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嶽川:文化書法與書法文化辨析


王嶽川

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論室主任,教授、博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北京書法院副院長,全國教育書畫協會副會長,國際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客座教授,復旦大學等十所大學雙聘教授。擔任學術泰斗季羨林先生八年助手。

出版著作50餘部,在中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提倡“文化書法”,強調“迴歸經典、走進魏晉、守正創新、正大氣象”,致力於中國書法文化的世界化,在世界40多個國家傳播中國文化和書法藝術。從八十年代以來多次獲全國書法大獎,並帶團到世界各地舉辦書法展:

1980年四川省大學生書法展一等獎;1981年全國首屆大學生書法比賽優秀獎;1983年參加國家教委書法繪畫藝術展獲一等獎;1998年在日本金澤大學舉辦書法展。

2002年3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北京當代著名學者書法作品展”(參展者有:季羨林、啟功、張中行、文懷沙、徐邦達、任繼愈、周汝昌、史樹青、馮其庸、歐陽中石、沈鵬、王嶽川等);10月在澳門舉辦《王嶽川書法展》。2004年到日本大東大學舉辦“中日國際書法展”。

2005年2月1日在中國美術館參加“新春美術大展暨首都高校書法專業師生新春楹聯展”;5月到韓國漢城參加“國際書法家協會成立大會和作品展”,並當選為國際書法家協會副主席。2006年帶北大書法團到韓國出席“國際書法雙年展”。2007年主辦“中日韓三國書法展”。

2008年5月主辦“北大110週年建校國際書法展”;7月到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主辦“國際書法展”;11月到韓國主辦“中韓名家書法展”。2009年到韓國參加“八國書法展”。2010年在北京舉辦《王嶽川書法作品展》,並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王嶽川書法集》。

2010年4月接受美國十幾所大學的邀請赴美進行學術講演和書法展出,分別在美國華盛頓、紐約、哥倫比亞、亞特蘭大、聖路易斯、卡拉媽祖、明尼蘇達、芝加哥、丹佛、舊金山等地的喬治梅森大學、馬里蘭大學、南卡羅萊州立大學、南卡普萊斯比大學、肯尼索州立大學、喬治亞州書法協會、亞特蘭大孔子學院、亞特蘭大愛默蕾大學、韋伯斯特大學、韋斯特密西根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講座展出。

2011年3月接受拉三國古巴、牙買加、哥斯達黎加的大學邀請講演和舉辦書法展;10月到印度尼西亞出席“李嵐清書法篆刻展”並做講演《中國文化與書法精神》;11月1日到英國倫敦大學出席國際藝術文化大會。

2012年4月在香港浸會大學舉辦王嶽川書法展並作講演;8月在海南海口與言恭達、陳振濂等舉辦名家書法展;10月在上海圖書館展廳舉辦《王嶽川書法展》;11月在北京大學展廳舉辦《王嶽川與訪問學者書法展》;12月與蘇士澍副主席參加全國政協代表團到臺灣展並捐贈高層書法作品。

2013年4月在山東濰坊舉辦《王嶽川師生書法展》,5月在西安中國書法博物館舉辦《王嶽川師生書法展》,6月在內蒙呼和浩特舉辦《王嶽川師生書法展》,9月在合肥舉辦《王嶽川師生書法展》,10在北京太廟舉辦書法展,11月在北大舉辦《北大文化書法展》。

2014年4月在北大舉辦《北大書法所第三屆書法研究生作品展》;5月22在泰山美術館舉辦《北大王嶽川師生書法展》並舉行泰山論壇;5月23日帶領北大書法精英班學員在臨沂王羲之故居祭拜書聖王羲之;11月8日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展廳舉辦《王嶽川教授與訪問學者書法展》。

2015年4月23日,參加“書畫名家進北大”大型書畫展。參展人員:申萬勝、言恭達、吳善璋、張改琴、王嶽川等;7月18-28日在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行《正大氣象:王嶽川書法展》;9月30-10月3日在湖南省圖書館舉行《正大氣象:王嶽川書法展》;11月8日-10日在北京大學圖書館舉行《北大書法所成立12週年紀念暨王嶽川師生書法展》.

