡的林木深深掩埋,使它們完好地保留到現在,造成了幾層的“地下森林。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三、地下森林的開發

四會地區“地下森林“發現初期,村民自發地使用各種工具,奮力鑿挖這些古老的樹幹,用手工機械創開,製成開水甁上的保溫性能極好的軟木塞兒,作為副業收入。而覆蓋古樹的腐質土,因為含有豐富的氮、磷、鉀元素,被作為優質的肥料或自用、或出賣,也是一筆收入。而凹陷的窪地,就修築成魚塘。對於這種現狀,專家目睹這塊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以驚人的速度消耗著,十分惋惜。但專家們又十分感謝那些做軟木塞兒的村民,因為是他們開啟了”地下森林王國“的大門,讓沉睡幾千年的國寶提供了現代化科學研究的平臺。

四會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地下森林森林的生產活動和違法行為,同時組織有關部門進行廣泛調查地下森林資源情況,制訂保護措施和開發計劃。2005年6月,四會市人民政府與廣東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簽約,聯合成立“四會地下森林考古調查有限公司”,計劃共同投資1000萬元,建立一個首期100畝,集科學研究、古樹保護、園林展覽、科普旅遊於一體的“地下森林公園”和學習基地。初步擬定建築物實體分兩層,地下部分類似秦始皇兵馬傭的佈局,供遊人觀賞,地面展廳設置古樹標本展覽,有關實物、圖片、文字說明,以及多媒體視聽設備等設施,把科學家們的科研成果,通過生動的文字、圖像、聲光等多種形式表達出來,進一步開展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還可根據條件,舉辦相關的全國乃至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座談會,擴大宣傳和研究四會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遺產保護的知識和成就。

據廣州地理研究所李平日教授介紹,古樹裡蘊含的信息是豐富的,一棵古樹的年輪至少有上百圈,如果對一百棵不同時期的古樹的“語言”都進行“破譯”,那麼廣東地區上萬年的自然狀況、氣候變遷就可以被複原。通過這樣的“譜系”,可以為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提供充分的依據。從現在已經破譯出密碼的古樹身上,已經可以明顯感覺廣東地區的氣候狀況是曲線發展的,曾經非常熱,也曾經冷得下雪。那麼今後的情況又會如何呢?目前全球持續變暖,而廣東地區“升溫”的狀況更明顯,這種變暖的趨勢到什麼時候結束?李平日教授說,更加保守地估計,現代暖期要持續的時間會是3—4個世紀那麼長,也就是說,未來的一、二百年,珠三角的氣溫還會持續變暖。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資料來源:① 《四會年鑑》2006年版

② 《羊城晚報》2005年6月27日

③ 《西江日報》2007年12月20日

④ 《廣州日報》2009年3月8日

潘雪英:四會市黨史方誌辦股長

邱可發:四會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原祕書

往期看點

☞【預告】2019年度版圖國際小姐冠軍之夜,不容錯過!

☞約!四會年度“漂移”大片,6月6日正式上演!

編輯 ▏四會市融媒體中心四會發布編輯部

資料來源 ▏四會市人民政協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21世紀初,四會地區驚現“地下森林王國”。經有內,包括四會、三水、高要等地,已先後陸續出土大概62個地下森林遺址。這些地下森林距離地面關專家、學者調查,以四會市區為中心,方圓20公里的面積最淺的只有30釐米,最深處也不過7米左右,埋藏著大片至今還保存良好的原始森林軀幹,這是目前廣東乃至全國最大的地下森林,現將有關資料整理於後,供史志學者參閱。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一、地下森林的發現

