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70歲做秤藝人,兒子嫌掙得少不學,手藝即將失傳
民間70歲做秤藝人,兒子嫌掙得少不學,手藝即將失傳
民間70歲做秤藝人,兒子嫌掙得少不學,手藝即將失傳
民間70歲做秤藝人,兒子嫌掙得少不學,手藝即將失傳
民間70歲做秤藝人,兒子嫌掙得少不學,手藝即將失傳
民間70歲做秤藝人,兒子嫌掙得少不學,手藝即將失傳
民間70歲做秤藝人,兒子嫌掙得少不學,手藝即將失傳
民間70歲做秤藝人,兒子嫌掙得少不學,手藝即將失傳
民間70歲做秤藝人,兒子嫌掙得少不學,手藝即將失傳
民間70歲做秤藝人,兒子嫌掙得少不學,手藝即將失傳
民間70歲做秤藝人,兒子嫌掙得少不學,手藝即將失傳
民間70歲做秤藝人,兒子嫌掙得少不學,手藝即將失傳
民間70歲做秤藝人,兒子嫌掙得少不學,手藝即將失傳
民間70歲做秤藝人,兒子嫌掙得少不學,手藝即將失傳
民間70歲做秤藝人,兒子嫌掙得少不學,手藝即將失傳
民間70歲做秤藝人,兒子嫌掙得少不學,手藝即將失傳
民間70歲做秤藝人,兒子嫌掙得少不學,手藝即將失傳
文學多寶閣
1/16 在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的一個小巷子裡,有一個傳統的木杆秤店。掌櫃的姓張,如今已經年過70,他從20多歲開始學習製作木杆秤,一做就是50年。張師傅一輩子做過多少桿秤,連自己都數不清了。
2/16 如今張師傅年歲已高,視力嚴重下降,一天只能製作兩杆秤,但是他說做秤靠的不是眼,靠的是心。
3/16 木杆秤是一門傳統的手藝,製作過程中一絲一毫都不能有偏差,講究的就是精益求精。可惜現在的年輕人是不會有耐心學這門手藝了。如今電子秤普遍代替了木杆秤,張師傅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張師傅的兩個兒子也曾經跟著學過,但是都半途而廢了,他們嫌做秤掙錢太少,張師傅也非常無奈。
4/16 圖為張師傅在刨木杆,這一步非常關鍵,需要細緻的手藝,刨出的木杆要求又圓又直。
5/16 刨過的木杆需要細細打磨,再用火燒去表面的木屑,製作一根合格的木杆就相當於成功了一大半,這手藝沒有長年累月的工夫是練不出來的。
6/16 張師傅的家裡非常清貧,只有燒木杆時才捨得用煤氣,平時做飯都是燒柴火。
7/16 木杆完成後,張師傅開始仔細地畫刻度,這也是一門精細活,看似簡單,但是要求極為準確。
8/16 在木杆的刻度上製作花紋,需要植入鋁絲。
9/16 一根木杆做好了,花紋分佈均勻,十分美觀。
10/16 接下來張師傅開始加工秤頭和秤尾,雖然年事已高,但是張師傅幹起活來絲毫不馬虎。
11/16 最後再把五金件安上,一杆秤就做好了,每一杆秤都凝聚了張師傅很多的心思。
12/16 簡單的五金件,就需要這麼多的工具與安裝,這些都是張師傅的專用工具。
13/16 張師傅的木杆秤店連招牌都沒有,平常很少有人光顧,偶爾來的就是一些老鄰居,陪張師傅嘮嘮嗑。
14/16 張師傅的老伴為他送來了午飯,粗茶淡飯他們早已經習慣。
15/16 張師傅的秤店開了50多年,還沒有一杆秤做的不準確。這就叫工匠精神吧。
16/16 傍晚,張師傅關上了店門。張師傅和老伴只有這一間房子,白天做生意,晚上就在裡屋睡覺。儘管生活清貧,張師傅仍然很知足。唯一讓張師傅遺憾的是,沒有年輕人願意學他的這門手藝,他擔心這門手藝很快就要失傳了。
2017-04-25

更多精彩

推薦中...