2016年11月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舉辦《文化書法進上海——王嶽川書法作品展》;12月在海南三沙市舉辦《王嶽川師生書法展》。

2017年6月8日在北京大學百年大講堂舉辦《王嶽川教授與訪問學者書法展》。

2018年4月17日在湖南長沙市博物館舉辦《北京大學文化書法——王嶽川、何繼善、李皓書法展》;5月7日在深圳藝博會舉辦《正大氣象 光明未來——北京大學王嶽川教授師生書法展》;8月26日在杭州舉辦《王嶽川徐雙喜師生書法展》,12月在中國軍事博物館舉辦《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成立十五週年暨王嶽川教授師生書法展》。

榮獲2012年“中國書法十大年度人物”;入選2014年“當代最具學術價值和市場潛力書法家”;獲2015年美國華人“德藝雙馨的書法家”獎。長期擔任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在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文明之旅》中主講書法和美學《書法與人生》、《書法的人文情懷》、《蘭亭序解密》、《神祕的中國色》、《蘇東坡與寒食帖》等,在香港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主講多次,在中央電視臺《中華文明之光》主持文化欄目:《王羲之》、《唐代書法》、《宋元繪畫》、《印文化與文人印》。書法入選多種書法集,作品被海內外各大博物館美術館收藏,傳略載多種國內外辭書。

一 “文化書法”在新世紀展示中國文化自信

“文化書法”是北京大學王嶽川教授高瞻遠矚地提出來的,在“古今中西多變的四面牆中去找到一個新的天地”,“空間有六個維度,四面皆堵,還有上下的天地存在,所以我們只有把根扎進去,把根基找到,找到文化母體的地基”, 書法中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精神是客觀存在的。他尤其強調將文化思想資源注入當代書法藝術領域,這無疑對當代東方書法的發展有著不可忽略的意義。從他的諸多著述中我們可以這樣概括其特性:

一、定位:“向上昇華超越的路是文化超越性,向下尋根是我們的文化根基。”文化書法是一種理論思考和精神探索。

二、概念:突顯中國書法的文化根基和內涵,強調文化是書法的本體依據,使書法成為文化的審美呈現,文化和書法具有非此不可的關係,書法是“無法至法”的藝術形式,是超越技法之上直指心性的文化審美形式。連用五個文化詞語突出本質。強調書法的重要屬性是文化。文化書法是一種的文化突圍。“既不是書體,又不是流派”。

三、針對性:基於西方的現代性改寫了文化身份。“後現代低俗化了”,書法界出現一種文化偏執症——書法無文化或書法反文化現象。

四、國際眼光:文化書法標誌著東方文化身份。

五、方法:糾正“十個主義”:唯技術主義、唯美術主義……

六、步驟:首先發現發掘“魏晉書法風骨”,加強書法文化學術性的研修提升。

七、基本方向:“十六字方針”,“文化書法”,“迴歸經典”,“走進魏晉”,“守正創新”。

八、內容:經史子集的內容,孔老孟莊的內容,實現書法的塑靈性。貫穿中庸精神,文字無誤。

九、風格:典雅清正,簡淡流美。

十、倡導:自作詩詞。學術與書法互動,學者思想濃縮在書法之中。文化書法的提出更多地是為了提高書法的文化品味和人文價值,追求:以文化人、德藝雙馨。


王嶽川:文化書法與書法文化辨析


澄懷味道135X35cm 2018

文化書法除了強調在文化的矯正、冶煉與不斷自覺的打磨中,生成為一種全新的具有文化精神與審美品格的書法藝術的“個性風格”。除了技法功力錘鍊和審美經驗積累外,更多強調的是文化修養、人格修養以及國際眼光。十六字方針的提出正像姜夔在《續書譜·風神》的呼聲“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筆紙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這樣就維護了文人在書法中的主導地位,把工匠之字排斥在核心圈外,書法便成為望而生畏的神聖藝術。而文化書法的提出對當代書法的健康發展無疑注入了一劑良藥,指明瞭前進的方向,開啟了書法理論的新篇章,維護了書法的國際尊嚴。文化書法強調學識修養,學識修養是書法昇華的基石,它對於成就書法藝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只有具備較高的學識修養,才有強烈的創作意識,以及敏銳的靈感和悟性,筆底自然將意蘊揮灑在紙上,獲得瀟灑風流之美以及字外之趣。

