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武藝高強,一人對決水滸八大高手,結果他卻犯了四個錯誤

水滸傳 楊志 白勝 吳用 白馬晉一 白馬晉一 2017-10-13

文:井蛙(作者原創授權)

本篇,咱們就聊一聊《水滸》“楊志押送金銀擔”這一節。

派差一段兒《水滸》原文有交待:“只見蔡夫人問道:‘相公,生辰綱幾時起程?’樑中書道:‘禮物都已完備,明後日便用起身。只是一件事在此躊躇未決。’蔡夫人道:‘有甚事躊躇未決?’樑中書道:‘上年費了十萬貫收買金珠寶貝,送上東京去,今年帳前眼見得又沒個了事的人送去,在此躊躇未決。’蔡夫人指著階下道:‘你常說這個人十分了得,何不著他委紙領狀送去走一遭,不致失誤。’樑中書看階下那人時,卻是青面獸楊志。樑中書大喜……

施老先生為什麼要通過蔡夫人之口說出來讓楊志去辦差?這比樑中書親自說,到底有哪些好處呢?

第一、避公差私用之嫌。楊志和那一幫軍健,說到底還是花國家的錢養起來打仗的,是公器;送老丈人賀禮這差事,畢竟是私事,一旦有一天上面追查起來,或者蔡太師失了勢,可以避重就輕推到夫人身上。

第二、更讓楊志死心塌地。這一段對話,樑中書是讓楊志在旁邊聽著的,意思很明顯:不僅我樑某人器重你,就連我夫人蔡家小姐也器重你,這其中的利害關係,你楊志應該明白哦!

第三、增加故事的曲折性。施耐庵寫《水滸》,是在當時已經十分流行的說唱本基礎上整理而來的。但凡說書之人,喜歡賣點關子,免得平鋪直敘,以增強吸引力。寫文章也是如此,不裝不唬,白開水一杯,是吸不來粉兒的。

第四、為後面那一小擔禮物鋪墊。今年去賀壽,本來安排的是十擔壽禮,但臨行之前,樑中書又有交待:“夫人也有一擔禮物,另送與府中寶眷,也要你領。怕你不知頭路。特地再教奶公謝都管,並兩個虞候,和你一同去。” 安排你楊志去東京,本來就是夫人器重你楊志,夫人讓你多帶一擔禮物,多帶三兩個人,你楊志不應該推脫吧。何況如何押送,前面我聽了你的,多帶這三個人,我還讓他們聽你的,去吧,別講條件了!

此人武藝高強,一人對決水滸八大高手,結果他卻犯了四個錯誤

樑蔡夫婦二人這一段兒對話,其實就是一段雙簧。

雖是節外生枝,但樑SIR話都說到這份上了,楊志也不得不答應,他只有帶上謝都管和兩位虞候一起上路。

書歸正傳——

以前看“智取生辰綱”這一節,我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串戲的吳用、晃蓋、公孫勝、劉唐、阮氏三雄等人(另有一人白勝,負責賣酒),欣賞的是這八人的“智”和“技”,很精彩!而楊志通常是作為一個倒楣的背影,起襯托作用。但是,我們現在換個角度,仔細分析下楊志的所作所為,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此人武藝高強,一人對決水滸八大高手,結果他卻犯了四個錯誤

