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中精一:聖人之間如何論高下?|陽明心學探祕

國學 王守仁 孔子 舜帝 黃庭禪 2017-05-31

聖人也有高下之分嗎,

究竟以什麼來定論呢?

聽聽陽明先生的妙語釋疑問。

執中精一:聖人之間如何論高下?|陽明心學探祕

《王陽明傳習錄》原文

“聞先生以精金喻聖,以分兩喻聖人之分量,以鍛鍊喻學者之工夫,最為深切;惟謂堯、舜為萬鎰,孔子為九千鎰,疑未安。”

先生曰:“此又是軀殼上起念,故替聖人爭分兩;若不從軀殼上起念,即堯、舜萬鎰不為多,孔子九千鎰不為少,堯、舜萬鎰,只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鎰,只是堯、舜的,原無彼我。所以謂之聖,只論‘精一’,不論多寡,只要此心純乎天理處同,便同謂之聖。若是力量氣魄,如何盡同得?後儒只在分兩上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較分兩的心,各人盡著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純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個個圓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無不具足,此便是實實落落明善誠身之事。”

執中精一:聖人之間如何論高下?|陽明心學探祕

德章為什麼會難安呢?

執中精一:聖人之間如何論高下?|陽明心學探祕

陽明先生的學生德章跟陽明先生說:“我曾聽您舉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先生您以最精純的黃金來比喻聖人,聖人像是千足的黃金,用黃金的份量來比喻聖人的功業,修成的法身的份量。我們做學問、修煉的過程就像鍊金的過程,這個比喻最為恰當的。可是,我對於您把堯舜比喻為有萬鎰,把孔子比喻為九千鎰,卻讓我心裡有點難安。”

後世的讀書人是以孔子為最高的聖人,尊稱孔子為至聖先師。在後世讀書人的心裡面,孔子是集其大成的人。所以,德章覺得孔子應當比喻為萬鎰的。德章的心裡在堯舜跟孔子之間爭高下了。

其實德章這樣想也是難免的。好比有人說孔子跟如來佛一樣的偉大,一般人聽起來不會覺得有什麼,可佛家的人聽了心裡就會嘀咕,誰跟你一樣偉大,佛家的人會說如來佛更偉大。如果說如來佛跟耶穌一樣偉大,信耶穌的人肯定會說當然耶穌更偉大。就是這種心思,讓德章覺得難安,實際上堯舜禹湯、孔子、如來佛、耶穌都是聖人。

執中精一:聖人之間如何論高下?|陽明心學探祕

之所以為聖只著眼在什麼地方?

陽明先生說,這是你自己的價值觀在計較了,你還替聖人們爭高下。這只是一個比喻,還要你去爭嗎?如果不從自己的價值觀出發的話,就算說堯舜萬鎰也不算多,說孔子九千鎰也不算少。現在說堯舜萬鎰孔子九千鎰,都是在比喻聖人,沒有分彼此分你我高下的。

聖人之所以為聖,是由於聖人能執中精一。只論聖人的精一。像鍊金煉到純粹的黃金,純粹的黃金就是“精一”。純金只看有沒有百分之百的精純,不看它的分量的有多少,一兩或三兩五兩都是純金啊!只要內心都存著天理,都同樣叫做聖人。

執中精一:聖人之間如何論高下?|陽明心學探祕

老子說“學無學”是什麼意思呢?

好比論力量的大小,大家怎麼能夠都是一樣的呢。古書裡記載舜帝身高九尺,換成現在尺度來說,大概是兩米七的身高。舜帝力大無窮,他看中一塊平坦的大石頭,想把石頭拿回家當作床,舜帝背起石頭就走,可見舜帝的力氣有多大,簡直是跟現在的挖土機差不多了!可古代的大力士很有力氣的也很多啊,為什麼舜帝可以稱作聖人?這只是看內心是不是純乎天理而已,跟有沒有力氣是毫無關係的。

執中精一:聖人之間如何論高下?|陽明心學探祕

這很像後世求學問的人,以為聖人知道很多,所以自己也必須知道很多,於是就尚玄好奇地不斷追索。可是問題的重點不在這兒,重點是在於是不是能夠去人慾存天理,只是這個差別而已。

《道德經》里老子說“學無學”,學問是學什麼?就是“學無學”啊,就是把以前學到的有礙於我們回覆天然本真的統統拿掉,就剩下天良。如果我們去除比較的心思,就在這心存天理上用功的話,天理本來人人都俱有的,那麼每個人也能達到圓滿成功。就像鍊金,我的分量是大的就煉大塊的,分量小就煉小塊的,儘自己的存心和作為去煉,煉到精粹都是圓成的純金。這個就是確確實實的事情,什麼事情呢?就是“去人慾存天理”。

執中精一:聖人之間如何論高下?|陽明心學探祕

執中精一:聖人之間如何論高下?|陽明心學探祕

* 文章來源:張慶祥講《傳習錄》(喜馬拉雅 060)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