縱觀中國書法文化史,隱藏在書法現象背後的是多樣思想基礎,當代書家的文化根底與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彷彿與書史中的大家無法相提並論,王羲之、顏魯公、黃山谷、蘇東坡、傅山、于右任等無一不是飽學之士,從國學家、文豪、學問家到詩人、醫學家、軍事家。在當代一些書家中似乎尚缺少一種獨立成熟的文化品格,因而其書法實踐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文化內涵欠缺的不足,所以學者之書、詩人之書的書卷氣在作品應該強化。


王嶽川:文化書法與書法文化辨析


《孔子家語》句135x35cm 2014

正惟如此,依我淺見,文化書法可以大張旗鼓的倡導其作品書法之境與內容之境的一致性、人格提升和精神超越的和諧性以及書法風格與詩意品格的同一性。這可以作為區別其它書法理論與創作的典型特徵。換言之,如果書法不具備這個典型特徵就可以不叫文化書法。即便是是王羲之、顏真卿還是蘇東坡、于右任的書法如果不具備這個典型特徵也可以不叫文化書法。這是增添文化底色的需要。從內容之境與書法之境的和諧性上看,《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當然就是文化書法了。來自於漢文化人類的書法審美,具有相對的公共性;而個體的理論思考,總是帶著他的封閉性,又相對的穩定性。一個書法理論家的獨特思考,就是在這種人類文化審美的公共性與個體封閉性之間,不斷爭持、不斷蛻變與進化的過程。

我們不難考察到周作人與周樹人書法與文風的一致性。兩人的書法雖在氣格上相通,都含六朝的意味,但形質格調各有其變。周作人書法在平和、淡泊中更顯一些勁澀與老辣,魯迅字多篆隸味、筆力內斂,儒雅、蒼古有出奇感和震盪感。這大概和他們的文風相一致。他們超人的文筆舉世公認,但是其所有書寫是否都可以叫文化書法呢?我不這樣認為。只有在他們筆下的文字境界與書法境界和諧時才可稱為文化書法。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詩稿》寫楚辭句“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文學風格與筆墨透出的意趣均流露蕭疏、儒雅、蒼古、真率,真是和諧一致。這樣的和諧作品在《詩稿》中還有不少,但不盡是那麼和諧。書法審美意趣與文意的交相輝映,可以作為文化書法的基本內核。魯迅認為詩歌“造語還須曲折……鋒芒太露,能將詩美殺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等詩作有異曲同工之妙,對真、善、美的摯愛,意氣昂揚,踔厲奮發,正如他的書法溫雅敦厚、寬舒通透、輕鬆自然,從容樸厚、不疾不滯,文人氣十足,詩、書氣息相通,境界一致而成就的書法不叫文化書法又叫什麼呢?這就給“文化書法”帶來創作上的高度與難度,只有做個真正的文化人才能做好書法家,一個不懂得自我的書法風格、書法審美境界的書者是不能稱“家”的;一個不知道筆下內容境界的書者是不能成“文化人”的;沒有把“書境”與“詩境”達到和諧一致的作品,哪怕是王羲之書寫的價值千金的“雜事便條”也不能稱其為“文化書法”。