楊志一路小心謹慎,卻為什麼會再次失誤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是角色定位失準。

楊志雖得樑中書器重,做了提轄,與隨行的十一個軍健相比,自是地位高些。但與兩位虞候、尤其是謝都管相比,在樑大人的心目中還是有些上下的。楊志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一聽說謝都管和兩位虞候一路同行,起初堅決不幹,直至樑中書說讓三人“都要聽他言語,不可和他彆拗”方才同意,楊志以為領了“尚方寶劍”,三人自然不會“干政”,但他沒意識到,有些時候有些話是不須說出來的,在十一個軍健眼中,楊志與謝都管相比,親疏還是十分明顯的,只要謝都管和兩位虞候跟著,楊志就是事實上的老二,政令雖然出自他口,但執行的效果到底怎麼樣,還是要看謝都管的眼色。作為時刻想建功立業的軍人,楊志大概真不明白這點兒,所以他既沒有爭取謝都管,得到他的支持,也沒有向謝都管講明利害,得到他的理解,而是直“懟”兩位虞候,使他們在謝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後面乾脆和謝都管發生了直面衝突,使這位曾在 “東京太師府裡做奶公”的謝都管直接站在了他的對立面上,為失敗埋下了最大的禍根(這種情況猶如宋、明時期的行軍打仗,皇帝派了將和帥,但是實在放心不下,於是再派些親近的大臣甚至太監任監軍,大臣太監雖不懂排兵佈陣,但卻依仗著是皇上身邊的紅人兒,飛揚跋扈,胡亂指揮,有功是自己的,有過是將帥的,這仗打起來自然是敗多勝少)。

二是思想工作缺失。

一個團隊要想成功,最重要的是團隊成員要萬眾一心,要想一心,必要的思想工作還是要做的。思想有多遠,行動就能走多遠。但是,作為項目負責人,楊志一路上根本沒做什麼思想工作:對於十一個軍健,他是思想工作就是拿藤條抽(當成了奴隸);對於兩位虞候的抱怨,他只是一味強調“這干係須是俺的”,“你這般說話,卻似放屁”一點兒也沒把別人放在眼裡,兩位虞候對他的評價是“這廝不直得便罵人”。至於謝都管,起初還是遵守樑中書的命令,眾人在他面前抱怨,他還替楊志打個圓場:“你們不要怨悵,巴到東京時,我自賞你。”最後卻實在忍受不了楊志的輕慢,直接和楊志“懟”了起來,此時的楊志已是眾叛親離。

三是工作方法粗暴。

十五人一路走來,楊志是一路打,一路罵,沒見他與其他人溝通交流。十一位軍健是負重而行,楊志是輕裝上陣,但從未見楊志替他們挑過一次擔,更未見他替老都管拿過行禮。真是直來直去的軍人!(我有一事兒始終不明白,吳用、晃蓋假裝做販棗小本買賣的都知道推幾輛江州車兒,楊志出發時怎麼不推幾輛?)到了黃泥岡,楊志更是緊張,別人在他面前晃了一下,他便底細全露:“你這廝好大膽,怎敢看俺的行貨!”“你等小本經濟,偏俺有大本錢”,“卻才見你們窺望,惟恐是歹人”--簡直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哪裡像是闖過江湖的人?楊志起初不讓軍健們買酒喝,最後白勝“瞞天過海”之計演過,於是其他十四人都吃了酒,楊志也跟著吃了半瓢—不讓別人吃,自己卻跟著吃,這警惕放鬆得也太容易了,真是不懂江湖浪之大、水之深呀!

此人武藝高強,一人對決水滸八大高手,結果他卻犯了四個錯誤

四是結果處理不當。

楊志著了吳、晃等人的道兒,失了生辰綱,首先想到的是跳岡自殺,誰成想連自殺的勇氣也沒有,最後還是腳底抹油溜了,和押送花石綱結果一樣。這樣雖然保全了性命,卻給別人栽贓陷害留下了把柄,花石綱沉在黃河裡不好打撈,難道搶生辰綱的人也會沉入大海、杳無音訊嗎?從後來的情節發展看,吳用之計並非沒有破綻,為什麼當初楊志不去報案,然後幫官方緝拿盜賊,反而是一跑了之呢?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楊志押送生辰綱失手真不冤枉!此時的楊志與東郭比武時相比,無論從情商還是智商上來看,簡直判若兩人。他不倒楣才怪!看來,楊志真不合適替領導幹私活,只適合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博取功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