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風格如何與詩文的意境融合——這位入展作者談自己的作品

■李炳築

筆:兼毫毛筆

墨:一得閣加水

紙:普通毛邊紙

硯:普通硯臺

環境:家裡書房

光陰荏苒,距全國首屆行書展入展已12年多,此次第二屆展覽我的作品能夠入展,也算是僥倖了。

書法的風格如何與詩文的意境融合——這位入展作者談自己的作品

李炳築 全國第二屆行書展入展作品 規格180cm×90cm

就作品而言,往往談別人易而談自己難。學書30年,甘苦自知,於王羲之、顏真卿用功較勤,越學越覺古賢之偉大,於是越發崇拜敬畏了,二賢在中國書法史上雙峰並峙、分庭抗禮,如果說王羲之是盡善盡美,那麼顏真卿就是空谷流雲,寫王難而寫顏更難,想同時寫得有些高度更是難上加難!

現代印刷和電子信息技術的發達,讓書法的研究從宏觀逐步走向微觀,分析式研究已成為書法學習的常態。細觀王羲之作品,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多變的手法讓魏晉韻致充盈在每幅作品的字裡行間,尤其是行書作品,總是在不確定的狀態下讓點畫充滿無限的可能,遊走其間,如入迷宮、如遇至寶,這種雄秀之美、清麗之質,飽含雄深雅健的正大共性。

書法的風格如何與詩文的意境融合——這位入展作者談自己的作品

而顏真卿行書以篆籀之筆、雄強的氣勢來體現大唐的繁盛氣象,並與他高尚的人格相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範,更重要的是,他把儒家核心意識在字內間架結構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細品顏氏行書,其強調一個主筆,其他筆畫則有的放矢,氣息上保持質樸、充實之美,這種創造,讓人生髮感嘆、感慨。

這次行書展徵稿,書體明確要求是行書,原則上不摻雜其他書體,“其他書體”我的理解是草字入行,楷書摻雜在行書中,這樣顯然不夠純粹協調。行書雖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中間的書體,而更多是發揮其在書寫中如行雲流水、徐行緩步的閒適和優雅。

書法的風格如何與詩文的意境融合——這位入展作者談自己的作品

書此作時正值秋日,花紅葉燦,歲月靜好,不由想起老杜《秋興八首》。此詩關切祖國安危的赤子之情與輕快歡樂的抒情觸動了我,輕快歡樂的詩境與二王清麗的書風,秋日的蕭瑟與顏真卿的樸素書風高度融合,便有書寫老杜《秋興八首》的衝動。

我因此藉助清人陽光通透法,怕多個連帶傷詩聖意韻。想起趙孟頫行書杜甫《秋興八首》詩卷,字字獨立陽剛雄健,使得蕭瑟之氣大增。便選中段四首。於是取紙、和墨、調鋒,用《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結字之法,雜以顏真卿《爭座位帖》質樸之風一揮而就,兩稿始成,感覺尚可。姑算是一種意識上的默契與嘗試吧!所幸沒有錯字、丟字和倒字。

書法的風格如何與詩文的意境融合——這位入展作者談自己的作品

我們平常習字,喜炫耀技法,而一旦用於創作,就會顯得力不從心。學不過是方法,能用才是真正的提煉,創作一幅書法作品,當以文學作品的意蘊為重,通過技法之質來表達文學化人之旨,況且“作者曰聖”,書法創作更是崇文藝質,書以載心。

面對清麗的王羲之書風和質樸的顏真卿書風,以及詩聖鉅作,我所表現的無非是個人的一點拙見,可能是空中看花,霧中觀月,寡聞之至,平生惟有勤奮再勤奮,方能得古賢之萬一!

書法的風格如何與詩文的意境融合——這位入展作者談自己的作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