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管還是轉腕?

書法 藝術 文化 晉唐筆法 2017-04-19

在書法界,運筆過程中是捻管還是轉腕的爭論由來已久,當代書壇的名家們也是各持己見。在已公開發表觀點的當代書法名人中,支持捻管的代表性書家有孫曉雲、孟繁禧等人。孫曉雲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著有《書法有法》一書,專門論述了書法中捻管的重要性,認為捻管是古法,是書法筆法的關鍵所在。捻管還是轉腕?

孫曉雲書法作品

孟繁禧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他在歐體視頻講座中多次提到運筆過程中要捻動筆桿。捻管還是轉腕?

孟繁禧書法作品

支持轉腕的代表性書家有田蘊章、田英章等書法家。田蘊章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津書法家協會理事,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教授,他在《每日一題,每日一字》的視頻講座中發表運筆的關鍵是轉腕而非捻管的觀點。捻管還是轉腕?

田蘊章書法作品

田蘊章先生的弟弟田英章先生也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曾擔任國務院任命書書寫員,國家人事部中國書畫人才研究中心主任等職,他在書法教學中也主張轉腕。捻管還是轉腕?

田英章書法作品

那麼究竟是捻管正確還是轉腕正確呢?

首先,我們需要弄明白捻管和轉腕在書法中到底起了什麼作用。其實無論捻管還是轉腕,它們都是起到了調整筆鋒的作用,俗稱調鋒。也就是在書寫的過程中將毛筆由側鋒調整成中鋒的作用。從這一角度來看,捻管和轉腕的作用其實是相同的。既然作用是相同的,那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大的分歧和爭論呢?我們從運動範圍大小來看。主要靠手指捻筆桿的話,毛筆的揮運範圍較小,揮運的最大直徑也就是在幾釐米之內;主要靠手腕轉動的話,毛筆的揮運範圍較大,揮運的最大直徑可以達到二十釐米左右。

捻管還是轉腕?

捻管與轉腕揮運直徑的差別

我們知道,晉唐時期的書法作品主要是以尺牘、信札等日常文件為主,都是很小的字。比如《蘭亭序》、《祭侄文稿》、《平安帖》等作品,字徑多數都在一兩釐米以下,個別碑刻會稍大,一般字徑也不超過四五釐米。在幾釐米的範圍內,轉腕會顯得很不靈活,根本沒有必要轉腕,靠手指的運動就能靈活的完成調鋒。所以晉唐時期捻管的說法是正確的。捻管還是轉腕?

王羲之《平安帖》是小字

宋、元以後的近、現代,大字書法開始常態化。條幅、對聯等大字書法成為文人常寫的內容。書寫二三十釐米字徑的大字光靠捻管顯然是不行的,這時候要靠手指和腕部甚至肘的配合才能完成書寫。這時候是需要轉腕的,但單純的轉腕會比較笨拙,也需要捻管的配合。所以說轉腕的說法是近、現代的一種書法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說也是正確的,(此處敲黑板)但一定要注意,轉腕的同時也需要捻管的配合。捻管還是轉腕?

明、清以後對聯等大字書法開始盛行

因此,捻管是古法、轉腕是近代理論,它們的作用都是調峰。

本文改編自《晉唐筆法》,本文鏈接淘寶銷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