王嶽川:文化書法與書法文化辨析


《禮記禮運》大同小康700x160cm 2014

“文化書法”與“學者書法”是兩個近似的不同概念。但都具有相同的內涵:書法的文化性。我認為“學者書法”不一定能成為“文化書法”,學者是指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學者群體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個知識群體,學者所提供給人類的是一種思想財富。當代學者的劃分比較複雜,這裡可以按人文社科領域來做個粗淺的列舉:近現代史上的王國維、章太炎、沈曾植、馬一浮、熊十力、魯迅、郭沫若、陳寅恪、沈曾植、沈尹默、沙孟海、林散之、陸維釗等是學有多專的學者,而當代的如季羨林、饒宗頤、樑披雲、任繼愈、文懷沙、南懷瑾、李學勤、馮其庸、杜維明等則是博專合一的學者,王朝聞、葉秀山、葉朗、楊辛、王嶽川、劉綱紀屬於美學學者,啟功、歐陽中石、陳振濂、曹寶麟、朱關田、黃惇、叢文俊、白謙慎、劉恆、邱振中等則基本上算書法專業領域的學者,餘秋雨、王蒙、王嶽川等是當代文化學者,他們中絕大部分都是書法高手,筆底流瀉的都有儒雅氣息,他們的書法統統可以成為“學者書法”,但寫出來的不一定是“文化書法”,因為他們中有的毛筆字不一定寫得很好,字寫得好的學者所創作的書法也不一定具備文化書法的特徵。懂藝術的未必懂學術,懂學術的又未必會懂藝術,學術與藝術互動的大家就算鳳毛麟角了,但是當代書法應該弘揚學者書法精神,因為學者書法具備思想性,中國文化傳統講思想性,傳統有規定性。書法傳統的思想是唐太宗提出的“盡善盡美”。 盡善盡美歷來是古人追求的理想、境界,代表儒家文化。書法要有思想性,有了思想性才會有更高的美學價值。王國維曾在他的文章裡提出過美是客觀的,美是不能夠有思想性的,在當時有一些影響。這裡就涉及到一個美學的問題,值得我們以後深入探討。


王嶽川:文化書法與書法文化辨析


《論語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6x98cm 2014

漢字書寫之所以能成為一種文化藝術,至少有三個重要原因:一是特有的獨立的完整的富有美感的形體,二是特有的流露個性的書寫,三是特有的技法講究。書法具有深廣的文化性這是無容質疑的。正如饒宗頤先生的回答:“書法就是文化。這個問題根本不要討論。書法本身就是一種學問,是有很高的文化含量的”。所以我們稱“書法文化”是沒有異議的。審美的文化性和書法本身的文化性是緊密聯繫的。我們不難明白:一個不懂得書法文化的審美者心靈裝的只是書法真空。書法背後究竟囊括多少文化?多少思想文化資源?審美者需要掌握多少文化?這是一個審美文化層次與書法深度的關係問題。下面只從審美角度簡單談談書法文化與文化書法。

二 書法文化和文化書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書法文化即指書法本身的文化性和書法背後隱藏的文化元素。何為書法本身的文化?我粗淺認為就是在我書中談到的通過線、形、墨、空白、紙張的和諧性的展示,在書法裡表現出來的力、勢、骨、氣、趣的美感性、目擊道存般的人格心性以及情韻境界的高邁性。書法背後的相關文化元素是什麼呢?我認為是技法的哲理性、內容的詩意性、印章的感染性、音樂的律動性、繪畫的同源性與衝擊力、審美的體驗性以及境界的和諧性。通過書寫者由點而線的書寫產生的筆畫,卻有一種力的運動意味,使一個個體現了自然生命形體結構規律的文字,產生了儼若筋骨血肉的審美效果。


王嶽川:文化書法與書法文化辨析


《論語》 69x69cm 2016

技法的哲理性書寫

有人說:“書法是哲學的藝術”。這個說法雖然不夠準確。但在書法的技法中卻包含一種辨證的美的內涵。體現著一種具有哲學意義的線條藝術。創造了一種天人合一的高妙境界。線條的形態上表現出長短、曲直、大小、方圓、正斜。線條的質地上表現為燥潤、輕重、剛柔、粗細、強弱。線條的運勢上表現為抑揚、進退、升沉、疾徐、動靜、聚散。字形的一疏一密、一虛一實、一方一圓、一大一小、一離一合、一巧一拙的矛盾統一……有矛盾,才生動,有生動才會產生藝術。當然書法藝術的哲學意味並不只限於技法。在書法的形式圖像、氣韻境界、人格修為中也表現為哲學之思。如果點畫拙劣,線條粗俗難看,很容易暴露輕浮淺薄,華而不實的老底。

內容的詩意性

既表現為文字的正確性與文學性又表現為內容的詩意與書法的情韻相互貫通性,所以文學語言和書法線條有非此即彼的關聯。文字的正確性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用字的準確性並不那麼簡單,一方面是內容文字的準確涉及文字學的功底,另一方面是書法字法的準確性,這涉及到書法研究的深度與廣度。用毛筆書寫古代經典詩詞曲賦,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總能找到一份情思,或者從李杜蘇黃的詩文中找到書法創作的靈感,或從經史子集中找到先人的哲思。


