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

書法 柳公權 拓本 雲笈七籤 藝術 聞是書畫 2018-12-06
再談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唐代又是書法發展的鼎盛時期,百花競放,名家輩出,特別是楷書,形成了歐、顏、柳三大宗師。柳公權(778~865年)出生時顏真卿(709~785年)已七十歲,歐陽詢(557~641年)已卒百餘年。柳公權先習王羲之,後集歐、顏之長於一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作品也成為歷代書家學習的範本,備受書界尊崇。

再談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

一說起柳公權法帖,就立即會使人想起《神策軍碑》、《玄祕塔碑》,歷代書家均認為此二碑為柳書代表,已成定論。但是,1997年春,我偶然得到一拓本,為柳公權書小楷《九疑山賦》,(見附圖1、2、3、4、5、6)每字約1.5釐米見方,書於會昌四年(844年)七月,保存完好。全本12頁,每頁高19.5釐米,寬9.5釐米,正文53行,每行11字,最後一行8字,碑名4字、落款17字,共計601字。第一頁“還”字、第二頁“之”字、第三頁“之”字、第七頁“大”字、第八頁“夏”字、第十頁“之”字、第十一頁“大”字,共七字微損,但仍不影響辨認,其餘字字清晰。

再談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

《九疑山賦》由邵建和鐫刻,刀法自然,非常精微。柳公權書寫的很多碑,都是邵建和鐫刻的。如《金剛經》、《吏部尚書馮宿碑》、《越州都督刑部尚書符磷碑》、《大唐回元觀鐘樓銘》等,拓工也十分精到,墨色醇穆,渾然一體。此拓本第一頁“世”字,第二頁“民”字因避諱缺筆(見附圖7)。《九疑山賦》最可貴的是柳公權在其作品最鼎盛時期所書,其代表作《玄祕塔碑》書於會昌元年(841年),《神策軍碑》書於會昌三年(843年),而《九疑山賦》書於會昌四年。現在書界大都認為《神策軍碑》為柳氏最高水平之作,但從《九疑山賦》的作品來看,它雖然只比《神策軍碑》晚了一年,但無論從結構上還是點畫上,都顯得更加嚴謹、精到。我們從《玄祕塔碑》、《神策軍碑》和《九疑山賦》中各找出十個相同的字一看便知。

再談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

再談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

再談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


《九疑山賦》通篇601字,字字用筆一絲不苟,肥瘦得中,血肉俱美,可以說是無筆不妙。拓本第一頁右下角有朱印一枚,“笪重光祕笈之印”,最後一頁有朱印五枚,分別為“涵翠軒主”、“傳家清玩”、“山陰沈氏”、“劉墉”、“石庵之印”,並有硃筆圈點。我查閱了歷代的很多資料,卻未發現有關《九疑山賦》的任何著錄和記載,請教了幾位書家,都不知有此,然一旦獲觀,皆嘆此拓應為柳書第一,真跡無疑。書法家趙思敬先生觀後題跋:

再談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

九疑山賦,書壇瑰寶。鐫刻精微,字跡清晰。惜原碑已無法查考,故此帖應倍加珍惜。想千載之前,或許廣為流傳,近百年以降,確是鮮有所聞。餘少幼之時,酷愛書畫,中年之後,醉心翰墨。凡遇名人碑帖,必虔誠研習,見大家手筆,更心摹手追。因經歷所限,原拓真跡很少目睹,偶然機遇,影印圖片幾乎遍覽。然九疑山賦,前所未聞,柳氏小楷,今乃僅見。觀其字形,端莊秀雅,金剛經有所不及;析其結體,嚴謹凝重,神策軍猶有差距。執使有度,點畫撇奈,十分精到;轉用合宜,鉤挑橫豎,一絲不苟;實可謂法精韻雅,清朗灑脫。遒媚勁健,入妙通神。柳氏諸書,應為極品,古今小字,當推第一。贊曰:“端莊秀雅像枝花,剛健婀娜尤可誇。清朗灑脫間架妙,古今小字第一家。”

這麼好的拓本,怎麼歷代都沒有著錄呢?我對《九疑山賦》開始了細心考證,先寫了一篇文章《發現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拓本》,發表在1999年6月23日的《書法導報》上,向書法界披露了這個消息,同時也提出了很多疑問。