建國後,四會地區的農民在生產活動中,或建房子、挖水井,時有挖到一些古樹頭,這些樹木質鬆軟,有彈性,不怕水,可作保溫甁用的軟木塞,但當地農民見慣不怪,未作一回事。21世紀初,四會市區東郊的龍甫鎮農民在挖魚塘時,偶然發現在這個低窪的小盆地埋藏的一片古樹林,深挖下去,有的樹幹幾個人合抱這麼大,十分驚奇,引起了各級幹部的關注,並經媒體報道,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紛紛到四會地區一帶進行深入調查,發現了這個“地下森林王國”。經過考古專家挖掘,這些樹木主要品種是水鬆,其樹幹直徑普遍有1米以上,2米以上的比比皆是,大的有3.5米,從樹幹年輪分析,說明這些水鬆生長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而深挖探討時,發現地下森林分兩層,淺的2—3米、深的7—10米,分佈層次清晰、連片。而且樹木軀幹都是垂直而立,根系正常,證明不是倒伏而埋藏。淺的距今約500年,下層的距今約2000年,據專家們說,這些沉睡地底幾千年的古樹是自然界的一個奇蹟,潛藏著滄海桑田變幻的科學密碼,有著十分巨大的科學研究價值。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二、地下森林的形成

四會是嶺南古邑之一,始建於秦,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北部,西江、北江、綏江等水系的交匯地帶,也因江河“四方來會”而得名,開闊的原野,輕柔的土地擁抱這方沃土。

水鬆,顧名思義就是生長在近水邊的松木,多產於我國 廣東、廣西、福建、江西、雲南、四川等地的落葉大喬木杉科植物,被列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它喜生於水邊溼地或沼澤地,材質輕軟,耐腐力強,是我國特有的古老植物和古老的孑遺植物,對於研究杉科植物系統發育、古植物學、古氣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是國寶級樹種。目前,真正野生的水鬆已基本絕跡。在惠州羅浮山九天觀前栽種的幾棵樹齡三四百年、樹徑50—60釐米。韶關曲江南華寺九龍潭的九棵水鬆距今400餘年,明朝正德年間栽種,樹徑只有50—60釐米。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栽培了一批水鬆,至今樹幹直徑僅有二、三十釐米。國內最大片的水松林是珠海市斗門黃楊河邊的7萬株水松林林帶,面積360畝,種植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據廣東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等有關單位的專家、教授研究考察後認為,地處熱帶、亞熱帶的珠江流域,上古時期幾乎全部被森林覆蓋,直到2700年前,嶺南的森林覆蓋率仍高達91%。在歷史上,珠三角地區曾經遭遇了三次極度寒冷的天氣侵襲,大批如水鬆等不耐寒的植物遭遇滅頂之災。經過千年的泥沙沖積將凍死的林木深深掩埋,以後幾百年又在許多的小塊窪地中,生機勃勃地生長新的連片水松樹木,如此反覆,形成多層地下森林。目前,珠三角挖掘出的大面積水鬆,大體分為三層,根據碳14(注:根據碳14的半衰期測定物質地質年代的一種方法)測定,最下一層為距今3000年左右,中間一層距今2000年左右,最上面一層距今500年左右,而這些水鬆的年輪大都為300至500個,也就是說這些水鬆分別生長距今3500年前後、2400年前後和八九百年前後。

距今3000年左右,中國進入了一個相對寒冷時期。據史書記載,西周前期,漢水一帶曾於公元前903年和897年結冰,也在這個時候,廣東氣溫驟然變冷,導致大批喜熱畏寒的水鬆被凍死。