王嶽川:文化書法與書法文化辨析


《論語》句 69cmx46cm 2017

一個書家對中國文化學、詩詞學的應該有最低限度的瞭解,才會有書卷氣的產生。有書卷氣的書法作品才有意義。南朝謝赫總結的“六法”,以氣韻生動為第一要素。書法書卷氣是一個人學養的自然表現,往往從書寫內容上流露出來。有人說書卷氣是“情感”的作用,其實,就是文化積澱後的心理定勢。要想書法裡的筆墨意象高妙,其筆下文學文字修養要到位,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出了一本名人墨跡,不管書寫者是書家還是學者,甚至連有上好文學修養的科學家也不例外。從內容到筆墨意象中流露出“淡” 、“雅” 、“逸” 、“遒”等書卷氣的重要特徵。當代文詞或字法錯漏難堪的作品時時出現,嚴重影響作品的氣息、韻味,何談書法的“生命”性?

印章的渲染性

無論是簡潔、明晰的秦印、端正莊嚴的唐宋元印、還是莊重端雄與清秀雅緻明清現代印無疑給書法藝術增添了鮮活感以及作品的厚重感。“方寸之間大乾坤,字字重千金。”它不但使書法作品增色,活躍氣氛,起到“錦上添花”的 效果,而且能調整重心,補救空間,在書法作品上署名蓋章,以示鄭重,可防止偽造;蓋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閒章,還可寄託書者的抱負和情趣。李嵐清在《原來篆刻這麼有趣》一書中提出了“石言志”的觀點,將自古到今的篆刻雅趣、閒趣又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玉石之外別有洞天,印章本身就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面對書法作品,黑字白紙加一個紅印章,使人從中感受到的文化體驗和眼前一亮的激動。

音樂的律動性

從“模仿秀”到”臨帖展”,從音樂“國賽”到書法”國展”,從流行音樂到流行書風,從大歌唱家的高價出場到大書法家的作品走俏,從”超級女聲”的哭泣聲到青年書法家的失落感,書法和音樂無不相似地閃現在藝術領域裡。它們都是抽象藝術,都不依賴於對客觀具體形象的描寫,卻表現一種線條的運動美,表現美的旋律、美的節奏、美的激情!都是藝術家思想感情的直接物化。音樂的材料和手段是聲音的節奏和旋律,書法是線條的節奏和旋律,因為它們都內涵節奏、旋律、風韻。我們可以把凝固的古老的書法藝術與流淌的音樂結合起來觀照。


王嶽川:文化書法與書法文化辨析


《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音樂可以帶給人們愉悅、自豪、輕鬆、愜意、激越、自信、神思。有說不清的美妙感覺,道不盡的精神動力,令人振奮時的慷慨激昂,催人淚下時的寸斷肝腸。人們在數千年的音樂文明史中感受的是藝術欣賞、消閒娛樂,向人的心靈深處滲透.中國書法的頓挫疾徐,方圓利鈍,輕重濃淡,伸縮偃起,轉折收放,是書法者用心調遣手筆而成的世界特有的美學藝術!

音樂與書法能反映出最深刻的主體性的靈魂,它們都把心靈的感觸與現實世界的體會形成對立的矛盾,人們將其節律通過這對矛盾的激化,來獲得深刻的體驗。著名音樂人陳小奇在書法創作上同樣與音樂創作一樣,通過這樣一種本能的體驗,獲得了藝術生命的一種奇妙回味。欣賞音樂美妙的音色、節奏、旋律所形成的美感。把音樂融入到書法當中去,書法是無聲的音樂。音樂旋律與書法韻律確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說音樂展示的是流動的書法線條美,而書法展示的是看得見的音樂美。難怪孫過庭在《書譜》中說:“達其情性,形其哀樂”。

繪畫的同源性與衝擊力

繪畫藝術是通過繪畫張力以及構成感,空間感,繪畫感,完美統一來實現生命的一種特殊的外在呈現形式。元代畫家趙孟頫在《秀石疏竹圖》卷中題詩道:“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闡釋了書畫同源,但是否一定同源,怎樣同源?學者們有不同回答。李苦禪從書畫共性的角度說:“畫至書為極則,書至畫為上乘”,極其深刻地道出了中國書畫的聯繫;