再談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


文章發表後,一直毫無消息。我又到了北京古籍書店、河南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院等地,卻都因查不出記載,無法鑑定。這令我十分失望。但每到一處,凡見到此拓者,俱為其書法藝術所動。後來又到很多圖書館查閱資料,均一無所獲。根據此賦的內容,我寫信向湖南省文物局求助,信轉到了九疑山所在地的寧遠縣文物局,該局周九疑先生在《九疑山志》中查到一篇《九疑山賦》,署名為“宋天河令”黃表卿。很明顯,唐人是不可能書寫宋人文章的,難道這是後人造偽?可自唐以後,楷書已趨向敗落,至今沒有能夠與柳公權相比者,更不要說超過了。如果有人能達到這樣的功力,那也用不著作偽了,僅憑此賦就可躋身於一代大師之列。再者黃表卿其人,僅有賦後署“宋天河令”,也查不出具體年代及其他記載。我作了設想:是不是黃表卿年代有誤或黃表卿見到此賦,因自己是九疑山人,便隨手抄錄,又未註明出處,也因此文傳頌較少,就被後人誤為其文而收入縣誌,被張冠李戴而已。否則,即使有意造假,唐朝以前有很多文章,為什麼卻寫宋人文章,這豈不是自欺欺人嗎?從這一點來看,此拓並不能據此而認定為偽本。

2004年12月22日,《中國文物報》發表了我的文章,《小楷<九疑山賦>拓本求證》,2005年1月22日《美術報》整版發表了我的文章《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拓本考疑》及拓本照片,這兩篇文章發表後引起了一些討論。2005年1月12日《中國文物報》發表了寧遠縣文物局周九疑先生的文章,題目為《九疑山賦拓本非柳公權所書》。周九疑先生的文章既肯定了《九疑山賦》的藝術價值,又提出了非柳公權所書的根據,但我認為證據還很不足。針對該文,我提出以下幾點:

再談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


1、九疑山歷史悠久,它的名聲早已廣為留傳,在柳公權之前,蔡邕有《九疑山銘》,元結有《九疑山圖志》、《舂陵行》,況元結、柳宗元都曾任永州刺史,此賦有“鳥篆穹碑,刺史元公之筆;電文怪石,舍人李嶠之題。”而沒有提及柳宗元,如為宋人所作,以柳宗元的名聲,是要大於元結、李嶠的,不可能不被提及。是否此賦就是柳宗元所寫呢?柳宗元在永州十年,對九疑山水是肯定熟知的,而他又是以寫遊記見長的。而且816年,柳宗元就曾請柳公權書寫了《重複大雲寺記》碑。如果說地方誌會把所有詩文事蹟都記載下來,這是不可能的。別說地方誌了,就是個人文集,誰也不能說沒有一篇遺漏,更何況又經歷了一千多年,任何文獻有遺漏都是正常的,不然也不會經常有新的發現了。

2、關於“三十六七十二洞天福地”是成書於宋天禧三年(1019年)的《雲笈七籤》中才有的。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據《舊唐書·司馬承禎傳》載:“司馬承禎(646~735年),字子微,法號道隱,河內溫人(今河南溫縣)。著有《坐忘論》一卷、《無隱子》八篇……《上清天宮地府圖經》二卷……”在《上清天宮地府圖經》中早就已經提出了這個說法。另外,周先生估計只是聽說這個提法,似乎是沒有讀過《雲笈七籤》。因為《雲笈七籤》卷二十七,洞天福地部即為:《天地宮府圖並序——銀青光祿大夫真一先生司馬紫微集》,這裡列出了三十六七十二洞天福地的詳細情況,其中三十六洞天中記:“第二十三九疑山洞週迴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仙人嚴真青治之。”紫微就是司馬承禎的字,司馬承禎在唐玄宗時被賜“銀青光祿大夫真一先生”。也就是說宋張君房在《雲笈七籤》中收錄了司馬承禎的文章而已。就像《雲笈七籤》卷二十六收錄了漢東方朔的《十洲三島》一樣。

3、“雲閣兮白雲齊”係指永福寺齊雲閣一說,首先需要更正的是,原句應為“雲閣兮白雲飛”,而不是“白雲齊”。即使是“白雲齊”,也不一定是指齊雲閣,它可以是完全的寫景,有高閣如置雲中,似與白雲齊而已。這樣的寫景詩句有很多,如《全唐詩》中有:劉長卿“孤城上與白雲齊”、王仁裕“躡足懸空萬仞梯,等閒身與白雲齊”、徐夤“到來峭壁白雲齊,載酒春遊渡九溪”、智亮“戴雲山頂白雲齊,登頂方知世界低”的詩句。像這樣的詩句歷代都有很多,不能說都指什麼“齊雲閣”、“齊雲亭”吧?

再談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


《九疑山賦》雖然沒有著錄,但它的藝術價值是公認的。現藏國家圖書館的《神策軍碑》拓本,也是原石久佚,僅存賈似道藏本,且只有上半冊。還是解放後經香港重金購買,是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

柳公權書小楷《九疑山賦》拓本為傳世孤本,原石早已不存,但拓本保存完好,一字不缺,無論從保存完整上,還是從藝術價值上,都不遜色於《神策軍碑》。請專家前輩們多加考證,發表不同看法,有了定論,我會把它捐獻國家,讓大家共同擁有它。 (佚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