距今2000年前,進入東漢和三國時期,中國的氣候再度變冷。《三國志》中記載:“黃初六年(公元225年)冬十二月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東漢和帝的侍郎楊孚從洛陽歸隱廣州時,攜帶一株松柏種於廣州居所前,還曾經“飛雪盈樹”。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曾經繁茂的水鬆森林再一次被大面積凍死,它們是夾在中間的那一層古樹群落。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最上面一層地下埋藏的水鬆約生長於南宋至元代的溫暖期,而凍死在距今約500年的“小冰期”初期。《四會縣誌》有載:“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冬,大雪。”《南海縣誌》載:長夏無冬的西樵山在明隆慶三年(1569年)“大雪,林木皆冰。”廣州從化也曾經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冬十二月,大雪三日,雪晝下如珠,次日復下如鵝毛”在那些寒冷的日子裡,像水鬆這樣不太耐寒的植物,遭遇了滅頂之災,但是水鬆並沒就此消失。在它們曾經生機勃勃活過的熱帶雨林中,有許多小塊的窪地,其海拔高度比周圍地區要稍低那麼幾米,如同一個個“微型盆地”,而這些窪地的地殼以每年約2毫米的速度發生沉降運動,而每年西江、北江發洪水時衝來的泥沙又輕易地將這沉降2毫米的“空隙”填平,把凍死的水鬆等林木掩埋。長此以往,經歷幾千年的氣候反覆,地殼沉降使得這些窪地整整降低了6米以上,而千年的泥沙也將原來生長在窪地裡的林木深深掩埋,使它們完好地保留到現在,造成了幾層的“地下森林。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三、地下森林的開發

四會地區“地下森林“發現初期,村民自發地使用各種工具,奮力鑿挖這些古老的樹幹,用手工機械創開,製成開水甁上的保溫性能極好的軟木塞兒,作為副業收入。而覆蓋古樹的腐質土,因為含有豐富的氮、磷、鉀元素,被作為優質的肥料或自用、或出賣,也是一筆收入。而凹陷的窪地,就修築成魚塘。對於這種現狀,專家目睹這塊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以驚人的速度消耗著,十分惋惜。但專家們又十分感謝那些做軟木塞兒的村民,因為是他們開啟了”地下森林王國“的大門,讓沉睡幾千年的國寶提供了現代化科學研究的平臺。

四會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地下森林森林的生產活動和違法行為,同時組織有關部門進行廣泛調查地下森林資源情況,制訂保護措施和開發計劃。2005年6月,四會市人民政府與廣東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簽約,聯合成立“四會地下森林考古調查有限公司”,計劃共同投資1000萬元,建立一個首期100畝,集科學研究、古樹保護、園林展覽、科普旅遊於一體的“地下森林公園”和學習基地。初步擬定建築物實體分兩層,地下部分類似秦始皇兵馬傭的佈局,供遊人觀賞,地面展廳設置古樹標本展覽,有關實物、圖片、文字說明,以及多媒體視聽設備等設施,把科學家們的科研成果,通過生動的文字、圖像、聲光等多種形式表達出來,進一步開展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還可根據條件,舉辦相關的全國乃至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座談會,擴大宣傳和研究四會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遺產保護的知識和成就。

據廣州地理研究所李平日教授介紹,古樹裡蘊含的信息是豐富的,一棵古樹的年輪至少有上百圈,如果對一百棵不同時期的古樹的“語言”都進行“破譯”,那麼廣東地區上萬年的自然狀況、氣候變遷就可以被複原。通過這樣的“譜系”,可以為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提供充分的依據。從現在已經破譯出密碼的古樹身上,已經可以明顯感覺廣東地區的氣候狀況是曲線發展的,曾經非常熱,也曾經冷得下雪。那麼今後的情況又會如何呢?目前全球持續變暖,而廣東地區“升溫”的狀況更明顯,這種變暖的趨勢到什麼時候結束?李平日教授說,更加保守地估計,現代暖期要持續的時間會是3—4個世紀那麼長,也就是說,未來的一、二百年,珠三角的氣溫還會持續變暖。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資料來源:① 《四會年鑑》2006年版

② 《羊城晚報》2005年6月27日

③ 《西江日報》2007年12月20日

④ 《廣州日報》2009年3月8日

潘雪英:四會市黨史方誌辦股長

邱可發:四會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原祕書

往期看點

☞【預告】2019年度版圖國際小姐冠軍之夜,不容錯過!

☞約!四會年度“漂移”大片,6月6日正式上演!

編輯 ▏四會市融媒體中心四會發布編輯部

資料來源 ▏四會市人民政協

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四會不止有恐龍,還有~【第七期】《四會文史》四會“地下森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