繪畫書法藝術共同特徵:它們都不適宜於表現持續性的情節性的事件,而長於表現一動作瞬間,並在動作瞬間內創造出頗富生命力和表現力以及想象力的藝術形象。"只能抓住某一頃刻",這一頃刻間要產生強烈的衝擊力要學會聯想與捕捉。蔡邕講到書法要“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站,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書畫相映成輝,並被歷代文人推崇。南齊謝赫《古畫品錄》中強調: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這是對繪畫的創作要求和評判準則,除“隨類賦彩”之外,其他五法也同樣適用於書法,書法中含有繪畫中的精神,精神入畫,精神同樣入書。書與畫的歷史可能總是呈現出共生、分離、互補,再度分離,再度互補的關係。

視覺衝擊力來自於書法作品的張力。“造型的形式是一種活力”(弗朗卡斯特爾語),複雜性的美是一種活力,繪畫張力也是一種活力作品從而在能動的消費中成為現實的產品。觀者從而在自身審美潛能的釋放中較好地滿足審美把握和創造的超越性需要。張力是筆法與空間內部存在的力的運動造成的一種緊張狀態,是一種動態標誌,無論是繪畫張力還是書法張力它們同樣受到構型或結構的影響。視覺張力來自於整體的形式美的構成。

書法的形式美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線條連續運動的軌跡;二是線條營構的空間,其空間構成表現為“懸針垂露之異,奔雷附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巖身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書法雖然以漢字作為載體,但是漢字形象,早已靠點線的組合從自然中抽象出來,它沒有自然物體的立體感與色相。而繪畫大都以自然中萬事萬物作為表現(或再現)的素材,寫實繪畫則往往以具體的事物形象直接作為形式。點線面的有機組合本身就體現了一種“美”,對事物形象的抽象化過程就是形式化的過程,所以繪畫與書法的形式畫過程有所不同。


王嶽川:文化書法與書法文化辨析


《孟子》句 40x35cm 2015

為了尋求視覺的張力,在二十世紀,中國畫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弱化了與書法互補的聯繫,而更多尋求與西洋繪畫衝撞互補的機緣,可以找到一條出路,然而如果簡單地把中國書法與西方抽象繪畫結親恐怕難以生子。只有把書法視線往古代拉才能真正尋覓到“經典”無論宋唐,還是晉魏。書畫可以互補,比如鄭板橋將畫竹子的技法來寫書法;林散之將中國畫的墨法引進了書法;齊白石則將書法的筆法在大寫意的中國畫裡發揮到了極至。書法上要求書者深臨一家,遍臨百家,豐富性的點劃為我所用,書法法度進行深入研究,並且必須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書法在這方面對傳統的繼承從整體上強於繪畫,而繪畫比書法表現人格和內在精神上有更強的獨立性。

審美的體驗性

審美的體驗性表現為李澤厚說的“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三個層次。對這三個層次的劃分王嶽川教授在《文藝美學》中有更深層次的論證。這表明,書法家與審美體驗息息相關,對書法作品的解讀需要正確的審美方法,掌握必要的文藝審美理論,悟得文藝美學精神對一個書法家來講是相當的必要。

審美境界的和諧性

人與自然、主體與對象、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情感與理智的素樸和諧統一是傳統文化中強調的重要方面。而中國書法的點線、墨韻、結構、章法、內容等基本元素構成和諧;書法藝術的精神必須合乎自然精神,大自然與書法的同生共死;中國書法的內容、本質、史論、境界的深層裡面,無不蘊藏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審美觀點、人生觀、價值觀等文化觀念;書法與人表現為和諧。唐孫過庭對此做了高度概括,“違而不犯,和而不同”。 既表現為書法境界與書法內容境界的和諧,同時也表現為與創作者心境和諧。

總之,書法藝術美是一條長河,文化書法創造和探索會有多種可能性,我們確信書法藝術美在無限的時空裡沒有永恆不變的模式,面對前人創造的一座又一座的豐碑,我們攀越這些豐碑並不難,難的是弄明白豐碑的底座的堅固性——文化根基,然後去重塑造一座豐碑。

郭繼明(重慶師範大學書法所所長,北京大學訪問學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