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韻”字成不了書法家,即使一輩子臨習碑帖也枉然,究竟“韻”為何物

書法 藝術 文學 黃庭堅 韓金遠書畫 韓金遠書畫 2017-08-26

書法在一些人看來就是生搬硬套地到故紙堆裡去一筆一畫地模仿古人的字跡,胡說什麼用筆千古不變,章法上也極盡模仿之能事。這種人只會服從、盲從古人,而沒有真正自己的思想、精神和價值觀,充其量稱之為書奴,斷然成不了書法家。

不懂“韻”字成不了書法家,即使一輩子臨習碑帖也枉然,究竟“韻”為何物

書法家藝術素養的背後,其實是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這種涵養是沒有辦法刻意培養的,是人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綜合素質。一個書法家除了認真向古代書法家學習,還應該人品高尚,知識淵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法的功夫也會體現在筆墨之外。意在筆外,猶如文學作品一樣,都寫得太清楚了,就沒有意思了,要給讀者有想象的空間。

不懂“韻”字成不了書法家,即使一輩子臨習碑帖也枉然,究竟“韻”為何物

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曾經這樣論述:“書畫以韻為主”“書者能以韻觀之,當得彷彿。”人們在欣賞一幅書法作品的時候,有時會讚美其有“韻味”。

不懂“韻”字成不了書法家,即使一輩子臨習碑帖也枉然,究竟“韻”為何物

有“韻味”、“韻致”,這是一個很高的審美標準。

但究竟什麼是“韻”,很難下定義。因為“韻”本身似乎就是隻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五代的荊浩在《筆法記》裡雲:“韻者隱跡之形,備遺不俗”,就是說“韻”的表現很隱晦,隱隱約約而不露痕跡,是暗示的而非和盤托出的。

不懂“韻”字成不了書法家,即使一輩子臨習碑帖也枉然,究竟“韻”為何物

“韻”是一種藝術審美標準,是經過“心隨筆運、取象不惑”而取得的藝術效果,它空靈得如鏡中之相、水中之花,虛幻得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人們必須從“象外”、“環中”的空靈處去領悟“味外之味”、“象外之旨”,從“不足”、“餘意”中去領悟“韻外之致”。一句話,“韻”是通過“虛”表現的。

不懂“韻”字成不了書法家,即使一輩子臨習碑帖也枉然,究竟“韻”為何物

書法的“虛”,就黑白的對比而言,是指章法中的空白。

就實中之虛而言,又是指用筆上的虛鋒和不著力處,同時包括蕭散、天真、簡淡、生拙的風格追求。筆筆中鋒,處處實筆則字無生氣,亦乏韻味。增加些側鋒、飛白等虛鋒,書法的逸氣頓生,帶來韻致。

不懂“韻”字成不了書法家,即使一輩子臨習碑帖也枉然,究竟“韻”為何物

“韻”是精神性很強的寄寓,它必然追求行雲流水般的節奏與揮灑之樂。工匠式的生硬缺少一種“士”文化的內涵,在書法上特別缺少書卷氣,自然不能算有“韻”。還有太成熟圓到的也不屬於有韻,因為韻偏重精神的抒洩,而不是技巧上的面面俱到。比如唐楷可以有法,但大概很少有人去從中尋求什麼“韻”。趙孟頫的字不謂不熟,卻難免有著意、巧飾之俏,熟則傷雅,熟則近俗。這是從明朝起直到現在,不少人說趙書俗的原因。

不懂“韻”字成不了書法家,即使一輩子臨習碑帖也枉然,究竟“韻”為何物

我從懂事時起,就一直在藝術氛圍中薰陶。我仍依稀記得,幼兒時,觀看母親畫蝦的情景......稍長,習書畫.....轉眼間,人已到不惑之年。我一直在學習古人書法,也一直用自己的手書寫自己的字體,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我無意成為書法大家,只是書寫自己的真性情,一不小心,書法作品得到不少朋友的厚愛。

不懂“韻”字成不了書法家,即使一輩子臨習碑帖也枉然,究竟“韻”為何物

既要計白當黑,又要知白守黑,這就是中國書法創作虛實結合而產生神韻的辯證法。這就是我對書法藝術的最高追求!

中央級大報六次整版報道,頭條號韓金遠書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