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的根本心法,人間第一等修行

書法 王守仁 程顥 陸九淵 大陰陽論 2017-06-14

陽明心學的根本心法,人間第一等修行

看完本文所講,你才會明白:心學才是最好的世間修行,王陽明指給我們的,是一條成功與境界同步兼得的路,無比珍貴。

陽明心學的根本心法,人間第一等修行

王陽明行草手札 上海圖書館藏

【一】

最能承載信息的是文字,因為最抽象。最能展現精神的是書法,因為最意象。

王陽明正是有明一代的書法大家,又是一代心學宗師,所以他有一句關於書法的話,無意中就道出心學的根本心法。

《陽明先生年譜》載王陽明語:『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我開始學書法時,臨摹古帖,只能學到字形。後來我舉起毛筆不再輕易落紙,而是靜心專注,在心上摹寫字形,感悟其內在和整體的氣韻,久了才學到書法的法則和真意。

任何一門技藝臻至化境都是通達於道的,這道也同樣適用於一切技藝。那麼王陽明這句話就可以延展到一切人事上:做任何事時,如果只是浮於表面,便永遠不得其真、不見完整。只有明淨此心,然後在心上揣摩領會,久了才能把握其中的法則,領會其中的真意。於是最終才能抵達以不變應萬變的遊刃有餘之境。用眼看,不如用心看。

『凝思靜慮,擬形於心』,就是那個根本心法,貫通著心與事。它有所然,也有所以然。

陽明心學的根本心法,人間第一等修行

王陽明《象祠記》(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二】

陽明心學的源頭是南宋陸九淵,陸九淵心學的源頭則是北宋程顥。

程顥也說過一句關於書法的話,與王陽明異曲同工,因為王陽明正是受了這句話啟發。他說:『某寫字時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我寫字時心中非常敬,這不是為了非要把字寫好,而是因為只有這樣才是學。

王陽明讀到這句話,非常有感觸。什麼是『敬』?王陽明說求字好或者不求字好之心,都違背敬,所以敬就是心無雜念,也就是『凝思靜慮』。什麼是『學』?其中就是陽明心法的實質。

王陽明說:『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既然不求字好,怎麼又是學呢?我們於是知道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只要使自己這顆心精純靈明,字自然就寫好了。

『隨時隨事』,王陽明已經明白告訴我們,這個道理適用於一切事。又告訴我們,『凝思靜慮』與『擬形於心』,凝思靜慮是根本,心靜才能更好地擬形,才能自然而然地把字寫好、把事做好,但心需要在做事中修,也就是『心上學』。

那麼應該如何做?

陽明心學的根本心法,人間第一等修行

王陽明楷書《與王侍御(王濟)書》 臺北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藏

【三】

王陽明的弟子陸澄有次在鴻臚寺小住,一天突然收到家信,得知兒子病重。陸澄心急如焚,王陽明見了便對他說:『此時正宜用功。若此時放過,閒時講學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時磨鍊。』此時正適合用功。如果這個時候放過,平時所學又有什麼用?人就應該在這樣的時候磨鍊自己的心。

這並非王陽明不近人情,他之後就講了理由:『父之愛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個中和處,過即是私意。人於此處多認做天理當憂,則一向憂苦,不知已是“有所憂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隻是過,少有不及者。才過便非心之本體,必須調停適中始得。』

父親愛兒子,是人之至情,但天理講究箇中和,過了就是私心,不再只是愛。人在此處大多隻認為既然是天理自然會憂心,所以一直憂苦,卻不知道已經偏離正道。人的七情,多數人都是過了,寡情無情的是少數。一過就失去了本心,必須通過調停使其適中才能找回。

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困境,一個情字,成為人最難越過的山、跨過的溝。而我們的問題在於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王陽明則告訴我們並不是,凡事一旦過頭就是私心在作祟,譬如父母不顧是非地護犢,伴侶不顧善惡地包庇縱容,於是不再合乎天理本心。所以越是艱難處,越是應當用功時。

用功的第一步和基礎,就是具備這種清醒:知道過了不行,並在當時覺察到自己過了,也明白是非善惡的標尺在哪裡。然後才談得上用功方法。

陽明心學的根本心法,人間第一等修行

還是這位陸澄,有次問王陽明:『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靜坐的時候覺得還好,一遇到事就不行了,這是怎麼回事?

王陽明的回答是:『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這是隻知道靜養而沒有克己的工夫。如此,一遇到事情就完蛋。人應當在事情上磨鍊,才能立得住,才能靜時也有定力,遇事時也有定力。

這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自己一個人時什麼都好,一到事上就原形畢露。王陽明說,這是克己的工夫不到家,功力不夠。克己就是剋制自己,這就是用功的方法。

剋制不是壓制,而是在第一步的清醒的基礎上,做到忍耐。忍耐的過程,就是磨礪而去掉心中雜質遮蔽的過程,《金剛經》雲:『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而如果是壓制,只能是暫時,積累到一定程度遲早爆發和崩潰,況且很多時候也壓不住。合之,就是王陽明說的『行事中進行省察克治』。

這種清醒,就是『良知』;這種剋制,就是『事上磨練』;合之,就是『致良知』。無論理學還是心學,日本陽明學大學者岡田武彥認為都是建立在參悟《大學》『格物』的基礎上,王陽明則說:『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

致良知於事事物物,不論工作還是生活,在一切事情上保持良知的覺察和克己的工夫,陽明心法之真諦,心學之精髓,全在這裡,做到就是修行。

陽明心學的根本心法,人間第一等修行

王陽明行書《銅陵觀鐵船歌》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四】

說到修行,無非兩種:出世的靜中修,入世的動中修。佛道是前者,陽明心學是後者。宋代高僧大慧宗杲和日本的白隱禪師,則都認為靜處悟禪易,動處悟禪難,能在動處得心靜者,才是真的心靜。總之,兩位高僧都認為,動處悟禪的功效勝過靜處悟禪萬倍。

所以陽明心學的事上修,不僅確確實實是一種修行,還是一種最好的修行,並且成功與境界可以同步兼得。這是天賦奔波眾生的大機緣,只看你把不把握得住。

陽明心學的根本心法,人間第一等修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