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摔跤後要不要扶起來?這個年齡是分界線,你有可能做錯了

摔跤 不完美媽媽 沛澤媽讀心理 2019-06-26
娃摔跤後要不要扶起來?這個年齡是分界線,你有可能做錯了

公園裡,一位寶爸帶著兩歲多的孩子玩耍,孩子在奔跑的過程中不小心摔倒了,寶爸並沒有著急,站在不遠處看著孩子,“快點起來”,孩子抬頭看了看爸爸,自己爬了起來。旁邊兩個阿姨看到後,憤憤不平地說:“這就是爸爸看孩子,要是媽媽看孩子早跑過去了。”寶爸悻悻地帶著孩子離開了。

關於孩子摔跤要不要扶這個問題,歷來是家長爭論的焦點,且各有各的道理。

觀點一:不應該扶起來,讓孩子自己起來

理由:不能讓孩子的依賴性太強,如果一摔跤,家長就把孩子扶起來,以後摔倒了就趴在地上等著父母來扶。

觀點二:孩子摔跤了應扶起來

理由:孩子還小,需要安全感,如果孩子摔倒了,父母都不理會,以後孩子會變得冷漠,沒有同情心。

也有人認為要看情況而定,如果孩子摔疼了就要過去扶,如果孩子沒摔壞,就讓他自己起來。

看似以上兩種說法都有道理,那麼,到底孩子摔跤了該不該扶起來呢?這很難有一個統一的答案,而且要視情況而定,如果摔倒在馬路邊,那不管怎樣都應該第一時間將孩子抱起來,這裡我僅從孩子的人格發展階段來分析這個問題

娃摔跤後要不要扶起來?這個年齡是分界線,你有可能做錯了

18個月之內的寶寶摔倒後的處理

為什麼要以18個月為界限呢?因為0—18個月屬於依戀期,在這個階段,對母親的依戀是寶寶最基本的需求,此時寶寶需要從父母或者撫養人那裡獲得足夠的安全感,那麼,如何才能獲得這種安全感呢?就是當孩子感到無助、恐懼時,能夠及時得到父母或者撫養人的迴應、幫助。

大多數寶寶在1歲左右開始學會走路,這個階段他們走路的水平還不是很高,經常會摔跤,摔跤後會大哭,這並不一定是摔疼了,而是他想獲得父母的關注與愛撫,他在告訴我們,他有些害怕。

因為這個階段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要及時地迴應寶寶,如果寶寶並沒有摔疼,但趴在地上不起來,我們要走過來把手伸給他,給他力量,給他支持,如果寶寶摔疼了或者嚇哭了,我們要抱起寶寶,安撫寶寶,告訴寶寶,“媽媽在身邊,不要害怕”,這能幫助他克服恐懼,給他用勇氣繼續大膽地往前走。

娃摔跤後要不要扶起來?這個年齡是分界線,你有可能做錯了

18個月—3歲寶寶摔倒後的處理

18個月—3歲屬於探索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興趣已經從如何吸引媽媽的注意力轉向了周圍的環境,開始要離開父母的呵護去探索世界了。

這個階段孩子一方面要通過不斷地嘗試離開媽媽的身邊,以此來證實自己長大了,需要獨立了,另一方面,他們心中充滿了對未知的恐懼和失去母親呵護的不安全,他們需要不斷地從媽媽那裡獲得安全感,所以此時孩子的心理是矛盾的。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摔倒後,不需要像18月以內的寶寶那樣,必須要及時給予迴應,我們可以在一旁觀察,如果寶寶沒有把摔跤當回事,既沒有哭鬧,也沒有表現出很緊張,我們就無需跑過去給予特別的關照,摔跤這件事對孩子來說,也是他探索世界的一個部分。

如果寶寶大哭起來,或者扭頭尋找媽媽,說明寶寶還是有點害怕,此時他需要從媽媽那裡獲得安全感,我們就要及時迴應他,“寶寶別怕,媽媽在這裡”,不一定立刻將寶寶抱起來,可以先鼓勵他自己起來,如果寶寶實在哭鬧地厲害,我們就應該抱起來安慰他。

娃摔跤後要不要扶起來?這個年齡是分界線,你有可能做錯了

照顧18個月—3歲寶寶的注意事項

寶寶在18個月以後,媽媽在照顧寶寶時,就應該有所變化,很多媽媽在寶寶處於依戀期時,能夠很好地照顧寶寶,給寶寶充分的安全感,但是當寶寶處於探索期時,有些媽媽卻不願意放手,過分地呵護孩子,“寶寶,不能去那兒”“寶寶快回來,到媽媽身邊來”,當媽媽總是阻止孩子去探索世界時,就會逐漸關閉孩子探索的慾望。

可能有的寶媽自己意識到這不好,卻忍不住這樣做,一方面有可能是出於愛護孩子的本能,另一方面有可能是害怕孩子離開自己,對孩子過分的依戀,讓媽媽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

臺灣作家龍應臺《目送》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世上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的,愛他,就要和他在一起。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愛他,就要放手,愛他,就給他自由,愛他,就讓他獨立。

娃摔跤後要不要扶起來?這個年齡是分界線,你有可能做錯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