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書法家久病不愈,失望之餘隨手寫下15個字,1500年後成為國寶

在上海博物館數以幾十萬計的藏品中,有十件文物被稱為鎮館之寶。它們不光價值高,而且具有極高的美學意義。然而,在此其中,有一件文物卻很少露面,這大概是因為它實在太脆弱而不好保管。它就是王獻之的作品《鴨頭丸帖》,儘管只有區區15個字,儘管只是書法家隨心所欲一揮而就,卻成為了永恆的經典。

說是字帖,其實只有15個字,而且內容完全是瑣事。當年,王獻之體弱多病,有人說鴨頭丸能夠調養身體,便服用了一些。只不過並沒有什麼效果,因此,王獻之失望地寫下了一份便條:

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

大書法家久病不愈,失望之餘隨手寫下15個字,1500年後成為國寶

按理來說,這樣一份便條,實在與國寶掛不上鉤。然而王獻之在當時書法界的名氣很大,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的名氣還要蓋過自己的父親王羲之。尤其是在東晉到樑朝將近一個半世紀,書法界是由王獻之佔統治地位的。梁書畫家袁昂就在《古今書評》如是評價:

張芝驚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

直到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推崇王羲之而貶低王獻之,這才徹底將王羲之捧上神壇,但是王獻之依然是作為超一流的書法家而被人敬仰。因此,這一份簡單的便條,在當時就被人收藏起來,一直流傳下來。

大書法家久病不愈,失望之餘隨手寫下15個字,1500年後成為國寶

當然,《鴨頭丸帖》的原跡是絹本的,早已經消失在漫長的歲月之中。但是,在古代,早就有人意識到這個問題,便以各種方式臨摹真跡,以讓這些傑作能夠給後人欣賞。

在此之中,其中有雙鉤填墨的方式被認為是最成功的,它以原作對著光源放置,然後在很薄的紙平貼原作,用細線先勾勒出書法作品的輪廓,再在空白處填上顏色。這種方法,在沒有複印機的年代,已經很接近於原作了。因此,不管是在古代還是今天,都將雙鉤填墨摹本認定為真跡。

大書法家久病不愈,失望之餘隨手寫下15個字,1500年後成為國寶

作為上博的門臉之一,《鴨頭丸帖》確實十分精彩。它雖然只有區區十五個字,卻變化多端,不管是方筆、圓筆,還是側峰、藏峰,作者都是信手拈來,一氣呵成,毫無遲滯之感。每一個字的運筆,既透露出有陽剛之美,又兼婉轉柔和。更令人稱奇的是,它的佈局疏密有致,並不均勻,卻又互相呼應,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感。

說來說去,那這個鴨頭丸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人甚至牽強附會說王獻之在服食五石散。歷史上,王獻之只活了43歲,確實與服食五石散不無關係。但是,這裡的鴨頭丸,卻是一副正兒八經的中藥。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之中,將其的功效說得清清楚楚:

鴨頭丸,治陽水暴腫,面赤煩躁,喘急,小便澀,其效如神。此裴河東方也。

大書法家久病不愈,失望之餘隨手寫下15個字,1500年後成為國寶

在東晉時,王獻之也聽說了鴨頭丸的功效,也服食了,但可能藥不對症,所以沒有起到效果。儘管鴨頭丸沒有能夠舒緩大書法家的病痛,卻因此而成為一件國寶作品的名字,是不是也是機緣巧合?

這幅作品早在宋太宗時期以及被宮廷收藏,也經過書畫皇帝宋徽宗之手,並留下了“宣和”印章。即使是在靖康之變後,大批珍寶書畫被金人所擄,《鴨頭丸帖》卻幸運保留下來。宋高宗對其非常喜歡,還在後面拼上一紙,寫下了高度認可的讚語:

大令摛華,夐絕千古。遺蹤展玩,龍蟠鳳翥。藏諸巾襲,冠耀書府。紹興庚申歲復古殿書。

大書法家久病不愈,失望之餘隨手寫下15個字,1500年後成為國寶

此後,這件國寶反覆在民間和宮廷之中出沒,最終被上海博物館收藏。雖然它展出的時間有嚴格的規定,但畢竟昔日王謝堂中燕,終於能夠讓普通的老百姓一睹風采,也是一件大好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