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飛經單字精臨(十七)—大家一起飛!

書法 藝術 唐朝 清朝 木子塵凡 木子塵凡 2017-09-16

《靈飛六甲經》是一卷道教的經,在明代晚期,發現,一卷唐代開元年間精寫本,它的字跡風格和磚塔銘一派非常相近,但毫鋒墨彩卻遠非石刻所能媲美。當時流入董其昌手,有他的題跋。海寧陳氏刻辦渤海藏真》叢帖,由董家借到,摹刻入石,兩家似有抵押手續。後來董氏又贖歸轉賣,鬧了許多往返糾紛。《渤海》摹刻全卷時,脫落了十二行,董氏贖回時,陳氏扣留了四十三行。從這種抽頁扣留的情況看,脫刻十二行也可能是初次抵押時被董氏扣留的,後來又合又分,只存陳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其餘部分已不知存佚了。《靈飛》本身的書法,在唐人寫經中,允推精品,試用敦煌所出那麼多的唐人寫經來比,夠得上《靈飛》那樣精美的,也並不太多。在清代科舉考試的標準,書法的優劣,幾乎與文章的優劣並重,所以它又成了文人士子學習小楷的極好範本。於是《渤海》初拓遂成稀有珍品。原石又因捶拓漸多,不斷泐損,隨著出現了種種翻刻本。《滋蕙堂帖》翻刻的筆畫光滑,又偽加趙孟頫跋,在清代中期曾成為翻本的首領,事實卻是翻本中的劣品,和《渤海》的原貌相離更遠。嘉慶中嘉善謝恭銘得到陳氏抽扣的四十三行,刻入《望雲樓帖》刻法比《渤海》不同。不但注意筆畫起落處的頓挫,且比《渤海》本略肥。凡是看過敦煌寫經的人都容易感覺《望雲》可能比較"逼真"而《渤海》可能有所“失真”。

靈飛經單字分析-入

靈飛經單字精臨(十七)—大家一起飛!

略扁。只有兩個筆劃。撇注意角度和弧度,行筆至靠近末端的時候才輕提收筆,不要寫成上粗下細就行。關鍵是捺筆:起筆在撇的垂直中線上,水平高度超過撇約半個撇的高度處起筆,一波三折(功夫),收筆的位置水平對齊撇的收筆,水平出鋒。

靈飛經單字分析-丹

靈飛經單字精臨(十七)—大家一起飛!

整體呈方形。豎撇,先寫豎,過了一半的的長度才開始撇,撇的弧度很重要,注意撇的收筆有個小的翹,意連下一筆橫折鉤。橫折鉤起筆不要和撇捱上,留一個口兒,橫略抗肩,轉折很方,要寫出該有的折角來。豎筆起初有一點內拽(背勢),豎的長度要略短於撇,但加上起鉤部分的長度就和撇基本是平的。

橫略靠下,靈飛經的長橫特點就是左邊起筆帶的那個翹尖兒,右端收筆時候是一個圓頭的(用筆尖沿原路輕回鋒就寫出來了),豎撇和豎鉤大體等分長橫為3等分(左邊因為帶一個翹尖兒,所以略長)。中間的點也是略偏上。

有想加盟練字培訓的朋友可以搜索頭條號本採格找到我們,獨創的圖形化練字,讓孩子脫離背字根的痛苦,只要會畫圖就能練好字。具體瞭解我們搜索頭條號本採格哦!

靈飛經單字分析-並

靈飛經單字精臨(十七)—大家一起飛!

整天呈略扁的方形。難度不大。上面兩點呼應,不要寫的太開,右邊的撇點起筆略高於左邊的點。短橫和撇點相交於中間。下面兩個豎筆對齊上面的兩個點。第二組左右點帶著行書筆意,左右點意連,起筆對齊短橫的左右兩端。最有一筆長橫還是靈飛經的特色,左邊翹尖兒,右端圓筆收鋒,要長過上面的主體部分。

靈飛經單字分析-伯

靈飛經單字精臨(十七)—大家一起飛!

整體呈扁形。

1. 單人旁:前面講過,這個字因為呈扁形,所以撇長,豎短。撇和豎的比例大約為2:1,注意豎和撇之間不捱上,豎筆寫在撇的重心線上(不是中線線,是重心)。

2. 右邊的白:撇的起筆和左邊的撇起點略低一點兒,豎筆擋住撇的末端,這個字注意橫折和左邊的豎筆捱上。橫折的方角要寫出來。中間的短橫左右都不捱上,最後一橫連著左右兩豎。

靈飛經單字分析-遊

靈飛經單字精臨(十七)—大家一起飛!

1. 半包圍結構裡面的部分:裡面木字旁在古碑貼裡常省略了最後一個點,給右邊的部分讓出空間。要領還是橫豎的交叉點,在橫筆左起2/3處相交,豎上半斷喝下半段的比例是2:3,豎筆帶一個小的鉤。撇的起筆在豎下半段的1/3處,撇收筆對齊橫左端。右邊的部分撇橫改為連寫的兩個點,和左邊的短橫在同一條斜線上。下面的子,起筆對齊左邊的撇,弧鉤收筆和左邊的豎在同一條水平線上。短橫的收筆對齊上面的點的右端。

2. 走之旁:講過多次了。注意點相對於裡面木字旁的位置,在靠近短橫的左上方。那個像“了”的部分起筆垂直對齊點的起筆處,最後一筆捺,一波三折,在到達豎筆的垂直線上開始略向下,在“子”的豎筆處又開始趨於平行,起刀處還是對齊半包圍結構的主體部分右端線上。

今天5個字解析完畢。本人水平有限,有不妥之處請在評論中添加。

如果你覺得本文不錯或者對你有用,請動動手指點贊加轉發,讓更多的人得到幫助,不勝感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